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3 12:5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中的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假若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顶端,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隐蔽,比如,从表面上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女性与男性在职业取得上有趋于平等的现象,但深藏在背后的“同工不同酬”、“同阶层不同酬劳”等不公平待遇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机会均等是目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无论在教育起点,还是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上,女大学生均处于明显的劣势,而教育结果的均等才是整个教育机会均等的归宿,本文关注的就是在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差异,即男女两性在就业选择机会上的不平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生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低吗?但实际上在去除了所有控制变量、中间变量的条件下。男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即使同样水平的就业率背后仍然隐藏着性别差异,这就是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形成与男大学生要普遍的多的“能岗”不匹配的就业现象,这就是潜在的就业性别差异。这种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不能谋得理想职业而造成就业难的事实,使许多女生的自信心大幅度滑坡,使其呈现向传统女性角色回归的趋向,甚至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产生质疑,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二、原因剖析

大学生就业中出现性别差异现象其原因使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展开探讨。

(一)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男性的主导地位与女性的依附心理使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这一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种规范,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传统角色特征。在这种规范的灌输下,性别意识便不自觉地渗入到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在性别认知上的心理定位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现在已经对女性就业作出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女陸地位不断提高,但形式上的男女平等口号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的性别公平,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历史沉淀的不良的心理积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善的,现代意义上的公领域的角色是由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来承担的,女陸则多数被限制在私领域。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才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过程,以专业设置上的性别隔离为例。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严重了。女生在自然科学、工程等专业中的比例大大低于在各领域中的总比率。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我国自然也不例外。专业的性别隔离使高等教育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选择不同的学科然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谋取不同的位置。完全使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但这种自我选择恰恰使女生在就业中遭遇了性别歧视的反映。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主导的学科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视地位。也就是说女生接受的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加社会的资格和能力,从而也决定了她们在职业地位上的不平等。这样教育结果影响了教育过程中的选择,这种选择反过来又加剧了性别隔离的程度,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传统的社会文化建构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然后渗透到学科领域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又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巩固加强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并传承了社会的性别等级差序,学科中的性别隔离就可以被看作使社会性别分工的预演。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靠学校实现其价值观及重要信念的传递,其中包括性别角色行为和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男女性别固定模式深受社会影响。男女两性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儿童期就已经形成,有研究表明,从出生起男孩女孩接受的对待就不同。早期性别角色印象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得到强化。比如儿童玩具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男孩玩具一般都是鼓励控制环境型的,通常都比女孩玩具更具职业倾向,而且更贵。家长学校也都会给孩子买适合其性别行为的玩具,教材更是传递性别角色信息的主要根源,近来研究表明,自然科学、社会研究、甚至数学书中都是从陈旧的性别角色特点来描述女性,这无疑会影响女性的选择和学习的前途。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男女两性在课程选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而且多数情况下,女孩的成绩要优于男孩,但在进入高中以后,当女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和可被接受的时候,她们对未来就业的计划及价值观就会和社会实际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趋于一致。所以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以后,男女两性选择的专业才出现了上述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三)就业市场歧视论的解释

人力资本理论中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女性的职业地位之所以低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其累积的人力资本不足,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所致。但就业市场歧视论认为除了人力资本累积不足以外,就业市场对女性就业者的性别歧视更是女性在就业中遭遇不平等待遇的直接原因。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在于用人单位认为生育和哺乳增加了使用女大学生的劳动成本以及浑厚的家庭拖累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也就是说,即使女性与男性劳动力的素质相同,而且生产力也相当接近,但由于女性在就业市场中受到歧视,不仅她们的就业及升职机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且工作报酬相对于男性也低一些。另外,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职业中如果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女性(幼儿园教师、护士等),则其薪酬有贬值现象,而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来自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这也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

三、对策及建议转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文化传统的因素是根源性因素,后面的性别社会化、就业市场和歧视论的解释基本都是由文化传统形成的顽固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当然,本文只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就业市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出的原因分析,实际上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主体性原因,相关法律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原因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不在一朝一夕,数千年的传统积习短时期内也不可能消除,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女性就业前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民主化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问题。所以高校、社会及大学生个人必须重视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女性生理特征难免造成高劳动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用人单位降低生产与经营的劳动成本比提高更有意义。本文建议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总之应该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性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二)倡导高校自主办学

