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13:04: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篇(1)

乙酸的酸性是中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本节课主要

把教学策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设计实例】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行乙酸酸性的实验方案设计;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结合已学知识进行解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实验设疑、探究、讨论、合作、评价。

三、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以及相关反应。

四、教学难点

乙酸的酸性强弱比较。

五、教学过程

首先,将全班35名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准备好必需的实验仪器及药品。教师首先拿出了一瓶未开封的食醋,向学生提问,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吗?并跟学生讲明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普通食醋中含醋酸3%~5%,山西醋含的质量分数略高,一般为7%左右。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然后,跟学生说明桌子上给你们提供了乙酸溶液、冰醋酸,并提出问题:乙酸有色吗?乙酸都是液体吗?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得出乙酸的物理性质。对其中的几名学生进行提问,从他们的回答中总结并补充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是16.6℃,低于16.6℃就会凝结成冰状晶体。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家庭生活中吃的醋很酸的生活经验,猜想乙酸的酸碱性,大家集体回答是“酸性”。此时教师将乙醇和乙酸的分子式列出,并引导学生结合乙醇的知识探索形成乙酸酸性的原因,学生讨论乙酸酸性的可能原因是羧基上的氢电离所致。教师给出鼓励,说明乙酸酸性正是因为乙酸羧基中“与众不同的氢”电离所致。

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酸性试剂应有的性质,根据

实验桌上已有的实验物品,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乙酸的酸性,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有:石蕊试液、锌条、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pH试纸、硫酸铜粉末。请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同时提示学生验证反应的现象应该便于观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组内评价、交流;教师巡回观看、纠正错误、及时点拨、质疑释疑,同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开展组间评价。学生可能的实验方案:

(1)石蕊试液: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少量石蕊试剂,通过颜色变化确定乙酸的酸碱性。

(2)锌条:将锌条加入乙酸中。

(3)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少量乙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4)碳酸钠溶液: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乙酸。

(5)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乙酸溶液涂在试纸上。

(6)氧化铜粉末:向乙酸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这个时候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可以进一步追问,从上述实验中怎样确定乙酸与碳酸酸性的强弱,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突如其

来,一开始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进行适当点拨,可以通过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得到答案。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碳酸钠与乙酸反应的实质,测出反应后乙酸钠溶液的pH值大于7,得出乙酸酸性强于碳酸。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并用公式写出来。在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中,盐酸是一种强酸,可以制碳酸这样的弱酸,也就是说,酸性强的酸可以制酸性比它弱的酸。根据这个原理,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得到碳酸,所以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这种方法注重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指引学生探寻反应的规律。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乙酸的酸性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事例等。

六、课后练习

(1)书写本节课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篇(2)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入,通过案例作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可以将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化学教学当中。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法实际应用深入研究,找出其关键所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

1.炒热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对书本知识进行“翻译”,学生在座位上对教师所“翻译”的重点进行记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毫无生气,更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导致课堂氛围较差,难以取得可靠的教学效果。而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化学教学,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等,如此就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不仅如此,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能够形成较为深入的互动,使得课堂整体“教”与“学”的环境得到优化。

2.直观展现知识

化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看来都是比较枯燥的,而且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对相关知识形成直观认识,造成学习困难。而传统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的展示也比较笼统,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往往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明白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案例教学法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明确其中关键所在,进而直观认识到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在案例选择、案例设计上加强对学生的考量,如此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而通过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教师所要教学的重点,以此反向对教师形成了解,如此就实现了深层次的师生互动。不仅如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为师生沟通构建桥梁。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选择合适的案例

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案例选材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确保案例选材科学合理,才能使其成为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载体,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优良的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材时,首先需要保证所选案例与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形成统一对接,即案例能够对相关化学知识形成全面有效的渗透和反映,通过该案例就能够得出全部相关的化学知识。其次,案例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好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素材,这样才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编排,将其和书本知识有效统一起来,成为良好的教学载体。比如,在教学氯气的相关知识,其水化物具有褪色的功能,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中漂洗染色衣物的案例,设计这样一个案例:将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染色衣物和湿润染色衣物,观察其现象变化,并阐述其中原理。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学生首先需要对现象进行观察,即明确氯气的性质,还有分析其中原理,即明确氯气使衣物褪色的化学反应。

