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唱与表演,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的热 爱,教育学生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跳、说、奏、演等方法,达到让学生感受并学会歌曲的目的。
三、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巧、圆润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优美、舒展的肢体语言表现歌曲。能够创编歌词,赞美自己的学校或家乡。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聆听曲目,本单元的主题为草原,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音乐时间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情。引导学生唱蒙古歌,爱大草原;欣赏蒙古歌,回归大自然。《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
学情分析:
学生对草原歌曲十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会很高。小学生模仿力强,通过教师的范唱、表演舞蹈,为歌曲伴奏的示范,相信会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2/4拍的强弱规律掌握较好,在歌唱教学时巩固加深印象。将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听、看、跳、说、奏、演等环节,让学生深有感触。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视觉图象法、谈话法、体验法、音乐表演法等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歌声、舞姿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唱准并掌握附点音符节奏 ×· ×|×× ×|
注意休止符 ×0 ×0 |×× ×|
教学用具:电子琴、课件、
板书板画设计:略
设计理念: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多听多欣赏,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起复习《草原就是我的家》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歌曲?生答(蒙古族)
二、介绍蒙古族:(出示课件)
蒙古族时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你们谁去过大草原,谁知道大草原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领略草原风光,感受草原美景,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 1、
三、播放范唱;(多次)
四、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谁能说一说这首歌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
2、再次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用欢快的节奏形象的展示了性格自豪的小牧民手拿着扬鞭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一下吧。
3、用la模唱歌曲曲调。(教师介绍前倚音,让学生了解它是装饰音的一种。)
4、同学们与老师一同熟悉了曲调,现在我们试着把歌词唱出来吧。指导:
(1) 草儿 青青,羊儿肥——轻轻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
(2)×· ×|×× ×|
啊 哈啊哈呵
5、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现在大家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了,那老师问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怎样唱才会更好听?(前面自豪赞美家乡,衬词豪放,表现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最后要天真活泼,自豪的表现草原儿童对家乡和美好生活的赞美。)
6、 师生对唱:听到小牧民唱得那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的更神气。
五、教师指导学生为歌曲伴舞
1、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边跳舞边唱歌,和你们比一比。
(教师随着音乐跳舞,学生跟着老师跳蒙古族舞蹈)
2、谁能比老师跳的更美?(学生边唱歌边跳舞)
大草原的风景优美,蒙古族的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的舞蹈多姿多彩,今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带给我们的美好享受。瞧,小马来接我们了,让我们骑上小马,和大草原告别吧。
基本动作名称
1.肩类:硬肩、双肩、柔肩、双绕肩、耸肩、笑肩、碎抖肩、甩肩。
2.臂、腕类:柔臂、屈臂、绕臂。提压腕、绕腕、甩手、弹拨手。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教授认为,概念图最大的优点就是围绕某个主题概念,用连接词和箭头把若干小概念图连接起来,形成直观化的学习过程,把思维过程可视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过程。本文就如何用概念图来引导三年级孩子接触科学,认识科学,谈点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概念图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上来就引领孩子认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的程序怎样?光让学生阅读科学书上的材料,再作出分析,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培养,在空洞的说教和灌输知识的同时,只能让学生僵硬地认识科学探究模式,学生得不到对科学认识的真正内心体验,而用概念图来分析科学家的活动和自己的探究活动,再作出比较,形象可视化,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科学起始于问题,从而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教学《科学是什么》时,引导学生比较琴纳研究牛痘的过程和自己的研究过程时就可用概念图来比较,认识科学是什么?
