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德水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并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原则,所有的道德原则都是地方性的并因此是具体的,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或手段①。一旦当具体的问题发生变化时,相应的道德原则便可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即便是“不得杀人”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容质疑的道德原则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定。例如,正义的战争中便允许杀死对手以及通过合法的审判程序后执行死刑犯。因此,手段是否合理,要通过该手段是否适宜地实现了其目的才能作出判断,离开具体情境抽象地谈论道德原则是没有意义的②。这便涉及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道德的正当性的基础。如果以上讨论是有道理的,即道德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观念性的而是实践性的结果的话,那么,在笔者看来,道德的正当性来自于它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因此,一个道德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愈强,它便愈具正当性。
显然,如果离开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便很难有所谓道德水准的“提升”或“降低”之说。原因在于,如果道德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来判断道德水准的高低,等于是在用不同的参照系来评价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普遍认为,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生活很贫困,但当时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高于现在,似乎物质生活越好反而人们的道德水准越低,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之所以那时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其时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人员不流动的封闭性社区中,彼此非常熟悉,很容易判断谁做了坏事。如果一旦发现某人做了坏事,他便很难再继续生活在这个社区中。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可偷(值钱的动产很少),值钱的东西大多都是公家的(不动产或是机器设备)③。之所以现在风气不正,不是因为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而是因为人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偷盗者基本上是流动的,很难发现是谁做坏事,以及可偷的东西也更多了。这里的基本逻辑是,若有效比较道德水准的高低,其前提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比较的前提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就不再有效。
市场经济的逻辑
如果认为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那么,首先搞清楚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就是回答该问题的前提条件了。什么是市场经济?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比较而言的,并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而已。就此而言,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分散的信息机制来协调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性活动,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中央的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分配做出统一性安排,而且就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来说,前者远胜于后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孰优孰劣问题,而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信息问题和激励机制。对于计划经济而言,一方面,生产和销售活动需要大量的要素和产品信息,而仅仅依靠中央命令无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很难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官僚制的组织和管理成本过高,并且由于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总是作为别人的人从而导致激励不足①。
进一步来说,市场经济之所以不存在上述计划经济的不足之处,主要由于它的价格机制的功能所在。具体而言就是,价格机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且以非常低的成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非常及时快速地传递各种与要素和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不同人们的偏好、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生产可能性等方面的信息;第二,能够向人们提供有效的激励,导致人们自行采取最为有效的资源使用方式,因为所有行为的后果都由做出决策的人来承担;第三,收入分配作用,即决定谁得到什么以及得到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不能割裂的②。
人们往往赞同价格机制的前两种作用,但对第三种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却时常保持质疑,并且这一点也是人们通常批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主要根源之一。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发生;更何况这种差距即便有也是相对的,在绝对层面上,所有人都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财富增加,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生存状况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否定了价格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功能,便会导致价格机制信息传递和提供激励作用的丧失,最终将造成整个社会财富的极大缩减,而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即便是试图从结果上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其他可替代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收入的再分配等,而没有必要事先完全切断价格机制的收入分配功能,否则,必然会产生普遍的和绝对的贫困化。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若要实现上述功能,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中至少有三项不可或缺:第一,私有产权的建立,即将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分配给具体的个人。没有这一点,交易无从发生,资源没法配置,因为没有人确保自己交换的经济物品是合法的④。同时,私有产权的激励功能促进了资源最为有效的使用;第二,契约自由,即人们有与谁以及如何交易的自由的权利。这一点通过有强制力的允诺(即合同法)而保证了资源总是向最有价值的方向流转;第三,有限政府,即政府必须在其权力范围内依法行使职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则和保障规则的执行,只有当市场体制本身的运作成本过高时才介入⑤。
另外,上述三项前提条件本身就蕴含了这一点,即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是有制度成本的,没有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正常运作的市场经济。因此,这便意味着有很多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是无法处理或是需要很高的成本才能应对的。但是,许多指责市场经济的人士却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并将市场经济的种种不足归之于其不够完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理想中。他们总是犯着两种不同的比较方面的错误: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另一种是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与理想中的国家干预相比较。正确的比较制度的方法是,在可行的现实制度安排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必须存在共同的比较基础。
转型时期中国的道德困境
