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主题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之时,应该标准也不要完全一致,发现他们的特质且去发挥才是更为重要的。在学院素描教学中,低年级的这个阶段的练习目标首先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素描里的种种方法、技巧、风格相互间的联系,区别以及形成原因。技能上的训练仅能增强学生对素描的感性认识,而对素描的理性认识有多高则决定了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或者说艺术素养。没有理论上的指导,技能就是无方向的。素描作为绘画里的一支,本身涵盖的内容就极其丰富,绝非工具那么简单。学生学习的也绝非仅为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实践训练,结合图片,画史资料讲解相应的素描理论,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描知识,加深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教学再铺以技术训练,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互交换进行。画室写生为主要形式。教学目标应集中在透视、明暗、比例、构图等比较纯粹的技术法则上。讲究心到手到。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在将来创作上由于技术上的亏欠而损伤表达这一遗憾的。
在后期素描教学中,应引入抽象意识和主题绘画意识。先谈抽象意识问题。传统心理学认为:抽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加工活动,以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从中间抽取出一种模式,然后分离掉感性材料。这样认知的结果是将抽象和具象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或者相反的东西。而当代视觉理论反对了这一观点:“当观察者的眼睛具有注视能力时,当他的心灵有了足够警惕性和使精力高度集中的能力时,就已经有了抽象能力。”还有“艺术活动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由此可看出,只有做了充分准备的视知觉活动才能使事物中的抽象成分得以显现。在艺术史上,那些对对象抽象因素更重视的画家往往具有更强的造型意识和构图组织能力。例如毕加索、莫兰迪、莫迪尼阿尼。而这些恰恰又是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发现具象事物中的抽象因素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在素描教学中,常常过多的在“再现”,“还原”等问题上投入了太多精力。这样的结果只会进一步削弱学生本已薄弱的艺术素养和视觉理解力。在素描教学中,引入对具体物提炼出抽象形式的转换很有必要,这个可以是一种专门性训练。原来的教学中进行的单元练习一般只涉及内容多少,难度大小等问题,例如一只手,一双眼,三个不同角度的头等等。而在这里讲的抽象转换练习可以从平面形,直觉,负空间,线性结构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加入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点,线,面的相互关系或组合便会有自觉注意。如此,构图不会再盲目,画面不会再失序。但对对象的提炼应建立在对生活与视觉基础上的有感而发,若不如此,容易陷入空洞表达和不知所云。这个联系实际上是把素描教学的基础性变得更为本质,与综合性训练互为补充,相互调节,更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最后来谈一谈素描教学中引入主题性的问题。在艺术史中,主题性绘画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在各国的绘画史中不难看到。“主题性”绘画不仅仅是指革命或历史类等重大题材,它也是包括具有叙事性、情节性的绘画,同时对中国与城市发生的重大变化应有艺术角度的切入与反映。相对于现代主义对于个人内心精神状态的关注与精英主义的形式化的“无主题变奏”,现在的主题性绘画作为一种客观性绘画,是指艺术不应放弃它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社会评价功能。
素描不仅仅是艺术的工具,应是通过各种方式去感悟形象世界,从中创造出新视觉形象的艺术。其自身具备独立性。在绘画专业高年级的素描课程中,可以把主题绘画这一形式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前面阶段的基础能力与抽象意识的训练,学生一般均具有以独特的视角来传达鲜明的艺术感受等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视角从画室内,书本里,理论中转入到生活中,日常所见所闻里来。教学内容除了研究视觉与心理的对应关系以及视觉与绘画形式的对应关系外,也运用素描的方式,找到切合当下时代的问题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目的一是通过运用造型形式规律优化个人的艺术表达;二来在大的命题和教师提示下,学生们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由此激发出他们对个人,他者的生存环境;对历史;对世界宏观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形成艺术家应有的人文关怀立场。课程实现方式为文字与绘画同行,即每个主题应有相应的文字描述配合,评判标准以文字加绘画综合而定。绘画部分由任课教师把关质量,力求最后的画面并非简单、直白的图像解说,而是用艺术的形式、朴素的语言、审美地评价来阐释主题;文字部分以毕业论文格式和要求实现,字数控制为两千字以内。如上所述,这次课程也可以用做四年级毕业创作及论文的前奏。作为教育来说,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全面,系统,科学,素描教学理当如此。素描绝非单一技能传授,教学中不进行理论上的探究与引导,事倍功半,也不合时宜。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偏颇来自于我们自身对素描教学或者艺术教育认识的不全面,因此,需要我们大家来认真对待且做出努力。
作者:邓涵
一、注重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阶段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这些都是不可变的,要想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首先,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不断运用。五种基本句型是:
(1)S+V;
(2)S+V+O;
(3)S+V+O+O;
(4)S+V+P;
(5)S+V+O+C。
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句训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扩句练习。其次,加强句型教学,要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再次,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巩固语言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感的训练。
二、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首先,在Dialoguo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变成短文的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
其次,在Reading教学中,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这样既能搞懂本意,又能用同义句表达,提高了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进行复述,学生复述课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逻辑关系,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言的精炼度,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快的提高。
再次,在“Listening”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听懂做完听力练习之外,还让他们把练习作为guide进行复述听力材料,有时还让他们写在作文本上。
三、注重写作训练的规范化
高中起始阶段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按教师用书上说明的写作步骤,即:(1)构思(讨论题目)(2)写提纲(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3)起草(打草稿)(4)校订(检查错误,重新安排内容)(5)修改(定稿)。对学生进行写作模式的训练。这样看起来比较麻烦,但避免了反复,养成了好的写作习惯。再就是书写和文体格式要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讲清楚,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新理念指导化学教学设计,尽管使用化学旧教材,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在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持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再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学习的情景设计,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复习设计、实验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现有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现就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与学生互动这一环节:
老师活动:出示问题,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1)、复习提问酸有哪些五条通性?(2)、出示本节实验的用药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NaOH的化学性质。(3)、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实验:A、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B、氢氧化钠溶与CO2的反应(学生可以用嘴吹),C、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
学生活动: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设NaOH的化学性质。2、积极完成各个实验,有问题请老师指导。并记录现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aOH共有四条化学反应性质。本环节设计主要以实验来提问、探讨、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二、课堂教学的学生为主,切实变“讲堂”为“学堂”。
过去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一个个的容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只是应付考试,分数还可以,而实际能力欠佳。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皆不敢提及。教学陷入了误区,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要达到教学的宗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教学才能圆满完成。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再根据课型的不同,找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最佳切入点。
(1)、如教学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作为本校所有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对化学肥料这节内容并不陌生,因此采用的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的解决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
(2)、在复习课中仍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知识、结构、进而分析例题,学生练习的课堂复习模式。如《溶液》一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中,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可以自己查阅教材,笔记,也可以闭目搜寻,也可以两人讨论。也可以多人合作。将本章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出知识网络。再由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答情况掌握到差异方面,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可以设出以下问题:
你能举出一种溶液吗,说出其中的溶质,溶剂。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义?
固体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哪些用途?
结晶有几种方法?
20℃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6.4%,其含义如何?
一、创设地理情境,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地理情境”是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经验、社会状态和历史积淀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产生的具体场景和行为展开的背景氛围。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真实情境,指能够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的客观存在的地理教学环境;虚拟情境,指借助主观意识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重新建构的、对真实情境进行模拟的地理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体验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针对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等活动,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虚拟情境”的创设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难度,但内容更为丰富,应用范围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调动更充分,自主体验的参与度和深厚度都能够得到强化。例如,我在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自我投射的情感参与,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某自然要素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生动而真切;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选修三“旅游地理”,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地理虚拟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原理、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着意渗透自主体验
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握不好会使学生陷入孤立压抑的焦虑状态,特别是对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如何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使地理课堂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波和愉悦的状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幸福。“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别具匠心的生动导入,能够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森林资源进行教学时,我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森林被砍伐殆尽,小鸟无巢可栖,只好孤独凄楚地站在伐木工肩头的斧子上,可怜而无奈地对伐木工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进入漫画所构建的悲凉凄惨的情境,在情感强烈参与的体验中思考森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推动课堂进程的问题设置也应该匠心独运地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机会。比如,选修二“海洋地理”中洋流形成的讲解,我选取一个透明度极好的茶杯,放好茶叶并冲好水,等杯中的茶水状态稳定后,顺着茶杯沿用嘴轻轻吹风,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关注杯中茶水的运动状态,研究茶叶的漂浮轨迹。这种微小的实验是一种自主参与的体验探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更加生动地阐述风海流和上升补偿流的形成与性质,这种“具体而微”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宏观现象,生动而实效。另外,一个开放的、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产生体验欲望的结尾也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践行,能够完成还课堂给学生的历史性转变,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新发现,而自主体验作为一种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性、自主学习性和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对学生作为情感张扬的生命个体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地理教学注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完成对高中地理教学路径的有益拓展。
作者:何伟民 单位:吴江中学
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经济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经济学是公认的“难学难教”的课程,难在它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但经济学又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这道难题。
一、理论依据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通过梳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有助于我们找到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指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先驱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丰富、调整或改造。因此,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因此,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
综上所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归纳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二)以多媒体技术支持经济学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的设置,而多媒体技术是创设经济学教学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基于Intemet的网络环境,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和资源,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经济学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最便捷的条件。显然,多媒体技术和Intemet应用的日益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对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支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提供丰富的信息。一方面网络可以提供现实生活中大量快捷、新鲜、广博的信息,使学生对抽象性的经济学学习建立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大量的信息,包括学科内容的音(视)频资料、复习资料、CAI辅助答疑等,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可以完成查询、自学、复习等活动,使教学不受课堂的限制;突破时空的局限。通过网上QQ、邮件、博客等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效果。
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经济学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网址的方式,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主张。那么,如何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进行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呢?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经济学多媒体教学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善经济学教学,笔者谢十出以下课程模式,见图1:
为了清楚地展示四个要素的密切关系,我们以经济学授课实践来阐述上述过程。
(一)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能够创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企业的本质是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部分,其中如何理解交易成本又是理解企业本质的关键。笔者发现,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方法。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图片、声音、色彩相结合说明一家具体的企业运作,并将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经典文章展示给学生,与单纯讲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明显提高,并且对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企业本质的理解。
(二)通过网络收集学习材料
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化解经济学教学中抽象、难理解的问题。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学习宏观经济学,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文字、数据资料或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要学习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素材,使学习经济学不再成为苦恼之事。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浏览各大财经网站,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时局动态、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
(三)师生互动,释疑解惑
