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音乐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7 01:33:2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音乐基础知识

篇(1)

一、乐符的讲解

要想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不仅要学习音乐发展的历史以及音乐与美术、哲学等学科的关系,还要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也就是“音乐”的基本构成。初中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上,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都十分有限,重在对音乐最基本的感知。也就是说,学生在年纪小的时候,对世界尚未了解,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美妙感知,极大地满足了懵懂的学生的听觉享受,而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神奇以及这个世界上的诸多音乐家的魅力。那么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音乐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对音乐与世界的感知层面上,还要透过声音,发掘音乐背后的内容,要做到知音乐之然,更要知其必然。

那么什么是乐符呢?“乐符”顾名思义,就是音乐的构成符号。我们记忆中都有这样的场景,钢琴家坐在钢琴前,双手弹着钢琴,双目看着钢琴架上的五线谱,眼和手相配合,才能弹出五彩的琴声。那么为什么五线谱的高低决定了曲子的宛转悠扬变化?这就是我们学习基本乐符的目的,只有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音符知识,学生才能在日后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听懂,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音乐进行评价与鉴赏。我们平常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大脑听到的是主旋律,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配乐,如,钢琴作为主旋律,但是中间会穿插吉他、小提琴等来配合成乐,使整首乐曲更加完整、多样化。所以在音乐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授学生最基础的知识,有了乐符这个根本,才能在日后的音乐学习中听懂音乐,赏析音乐,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背景。而且,随着学科的细化与健全,掌握乐符也将会成为学生日后深入学习音乐的基本门槛,因此乐符的学习对学生日后深入学习音乐至关重要。

二、乐器的掌握

说到乐器,我们可以列举出无数种。比如,钢琴、手风琴、大小提琴、吉他、二胡、萨克斯等等。可谓种类庞杂,品种多样,单单中国传统的乐器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来说明,让学生全部记住或掌握显然不现实。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对一些基本的乐器或最常见的乐器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辨别各种乐器的声音。而且,不仅要能够辨认常见的乐器,也应该找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来学习。

不同乐器之所以被分为不同种类,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说弹奏方式的不同、发出声音的不同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等等。总之,各种各样的乐器才奏响了伟大的音乐篇章。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乐器,以便于学生观察、弹奏等,单凭教科书上的图片,而没有经过接触,这样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也并不完整,只有理论结合了实践,才能在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而作为学生应该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首先去了解各种乐器,挑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细致的学习,因为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法提高效率的,更不会有什么成果。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找到自己对乐器的兴趣所在,学会弹奏一种乐器,在日后的学习中既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词曲写作基础教学

词曲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论对经验丰富的歌手还是职业作词人来说都是如此,为一首歌曲创作好的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需要依赖作词人本身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更需要个人的阅历与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等。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似乎除了时间、精力以外什么都没有。那么要求初中生进行词曲的创作是否有些强人所难?并非如此。我们常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做一件事,定的要求高,得到的结果往往只是中等。这也是让中学生进行词曲创作尝试的原因所在,不断挑战自己,才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创造伟大。初中生也许还没有能力创作出多么惊世骇俗的音乐作品,但是可以将这种创作像写作文一样写出来。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歌手都把写词作曲当成一种乐趣,写词就像写日记一样自如,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除了后天的积累与刻苦练习以外,还要有天赋。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够将自己写的诗歌或日记融合曲子唱一唱,能像写作文一样去写一些简短的歌词,就足够了。至于有音乐意向的学生,则可以时常进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作词、作曲能力,多向大家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听得懂音乐,并且能够大体上去鉴赏音乐的优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底蕴等。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对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有很大作用,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

篇(2)

一代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名言都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基础知识正是通向音乐教育殿堂的桥梁,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钥匙。要想更深入的学习、理解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表现、创造音乐,必须掌握好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如何更好的搞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工作,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变静为动,突出音乐的形象流动性

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相结合,突出音乐的音响性、流动感,立体化的感知学习内容。

