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轴对称图形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9 03:49: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应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着这一思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案。

1.实践探究,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2.联系生活,寻找轴对称图形。

在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并出示图片,欣赏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创造的美,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3.拓展思维,创设轴对称图形。

学生学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一个花坛,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准确地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对称的剪纸作品,对称的图片,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欣赏剪纸作品:

师:我班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剪纸兴趣小组,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学校的展览,你们喜欢这些剪纸作品吗?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欣赏。(出示剪纸作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图形中的对称美。(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剪一剪

师:同学们称是一种美,那么我这儿有一幅图,谁能把它补充完整,使它成为一种对称的美。(出示一个画了一半的花瓶。)

指生上来画完整。

师:画得对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两边完全对称?

师:我有一个好办法。(师演示:对折这张纸,用剪刀沿花瓶的线剪下,展开,即得一个对称的花瓶)

师:现在对称吗?

师:你们能不能剪几个像这样对称的图形?

生剪纸。

展示生剪的作品。

师:这些图形都对称吗?怎么判断它们是对称的?(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两边的图形是否重合)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补充课题:在对称图形前加上“轴”)。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折一折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了,现在我们六人一小组,打开桌上的纸袋,动手折一折,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表格。

汇报活动结果,学生演示说明。

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强调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汇报讨论结果。

3.总结升华,拓展应用。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轴对称图形,知道了图形的对称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种轴对称图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

(2)点评作品,全课结束。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生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顺畅”,往往使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单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预设教案的演绎,对那些课堂生成资源视而不见,使教学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束手无策,出现种种尴尬。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达到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处理“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郾以充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足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充分的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缘于充分的预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又不是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某些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调整。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动态生成。

2?郾有效利用动态生成。面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及时捕捉始料未及的生成性资源,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1)捕捉“意外”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节,实现有效生成,展现课堂之美。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遵循课前预设,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9,再一步步归纳得出9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立刻做出了决定:调整精心预设的教案,从课堂学情出发给予引导。我说:“你们真聪明,9的乘法口诀老师未教就会背了,还有同学不会背吗?”于是,20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互教互学,有的用身边的小棒互教互学,有的干脆边背口诀边说明怎样理解记忆口诀……

从这一教学案例不难看出,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课堂中会出现种种“意外”,教师应该对有价值的“意外”进行恰当处理,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在这节课中,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学生由“学数学”转变为“教数学”,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极高的学习热情。我想,假如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我不置可否,仍然按预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又怎会如此精彩呢?

(2)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我在教“对称”一课时,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白纸上创作美丽的对称图形。巡视时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白纸上随便画了一个图形剪下来,根本不是轴对称图形。此刻我脑子里又闪现出另一个教学环节,请几个孩子(其中包括画错的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一名学生回答说,其中有一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指的是哪一个图形?(学生指出)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这个图形对折之后,不能完全重合在一起,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它拿下来对折一下,看看是什么状况。

(教师对折演示。)

师:虽然这个小朋友做错了,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他,谢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知道怎样来辨别轴对称图形。

这一教学活动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教会了学生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用教师“失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老师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脚上的粉笔脱落了,这时教师很尴尬,正想擦掉重画,忽然灵机一动改变语气故作难色“求”学生:“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把这个圆补充完整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

师:怎么找圆心?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拿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可以将圆规的一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原来的半径)画一个圆,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一个圆,这两个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演示,顺利完成了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6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最重要学科,所以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由于有无穷的威力才拥有无上的魅力。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认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教材、教师、教法、环境等外部诱因,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教师是各种外部诱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利用教材、教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我爱我家比比看”活动情境,让学生比比住房总面积、比比卧室大小、比比自己的床铺大小。学生听说要比一比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自然是热情倍增,很多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听老爸说,我们家房子是160平米的,在我们这个区是最大的。有的学生说:我的卧室是14平米,可宽敞了,放得下床铺、书桌、钢琴。