2.教学中案例的巧妙运用

要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巧妙运用案例,一般可以从三个环节入手,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运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引入教学,即通过案例所表现的相关内容,将所要教学的化学知识引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中运用案例,主要是在教学书本知识之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后运用案例,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教学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毒害气体时,教师可以围绕酸雨、温室效应等话题设置教学案例,在课前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危害进行阐述,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讲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之后,通过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对这些气体的性质进行补充分析。最后,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方面的练习题,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加强巩固。

3.实验案例的引入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案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论证,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学氧气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将氧气制备实验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增加实验环节,验证氧气性质。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案例中对氧气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教学需求,化学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的作用加强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做好案例选择、案例应用以及实验案例导入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将案例教学法渗透到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一、开展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意义

( 1)案例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体现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3) 案例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化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哪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多花费在配合教师的展示,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上。而案例教学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受教师权威和教授行为的太多干预。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化学案例教学的优势

《高中化学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化学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化学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化学的影子,因而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活素材。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化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 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产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较为熟知的生活事物着手,例举生活案例,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课氯气的性质时,就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2004 年重庆天原化工厂的氯气外泄事件和2011 年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的氯气泄漏事件。这两个生活中的情境立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接着,笔者以此情境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事故现场,你该如何自我保护和逃生?要想正确逃生,首先就得对氯气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们给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谈到了氯气的颜色、有的谈到了气味,有的谈到了密度,还有学生提到了氯气与碱的化学反应。这样,通过对这个生活中的实例的讨论,学生很快总结出氯气的一些性质,并结合氯气的这些性质谈到了不少正确的逃生方法。可见,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不但能更快的吸收知识, 同时还能深刻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处,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2)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化学事件,让学生在化学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3)客观真实性。强调应用化学原理会有其相应的后果。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4)深刻的启发性。化学案例教学,重视化学基本原理而不是事实材料。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化学案例教学从应用中衍生出基础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在对比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图示法、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后,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解决高中课程改革中化学学科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篇(5)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其中创设学习情景包括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情景设置,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生动的情景素材引入学习课题、设置学习软环境或交流讨论的平台、调节学习气氛,激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方式。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2.1 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 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下左图2),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下右图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 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 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氯气的性质。

2.5 总结评价――提升认识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84消毒液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后,给家长提出一些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这个问题的创设就使得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到的氯气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整合,同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也恰恰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具体如下:

3.1 编制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所在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那样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3 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4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3.5突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格论. 课堂教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隆瑞.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邢军. 案例教学法[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004.

篇(6)

1.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案例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学习.案例教学中涉及的案例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社会,大大缩短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的距离.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案例教学通过观察、讨论、设计、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转变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倡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案例教学能够将真实典型的化学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做出本能的反应.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析、思考、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并且案例分析法还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并且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3.以学生发展为本

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教师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学生可以从自身学习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并且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质疑.也可以通过提供新的论据来进行辩驳与讨论.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与动机.因此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图1所示.

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篇(7)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 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篇(8)

高中学生在入学前发展了许多非形式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味,非形式教学常常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进入高中后,大量的学习是用符号写成的形式数学.研究表明,“学生常常不是按照教师的方式去做数学.”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成人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要用自己现存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致同化他们.

[案例1] “二项式定理”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大数学家费马吧,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之一.费马对数学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他几乎涉足到数学的每一个领域当中.与费马同期的有一位也相当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就是帕斯卡,帕斯卡与费马非常友好.费马三番五次要引起帕斯卡对数论的注意,这样他们可以一起研究讨论,可是帕斯卡从来对这门数学并不在意.可是他们却同时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而且一起研究.下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引起这两位著名学者注意与兴趣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教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屏幕上出现有关内容与动画演示):丢掷一个铜板或者一粒骰子几次,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多大?能不能计算出来?这个问题在我们先前学过的概率知识中是可以解决的,而帕斯卡和费马研究最简单的情形:掷铜板的游戏.一个铜板只有二面:头和花.我们用英文字母T代表花,H代表头.

掷铜板一个一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H.

掷铜板一个二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T、TH、HT、HH.

掷铜板一个三次出现的可能情形是:TTT、THT、HTT、TTH、THH、HTH、HHT、HHH.

在这类游戏中,我们并不关心头和花出现的次序而是它们的次数.因此我们把TH和HT看成是一样的,THT和HTT及TTH是当作相同,又如果我们把TT、TTT简写成T2、T3.那么我们看看掷铜板游戏的结果:

掷一次: T H

掷二次: T2 2TH H2

掷三次: T3 3T2H 3TH2 H3

掷四次: T4 4T3H 6T2H2 4TH3 H4

… …

同学们也来当一回小数学家,你如果得到上述结果, 你会有何推测与联想呢?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热烈的讨论起来.)