(一)关于基本大调音阶。

1234567 这是学生们一提到音乐首先会想到的一组音阶。但是各音间准确的音高半音关系往往被忽略。我在教学中,首先利用键盘挂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黑白键的联系与区别,全音半音的位置关系,建立起大调各音间“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高关系。然后老师用钢琴弹奏音阶,学生听辨音高关系的变化规律,随琴轻轻哼唱。最后,辅以“柯尔文手势”来表演音阶,让学生们边用手势表演,边随琴练唱音阶。

(二)关于基本音符和拍子。

基本音符和常用拍子是识谱、学习旋律的必备知识,单纯的认音符学拍子是没有音乐的感染力的,只有将它们融进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才会富有音乐的灵动性、生命力。

如:学习 拍子的歌曲《少年之歌》,教学中可安排这样几个环节:

1.学生听辨歌曲的节拍特点、鼓点规律。

2.通过“咚哒咚哒”的鼓点,找到“强弱强弱”的二拍子变化规律。

3.近一步理解 拍号含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4.随音乐划拍,体会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对比变化。

5.边划拍边演唱,感受这首 拍歌曲进行曲风格的节拍特点。

二、以点带面,把握音乐的整体完整性

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结合作品,找到很典型的知识点,然后着重从这一点切入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层层推进,从而更好的更完整的把握音乐作品。

《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男低音独唱,用低沉浑厚忧郁的音色,表现了俄罗斯船夫迈着沉重的步伐拉纤,艰辛劳作的场面。在这首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注重用识别、体会力度记号来展开歌曲的教学。

三、倾听感受,提升音乐的表现与创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变化手段和方法,紧密的围绕着倾听和感受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

(一)“听谱”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听”音乐,一般以听为主,以看为辅,比如传统的“识谱”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被称为“听谱”教学。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听谱教学,即学会唱歌后,再教学生听唱曲谱、背唱曲谱,结果一年多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能背唱好几首曲谱。慢慢地,他们也熟悉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与音高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强加给他们,他们学会歌曲后再听唱曲谱,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谱的节奏了。

(二)节奏模仿与创编。

学习基本节奏时,为加强学生的兴趣性,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我让学生去倾听去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节奏。如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可以引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敲门的声响 ×××;维族手鼓的典型节奏常常是 ××× ;还有较难掌握的×××,可结合流行歌曲“花儿乐队”演唱的《嘻唰唰》,歌名在念时就是这个节奏;反之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就像母鸡的叫声×××。 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这几种节奏。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一些节奏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节奏创编,节奏问答,律动表演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

四、参与实践,开拓音乐的广阔空间

(一)开展器乐教学。

将乐器引进课堂是强化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校在初中二年级每个教学班开设了口琴课。学生们学习口琴演奏的过程中,对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主动地延伸,只有准确的读谱,把握好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会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提升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传媒。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如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说:“为了了解艺术作品,需要有崇高的爱并理解和声、旋律、节奏、声部进行、音色和细微色彩作用。”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抓住音乐教学的专业艺术特色,尝试多范围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听、说、练、演、编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在音乐教育的愉悦中,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名燕.M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篇(3)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良好地表现音乐的根基,其重点难点在于识读乐谱。国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其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围绕各项音乐活动融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达成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目标。

作者:邱靖 单位: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重视对技巧的学习,导致对基础知识的关注程度不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钢琴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钢琴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进行探索,将音乐基础和钢琴演奏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水平。[1]

