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石潭记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加之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的活动较多,大部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饮食都讲究以简餐为主,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关注度,更无从谈起对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了解。同学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多是来源于网络和媒体,但是网络环境开放的特性造就了一些虚假消息的盛行,而大学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前提之下就无法对这些消息进行正确的判断。
1.2学校周围环境不尽人意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食堂的数量和容量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一次性就餐,加之食堂的菜式花样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口味。因此,学校周边小摊点或小餐馆的生意就显得异常红火。然则,这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过度依赖于经营者本身的道德素质而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的稳定性。学生对于就餐地点的选择往往是偏向于口感以及经济实惠,而对食品的安全性却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包装食品的容器不卫生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方便,同样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化的购物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生群体中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外卖的盛行,“123外卖网”、“饿了么外卖网”和“美团网”等外卖订餐的优惠举措更是将大学生的三餐网购活动推到了另一个高峰。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一次性餐具的卫生问题,学生们往往会被一次性餐具洁白的外表所欺骗。另外,当代大学生的作息时间一般都偏晚,因而,早餐多选择打包带走另择时间解决的方式,这就出现了许多利用纸袋子做为打包袋的现象。但是纸包装袋也有可能会出现污染、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彩色颜料污染和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等问题。
1.4食物的搭配不合理
现在,大学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忽略较多,加之学生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方式造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偏差,特别是肠胃问题。如果不注意食物的搭配就容易造成腹泻等问题,如:牛奶与葡萄、橘子共用或蜂蜜与豆腐同食等。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对于一些常见的有毒动植物等常识也应进行普及。
2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当前,国内高校中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相对来说,大学生是受教育较高的群体,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的教育水平。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不仅关系到身的健康,还将对他们将来服务的人群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具体普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2.1开设《食品安全》公共选修课,是一个最佳的方式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清楚地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吃”的要求不在仅仅局限于口感和经济上考虑。有必要在高校中开设《食品安全》公共选修课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普及教育,特别文科生在高中分文理科后就甚少涉及生物化学等相关内容,其在面对食品选择时更盲目,所以可利用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对食品安全中涉及到的食品的污染因素、食品添加剂和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进行教学,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食品营养学得内容来丰富课程,如: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等。以此来让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2.2充分利用校园微信,推动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的应用。微信做为一个大众化的聊天工具,已经普遍出现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分享个人心情、经历的平台,更是传播知识的良好平台。利用微信及微信朋友圈平台,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与学校周边的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去发现学校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饮食安全。
2.3调动各级学生协会,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有力促进食品安全知识的提高
在高校中,学生会做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管理学生又服务于学生。在高校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也应充分利用学生会这个群体。在大学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会也应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来传播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如:制作海报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举行食品安全知识或生活常识小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定期举办厨艺大赛,让同学们自己动手DIY食品,借由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的加工手段、加工过程和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等,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食品安全的教育。除了学生会,还有各种学生协会。可建立一些与食品相关的协会,如:食品营养协会等,以此来吸收一些对食品感兴趣,对食品安全较关注的同学。以协会的名义举办一些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对网络上报道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解析等;包括一些专业交流会,让同学们就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碰到的食品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当然,在协会当中必然要有一些食品相关专业的同学或者是老师,以便负责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解答,对日常饮食习惯进行指导。
2.4组织参观食品工厂,亲身实践和参与
平时大家在超市买的食品大多是成品,然而对于食品的加工过程一无所知,一包泡面有多种调料,但是泡面是怎么制作?调料又是如何调配?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观感,就不容易在根本上对食品形成全面而又理性的认识,也就造成了大部分人都会有许多的误区,如: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的标志等等。组织同学们去食品厂参观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意义。在食品的生产线上,对食品的原材料、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有了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之后,学习食品的理论知识时得心应手定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对食品的安全也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参观结束后,理应做好总结,详细记录下自己的见闻,以便在日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1. 理论依据――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因此也被称为“洛扎诺夫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协调大脑两个半球的学习活动,对大脑左右半球进行暗示,并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动力,创造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记忆力、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此理论产生后,许多学者开始将其投入到实践当中,并证明了此教学法对挖掘个体的学习潜力有着相当的功效。
2. 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手段及效果
2.1环境暗示
暗示教学法认为,暗示需要进行人和环境的交流,并达到和谐的境界,暗示教学法强调环境和人的“共振”,教学方要为受教育者创造相应的共振环境,从而帮助受教育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暗示教学法的基础,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比如说,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制作学习卡片,制作英语板报,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场景和环境强化暗示刺激,比如说,笔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运用实物和多媒体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如进行Halloween 的教学时,我首先在网上查询了相关资料,并在班里进行了环境布置,让学生了解国外万圣节的风俗,并结合万圣节的重头戏―masks进行教学操作,当时我在课堂中组织了两项教学活动――制作面具和化装舞会,让学生在教学当中表现自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2.2体态暗示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交流当中,如果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的,言语只能起到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言语行为往往表示出说话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相应的“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表现自己的用意,并让学生真正明白,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便是能够有效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对于以语言为交流媒介的课堂来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目光,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教授句型“May I come in?”“Come in, please.”时,我故意叫了一个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到办公室取东西,学生必然会在课堂中迟到,因此在门后只能敲门说:“I’m sorry. May I come in?”当时我接着回答:“Come in, please.”,并向学生做出一个进来的手势,学生很快领会了我的意思,接着,我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要求学生若发生这种情况,需要用英语表示歉意,从而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无法遗忘的效果。
2.3活动暗示
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学习动机障碍,这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他们的天性感到有些头疼,但笔者认为,要是能够充分利用其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手段,将各种游戏和活动引入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更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富有创新能力的英语教师,总是在教学中进行游戏和各种活动的设计,有一次,我在进行Do you have any hobbies? 的教学时,安排了一个传统游戏――击鼓传花,要求学生在进行游戏时有节奏地询问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虽然游戏有些老套,但是学生们都积极地回答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2.4自我暗示