那么,道德水准与市场经济有关联吗?如果有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很显然,如要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是,道德作为一种一般性的社会控制制度,其运作的外界制约条件是什么?以及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道德的外部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试图得出这样一个推断,即究竟是这些因素的变化才导致道德水准有了不同,还是仅仅由于人自身的原因或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才使得人们的道德品质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将道德看成是一种社会控制制度(非正式制度),只不过是人们通常看法的另一种表述而已。概括地说就是,道德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之一①。并且,任何控制制度,如果要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则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裁和惩罚机制。一般而言,道德主要是通过个人自律(内在的)和社会舆论(外在的)两种具体途径来达到制约人行为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们对行为对错的评价标准一致,而这需要有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存在;二是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性社区之中,即所谓的“熟人社会”。如果人们对某种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不同,人们便可随意按照个人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为,并且当有人指责其做了错事时,他会很容易地找到各种借口来推脱自己的责任。这是由于没有一个外在的共同行为准则对其产生约束力,从而导致制裁机制从源头上失效。换句话说,人们必须生活在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社会或社区中,这样以来,对众多行为的看法便容易产生相同的态度,并且因此人们也极易对某一行为正确与否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人们如果不生活在一个流动性不大的小社区之中,那么,当其一旦做了错事,就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离开这个社区从而逃脱惩罚。如此一来,道德的制裁机制便失去了作用。
与道德不同,法律作为另一种社会控制制度(正式制度)有其本身的运作条件。法律适用对象不仅包括“熟人社会”,也包括“陌生人社会”;其适用范围也更广,不仅包括相对封闭的小型社区,还包括更宽阔的流动社会,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扩展秩序”[3]。这就要求法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靠其垄断性的暴力措施作为实施机制,因为相对于私人或其他组织执法来说,这里存在着制裁的规模经济收益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才与法律(法治国家)紧密相关。因为不仅市场经济的前提即私有产权和契约自由是法律制度的产物,而且市场经济自身同时也是“扩展秩序”的副产品,必然与“扩展秩序”的实施机制即法律的适用相一致。而在当下中国,其所谓的道德困境之所以出现,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即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商社会。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熟人社会”,人员流动性不大,人们可能一生都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性社区中,并因此同质性很高,从而为道德即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的适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工商社会的特点在于其非人格化,一切个性化的特征在很多时候都隐而不现,人员处于高度流动之中,人们的交往基本上是在陌生人之间,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法律这样的社会控制制度,因为这样的条件下适用法律成本更低也更为有效。
不仅如此,当下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也就是说,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不少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最终形成。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出现所谓道德水准下降是必然的,但要搞清楚其中真实的和真正的因果关系。如果因此将道德水准的下降归之于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实际上是犯了两种因果推理上的错误:一种是,尽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相伴随,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导致的;另一种是,认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有着种种不足,这便像指责一个孩童不听话,仅仅因为他/她是孩童一样,毫无逻辑或道理可言。
展望未来:道德市场的可能图景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出,当下的中国,适用于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所谓的道德共同体的神话业已破灭,从而导致原有道德体系的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4]。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出现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甚至在短期内有加剧的可能。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商社会,完全有可能发展并塑造出另一种道德图景,如果可以将之称为“道德”的话。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的交换是以自愿和平等为基本前提的。一方面,作为意思自治的自愿能够有效地促进自我主体意识的形成,从而为个人解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语)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是有史以来最为平等的制度,因为它不看人的出身和其他身份特征,给每个人提供平等和充分的机会,并且拒绝特权[5]。不仅如此,作为“扩展秩序”副产品的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促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为重建信任和声誉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6-7]。
另外,人们通常只记住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和无情的一面,却忘记了市场经济的另一面,即它能够促成陌生人甚至是彼此敌对的人之间的合作,靠的就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在形成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市场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交换意味着交换的双方对所交换对象价值的评估是不同的,即交换双方的价值观必须是不同的。如果不同人对同一样东西的评价是一样的,就不会有交易发生的可能。这样以来,交换的过程就是不同价值观协调一致的过程,交换的结果就是在不存在一致的情况下取得一致。并且原则上,通过整个市场的交换,所有参与者都将在边际上达成共同的价值观①。结果就是,人们更可能在更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交易带来的间接性的也是更为重要的结果。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occupation ethics compliance and the way to enhance the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 standard is analyzed. The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promotion, is not only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itself should be aware that, it should be more social, accounting department together,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good account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occupation moral standard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Key words: occupation moral; credit system; occupation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810.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加入 WTO后国际竞争局势的日益严峻,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频繁和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些企业通过违规操作会计账目、虚构成本、虚增利润等方式来取得有利局面。与此同时,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违背职业道德,违反职业操守,协助不法企业粉饰账目,欺诈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准,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
