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发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灵活性。首先,从经营活动来看,大多数中小型货代企业内部没有规范一定的操作模式和要求,所以在处理一些特殊业务情况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现实条件及要求及时对习惯性操作模式加以调整,而无需层层审批,这是一种潜在的竞争优势。其次,从人员聘任的选择来看,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在人员选聘中通常都是按需招聘,这就摆脱了大型企业招聘中的学历等标准限制,可以只招聘适合本企业岗位需求的人员,降低招聘要求,缩减工资成本。
1.2劣势
由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规模有限,所以相应的配套设施、经营范围及关系网络等都无法与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及物流公司进行对等的竞争。配套设施不健全,使得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在现场操作中必须借用甚至租用他人设备,无形中便拖慢了装卸、搬运等环节的操作速度,还增加了相应的经营成本。经营范围的限制,使得中小型货代企业在揽货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高利润的业务活动,货量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关系网络的范围狭小,必然在具体操作中暴露出企业能力的有限,进而影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及长远合作。
1.3机遇
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整个国际贸易行业呈现了出萎靡之象,但大局的动荡必然伴随着新机遇的萌生。首先,动荡的贸易局势必然导致行业内部部分企业的转型甚至倒闭。那么这些企业原有的资源必将被重新分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应该及时抓住机遇,适时地利用分流资源扩展自身业务。同时,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地方政府也会适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利用地缘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发展本地区经济。各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也可以通过关注政府政策导向,抓住政策扶植机遇,从而准确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4挑战
目前,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国际贸易总量的大幅波动,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量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量的不稳定。无论是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和物流企业,还是中小型货代企业都面临着间断性的业务量不足,入不敷出的境况。所以,一些鸡肋业务、芝麻业务,原本一些大型企业弃之不接的业务,从前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到手的业务,现在也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拿到。
2对中小型国际货运企业发展的建议
2.1充分发挥灵活优势
虽然大部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内部存在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缺乏规范等管理漏洞,且这些漏洞按照常规企业管理思路,应该逐步加以完善。但是,恰恰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灵活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并充分发挥此灵活性。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赋予操作人员一定的自,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变。
2.2尽量弥补规模劣势
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劣势从设备和经营范围等硬件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进,但是却可以从关系网络等软件条件上努力弥补。虽然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上游、下游甚至行业内等关系网络范围,但关系网络的广度和特点反过来也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纬度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深度挖掘利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关系网;同时,以现有外部资源为中心,积极拓展相关网络资源,利用关系网络资源来弥补现有规模劣势。
2.3努力抓住时代机遇
现阶段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时代机遇,主要是资源分流和重组及地方政府的各项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对于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来说,要抓住时代机遇就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行业内部动态,及时争夺分流资源以支撑企业的生存发展;二是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企业定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加以规划。
企业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对员工产生内在的凝聚力,它一旦被员工认同后,就会形成一种精神引力而将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内动力,通过帮助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加员工彼此间的沟通和信任,使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团结企业上下员工一致努力,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凝聚功能使员工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进而使有着不同事业追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卖力工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公司发展带给其精神层面的满足。而这种凝聚力,也更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内部的和谐。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既然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它就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相对于企业规章制度的硬约束,企业文化所营造出的组织氛围和群体行为准则属于一种无形的软约束,是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上对员工的软性约束,同时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这种软约束不仅能弥补企业规章制度等管理硬约束上的不足,甚至有时候比硬约束更加有效。因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使员工的价值观逐渐向企业的价值观靠拢,这样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企业管理员工产生的摩擦。此外,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击,缓解其产生的不平等、被约束的心里不适感,从而使企业内部达成协调和统一。
(三)激励功能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达成共识,在共同的企业目标指引下,员工会自觉地为他们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从需求理论来看,未满足的需求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需求的最高层次,这种满足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是强大的激励。企业文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在制度层面形成良好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斗志,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将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是员工自我激励的深层次动力,具有长效的激励作用。