在教学当中,教师的自我暗示,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价值的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学习潜能,运用各种暗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比如说,在每次考试时,我都会给学生发送短信,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我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从心理上克服自卑情绪,帮助其学习水平的提高。
3.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暗示教学法对于英语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东西,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活动,使他们处于学最良好的学习状态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
一、多讲,不怕嗦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二、多做 ,不怕辛苦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等等。
三、做细,不怕繁琐
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四、多沟通,不怕麻烦
班主任,不仅要上传下达,而且要左右逢源。要善于沟通,巧妙沟通。学生与学生有矛盾,班主任要沟通心灵,消除隔阂,特别是本班学生与其它班的学生存在分歧时,一定要沟通在先,消除隐患,化干戈为玉帛。班主任要沟通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班级安全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班主任还要与其他班主任以及学生沟通,互通有无,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合力抓好安全工作。班主任还要沟通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及班级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安全教育管理的大格局,我们才能安全到家,平安到位。
学生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无间歇,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用一颗爱心关心每一个孩子,用一份责任守护每一个孩子,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会很圆满
五、班主任要做到四勤
1.勤问
对于班级的工作,特别是安全问题,班主任应该勤问,勤调查,及时了解不安全的苗头,以确保把不安全因素在萌芽状态中扼杀。
2.勤看
作为班主任,要常看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要仔细观察,勤观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的发生
3.勤走
班主任千万懒不得,应该做个勤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勤到班级走走,多去关心班级工作,这样即使有什么安全问题也会因大化小,小而无的。
4.勤思
对于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应及时进行思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在开展工作时勤思考,这有助于班主任在今后开展工作时遇到相同问题时就能熟练解决,不至于手忙脚乱的。
六、利用案例示警,唤醒安全意识
班主任应每周开展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在晨会和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安全事例及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建议或正确做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有效的预防和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安危。比如学生们在楼梯追逐打闹的安全意识单薄,班主任可以放“湖南踩踏事件”的视频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看完视频后,全都心有余悸,马上意识到上下楼梯要靠右漫步走,更不能追逐打闹。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的震撼比任何空洞的说教要大得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七、规范学生行为,减少安全隐患
在班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始终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
班主任对学生应做到每天放学1分钟的交通与安全警示教育,每次放学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整整齐齐的离校,并时刻叮嘱学生靠右边行走,不得散队,安排带队班长负责带队,管理队伍。
学生每天在校的安全更是尤为重要。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课间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在楼上或楼梯向下张望,出教室、下楼要有秩序,避免拥挤。在课间活动时,指导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跳方格等都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学生在教室里活动也不能掉以轻心,为了避免磕磕碰碰,只能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经常教育学生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周围车辆及危险建筑。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时时刻刻,一句句叨念的话语,不断提醒学生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要注意安全。安排好小小安全员,明确他们的职责,维护班级的安全工作。学生早已习惯紧记老师的教导,遵守纪律、高高兴兴上学、安安全全回家、快快乐乐成长。就连学生外出我都不会忘记唠叨几句,安全教育始终不敢懈怠。
八、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学生无论是上学、放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随时随地都存在安全问题,而目前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却只局限于纪念日,局限于一两次的活动日。但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而安全的成长环境,我们还要培养孩子们自卫、自救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65-02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公安院校实训教学
公安院校实训教学是以熟练公安业务实践、提升学员实战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模拟一线公安工作情境,按照公安实践要求,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实现人才培养针对性、实用性的目标。因此,公安院校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实战为主导,实用为主体,实训为主线,实效为主旨。
(二)行动导向理论
“行动导向”的概念起源于西方“改革教育学派”,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提出 “劳动学校”的思想,主张由学生主动地、操作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手、脚、脑同时进行,学生必须进行自我评价。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的瑞恩斯教授(Reg Revans)首先提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这一理念和模式提出以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也纷纷应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行动导向教学”从此在各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德国的教育机构尤其注重行动导向教学,并把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原则。美国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也非常注重行动导向教学,并把行动导向教学作为其民主教育理论的基础,杜威认为“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20世纪 70 年代,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界与企业界同时发出来了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呼声,并呼吁进一步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在不断革新,教学理论也在不断的充实,但行动导向理论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尤其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将长期发挥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三)行动导向理论与公安院校实训教学
当前,公安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究竟公安教育采用何种模式,走何种改革路径最符合公安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至今还没有定论,对公安教育的改革方向还在讨论,但是公安教育无论走向何方,最根本的还是要结合实践需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应用型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讲,公安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类型,公安教育教学要彰显公安的实战特色,满足公安一线实战的需要,迎合公安一线对实战人才的需求,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训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实战的需要,面向实战,服务实战,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始终。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为公安院校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它所倡导的学习通过行动来完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行动以及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与情景化必将对公安院校实训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影响。用行动导向理论指导公安院校实训教学,也将丰富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理论。应用行动导向理论来指导公安院校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阐明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的条件和程序,更好地指导公安院校实训教学实践。
二、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课程教学原则
实训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员熟练公安业务实践、提升其实战能力。为达成公安院校实训教学目标,培养合格公安专业人员,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开放式教学。目前很多公安院校实训教学还是封闭式教学,或者说是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的改进与升级版,并没有真正体现实训教学特色,发挥实训教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实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思路和行为完全受教师操控。而行动导向则要求开放式教学,学习环境开放,学习过程开放,教学主体开放,学员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公安业务实践知识。另外,开放式教学也体现在学员的学习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者自己寻找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资源,教师或者学员也可联系公安一线民警深入课堂参与、指导实训教学,这样就能更真实地了解公安一线的情况或者正在发生的变革,与公安一线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如情景式教学等。实训课程可以直接在公安一线真实的实战环境中开展,如到公安派出所、警察巡逻一线等,也可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开展实训教学,最终使学员在实训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训过程,通过反复演练,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战能力。