一、 目前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已达到 1 400 万人, 已接近市场饱和状态,但我国会计行业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很小,呈现紧缺状态。在整体会计人员水平层次不太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技能比较低;许多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意识比较差,容易受利益的诱惑;许多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不强,不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容易出现过多短期行为等。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比较低,导致许多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采取不法手段,对整个社会的良性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追根溯源,分析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比较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低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比较低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体制原因,也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原因,因此,应该全面分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少 、要求低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过程比较简单,培训时间比较短,要求比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会计人员从业时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目前只是在教科书中简单的提到, 并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在会计类的考试中,只是在会计从业资格中 《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中有要求,在会计类的初级、中级、注册类的考试中,基本上不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试内容。 由于我国对于会计人员的职称采取的是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的方式,这种导向使会计人员只重视会计理论、 技能和实践的内容, 根本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虽然对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在全国各地会计协会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年检等,但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对职业道德水准要求也不高,因此导致在职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也不高。
(二)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成本低
《 会计法 》 第三十九条规定 : “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 ”但关于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会计法》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 中规定了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是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部门,同时也规定了基本的奖惩办法: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检查的情况 ,应“作为会计人员晋升 、晋级 、聘任专业职务、 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 , 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等。 虽然在《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有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遵守 、检查、处罚的规定,但相应的检查和处罚的力度都比较小,因此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对会计人员的威慑程度不高,这也是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比较低的原因。
(三)会计人员诚信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对于会计人员诚信方面的规范及评价体系较少, 因此会计人员不遵守诚信的情况屡屡发生。虽然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定,但由于目前在会计行业中没有推行诚信的监督及评价方法,所以对于很多会计人员的失信情况企业和社会经常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比较好的惩戒方法,这样导致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做假账、粉饰报表、虚假申报等行为屡禁不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低。
三、 提升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对策
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比较低,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净化会计行业的整体从业环境。
(一) 在校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水平,延长培训时间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程度,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一方面,对于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校会计类大学生而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很有必要,这样在学会计的初期就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从业的会计人员,会计主管部门不仅仅是监督检查,更多的是首先抓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强调职业道德,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检查,并且将考核和检查情况同会计人员以后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会计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定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延长会计职业道德培训的时间,并结合现实的案例来进行培训。
(二 )建立会计人员诚信体系 ,实行全国联网查询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程度,就需要对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详细的监督制度和评价体系。具体而言,会计主管部门应结合会计人员从业单位,对每一个会计人员的执业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对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给出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等级,并且将这个等级的高低和会计人员以后的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使会计人员可以自觉地遵守诚信,客观公正地从事会计工作。同时,为了避免会计人员在跨地区流动时管理方面的漏洞出现,会计部门对于会计人员诚信的评价程度可以通过全国联网查询的方式得到,这样可以杜绝会计人员失信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出现,强化会计人员从业时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 )借鉴国外经验 ,提高违反职业道德的成本,加大惩处力度
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协会道德规范、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财务经理协会道德法规等构成, 甚至会计学术界、 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我们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同时对于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方面进行修订,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惩处力度,提高不遵守规范的成本。这样,会计人员在完善的规范体系和严格的惩处条件下, 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程度就会提高,会计职业素养也会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的情况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普遍不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如会计法规不健全、培训不完善、会计诚信体系缺失等,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以便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营销道德社会责任外部性