(四)辐射功能
企业的存在最终要面向市场,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光靠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等硬实力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并用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市场。从辐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通常以企业产品、广告和模范人物等为载体,将企业的价值体系反映到外界去,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力。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不仅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稳定地发展,同时对于本地区、本行业乃至相关行业的文化理念、生产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保障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作为一定时期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目标等文化要素的总和,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传承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的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动,但其所传承下来的基本理念并不容易改变。因此,相对于多变的市场,企业文化可以保障企业拥有稳定可靠的长期发展战略。同时相对于制度层面的约束而言,制度一旦制定则变动起来成本较大,所以不易轻易变动,但这又使得制度的安排不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文化这种软约束,则更有利于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企业培训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失的管理职能,企业培训是现代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推手。通过企业培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通过企业培训,现代企业可获得因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带来的显著效益。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企业员工满意度每提高5%,企业盈利随之会提高2.5%。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投在人脑中的钱比投在机器上的钱能够赚回更多的钱。”通过企业培训,使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培训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样能更有效、更容易地引导和督导企业员工,能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当企业员工明白了工作要求,具备了工作能力,就会增强他们工作的意识和技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这在很在程度上能减轻企业管理层对他们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培训,可以培养、造就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现代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现代企业管理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确保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与水平的不断创新发展。因此,通过企业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样,就能以企业管理者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增强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益。
一、寻求突破,力助中小企业排解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营销战略的因应调整
中小企业的兴衰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情况息息相关。因其经济规模达不到股市要求,很难上市,也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能力,中国目前又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也不够活跃,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却较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和较大规模的贷款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普遍较强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不平衡的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主要还是融资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阻障多还存在。
首先,有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担保问题,现在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抵押不符合有关条件,有的刚创办的企业甚至没有财产抵押。二是信用风险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三是信息不对称,一些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虚假的报表,隐瞒信息,增加了银行的工作时间和管理难度。
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问题。目前,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上市公司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另外,在社会环境配套方面也存在问题。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因为社会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复杂的手续,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对于习惯进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制约。为适应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银行应适时地转变营销战略.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提高贷款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一个重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确立自己的优势,抢占先机,夺取市场份额。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既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同时又可以扩大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银行效益,可谓是一件借贷双方同发展、共成长的好事。当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也比较大,在操作中必须坚持审慎原则,稳健发展,重点落实风险保障措施,如采取抵押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二)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引导,支持解决融资难
