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自主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承担着我国品牌战略的重任。企业自主创新是技术与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良性互动与有机整合,不仅需要组织好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而且要保证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产品、新工艺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把技术过程、管理过程、经营过程、组织过程有机地加以整合,谋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化。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模式
陈佳洱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含义做了描述: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企业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实施往往是组合创新,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组合创新的结果,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许庆瑞提出了四种不同组合方式:
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方式1)。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方式2)。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方式3)。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1,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方式4)。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2,所不同的是其引进部分的来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自主创新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是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
(2)自主创新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活动,以内部研究开发或者说以原始创新为基础,内部研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没有企业原始创新活动,很难谈得上自主创新。
(3)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活动,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原始创新与合作创新、引进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
(4)自主创新活动是组合性的创新活动,不是一般线性的创新过程,而是在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根据研究开发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原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创新之间的组合。
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预期效果,企业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扬长避短,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科学地制订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业,依托产品创新平台,实施自主研发。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应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学习、积累和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在内部研发基础上,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丰富知识库,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延伸研究开发链,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今世界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创新驱动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发展。但当前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中,仍然困难重重。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难点
(一)体制要求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数量和规模取胜的宏观经济环境,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体制不完善,缺乏持久发展动力,自主创新空间布局和投资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没有从创新的“后台”走向“前台”。企业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集成创新意识不强,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二)科技要求高,缺乏创新基础。从宏观层面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从中观层面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流通的渠道和方式不健全,科技中介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沟通能力还较弱,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少而弱,缺乏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先天性发育不良、创新后劲不足,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创新基础极为不强。
(三)人才要求高,缺乏创新人才。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缺乏人才的企业,技术创新难以进行。仅就企业而言,许多企业普遍缺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给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之,企业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员工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企业留不住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流动和流失更加拉大了企业人才缺口。
(四)成本要求高,缺乏创新资金。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又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企业要自主创新,资金量大,周期较长,且风险大,成本自然高。改革开放至今,企业为抢占眼前的市场,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中,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所剩无几。企业自主创新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然而融资资金因投资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就望而却步,企业融资途径和数量受限,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扶持,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技术优势,企业的持续发展举步维艰。
(五)市场要求高,缺乏创新氛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但因其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社会也尚未真正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对创新重要性的片面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市场、企业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寻找半成品的新来源。无论是哪个方面,企业的主体作用都不可动摇,政府、其他组织或个人都无法代替企业的主体作用。霍利斯•钱纳里同样认为,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由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进而到财富驱动,其主体无一不是企业。企业只有作为创新的主体,才有主动权和决定权,这样的创新才有源动力和持久性。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全是如此,在创新的诸多领域,政府在做基础研究,成功后转化到企业,企业不需要拥有研究人员和研发技术,当然也不需要承担研究失败的风险,不去研发的企业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基本功能,更谈不上企业作自主创新的主体,丧失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的企业,自然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持久性。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还位企业去自主创新。
(二)重点攻坚“科技”关键。抓自主创新,就必须一手抓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一手抓应用,两手都要硬。要发展新兴产业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是关键,一点折扣也不能打。德国工业尤其制造业世界领先,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德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当显著,有103位德国人获颁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等科学领域。二是技术人才十分广泛,其职业学校和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比比皆是的技术人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得天衣无缝,科技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德国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GDP2.8%,其中62%进入企业,德国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利润的34.8%,仅巴斯夫一个企业,就拥有10多万研发人员,如此高强度投入和科技规模,进一步支撑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作用。比较而言,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占有世界领先水平一席之地,但应用研究方面,差距很大。我们的科技投入在纵向上有很大增长,在横向上国家投入比例仅为德国的60%,企业投入仅为德国企业的1/6。
(三)始终抓住“人才”根本。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起决定作用。强调人才,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人才使用。我们的科研人才不在少数,但技术人才寥寥无几。自主创新是来自于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来自于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高度结合,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强化工业经济之基,牢固自主创新之本。再看人才的使用,我们当前面临技术人才稀缺与技术人才不够坚持频频“跳槽”的双重困难,这其中,对人才的激励不够、对人才劳动的尊重不对等是原因之一,同时,对人才研发失败的宽容不够以及风险责任共担的意识不浓也是重要原因。要自主创新,就必须解决“人才是根本”中的这些问题,珍惜爱护人才、激励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人才,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对于自身的一种强烈要求。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成长方式,自主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