市场营销道德是用来判断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两个概念虽然有一些区别,但二者之间在实质上又有很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企业不遵守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就很难履行其社会责任,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又必然违背了市场营销道德标准。
一、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违背市场营销道德的原因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人”和“社会人”身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在经营、营销中只考虑自身利益,持有“利润先于伦理”的观念,而很少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这一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一些原因导致的:
1.企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我国1993年末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末才加入世贸组织,由于市场透明度和开放性不是很高,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使得企业自身对营销道德方面不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时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短,所以对市场营销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这就从大环境上未给企业提供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平台。
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生产者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目前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我们国家比较多。如一些印刷厂、造纸厂、炼油厂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这些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而只是象征性的征收排污费,这样这些企业为自己的污染行为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远远小于治理其造成的污染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因此由于外部不经济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成为“免费乘车者”,其自然而然不会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了。
3.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范围不明确
道德标准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所以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合法,因为合法的企业就不会受到处罚,至于是否合乎营销道德水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认为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我国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营销道德标准,这就导致企业不重视营销道德标准的制定,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事件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出现,我国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意识比较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比较少,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国内竞争中形成良性竞争,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导致企业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比较淡漠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外部的大环境,又包括企业内部的小环境,因此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也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的转变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加强。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解决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淡漠的首要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外部环境,政府、媒体、舆论应在这一方面起主要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营销道德意识,对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应不定期的宣传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比较突出的企业,并对一些违背道德、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遵守营销道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转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时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因此,要想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使企业的营销观念提升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层面,即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社会利益这三个方面。
3.加强市场营销道德规范的制定
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法、依法而治。同样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依照道德标准来治理。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制定营销道德标准,给企业提供最基本的营销道德依据,促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的道德标准制定适合企业的营销道德准则。政府应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标准。政府从宏观上强调了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而企业应该从微观上进行操作。
4.提高企业的不道德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导致其不道德决策的成本比较低。因此政府应提高企业的不道德决策的成本,迫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相关的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利益。如使用“污染者负责”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污染程度,使用环境标志督促企业自觉维护环境,使用重罚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通过这一些方法,企业的不道德成本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等问题。
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持久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会逐渐的取得一些进展,因此应将这些问题作为持续问题,常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慢慢趋于文明。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连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图分类号 B8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2)04—0112—05
