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牛郎织女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5 18:00: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牛郎织女教案

篇(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例如,我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歌,当学生读到诗中的第三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就有一位快言快语的男生说:“不对,这节诗的牛郎织女和我看到的故事不一样。”“噢,有哪些不一样?”我微笑着问。同学们也顿时来了兴趣。那位男生说:“我看的故事中,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王母娘娘只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才相会一次。”我非常肯定并赞赏这位同学的发言,并引导同学们讨论诗人修改传说的原因,最后达成共识:诗人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是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

教师要和文本对话,就要钻研好教材,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兴趣的问题。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能因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更新,而轻易放弃。

篇(2)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篇(3)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篇(4)

陈士勇所在的部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天气变化异常,第一次探夫到边关,当她看到年轻的战士远离父母亲人,与沙漠戈壁为伴,以苦为乐,默默无闻地奉献青春年华。她被深深打动了,她决定要尽其所能为官兵做点事情。

军人青春洒军营,她把青春献军人。去年,郑纳了解到部队官兵普遍对世贸组织理解不深,认识比较模糊。于是,她放弃了暑假大量休息时间,整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有时工作人员下班催她离开时,她才知道自己一天还没有吃饭。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她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教案。乘上了开往兰州的客车,由于劳累加上晕车,一路颠簸到达兰州后就病倒了。她挂了一瓶吊液就找到军区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要求就“中国经济发展与加入WT0关系”的问题给广大官兵进行专题辅导,军区领导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专门安排人员陪她为十几个单位巡回讲演。一些部队希望在经济上给予补偿时,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丈夫和你们一样,也是一名军人,给部队进行辅导,是我做的一点点奉献,不足挂齿!”

在部队期间,她发现战士吕青云的求知欲望强烈,想考军校。她就牺牲与丈夫团聚的时间,为小吕当起了“文化教员”。由于小吕文化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一个问题一遍不行来两遍,直到学通弄懂为止。去年7月份,吕青云考上了军校,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第一件事就是向郑纳报喜。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40-02

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共识。但是,在新理念、新教法带给课堂教学以活力之外,我们却发现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一些本真的东西。课堂教学偏离学科属性,语文味淡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自由”了;教师注重横向延伸,脱离文本了;教师执行教案很坚决,忽视课堂生成了等。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一、戒除虚假繁荣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很多教师意识转变很迅速,在课堂教学中纷纷推出新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更是搞得轰轰烈烈,不管面对什么问题,教师都会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显然,这样的课堂繁荣景象是虚假的,学生讨论有了,师生互动有了,但学习效果未必呈现正比例增长。这就是典型的“虚假繁荣”。因此,教师要注意追求课堂教学实效性,淡化教学形式,从而提升教学覆盖面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

在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中,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设计了一些阅读思考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么样?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有些学生还着手查找资料。也许是教师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浓烈,他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室内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议论纷纷。可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在讨论文本问题,很多学生不是说题外话,就是在做小动作。讨论结束后,教师检查讨论情况,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些问题,各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被渲染到位了,但学生并没有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成为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是“假繁荣”。

二、避免放任自流

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对学生不加任何约束的自由学习当然是不可取的,只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混乱。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跟踪引导,要给出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要及时矫正学习方向,并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瞬息万变,学生学习自然也是呈现个性化,教师引导要恰当,其学习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文中的激情和朗读技巧,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朗读,可以自己大声读,也可以读给同桌听。课堂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响亮。整整十分钟,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任何指导。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指名读、小组集体读、全班齐读,连读了四五遍,课堂教学时间早已过半,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引导和评价。

教师将半节课的时间都放给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由于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处于自由状态,教师不给任何引领指导,这样的朗读训练有什么收获呢?强调“书读百遍”没有错,但如果将这种机械朗读也看成是一种有效学习,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了。

三、警惕过度发挥

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对学生训练进行拓展,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不管是横向延伸还是纵向拓展,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对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进行过度延伸,必定会出现过度解读的嫌疑。小学生认知面较窄,教师要针对教学文本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宽度设计教学进程,紧紧抓住文本内容,对学生展开训练,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高效。

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过度发挥,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关联,想让学生学到更多,这也许是最基本的想法,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在学习《牛郎织女》时,教师由这个神话故事联系到天宫,自然想到玉皇大帝、孙悟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内容,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也听得很热闹。下课了,教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这样的借题发挥似乎偏离了教学主题,学生虽然喜欢听故事,但这不是故事课,学习主题不明确,学习效果自然就虚无。

四、杜绝教条主义

教师执行教案设计无可厚非,但在执行过程出现了不和谐,当然需要及时调整,这就是课堂生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应对自如。新课改有新模式引入,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经验,都有一个适合度的问题,在人家成功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推广,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学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绝对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在具体教学中要借鉴式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