信心与希望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频繁遭遇水灾之害,于是鲧奉尧之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不成,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继而舜命令鲧的独生子禹去治水。禹发明了疏通江河,疏通沟渠的新法,最终制服了洪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创新实绩。
在久远的历史传说中,我国就出现了像大禹这样敢于突破创新的英雄,今天,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依然生生不息,我们的生活由此日新月异。比如我国软件产业20多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我国软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创新史。
这一切都是人在主导,人在演绎,人在创新。在庞大的软件从业大军中,涌现着一批批创新者,他们在软件技术、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新成就,群星闪烁、熠熠生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软件的发展和壮大。
4月6日,第五届(2005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商中国软件的发展大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成为专家、领导们讨论最为活跃的主题。
的确,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对于软件业来说,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自主创新的风雨路上,中国软件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快速成长和壮大起来,并成为整个IT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今,中国企业已覆盖大部分软件领域,软件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在这次十大领军人物的评选活动中,候选人所在软件企业范围广泛,既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中间件、Office等等;也有应用软件(金融、电信、电力、制造业等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安全软件、内容软件、数字纸张,中文处理等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系统集成、服务咨询也均有覆盖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一句话让所有的人感到振奋:“任何一个软件领域中国软件企业都有可能做好。”同时,他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也很有信心,理由是“软件技术更新快,比较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软件是中国很有希望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因为在软件业的物质条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差别。”
希望的曙光从未在我们眼前消失过: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依然硕果累累。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中国软件软件产业总额达3900亿元,同比增长40.6%。软件产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倪光南院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烈宏热情洋溢地交流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陈英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在软件企业的成长话题上有许多一致的观点
作为本届十大领军人物中的惟一女性,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郑妙勤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烈宏
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刚刚结束的“两会”,自主创新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软件产业更是如此。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将本届十大领军活动的主题定位为“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就是希望借助赛迪集团的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能够遴选出更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成绩卓著的领军人物。因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软件企业、中国软件产业真正的出路。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 陈 英
现在全球的软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在这里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产业,软件产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是责无旁贷,希望获奖的领军人物能够继续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带领各个企业也带领整个软件行业能够锐意进取,继续创新,使我们的软件产业取得新的辉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 冲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努力,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去年,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达到了3900亿元。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我们现在要努力地创造中国软件的品牌。要树立这个品牌最关键的是六个字―诚信、创新、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两点:不仅要重视软件和服务业的总量,更应重视提高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应用软件和外包,更应加强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使中国软件业能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体系。
谁将是本届十大领军的最终得主?颁奖典礼前,嘉宾们交流起各自的看法
挑战与忧患
在市场越来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软件产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外成熟软件商来势凶猛。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圆满地收获到核心技术,表现出来就是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旧很高。“目前,国产软件和服务的本国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质的差距,不考虑某些软件领域被外国垄断的状况,仅就市场份额而言,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就高达70%左右。”倪光南院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另外,在软件体系中,基础软件是上游,对信息安全和下游软件有制约作用。但十几年前,中国软件业基本上只有应用软件和外包,属于下游产业,基础软件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基本上都由国外软件厂商所把控。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是大国,不能只做下游软件,而应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这也是国内众多国产软件的呼声。如今,一个基于Linux的自主软件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中,但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仍有待时日。现实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持续进行创新和进步。
另一方面,竞争趋于白热化使得本土软件商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创新之路存在着许多阻力。
专门研究国家创新策略的日本学者角南笃指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因为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中国市场。所以,生存就成了他们在成长中第一位的事情。这样,由于模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益,企业就更倾向于选择模仿的发展道路,至少在早期是如此。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保护知识产权就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过度的保护原来老的知识产权就会阻止新的知识产权的诞生。如何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何进行适度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中国必须明智处理的问题。
连续五届的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创新与成长
未来,创新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说:“要持久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的影响力。”
倪光南院士也强调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中国软件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关键是充分发挥软件企业和人员的创新潜力。”
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在本次颁奖会议上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类别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
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其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体制上把技术和科学分开,让技术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毫无疑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软件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加快自身的成长。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
通过自主创新,软件企业才能掌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先进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的需求、风险、发展变化等具有最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高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才,主要是专业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而科研机构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等资源。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盟,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是软件界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目的即是为了加快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除了自主的技术创新,软件企业同样需要学会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手段,以便促进整个软件产业的成熟。显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中国软件产业要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行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这就是本次以“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为主题的十大领军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所要倡导的积极意义。