目前全国各地已出台不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人民银行也正引导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一些银行陆续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新界定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标准;实行区域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在一些二级分行实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授权、授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制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信贷掌握标准、建立低风险业务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方式和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推广整贷零偿的还款方式;扩大循环贷款的范围,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够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可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在中小企业选择担保贷款时,可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对一些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证价位高、保值和变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用出租车营运证质押对出租车公司发放贷款;对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固定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无争议的应收账款,还可办理保理业务,即由银行买断企业的应收货款后,及时拨付资金给企业,免除了企业经营中资金难以为续的困境。
笔者以为,上述举措很好,但似应有进一步解决融资难的更好方法。几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针对香港企业中小企业占98%的现实,曾推出50亿元信贷保证计划,让小型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渡过经济难关。而美国等一些国家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由中小企业自筹资金组建银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这些具体措施亦可资我国加以借鉴和利用。
二、着力扶持,加紧地方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
各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文件,但众多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尚未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对其指导。这样,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力度极其有限。地方应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因为中小企业问题涉及经贸、财政、外经贸、工商、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劳动、税务、人事、教育、国土等多个部门,单靠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制定、推行并协调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这个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包括成立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议事机构,负责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下设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作为中小企业民间联合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意愿和需求,维护和体现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改变原来的多头分散管理,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部门,并完善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管。
(二)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及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使中小企业在法制范围内拓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保护合法经营、合法收入、合法权益;也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法可依。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或推行政策时,主动、积极地考虑有关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三)大力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适度增加注资提高其担保能力;发展各类民问信用担保公司和社区金融互助合作组织,面向市场扩大担保业务;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方式来扩大问接融资的覆盖面。
目前也可以由各级商会牵头,由中小企业筹资组建一批信用社,在国家金融机关调控下,专门为其服务,采取自我供血、自我供氧、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办法,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改制改组、技术进步以及中介机构的扶助。建立市、区、街道办(镇)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一方面通过抓紧培育新型资本市场,为初创期的科技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完善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体系,明确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功能和投资范围,建立配套管理办法。超级秘书网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 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 500 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 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 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 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 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他能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目标和方向,使大家自愿去遵从,并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统一,发挥自身的潜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文化,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油田工人拼搏奋斗,为油田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企业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文化能使企业散发强大的吸引力
良好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内部而言,它可以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没有人不希望到名望高的企业工作;其次,就外部而言,它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投资商与其合作,而且也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苹果为例,它不同于行业里的其他任何公司,从乔布斯到员工都非常“自负”,他们相信苹果是世界上最强的公司,有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做事方式。这种文化看似让人无法忍受,但正是由于这一信条,使得苹果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加盟者和“果粉”。
(三)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在无形中激励和鼓舞员工,激发他们的潜力,实现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比如说一个公司惯于树立榜样,那么它就会在无形中激励一部分员工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个人和公司都是有好处的。