很显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熟知的,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很快被激发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了更直观更直接的认知;学生对“平米”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二、精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拔节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精讲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准确找到引导点拨的方位角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前瞻性的认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教师不妨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梳理好数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数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将这些数学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认知。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反映不好懂。为了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在我们身上找小数。我让学生以直尺为测量工具,在自己身上找小数的存在。我首先做出示范:我的食指为12.3厘米,鞋子为42.5厘米。学生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领,用直尺在身上到处测量,并记录下小数值。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居然能够量出自己眼睛、鼻子的长度,虽然其准确度较差,但其对小数的认知却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点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有比较到位的认识。教师带头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长短”,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训练。

三、优化案例分析,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数学教学案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客体,教材文本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筛选出来的,而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的运用,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过多关注。学生学习充其量就是模仿秀,思维得不到有效促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列举“反例”,从反面进行思维突破,这对学生思维开发有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并非要照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中的案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学生也都能顺利解答。我又给出新问题:找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刚开始时,学生表情都很轻松(大概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在话下),可真正找起来却并不顺利,因为我们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实在是太少了。学生苦苦寻找,终于找到几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如鞋子、笤帚、抹布、半截橡皮。

篇(4)

【片段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图形,你还知道哪些图形呢?

师:看来,小朋友们在课外还认识了许多图形,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一些图形。

师出示一些图形: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试着分分类吗?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分类标准:图形中是否有角、是否由两个基本图形组成、是否在生活中存在、有没有半圆、有没有直角、切开来两边是否一模一样、对折之后两边是否一模一样……

师:我们就按对折之后两边是否一样来进行分类,谁来试一试?(生给出分类的结果)

师:现在的结果只是我们的感觉、猜想,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分小组来进行验证。请你把信封中的图形倒出来……

【片段2】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知道什么?

生: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对边相等。

生:对折之后就成了一个小长方形。

师:看来我们通过对折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演示)有些图形像这样对折之后两边可以重合。

教师出示下列图形:

师:请你先仔细观察,猜猜看这五个图形哪几个对折之后能重合呢?心里有结论后请把信封中的图形倒出来动手验证一下。

【剖析】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分类”成了一个使用率较高的、较时髦的词。不可否认,“分类”有时确实能让教学锦上添花。但在片段1的教学中发现,图形的分类这一环节不仅费时多,而且分类的有效性并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这5个图形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对折之后两边能重合这种分类标准只是众多分类标准之一,而它的价值仅仅是为了引入到下一个验证环节。在这个条件的束缚、限制下,其他的分类标准在本节课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这时我们不免要对分类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其次,在片段1中,我们发现能讲到对折之后两边能重合这个分类标准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这需要有“跳跃性思维”才能想得到(这与之前所接触到的分类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从本节课来看,“图形分类”这个教学设计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这种引入的方式是晦涩的、值得商榷的。

在片段2中,教师直接给出长方形,通过“对于长方形,你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又显得简洁、高效。同时,这种“简约化的情境引入”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之后的一种平面图形,学生在这之前已理解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因此,片段2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的形成及学习。

二、 从“边角料的利用”感悟“材料利用的极致化”

【片段1】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师小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请你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验证这一类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

师:如果给你一张纸,请你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有信心吗?动手之前先想想有什么办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片段2】

师小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了?

生:可以通过对折来验证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是剪房子时留下来的轮廓。

师:谁能试着在这张长方形的纸上剪出一个房子?先想一想怎么做?(一生上台来演示)

师:谁能来说一说他刚才动手的步骤?