执行教案是教师施教的基本行为,但课堂随机生成,这也是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师不可视而不见。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先用视频导入,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感知,提出几个感知思考题: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将你喜欢的描写草原的句子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师在检查初读感知情况时,学生回答不是很顺利,耽误了一些时间,轮到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说喜欢描写草原的句子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想发言,教师却生硬制止,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学生学习正处于极佳的状态,教师需要进行进一步激发,怎么可以不顾学生学情生硬转移呢?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但随之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但也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提升学习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优良传统做法也不可摒弃,推陈出新很有必要,继承发展也不可偏颇。现代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问题,矫正教学意识,回归语文的本真;制定整改措施,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完善自我,使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篇(6)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光现象”教学设计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韩同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具激光笔、蚊香、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坏、空烧坏、喷雾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二章“光现象”(板书)。二、进行新课(一)光源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生:讨论交流。师:对,我们小学自然课学过。师: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生:讨论。师(板书):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蜡烛电灯师: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称之为光源。像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二)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板书)3.设计实验。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显然,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展示:生A:用激光手电沿白纸照射,显示轨迹……生B:沿激光射出喷雾,发现一条光束……生C:激光手电(蚊香)。生D:激光手电(水)。5.分析论证。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6.评估。师:同学们想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结论)——评估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有没有同学也验证过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有(展示)。没有(师:请同学再设计实验,探究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边讨论,边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展示:生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生B:激光手电斜射盛水的酒瓶,光发生偏折,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师: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出示课件)师:嗅,原来光的传播方向还可以发生改变!可见老师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刚才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出示课件)。师:对比这三种现象,此时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请分组讨论。7.提出问题:(生讨论,师指导)光为什么有时沿直线传播,有时传播方向变了?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情况,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什么条件下光沿直线传播?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新问题,下面让我们都来当一次小科学家,探究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8.假设。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的实验现象,对这一问题(指板)提出自己的假设。(生讨论)展示: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板书)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生:实验中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物质(水)时,方向变了。师:光从一种物质(体)射到另一种物质(体)时,说明光经过了几种物质?也就是说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9.设计实验。师:到底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来验证(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说说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展示: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B.激光手电斜射有烟雾的白酒瓶。C.激光手电照射玻璃砖。D.激光手电斜射烧杯(奶或红酒)。师:我们看不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否改进?10.分析论证。师:通过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指板)。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否说出光在什么条件下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师:(补充板书)1.特点: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11.评估。师: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说法不很严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做进一步研究。12.应用。(课件:(1)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2)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毛毛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三)光速师:节日放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响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生:(讨论)光速大于声速。师: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关于光速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自学课本。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讨论交流。四、布置作业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

篇(7)

课堂语言的表达是一门教学技术,它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严,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课堂语言的人,他懂得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懂得如何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懂得如何用理性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笔者认为,锤炼课堂语言,增强语文课堂艺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语言应准确简明而通俗易懂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而简明,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更好地被理解,教师课下交流和课堂讲授都必须用语准确简明。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同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课堂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选择通俗、常用的字词句,达到课堂语言通俗易懂的目的。因为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的,不少句段内涵丰富,教师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描述和讲解,才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易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才能使课本中“躺”着的文字“站”起来。

二、课堂语言应规范而正式

教师的课堂语言毕竟是教学用语,它吸取了书面语准确、精炼、严密的特点,将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具有教育功能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抑扬顿挫是教师课堂语言的节奏,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课堂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千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课堂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

(一)课堂用语讲究精练。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语言表达一定要精要,要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出准确无误的知识信息。如果说课堂上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在自认为重要的地方说了一遍又一遍,那么,重复的信息会给学生留下烦躁的感觉,产生排斥性,教学收效自然不佳。换句话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避免街言巷语、絮絮叨叨和长篇大论,一定要精练。

(二)课堂语言文学色彩浓厚。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考虑词语怎样运用才恰当,句子怎样组织更好些,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能准确的、鲜明生动地反应客观事物。这就会常常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出现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文学色彩的成分。例如,在导入《孔雀东南飞》新课时,我这样说:“如果说人生是个永恒的大舞台,那么爱情则是这一舞台生活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追寻理想爱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于是,无数的痴男怨女便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喜剧,所以才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传说,所以才有了贾宝玉林黛玉木石前盟的佳话美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去,看看这个古老的故事为我们诉说了一段怎样的情缘。”文学色彩浓厚而富有诗意的课堂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用语要避免口头禅。

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注意语言的纯粹,应当力避日常口语中可能出现的“杂质”。如果教师讲课时,常夹杂“这个”、“那么”、“是不是”之类的口头禅,就好比一碗饭中夹杂的砂砾,会损害食客的胃口。当学生发现教师的话里有许多无关的或者多余的成分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力求不带口头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三、课堂语言应灵活多变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为了更好地把这些情感发挥出来,教师的课堂语言总是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