篇(2)

前言:

新华网北京5月25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2011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妇女在就业、升职和工作等方面普遍收到歧视。人权记录说,美国妇女频遭歧视、暴力和犯。少数族裔妇女怀孕期间遭歧视。

而2011年引发全美关注的性别歧视案重新将性别歧视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关于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歧视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往往由于人们对歧视的理解不同,不知维权而无法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远离了公众的视野。沃尔玛性别歧视遭百万员工集体诉讼因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而备受瞩目。在我国,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由来已久,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同工不同酬,女性三期得不到保护,女性晋升,性骚扰等。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

现在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尤其严重,目前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别歧视

因为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显性“性别歧视”外,还有许多用人单位则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一视同仁,但在面试通知时却是有男无女。其次,女大学生找工作时,没有拥有与男生相同或相等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

2.外貌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从不正确的审美角度出发,不注重女大学生的内在素质,而是更多地强调女大学生的自然条件,年龄、身高、相貌这些的先天条件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脚注。对于男生来说,女生耗时长、成本高,有的女生求职消费已达千元工作仍无找落。

3.工资歧视

现在女大学生都只能就低上岗,找到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或与能力不一致的低层次工作,或同样岗位却报酬偏低的工作,使得很多女大学生不能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岗位和工资报酬,有的女博士只能与男硕士同等录用,女硕士只能与男本科同等录用,因而在待遇上与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而产生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首先是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因为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的性别观念左右着劳动力市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严重作祟,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投下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深重阴影;其次是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现在市场用人单位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并会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全面衡量男女大学生毕业生的“性价比”,结果是:女大学生的“性价比”低于男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女大学生的声誉及相关成本还有预期劳动生产率和提前退休福利成本;最后一点是因为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高校毕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法规的内容计划体制色彩浓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等,堵塞了就业渠道,影响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

二、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

1.要加快经济发展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于妇女就业难题的解决。所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可有效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

2.政府方面:完善就业市场,健全法规和制度

要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最强有力的武器还是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权利,法规的出台能对招聘单位性别就业比例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能有效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平等权,有助于促进政府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3.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

4.要提高自身素质

自己找不到工作除了现在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外,自身的就业素质也很重要,为了能够在将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需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加强学习能力,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这样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业歧视问题实际存在现实生活中使许多高校女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方面,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使学有所成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具有劳动权,只要具有劳动权利和可以承担劳动义务的公民就有劳动权。实际上就业实习生已经承担劳动义务,虽然形式上他们的档案还由其所在学校管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能作为排除其劳动者身份的理由。

2、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将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的范畴之外,但是,现在社会普遍不承认实习生劳动法保护的主体资格,主要依据是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是通过对该条文进行分析,该条并没有排除实习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首先,该条文只是说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去勤工助学不能算作是就业。因此,应该明确区分大学生哪种实习属于该条文规定的不视为就业的情况,哪些是不属于该条文规定的情形。其次“就业”与“建立劳动关系”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如果就业的话就一定有建立劳动关系但是建立劳动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这正恰恰说明劳动法并没有将实习生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

3、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适格的劳动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适格的年龄,即已经年满十六周岁,事实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是在十六周岁以上的;二是具有劳动能力,既然在就业实习中实习生已经和实习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说明了单位已经初步认可了实习生的劳动能力。这就说明实学生是具备劳动能力的。

4、本文所涉及的就业实习是学生的自发行为,在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正式参加工作,只是因为单位规定需要经过一些条件诸如拿到毕业证等条件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实习的学生的实习目的就是就业,他们在单位中往往做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虽然因为其工作经验的欠缺,有时会在业绩上不如正式员工,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排除其劳动者身份的理由。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业实习其实在某种情况下已经成为可以视为就业,因为他们已经与单位之间已经形成实质的劳动关系,虽然因为单位要求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并不影响其具有劳动者身份。

二、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的法律关系

依前文所述大学生在就业实习中是适格的劳动者,已经视为与实习单位确定了劳动关系,受到实习单位的管理,同时,因其学生身份仍受到学校管理,因此,在就业实习中产生多重法律关系,即实习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等。