量化分析法因其科学、精确、便于比较分析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目前,人们已经对股市行情、政府的清廉程度、人民的幸福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量化分析,对道德水准的量化也在个别领域开始了尝试。2001年10月,“FTSE4GOOD”道德指数正式在伦敦开盘,这是世界主要金融证券市场将道德因素以具体的、量化的、指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次成功尝试。笔者认为,世界各国的国民道德水准也可以进行量化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国民道德指数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国民道德水准的量化进行初步的尝试。
一、国民道德指数定义及指标体系构建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国民道德指数是运用数量分析法研究道德这一特殊意识形态得出的用以衡量国民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量化指标。
笔者认为,国民道德指数的度量指标应当包括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值、公共教育开支总数占GDP的比例(以下简称教育开支总数)、基尼系数、清廉指数、专家评估和基础指标等六项,现分别作如下说明。
(一)人均产值
人均产值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水平,而物质财富直接关系着国民道德水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社会只有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人们超越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阶段以后,才能到达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阶段,才会关心道德问题。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要统计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就必须考查该国的人均产值。
(二)教育开支总数
物质财富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直接带动精神文明的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高低和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雨果说,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就是讲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因此,要统计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就必须考查该国教育开支总数。
(三)基尼系数
财富分配得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水准。人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道德修养、勤劳程度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有大有小,这种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点表现在财富的分配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根据黄金分割法则,0.618×0.382≈0.24。当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为0.24时,该国的财富分配最为公平,人们感到自己受到公平的对待,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最有利于国民道德建设。因此,要统计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就必须考查该国的基尼系数。
(四)清廉指数
清廉指数考察的是一国官员为政之状态,官员的廉洁与否,廉洁程度直接影响着公民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民众的行为大多是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行为,所以一个社会领导者的率先垂范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官员道德是国民道德的指南针,清廉指数是国民道德指数的温度计。因此,要统计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就必须考查该国的清廉指数。
(五)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是本文设想的一个主观指标。笔者认为,在考察一国公民道德指数时,应该组织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某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进行主观上的评价。人均产值、教育开支总数、基尼系数和清廉指数等四项数据固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这四项数据本身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再考察其他相关数据,运用多学科方面的知识、经验,结合人们的主观感受对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对以上四项数据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从而使得统计该国国民道德指数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
(六)基础指标
所谓基础指标,是对人性本质的一个基本判断。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追求真、善、美的一面是人伦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分工合作的前提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而没有毁灭的底线。因此,基于人性中存在基本的善,我们在统计国民道德指数时,给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道德基础指标一律评为10分。
二、国民道德指数统计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2-1
1 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5万公顷,覆盖了白城市6个乡(镇)。示范区带动农户达到了1万多户。水稻单产由8990千克/公顷,提高到2012年的9 290公斤/公顷,年平均总产量达 13.5万吨。水稻年平均产值达4亿元,现有4个水稻全程机械化村和1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
2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与示范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政府累计投入300 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标准体系
在充分吸收、借鉴绿色水稻国家、行业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洮北区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既涵盖了水稻种子质量、检测、种植标准,还涵盖了土壤、农药、肥料使用准则标准,同时还涵盖了其产品大米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验方法标准、农产品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标准。其中包括通用标准29项,技术标准30项,管理标准10项,工作标准5项,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产品的每一环节都有科学、实用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所依。
2.3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舆论先行、宣传引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制作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科教片,并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向农户普及,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标准化培训,至今累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制成各种宣传手册下发到农户手中,使其家喻户晓,人人会用。
2.4 建立溯源制度
建立从浸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到大米加工全过程的生产档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水稻种植农户姓名、地块、农药化肥施用品种、使用量、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全过程的生产纪录,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大米生产源头,从而实现了农产品标签的可溯源性。
2.5 发展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培育、扶持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区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5户,年实际加工量在5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0户。企业和农户签订定单,要求农户按照示范区建设标准进行生产,从备耕生产开始,就实行全程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用水、统一栽培技术。实现了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协调发展。
2.6 打响大米品牌