学生1:我有发现!我把那些数字提取出来便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堆.

0行1

1行1 1

2行1 2 1

3行1 3 3 1

4行1 4 6 4 1

5行1 5 10 10 5 1

6行1 6 15 20 15 6 1

…………

教师:非常好!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字结构.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可以设第0行的数字是1,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掷铜板,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大家同意吗?

学生们:同意!

教师:以上同学们推测的结果就是“杨辉三角”.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在屏幕上显示有关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当然以上的杨辉三角仅仅是大家推测的结果,正如牛顿的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同学们现在就把自己置于数学家的位置,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蕴涵丰富数学思想的杨辉三角,看看它会使你联想到与哪些我们已经接触过的数学结构有关呢?

教师提示:与什么样的代数结构有关?

(小组讨论若干时间后)

学生2: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杨辉三角与

(a+b)n展开后的系数有关.

n=0, 我们有(a+b)0=1

n=1, 我们有(a+b)1=a+b

n=2, 我们有(a+b)2=(a+b)(a+b)=a(a+b)+b(a+b)=a2+2ab+b2

n=3, 我们有(a+b)3=(a+b)1(a+b)2=a(a2+2ab+b2)+b(a2+2ab+b2)=a3+3a2b+3ab2+b3

… …

教师:Very good! 大家的探究已经有了成果.处于17世纪末的牛顿也发现了二项式的一般展开式的系数具有这样的规律.这个结果一般我们的数学教材上称为二项式定理,有些参考书目上也称为牛顿二项式定理,这是代数上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定理.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个重要的代数定理的神秘面纱.

2 创建适当情境,自述概念实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将日常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则是一项常规的数学活动,是数学应用的必要步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数学学习的自身特点出发,在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述思想之前,通过可观察的(实物、图形、图表等)、描述性的、可亲身体验的形式来传播新的思想,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试验、构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在其中能扮演自主活动的角色,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能自己去寻找需要的证据,获得能够反映自身特点的对数学原理的解释.

[案例2] “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教学设计片段

2.1 看股市行情,渗透最值概念

下面是一段摘自股市分析的话:

从一月份股市行情看2007年大盘走势.通过对以前K线图的分析,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大盘很容易在年中形成大顶部,而在年前、年后则很容易形成大底部.

(1)给出大盘走势的一张草图.引导学生分析大盘走势草图中隐含的函数关系:横坐标的现实意义;纵坐标的现实意义;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2)在大盘走势的函数图像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它反映了曾学过的函数的重要性质:函数的单调性.

(3)让学生考虑用数学语言来解释“大盘很容易在年中形成大顶部,而在年前、年后则很容易形成大底部”这句话.从中隐含着函数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这里我们用现今的股市行情作为问题的实际背景引出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渗透着数学模型.

2.2 分析辨别概念,由表象到本质

让学生通过上述问题情境,通过“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探讨,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罗列在黑板上.(学生给出的一系列概念中或许有些是不完善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1)对学生给出的一系列“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概念加以辨析,对一些不完善的理解加以完善,对一些错误的理解加以修正,从而得到“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在直观图像上的理解: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内的最大值对应于函数图像上的最高点的函数值,最小值对应于函数图像上的最低点的函数值.在函数取得最大值处,函数呈现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在函数取得最小值处,函数呈现先递减再递增的趋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教师给出严格的函数最大值的定义.

(3)让学生类比的给出函数最小值的定义.

(4)对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与辨析

教师提问:若在上述定义中去掉“任意”两字,这个定义是否正确?

让学生体会“任意”两字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图像(上面的股市大盘走势函数图)上理解函数最值的真正含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情境相关性”促使学生的认知在“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探讨与辨析中不断得到同化与顺应,矛盾对立不断得到统一,概念理解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共同体”这个实践场当中与群体、环境产生互动与协调,从而使学生中的“边缘参与者”向“中心成员”转变;最后由教师给出函数最大值的严格的形式化定义,学生是应该能够理解与接受,再让学生类比的给出函数最小值的严格表述,这样就给学生寻找了一个合适的台阶进行过度.