(一)就业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法律关系在就业实习中,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究竟是属于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他们之间已经形成实质性的劳动关系,尽管因单位某些内部规定暂时没有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参加就业实习的目的是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而且已经与工作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在实际工作劳动过程中,就业实习生作为适格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自履行了劳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形式上的欠缺并不能影响双方劳动关系的存在。实习单位也是按照单位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就业实习生的,可以说,就业实习生除了因没有拿到毕业证而没有与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外,其他方面与正式员工一样。所以,就业实习生与工作单位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

篇(4)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篇(5)

当前,大学生就业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么如何将此项工作更好更扎实地落到实处,我认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飞速迈进,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的紧缩,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巨大,虽然政府、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就业,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缓解,2010届毕业生就业从表面上看,形势良好,但是就业率仍旧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自身原因

首先是就业观念陈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跟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改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自我价值过分看重,思想狭隘,有大的局限性等等都是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认识的错误思想。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好好积累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与用人单位沟通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大大削减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3 高等教育滞后的体制

大学生就业已经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局面,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转移到教育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调整就业期望值这方面上来。这就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特别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到位,就业工作也会顺利开展。 转贴于

2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们对就业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只是大学生大学四年级阶段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去搞,而是要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要让大学生一入学就有一种就业的危机意识。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阶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大一阶段,抓好专业思想认识,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大四阶段,做好就业专门的思想教育,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要在思想上帮助大学生解决,特别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这些,大学生就业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的意识,到西部去、下基层去、到艰苦的岗位上磨练自己,都是需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的;其次是根据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先就业,后择业”,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不断的积累、锤炼,提高自身素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重新选择职业。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磨练自己,为将来的就业积攒能量,只有通过强化内功,加强自我修炼,才有可能在就业的时候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大四阶段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

在大四阶段,一部分学生考研,一部分学生就业,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要一一疏导,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一叮嘱,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到位,就业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1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定义

就业,从字面上理解,即归业、趋业、从业。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狭义的就业指导是为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之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初次步人社会,对各行业、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形势缺乏认识,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盲目跟从、随意选择、思想负担重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无目标、无计划,在职业决策上缺乏技巧与策略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校的利益,同时也能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可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教育职能、信息流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学生的择业需求,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职业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就业计划,配合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学生进行就业选择。

3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就业信息资源丰富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料,包括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其中就包含大量与就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中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报》、《毕业生就业指导报》等报刊,既有就业报道、就业指导性文章,也有大量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等,这种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是校内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各级人事、教育、出版社等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有关的书刊资料,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人藏与就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形成特色收藏。

随着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网络优势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上强大的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搜索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帮助大学生网上求职或制作求职信如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各级各类图书馆可构建协作网络。广泛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

3.2服务体系健全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优势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就业指导服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服务形式规范,服务内容标准。由于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如文献流通、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专题服务等都形成了规范的服务形式。便于读者的有效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手段,愈来愈多地应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E—mail、手机短信等形式,开展信息服务。

3.3服务人员素质较高

收集、检索、利用情报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情报专业人员的特长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发挥图书馆员的专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情报信息,采取多种方式提供给需求者。

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4.1优化藏书结构,建立就业指导方面的特色馆藏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就业指导文献的馆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深入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所需的文献资料,加强与就业部门、就业指导人员、学生的联系和沟通,要根据本校学科设置特点、就业形势发展和学生求职需要,制订出近期和长远的与就业指导相适宜的文献采购计划,有重点地入藏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藏就业信息,建立起以就业指导为中心内容的特色馆藏。

4.2开发馆藏资源,提供就业指导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对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如对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相关的文件精神及职业需求等进行分析,定期将有关就业信息进行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将有关就业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编制出精炼、短小、快捷、实效性强的就业信息和有关市场调查的分析结果、就业动态、求职简历的制作、受聘技巧、面试方法等内容刊登在该馆白办的《高教文摘》就业指导专栏中。同时,《高教文摘》还开设了企业专栏,对相关行业或本地区的企业进行介绍,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对与自已专业对口的单位有一个了解,对未来求职有了方向性的认识。