生:先把这张纸对折,再在纸上描出想创造的图形的一半,再剪下来。

师:你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创造出一个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吗?先想好创造什么图形,再想想该怎么做,想好之后再动手。(生动手操作)

【剖析】

新课程强调“做中学”,希望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概念,内化概念。但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否则“做中学”非但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反而会成为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障碍。在片段1中,教师采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马上进入创作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这当中出现了思维断层:不知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做?于是,学生就不通过“对折”直接进行创作。很显然这会对正确概念的形成造成严重干扰,从而使一个原本充满“数学味”的操作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演变成了手工课。

学习材料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加以引导放大,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片段2的处理,教师在概念揭示之后增加了一个学习材料:剪房屋图形的边角料,并设计了辨析、追问其由来、学生演示图形由来这三个环节充分挖掘材料的利用价值。由此有效地“接”上了学生的思维“断层”,让学生在熟悉的、有限开放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内涵,也给下一个创造环节的展开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 从“擦比画好”感悟“教材解读的准确性”

【片段1】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你在方格纸中画一个长方形。

师:你是怎么画出这个长方形的?

师:通过刚才的画长方形的活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片段2】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形状,用手把下面的图形比划出来吗,并猜猜这个长方形大概有多大?(生用手比划)

师擦掉其中一条较长的边(如下图)。

师:现在你能比划出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吗?

生:能。

师:真的吗?动手试一试。(一生上台比划)

(生用手比划后发现同样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

师继续擦去一条短边(如下图)。

师:现在只剩下两条边了,你还能比划出长方形的大小吗?

师:还能再擦去一条长的边吗?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擦去一条长的边,就不知道要向左右比划多长;如果擦去一条短的边,就不知道要向上下比划多长了。

师:看来,这两条边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决定了这个长方形的大小。

师:瞧,老师现在就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把这个长方形“还原”出来。

师:为什么老师能将长方形补画完整呢?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我们把长的这一组对边叫做长,短的这一组对边叫做宽。

【剖析】

篇(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问是一门学问,有的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浑然天成,妙趣横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有的教师却无法做到,提问不着边际,或简或难,甚至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学习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去聆听其他教师的课程,在倾听的过程中,会认真记下他们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反复揣摩.在课余时间,笔者也经常观看一些名师的讲课案例,学习可圈可点之处,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语气等.与此同时,笔者还经常上网浏览一些优秀的教案,很多教案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上,非常巧妙,独具匠心,看后很受启发.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程,借鉴运用各种提问技巧,充分备课,设计提问环节,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的提问能力,提出的问题在需要性、创造性、激发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想做好以问引思,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是关键,也是基础.

二、引源头之水

“理论来自于实践”.我们所传承和教授的所有学科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来自于一代代人的传承.数学是一门跟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想说的是,生活中不缺乏数学的元素,缺少的是同样一双能够发现的眼睛.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数学的了解和运用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层面,在很多情况下,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课本是课本,生活是生活,很少有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总结和印证课本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承担起这一责任,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提问,这样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三、掌提问之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提问时,却能收到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对“提问之度”的把握上存在差异.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并不善于课堂提问,在提问时存在各种误区,或者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即可答出;或者提问过于深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提问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应付;或者提问问题太少,课堂死寂沉沉.

笔者听过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了四十多个问题,几乎一分钟提问一个,引导学生的思维满天飞,完全打乱了教学节奏,使学生忙于应付.该教师反复运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方式,学生也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这种简单的提问方式,无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整个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因此,要想引导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教师一定要懂问、会问,掌握提问之度,这也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的一条重要标准.比如说,提问一定要掌握时机,要明白哪些问题要在上课之前设问,哪些问题要在授课之中提问,哪些问题要在讲课之后留问,要做到课前设疑,引人入胜,课中设疑,波澜跌宕,课后设疑,回味无穷.还有,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掌握多少度和难易度,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从而做到科学有度.

四、讲赞美之词

篇(6)

第一是由实例引入模型。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能从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区别于点与实数成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在这样的课堂的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学生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的层数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九次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篇(7)

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尝试着让数学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一、来自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到学生零花钱的支配问题,

大到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如: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校园内的几何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很密切。

2.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一些社会活动和交流中,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

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问题,所需费用问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如学生家里住房面积的多少、家中的经济收入和支出情况等等。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使他们

更加热爱数学。

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二、回归生活

1.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一:在教学“口算乘法”这一课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

生:有去过的,有没去过的。

师:去过的同学最喜欢玩什么项目呢?

