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sts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15:30: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sts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sts教育论文

篇(1)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篇(2)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篇(3)

(1)集中阶段:在九、十年级,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同时以小团队或个人的方式参加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2)信息综合阶段:学生们把从第一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

(3)探索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父母一起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这有助于学生对他们的未来做出选择。

(4)联系阶段:学生到社会各个部门参观、访问,到学校附近的劳动市场搜集就业信息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STWT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分流机制下,学校到工作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形成纵向贯通,运作良好的内在体系。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衔接存在制度障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1)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基础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技能的学习、意识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因此,达到最终的职业教育目标需要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理念、职业内容和职业指导,并在日常的生活与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职业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2)承认学生的内在差别。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影响,其学习能力、职业兴趣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应尊重学生的这些内在差别,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篇(4)

1. ITtools平台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1 提高资源共享利用率,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性展开教学,拓展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十分有限,教学教材也很难物尽其用,其做法不但违背了中学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让手上的辅助教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ITtools3.0是一款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B/S教学辅助平台。它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整记录学和教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平台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和教师在平台中愉快地实现学和教。

教师可以通过将各种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Flas、视频、课堂所需的作业素材打包后上传到ITtools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下载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平台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平台提供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助帮助,学生可以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预习自学或结合资料听教师讲解。比如:在教学《窦娥冤》时,学生对元杂剧的体制和艺术特点比较陌生,笔者在上课前先通过ITtools平台上传了程砚秋根据《窦娥冤》而改编的《六月雪》让学生课前欣赏,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对元杂剧的体制和艺术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

ITtools平台的有效运用,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网络求助同班同学或者老师,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2实时把握课堂学情,实现多元化教学

每个班级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进度带来很大的障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度。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更是如此。选修课中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每篇传记篇幅都长达20多页。而学生学习自觉性程度不一样,那些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对传记内容早已了然于胸,教师若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他们听了兴趣索然;而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却等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这种课型该怎么教学呢?

笔者以前是左右为难,现在好办了,ITtools平台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教学《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笔者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监控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试题,不同水平的同学通过尝试不同难度的试题一步步提高自我水平,通过ITtools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时把我班级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进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进程当中,从而进一步的减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差距,实现生生共同学习,教师步步为营的局面,使学习程度不同的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共同进步。

1.3学习记录完整,有效复习课堂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往往容易遗漏或者记错课堂知识,在复习过程当中很难进行学习情况的总体把握,导致教与学的过程当中缺少了连续性。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ITtools的展示模块,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完整记录,并提供强大的查询和展示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对自己以前所有的课堂学习记录进行回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复习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3]。学生在默写课文时有些字词常常写错,比如《赤壁赋》中的“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学生时常将“狼籍”中的“籍”与“枕藉”中的“藉”混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中的“仓皇”学生也时常写错。通过教学辅助平台ITtools的展示模块,笔者将每个学生默写并且批改过的作业全部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些字词时常写错,从而加深印象,避免下次再出错。

2.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全面辅导难以兼顾,教学针对性有限

学生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内有些学生产生疑问,往往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为教师只有一个,在有限的的45分钟内,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独立辅导,甚至有时我们教师不能确定到底哪些学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在有限的师生相处时间里,教师很难分层次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个人辅导,更不可能对每个疑问都一一解答,一方面教师很难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最终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进度,甚至有些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原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二年文理分科后,文科班女生多,感情细腻,学习认真,语文双基扎实,对《孔雀东南飞》、《诗经・氓》等体现人文性的课文理解到位,而对《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体现科普性的课文就不那么感兴趣了,而理科班男生居多,他们的情况正好相反。

2.2课堂互动匮乏,师生学情脱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上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经过教师特殊化“包装”过,或者是在教师一定的“控制”下的师生互动,更是缺乏创设学习场景的条件。然而,最常见的形式不过就是教师一呼,学生百应。如:教师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接下半句;或者教师习惯性的以“是不是?”“好不好?”等方式发问,学生惯性思维就脱口而出“是、对、好”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木讷的表情和语气[4],教学氛围显得格外的低迷,学生积极性减退,学生的思维多数依靠投机取巧来应对老师的问题,甚至于课堂上不愿与老师互动,不愿参加课堂活动,因而教师不能很充分的认识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也不能深刻的了解到班级学情的变化。

2.3授课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时光荏苒,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们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行传输语文知识,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既要学会正确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提高思想素质。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信息载体,因此,语文文字是有着一种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学习需要人的思维情感参与,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刺激,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3.如何最佳化的使用ITtools平台

3.1分层设计教学难度,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每个班级学生学情和掌握的知识水平不同,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如何发现和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情,不同的教学方案,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为此提供了强大的互助系统[5],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网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任务组,与此同时,在设计任务时,可将任务分解由易到难,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在看任务时,清晰明了,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提前操作到后面的程度试题。例如,教学文言文课文时,通过高一年一整年对四本必修课文中文言文的认真学习,进入高二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预习已经能够掌握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仍然需要教师课堂的详细讲解,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运用ITtools平台分层设计教学难度,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一边给部分学生详细讲解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语法知识;而另外部分学生则可以认真研究教师布置的拓展延伸作业,这样让他们学得深入,学得透彻。