4.3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工作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能敏锐搜集、捕捉、接收就业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种能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对咨询馆员开展就业服务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角色,承担起毕业生就业信息导航员的任务。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多种服务手段,充分发挥参考咨询部的参考咨询、中介纽带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4.4运用现代技术,开展网络就业指导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可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开设常规性的就业信息网络查询室,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如5ljob、中华英才网、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都是目前较有影响的求职网站,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将这些网站进行链接,方便毕业生查询。随着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光盘、全文电子报刊光盘、会议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信息资源的购置比例也越来越大,图书馆馆员应指导学生检索利用电子资源查询有关就业信息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搞好网站建设,利用网络的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网页上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进行宣传并及时更新,如有可能可建或引进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数据库,挂在校园网主页上,供学生检索使用如可引进北京爱迪科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为在校大学生定向开发了《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多媒体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公务员考试数据库、研究生考试数据库、职业考试数据库、创业指导数据库四个子库,能够直接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培训服务,使大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在就业时占有主动地位

4.5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未来的求职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如不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将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及时做好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可通过书刊资料展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此外,还要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择业竞争意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

篇(7)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应届毕业生就亚纳入2009年工作要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此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引导毕业生主动地树立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压力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2007年毕业生为478.97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应届毕业生611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裁员也给毕业生心理增加了就业压力。据新华网最新进行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显示,91.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3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妖

2.就业供求仍有矛质,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模式进人到大众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幅度缓慢,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虽然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些企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每年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竟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单位范围扩大,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16%,19.93%.16.33%,14.29%,选择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最久所占比例分别为12.84%和7.35%。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就业单位无所谓、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是37.27%.20.86%.19.30%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以上数据显示选择稳定的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毕业生就业面已经慢慢地扩大。

2.大学生就业地区范围扩大,但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生来说,26.6%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北京,36.7%选择上海,24.2%选择广州,12.5%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另一份网络调查毕业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66.91%选择是,而只有33.09%的人选择否。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让刚走上社会的萃萃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毕业生不再把这些地区当作找工作的必须地,而是转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主流的择业观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高达57.47%,而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业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分别为5.49%和7.36%。但是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缺乏,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且在就业选择中易盲目而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遵循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盲目就业,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从兴趣出发,往往对所面对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估计不准,工作中会明显缺少责任感,导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担心为别人培养人术在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银。

4.大学生就业注重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分别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视人才程度分别占18.45%和18.04%。大学生就业更注重就业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是毕业生就业后的愿景,他们也更加重视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希望得到学习深造、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过高的期望值也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过多的挫折,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也使毕业生官己为顺利择业设置了障碍。

5.大学生就业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就业价值观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就业行为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企业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人就业市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调整好就业心态,从而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面。

2.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大多数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靠碰运气,有意向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导致就业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对个人职业愿景要有充分认识,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个人需求等方面,对就业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清楚个人的职业愿景,或对企业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会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也就难以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即使已经就业,也会形成很高的流动率,成为一种“隐性失业”。

3.引导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由与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匾乏的现状,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政府为推动基层、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需要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且对于大学生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篇(8)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式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广泛进行就业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对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1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责任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形成的巨大打击,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走弯路,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正确了解自我、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第三,有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帮助毕业生就业是开放式办学的内在需要,高校招生报考投档率在很大程度上由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决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一个大学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牵涉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面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到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的形成,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许多忧虑,表现出茫然失措、信心不足;同时,因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误区对大学生的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或因利益的驱动和个人定位不准,择业时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或迷恋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等,如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常常是数百人员竞争一个岗位。因此,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及时就业。

2.2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择人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看学历看专业,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中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3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学科研力量,研究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分时段进行毕业生就业的专题报告。同时更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体特点等,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的辅导,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4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近几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大多集中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内容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因此就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还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将就业指导拓展到职业观的全面教育。从大学生一入校开始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让学生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2.5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篇(9)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急速来临与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精英认识的惯性矛盾,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至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开辟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新领域,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读者服务职能拓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几乎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其信息的不健全、信息通道的不流畅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主动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2 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2.1 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集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各种信息载体与获取途径为一体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保存与传播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以读者和信息用户为核心,拓展信息服务工作范围,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开发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信息。体现了“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2 优势

2.2.1 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有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制度,能入藏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书刊、音像资料等;还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的资源保证。

2.2.2 网络资源优势

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呈条块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资源共享。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多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毕业生可直接上网查找国内外就业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网络保证。

3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中心

大学生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寻、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员、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重视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宣传,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设指南性栏目、就业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巧导引、图书馆bbs等多方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资源,从网络、杂志、报刊等处多方收集信息,评价和选择各类文献,实现合理馆藏,扩展学科信息知识的覆盖面。