间接教学。行动导向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要通过引导学员让其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通过这种间接教学的形式锻炼其实践或实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学员能说的教师就不要说,学员能干的教师就不要干,教师一定不要越俎代庖。在具体的公安院校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教学。
合作教学。行动导向的教学是以学员合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为任何目标、任务的达成都要求发挥团队的力量,同时每一个团队的成员都要完成自己的分解任务,并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寻求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学员之间的关系,避免学员之间的恶性竞争,改变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养成的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教学也能够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分享,并且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最终彼此促进,共同提高,所以,合作教学也是完善学员人格,培养学员情感态度的过程,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正确的态度也是警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特征
1.典型性。实训课程内容应体现出本门课的重点,实训课的开展应以锻炼核心能力和关键实战战术为基础和前提,学生通过实训要熟练掌握本门课程中典型的实战技能。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也要突出典型性的特征。
2.动态性。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内容并不仅仅是公安业务知识的传授,它还关系到学生进入警察队伍以后在公安一线能否较快熟悉岗位,适应公安一线的新情况,较好应对公安一线出现的新问题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安一线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应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策略也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而这些都要在实训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内容必然是动态的。
3.整体性。任何职业工作都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过程,警察业务也不例外,如乘警工作就是出乘、值乘以及返乘的一个连贯过程,实训教学内容的开发要基于过程的完整性,体现在学生个体的能力也应该是整体性的。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既要涵盖核心的“点状”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网状”和“线状”知识,提高学员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核心
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搭配,理论知识 “必须够用”,在此基础上涵盖大量的实践知识、实战训练和自主学习内容、学生讨论的课题以及实训的情景设置等。因此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内容比较复杂,要精心设计。另外,行动导向的实训内容要涵盖一项工作或具体任务的整个流程,并以此为引领,在具体的实训课程中可将整个流程分解成若工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流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易于学生理解,贴近实践和实战的需要,并体现出实训内容的实用性,在内容设计上可以多用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进行实训模拟,以提高实训内容的生动性。
四、行动导向的公安院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要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任务确定阶段。在实训教学任务的确定上,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实践或实战的现实情况,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确定实训内容,避免由教师主宰实训内容的情况;第二,计划阶段。学员可以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搜集的资料制订实训课程计划,再通过教师的修改,完善,最终确定实训课程计划。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规划能力,熟悉实训流程,为下一步实训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第三,实施归档阶段。按照预定计划,学员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步骤地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始终以学员为中心,能让学员独立完成的,教师就不要参与,在学员遇到困难时,实训教师应以启发为主,有限提供帮助;第四,评估、反馈与归档阶段。每一名学员可以对自己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实训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评价,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指出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教师在实训结束后要对实训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发现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改进的建议。最后,整理文字资料,详细记录实训过程,出现的问题,改进的措施,以实训报告形式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 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变为导师,由组织者变为合作者;变教为点拨,变教为扶持。原来教师是车头,学生是车箱,现在所有学习小组都是“和谐号”动力车组。
2. 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室变学室,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灌入式变探究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由单打独斗变为团队协作。原来教师是主人,学生是客人,客随主变,现在每个学生都是主人。
3. 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到课堂的中心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每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原来每位教师写一份教案,现在所有教师编一份学案。
二、高质量的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学案包括预习案、学习案、拓展提升案三部分,分预习自学及完成学案、分组合作探究、点评拓展、巩固升华四个学习环节。编写时要做到基础知识问题化、典型化,课堂练习、巩固提升内容,要考虑A、B、C、D四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预习案以课本例题和课后习题稍加变形为主,是学生自学时的临摹学案,人人都能读懂、学会。学习案则是知识的变式练习,主要进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巩固强化训练。拓展提升案则是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宝典。编写原则:符合新课标、考纲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原则,梯度化原则,分层定位原则,创新原则。三注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备、三结合: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与学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交流相结合。每位教师必须分工合作,提前一周编写好学案,然后备课小组讨论、补充和修订, 最后整理、定稿,统一使用。对课堂学案使用情况写出反思,根据周测,反馈学生掌握的状况,进行二次修订、调整、完善。预习、探究、巩固提升要有层次性,举一反三,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用好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用好学案的标准应从三个方面评价:“三看,三用”,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看,预习案是否高效使用,从探究学习案的使用效果看,合作小组是否发挥作用,从学生的课外拓展提升看,教师课上的点拨是否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其次要把好预习关、小组合作关。原则是:预习要先独立后合作,先全面后侧重。学生通过预习应该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案A、B、C内容,解决不了的要形成问题,连同D级内容带入课堂学习小组,在教师的点拨下集中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要考虑学生预习的程度,小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达到何种层次,教师点拨、集中讲评后学生全部掌握的百分比,学困生A级学案完成的情况,课堂检测反馈后该怎样去补救等诸多问题。
四、自主探究、团队协作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愉悦。学生可根据备课小组提前编写好的学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完成基本知识,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去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的教学目标定得准、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航标才不会迷失方向,反之,若教师教学无准绳,学生学习就无力度。若教师教学无层次,学生个性发展就无广度,所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同样,小组团结协作,是课堂走向自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是高效课堂的精华所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配合得是否默契,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成效,它需要小组内成员的相互支持和团队精神,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
五、关注学困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过好预习关,对于学困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进行了“双扶”,学习小组长先在课下给予辅导,没有搞懂的问题,课上老师再进行第二次帮扶,重点解决预习案中的A类问题;给他们扶上马,最后指导完成学习案中较为基础的练习,达到再“送一程”的目的。
六、三案并举,以学定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人事制度正发生深刻的变化。1999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和全员聘用制”,“用2-3年的时间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职员聘任制、行政管理职务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就日益成为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队伍的合理流动,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己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共同选择。现代行为科学告诉我们,有效地组织并充分利用人、财、物等资源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其中以人力资源的管理最为重要,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以怎样激励人为最为关键。本文对教师聘任与竞争激励机制关系做简单探讨。