通过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确保了大米的品质和特色,进一步打响大米品牌,使其影响力不断加大。大米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
3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果
3.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得到全县认可
在种田观念、科技种田、规模化种植等方面,标准化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各有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示范区建设工作在认识的转变和加深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作用。农业标准化已深入了千家万户,标准化种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2 农民在标准化种植中得到了实惠
随着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有95%的示范区乡(镇)获得订单,成为大米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稻谷平均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20%~30%,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3 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为大米加工企业搭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广阔平台,大米加工企业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了20余户。
3.4 形成了多种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使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农户+订单+标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基地+标准”以及“公司+基地+标准”等典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全部由公司统一供给,费用年末收购时扣除,这样能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符合绿色食品质量要求,成为“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标准”的典型标准化生产模式。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从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入手,将标准实施落到实处。从肥料、种子、农药到水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按标准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有效运行
汽车基准质量分两种。
汽车整备质量,所谓汽车的整备质量是指汽车按出厂技术条件装备完整,各种油水添满后的重量。这是汽车的一个重要设计指标。该指标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它与汽车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同等车型条件下,谁的设计方法优化,生产水平优越,工业化水平高,则整备质量就会下降。汽车最大质量,指汽车载质量与汽车干重之比。所谓汽车干重就是指汽车无冷却液、燃油、机油、备胎及工具和附件时的空车重量。显然,在载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干重越小,则汽车的质量利用系数也越高,其运输效率也越高。。
(来源:文章屋网 )
3、在对焊凹凸法兰中,采用紫铜焊丝作O型密封圈,是氧气用法兰抗燃性可靠的密封形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03-02
一、合作概述
合作可定义为不同的个体协同行动以创造出比单独行动时更高收益的一种行为。合作能够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然而合作又表现出一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合作行为都潜在地具有“囚徒困境”博弈的逻辑结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描述这个情景。
假设参与博弈的双方各有两种选择:合作或是背叛。选择合作的一方付出c的成本(c表示为合作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双方合作,那么他们各自可以得到b的收益。①当然,一方也可以让对方合作而自己背叛,这样既可以“搭对方的便车”又避免了自己合作的成本。然而此时选择合作的一方付出了成本c却只能一无所获。双方进行不同选择的收益矩阵如表所示。
博弈中的占优策略是背叛。即无论对方怎么选择,选择不合作的收益都比选择合作来的高,因此,没有人会在囚徒困境博弈中选择合作。
以上的结论显然与现实生活中合作行为的普遍性相矛盾。因此,如何破解这个“合作悖论”就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主题。其中主要的理论来自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群体选择理论(Wilson, 1994)、互惠理论(Trivers, 1971)和亲缘选择理论(Madsen, 2007)等。以下笔者将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信号博弈模型
“合作悖论”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市场交易中人们的类型(合作者或是背叛者)可以被无成本地观察到,那么合作者必然会在交易中受到人们的青睐,他在合作行为中所承担的额外成本也可得到补偿。反之,如果人们无法分别合作者与背叛者,交易的进行将伴随着“逆向选择”的产生,从而合作者将逐渐由背叛者所取代。
信号博弈(Signa1ing Game)模型最早由斯宾塞提出,他也因此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斯宾塞认为,可以通过信号的传递来解决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下笔者将试图从信号博弈的视角给出“合作悖论”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假设一个由大量合作者与背叛者构成的社会,其中合作者所占的比例为p。社会成员两两配对进行如表所示的囚徒困境博弈。以下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合作者与背叛者完全无法甄别
由于与合作者进行博弈可以得到更高的效用水平,不管是合作者和背叛者都愿意与合作者配对。然而由于二者完全无法区分,配对过程实际上变成了随机的。此时合作者与背叛者的期望收益水平分别为pb-c和pb。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合作者的收益永远比背叛者低,因此他们在生存竞争中必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逆向选择机制的作用下,社会中的合作者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低,最终趋于消失。
(二)合作者与背叛者很容易甄别(甄别成本为0)
此时合作者只愿意与合作者配对,剩下来的背叛者只能选择与背叛者配对。此时合作者的期望收益分别为b-c和0。在这种情况下,背叛者的收益低于合作者。因此,社会中的背叛者所占比重会越来越低,最终趋于消失。
(三)合作者和背叛者不可完全甄别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者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a进行甄别。①此时,合作者进行甄别的收益为b-c-a,不进行甄别的收益为pb-c。显然,当p
同理,当p>1-a/b时,合作者不会选择甄别,此时合作者的期望收益为pb-c,背叛者的收益为pb。此时,背叛者的收益将会大于合作者,合作者所占比例p会降低。
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合作者的比例将固定在1-a/b。
三、模型的结论
道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当前中国正面临道德品质的严重滑坡。人们道德品质的低下,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社会中合作者的比例大小当做道德水准的测度,那么以上的信号博弈模型便可用于反映社会道德水准的变迁。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社会的道德水准是合作收益b的增函数
合作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模式,一个合作者所占比例较大的社会必然容易达到较高的整体福利水平。通过合作达到的收益水平越高,越容易导致合作者的出现,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
(二)社会道德水准是信息甄别的成本a的减函数
在一个良莠不分的社会里,合作者承担的额外成本无法通过交易来补偿,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机制,进而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准进一步降低。在上文的模型中,在a很大的情况下,合作者进行甄别是无利可图的。而这将导致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三)当个人无须对信息甄别付出成本时,合作者将大幅增加
在一个缺乏正当的信息披露机制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承担额外的信息甄别成本。当信息甄别成本过大时,合作行为将无法产生,这就形成了“市场失灵”现象。相对个人,政府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搜集和公布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Fehr et al, 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 [J]. Science, 2004,(305).