3.2提供师生、生生互评功能,增加课堂互动

师生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同学的作品都细细评价。因此,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了学生作品上传的功能,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选择“开启上传”学生的作品提交,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同时也可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作文教学若能有效使用ITtools辅助平台,把每个学生作文进行“开启上传”,通过互相评价打分,比较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6]。另外,学生互评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也能更直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成果[5]。

3.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自主性

学生在复习过程当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少一种总体把握,容易遗忘曾经学过的知识,使得教学过程中缺少连续性。

ITtools特有的网页菜单功能组合选项,使网站拥有更强大的教学适应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环境和语境[5]。同时,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师上传的教学辅助的图片、Flas、视频等,最大化的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也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在教学《琵琶行》时,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了解甚少,对课文中描写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精彩语段的描写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让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的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出色的音乐描写。

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的展示模块,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并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和展示功能,学生通过ITtools可以对自己以前的课堂记录进行回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巩固遗忘的知识。学生从高一年到高三年写了不少作文,老师也进行了精心的批改,但许多学生没有保存这些作文原稿,教师可以通过ITtools平台对所有的课堂记录和学生作文进行整理、排序,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生也可以看到自己作文进步的痕迹:从作文素材的精心选用、结构的巧妙构思、文段的精彩描写等进行展示,为今后的学生的复习和教师教学任务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5]。

3.4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ITtools不仅可以轻松地实现学生分组,还可以根据实时课堂记录有效地掌握和分析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将课堂内容在ITtools 平台上面[7],并选择课堂共享功能,既提供了教学资源的交流,为备课带来方便,也使得教育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上传的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在课堂上配合老师的随堂小测试进行摸底调查,在采用ITtools平台上的导航栏实现分组教学。学生更可以清晰明了的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总之,提高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数不胜数,ITtools不失为探索道路上一个重大的助力板,我们应该根据课堂上和ITtools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案,做到将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发展的更好,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参考文献

[1] 纪宏[,雷体南,方红.基于ITtools3.0的深度学习过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02:40-46.

[2] 李胜强. 基于ITtools网络教学平台的“微视频”教学模式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76.

[3] 陈斌. ITtools3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73-76.

[4] 陈晶晶.课堂教学中消极师生情感互动的分析与建议[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6:74-75.

篇(5)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1.简单性原则

一些简单的小制作,设计原理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学生如法炮制,既体验了实验的乐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得到了动手、动脑的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2.可行性原则

进行实验时,尽力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出发选题,切记贪大求全。进行实验时,还要注意同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3.体验性原则

物理课外实践,学生是主体,指导者尽力为学生在小制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动手设计、解决问题方面有体验的切身感受,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变被动为主动。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内容

1.选取开展物理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的好题材

根据教材和教学进度,提前收集整理教材内外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进行改进,甚至自创,搜集学生的新点子、新想法。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知识方面的DVD、VCD,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学生撰写观后感,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真谛的热情。

3.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布置科技宣传橱窗、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为平时的三小作品办展览、举行学生有准备的物理小制作比赛、开设科普小信箱等多种活动,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科技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4.利用科技节,组织多种多样的益智活动,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影响范围大。

5.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动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可从简易实验过渡到实验研究。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目的

1.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而“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小实验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感到在活动中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这为我校搞好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不太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针对这一弱点,我们从学生小制作入手,让学生自找材料,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从设计、动手做,直到检验、讨论总结、提高改进等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熟练掌握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知识。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自己发展自己的知识才能而成才。

3.促进了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克服困难解决困惑到完成一件作品、一份调查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人格。

4.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即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开展课外物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显著的,也是确实可行的。

四、目前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学校的教学中开设了实践课程,并对它的开展和实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认为,目前在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被课程学习所束缚。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主要是按学校安排的统一进度进行,有一些特长生因为其他科目的考试分数不突出,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失去继续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3.现行的考试选拔制度可能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直到今天为止,我国的创造型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时至今日仍未能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怪圈,仍然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看成至高无上。也就是说,一些学校尚处于知识型教育阶段,对创新素质的培养造成冲击和压力。

4.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学生创造力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素养评价方法,可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实现素质目标,改变教育方法,让每一位同学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者。

5.我们尚未建构出较完整的创新教育体系。我国的创新素质教育体制确立越早,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科技进步的速度以及民族素质提高的速度就会越快,创新素质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建议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不把小制作当作负担,而且他们还认为这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跟娱乐活动一样感到有兴趣。少数学生还向老师要更具挑战性的小制作作业。