(四)企业文化能约束员工行为
企业文化包含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这一部分,这些规章制度是一种“软”约束力,它能规范员工的行为,让员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通过这种无形的约束,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不自觉得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万能”论
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时过分注重文化的作用,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文化来解决,不管管理中的具体事件是否与企业文化有关,统统向文化靠拢,形成文化万能论这一错误观点。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的定位,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把企业文化和管理手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随意性
某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并没有立足本身的特点,而是盲目借鉴、跟随他人的脚步,毫无长期努力之意。此外,他们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之后也没有制度保障,工作的展开也很随意,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
(三)企业文化缺乏员工的认可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被员工共同认可,并且上行下效。但有的企业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企业文化设计的很好并完美的展示给了社会,却缺乏对员工的教化,员工只是被动的服从。这种表面性的企业文化是不能转化为员工的整体意识和群体行为的,这种文化当然也不能转化企业的财富。
三、对完善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的建议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他们的认同。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相信和依靠员工,发动群众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来,提高员工践行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通过开早会,悬挂公司标语,定期进行内部培训等方法让员工在工作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应该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企业文化时要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把握好企业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然后再结合当前企业的价值观、愿景和核心理念,提炼总结出适合企业的文化,切记照搬照抄。
作者简介:王铁山(1972-),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深圳金威集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科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
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
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
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
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
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
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
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
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图4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
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
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表1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
年龄结构标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25年(预计)
2050年(预计)
占总人口的比例(%)
0岁~14岁
33.6
27.6
21.3
~
~
65岁以上
4.9
5.6
7
>12%
>20%
老少比(%)
14.6
20.2
29.5
~
~
年龄中位数
22.9
25.3
32.6
~
~
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
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
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
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
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
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Petersen,H.C./Lewis,w.c.《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版社,2002,p69-79
[2]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2007,P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石油、钢材、铁矿石、铜等初级产品的消费需求巨增。由于国内资源的匮乏,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满足,从而造成大量相关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统计数据表明,由于全球铁矿石价格上涨65%,国内钢铁业生产成本2008年将上升20%以上。截至2008第一季度,国内钢材平均价格已上涨到每吨5300元左右,比去年全年平均价格上涨了600元左右。受此影响,机械制造、汽车、造船、家电、房地产等产业无法消化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竞相提价。
(二)银行贷款利率上升
相对于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其获得的金融支持相对不足,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非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一再上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营的融资难度,使民营企业融资状况雪上加霜。目前央行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7.47%,而企业拿到贷款的实际利率往往要比基准利率高20%—30%左右。民营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导致企业资金不足,原材料无法购入。
(三)人民币升值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民营制造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出口,收汇时间跨度大,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会直接遭受汇兑损失,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在一季度就升值了4%。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在上升,利润率明显下降,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
二、当前我国民营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内在成长危机
当前我国民营制造企业面临外部压力从而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弱点使得我国民营制造“危机四伏”。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内在不足归纳如下:
(一)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首先是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培养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民营企业更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附加值的生产;其次是缺乏资金。从笔者近期苏州的调查结果看,所调查的民营企业中,只有42.3%的企业得到了银行贷款,得到风险投资的不足4%。再次是在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的认识上,5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是技术创新成本太高,50%认为是技术创新回报期太长。
(二)以贴牌生产与来料加工为主营业务,缺乏自主品牌建设
我国东部地区的部分民营企业自身技术含量较低,主营业务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会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外商控股投资的民营企业,导致技术垄断和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的大量外流;二是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多为外国企业的贴牌生产商与来料加工商,是外国品牌产品的加工或组装环节,其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这不仅冲击现有的我国产品品牌,也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使得无法从长期建立自己的品牌。
(三)缺乏对成本控制体系的科学构建与足够重视
当前,我国众多民营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产品营销成本明显偏高。通过深入苏州经济开发区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处、生产车间与销售处调查,民营企业多为贴牌生产企业,他们只在用工的低成本上下工夫,但对于如何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与营销成本却重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制造企业领导在成本控制与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与成本体系知识结构,因而他们也就相应忽略对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控制。在采购成本方面,相应民营企业的采购渠道、采购路径不尽合理,有的采购舍近求远等,这些相应要增加产品成本;在制造成本方面,民营企业有的还没有采取最佳的生产路径,在生产环节上走弯路;在管理费用、存货成本和营销成本等方面,所调研的民营企业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浪费等现象。上述等成本问题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严重挤占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利润。
三、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从短期来看,优化我国民营制造企业自身的内部成本控制体系是当期的重中之重,且加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通过成本的降低,弥补利润减少的空间,将是企业度过当前严峻外来压力的捷径。
(一)通过最佳路径分析策略优化采购成本
对于我国民营制造业来说,削减企业成本就是有效管理企业的外购价格。采购原材料、配料、办公设备等物资是继投资之后企业花费的最重要的成本。削减采购成本应考虑的步骤有:(1)我国民营制造业的管理者应该了解、掌握供应商的成本与利润率。供应商利润率的掌握有利于将够才的原料的价格降到最低,并且保证供应商有一定的利润空间;(2)我国民营制造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的控制,在与供应商确定原料价格时,避免采购员与供应商单独谈价。采购员在与供应商长期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与供应商建立某种个人关系纽带,因此,采购员并不一定能给企业带回最低价格的原材料。这将使企业多花部分成本、损失一些利润;(3)我国民营制造业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资源以及传闻去获取竞争对手的采购价格。了解采购价格相比较低的竞争对手的采购方式,以争取同样的价格。也可以同竞争对手商谈,对采购信息、数据、价格等数据共享,优化资源;(4)在选择供应商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发挥“鲇鱼效应”。在供应商之间营造良性的、彼此竞争的氛围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供应商提高材料质量的动力之一;(5)我国民营制造业应该尝试与专业厂商合作。可以在技术开发、管理系统的设置等方面联合专业厂商,将企业没有精力或者做不成功的业务与其合作,反而能节省企业大量投资和成本,有利于提高效率、保证品质。
此外,降低民营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有五种方法可供借鉴:(1)价值工程。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过剔除、简化、变更、替代等方法,来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2)谈判。谈判是买卖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达成彼此认同的协定过程,这也是采购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3)早期供应商参与,。这是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让具有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4)联合采购)联合采购,是指多个买方联合起来向一个卖方进货以获得较大的议价能力或数量折扣;(5)C价格与成本分析。如果采购者不了解所买物品的成本结构,就不能算是了解所买的物品是否为公平合理的价格。
(二)优化生产流程,削减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是指在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一般由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原料成本为直接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又称间接成产费用,指除原料、人工成本之外的各项费用支出等。针对原料成本,建立原料用量定额标准,即确定在一定量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企业完成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应该合理消耗的原材料标准数量。企业应该调动企业生产部门、财务部门、设计部门、管理层等多方面共同参与,以成熟产品设计和工艺为基础,保证制造程序、步骤、方法标准化,通过具体制造公式确定原料用量定额标准。并依据此标准加以控制;针对人工成本,应当建立人工耗用量定额。即规定完成每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人工时间、或是每单位人工时间所完成的产品数量。对直接员工成本的确定可以通过产量乘以变动率之后与实际成本相比较。对间接人工成本,必须将间接人工成本与固定、变动部分区分,再计算不同量杆下的限额,与实际成本比较。人工耗用量定额的确定同时必须考虑到机器的停顿、终了、修理、正常休息时间,并且应该代表了优良的效率水平;对制造费用的控制,可以分为营运控制与会计控制。在生产部门中,对物料费,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对工人是否能正确使用机器设备进行考核,建立设备定期清理保养制度。对于重要的费用项目,会计部门应汇集开支资料,编制日报或周报,按月编制弹性预算,以从宏观面对制造费用进行控制。
在自行研究削减制造成本方式的同时,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流程以及管理方式来减少自身成本,例如引进如今非常著名的“看板方式”,其核心思想为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数量的必要零件。在装备各个工序时,必须考虑生产和输送的协调进行,上一道工序生产的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正好是下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每一道工序间和不同的工序间都应如此。这种即时生产的思想基础,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企业在人力、设备、材料使用中的浪费。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雇员都能掌握生产中每道程序工序的要求,每件物品的合理摆放。并能精确到每道工序对人员、材料、设备等待时间的细微要求。
(三)有效降低日常管理成本