十大领军获奖名单
从大学老师下海到IT界,一入行便显出卓越的营销才华,他把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2005年底的一次收购,让业内外侧目,更让他的公司羽翼丰满;
做中国最大的IT管理厂商是他的梦想,如今,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宁
IT服务管理的创新包含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难度也加大。技术创新是硬性的,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业务创新则需要对具体行业的具体业务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融入其中;管理创新一方面也要满足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来帮助客户理顺、改进业务和管理流程。后两个创新正是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
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 郑妙勤
她是一个科学家, 28年来一直倾心于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将之成功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她是商场中的强者,但也喜欢逛街、购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女科学家理性、知性和率性的风采。
IBM不仅在技术上积极研发,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都在创新上引导整个业界的进步。IBM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要能够随机应变,并且需要能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远见,看得到方向。
创新并不是无谓的空想,更多的是一种团体智慧决策的成果。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晟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松峰
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使公司在短时间跻身上海软件企业的前列;
在他瞄准外包这一突破口之后,公司也从一跃成为资产4亿元的多元化经营集团。
然而,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在此。他要用自主创新的拳头,冲向国际市场。
做外包的关键是能不能做大做强。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软件行业的民族品牌,在软件外包市场我们必须逼自己去作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和印度、欧美企业相竞争。印度企业就是瞄准中国这个市场,所以说我们的一些企业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去奋斗的话,他们一进来马上就会把市场给抢去,那样的话国内企业就只能做二流、三流的事情。
北京书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王东临
他15岁上大学,毕业后只身闯荡中关村,六年后创办自己的公司;
在他身上,程序员的认真执著与秀才的浪漫气质并存,他创造性地提出发展自由知识产权的文档库技术,并联合国内企业成立UOML联盟,被IT界称为"中关村新四大天王"之一。
核心技术是一个公司的关键,并且核心技术可以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就要创新。
在高新技术行业,创新是必须的,应该成为一个很正常的问题,而不是狠抓的问题。中国的创新能力一点也不差,之所以没有做得很好,就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做软件,就是要走国际路线,要靠自己的核心技术闯入国外市场。由此,创新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廖建新
他是一名大学教师,长期从事前沿研究工作,他又是一位企业家,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向市场;
他享有"移动智能网第一人"的美称,使移动智能网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将国内移动智能网市场1/3的份额纳入麾下。
中国软件应该选择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进行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如果软件水平能够达到既“专”又“精”的地步,再加上本地化服务,这将是国外厂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电信领域,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国内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最初的模仿、跟随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能够最终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伟伦
在变与不变之间,他既传承这家企业的“独特基因”,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他敢于改变、勇于与众不同,同样倡导享受工作乐趣的职业哲学;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懈地坚持探索,更引领着一个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中国团队。
无论是移动安全领域,还是正在开展的中小企业安全战略,或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专家服务”战略,趋势科技都试图率先做好开拓新领域的准备,并且抢在其他厂商之前,到达“蓝海”。这就是趋势科技的创新策略―不仅是找到新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为这个新的市场做好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
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向东
从机关干部,国企领导,外企首代,到公司老总,他经历了多职业角色的改变;
4年实现销售额近5亿元,让他坚定了软件和集成双轮驱动发展方向;
于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0多项国家殊荣以及不同种类的认证,成了他成功的秘诀。
在中国,软件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管理上的“内外兼修”很有必要。
每家软件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所有软件企业必经的一个阶段。这好比建筑行业的“装修工程”,软件的开发、编码、总体测试直到市场销售,都必须作到精细化管理,同时以提升客户使用价值为己任。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卜凡强
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这是很多软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烦恼。而他凭借10多年在电力行业的经验成功地做到了。
很多人惊奇于此,他的回答是:自主创新才是致胜的硬道理。的确,当他拥有上百项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时候,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专注也是软件企业的一种发展哲学,尤其对软件企业来说,专注更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民族软件企业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专注并不排斥创新。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坚持科研与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大丰收。
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史一兵
13年来,他一直追求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他和他的团队带着脱不去的书生意气,为这个梦想而奔波;
上海市政府内外网、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宁波砾社机场……. 在国内从事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他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自主创新应当由简到繁,从应用软件向中间软件再向基础软件逐步展开,不宜急于求成,期望一步到位。应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规范国内外厂商的行为,并为国内厂商创造提升、超越的有利环境。
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联盟,强化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乃平
他是我国操作系统领域内年青的系统软件专家,是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他主持研发的第一个国产64位操作系统在国内应用广泛;
他还是一个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其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政府采购等众多项目中获得重大成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年,整体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准,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但是系统软件产业仍然是制约我国整体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系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出现,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切实的结合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快速之路。
风云人物获奖名单
新锐互动商业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克人
他是目标规划管理体系创始人,也是协同锦囊管理软件思想的倡导者。
普元软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刘亚东
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以面向构件理念为基础,提供前瞻性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和服务。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刘庆峰
他的公司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入围十大领军提名的候选人
卢汝文 美科利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
王 茁 蓝代斯克软件公司CEO兼总裁
王江民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
雷 军 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文胜 BMC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晓亮 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左 春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石钟韶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 春 金算盘集团董事长兼CEO
洪宜幸 明基逐鹿软件总经理
王星泰 易达讯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企业是社会自主创新的主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和发展观,清研利华是按如下方法将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的。
第一确定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之“根”。
清研利华作为研发性公司,没有创新性技术显然就没有清研利华。
1996年,清研利华选择了进入石油替代能源研究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领域,并确定了复合无铅汽油、合成液体燃料为研究课题,迅速开展此类技术的研发,到2000年完成了复合无铅汽油、合成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乳化柴油、复合柴油的研发工作,并完成相关的知识产权申报,为日后市场化运作石油替代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确定核心技术创新为公司发展之“本”。