一、钢琴教学和音乐基础知识融会的必要性

钢琴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涵盖的知识面相对广泛,和其他的音乐基础学科之间联系相对紧密。钢琴的学习中除了对弹奏技巧的学习之外还有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要求学习者对乐理、和声和曲式等综合知识进行掌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于钢琴曲谱中本身包含了好多因素。钢琴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使用到弹奏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钢琴的韵味。其次,音乐专业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相应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研究和讲解钢琴曲谱而得来的,包括对乐理、和声和复调的学习中都使用了钢琴曲谱的相关知识。基础教学中的视唱教学与钢琴的联系相对密切,钢琴学习中对于听觉的要求和视唱学习中的要求基本一致。在教学考察中对这种课程掌握较好的是钢琴专业的学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钢琴课程的学习和音乐基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基础的学习可以为钢琴学习者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基础应用在实践中,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钢琴的学习者虽然能够拿到更高的音乐级别考核成绩,但是对于乐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全面的了解,即使他们在曲谱的弹奏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乐谱的结构感几乎没有任何认知,从而使得乐谱在整体上显得支离破碎。

总之,只有在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将音乐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的更彻底。[2]

二、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的融会

1.乐理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作为所有音乐学科的基础,乐理知识在钢琴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钢琴的初级学习阶段主要是对乐理知识的了解阶段。初学者首先是学习坐姿和手型,紧接着就开始识别琴谱,从基础的琴谱逐渐到高音谱表的学习上,要仔细了解各音的位置,最后对中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进行了解。学生在谱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不同音的唱名,还应该知道不同音的音名。唱名为do、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名为C、D、E、F、G、A、B,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更深刻的进行掌握,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学习钢琴课程。除上述知识的学习之外,学生还应该对音符的长短简单的进行掌握,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在基础的练习过程中准确的把握节拍。

2.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曲式知识主要是用来研究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主题的表现,其次是主题材料的发展手法,最后是曲式的结构原则。曲式结构在不同的钢琴作品中都有用到,即使是简单的钢琴作曲也要使用到曲式结构。所以说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在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对于钢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加入一些曲式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结构,具有驾驭作品的整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实质,为意境的表达营造氛围。曲式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乐句和乐节,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抓住作品的动机。其次是教导学生对乐段的含义进行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分出乐段,对乐谱的内部结构深刻的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分段练习,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3]

3.和声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融合

钢琴课程学习的整个阶段都会与和声知识的融合,和声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规律的技术理论,其本身包括和音、和弦两部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主要在于其能够演奏出更多乐器的声曲,因此,对于和声的学习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掌握和声知识对于学习钢琴有着较大的帮助。钢琴与和声知识的融合组要体现在钢琴的伴奏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乐曲中的伴奏都有着和声布局。和声在整体钢琴曲中起着丰富旋律的作用。学生学习这类知识方便他们更好的把握钢琴的内容。

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钢琴教学要直面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融入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音乐,对于作品本身的旋律美能够在弹奏钢琴中更好的体现出来。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丰富。一首好琴曲的弹奏重点在于理解其内涵,音乐基础包括乐理和和声的学习,这些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快速的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他们了解作品的意境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6)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每一位老师都使尽浑身解数,各种招数一一施展开来,久而久之,很多招式都落于形式,没有实际用处。我们看到由于缺少发声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唱歌随心所欲。由于轻视认谱,中高年级学生还停留在整体听唱法上,或是唱一遍一带而过就迫不及待地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情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掌握教材上的歌曲的情况。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上的浮华,要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既不能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也不能单纯的“审美”教育,防止走极端。

一、研读教材文本,紧扣音乐性

音乐课程要具有鲜明的课程属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将音乐审美这一核心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独立的音乐作品为载体,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我认为音乐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知道文本中哪些要素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特点的,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进而对教材进行筛选,在众多音乐要素中找到最直接、有效的切入口。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教学《勤快人和懒人》课题时,教学过程的中心是通过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在快乐的劳动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主线:欣赏歌曲(感受)――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律动(体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根据主题创编音乐情境剧。从用打击乐器模仿厨房间的音响到用不同的语气、速度演唱歌曲再到用自己的劳动创编音乐小品,这是音乐的一个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自始至终萦绕在学生耳边,不需要牵强的学唱,只需记住旋律,然后再进行发展、创造,音乐的学习与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曾说过:“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更是如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才能记忆深刻、思维主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组织,使之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大量音乐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体验发现隐含在乐曲里的有关知识问题时,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另外,教师要注意设置思维阶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多积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使学会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去“读”懂音乐。如: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歌曲《买菜》,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在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既解决了难点,又让学生愉快地完成了节奏训练。首先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和老师一起踏步,建立“均衡节拍”的感觉,接着老师分别拍a:X X b:X XX c:XX X d:XX XX 四种节奏型,学生模仿跟拍,在游戏中学生已经参与到教学难点的学习中。跟拍熟练后,师在黑板上出示四个方盒,请学生往盒子里填节奏:

生念打节奏型2/4XXXXXXXXXXXXXX

接下来师分别出示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的图片分别贴在节奏型的下面即2/4 XXXXXXXXXXXXXX

萝卜 黄 瓜西红 柿蚕 豆 毛 豆 小 豌豆

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其中,基础教育属于动态性概念,从我国国情的角度来看,指含初中以前的教育形式,从狭义角度来看,指九年义务制教育;从广义角度来看,指社会知识教育、家庭教育及义务制教育,甚至少部分国家将高中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从国际定义的角度来看,指面向所有人提供最低限度经验、社会准则、观点及知识的教育。鉴于此,本文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外部制约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从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总结起来,其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治与经济的影响

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与国家就业结构、经济结构、教育投入资金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联系。其中,教育投入资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关系。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学生适量的发展空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国家持鼓励政策,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紧扣教学任务,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基础课程,但是一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自身教育资金投入过少,无法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维护费用昂贵,甚至少部分地区的学校无法承担师资培训费用。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指某个民族由历史积淀形成影响现实社会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在约束力。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国家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多种多样的文化潮流涌入中国,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优秀文化逐渐产生了边缘化趋势。

这就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弱化,人们信奉的是利己意识与拜金思想,价值观走偏,缺失文化信仰。曾经的信义之族与礼仪之邦,因为传统文化缺失而带来的义利观扭曲,导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部制约因素

既然存在外部因素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那么便存在内部制约因素,比如,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以及基础教育存在阶段性特点等。涉及的主要制约内容如下:

(一)基础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指受教育完成教育的总要求,不仅规定人才的培养要求,还直接决定基础课程的制定方向。从实质来看,课程分配是选择经验的过程,我们必须以教育目标为指导,但是受教育目标特殊性的限制,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历史时期存在密切联系。为了重新学习经验,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重新配置基础课程。

(二)教育者的素质水平

从地方教育的结构来看,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基础课程改革的进程。校长属于学校的组织者,宏观管理学校的一切活动。同时,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确定办学理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课程模式。校长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学校是否存在明确的办学理念、是否能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及是否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课程项目,甚至直接参与基础课程的设立。教师属于课程的执行者,但是课程教学作为一项动态过程,教师无法完整“传递”课程内容,教师均适量{整课程内容,甚至课程制定者由教师的反馈中逐步调整教学目标。上述过程称为课程互动调整理念,体现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负责课程开发,还起着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基本作用。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教师应逐步转变自身角色,成为课程引导者。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步思考

篇(8)

1 原因

1.1协调性宫缩乏力:是产程异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腹部触摸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宫缩时宫壁不坚硬。

1.2胎头位置异常:胎头位置异常发生率的顺序依次为:持续性枕横位约占60%,持续性枕后位约占25%,前不均倾位约占10%,胎头高直位约占3%,而颜面位及额位则很少见。

1.3相对狭义的头盆不称:估计胎儿体重时有一定误差,尤其是决定分娩十分重要的中骨盆横径尚无准确测量方法,所以骨盆略小和(或)胎头偏大在临产前和潜伏期很难判断头盆是否相称,常需在产程进入活跃期胎头无法通过不相称的骨盆而出现停滞时才确定。

2 识别与处理

2.1认识到难产是三大分娩因素异常相互作用的后果。

2.1.1骨盆狭窄可导致胎位异常,而胎位异常使胎头通过骨盆的径线增加,形成头盆不称。

2.1.2宫缩乏力使胎头无法完成内旋转而为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胎头位置异常往往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