对于日常管理成本的削减,可以采取将支出的程序复杂化策略。严格控制员工日常管理费用申请,复杂申请流程、正规申请方式,以确保真正必要的支出才能获得批准。高层管理者应当对各种开销进行关注,定期要求相关负责人员解释说明费用支出的原因与目的,再决定是否签发。在申请单和报销单上附注简要说明,包括费用支出已达到或要预期的效果,类似行为以前的投入产出比、本次行为的投入产出比,以便于量化费用支出的重要性与成果的收益性。面对此类问题,企业首先应建立定期检讨制度,根据企业目标追问某一支出、某一部门存在是否合理、某一岗位设置是否必要,通过不断怀疑与检讨,迅速发现问题的存在,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其次,我国民营制造企业应该消除系统损耗,即消除企业系统、规则、指导方针建立起来后没有坚持贯彻到实际行动而产生的与预期之间的差异。消除系统损耗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由于系统损耗而产生的成本。
面临生存危机的我国民营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控制办公面积来节约一部分成本,可以选择在低成本的城市远郊做办公地,尽可能的控制拥有办公室的人数,将必须有的办公室的面积最大限度的缩小,尽量使公共办公室人数增加,通过改善空间格局,去掉闲置的“中间地带”。在严肃的环境下工作,有助于增加效率,节约成本。
(四)科学设计存货数量的最佳策略,降低存货成本
库存是指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商品等。对于制造业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原料库存,会产生缺货成本。但是,较多的存货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存货占用资金是有成本的,占用过多会使利息支出增加并导致利润的损失。各项开支的增加更会直接使成本上升。当企业在销售延伸的状况下,需要过剩状态的库存,而一旦出现销售不佳的情形,过剩库存会转化为不良库存,对企业带来成本负担。
库存管理的最佳策略,是保留最小库存,即维持正常贸易所需的库存量。我国民营企业可以订立详细的销售预测,根据预测计划生产和库存。企业应该注意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确保优先送货,缩短等待购买的时间。企业可以减少储存零件和材料,因为有反应迅捷的供应商替企业管理存货。在销售中可以给予统一等待送货的客户相应折扣,企业可以因此减少“缺货”而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企业可以引进财务管理中存货的先进管理模式,如:(1)订货点控制:企业需要对订货点控制,即订购下一批存货时本批存货的储存量。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从发出定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平均每天正常耗用量+保险储备量(为防止超量耗用或供货延迟而多储备的存货数量);(2)ABC控制法:存货控制的ABC分类管理法具体是指将企业所有的存货按金额进行分类:A类:金额大(比重达到70%左右),品种数量少(比重约为10%左右)。B类:金额一般,品种相对较多(比重约为20%左右)。C类:金额较小(比重约为10%),品种繁多(约占70%);对A类存货重点控制和管理,对B类存货一般控制和管理,对C类存货简单控制和管理。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面对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居民实际购买力的衰退等社会现状,我国民营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从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等各环节节约成本,开源节流,大幅度降低经营损失。我们相信,成功控制成本的民营企业,必将会迎来企业成长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焦跃华.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2)
[2]赵权主编.企业成本控制技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宋宝森.成长型民营科技制造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经济因素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4]孟丁.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6)
[5]刘蓉.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经济论谈.2007(9)
1.1中小型科技企业外贸岗位需求情况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对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代专员的需求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跟单员岗两类企业相差较大,但对业务员的需求比例则高于传统外贸行业。
1.2中小型科技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指标为敬业爱岗、英文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办公自动化使用技能、信息获取及筛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商务礼仪知识。
2天津市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
通过走访天津市高职院校,就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开展调查,从而掌握各院校在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天津市共有高职院校26所,其中9家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类似专业,其中2家院校开设的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6家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单证员、外销员为主。以上9所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或者国际商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基本都是将立足于天津和环渤海地区,面向各类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对外贸易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外销、单证、跟单、配载与货代等岗位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岗位(群)也高度近似:外销岗、跟单岗、配载与货代岗、单证岗。知识培养目标基本集中在: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与相关合同条款内容;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能力培养目标多强调以下方面:①市场调研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履行合同能力;④外贸制单能力;⑤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大体包括: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②恪守合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③自觉维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均不同程度地提出突出岗位技能训练,力争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结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各院校也在专业核心课程上,根据其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训,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做到“零距离”。
3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同步性分析
3.1对比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
通过以上表格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要求之间明显存在不同。关键点在于办公自动化使用技能、信息获取及筛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此存在着严重不足、甚至缺位。
3.2影响和制约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与高职院
校人才培养同步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从微观层面看,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步性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是课程体系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再次是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