1.培养小制作积极分子,起好带头作用,让他们去影响和指导其他同学。

2.教师要留心观察,发现学生中的好作品,特别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及时向其他学生推荐,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导学生不断推陈出新向创造型方向发展,极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小制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4.老师要搞好组织工作,对班干部进行培训,做好各方面信息的收集。

5.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物理教师可将学生小制作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物理成绩的标准之一。

总之,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真正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高士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篇(6)

从世界范围看,从赫尔巴特的知识本位综合课程、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本位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自19世纪末起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在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脑科学研究不断深入、革新主义课程观的逐步渗透下,综合课程在发达国家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

展,比如美国的STS课程、英国的交叉课程、日本的综合性学习……

目前,我国关于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大都还是着眼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而对于职业教育开设综合课程的研究,以及成功的职业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还是很少。我校自三年前开始启动综合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有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电子商务、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等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分别在四年级进行了综合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人本主义者提倡的综合课程就是要打破过去分科课程间过于孤立的现象,重视知识的广度和内容,促进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融合在一起。

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职业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类型,所培养的对象主要在生产一线解决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组织管理问题,其任务的完成体现为“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相对应地,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应以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合成,是一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建设上,需要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以往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某一单项实训课程(如钳工、钢筋工、点钞等实训课程),也不同于学生进入企业的顶岗实习。它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要某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教学任务,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规范、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生产问

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项目开发

1.工作项目

我校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形成了统一的认识:综合课程不仅仅指教学内容,而是包含了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从其构成的方式来说,不只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学生角度来说,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培养;不是一种单一的课程,而是一组课程的总称。因此,课程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应该是完整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要求的全部内容,突出的是职业劳动过程的系统性,而不只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可以说,“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核心点就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开发的工作项目的

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个工作项目进行的。工作项目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工作项目应是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和一定难度

的一项具体工作任务。(2)项目应有明确的、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3)工作项目应具备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特点。(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自主学习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处理在

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通过工作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成果应有具体的成果展示。

2.我校综合实践课程项目举例: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综合实践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教学团队负责人李燕老师任教的网络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授课平台选择的是淘宝网,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以往学过的图文图像处理、摄影技术、网页制作技术、中英文录入、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人际沟通等多学科知识。该综合课程依据淘宝网店的经营流程,通过淘宝店的开张、商品拍摄与处理、店铺装修与管理、店铺营销推广、撰写店铺经营总结报告、真实商业项目植入6个子项目的实施,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下表列举了其中项目3的教学实施方案。

网络营销综合实践课程项目3教学实施方案

三、几点思考

1.工作项目是核心

从目前我校的综合课程项目来看,项目开发确实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现有项目已经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但代表性还需进一步商榷。此外,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完全对接、职业规范与教学内容的完全融合往往会受到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需要提出的一点是,承载着“综合实践课程”重任的工作项目要区别于一般项目课程中的“项目”。项目课程中的项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产品化的一个个项目,将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规范等传授给学生,“以学为主”;而“综合实践课程”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提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对所学全部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以用为主”。

2.教师素质是关键

“综合实践课程”自身的性质要求担当开发和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熟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能够准确分析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将其中的学科知识、技术规范、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融合于课程的教学项目中,对现有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符合要求的教师紧缺是目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我校电气系创造条件,将专业老师送到综合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院校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让老师们既亲身经历综合课程

实施的过程,也能够在与高职院校老师的交流中取到真经、少走弯路,这对于综合课程的启动是很有帮助的。企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参与、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是综合实践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不过,这一必要条件在转化为现实保障条件的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且不说有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的政策壁垒始

终难以攻破,就是教师到企业实践也因为教师编制始终跟不上学

校规模发展的脚步而难以保质保量。

3.学生是主体

如前所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堂主角应该是也必须是学生,但从笔者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虽有较大提升,但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得还不够,大部分课堂中“教师的讲”所占比例过大。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不强。另外,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还不习惯于放手。教学设施硬件条件的限制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同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现不足,不全面。既然是综合课程,培养的是综合能力,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是全面和综合的。

4.教学管理是保障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由于其贴近真实工作过程的要求,在课时安排、场地安排等方面都不同于常规教学。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实验场地的专属性要求必定会对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能够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为专业教学提供好保障。例如,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四年级时一学期有三门综合课程,每门课程连续6周授

课,以保证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学生每6周变换一个学习项目。教学管理部门在课务安排上就要紧跟专业要求,首先将师资、实训场所分配到位;其次要针对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变更教学常规检查要求;改变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法和要求,以服务为宗旨,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丰富成果是推力

课程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教学改革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的多点开花,笔者认为应该可以进入第一个收获季了。特别是已经经过三年探索的部分课程,任课教师需要从项目开发、教学实施、过程评价形式、学生管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效果对比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一方面,这是后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教师立足课堂进行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教学研究的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论文、课题、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库等形式丰富的成果性材料,不仅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大量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璇.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综合课程发展概述:以美、英、日三国为例.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