2.1.3骨盆・胎儿大小是不可变的,而产力・胎头位置是可变的。

2.2阴道检查时必要的

2.2.1内测骨盆了解骨盆情况,估计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

2.2.2了解胎头位置・颅骨是否重叠,以及产瘤大小。

2.2.3了解软产道情况

2.3人工破膜:破膜后,胎头直接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加快产程进展。

2.4静滴缩宫素:将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内,从每分钟8滴开始,根据宫缩强弱进行调整,通常不超过每分钟30-45滴,使用缩宫素时应注意子宫破裂・水中毒・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2.5静推安定:用安定10mg缓慢静推,也可配伍654-2静推,可使宫颈平滑肌松弛,软化宫颈。宫颈口扩张速度加快。

篇(9)

1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的差异

2006~2011年,我有幸踏入俄罗斯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进行了我硕士、博士阶段音乐课程的学习。这期间,我多次走访了俄罗斯各高校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格涅辛音乐学院(前身专门培养音乐教师)、弗拉基米尔国立师范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师范大学,观看了他们学生日常的上课、音乐会、比赛、考试等情况,让我深深感受到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基本乐理、试唱练耳是音乐学中最基础的两门学科,这两门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直接对学生今后的音乐道路学习影响深远。而恰恰在中国留学生中感觉跟不上俄罗斯学生的课程正是这两门基础学科。因为他们高师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经过多年专业学校的学习和训练,而这些当时就是必修课程,所以当进入大学再学习时一开始的难度就很高,以前基础的基本不会重复,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我国高师的音乐系学生在这两门基础课上的能力就很弱,一般来说,大一的学生其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内容大多还是重复高考前的内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上还是不够理想。“这是我们学生在小学就解决了的问题你到现在还没解决”,这是我留学期间我的声乐导师对我的一句批评,说的是我在唱歌过程中因为节奏问题跟钢琴伴奏合不上而影响演唱水平发挥的问题。歌唱中因节奏问题影响正常发挥的情况在中国学生中是常见的现象,而在俄罗斯学生中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包括跟乐队合伴奏时也是非常得心应手,令人惊讶。

(2)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层次不同:“长期性、系统性”是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在这点上,从俄罗斯高师生源的素质中就能反应出来。在俄罗斯,九月一号是他们的开学日,在这天所有的大学都会举行晚会以表示庆祝,而参加演出的学生正是刚入学的新生,节目形式多样,以独奏、独唱、乐队演奏等形式居多。曲目风格多样,以古典音乐为主,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也占有一定的份量,其演唱、演奏的技术水平层次非常之高,让人震撼,这都得益于他们从小就严格接受专业技术训练是分不开的。相比较而言,我国高师生源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弱,器乐类学生相对好些,因为都是从小接触音乐,而大多数的声乐学生,他们一般都是到了高中以后开始接触音乐,都是属于加强突击训练而考上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歌唱的方法大多也缺乏科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

(3)音乐实践能力不同:俄罗斯有诸如青少年合唱团、少年作曲家俱乐部、少年协会等各类学生业余音乐团体有25000多所,这些都充分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这在俄高师的生源素质中体现明显:刚入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排练出水平非常高的合唱、器乐合奏及声乐与器乐的合奏节目;一场音乐会节目的组织和选拔非常容易,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挑大梁,对于他们来说,舞台演出就是常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保留曲目和演出服装。这点在中国高师的学生中很难做到,一般中国高师教学中在新生入学后有个专业技能汇报演出,首先节目形式想做到多样化容易,而想出精品却很难,因为学生一方面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没有舞台实践经验,上台大多存在紧张心理,导致整台晚会质量平平。

2中俄基础音乐教育的差异

篇(10)

新形势下,高校在承担培养人、教育人的任务同时,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凸现,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力图对当前制约学生就业的因素做以探讨。