琴纳:
■
自己的研究:
■
比较分析得出:
■
你看,这样可视化的图文分析,学生在边填写图表,边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和科学家的研究也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能比较出科学研究的共同过程,那就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引领孩子真正地进入科学探究的大门。
二、利用概念图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比较分析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学生通过比较多种物质的特征,从而分析出同类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认识事物特性的关键时期,其概念发展模式属于一般到具体的学习模式。如三年级第二单元认识有生命的物体、认识金属等,都是从认识物质的个别属性开始比较分析,从而认识它们的共同特征,发展完整的科学概念。当然,光认识这些物质是趋于表面上的研究,怎样更好地比较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这是关键,概念图就提供了帮助,如学习有生命的物体就可用概念图来比较分析:
■
用画圈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特征,中间填写植物的共同特征,就比较容易比较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概括出生命的共同特征。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不用多说,多数学生就会自行填写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了,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概念图 培养初步设计对比实验能力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和苏教版科学教材的编排规律,在科学探究序列中,三年级属于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在探究过程性技能培养上引导性探究比较侧重,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对比实验中的有关变量,而不能把对比实验中有关变量的控制强加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概念图可以较清晰地展示出对比实验中有关变量的控制分析过程,学生利用画好的概念图进行图式填空,就能逐步明白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如《纺织材料》一课中研究棉布与尼龙布的吸水性对比实验,教师就可利用画好的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
通过图文来探究棉布和尼龙布不同的吸水性实验,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过程具体化,长期训练,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就很容易掌握了,为高年级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奠定了基础。
四、利用概念图 考查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新旧经验的相互链接。为此,在科学教学中就是要提供一个支架连接点,引导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建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下来,学生对单元课文中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有真正的了解,是否把各种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更好促进概念的转化和再创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图就可以用图式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如三年级学生学习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概念图进行填空复习,形成完整的生命概念网络。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在原有“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学习平台。打破过去课堂教学专制、被动、封闭和单一的弊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民主、自主、开放和多元,与相关学科协调。“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新课标)现在小学科学现状是,专职教师较少,大多是有语文、数学、劳技、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兼任,这种现象看似对科学教学是不利的,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对科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是有一定好处的。在此,就以小学《科学》和《劳动技术》整合为例,浅谈学科整合、资源共享的好处。
当下,不少学校的老师在《科学》和《劳动技术》教学中,心有余而“料”不足。科学课缺观察样本,少实践活动,背实验操作。劳技教育缺材料制作、无实践基地,走过场,殊不知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独特载体。而在校园以种养丰富绿化,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能有效提供给学生劳动实践与科学实验既便捷又安全的活动场所,可随时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科技实践活动,感受、了解生命的产生、成长、发展过程。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挖掘两门学科中种植、养殖的共性资源,开辟校园种植、养殖小基地,建立班级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让《科学》与《劳动技术》通过种养实践活动亲密架桥,互助互补,使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便能解决科学课缺少实体观察样本与探究含量这一对难解决的矛盾,发挥出学科整合的最大实地体验、实践资源,有效解决了劳技课缺少种养活动,缺乏科技效应的难题,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让教育受益。
一、 ――挖掘两学科共性资源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人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据我们初步统计,小学阶段涉及动植物种养、观察的课程,科学课约占总课时的21.25%,劳技课约占总课时的18.2%,尤其是三年级科学占了年级总课时的50%,四、五年级也占了25%以上。
在《科学》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单元有:上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单元;五年级有生物与环境;六年级有微小世界;下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的生长;四年级新生命单元;六年级有环境与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课程有:上册,三、四、六年级种养植各有3课时;五年级种植2课时;下册:三、四、五年级种养殖各3课时;六年级2课时。所以,只有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种养实践才能落实到实处,劳、科技资源整合有了可能。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与《劳动技术》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本地种养特点,制定了种养计划,确定种养品种和观察研究重点。
时间 种养内容 年级分工 观察与研究
三月 播凤仙花扦常春藤 三、五年级 观察种扦成长
果树、桃花观察 四、五、六年级 观察
蜗牛的养殖 三年级 养殖、观察
上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四月 蝌蚪的饲养 三年级 养殖、观察
草履虫的培养 六年级 培养、观察
油菜花的观察 四年级 跟踪观察
养蚕观察凤仙花 三年级 亲历成长过程
六、七月 收获种子 四、五年级 观察保存留用
九月 水生植物种植 三、五年级 观察、管理
无土栽培 六年级 实践观察
绿豆发芽实验 五、六年级 跟踪观察研究
十月 蚯蚓的饲养 三、五年级 养殖研究
下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十一月 油菜的种植 三、四年级 种植观察研究