生:碰碰车、过山车……(七嘴八舌)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去吗?

生:想。

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后,有些胆子大一点的学生还跑来和我说:“老师,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可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2.学习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案例二: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可能性”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摸奖游戏。

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游戏,看看谁的运气好。

(游戏一)材料:20颗黑色弹珠,10颗黄色弹珠,1颗红色弹珠

游戏规则:每人一次机会抽奖,抽中红色弹珠就有大奖。

学生每人摸一次。根据最后的结果,说说为什么抽到奖品的人那么少?

(游戏二)材料不变,改变规则。

游戏规则每人一次机会抽奖,抽中黑色弹珠的有大奖拿。

让学生先猜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再抽奖,最后说说为什么会这样。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抽奖活动,为什么抽中大奖的机会那么小。

学生一见到游戏好玩,兴趣就来了。我刚说完游戏规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从那节课后,好几个学困生也开始喜欢上数学课了。可见,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游戏中蕴含着数学的思想,生活中的游戏有时需要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数学的作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使他们感到:原来数学这么有用,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愿望,也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案例三: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他们出版学习园地时做花边的剪纸方法――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还画了一幅正面的有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山与水中的倒影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

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3.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数学

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因此,数学练习应架起“学”“用”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

案例四:人教版三年级上“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设计

单单的乘法计算非常枯燥,于是我设计了跳蚤市场的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老板,摆出所要卖的物品及价格;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去买物品。每个老板旁都设一个记录员,记录一次交易的收入。最后集体展示,哪个摊位赚钱最多。

在这次作业中,学生通过自主购物,自己当老板,既体会了独自逛街购物与赚钱的乐趣,又将数学技能融于游戏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和自己的生活非常接近,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也激起了用数学的愿望。

采用这样的习题形式,改变了习题的纯数学的模式,让习题从原来枯燥乏味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更加开放、更加生动的方式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满足、愉悦等情绪体验。在训练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8)

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要知道本节课要教什么,还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把本节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其次,要吃透我们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怎样的困难。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写出适合自己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教案。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个内容时,教材上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案的欣赏、画对称轴、了解轴对称的特征和画轴对称图形等环节。而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剪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甚至现场做演示。于是,我调整了之前的教学思路,把教学中的前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通过课前操作预热的形式,并采取小组评比优秀作品的激励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调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轴对称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等内容上,这恰恰也是学生存在问题最多、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而我们所热捧的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它们的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但教育成绩不甚理想。有些教学模式甚至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让模式“本土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需要在打破模式——建构模式——创造模式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当一名高效的教师。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华丽的课件,似乎就不够完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当美丽、富有动感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因为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官刺激,孩子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少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们知道,有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比如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我先后采取过课件演示动态分、拿一个苹果直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学生在第一种方法中,没有亲身感受,只是知道了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方法中,学生亲自分一分,直观地感受了“分一分”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们也要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表信息,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质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活动的探究一定要有必要性,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正方形的面积时,如果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操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创造”的成分很少,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篇(9)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模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得到提高。教师在数学教案设计时要刻意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提问法或活动法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先画图,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画的图形,再通过度量让学生找出中位线的性质,依照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欲望,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

2.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

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发展是与其活动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程度,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这节课的新数学知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总结对对称图形的感受,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哪些东西属于对称图形。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带活动工具,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对称图形来。同学们根据平时积累的对称图形的知识,制作出了飞机、树叶、蝴蝶、脸谱等等生活中所见过的对称图形。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制作过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下子变得极为形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刻、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3.加强数学知识训练,保证充足的课堂训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训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堂数学知识的训练。而数学教学中, 数学学习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活动,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学习训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数学的要重环节。它的特点是要从整体设计教案,有效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学习效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数学训练是数学习题的教学中的有效活动,而数学训练的主要平台即是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来进行。在数学教材中,数学学习训练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数学学习训练中去,不断拓展数学训练的层次和类型,完善和充实好数学训练的内容,充分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1-0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中精彩的场面越发多了起来,更多的为了学生而喝彩,为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为学生精彩的发言与智慧的火花,课堂中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课堂是教师组织下的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精彩,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