3 渗透数学形式化,合理提升思维

高中数学偏重于非形式化,但一定的形式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抽象化了的理论, 完全由数学特有的语言、符号、组织方式来体现,我们所操作的、所面对的也都是这些形式化了的对象.因此,掌握数学形式演变的常规的、必然的规则, 数学表示与结果形式的习惯模式、乃至具体到每一类问题的表示形式、结果形式等等, 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里面绝不只是指那种纯粹的变化规则, 而是要结合逻辑的、直觉的思想方法, 以推进数学解题的进程.加强形式化思维的教学, 符合数学内在的规律, 是数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培养学生进行较复杂的形式推演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符号、运算、名称、关系等来考察与对待各种实际问题中的数量方面的内容, 把对象系统中量的方面的表现通过恰当的数学形式,比如:坐标系、函数、集合、方程、不等式、曲线、图形等来表示,以提出规范化的、切合实际的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目标.

[案例3] “糖水问题”案例设计

糖水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东西,糖水浓度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个平凡的糖水能提供这么丰富的数学素材,我们能引导学生将这样一个普遍而又简单的实际问题一层一层的上升到数学形式化的表达式,归纳出数学形式化的不等式.对于学生来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必要的时刻对某些问题进行适当形式化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4 调整知识顺序,建立网络结点

数学的教育形态之一就是要把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打乱”,同时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由内在联结将它们串起来,建立网络.这样,学生的火热的思考就在于凸现思维网络的“结点”,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寻找本质的、感性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达到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这里,让我们通过一些案例说明如何认识、组织和设计一些数学联结点,形成学生火热的“联结性”思考.

(1)高中数学中平面向量、解析几何、复数三者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基本的连接点就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于是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就要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使“既有方向,又有大小”这一思想在不同的,或许是相互没有联系的情境中应用.

(2)三角函数的教学,从静态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到动态的周期变化、潮水涨落、弹簧波的振动以及在轴上均匀旋转的轮子边缘上荧光点的运动等现象,把代数式、三角形、单位圆、投影、波周期等离散的领域联系在一起,正是三角函数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们也是三角函数在不同侧面的反映.因此对于三角函数的教学必须通过再创造来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返璞归真,让三角函数丰满起来,才能把教科书上定义―公式―图像―性质―应用这些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孤立学习的主题能迁移到另一领域中.

(3)余弦定理是代数式与三角形的联结点.如下面问题,用余弦定理观察代数式就是关键,是学生火热思考的来源.

篇(9)

教学案是指结合了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内容的同时具备教与学功能的教学材料。在高三化学课程的复习过程中,通过使用教学案能够降低学生的复习难度,同时,教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化学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寻找到良好的复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一、在化学复习课程中推行教学案的必要性

1.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复习课程的要求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对于高三学生化学学科的复习内容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使得在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课程当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复习资料和模拟习题,也不能依靠化学老师过去的复习经验。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回忆化学课程的学习记忆,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需要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复习。

2.立体化教学案的优势作用

化学课程立体化的教学案是同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教学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整合,它既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切入点,同时能够代表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曾经面对的问题和得到的成果。高三学生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将课本复习同教学案相结合,实现复习过程的立体化,既能够回忆学习记忆,又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准确找到化学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回忆和重新体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

高三学生在经过了数年的化学课程学习后,重新复习已经学习过和掌握了的化学知识,难免会对其产生遗忘和错误记忆。利用教学案复习,是对学生化学知识结构进行纠错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化学复习中教学案立体化的应用是符合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素质化教学要求的全新教学手段。

二、教学案在化学复习课程当中的实际应用

在化学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应用教学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复习课程进行之前对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进行整合处理,并针对复习课程的进度安排,有选择地进行划分。

1.教学案的制作

一份好的教学案,需要整合化学教师在化学课程中的教案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案,这是我国大部分高中化学的教学案制作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学案的制作要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各个阶段即开始制作,学生每经过一段时间和课程的学习,就要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教师的课程教案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使用。对于可能缺失的教学案的相关内容,要凭借化学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有年级在相应课程当中的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在复习时当众对学生的思路引导,减少由于教学案内容缺失而对教学案作用的影响。

2.教学案在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案的实际应用,要同化学课程的复习进度相结合,针对下一阶段复习课的内容,在完成现阶段化学复习课程后,提前将教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习教学案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和提出的问题,在复习课上做重点讲述。这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并提高化学课程的复习效率,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锻炼和复习。

可以说,复习课程是一本词典,能帮助学生对模糊和疑惑部分进行解释,那么教学案就是目录,能帮助学生找到疑惑和模糊的知识内容。

3.教学案对复习课程的侧重影响

通过学生在课前预习并试做教学案中的习题,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对复习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作出侧重选择。然而,在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案这一优势作用的前提下,注意复习课程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也十分重要。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课程,是针对学生完善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最后努力。为此,正确认识教学案对于学生课程复习的实际作用,重新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复习课程中的主体因素,避免片面理解对学生复习课程的不良影响和出现的偏差。