蚕豆种植 三、六年级 种植观察
二、学以致用――开辟科学、劳技实践小基地
《科学》和《劳动技术》学科的基地建设非常重要。像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既要种凤仙花又要观察养蚕,四年级要对油菜花、桃花、南瓜花进行观察,五年级要做绿豆种子发芽试验、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六年级要给草本木本植物分类、对草履虫进行研究等等,一年四季,几乎连续不断。特别是凤仙花的种植观察,从种子到开花结果长达5个月,养蚕也要经历一个月。这些了解动植物生命周期的知识,光用嘴巴说说孩子不会明白,任课老师要准备这些材料也是一件轻易不能办到的事情,况且不让学生亲历种植、养殖、观察的过程,怎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而一周两三节科学课,又岂能经历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所以我们把《科学》教学与《劳动技术》实践活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校园种养替代绿化、丰富绿化,在校园里的围墙边,开辟出可让学生种养的实践小基地,且划分成4~5平方米的小块,分配到三、四、五、六各年级,成为年级“小科研基地”,主要是种植一些花草,如凤仙花、常春藤等;另一方面,在学校附近租了几亩地,也划分到各个班级,主要是种植蔬菜、桑树等,并且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指导学生种植。同时将学校旧的停车棚改造成饲养室,上课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养的小动物暂时放置在内,避免带入课堂影响学习。让学生在种养植的实践活动中,亲历动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它们的花开花落,生活习性。通过种养殖活动,不光能为科学课堂教学准备和积累难得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能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技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从枯燥的知识说教、灌输中解脱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探究、发现,让劳科技教学探究活动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活动实践空间。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 教学相长――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科学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者图片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种养殖科研小基地,是学生和教师的乐园,它沟通了相近学科师生教与学的联系。劳动课学生通过按季节种养和管理日常蔬菜及科学课涉及的植物、小动物等,进行观察、探究,其生命体的鲜活样本又为科学课堂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探究材料,形成了劳技与科学学科课程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自产自销”与互补共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与劳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一举而多得,促使教学资源互补互利,学习、劳动、教学共进双赢。如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学科资源整合课程链:
1.四年级的油菜种养观察教学链。(劳动课种养、管理,科学课观察、研究)油菜播种―管理―生长观察―油菜花观察实验―种子传播―种子收获。
2.四、五、六年级的土豆播种、观察、实验综合教学链。播种实验―观察管理―收获比较―淀粉测试实验―土豆沉浮实验。
3.三、五年级的种桑管理、养蚕观察教学链。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79
科学教学实践表明,设计实验方案是学生根据科学猜想,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科学实验课堂像走过场一样,让学生简单地描述自己的实验方案,接着在课件上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成功,却少了“科学味”,学生的能力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或者说教师的行为束缚了学生。作为一名从事三年级科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我认为三年级是科学教学的起始年段,也是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能着力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那么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高将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谈一些策略。
一、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已有经验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在探究能力方面,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依托教材,梳理出教材的典型模板,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基础。
例一,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谁流动得快一些》一课,教材中首先提出问题: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其他的液体也会流动,那么它们流动得一样快吗?接着让学生猜测,洗洁精、食用油和水这三种常见的液体是否流动得一样快呢?如果不一样,那么谁会流动得更快一些呢?然后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证明哪种液体流动得更快一些?请学生设计一个三种液体流动速度快慢的实验方案。教材还提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提醒学生要以公平为出发点来设计实验。学生还要及时思考:自己运用的方法能比较液体流动的快慢吗?即教材以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作为本节课的科任教师,我认为只要把教材这部分的内容稍微梳理成如下方案模板即可。
“谁流动得更快一些”实验方案
1.探究的问题:
2.我们的猜测:
3.实验的器材:①实验用的材料有
②操作用的器材有
4.实验操作步骤:
5.注意的事项:
刚开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可采用学生说,教师填写的方式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了解了实验设计的流程后,可让学生自己填写。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到四年级时,学生基本上就能设计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了。
二、借助演示,引导学生修正实验方案
三年级学生年纪较小,考虑事情有欠缺,对一些影响实验成败的细节不够关注。每当这个时候,教师的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提倡应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师的演示实验。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将学生容易忽视的,关乎实验成败的重要细节用“故错法”来演示,让学生对其印象深刻。
例二,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这节课时,当学生设计好“让水、食用油、洗洁精在同一块塑料板上流动”的实验方案之后,他们就开始跃跃欲试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在实物展示台上做了以下几个“故错演示”。
1.针对“同样大小”一词,我用滴管取水、食用油、洗洁精各一滴,故意使三种液滴大小不一。
2.针对“同时出发”一词,我故意将三种液滴滴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3.针对“同一高度”一词,我故意将作为水、食用油、洗洁精的赛道的塑料板一端高,一端低地提起。