行业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比的,企业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石油替代产品的技术研发中,清研利华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即催化燃烧剂,核心技术的控制方法是通过控制核心产品的供给来完成的。
第三确定加大创新投入为公司发展之“重”。
创新需要投入,特别是像清研利华这样的技术型科技公司创新投入更不可少。在清研利华创新型投入所占份额最大,超过公司利润的50%。主要用于科研设备更新、项目研发、技术中试、成果转换及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第四确定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公司发展之“要”。
清研利华在创新研究的同时,非常注重“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清研利华创新技术体系建设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创新体系的建设首先为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清研利华每年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数十项发明专利,如何有效利用所申报的专利涉及到专利的申报、管理、规范、转化、保护等一系列技术和法律问题。清研利华建立了一套自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体系内各部门随时互动,由一批技术专家、专利发明人、科技管理人员及律师组成。
创新体系的建设其次为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因为清研利华研发、推广使用的技术成果,国家往往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执行标准,包括行标、地标也都没有,只有依靠企业本身来制定。制定标准需要搜集整理试验数据及实验方法的确定,工作量、工作强度及技术要求都非常大。一个标准的制定,里面本身含有重大的创新性工作。
第五确定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为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之“灵魂”。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有决定性和决定意义的因素,所以说,企业创新的灵魂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清研利华崇尚并建立了研发人员考核、竞争、培训、培养和潜能开发等人才体系。建立了科研人员竞争上岗-课题立项-课题研发-技术中试-成果转换-商业化运作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产业链模式。
第六确定“引进并走出去”为公司创新发展的“市场化策略”。
现今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因而真正意义的创新应该博众家之长而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技术特色,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2006年,清研利华又与国际知名新能源公司德国普飞(profi)石油公司在复合新能源、汽油添加剂、高级油等项目上,建立了更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凭借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完善的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发展壮大,并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替代能源产业链,市场运营网络体系不断壮大。
变社会需求为创新动力
在清研利华的研发范围内,社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从而实现“研究有用的技术、卖出有用的科技成果”这一企业目的。
新能源战略下的创新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要发展,燃料不可少,石油则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研制新型替代能源就是新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京清研利华石油化学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专利技术--复合无铅汽油、复合催化醇醚汽油、高清洁复合柴油、合成液体燃料、乳化柴油、生物柴油已逐渐走上了中国新能源战略的舞台。
创新带来丰硕成果
在替代能源领域,清研利华公司完成了近30余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已经授权的有近10项发明专利,其中获中国国际专利金奖项目4项,获国家发明银奖1项,获欧盟发明特别贡献奖1项。完成了ISO9000质量体系及ISO14001环境体系的建立,成为全国替代能源行业的先行者。
清研利华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2006年11月3日,在北京化工大学会议中心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这说明,无铅汽油的复合改性及催化燃烧技术的研制,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6]1457号文件关于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的最新精神。采用该技术研制生产的复合催化醇醚汽油,使甲醇在车用汽油中的使用量达到50%以上,实现了甲醇的大比例催化燃烧,为目前醇类燃料的一种应用新技术和我国替代能源的新品种。符合国家十一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提倡的“发展醇醚燃料代油,鼓励发展生物质柴油,推广大比例甲醇催化燃烧技术和醇醚燃料尾气净化技术”的政策。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项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铅汽油复合改性及燃烧催化剂具有创新性,产品技术科技含量高,是我国石油替代产品中的又一新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清研利华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六个研发基地,有十余家产业基地。如,在河北与当地企业联合投资采用清研利华专利技术的年产8万吨复合无铅汽油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一面世就供不应求。类似的还有陕西省延安年产15万吨、甘肃省天水高新科技工业园年产5万吨、甘肃省兰州市年产30万吨复合无铅汽油的工程项目等。目前,全国已有300多家加盟生产企业,每天复合无铅汽油产销量达3000多吨,已有近10万辆汽车在使用该产品。一个全新的新型燃料――复合无铅汽油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自2006年3月份开始,清研利华又在重点打造生物柴油和复合柴油的产业链,清研利华公司在山东省年产1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装置已安全运行两年;年产5000吨生物柴油河北省项目也落实生产。计划采用边建设边生产的方法,在2008年前完成年产10万吨的山东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柴油中德合资项目、年产10万吨的河北固安自建生物柴油项目及辽宁营口年产40万吨联合生产生物柴油项目。
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
北京清研利华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发醇醚燃料的专业公司之一,研发的系列石油替代产品在国内名列前茅。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由之路,开发、利用自主创新的能源技术,将使我国有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开创出中国特色的新天地。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要走科技创新之路,而企业则是当今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角。现在,科技合作的舞台已经搭就,产学研对接的乐章也已经响起,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角――清研利华将坚定不移地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以杰出的效益回报社会,再创辉煌。
建企业同盟让创新共享
清研利华采用灵活多样的发展策略将成果推向社会,并不断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首先,扩大规模建立直营工厂,建立自有产品生产、流通、贮存、使用体系,培养自己的销售体系及消费群体。
其次,把有用的技术成果转让出去,让更多的企业参与替代能源产业,便于形成产业同盟。
再次,设立省级,获得省级的合作者将拥有创新技术在该省的所有权、开发权、生产销售权,从而容易打造替代能源产业链。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企业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企业5万元。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鼓励、支持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分别补助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市级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市经贸局联合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认定为准。
2、要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及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包括高技术产业化及专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类科研计划、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重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等)。对列入上述项目无上级资金补助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补助,国家级项目补助5-20万元,省级项目补助2-5万元。
2、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经鉴定或评审确认的,国家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
3、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新型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延伸、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等。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组织5-10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项给予5-1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及金华工科会签约项目。每年从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协作项目中,评选5-10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每项按合同实际付款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视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给予补助。以上单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六、积极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除外观设计)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给予2-5万元的奖励。
七、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鼓励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行业检测中心和以行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九、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市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市科技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二、送好科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按照市政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统筹科技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为先导,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