二、“定标准、重创新、抓纠错”打造公司管理优势
管理优势的重要性,在大家都赚钱的时候不容易体现出来,但是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它就显得至关重要。从何处入手打造公司管理优势呢?结合企业当前实际,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定标准、重创新、抓纠错”。
1.定标准
绩效管理上讲,“你考核什么,才能得到什么”,“无法量化就无法考核”。打造公司管理优势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定标准”,而且标准要是量化和动态的,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关于如何定标准,江苏永钢的生产一线“挤水法”成本管理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示。几位同行老总考察永钢,“同是做螺纹钢的,为什么我们亏得要命,永钢却还能赚钱?原因之一就是其成本低,低成本的法宝之一就是生产一线“挤水法”成本管理。永钢每年对生产分厂、各班组的原辅材料及电、油等耗用实行定额,费用层层承包,耗用低于定额的,节约部分的60%归责任人,40%归公司;而耗用高于定额的,则要自己掏钱到仓库购买。而且定额指标是年年压缩的,生产成本跟着年年降低。曾经有位自称手艺不错的气割工,进厂干了一个月,工资没拿着一分,倒欠了公司8元钱的乙炔费,逼着他偷偷溜走了。“挤水法”不仅挤掉了高成本,还把在技术上不思进取的职工也挤掉了,这比实施“末位淘汰”还要方便管用。因此,定标准很重要
2.重创新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公司要提升企业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行业标杆,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双手能够创造价值,大脑更能创造价值。谈到创新,我们应该避免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创新很大很难,其实不然,创新可大可小,创新无处不在。山西焦化为了提高粗苯回收率,成立了由配煤、炼焦、煤气回收等系统组成的项目组,进行工艺指标优化研究,将粗苯回收率提高了0.06%,年增加粗苯产量2000多吨,创效1000万余元,这是创新。旭阳焦化创新优化上煤时间,将白天上煤时间缩短一小时,夜间上煤时间增加一小时,一天节约电费800多元,这也是创新。
1.1缺乏职业技术人员
目前企业建设中人才队伍中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企业建设局域网所谓的专业人员都出自高职技术学院,甚至仅仅受过社会上短期的培训,仅仅掌握局域网建设的表层,他们擅长的是技术的执行,而非局域网建设的设计,在如此重视创新性的竞争环境,注定在这一方面使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层次的“专业”人士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局域网建设的现状,企业急需进一步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1.2局域网工程的不正规化
局域网建设工程的相关标准国家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造成该工程优良衡量标准和发展方向的混乱。往往局域网工程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局域网的要求,在企业工作过程中频频出现故障,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由于该工程体系并不完善,企业对于该工程的控制力度也受到质疑,往往竣工后并不符合企业专业人员对于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该工程严重缺乏监管体系,局域网工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健全的体系引导其走向正规化的道路。
1.3安全性和兼容性不能满足企业工作的要求
中小型企业的局域网存在很多漏洞,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工作。在日常工作期间经常出现网络瘫痪,恶性攻击等网络问题,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局域网安全性差,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所配置的设备没有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信息网络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还有就是在设计阶段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满足不了企业日常工作的要求,在网络程序编排方面存在漏洞,造成该局域网安全性差。我国网络本身就具有兼容性的问题,品牌的不同、格式的不同、浏览器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兼容性不同,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工作。
2局域网网络工程的建议
2.1网络拓扑设计建议
网络拓扑是网络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其大多数企业选择运用树形拓扑方案。树形拓扑经常被用做网络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扩张,随时增加计算机设备,同时也有利于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设备更新的成本。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考虑更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局域网网络建设。
2.2布线设计建议
局域网布线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同一楼层或不同楼层子系统之间连接点的连接;另一方面就是中心网络机房的连接点的特殊性。局域网在设计子系统的布线要注意同一楼层计算机之间的水平布线和不同楼层之间的垂直布线,并且要尽可能减少布线的渠道,对于整体的布线结构做到横平竖直,线路简洁大方,这不仅仅是视觉美观的享受,也有便于日常的检查维修。中心机房的布线应该考虑到大量连接点的特性,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子系统的线路分布。水平布线时一般选取非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布线方案,垂直布线则利用交换机技术进行处理,至于线路材料的选取则根据局域网对于线路的要求决定。
2.3设备的选取
局域网建设所涉及的主要设备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设备。不同设备的选择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根据局域网对于设备要求的不同来进行选择恰当的设备,以经济适用为设备选择的原则。路由器的选取主要注意端口和包交换两方面的能力。根据局域所覆盖的范围大小和子系统的多少来选取路由器型号。中小型局域网对于数据交换和端口覆盖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选择中低端的路由器设备完全可以胜任局域网内部数据的转换和端口的连接。中心机房需要设置交换机,实现对各个子系统的控制功能。交换机负担的是局域网内部所有计算机的高速转换的安全性。交换机要确保所有子系统网咯同时高速运转时的网络安全性,并且实现终端对于仔细同网络访问的控制。防火墙是为局域网建立的保护膜,防御外界对于该局域网的恶意或无意的破坏,维持局域网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转,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立坚实的防火墙,对于中小型局域网而言一般选取包过滤的防火墙。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服务器选取:应尽个能选取高性能的服务器,保证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在企业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多台低配置的服务器进行组合来满足局域网内部对于服务器的要求。这种方案既可以降低局域网建设的成本,又可以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从而增加服务器的使用寿命。操作系统的选择,中小型企业对于操作系统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主要从两点出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能,其次就是操作系统的先进性。尽可能选取当下普及的操作系统,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若是选择刚刚出道的系统,企业员工还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适应新的系统,并且对于系统的稳定性也有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