一、教师聘任的核心:竞争激励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就是在外部某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下,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斗进取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启动人们行为的按钮。每个人不仅需要自我激励,而且需要来自社会成员或集体成员的相互激励,需要社会组织的激励。马克思说:“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教师聘任制就是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注入生机与活力,也是师资队伍中优胜劣汰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全国实施教师聘任制以来,教育系统的人才竞争犹如一股活水,正在“沸腾”之中。各地的聘任方法虽不同,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形成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运行机制,使职工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增强职工责任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教师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聘任制的原则和方向总体来说都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契约管理”,核心是“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即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以聘任合同的形式把岗位设置、任职资格、招聘过程、任用管理、争议处理等环节同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组合而形成的教师管理和任用制度系统。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岗位,将最适合的教师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通过打破教师职务的终身制来激活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学校有权根据教师的思想表现、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择优聘任。教师能否上岗、上什么岗、担任什么职务、承担什么责任,都与教师自身思想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和工作效能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具备竞争的心理动因,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激活了学校的内部活力。
形成竞争机制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必须的要素。有竞争就必然有优胜劣汰,必然会打破相对稳定的职业现状。因此,竞争机制的形成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形成矛盾,这是无可回避的。怎样在竞争中获得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只有激励没有约束,人无压力,使聘任流于形式;只有约束没有激励,人无积极性,建立不起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在高校教师聘任中,通过聘任结果实现激励,使优秀的人才得到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认可,激发他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改革的目的;通过约束手段,如合约管理、考核等,将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教师低聘或解聘,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警醒,它从另一个层面体现着激励功能。在高校教师聘任中,正确处理激励和约束的关系,运用激励和约束带来的功能效果,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成功的保障。
然而,我国高校聘任制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全员聘任”变成“全员都聘任”,压力形成机制未健全;二是过分强调淘汰和压力机制,教师缺乏安全感。
一方面,流于形式,没有打破“终身制”的藩篱,全员聘任实际上有名无实,“全员聘任”成了百分之百的聘任。在这种聘任制下,不可避免会存在有些教师会因为没有压力和动力而不思进取,从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就整体教师队伍而言,由于没有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就无法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这样的聘任制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的目标不相符的。聘任的根本在于竞争,强调择优聘任、淡化身份、注重实际能力,对教师实行优胜劣汰。这种教师人人都是“终身教师”,“铁饭碗”、“大锅饭”的聘任制,事实上意味着没有竞争、没有淘汰、没有压力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是衡量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聘任制是加重教师压力的重要情境之一。应当看到,适度的压力会激活教师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责任心。但若一个人长期遭遇压力,压力过重,就会危害其身心健康,并使之逐步产生职业倦怠感,最终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改革的信心。因而无论从教师的健康和专业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改革稳步推进的角度来看,缓解教师在聘任过程中的压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增强教师的压力和危机感,实施“末位淘汰制”,对淘汰人员比例作硬性规定,无视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剥夺了广大教师的安全感,破坏了教师视学校为“命运共同体”的归宿感。“末位淘汰制”最初是某些企业管理员工的一种内部机制,引入到教师聘任制应当慎重。如果学校在教师聘任中不加区别而片面地借用这种管理模式来实施的话,只会制造混乱,使教职工人人自危,担心工作朝不保夕,也会导致教师之间竞争的无序性和恶意性的增加。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抹杀教师的积极性,更不是断掉教师的炊粮。因此,教师聘任制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保障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蓬勃爱心,不能营造一种人人自危,互相防备,弱肉强食的氛围。
二、理想的聘任激励机制:安全与危机激励
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模式有危机式管理和安全式管理两种,它们对教师聘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危机式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某种手段给员工施加一定的风险压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管理方式。而安全式管理则是指管理者通过关心员工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需要得以满足,使其积极工作的激励方式。把这两种管理模式运用到教师聘任,就是教师聘任制度要在“安全”中制造“危机”,在“危机”中提高“安全”,达到“危机”与“安全”的有机统一,真正发挥教师聘任制的最大积极效应。一方面学校必须尊重每一个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合法地位,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对学校组织的归宿感与认同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使之产生工作上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实现可预期的满足感,促使他们积极奋发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在基本保证教师安全感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制造危机,要让教师了解学校在竞争环境中的处境与危机,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压力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今天在岗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岗位”激发他们的教育工作热情与进步的动力。通过“危机”与“安全”感的有机整合对教职员工形成危机中有安全感、安全中有危机感,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达到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预期效果。学校要发展就需要有竞争机制,让教职工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体现在教师聘任制中可采取全员竞聘上岗的管理方式来制造了竞争和危机,促使全体教师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据研究,如果人对某项工作有成就感、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工作不感到疲倦。而对工作少有成就感、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20%-30%,且容易筋疲力尽。教师聘任制应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工作兴趣,不能让教师产生负重心态。因此要关心教职员工,爱护教职员工,满足教职员工的合理需要,增进教职员工的归属感,承认和尊重教职员工的个人价值。只有教职员工的个人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他们有一种较为稳定的安全感,他才能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利益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高校聘任制改革实践――“双平台”聘任制模式探讨
基于构建以“和谐竞争”为特征的生态大学的认识和教育生态化理念实践,我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安全”与“危机”激励的理论框架思考和设计,注重并发挥“安全”与“危机”激励机制的综合效用。
(一)实行“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
“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就是以教师基础职务聘任为第一平台,以重点岗聘任为第二平台,以期建立以资历为基础、以业绩为导向的聘任制。职务聘任尊重并基本肯定教师的资历、学历、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教师的资格和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职务,给教师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职业稳定感。重点岗聘任是指学校的重要教学科研岗位、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学校重要而关键岗位的聘任。它不唯“资历论、学历论、职称论”,打破以前的论资排辈现象,对出类拔萃的、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高水平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破格任用,低职高聘,使优秀的人才得到地位的提升和价值的认可,激发他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是对其他教师的极大的激励。通过以岗定薪、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实行较高的岗位津贴,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这种聘任是对教师一种最重要的激励形式,它兼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作用。破格聘任或低职高聘任不仅意味着荣誉的获得、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薪金的增加和待遇的提高,并将不断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竞争心理,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待的目标前进。对不思进取,不出新成果,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教师高职低聘、缓聘、不聘或解聘,这是对教师的一种警醒,迫使教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通过聘任的竞争激励机制既营造了安全又制造了危机,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有压力与危机感,又给教职员工以安全和希望,产生巨大的激励,教师在安全与危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双平台”聘任模式既克服“评聘分开”模式重评不重聘对教师无危机激励的弊端,又克服“只聘不评”模式给教师带来的不安全感的缺陷,既重评又重聘,评聘结合,在实际聘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广泛赞誉。
(二)贯彻“和谐与竞争”的生态理念