3.2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图书馆就可以向大学生们提供经整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了解有关城市或有关单位接受大学生的政策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新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图书馆应系统地整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结合企业用人要求等,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并与和其他网络系统联通,使就业的信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地进行选择,更好地把握择业方向。

3.3 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周期性、专指性、复杂性等特点,图书馆可以搜集相关时效性强的信资料,及时为学生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口头咨询、发放调查问卷、观察总结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现时需求和潜在需求,做好相应记录,建立用户需求档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4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4.1 加强就业文献阅读引导

(1)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阅读引导教育的基础,图书馆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完整系统地入藏大学生就业内容的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就业政策法规、有关就业的文献精神及职业需求的文献信息,要宣传和报道就业政策、求职信息,帮助大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系统掌握大量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订购专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报刊,在现刊和过刊阅览室中常年设置就业信息专题书架,专题书架实行开架阅览,通过阅读类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剖析》、《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经营自我与创造性经营》、《如何体现你的素质》、《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等资料,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2)编制就业信息专题书目,并把馆藏中最新就业信息书目、索引和重要信息原文及时传到图书馆网页上,便于毕业生多途径查询。另外安排专人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读者座谈,开展书评、评选读书标兵等活动,如,“信息素养在择业中的作用”、“个人素质与企业文化”、“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如何适应大众教育下的就业形势”等帮助学生分析、预测本年度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掌握搜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的技能。

4.2 举办就业信息能力讲座,提高求职技能,提升求职效率

图书馆要完整系统地搜集、整合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编制专题视频目录,举办就业视频讲座和专题报告,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图书馆员要主动做好视频资料的导读,如“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写好求职信和自荐材料,客观地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静态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4.3 网络导航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检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网站上开设“就业教育”专栏,并成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窗口,可设“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招聘信息”、“求职信息”、“求职技巧”、“就业讲堂”等栏目,指导大学生系统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整理相关就业政策法规,解答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咨询话题,为其选择职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意见。将网内外的就业信息资料按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点规范化,以及检索途径便捷化的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书目数据库”,并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本校学科专业和文献类型,有选择地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结,供馆内外用户使用,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网络化的共建、共享。

4.4 就业信息的加工、分类

就业信息资料形式多样,有成册的书刊型、报刊复印的零散型和网上下载的活页型等,收藏保管困难,也不利于应用。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工装订:有关就业的政策、条例等指导性文献,以发表的时间为序装订成册;从报刊和网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资料,按就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装订。依据就业信息的内容性质,按《中图法》分类,再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作书次号,把相同内容、类别的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按时间先后排序,以便于毕业生按类别查阅特定时间的信息资料。

4.5 分层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其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辅导性咨询。根据毕业生需求,咨询馆员辅导毕业生查找和利用就业文献信息,并解答问题。(2)指导性咨询。即以个体为对象,咨询馆员将毕业生引向信息源,指导其查阅各种就业信息资料。(3)检索性咨询。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数据、报摘类信息检索,包括招聘人数、改革要点、就业趋势等;另一种是文献,全文类信息检索,它需要从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方面进行系统检索,提供咨询服务。

5 结语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信息意识、确立择业竞争意识,端正择业就业思想的过程,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阅读引导;举办视频讲座,实施网络导航,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分类与利用;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走出一条信息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从而“专业不对口”现象随之凸现出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人才市场、各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大学生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的现状和企事业单位对于现毕业大学生非本专业化的招聘录取情况以及面对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难度大的情况下,怎样规避原有专业限制寻求就业突破口,以达到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结果 

(一)企事业单位考虑用人成本,倾向综合能力素质强的学生 

1、应届毕业生供过于求,工作经验,优先考虑 

有工作经验者成为了各大企业优先考虑的对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员工正式上岗的时间,也节省了企业对于新员工培训的预算。据调查数据显示,94.12%用人单位都是比较注重应聘者是否具备专业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2、各单位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有76.47%的用人单位支持此观点,只有23.53%的企业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在他们认为,综合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更容易适应企业里的工作调配等有关任务。 

(二)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多种矛盾 

1、大多数大学生表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现今的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24.49%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大,57.14%的大学生并不看好就业形势会朝向良性发展,仅有18.37%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报以良好的态度。 