(1)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我市拥有一大批国家、省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平台组织体系比较完善。我们主动联系,借助市上在激活军工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加快了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破解了科技资源分离、分散、分隔的“三分”现象和共享利用的难题,为实现科技创新形成了合力。
(2)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意识。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和运用管理能力,在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给100多家中小企业免费安装了专利数据库系统软件,这套国外软件,帮助企业全面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科技新成果的推广运用有着积极作用。
(3)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为扩大宣传效应,助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们充分发挥特约服务机构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并与市科协、市专利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专利信息利用等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借助西安、杨凌的科技优势,推进区域科技融合,实现产学研合作,促成了5户企业与西农大、西工大等院、所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4)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充实加强了市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团,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吸纳了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学者、专家作为新生力量,投入其中,形成了百名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团。组织咨询团的专家开展上门服务,深入金台、陈仓、渭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岐山等县区的50多户企业会诊解析,从企业发展、制度建设、管理提升、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咨询服务。同时还组织了多场次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研讨会,研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实施的多项惠企之举,让企业少走了弯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节省了科研周期和经费,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送好金融,助推企业提速增效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与金融单位打交道手续太多,时间太长,效率太低,办事太难,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针对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与金融单位的协作联络机制,进行专题研讨,探索新的融资模式,丰富了产品品种,拓展中小企业融资范围,畅通办事渠道,打开了银行便利之门。首批向金融单位推荐中小企业400多户,使烽火电缆、海浪锅炉等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450多万元的贷款,打破了无形资产不能质押贷款的坚冰,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与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长安银行等金融单位合作,除贷款外,推出了股权债权、应收账款、票据、债券等多项新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满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多次组织开展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机构融资对接大型活动。定期进行金融产品推介,有效实施了企业、项目和资金的链接,2013年协调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210余亿元,增强了金融资源供给。目前,我们正在乘胜追踪,争取与宝鸡建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设立相应的金融服务平台,承担相应的服务业务,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服务。
四、送好法律,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类问题的发生
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经贸活动,项目投资,业务往来往往容易产生摩擦,引起经济纠纷。为了避免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成立了宝鸡市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并与国文律师事务所合作,让其长期进驻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援助的服务模式,已协调解决企业在土地、劳务用工、经济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平台网站上设立了企业维权栏目,在《宝鸡日报》发表普法文章10余篇,利用传媒载体,加大了社会普法宣传,提倡文明和谐。针对部分企业法律维权意识淡漠的问题,先后5次开展送法进园区、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法律咨询100余次,办理案件10余起,有效的维护了企业正当权益,净化了企业发展环境,让小举动带来了大收获。
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投资规模小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工业企业主素质良莠不齐,在本国发展尚可以,但现在的工业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市场,为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就必须走出去。但实际情形是,对于跨国经营大都缺乏战略性思考,操作模式相对简单,同行之间又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难以构筑真正的全球化平台,所以在跨国经营模式上显得非常单一。缺乏应有的创新,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跨国经营模式。我国工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方式十分有限,也没有典型的跨国经营模式,即使最基本的进出口贸易也较少,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模式就更少了。所以,我国工业企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
2.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工业行业只是国际大牌工业企业的代工厂房,虽然我国的工业产值占全球较大的份额,但是中国的工业企业所赚取的利润不到1%。在工业行业中,其技术层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核心技术层;二是应用技术层,这些技术主要是精密仪器的应用模块以及应用软件;三是层,也就是常见的面板、机壳。可以说国外一些大的工业企业等公司控制着手机的核心技术层,同时垄断着绝大多数的专利,并且因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已经成为工业市场最强的引领者。相比我国手机企业的研发经费,其前三面的工业企业仅占国外一家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三分之一。
3.企业自身素质低,各种人才缺乏多
我国的工业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实力不强,而且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同时,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管理落后,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更主要的是工业企业普遍人才缺乏。多数工业企业主都具有头脑灵活、能吃苦敢闯的精神,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视野狭窄,不能及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训人才,造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同时,高素质人才一般也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对全国40家收集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有52.5%的企业认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有38.5%的企业认为熟练工人较少,而有17.5%企业认为一般员工较少。
二、加强工业企业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1.调整科研成果与专利权的归属,增进一些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收益权全部归企业所有,科研发明人员只能够获得一点额外的报酬,这自然不可能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兴趣。应当参照发达国家及私营企业的激励措施,在企业内部推行“放权让利”的措施,以此推动整个科研界的创新发明的积极性。[4]在此前提下,法律可以对其做出调整,除了一些合同协商之外,一个单位若不好好的申请专利或者不对专利进行生产,超过一定期限之后,相关发明人就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实施,并将其市场化,这样就非常有助于提高工业企业对科研人员的专利成果投放市场产生效益,进而有助于整体上的推动、保护科研工作人员的专利创造发明。
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工业企业搭建一个公平科学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先要改革工业企业繁琐、无效率的科研评价、申报机制,尽量减少行政上的一些阻力。将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也可以为企业产生效益。同时科研机构要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提高这些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2.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一般而言,一个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着该企业能走多远,工业企业应实施科学化管理,加强内控体系,例如生产采购,市场营销,后勤供应,财务管理等环节都能控制好,这样一个工业企业发展在内部上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在员工管理上,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优秀的员工会为公司创造无穷的财富和发展动力,对于人才来讲,首先要尊重企业员工,唯才是用,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引进优秀的人才,将他们放到适合的位置,进而引进是和本企业特点的激励考核机制,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加强员工素质与技能培训教育。在产品开发上,工业企业要加大产业转型,逐渐放弃以前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产业,加大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对研发投入大,和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努力开拓产品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营销范围,提高工业企业知名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生产高品质产品,让消费者放心,让市场满意。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二、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一)数量与规模同步增长