经济学的学习,主要是两种方法:一是学生自学。据笔者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采取的是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常常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对经济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理解不当,或是知识匮乏和学习方法不妥;二是教师讲解。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根据照顾多数的原则进行课程讲授,重视的是学生的群体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而课外,通过计算机网络突破时空的特点,可以补足课堂教学的缺憾。例如通过网上QQ、邮件、博客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交流心得,增强理解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教学三体论(二)主导主体说(三)复合主体论(四)双主体论。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2.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多媒体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且建立逻辑关系和形成人机交互作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交互活动可以通过人机通信或者网络通信达到,无论是哪都可以实时的进行两方或者多方的交互。英语是需要实践的,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加,进而达到自由交流的目的。多媒体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得到更多的训练。所以当前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技术保障。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当前高校在扩招,学生的数量随之增加,师资不足,都是大班授课,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重视阅读的理解,词汇的记忆,导致英语学习不够实用和灵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前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必然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变革。
二、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1.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当前的英语学习重视的是可以相互交流,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多种形式,可以识别语音、看视频动画等,虚拟出的教学场景非常的生动,促使英语教学具有个性化。同时,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师选择或者截取的视频中了解实际英语交往中的风俗和文化;学生也可以反复听英语广播录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和语感;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练习、测试、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加的丰富,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更加轻松,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符。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合理的利用显示除了大学英语的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具有个性化。教师教学个性化是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学习个性化指的是学生在多媒体的自主学习系统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测试难易程度,丰富和创新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实际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内容窄、浅、散,可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后,应用网络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应用多媒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后解决了个性化教学教师资源的问题,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保障,可以持续的提高教学效果。
2.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劣势虽然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可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它也有自身的劣势。从教师方面来说因为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刚刚发展起来,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还是有限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教学信息,仅仅多媒体的作用就是减轻自己备课、板书、讲课的负担,多媒体就是黑板,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语法、词汇等,从表面上来看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可是实际上学生无法接受这些大量信息,教师光顾着展示课件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从学生方面来说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的应用教育中走出,还没有完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靠教师的督促才学习的,所以他们还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多媒体网络的学习认知作用。多媒体教学缺乏人际交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才能得到更好的倾听和学习效果。可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将教师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表达出来,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接收教师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反而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的语言交流,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所以如果不能对多媒体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转变为计算机的满堂灌,而应该是教学主体的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英语知识,无法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导致多媒体丧失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完善的措施
1.对多媒体教学原则进行完善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就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在英语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用多媒体,如果那样的话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其次,不断的进行创新,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接着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英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应用多媒体,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然后还要适度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好,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教师自身也不需要费很大力,可是不要在整个课堂中都应用多媒体,在某个环节应用就可以了。将多媒体教学和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优势,也有劣势,所以将其和其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促使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作用相互补充,最大程度的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2.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完善的具体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第29卷第2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优劣浅析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更快的节奏,更大的输入量,同时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以及新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很适应,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教学的进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在上课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预习,促使学生可以有目的的学习教学内容,英语教师也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将其中的精华和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作为学生一定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开发的多媒体软件要简单易操作,实用、稳定开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界面一定要整洁,不要过于繁杂;同时软件还要有一定的兼容性,不要求计算机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在开发软件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还要在软件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完善。
3、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了解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以及其基本操作首先,在进行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之前一定要对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培训,促使他们可以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如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初步的检查,如果教师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就继续使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教师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就要记录问题,继续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教学。也就是一定不要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媒体结合到一起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的传递大量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可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例如模型、实物等还是无法被取代的。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重现性和可控性。