一、不清晰的岗位认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选择职业角色

(一)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认知不主动。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背景与空间。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的学习和与同年级同学的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即使有的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也多流于形式,真正的角色扮演实践可谓“凤毛麟角”。以我校药学类毕业生为例,大多数学生在就业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能概括出药品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四个名词,很难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说清楚,方向感不明确,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频繁离职,对毕业生择业的整体诚信度有一定的弱化。

(二)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较少,就业指导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覆盖面较窄,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因为一直没有脱离学校的环境,对学生未来工作具体内容不熟悉,导致了就业指导课停留在“理论性强,应用性差”的层次上,授课效果不明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因为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陌生,多数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成为选择未来工作的导航。就业指导课以外,辅导员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但是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背景相类似,缺乏指导实效。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工作岗位认知水平,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以上两个因素诱发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岗位认知瓶颈的产生。因为岗位认知的缺乏,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应聘工作岗位的内涵,大部分是跟随着同学去参与到求职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学校给学生提供具体、详细的就业岗位认知平台应该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

二、不成熟的就业心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求职过程中的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

(一)焦虑、胆怯心理影响毕业生在择业面试过程中能力的发挥

学生们在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有的学生在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怕说错话。有的学生在接受过一次面试后不敢于再去面对职位竞争下的巨大压力,甚至拒绝参加以后的面试。学生焦虑、胆怯的心理使学生不敢于直面激烈的职位竞争,错失了应该得到的就业机会。

(二)依赖、自卑心理影响了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某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抱有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联系单位,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亲属,坐等学校优生优荐或指望父母包办,不积极参与竞争,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自卑心理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用人单位接触时,因担心被拒绝而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底气。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三)自负、攀比心理影响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与更多基层岗位的结合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鹜远。学生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自我职业定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在求职过程中总想一步到位,眼睛只盯着工资待遇高、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企、大中型企业等工作单位,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等基层岗位基本不做考虑,从而导致 “有业不就”的现象发生。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家长对学生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独立处理压力的能力不强,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过低的“人才岗位匹配度”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

应届毕业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即是大学生毕业时工作能力或经验相对就工作岗位需求所匹配的程度。匹配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应届生在工作起点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质量。目前形势下,应届毕业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在应聘过程中也是学生就业达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要求不断提高。

近几年,因高校扩招给社会带来的冗余人才越来越多,能满足企业岗位基本需求的人才数量也不断提升,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中选择优秀的应聘者。应届毕业生相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而言,熟悉工作内容和完成当量的工作业绩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减少人才培训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新员工的工作业绩,大多数企业更青睐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二)工作岗位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的学习,身处环境也多为同龄人,缺乏社会阅历、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后,乏于在工作压力下的沟通协作技巧,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自身素质的能力不强,承担重要工作的信心不足。能力与岗位匹配度过低,在面试过程中和初入工作时期,多表现为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不缜密,独立承担某项工作的主动性偏弱。

四、就业市场过高的人才饱和度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因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人才饱和度也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64万,较2002年180万毕业生增长了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80万人。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才培养速度不协调,求职人数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在数量与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业市场中不断提升的人才饱和度,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冲击。

五、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的现实体现,及时更好地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的就业工作应进一步挖掘出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升就业工作的水平。

(一)丰富学校就业工作内涵,提炼就业工作重点。

学校要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明确未来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去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力图通过明晰工作内容的认知进而更明确择业的方向。就业指导人员不能仅仅讲授社会形势和相关理论,还要把最新的工作内容从企业搬到校园内。除了教师指导,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讲座来丰富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工作面向。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丰富社会经历。针对不同层次地学生进行就业问题指导,建立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开展针对性的讲座,举办多种岗位的模拟招聘会。增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使同学们明确在求职过程中的“所需和所能”。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提振学生就业信心。

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帮助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要教育学生理智评价自己,要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定位自己,使之切合实际地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让他们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跳出自卑、从众、攀比等心理陷阱。通过就业指导课、谈话辅导等方式帮助毕业生突破就业心理瓶颈,进一步将“辅导和疏导”工作的实效性提高。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篇(11)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