外商在江苏投资建设研发中心(下简称外商江苏研发中心)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为抢占中国市场,在苏州投资建立了苏州飞利浦消费电子有限公司,并建立了研发中心。但在上世纪,外商江苏研发中心数量十分有限,截止2000年仅有13家。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江苏研发中心建设速度加快,2003年9月,增加到58家;2006年6月则达到138家,是2000年的10.62倍,年均增长约53.66%。不仅如此,外商江苏研发中心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已有研发中心不断增资,如2003年投资5000万美元建立的朗讯南京3G研发中心,其后两年又分别增资70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使该中心累计投资达2亿美元。
(二)外商在苏研发中心的地位很高
虽然外商江苏研发中心的数量少于京、沪、粤,但地位不低,不少属于外商在其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或为外商的全球市场提供服务。拜耳无锡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是拜耳公司德国总部之外全球最大的皮革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意大利默洛尼集团热技术亚洲研发中心(无锡)是中国及亚太地区首家专门针对壁挂炉、电/燃气热水器产品的国际级研发机构;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则为摩托罗拉全球市场提供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三)外商江苏研发中心具有典型的集聚效应
首先是区位集聚。其一表现为外商江苏研发中心主要分布在苏南,特别是苏州、无锡及南京(外商江苏研发中心的90%以上集中在此),而设在江苏其他地区则不到10%。其二表现为主要集中于江苏各类科技园/开发区。如无锡及苏州的高新区;在南京,外商研发中心集中在南京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开发区及鼓楼高科技园。科技园/开发区一流的投资环境和服务是外商研发中心落户这里的关键原因。
其次是产业集聚。外商江苏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软件、生物医药及机械等行业。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统计,截至2006年6月,全省吸引的外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14家;台湾十大知名电脑生产商有8家落户昆山,并均设立有研发中心;落户南京高新区的4家研发中心主要涉足软件,落户江宁经济开发区的4家研发中心主要研究通讯产品及软、硬件设计。江苏还出现了为服务业服务的外商研发机构:南大―惠普物流技术研发中心。
(四)研发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外商江苏研发中心投资形式多样,有确保在价值链分配上居绝对优势而采取独资形式的普利司通(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及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等;也有与江苏著名企业合作建立的,如Intel-Sample RFID南京研发中心、无锡小天鹅―艾默生家电控制器研发中心;有的则有掌握丰富科研资源的高校参与,如南大―惠普物流技术研发中心及Eurotech南京工业大学研发中心等。不拘一格的形式为外商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赢得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五)投资来源分散
一方面是来源国/地区分散。目前来江苏实施研发型投资的企业所属国家/地区比较分散,有来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有来自韩国、中国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区的;还有来自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印度软件企业萨蒂扬公司。这说明,在吸引研发投资上,江苏只要其具备技术优势、符合江苏产业发展政策;对外商来源地无特殊偏好。
另一方面,来源企业分散。来江苏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的固然有IBM、西门子、三星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见表1),但也有中国台湾的光宝、香港的新华科技这样的中小型企业。
二、外资研发中心对江苏自主创新的影响:利弊共存
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固然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但其对研发中心所在地也会带来深刻影响。虽然江苏已有的外商研发中心平均不到5年,但已对江苏的自主创新乃至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外资研发中心是推进江苏自主创新的基础
外商技术扩散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与生产、教学和研究机构的相互作用,供应链,授权,人员流动。基于外商在江苏投资建立的研发中心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有:
1.促进了合作者技术水平的提升
外商江苏研发中心采取独资方式的占很大比例,但也不乏与中方合作建立的,如Intel公司与南京本土企业三宝科技集团合作建立的Intel-Sample RFID研发中心、南大―惠普物流技术研发中心及Eurotech南京工业大学研发中心的合作伙伴分别有南京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即使以独资方式建立的研发中心,其发展也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持。通过与外商进行合作或为之服务,江苏本地企业、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水平及科研管理能力获得了提升的机遇。
2.增强了江苏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研发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它能通过溢出效应刺激和带动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如通用电气2003年底研发中心落户无锡后,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2000万元,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以上,其研发生产的笔记本式彩超已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95%以上的产品供出口,目前,该技术已被通用总部授权在韩国组装生产。夏普海外视听研究中心、LG显示技术研究院等研发中心,使南京新港开发区平板显示产业成为南京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发展潜力最大的“王牌”产业。该区借助这一产业链的前后向延伸与横向配套,先后引进了韩国元亿科技、新井电子等平板显示项目入区,乐金飞利浦、喜星电子等的增资扩产也分别先后跟进。韩国三星、中国台湾光宝等研发中心的落户,则带动了南京高新区软件园的发展。由于爱立信等项目的带动,一批配套项目纷纷进驻江宁经济开发区。南京、苏州、无锡等正逐渐成为相关产业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3.促进了知识的流动
外商海外研发中心承担的责任越大,地位越高,则其与所在地的联系越密切,与所在地的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知识流动越频繁。由于南京的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因而,朗讯等从事全球性产品的研发的企业就与该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间形成了良性的知识互动关系。技术人员在外商研发中心和江苏本地企业之间的流动,也加速了知识的流动与扩散,有助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还提供了不同知识和技术交流的平台。
4.提供了“干中学”的机会
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一样,江苏省政府或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针对市场进行研发活动的能力较差。外商研发中心那种既能满足科学家创新兴趣,又能满足公司商业利益的管理体系,无疑对江苏本地研发机构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外资研发中心的建立还为江苏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机会,使江苏企业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现代技术创新成本较高,如IBM每年用于发展研究的支出高达20亿美元,而“干中学”可省去这部分成本。
(二)外资研发中心制约着江苏自主创新步伐
外商研发国际化活动直接服务于外商的全球经营战略与全球利益。因此,外商研发国际化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变化主要受益者是其本身及其来源国家/地区,对研发中心所在地固然有益,但弊端也客观存在。目前,外商江苏研发中心就存在着阻碍江苏自主创新的因素,主要包括:
1.本地研发机构难“自主”
如2003年南京市科技局一项对在南京设立的外来研发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8家研发机构特别是外资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和研究项目大都由母公司掌握和支配,南京研发部门只进行改进、改良。其中由母公司支配和异地转让研发成果的11家,占总数的61%。这提醒我们,在江苏的研发机构的研究独立性和本地产业化都有待加强。
2.本地研发为人作嫁
与在江苏研发机构缺乏“独立性”相呼应,外商江苏研发中心为人作嫁的现象同样存在。如摩托罗拉南京软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异地产业化,他们到江苏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工作仅仅是利用该地的优势资源,对江苏的生产和经济的贡献度比较有限。
3.研发资源出现流失
外商研发中心国际化意味着外商对全球范围内研发资源的利用更加有效。外商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及其与世界主要知识高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张庞大而严密的知识网络。通过该网络,外商拥有良好的感应系统和有效的传导系统,可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技术。外商江苏研发中心与江苏的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发展技术合作,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江苏战略性研发资源的竞争。
4.路径依赖现象有萌芽苗头
外商海外研发中心选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该地区应具有某一方面的独特技术能力。而外商对该地区这一技术能力的充分利用又会对该技术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使该地区研发机构及研发活动有越来越趋向专门从事这一特定领域的可能。这一方面提高了外商对该地区所拥有的专门知识的需要和依赖,另一方面,也使该地区在某一时期内的研发资源集中配置在某些领域,例如台湾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来大量外商在此领域从事研发活动,致使传统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如果措施不当,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在江苏重演。
三、基于外商研发中心落地江苏背景下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江苏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但实际情况是,江苏经济总量中来自于自主创新产业的比例不大。另外,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总局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6年6月,江苏专利授权总量为94708件,仅占全国专利授权总量的6.95%,低于浙、粤,列全国第三,相比于其后的京、鲁、沪,也只有微弱优势。这说明江苏自主技术创新滞后于浙、粤,与京、鲁、沪相比,其优势也不明显。要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根本性转变,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江苏应在观念创新的基础,抓住外商加大对中国研发型投资的机遇,建立起“学习、引进、合作、走出去”的机制。
(一)观念创新
首先,明确外商江苏研发中心是江苏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对所在地技术创新带来负面效应是发展中的问题。以“保护民族研究”之类观点来反对外商加大对华研发型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已经被理论和和实践证明是完全不可取的。“自主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它至少包括三层含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建议江苏将外商江苏研发中心视为江苏自主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大度”地欢迎外商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并通过完善相关体系,扩大并充分利用好研发中心的技术溢出效应。