所以要充分结合各种教学媒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二、利用高保真录音来纠正学生歌唱效果偏差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歌唱效果来指出学生在歌唱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纠正,对于提升学生的声乐表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具有模糊的认识,从而无法有针对性的对自身歌唱能力进行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中的录音功能对学生的歌唱过程进行录音,同时要求让学生对自身歌唱器官发声状态的感受来记忆自身的主观听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录音并要求学生将录音与自身的主观听觉记忆向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差异,同时指出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录音来自主发现问题,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掌握避免音差干扰的影响。这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对学生演唱效果偏差进行指出与纠正的方法,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指出学生演唱错误并强制要求学生进行改进而言具有更好的信服度与说服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提升能力的扩展,这对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的价值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习兴趣角度出发,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高职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兴趣较差等,整体表现为各方面怠于课程学习。而以男生居多的建筑技术专业表现尤为明显,期末考试实际及格率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首先建立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的做法是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建立大量的认知、课程体验和岗位体验等不同层次的体验式学习,给学生以兴趣和信心,让学生边体验边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工作。
2.改革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在现有的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如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测量课程,一个专业教师要管理20~30台测量仪器,并同时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只能通过巡回检查等形式与每组学生交流,学生中玩手机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为改变此种困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尝试通过实施项目分组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小组教学和1对1教学成为主导,辅助微课、慕课等,改革专业教学组织模式,让建筑技术技能的学习变得轻松。
3.创新教学管理,让教学管理从此轻松。
建筑技术专业技能课程难度要始终保持与建筑行业同步,这与以男生为主的高职学生先天学习动力不足相矛盾,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中,教学管理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教学秩序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体验式教学尝试以动手实践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学习,自觉维护教学秩序,让教学井然有序,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基于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建筑工程的主要岗位技术人员,包括一线的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等,这些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实施相应岗位工作。笔者通过一定的调研和实证,尝试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建筑技术专业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1.以地方区域范围内的建筑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通过调研实证,发现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名称方面具有较大差别,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的设计、顶岗实习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体验式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笔者认为,在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中,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要以建筑企业一线人员为核心,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论证,这关系到实践教学中各种资料的选择和案例的选用;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从本地区建筑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进行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重构,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课程的名字、教学的先后、教学内容体系均按照建筑企业需要进行设置,“建筑计量与计价”课程名字与企业对接后可直接改为“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技术”。这里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直接接触岗位,并通过教学中的项目开展,让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情景下开展体验式的岗位学习,系统地培养其处置岗位工作的各种能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2.基于体验式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要有必要的实践条件,其重点是根据学生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条件的提供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改善,以符合分组式等多种灵活的体验式教学的需要。这里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仪器的租借使用模式、实训室的开放模式等,都要求灵活地与体验式教学要求相符合。实践教学条件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工作岗位情景,为建筑技术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服务。在构建过程中,基于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实践教学场所应以工作室为主体,实施理论课在一起,实践教学分组到工作室进行,提倡以教师为主体成立各种工作室课堂,如工程对量工作室、测量工作室等,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岗位体验情景中实施体验式学习;实践教学辅助设施要全真化,教学资料选用建筑已建项目或在建项目资料,教学设备选用市场上的在用设备;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应参照企业流程进行组织,如到招标中心参加投标、到造价站购买建材信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验中完成建筑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完成岗位学习,并达到培养目标。
3.以建筑工程项目任务为中心开展分组体验教学。
以建筑工程项目任务为载体,尝试实施“认知体验—分项工作体验—岗位工作综合体验”的三阶段递进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认知体验阶段,根据项目进度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工程现场参观,系统认知建筑现场和各个岗位工作,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分项工作的体验学习是学生体验式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岗位工作综合体验学习的效果好坏。因此,分项工作的体验学习要围绕企业实际项目业务工作进行,教师要担任好师傅的角色,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工作体验中完成工作学习。在分项工作学习完成后,实施岗位工作的综合体验。这里的综合体验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校期间安排的各个工作的综合岗位实训,这是分岗位的综合体验;另外一个层次就是到实际企业的顶岗工作。两者的一致性让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便可直接上岗,由岗位工作的体验生直接转变为岗位工作实习生而非试用生。
4.转变教师培养理念,校企合作培养实务工作与教学工作双肩挑的教师队伍。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教学,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岗位工作能力不只是学校单方面强制推行,而应由教师自发地深入企业顶岗,并且在一线岗位直接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兼职工作,这是体验式教学组织的关键环节。
5.建立完备的建筑技术资料库系统。
体验式教学对资料库的使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要借助大量的三维施工工艺仿真技术资料和现场图片、录像等资料,与纸质的建筑施工图纸资料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建筑技术资料库体系,让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有丰富的历史资料查询,体验式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1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1.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1.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例如:
①|AB|=;
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1.4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1.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1.6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1.7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至此,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1.8编拟读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案例8在《立体几何》(必修本)“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可拟以下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①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性?
③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④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⑤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3几点体会与认识
3.1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3.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