2、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了解途径少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招聘会来了解就业信息,所占比例竟高达63.27%,而希望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的人数占31.43%,其余也有希望通过求职网站等途径了解就业信息的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校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信心不高,有44.90%的人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作用不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信息的掌握效率。 

3、专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矛盾性 

调查发现,有61.2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是成功取得工作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在培养专业技能这一方面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29.43%的大学生认为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修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 9.35%的大学生认为现如今就业更取决于家庭背景,无关乎什么样的专业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非本专业化现状调研分析 

(一)注重综合能力,提供工作前培训 

调查显示,相对于坚持专业对口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除却有工作经验者,大多数的企业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工作流程、业务技能为主,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选拔综合素质好的新员工,能够更好的掌握工作有关内容。但是,长此以往,由于人才的就业分配出现问题,导致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到对口”。 

(二)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高校毕业生存量越来越多,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较于10年增加了近30万人,呈逐年递增形势。随着大学生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使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三)就业信息渠道过于狭窄,积极搭建更多吸引大学生就业平台 

大学生普遍认为,招聘会聚集了多方企业,更能提供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同时也更能直接反应出社会对于不同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大学生更直接快速的了解企业信息,同时也更有机会得到好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招聘会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接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空有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战斗力的下降。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的一种体现。从另一方面剖析,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降低了综合能力所占的比重。而且认为只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能有利于自身发展。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也是当代大学生较普遍的一个心理误区。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误区,以及许多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导致社会人才错位,形成了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现象。 

(五)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 

目前许多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自我评估存在错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接受低于“内心标准”的工作。许多大学生刚出校门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此出现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这一普遍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分配和安排。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专业不对口”问题的对策 

(一)用人单位应立足于高校,科学选用人才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是吸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这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作为提供专业舞台的用人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改变对专业对口的固执坚持,从多方面考虑大学生的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聘用合适的人才。此外,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的综合能力,只要通过对工作内容的短期培训和实践即可正式工作,这样科学选用人才才是企业招聘的基本原则。 

2、加强与高校的交流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吸收方,高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两者不仅是合作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应该加强两者的联系。如今,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而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可以让用人单位加入到办学中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互通空缺岗位信息,合作办学、联合开展社会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在就业上也可以实行“先乘车后买票”,即先通过学生毕业前的实习,让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捷足先登,找到对口的岗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专业不对口的压力。 

(二)高校建立科学培养模式,立足于就业市场需求输送人才 

1、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从打破了用人单位仅仅以文凭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这种传统的用人方式后,现今,企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广博的理论性人才,更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应改革培养人才的策略。在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管理以及实践能力等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基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对兴趣的培养,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提供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充分调查和研究就业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迅速的调整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向,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再者,高校要根据自身资源以及社会需求,不可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以防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供不应求。同时,以我国依附型产业结构的需求为依据,减少趋同专业,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也应给予支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创造更多与毕业生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观念,一专多长 

1、培养能力,加强实践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尤其要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如组织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实践、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各种才能来吸引对方的“眼球”。同时,大学生还须加强实践,抓住一切机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积累实践经验,以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征服对方。 

2、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篇(11)

进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也进人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阶段,高校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迅猛增长,使得我国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备受瞩目,高校指导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显示的数据,06年--08年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从06年的441万增加到08年的559万,与此同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并未随之增长。首先,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绝对人数逐年上升。而与此同时,供需反差却逐渐扩大,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其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探讨基于全面和谐发展观的增强大学生内功的就业指导新路子,是高等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与新任务,基于这一点,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程化。开展全程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该与新生人学教育紧密结合,也可以进行合并。对一年级大学生,着重进行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指导大学生选修各类课程,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

大学二年级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该阶段的就业指导要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着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职业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

大学三年级是专业学习阶段。该阶段的就业指导应该密切联系实际,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学生有计划的提升就业竞争力。着重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职业领域,与自身的特长和能力相对照,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调试。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个人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转变,其基础知识的储备、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养成在前三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该阶段的就业指导应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进行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商谈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走上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

第二,全员化。首先,家庭要发挥好基础作用。家庭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的素质及工作岗位、家庭的教育方式等无不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观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的传统习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服从家长的意愿。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子女规划人生,做好人生的重大选择。要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作好就业准备。

其次,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岗位实习和就业机会,坚持任人为贤的标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在恰当的时候与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