其次,制订合理的科技战略。出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考虑及其母国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将军事、航空、核能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因此,对于这些行业的关键技术,我们决不能依赖跨国公司,而须集中力量自主开发。在这方面,处于中国经济技术领域领先地位的江苏应该担起重任。
(二)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但“战略缺口”即企业取得的技术突破与其依靠自身资源和动力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是无法使重大科研项目获得迅速成功的。因此,向拥有丰厚资金和雄厚技术实力的外商学习,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学习非常必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
1.重“智”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江苏应坚持把人才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此,应加快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促进在外资研发机构工作的我国研发人员回流。
2.重视研发
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科技创新目标为:到2010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以上”,虽然“2%”这一比例大大高于目前,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都非常低,也仅仅达到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的底线,这显然与江苏乃至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江苏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外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极为重视。目前,外商每年专利申请量占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的30%。虽然,江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很大提高,但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整体保护意识仍较淡薄,需尽快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与外商合作中,加强对本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有技术成果的保护。
(三)引进
继续引进外商来江苏设立研发中心,以获得利用研发中心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机会。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2005年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9%的被调查公司表示会加大海外研发活动的比重,且中国是其海外研发中心的首选对象国。因此,引进的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为使引进成功并有助于江苏自主创新,既应完善配套设施,又应有科学的引进策略。
1.完善配套设施
其一是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使研发人员获得一个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外商江苏研发中心基本落户于开发区及科技园区,但有些地区目前的居住、餐饮、教育、文化活动等场所不多,公共交通也不够完善,既影响了企业日常活动的开展,对研发机构留住人才也不利,这种状况应尽早改变。其二是通过政策、法律、税收等手段,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建立,完善产业链结构。
2.建立科学的研发型投资引进策略
引进的研发项目应符合江苏产业发展的方向。虽然电子通讯、制药、汽车制造、电器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均已成为外商今后研发型投资的重点,但他们肯定不能全部成为下一阶段江苏研发型投资的重点,毕竟一个产业的建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是江苏“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在这些产业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外商应作为江苏引进研发型投资的首选伙伴。
在引进方式上应侧重于合资形式研发中心的建立。合资形式研发中心的技术外溢效应大于研发中心。同时,采用合资可避免外商对技术的垄断,形成技术共享机制。
研发型投资来源多样化。不同来源地的外商对华投资的目的各异。欧美投资者进入中国是出于开拓和占领中国巨大的市场;日韩投资者则希望将中国大陆变为其产品销往第三国或返销国内的“加工基地”和“生产车间”。因此,应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引进与那些投资目的与江苏产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似甚至一致的研发型投资者。
(四)合作
积极谋求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结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加入全球研发体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研发的规模效应。
与落地江苏的外商研发中心建立战略联盟。在合作的过程中,应增强合作能力和进行相关利益的协调。要充分考虑到合作伙伴的利益,以双方利益最大化为宗旨,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争取对我们有利的战略合作条件。
与未进驻江苏但又有助于江苏自主创新目标实现的外商(包括已经和尚未在华投资的)建立技术性战略联盟,分摊研发成本,获得更大的投资效益,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与存在潜在合作可能的本土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协同体系,共同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忽视合作还意味着放弃进行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极有可能造成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浪费,并承受更大的风险。
(五)竞争
竞争有助于创新。江苏企业如能利用外商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的机遇,与外商展开竞争,则有助于形成创新环境。但目前内资企业在很多方面弱于外商,在生产、销售方面面临同一个市场,但在税收方面却要高于外商投资建立的研发中心,这无疑对内资企业是一种歧视。因此,建议取消对内外资企业的双轨制,构筑内外资研发博弈与市场竞争的统一平台。目前,苏州对于在高新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与此同时,在跨国公司相对集中进入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竞争市场结构,通过竞争激励机制与战略,迫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扩散。而且,要打破地区分割,形成全省统一的要素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要形成高度的流动性。
[分类号]G358
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走自主创新道路,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信息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有效利用能够丰富创新思想、优化创新决策、加速创新过程和提高创新效益,从而减少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它渗透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自主创新的成败。
国外关于创新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多。Von Hippel(1988年)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创新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发明创造,而是借助于外部创新源。Nomura Takahiko指出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决定了创新信息服务必须深化与拓展,为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欧盟国家已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推动自主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即以国家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为核心,以特色信息服务中心为枢纽,整合多层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的公共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日本已实施第三阶段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年),建设社会信息化的信息服务体系,能为不同的创新主体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
国内学术界在创新信息服务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胡昌平认为实现基于知识创新的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构建面向创新发展的社会化知识信息服务平台。朱秀梅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源,提出4类信息主体,这些主体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类信息,构成创新源。刘玉照分析了现代企业创新所需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面向企业创新信息服务的特点,提出了面向企业创新的4大信息服务体系和3种提供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对于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我们采取典型抽样的方式,在2010年初组织了对河南省8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访谈。这89家企业中有56家(占总样本量的62%)属于高新科技企业,此类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题重点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的选择兼顾了企业的行业、规模、经营性质等特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材料、电力等10多个行业,企业规模以1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81家,占91%),经营性质方面民营企业占69%(61家)。
1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特点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面对信息所产生的渴望和需要,是企业对信息内容和信息载体的一种期待状态,是激励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活动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1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
企业自主创新涉及的面很广,相关因素较多,因此需求的信息类型也非常丰富。图1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中对各类型信息的需求程度,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特点。
在限选三项的情况下(注:本文除图6数据为单选题,其他皆为多选题),被调查企业选择最多的是市场信息(73%)、行业动态信息(43%)和政策信息(36%)。
笔者也注意到,与企业自主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管理、人才、融资等方面的信息被选择的比例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问题通常通过企业内部的力量进行解决。而市场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和政策信息必须从外部获得,因而需求程度更高。
1.2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应用性