1.生成的“去伪存真”

数学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面对提出的问题,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与方法,会记录下自己形成答案的过程,思维的差异,思维在每个教学环节下的碰撞,使课堂教学越发丰富而多娈,教学必然走向生成性。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出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问3块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打算怎么分,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经过个体的思考与小组的讨论,交流出以下几种答案:把每一块饼均分成四份,取三个这样的一份;把三块饼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先把二块饼各均分成二份,每三块饼服务分成四份;把每块饼都分成12份后取……从教学层面来看,前二种是教学所需要的,后者是生成出来的,方法正确,但一时无法为教学所用,由于预设的充分,直接抓住教学的要点,生成出来的信息能及时得到调控,因而能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在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听出学生思考的方式,想要表达的意思。从上面的课例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不是学生的所有思考出来的都要用,都要作为教学环节来处理。教学预设是有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要沿着教学目标展开活动,老师作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要引领学生活动,学生生成出来的,老师看其性质,生成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不能因学生的生成全由学生牵着走,打乱了既定的教学方案。教学中值得注意这种伪生成,去伪存真,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所用。

2.生成的“适度开发”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下的课堂,承担着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一定的教学目标,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师设计了若干个教学活动或环节,这是必要的课前预设,但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课堂的不确定性;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教师课前的预设显得明显不足;而由于没有能蹲下来看学生,没有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教学的生成是必然,没有必要去回避生成,认真对待每一次生成,处理好每一次生成,才是课堂真正喝彩的地方。

《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找一下已学过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理由是通过剪一下,移动膈能完全重合,教师并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在下一个环节中,找学过的字母中的轴对称图形,又有学生说字母S也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事后,教师说,在试教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作出决策。这其实是一次很好的生成。动态生成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处理恰当,是教学上的成功,更是教师教学艺术造诣的体现。往往课堂中教师商有预设到的,恰恰是学生学习困难的真实所在,让学生能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能突破难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把知识本身的内涵,外延进行全新的理解,是学生学习中必然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所意识并引起重视,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更好为教学服务。

3.生成在预设下的“重新调整”

篇(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当学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预想的时,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提问,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剧本式”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不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交互式电子白板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其交互性,它不仅继承了黑板和“计算机+投影仪”等教育设备所有的功能,还可以轻松实现课件讲解过程中的批注、编辑、存储、回放,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同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随写随划,随时给予解决。对于不同的情况利用注释功能,调换不同颜色的笔,随时进行归纳整理,形象直观。例如:笔者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然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笔者所想象的那么好,在作业本上画得歪歪斜斜,卷面也不整洁,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也不满意。这时,一位学生说到:“老师,我在作业本上画不好,但在电子白板上能画好。”“是吗?孩子,那就请你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吧。”这位学生先复制了一个与原图一样的图形,再通过旋转和平移轻松画好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

二、生成性

传统的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只能给出唯一的答案,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剧本走,这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教学更强调教学设计的留白。课件往往都是“半成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答案得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得出,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一架滑梯,说:“孩子们,我们认识了角,设计师设计了三架滑梯,哪一架的角度最合适?”说完拖开图,下面是三个角,让学生思考哪个角度最合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找到了最合适的角度。教师顺势说:“另外两个角为什么不合适?”生:“一个角度太大了滑下来很危险,一个角度太小了滑不动。”“你们能把它们调整一下吗?”师故意拉长两个角一边的长度,学生马上悟出角度的大小与角边的长短无关。

同时,电子白板具有储存和回放功能,原先的“课件”内容,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从而生成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三、直观性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数学问题主要靠推理、演绎等方式,相对抽象。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有利于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先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复制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反复演示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以及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它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传统教学的认识,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成现代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