2004年,浙江林学院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的目标,并把自然界中蕴含的辩证法和真理性作为构建生态大学理念的源泉。生态大学强调和谐与竞争的统一,充分关注体制上的和谐,机制上的竞争。生态大学的既竞争又和谐的系统论内涵决定了它在现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适应时展要求的全新管理理念。学校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保持自然的平衡,各要素保持自然协调,共处和谐之中,这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和谐并不是取消竞争,竞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发展,就难以生存,没有竞争,就失去动力。生态大学又构建和完善教师之间竞争机制。所以说生态大学“是开放、竞争、和谐的现代大学”。生态的“和谐”与“竞争”,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在于推动学校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实行“双平台”教师聘任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在流动中升值,在流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实施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必须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入与流出机制,用人才之所长,使每个人寻求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浙江林学院在聘任过程中,对外公开招聘,从校外聘任了部分优秀教师并安排在校聘重点岗位或院聘重点岗位上,而且重点岗位还留有12%为人才引进所用。对内鼓励部分教师转岗、转系聘任,人才流动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人员能上能下,增强了人才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教师的紧迫感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聘任管理,强化履职考核
克服过去那种重评审、轻聘任的倾向,把相当的精力放在聘任和聘后管理上。充分发扬民主,增加透明度。让教师参与教师聘任制方案制定,让教师明白有关政策规定。建立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救助机制,设立聘任申诉机构,规范解聘程序,构建工会维权机制,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制定考核办法,体现不同层次人员的要求;结合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兑现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津贴发放相结合,提高考核的功效。在教师聘后考核上,采取“全面考核,多指标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职务与职责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的原则。对于那些达不到履职要求或者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履行岗位职责的,就解聘其职务,重新聘任其他人员。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和实施,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教师聘任制,对于落聘、待聘教师的安排学校要慎重,留余地,给出路,予保障。积极促进这部分人员的转岗分流。给落聘教师一段合理期限,鼓励其外出进修学习或培训,在此期限内符合条件者可再参加教师岗位的应聘,或给与其两次重新转岗的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聘余人员,学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仍然给付基本工资,并保留校内有关的待遇,如住房等,做到“政策无情,操作有情”,以保证其待业期间的生活。积极拓宽疏通教师的渠道,从制度上为人员流出提供支持,如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等。
浙江林学院明确提出“尊重校情、松紧适度、强化激励、促进发展”的教师聘任工作目标。实践证明教师聘任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学校教师队伍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积极性极大提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教师聘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理解,普遍反映: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推行对于优化、激活教师队伍,打破教师“铁饭碗”,增强其职业危机感,效果非常明显。这种聘任竞争激励机制正给学校新一轮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为了激活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英语基础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创设语言环境起了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了一些水果的名称之后,笔者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竞猜: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一些水果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图中的有关信息。然后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组,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What color are they? How many...are they?”让他们对图中水果的名称和数量进行抢答,并记下各组的成绩。学生踊跃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
又如,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张北京正在下雨的图片,针对图片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学生答道:“It’s rainy in Beijing.”教师再循循善诱一下,让学生用这个词来造句,使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比单独的凭空想象更形象化、具体化。
2 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对提高交际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世贸大厦着火的视频,然后提问:“Look at this video, what should we do now?”此过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较好地把学生见过的火灾的现场与课堂恰当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因为能准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成就感,又使学生在完成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育。
3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多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学生只有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要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制作电子贺卡,他们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一起欣赏贺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协助指导,然后进行小组作品交流,评选优秀设计师。教师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情境,提出设计贺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用所学的英语单词和句型结合实际来设计贺卡。此案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一些国家有个初步了解,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其中有学生较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点,如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4 英语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4.1 教师的定势思维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初期,部分教师经常把内容呈现形式设计得固定而呆板,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4.2 在课堂中不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想通过花哨的背景、艳丽的图片来吸引学生,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而且过多的刺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单一问题的重复提问和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反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一、独立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有效管理的意义
1994年,我国启动了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估试点工作,2003年正式确立周期性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用来衡量一所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全面考察高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积极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经验、教学活动的记录,是学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系级教学档案是教师、学生从事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这些系级评估材料是各系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亮点和特色积淀的反映,是各系教育实践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也是评估专家在走访过程中对各系形成理性认识的载体。通过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可以打开思路,开阔眼界,发挥档案的查考和凭证作用,也是系级各项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见,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加强和改善系级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管理,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艺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科艺学院搬至西城办学已达7年,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在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学院层面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各系也均配备了兼职档案管理员。笔者作为外国语系的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从具体的工作实践来看,发现当前的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整体不高。
由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原因,科艺学院所有系的教学档案管理员均由教学秘书兼任,而这些教学档案管理员均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对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能力有限,亦没有系统地接受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可见目前的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理论素养匮乏,实践经验欠缺。
2.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很多教职工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教学档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比如点名册、试卷、学生论文等,不够重视,没有从源头做好科学的分类和及时的整理,致使很多教学档案残缺不全。
3.系级教学档案收集不系统、不完整。
系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其发生、运作、结束等一系列过程,反映在文件材料上必然有策划、计划、执行过程的来往文件、会议记录、总结、表彰、处分、照片等,若依据这些材料就有可能再现该活动的全过程。遗憾的是,有些档案收集常常是有计划,无总结;有上学期的材料,无下学期的对应资料;有决议无会议记录等,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档案日后的利用价值。另外,鉴于科艺学院师资构成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自于下沙本部,还有一些外聘和外教,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院目前对这部分教师的约束条件较少,致使管理难度加大,教学档案收集不完整的现象普遍存在。