[2] Robert Trivers.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971(46): 35-57.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是法律人在法律职业领域内,进行法学执业行为必须遵循的相关职业道德理念、职业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法律人作为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从业者,其职业道德水准体现和反映法律职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一个国家,如果其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其法律则形同虚设。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确实落实和保障,而国家的法律制度只有得到确实的落实才能得以沿用。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维护。因此,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高校法学教育的优势
法学教育的潜在要求应该是具有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物、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等。首先,法学的精神在法学高校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校中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中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良好的法学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对于法学教育具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能够教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最后,高校法学院多与法检系统及律师协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因此,高校进行法学教育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具有比高校更好的法学学习氛围,拥有更适合引导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教师、提供更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
三、创新教育途径,实现职业道德的提高
(一)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说过,法律人应当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这三种素质被识别为我国法律人最通俗的、最直接的通识标准。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法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法律条文的技能,其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才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目标。道德认知能力是由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冲突的处理选择能力构成的。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其价值观,这样法学专业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的。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配有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法学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行及发展。
(二)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学校与老师更多地注重传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法律人的灵魂和基本素质之一,应当在法学教育中得到重视,而且,法律的任务具有社会性,法律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法律的教育应是训练社会服务人才的教育,法律人才必须有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当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的意义。通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传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可使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的意义,领悟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目标的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实现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
由于法学学科种类复杂、科目繁多,在大学法学教育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院校会将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即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类是选修课,即学生依据个人需求及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目前而言,许多院校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选修课开设,还有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依赖于学生个人道德水准,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教育同样也能对法律职业道德水准产生作用,因此,其还具有后天性。为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准,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法律职业道德,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打下根基。
(三)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
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室通过详尽的描述、阐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教材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属性,基本没有专门讲述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清晰的、系统的学习依据。因此,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当体现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要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一本书籍要作为教材使用,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为,教材是老师讲授课程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随着法律职业道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因此,在编写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汲取相关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其次,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法学专业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法学课程中的相关原则性规定和道德性标准和要求。同时,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符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不再遵循传统教材模式的定义、性质、特征等条框内容,教材可以以记叙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叙述法律职业道德的起源和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使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吸收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编写专门的教材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专业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四)创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它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法学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过分注重老师的传授作用、指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而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授课,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创新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将道德认知逐渐深化为道德判断力和推理力提供依据和支持,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中加入讨论教学法,以不同的话题、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逐渐内化成敏锐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总之,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讨论法的教学要比讲授法更有效,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具体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分析法,通过选择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针对案件中某一给定要素、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问题或者对案件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直接的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法律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正是法律职业活动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更能深刻的领会到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3.诊所教学法