每当我做完一个错误演示时,就有不少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你错了。”“老师,三种液滴要一样大小。”“老师,你不公平。”……各种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反馈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把实验方案进行修正,教师在学生修正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完善实验的注意事项。“让水、食用油、洗洁精在同一块塑料板的赛道上流动要注意从同一高度流下、同时出发、液滴要同样大小”。
经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日趋成熟。
三、尝试实验,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三年级的科学实验涉及的器材易于操作,实验用品也比较安全。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实验。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当学生经历失败后,让他们分析、讨论失败的原因,并找出改进的方法,从而完善实验方案,规避造成实验失败的因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例三,同样是在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这节课时,当学生提出让水、食用油和洗洁精进行流动比赛时,我让他们就“怎样让水、食用油和洗洁精进行流动比赛”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之后让他们到材料桌上自选实验用的器材进行实验。结果学生模仿课本的方法,有的小组选了“把三种液体分别滴在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底部边缘,看哪种液体先流到杯口”的方式来实验;也有的小组选择“把三种液体滴在玻璃板上,缓缓抬起玻璃板,让三种液滴进行比赛”的方式来实验;还有的组选择“用三个相同的纸杯分别装相同量的三种液体,并在纸杯底端中心钻个孔,看哪种液体先滴净谁就流动得快”的方式来实验。可是,就算是模仿课本举例的方法来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还是不一致。这说明有的小组一定是实验失败了,这时候我组织学生找原因,引导他们思考:利用相同器材做实验,实验结果又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要求他们排除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他们在完善实验方案时才更有针对性。
四、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实验方案多样化
考虑到三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在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起初较多的是让他们根据方案模板来学习设计,继而培养他们自行修正、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实验方案多样化。设计实验往往更能让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应该善于抓准机遇,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
观察凤仙花及其他种子的发芽是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三年级的孩子很难坚持下去,为了鼓励他们,我让他们把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通过微信传给我,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表扬积极上传图片和视频的同学,他们把发芽长高等一系列过程都发给我,有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我的凤仙花发芽了,我可高兴了!”“我的蚕豆长得可快了!”“老师,我的凤仙花长出一对小叶了,但是有点黄,怎么办呢?”“老师,我的小芽让我奶奶给扔了,呜呜!”“没事,孩子别哭,老师给你种子,你重新种吧!”“老师,谢谢你带领孩子们做这么有趣的实验。”看到孩子们这样重视、喜欢他们种植的植物,有这样高亢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帮助,我好高兴!好欣慰!
课堂上我们还试着做一个这样的装置。学生对于种子发芽,到底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茎和叶搞不清,大部分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是先长茎和叶的,因为种子种在泥土中,他们看到的就是发芽。通过如下图这样的小实验他们清晰地观察到种子发芽先长根再长茎和叶,用透明杯子种植植物来观察根的生长,并且提醒学生“不同方向都放置种子”,根总是向下生长的。下面这几幅图片是学生发给我的,还有好多,每天接收回复孩子的信息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们陪伴小苗生长,我陪伴孩子们这段学习生活,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感受着他们的开心兴奋和悲伤,真是个愉快的教和学的过程!
种子的生长是个动态过程,需要一个漫长观察的过程,这样记录就显得至关重要,拍出它们每个时期生长的样子,同时还需要文字、表格、画图等方式记录,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并不容易,作为老师要提醒、督促、鼓励,采用这样多种灵活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孩子们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同时孩子们细心观察能力,坚持和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科学课中逐渐形成的!
1、激发搜集信息兴趣 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说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始,搜集信息便也开始了。但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出现的信息熟视无睹,搜集信息意识淡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搜集信息,强化搜集信息的行为,激发学生搜集信息的兴趣,培养搜集信息意识。
2、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及时分类搜集信息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常用眼、耳、鼻、舌、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去参与观察、实验、制作、思维等活动,感觉器官就成了搜集信息的感受器,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下,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及时把感受到的各种信息按不同类别搜集,学生搜集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还有嗅觉和触觉信息。如冀教版三年级上册8《水与生命》一课中观察水的活动,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水是什么样子的,在参与观察的同时,及时搜集到了关于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等不同类别的信息。
3、实施搜集信息方法 按需定向搜集信息
(1)记录搜集信息。
把观察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喜爱方式,或文字或图画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和实验记录是常用的方式,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飞翼》一课,在“观察下落的纸”活动中,通过学生观察纸团和纸片下落现象,分别画出纸团和纸片下落的路线,用图画方法记录了搜集的信息。再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制作小磁针》中的观察磁极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有的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的用画图简单明了地标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交流搜集信息
因每个学生的注意对象、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不同,在参与探究活动中,不可能搜集到信息的全部,搜集的信息各俱特色。通过小组、班内大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对话、交流、辩论中使原来搜集的片面、模糊的信息得到全面完善和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在交流中彼此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探究信息。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倾听声音》一课,学生探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各自搜集到了敲鼓、拨钢尺、吹纸、敲锣、打音叉等物体发声时的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使听到声音、看到现象的信息逐渐完整,为进一步整理信息做准备。