综上所述,在化学复习课程中应用教学案立体化的复习手段,是帮助学生寻找复习重点,降低复习课程压力,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教学案的应用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还需要化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案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进行繁复的验证。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于物理成绩的提高非常缓慢,部分学生甚至呈现出无法听懂物理课的状况,追究其原因,主要是被初中的物理难所误导,特别是物理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概念,学生的抽象能力得不到利用,因此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而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案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线性笔记和思维可视化笔记的相对比

在高中的物理课本中将较深的思维逻辑呈现出来,知识面较为全面,所以上课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前在上课时记笔记时都会用线性笔记例如分成1、2、3、4点等这样的记录笔记的方式,这样记的笔记既没有概括性,也无法将知识框架勾勒出来,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理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无法将思维关注到整个所学的知识当中去,这也导致在学习时不能把握重点,学生只能靠将老师的教学教案拷贝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既费时又费力,并且无法掌握物理的规律和概念,所以很难提升物理的成绩。

而作为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第一点就是轻松地将核心内容勾勒出来,不需要线性笔记那样数一二三条,而是用图的方式,将关键词记录下来,再用线条将这些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这样的树状图生动活泼,使学生很难忘记。第二点思维可视化图笔记可以让学生复习事半功倍,在看思维可视化图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然后与习题相结合,就能够将基础扎实。第三点用该种方法做笔记,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学生都乐于用该种方法来记笔记,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

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和使用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进行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有诸多的优点。经过六十多天的思维可视化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将思维可视化导图制作出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思维可视化导图的理论幻灯片呈现在学生眼前。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构建非常容易,训练学生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制作,半个学期就已经大有成效,下面就是思维可视化导图的制作过程。

工具:不同颜色的笔和两三张白纸

步骤:第一,将主题画在或者写在纸的中间,该主题要有强烈的视觉特效将其核心意义描绘出来。第二,像树枝一般向外延展,延伸出的分支要作为“次主题”与主题相连接。并且将更细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达时应当以关键词的形式来表达,而且画上美观的曲线使各个相关联的关键词相连接。第三,在进行表达时,不能乱,而是将各个不同符号用不同的文字、颜色、图片来表达,这样就会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刻在脑子里不但快速,还容易记牢。

篇(11)

伴随着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物理教学,加上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抽象性概念,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和概念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思维可视化导学案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通过新课程教材作为指引,设计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新型导学案还能指引学生对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学生今后发展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线性笔记同思维可视化笔记之间的对比研究

当前高中物理教材将一些较为深奥的思维逻辑呈现给学生,教材本身知识面得到有效扩展,但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传统笔记记录方法采用的是线性记录模式,将所有知识点分成每个知识点记录,这种记录方法使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从而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另外,这种学习模式还会使学生无法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只是单纯的知识拷贝,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无法真正掌握有关物理知识。

思维可视化作图笔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对教师的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重点突出,通过作图方式将所有关键词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线条和文字将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生动地描述。然后是思维可视化图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思维导图同传统笔记相比更加简单直接,学生复习时能够快速回忆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上课后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回顾知识。最后则是该笔记的记录方法相比传统线性记录方法更加简单,且充满乐趣,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1]。

2.思维可视化导学案的实践

2.1播放多媒体实验动画,降低教学理解难度。

物理这一门学科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大,教学时学生有时很难对一些知识点有深层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实验过程能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整个实验动态呈现出来,首先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好,然后将纸带的一段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则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的限位孔,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接通电源,使重锤自由下落,这样会在纸带上留下一排点。播放实验时,教师可以对时间进行调整,以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过程,播放完之后,学生可以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等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机械能守恒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合理使用先进教学设备,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概念的含义。

2.2围绕教学重点,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多参与物理实验,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对物理现象有明确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讲解相互作用中的弹力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都有大致认识,但对于弹力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等不太清楚,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这一实验内容将弹力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等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弹力的计算方法。此外,这一实验内容操作难度较低,学生可以亲自试验操作,对弹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2.3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一些学生不会通过自身认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因此,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较散,严重影响学生物理学习[2]。而采用高中物理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建立适合自身的知识框架,复习时更具有针对性,此外,可视化课堂笔记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如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等不同内容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通过知识点的罗列帮助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框架。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而采用思维可视化导学案之后,学生能更加简单清晰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