4.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虽然办公自动化设备普遍运用在科艺学院的日常办公中,但是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仍然局限于手工管理和被动服务模式,加上教学秘书本身的工作就比较繁杂,对于教学资料的归档只能是疲于应付,工作效率显然难以提高。
5.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
尽管学院颁布了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系级教学档案的管理较为混乱,基本没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零乱堆放,没有头绪,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立卷,日后查找难度较大。
三、科艺学院系级教学档案有效管理的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加强对学院档案管理制度的宣传,宣传教学档案归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教职工认识到教学档案是具有潜在和现实作用的宝贵财富,主动配合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高效高质完成,尤其对于非定岗科艺学院的教职工和一些外聘教师,更应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2.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组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与方法,提高他们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全过程的创新能力。
3.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切实贯彻执行学院档案管理制度,并可以根据各系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教学档案编目分类要点、档案保管借阅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教学档案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4.推进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提高利用率。
尝试引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软件,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用电子化管理取代传统的纸质管理,从而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
5.加强系级教学档案材料的规范管理。
(1)配备系级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建立系级专门的教学档案室,配备一名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系级教学档案实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保质保量地整理好档案资料,进而发挥档案室的最高效率,更好地迎接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2)建立教研室档案室
可以建立教研室档案室,教研室是系部的组成单位,由每个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审查和移交等工作,这样有助于教学资料的合理分类和完整保存。
(3)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的归档格式
对各种原始材料在提交和收集时,应制定相关的规范化格式,并要求所有教师按时、按量、保质,规范地上交各种材料由档案管理人员整理归档。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对有关材料进行关键内容的提取和总结。
(4)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将教学档案材料工作同教师的考核、职称评聘、奖励等挂钩,增强教师的归档责任感和积极性。
总之,做好系级教学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使系级教学档案在教学改革、科研、评估工作、教师职称评定及学生评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学档案收集工作难的被动局面,从而形成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使系级教学档案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彰显各系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美中.高校教学评估与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
[2]温艳萍.档案管理规范化与高校评估之我见[J].档案学研究,2007(5).
0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产能过剩在许多行业的普遍存在,以及许多企业从外贸订单转向内销,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出大量“半成品”的毕业生,不能真正符合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
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各个高校普遍设置了业务实习、课程设计、阶段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作为学生主要在高校学习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
1 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与学生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2]。目前所指的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了超越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成功,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其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开始推广开来[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摒弃了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营销基本理论,对相关营销案例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市场营销教学工作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案例来源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设,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就更晚了。对于高校来说,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案例来源问题。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有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一年有30%案例被更新。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其庞大的案例库与强大的案例编写队伍为基础的。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来说,对于案例的要求一方面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内容新颖富于启发;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本土特征贴近现实。而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案例往往于来源以下几个途径:(1)国外相关营销案例;(2)国内编写的营销案例教材;(3)教师自己制作的案例。而这几种来源的案例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均不是十分理想。
2.2 课堂教学组织
国外大学实施案例教学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这样保证每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来。而这样的情景在我国现有绝大多数大学中,只能是奢望。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各个大学的教学普遍紧张,教室规模与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基本上没有小班上课,以合班上课为主,以笔者为例,上课时学生少则70-80人,多则超过150人。这样的上课人数,使得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受到极大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讨论与发言时间。
另一方面,高校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资源也比较紧张。在许多高校,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教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任务就压在年轻教师与职称较低的教师身上,往往每周少则20-30课时,多则达到40-50课时。而这些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承担着极大的科研压力。加上目前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业绩评审,教师既难以有动力、同时也难以有精力制作优秀的案例,并积极投身到教学中。
2.3 师生适应能力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相当大比例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教育学素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课。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这些恰恰是实施案例教学最需要的品质。
案例教学之所以在欧美商学院中普遍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它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而这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有从事过商业活动的经历,许多人都在公司兼职,甚至创办了公司;而在我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很少有过类似经历,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难以给学生以实践指导。
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就不太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不要说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企业实战运作了。而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入考察的企业很少,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去实习,而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将实习的学生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学生难以有机会深入到企业营销实战中,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案例分析与研究也就难免会难以深入,流于表面。
2.4 学习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在欧美大学商学院成功运用,还在于案例分析讨论环节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学生对于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不敢掉以轻心,总是大量查阅资料,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在课下认真准备。网络上流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灯火通明的图片,而我国大学的学风日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要想按照欧美商学院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表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中国高校中应用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现有教学方式必须实行以小班上课为主,而教师教学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其次是由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结构化的试卷进行测验,评价标准相对统一,而案例分析则更多地评价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不要求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3 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与对策