(3)网上搜集信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探究内容的信息资料十分方便,此方法值得在适合课型探究活动中推广和应用。通过关键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所需的信息下载保存于磁盘;或者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中国健康网)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并选择保存。如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一课探究食物的营养,我就让学生上网到〈〈中国健康网〉〉搜集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既使学生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又使学生学到了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
4、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比较分析搜集信息
科学课的开放性,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拓宽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利于形成搜集信息的信度和效度。
1、目前学生从初三年级开始正式学习化学,而改革后学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早了解一些相关的化学背景知识,实际上将学生与化学这门学科的接触时间提前了。
此外,目前化学学科的成绩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仅考察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改革后的化学学科,由于引入了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有较大提高。这对一些“眼高手低”、解题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学生应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一些相关的化学常识,多看看化学科普读物和参考书,做一些化学趣味小实验,逐步培养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树立起化学的科学实验思维。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在科学知识方面,1~5单元主要涉及了《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第6单元是综合性单元,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一系列的学校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一个,是三年级。我班共有学生30多名,男女学生人数相当。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二】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共107人,两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的第一批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秋去冬来:(20--23)课,一观察秋冬季动植物和星空的变化为指向,引领学生 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6、研究与实践:(24、25)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秋去冬来》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三年级科学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所以上下两册的内容都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方面,对于这两大块的实验,要求和方法都是不同的,本文就实验材料准备这一点分别提出了几点策略。
一、生命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策略
生命科学包括植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个单元,这部分的教学偏重观察实验,对于实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观察对象,但是恰恰就缺少观察对象,器材室里没有,学具袋中没有,所以常常这部分的实验教学就变成了看图说话,走过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没有提升,更无法亲历探究过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提早踩点,观察零距离
生命科学这部分的内容很多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开展研究活动。
如何让学生有序的观察,可以在实验材料――观察对象上下功夫,首先利用好学校里的资源,在课前提早去寻找合适的观察对象,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中的观察大树,先找到一棵方便学生观察并且符合观察目标的树,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的,便于开展观察叶子和拓印树皮的两个活动。不然让学生出去随意的观察,观察目标太多反而无法深入细致的观察,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发现的交流。
2.巧用生物角,观察无障碍
有些时候一节课并不能将观察活动全部完成,老师们常常会说:同学们,大家课后要继续观察。但是课后没有了观察目标和老师的带领,观察活动也就停止了,回家后学生更是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想到了我们教室布置的时候,开辟一个生物角,可以将要观察的植物和动物提早布置起来,并组织几个学生参与管理和保护。
在上三上第二单元《蚯蚓》一课,我在生物角放上一个小水缸,建立蚯蚓栖息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照顾蚯蚓,更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学习观察水生植物、蜗牛、凤仙花的一生、养蚕等一系列生命科学的课程时,都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动植物带到教室里,当学生们用心呵护这些小动物、小植物后,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了,更能体会珍爱生命,生命科学的奇妙等高级情感。而且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在无障碍的观察中就培养出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
3.创造情境,观察更有趣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营造“生态场”,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有让蜗牛走钢丝的,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孩子们意犹未尽,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然后进行交流。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二、物质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策略
物质科学包括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针对物质科学这部分的实验教学,很多材料需要老师自己准备,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很多的老师来不及也没有精力去准备。而三年级的学生关注力是不能持续很久的,面对相对枯燥、单调的实验,不能一板一眼按要求去做,所以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做以下尝试。
1.提早收集,变废为宝
三年级科学的内容大多贴近生活,比如三上的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涉及到很多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收集,把生活中废弃的东西重新利用起来,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