诊所教学法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诊所教学法是模仿医疗诊所展开法律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以法律援助为手段,以培养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市场营销道德是用来判断市场营销活动正确与否的道德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两个概念虽然有一些区别,但二者之间在实质上又有很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企业不遵守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就很难履行其社会责任,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又必然违背了市场营销道德标准。
一、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违背市场营销道德的原因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人”和“社会人”身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在经营、营销中只考虑自身利益,持有“利润先于伦理”的观念,而很少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这一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一些原因导致的:
1.企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我国1993年末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末才加入世贸组织,由于市场透明度和开放性不是很高,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使得企业自身对营销道德方面不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时间,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短,所以对市场营销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这就从大环境上未给企业提供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平台。
2.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生产者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目前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在我们国家比较多。如一些印刷厂、造纸厂、炼油厂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的污染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这些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而只是象征性的征收排污费,这样这些企业为自己的污染行为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远远小于治理其造成的污染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因此由于外部不经济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成为“免费乘车者”,其自然而然不会考虑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了。
3.市场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范围不明确
道德标准不同于法律规范,它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作后盾,所以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合法,因为合法的企业就不会受到处罚,至于是否合乎营销道德水准、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认为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我国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营销道德标准,这就导致企业不重视营销道德标准的制定,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事件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的出现,我国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意识比较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比较少,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国内竞争中形成良性竞争,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导致企业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比较淡漠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外部的大环境,又包括企业内部的小环境,因此提高企业市场营销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也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的转变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加强。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
解决营销道德缺失以及社会意识淡漠的首要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外部环境,政府、媒体、舆论应在这一方面起主要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营销道德意识,对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媒体应不定期的宣传遵守营销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比较突出的企业,并对一些违背道德、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遵守营销道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转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时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因此,要想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使企业的营销观念提升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这个层面,即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社会利益这三个方面。
3.加强市场营销道德规范的制定
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法、依法而治。同样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依照道德标准来治理。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制定营销道德标准,给企业提供最基本的营销道德依据,促使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政府的道德标准制定适合企业的营销道德准则。政府应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标准。政府从宏观上强调了营销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而企业应该从微观上进行操作。
4.提高企业的不道德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导致其不道德决策的成本比较低。因此政府应提高企业的不道德决策的成本,迫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相关的利益群体以及社会利益。如使用“污染者负责”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污染程度,使用环境标志督促企业自觉维护环境,使用重罚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通过这一些方法,企业的不道德成本将大大增加,企业在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等问题。
企业的市场营销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持久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才会逐渐的取得一些进展,因此应将这些问题作为持续问题,常抓不懈,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慢慢趋于文明。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2]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连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人格是指一个人品格、格调、道德水准以及自尊等内在素质的总和。
班主任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其人格形象和人格力量对于学生是一种精神楷模和精神动力,对班级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高尚的人格形象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量
学生对班主任领头作用的认可有一个过程,而认可过程正是班主任将其品格、情调和道德水准曝光给学生的过程。无论是语言的,还是行动的,都是经过学生的检测;无论是情感的还是理智的,都得经过学生的审视。一个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爱护学生的班主任,会形成强大的诱导磁场,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高尚的人格似一面旗帜,感召和凝聚学生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勇于进取。
2.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班主任是学生心中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回响,抑或是共鸣,抑或是对抗。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那些注意校风校貌、道德水准高的班主任其学生整体道德水平高,可谓“严师出高徒”或者“强将手下无弱兵”。而那些举止随便,不重仪表,语言不净,道德水准差的班主任其班风不正,学风不良,学生们会养成崇尚流行的庸俗言行,精神颓废,人格低下。细想一下,这种影响大概是在班级的“大气候”下,左右了学生稚嫩的人格言行。
3.班主任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人格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位班主任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刺激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每做一次化学实验,总要做一些小小的尝试,常常是先写原理,后研究可操作性。先纸上画,后用仪器实验。每当新颖的实验装置拿出来后,同学们无不啧啧称赞。这种长期的研究精神,引发了全班一股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们勇于实践,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4.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班主任能否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会不会与学生情感沟通,是其教育成功的一个因素。高尚的人格形象,并不排斥情感的流露,“无情未必真豪杰”。有位班主任在组织学生看《焦裕禄》时,没有跟其他老师在一起,而是坐在同学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泪,和他们一起感喟。泪水,缩短了师生在情感上的距离。观看后他又与同学们交流、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