3.1 重视案例库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建议采用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认真编写与改造案例。目前中国本土的商战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教师可以对每年本土典型与热点商业案例改写与改造,也可以搜集各种资源,尤其是互联网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国内外获奖案例。
目前可供选择的广告类、营销类获奖案例较多,国内的主要有:中国杰出营销奖、中国优秀广告作品“印象奖”,国际上主要有: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伦敦国际广告奖、纽约广告奖、艾菲奖、莫比广告奖。由于这些比赛各自评奖理念不同,中国杰出营销奖是评比以中国本地市场为目标开发和实施杰出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奖项,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和纽约广告奖是奖励影视、平面、广播、包装、网络设计等优秀媒介作品;艾菲奖是奖励每年度通过投放广告,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广告运动,莫比奖是奖励具有优秀创意的广告作品。[4]
通过采用这些获奖案例,一方面解决了案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案例更新问题。但是在应用中还要求教师进行相应的改造,以使其适应教学需要。
(2)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
采用案例编写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尤其鼓励学生编写校园案例。由于校园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情景,学生对此有切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而目前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校园里有众多的商业服务业活动,广告宣传促销等活动层出不穷。通过引入校园案例,既可以作为传统的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归纳问题、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会将零散的经验总结成系统的认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5]
3.2 缩小教学班级规模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张告一段落,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就标志着高校今后的发展,要从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提高,高校教学与教师资源紧张的现象有所缓解,今后高校教学的重心将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今后高校一方面要稳定在校生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专职教师队伍,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缩小教学班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更加注重教师的管理实践能力与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现有教师队伍到企业兼职加深教师对商业实战的认识程度,鼓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
3.4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培养目标要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重视实践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营销实践进行调研,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到企业营销活动全过程中,加深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实操能力。
3.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手段是结构化的测验考试,教师主要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教学评价的弊端,成为中国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障碍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指采用多种手段,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教学效果的多种评价方法组合。多元评价源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对多元教学评价有深远影响。多元教学评价的独特内涵可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多元评价更关注个体成长的评价,多元评价十分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人成长;其次,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多元评价;最后,多元评价融教学与评价于一体。[6]
4 结束语
市场营销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要求较高,除了进行专门的实践课程培养之外,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虽然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在很多高校进行推广应用,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较好的解决措施,同时注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耿波.案例教学在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02-103.
[2] 王小平,张庆伟.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5):172-174.
[3] 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48-49.
[4] 唐拥军,唐晋,蒋艺.运用获奖案例进行营销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以艾菲奖案例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09(1):62-64.
综合与实践在新课改下越来越被广大学者、家长所重视,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小学数学是学生各方面思维开发与发展的最基本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作为教师和各级教育研究人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有效性,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是迫在眉睫的。本文就此简要叙述了个人一观点。
一、如何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进行教学设计
(一)精心设计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在“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中,要突破传统教学中对数学应用问题以人为编造为主的模式,应该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设定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创新。如小学数学六年级课本当中,学生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一知识点,学生要学会画图、计算各类型所占的比例。针对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设计问题,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询问同学体育运动爱好的方法制作有关体育运动爱好的统计图。首先学生准备三到四项常见的体育运动,然后去询问50个同学朋友,通过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得出各项体育运动的数据,然后再分别计算各项项目的比例,最后画出统计图。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亲身去实践体验和捕获数据,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轻松透彻,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上述例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设计课程问题时,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问题设计,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综合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依次带动大脑、语言的发展,让身体各个部位都参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这一方面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上得以体现,所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更加注意动手操作。我们都知道在小学课本中,有一节课叫做“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刻对于学生的想象创造力是十分可疑得到锻炼的。如果老师只是拿着课本说应该怎么做,对于还是小学的孩子是很难去理解接受的,并且还会遏制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欣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会大大提高,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有着极大地帮助。
(三)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思想方法的掌握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多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学习当中渗透一些主要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小学六年级考数学课本中讲到了“鸡兔同笼”这个问题,这一课题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难度。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鸡兔同笼,有15个头,50条腿,问鸡和兔子各多少只?在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牢记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进行尝试解决,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行记录与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与班上同学的交流可以得出很多方法。即: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的方法。
列表法和假设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列方程是属于比较新的知识点,因此下面就采用列方程来讲解下“鸡兔同笼”这一经典例题的解题过程。由题意可以分析得出,鸡和兔子一共有15只,且鸡的腿加上兔子的腿一共有50条,那么我们就可以先假设在15个动物之中,有X只兔子,那么鸡的数量就是(15-X)只,我们知道兔子有4条腿,鸡只有2条腿,根据题目所给的数据,我们可以列出以下一个方程,即:4X+2(15-X)=50,从而可以化简得2X+30=50,最终就可以计算出X=10,那么15-X就为5,那么就可以得出兔子有10只,鸡有5只。通过向学生讲解这一例题,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合作思考,同时让学生们自行解决类型相似、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接着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的讲解与指导,逐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根据了解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不难看出里面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比如运用列方程的思维,需要学生先理清楚题目当中的各种关系,然后通过假设一个X,并列方程来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指导与实践,学生的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在问题解决中渗透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数学中所必备的思想,对以后数学的运用与学习有着实质上的帮助。与此同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学习,对以后数学实践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总结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开展为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打开了一扇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本文结合个人有限的知识积累简要了论述了一些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小学数学教育尽到一点微薄之力。