先统计好涉及到的材料,主要有木头、塑料、金属、纸、砖瓦、陶器、瓷器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收集一种材料。结果学生收集来的材料完全超出我的预想,五种木筷子,四种装修废弃木材,还有各种从自家垃圾桶或储物间找出的木头十多块;塑料就更多了,从各种废弃的玩具上拆下的塑料块,家里破损的脸盆、水桶、杯子等共三十多种;纸也是各种废弃报纸、硬纸盒、打印纸、试卷、卡纸、牛皮纸、零食包装纸盒等二十多钟;金属有生锈的铁钉、断了的铜导线、废弃易拉罐、啤酒瓶盖等十多种。在前面两节实验课中,材料十分丰富,学生因为自己参与了收集过程,特别兴奋,参与度非常高,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有的木头比金属要硬,有的金属比木头硬,有的塑料很脆,有的塑料韧性又非常好,虽然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致的,但这样有利于建立起辩证的视角,使结论的描述更加科学。
2.活用贴画,富有童趣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还都是充满童真的小孩子,对于生动形象的卡通画比较感兴趣,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卡通贴画,让课堂更加丰富,让探究活动更加富有趣味。
比如在三上第三单元水第一课《水》,其中有一个实验就是将水和其他一些物质装在黑色的袋子中,让学生通过一些观察方法去判断哪个袋子里是水。我先将水、石头、空气、醋、树叶等物体分别装在密封袋中,然后再在外面套上黑色塑料袋。在第一个班级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有些混乱,其他没有被叫到回答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后来我改进了外面的袋子,我制作了带编号的卡通人物,然后再将这些贴到黑色塑料袋外面,结果学生的反响很大,大家都在参与,想知道哪个人物里面装着水,而且有了编号,学生在描述实验结果时,非常清晰,其他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节实验课设计得再精妙,学生配合的再好,如果没有符合实际的实验材料,那就会失去实验最精华的部分,一些好的实验材料可以成就一节好课。如果每一节实验课我们都能未雨绸缪,提早去准备好充分的材料,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科学材料的准备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健全。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道路上,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我们的科学之路也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杨翼罡.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教法探究,2013.11.45-46
[2]倪仁英.“粮草先行”:为演绎教学灿烂“备足货源”课堂经纬 79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比较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又生于农村知识面窄,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共19 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 课时,一册书安排40 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案例描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地球上的水》为对比案例。
三年级(1)班的教学片断(地点:教室):
“同学们,地球上可供给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如果地球上水大约仅有这一杯,那么淡水大约是多少呢?”
“大约是矿泉水盖子一盖子。”
“大约是喝汤的勺子一勺子。”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淡水资源很少,那么容易被开发的淡水资源仅仅相当于一滴水,如果这一滴水被污染了,对动植物有什么危害呢?”
“鱼就会死掉。”
“我们就没有水喝了。”
……
三年级(2)班的校外探究片断(地点:莲花湖教学基地):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个探究小组准备了一张世界水资源分布图,你能找出图中的大海和江河湖泊吗?”
“老师,太平洋在这儿。”
“这儿是印度洋。”
“这儿是长江。”
……
“老师,我看到河里有一条死鱼”,教学就这样被打断了,所有人的眼睛都注视着河里。
“老师,这里的黑水有点发臭。”
“这里的水好脏啊!”
孩子们都在议论着河水的情况。
听到孩子们的议论,我心里痛并快乐着。痛的是美丽的莲花湖终究没能逃脱被污染的厄运。乐的是孩子们利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莲花湖被污染了,这不正是我们出来探究学习的目的吗?
“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莲花湖的水又黑又臭?”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河水被污染了。”
“同学们,你们认为河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啊?”
立刻,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垃圾污染。”
“农药污染。”
……
当学生列举出足够多的观点时,我鼓励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看法中,哪些可以进行调查,哪些可以实地取证呢?然后,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看法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生活垃圾污染探究组”、“化肥农药调查组”等等。
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们在莲花湖畔寻找着各种污染源。
“这里有装修砸下的砖头。”
“这里有一个农药瓶子。”
……
【案例反思】
1.校外探究,教师指导事半功倍。
在校外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探究”空间都比较广阔。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度”,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适时指导;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能够及时鼓励。举一个及时鼓励的实例:让每位校外探究做的好的学生加两颗星,期末总评时优秀的学生颁发证书,使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提高;设立特别奖励,经常做科学小制作、坚持长期观察的同学能当选为“小科学家”,颁发证书并获得小礼物。
所以我始终坚持指导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但绝不包揽学生工作。老师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2.校外探究,学生探究唱主角。
校外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是基础,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核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校外探究活动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志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让个性发展具有开放的空间。学生必须亲身经历,必须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体现了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探究学习三年级下册《果实与种子》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方案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种子的发芽过程。我鼓励孩子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向农民伯伯学习,自主探究如何播种,如何培育幼苗。可以看出,学生始终唱主角,学生自主成长。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灵魂,每个孩子都会自主地成为“小小科学家”。
3.校外探究,合作学习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