(一)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交际形式,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接收是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课本的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程度。教案所写的内容不可能就是讲课的实录,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时空环境、内容变化而灵活地使用口语,再加上长期频繁交际中建立起来的双方相互了解和适应,使师生之间有相当多的共知因素,这些都使得课堂语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得不在讲授预定内容的同时,为填补学生的知识缺漏或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而插入补充讲授的内容;有时又不得不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组织教学而平添一些与讲授内容无直接关系的话语。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29-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过程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等内容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学会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相应的载体支撑。宇花小学创设的“卡通课堂”(简单而快乐的课堂)贯穿始终的“五彩学习卡”――“自学汇报卡”、“课堂导学卡”、“练习拓展卡”、“评价反馈卡”、“学习整理卡”恰恰就是这样的载体,这“五卡”是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学习历程,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重要工具。

1.自学汇报卡――通大意,得疑问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里,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师要把学生先前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自学汇报卡的设立就是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能自学、会自学,此卡围绕“读、思、查、念、赏、做、问”七个字设计成三个板块:A.我知道了什么?B.我学会了什么?C.我还有什么问题?指明了学习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要素,把学生的课前预习纳入到规范的模式中。用“自学汇报卡”作载体,使预习不再留于形式,让学生每次的学习看得见。教师批阅自学汇报卡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时对自己预设的教案的各环节作出调整。基于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个案式的备课。这样会使得学生学的目标更精准,教师教的目标更明晰。更有利于课堂上扫除盲区、盲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

2.课堂导学卡通――通方法,得乐趣

宇花小学打造的“卡通课堂”追求的是简单易学的目标课堂,积极主动的自主课堂,形象生动的魅力课堂,探究合作的共享课堂,幸福快乐的童本课堂。它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

如何使得课堂参与率100%?如何更高效参与?让学生学习过程看得见?“课堂导学卡”就是这样的载体和抓手。课堂导学卡,是“五卡”的核心,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学、填卡、交流、汇报各种形式,让学习看得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导学卡”是在每一课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上课时学生人手一张 “课堂导学卡”,呈现真实具体的任务,学生面临一个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任务,积极、主动去寻找完成任务的路径,在探索中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在设计“任务”时,我们会注意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

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课堂导学卡的使用,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位同学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理解,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索。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进行争论、交流,教师适时地给以点评,使每位学生看到那些与他(她)不同的观点、评析自己的观点、获得高效参与。

3.练习拓展卡――通迁移,得智慧

练习拓展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有的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延伸,有的是将生活中的事例与课堂中的知识相结合,有的则是补充与拓展课外知识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必须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意味着这些知识被真正掌握。练习拓展卡的使用,促进了迁移的产生。通过完成老师们课前在卡上精心设计的各种练习,实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迁移,由书本到生活的迁移,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转化为能力。

3.1练习拓展卡实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横向迁移。练习拓展卡上顺“藤”摸“瓜”栏目中练习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触类旁通,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他们才能够“知其意而得其用”。这样,所学的知识、技能才能在实践中顺利迁移。

利用练习拓展卡,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可以写一段对话,可以写人物的外貌,可以写一段场景,也可以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这些“小练笔”是写的迁移,是看得见的最直接的由读到写横向的迁移。

3.2练习拓展卡实现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在练习拓展卡中,教师既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有目的对比,寻找相同点,分析相异处,从而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等能力,培养旧知迁移出新知的能力;又善于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使之结构化,纳入知识网络之中,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用中学新,形成能力。

有一位语文老师在练习拓展卡“展翅高飞”栏目中借《牛郎织女》这个课文例子,通过文本的广度拓展,引领学生阅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通过完成老师设计的读书报告单,了解了这些作品的人物、内容、主题、时代背景。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了三篇,就懂得三百篇,通过培养学生的纵向迁移能力,形成高水平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位数学老师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在练习拓展卡上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题目:3/5=()/10;3:5=():10;3÷5=( )÷10 ; 0.6=3/( )=( )/30=( ):10=60÷( ) 学生在做这一组题目的时候,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除法性质,以适应变化。

“已知到未知”的迁移。一位科学老师在课上带领学生研究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后,在练习拓展卡上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照相机各应用了什么原理成像?它们所成的像有何区别?这样的由已知到未知的迁移练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练习拓展卡有效地实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横向迁移;实现了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

4.评价反馈卡――通矫正,得提高

评价反馈卡则促使孩子反思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与自学汇报卡上的内容对比,知道通过学习有收获,学习的自信心更强了,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期中、期末考试虽都含有反馈的因素,但由于周期长、反馈不及时,等试考完,学生学习中的缺陷才暴露出来,误差累积已很重,即使补救,也必然是捉襟见肘,积重难返。学生也由于长期的失败体验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造成不利于再学习的心理和知识障碍,使其逐步走进差生行列。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循环周期长、反馈慢、矫正不力的弊端,为了有效地克服累积性误差,我们每一课时都有评价反馈卡,即学习补救卡。每一课结束后,我们依照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性达标测评。

教师通过课时检测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反馈矫正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自我反馈矫正的方法,能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记录在学习反馈卡上,自觉矫正。

学习反馈卡的使用,最受益的无疑是学生。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强化、及时跟进辅导、及时达标,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了累积性误差,避免了两级分化的产生。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篇(9)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