所谓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是把企业的营销现实以书面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营销情景,转变角色,以营销人员的身份,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一起出谋划策,从而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极讨论发言,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师生的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优势
营销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相关营销理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实操能力。未来营销者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是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引入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行动导向的案例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营销案例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案例作为事件而言,含有问题和疑难情景在内,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让学生验证、操习和运用营销的某些概念、理论和方法,解决疑难情景以达到学生能深刻领会、把握、提高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通过营销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把握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实际,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增强学习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而独特的教学方法。
第二,营销案例具有高拟真性,即接近营销的真实情况。通过对事实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一种高仿真的营销情境,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快速阅读、做笔记、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等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沟通、班级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市场营销的真实性、实用性、复杂性,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的教学方法。
第三,课堂讨论解决案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营销品质的过程,积极参与的精神能使学生勇于承担风险,而做好营销工作是不能不承担风险的。
第四,培养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意识。营销案例情景的解决,学生首先要转化身份角色,融入案例情景,从而培养学生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意识。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应用
以《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中认识营销、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项目任务为例,就行动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粗浅探讨。
1.趣味案例导新知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一头强壮的牛与一个破烂的牛棚,一片蔚蓝的大海和一个落魄的渔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然后讲述“顾客需求”“渔夫钓鱼”这两个寓言故事,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向“营销活动的出发点是顾客需求”。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与兴奋中,引入实例:海尔进入洗衣机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耐用电器由于经历了10多年激烈竞争,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商品积压的局面。中国冰箱之王――海尔在做大了以后,走上了众所周知的多元化经营之路,于1996年开始把触角伸向了本已竞争十分激烈的洗衣机领域。1996年10月,海尔集团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居民对小型即时洗洗衣机的需求,推出小容量、即时洗、方便搬运、功能先进的迷你型小小神童“即时洗”,该洗衣机一面市,就出现了近年少有的热销现象。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获取了营销中把握顾客需求的初步认识。这样的开头,极具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快速在课堂上接受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作好了准备,发挥了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
2.身边案例引深思
为进一步说明把握消费者需求是营销的出发点,教师展示一个来自网络的大标题“大胆预测:诺基亚今年将退出手机市场”,全面展开讨论“营销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诺基亚手机曾经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手机品牌,但今天的诺基亚手机却面临被收购,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曾经在手机市场雄踞一方的诺基亚会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笔者给出了诺基亚手机发展壮大到退出日本手机市场到今天智能手机的盛行与诺基亚转型落后的材料。引导大家思考:中国人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中国手机当今的消费主体与潮流走向是怎样的?同学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机,有哪些功能与特点是大家关心的?因为智能手机是大家非常熟悉与喜爱的,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学生对这个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非常激烈,在班级的交流总结中,有同学直接指出:当智能手机时代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手机是否结实耐用、电池待机时间是否够长,人们更加关心的是这部手机能不能玩愤怒的小鸟,上网是否方便,应用是否能跟上潮流,是否够酷,然而在中国的诺基亚显得有些死板。对中国的主流消费群,有学生指出:现在中国的主流消费人群是“80后”和“90后”,他们追求潮流与时尚,而诺基亚似乎有些守旧。在讨论与争论中,同学们明确了“诺基亚如果还不改变的话,在中国的市场会逐步失去,直至最后从中国市场消失。”“看似强大具有霸主地位的市场领导者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迅速的调整需要,不能够灵活地转身,最终大而必倒。”以次案例再次论证了“营销活动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从而总结出市场营销的含义。当然,这个过程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做到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又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经典案例拓思路
经过刚才扣人心弦的案例大讨论,在让学生把握本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又用PPT打出“发现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该怎么办”的大标题,引入一个相对轻松又通俗的话题: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这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笔者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情景:一家制造梳子的企业高薪招聘营销高手,有三人报名应聘,总经理出了一个比较刁难的题目:向山上寺庙的和尚卖梳子。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学生说老师是蛊惑人的,和尚没有头发哪需要梳子!学生的疑惑很有价值,在他们的怀疑中,老师向他们展示了三个面试者的不同做法:一位坑蒙拐骗,只卖了一把梳子;一位开发产品的价值、功用,开拓了有限的市场;一位开拓消费者的需求,创造了无限大的市场。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总经理会聘用谁?从中你有什么启发?有了具体的做法,学生刚才的疑惑得以释放,在学生畅谈启发中,教师点出:坑蒙拐骗只能维持一时;找到产品的功用、利益可以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挖掘和创造客户的内在需求,则可畅销天下。学生此刻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学生跃跃欲试中教师乘机引入实战思考:如果让你向第三名卖梳者挑战,你会怎样做?整个环节,教师针对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引用恰当的案例,巩固深化知识,开拓学生思路,真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多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战案例显水平
为了巩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本节课快要结束时,设立了“小试牛刀”的实战环节,挑战题很简单:如果你是一个种黄豆的农民,收获的季节,你准备到集市上销售你的豆子,但你的豆子无人问津。即市场没有需求,怎么办?通过这个案例,既可对本节内容作总结,又为本学科的学习作了铺垫,学生更学会了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程,为学好本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市场营销应用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尝试运用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成功运用该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经典的营销案例是关键
教师选择的案例情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要体现营销前沿。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既要了解学生,更要广泛吸取企业信息、行业信息,还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设计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2.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是基础
如果把一堂课看作是一个剧本的表演,那么学生就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演员的积极参与决定了本次“表演”的效果。案例讨论发言中,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多启发、少灌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演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主动性。
3.教师转换角色,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课堂讨论,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的权威和主导,演好观众、做好配角。只有教师成功转换角色,做好导演、顾问、联络员,才能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
4.树立学生解决案例问题的独创性
营销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的答案,这对中职生来说,本身就是个挑战,受知识面限制、受思维的限制,很多学生希望老师给一个参考的标准答案,这是他们对老师依赖性的表现,老师要强调学生对问题讨论与解决的独创性,改变他们的惰性思维,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素华.中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施要则――以品牌策略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