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创新成果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对信息的需求也服务于此目的,企业希望能获得信息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扩散。自主创新过程各环节的信息需求强烈程度调查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强烈程度呈现出波浪式变动,其中对信息需求强烈程度最高的是转化应用过程(52%),其次是创新构思激发产生过程(37%)和推广扩散过程(36%)。可见企业的自主创新还是更看重应用和推广,应用性非常强。
1.3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便捷性
表1反映了被调查企业的自主创新信息渠道情况,其中互联网的选择比例高达70%。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个领域、形式多样的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可以大量获取和使用这些信息。相比其他途径而言,互联网是一种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此外,企业的自主调研如市场观察(43%)、人际关系(24%)和技术展销会(23%)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常用信息渠道;而借助于专业信息机构的调研报告和数据库所占比例不高。可见,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多地是通过自主调研获得所需的信息。
1.4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市场性
在诸多可提供创新信息的信息源中,用户/顾客的选择比例达到52%,他们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动力。此外,供应商也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对象(选择比例为37%)。可见,直接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上下游环节如用户和供应商是企业自主创新中最主要的信息源,主要因为他们最贴近市场,他们的需求反馈和建议可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非常强的参考作用。如表2所示:
我们也看到,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图书馆这些本应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较多信息支持的机构被选择的比例却很低,其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2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信息服务就是为了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而采取的服务措施。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需求,这就需要信息提供者将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企业选择、使用。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2.1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的及时性
信息服务环境和企业信息需求的变化,使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创新的信息需求。当前企业自主创新更希望获得的信息服务方式是什么呢?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希望可以“定期获得最新资讯简报”(58%),这体现出企业自主创新对信息的需求是及时的、快捷的。“以网络方式进行数据库查询”(52%)也是大多数被调查企业希望获得的信息服务方式,这就要求信息服务机构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为企业及时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如图3所
示:
而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如“企业到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文献资料查询”和“企业提出需求后由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专题报告”的选择比例都相对较低。
2.2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的行业性
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最希望获得的信息服务内容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行业动态与技术跟踪报告(67%),其次是行业研究报告(42%)。由此可见,企业更关注的还是本行业的信息,各企业的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如图4所示:
2.3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性
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信息的获取效率和价值利用。如图5所示:
从图5可知,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获得信息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于信息的加工与研究,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获取的信息缺乏深度分析”(39%)和“信息太多需要费力筛选”(33%),可见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信息量不少,但缺乏的是经过研究加工的有效的信息。
2.4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的有偿性
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信息服务,这已经被绝大部分企业所认同,调查中94%的企业在2009年有信息服务费用的支出。但61%的企业的信息费用支出在10万元以内,1万以内和1-4.9万的比例最高,都是21%,5-9.9万的企业占19%。不过笔者也注意到信息服务费用超过100万的企业比例也达到了12%。如图6所示:
3 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建议
调研显示,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应用性、便捷性、市场性等特点,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需求具有及时性、行业性、研究性、有偿性等特点。信息服务机构需要围绕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需求特点,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方式建设和运营方式建设等方面采取对应措施,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服务体系。
3.1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官、产、学、研各类资源
从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创新需要从外部获取大量信息,既需要政策信息,也需要行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投融资信息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分散在政府用户、供应商、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市场调研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中。企业自主创新所需信息类型、信息内容、信息渠道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没有一家机构能独自承担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全部信息。
要满足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打破各个行业、各个机构之间的界限,构建包括政府、企业、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在内的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平台。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机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信息服务机构、人才中心、投融资机构等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成果资源、资本资源等优势。
自主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将共享各行业长期积累的基础数据资料和最新信息,整合分散的科技创新力量,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产品研发、人才协作、专家咨询、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投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企业驶上自主创新快车道。
3.2信息资源建设:以专题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为主
未来的信息服务,一切活动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信息服务将改变过去基于固定资源和系统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以知识创新、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信息需求类型和信息源的调查中,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信息的选择比例最高,最贴近市场的用户和供应商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对象,反映了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是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主要需求对象,也是信息服务机构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时应该重点建设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扩散有价值的信息,更是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利用。
调查显示,企业创新信息服务需求具有行业性和研究性特点,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获取的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和“信息太多需要费力筛选”。企业自主创新往往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信息,但由于目前的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变化频繁,科研人员要找到某些特定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围绕本地区重点支柱产业领域对信息资源进行专题收集与加工,开发出主导的特色专题数据库,形成定向的信息产品,让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专题信息,其服务将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
3.3信息服务方式建设:发展主动服务和网络化服务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方式,如“企业到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文献资料查询”和“企业提出需求后由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专题报告”,已经难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需求,“定期获得最新资讯简报”这样的主动服务以及“以网络方式进行数据库查询”这样的网络化服务是企业更愿意获得的。
提供主动服务的基础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可以挖掘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共性需求,如行业动态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等,提供相应资讯产品进行主动的信息服务。而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化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调查也显示互联网是自主创新中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因此,应加强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满足企业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便捷性特点。
当然,不同的服务方式各有其优劣势,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3.4运营方式建设:将公益性与盈利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