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3 19:30: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总结

篇(1)

Exploration in Teaching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Xin Gui-qiang

(Guangxi Liuzhou Chemical Industry Technical Schools Liuzhou Guangxi 545000)

【Abstract】“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 is a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y a variety of chemical unit operation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 teaching of chemical unit operation which is done by using DCS simulation system, laboratories, glass chem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room , thus improves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anwhil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which is more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Chemical;Simulation;Practical Training

化工专业教学中,《化工生产基础》是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以各类化工单元操作为主线,重点介绍各类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流程以及相关设备的设计、调节与操作。在当今职业教育强调操作动手能力培养的形势下,对于《化工生产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要进行化工实验、实训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满足我们培养从事化工生产合格技术工人的需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近年来,我校对《化工生产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丰富了化工生产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就此方面的探索做一个总结

1. 化工生产基础实训室的建立与构成 化工实训室是以化工单元操作为主,单元操作系统包括流体输送、传热、传质三大化工传递过程。结合化工仿真的情况,化工生产基础实训室由三个项目构成:

(1)DCS仿真室。所谓仿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各种传感器构成的虚拟环境,在此环境下,用户可以与之交互作用。DCS仿真融合了图像处理等各种技术,利用操作软件,以实际生产流程为基础,提高建立生产装置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动态特征模型以及各种设备的特征模型,从而建立起与各种化工生产操作相关的虚拟环境。其流程原理、控制手段、操作场景、操作界面与化工生产实际情况基本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互动良好的仿真实验平台上进行模拟操作,以便掌握复杂控制系统的运行和调整技术,提高对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判断、调整能力。

(2)化工生产基础实验室。该室包括离心泵、传热、雷诺准数、伯努利方程式、吸收等五个化工生产单元的典型项目。

(3)全玻璃化工仿真实训室。该套设备是由天津职业大学模仿化工生产实际研制开发的,共有精馏等七个化工操作单元。该设备的特点是模仿化工实际操作装置,以玻璃制成,其透明,便于学生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2. 化工仿真技术在化工生产基础教学的应用 我校对化工生产基础课程理论和实操的课时、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及运行,从整体教学效果看较为明显,在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1 教学方式。

2.1.1 集中式教学。由于我校的实验设备有限,受场地、课时、师资的影响,我们采用了集中时间进行实训的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将DCS仿真为一块内容,玻璃仿真和化工原理为另一块内容,分别由2位老师专门负责实训。DCS仿真开展精馏塔、离心泵、换热器、吸收-解吸、液位控制系统、固定床、间歇反应釜等项目的培训共56学时,实训学生停课三周,专门进行三个项目的操作实训,安排如下:

(1)课时安排见下表:

(2)学生安排: 将每班的学生分为3组,其中2个组进行DCS仿真实训, 1个组的学生进行玻璃仿真与化工生产基础实验的实训,这三个组的学生进行轮换。每个组共完成玻璃仿真实训28学时,DCS 仿真56学时。

2.1.2 整合式:其特点是将化工生产基础理论、DCS仿真、全玻璃仿真、化工生产基础实验四个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时将化工生产基础基础按基本单元拆分为流体输送、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解吸等模块,采用先理论、再DCS仿真、后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

2.2 化工仿真技术在化工生产基础教学的展开。

(1)DCS仿真教学。在学习了化工生产基础课程中的某个基本单元的理论学习后,进行DCS仿真实训。首先要制定训练计划一览表,让学生明白实训的目的、要求及掌握的程度,每一次上课要掌握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行操作训练。DCS仿真除了开、停车与正常运行外,还允许教师(或学生)自行设置故障,模拟故障现象,达到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事故的能力的目的。DCS仿真软件对学生的操作会作出一个评价,学生根据成绩可以判断自己的操作水平;在现实生产中,由于操作失误会出现安全事故,但DCS仿真教学不会引发任何安全问题,学生可以直接从计算机屏幕观察到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后果,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对各个单元进行模拟操作,较好的掌握了设备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以及基本的开、停车步骤和故障判断、处理的方法。

篇(2)

论文摘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新的教学体系,力求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根据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就《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分析阐述和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依据操作原理的共性,分成为若干单元操作过程,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和典型设备。它涉及到化工生产中众多的操作和设备。它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程问题,在培养化工技术人才中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实际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有如下教学特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

学生需具有高等数学、制图、物理、物理化学及计算技术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每一单元操作均可独立讲授、单独使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需配以大量的挂图或设备模型。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于理解。老师授课时为解释清楚,需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利用公式、半经验公式或关联式进行计算,学生记忆困难。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1课程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对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普通高等教育,会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却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必须对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实行必要的整合。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即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和设备知识模块。

1.1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阐述,过程设备的基本计算。由于高职教学中理论学时少,学生基础较薄,本模块对原来的理论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例如删除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传热中的热辐射、因次分析法等内容,吸收中传质机理的内容等;精简公式的理论推导,甚至直接写出公式:简化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推导,重点讲解该方程的应用和延伸。精简后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大纲要求,能够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基本内容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共性规律知识。同时为了突出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学习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拓宽的知识面,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补充进去,例如在离心泵一节中,分析讨论:如何判断汽蚀的产生?离心泵打不上液体的原因有哪些?在传热中讨论:什么是换热器的“水锤”现象?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过热蒸汽加热?在精馏、吸收章节中分析讨论:进料量的大小对精馏塔操作有什么影响?温度或压力变化对塔的产品质量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即将理论联有实际,又是学生工作后要面对的操作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备知识模块

内容包括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操作原理。本模块主要通过多种实训来强化学生的设备知识,操作技能。通过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各个基本单元过程的操作控制和调节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单元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生产设备具备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设备能正常运行;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对化工过程设备进行工艺设计或设备选型,以便学生日后能对现行的生产过程及设备作各种改进以提高其效率,从而使生产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大量的工程计算。采用传统教科书+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手段改革的需求,我们开发制作了《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案。该电子教案针对高职教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心编写脚本,开放实用的制作平台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动态地展示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精确做图,进行过程分析,并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每节课可以节约25%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生产实际的操作方法讨论,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补充。

3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实践课时较多。这给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极好机会:一方面实践可以加深对该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经常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交叉和反复循环,从人类发展规律看,该方式符合人类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看,反复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纵向连贯性思考和横向分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使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体经验。为了强化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由三部分组成: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对实训内容、过程、效果进行全程设计与控制,通过实训,使每一各学生成为能熟练操作的合格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1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采用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DSC仿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真实地再现生产中的基本单元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与化工生产控制室一样的操作环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深理解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个单元过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饵决了学生到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手,无法达到实习目的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操作奠定良好基础。

3.2化工单元操作实训

学生在单元仿真实训之后,对生产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过程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性能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整理的方法,以便学生日后能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调节,进而实现过程和设备的最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离心泵单元的实训中,布置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是:已知一管路输送系统的管径、管长、管件和阀门的设置、流体输送量及供液点和终点的操作压力、相对位置,现有一台离心泵,但性能参数丢失,试设计一个实验,核实该泵是否能完成规定的输送任务。这样由学生设计实验内容、流程、要用的仪器、要测定的数据,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实训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为主进行设计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计算方法,用简洁文字、图表表示设计结果及化工制图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的工程实践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寻找一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题目,使学生有真实的感觉,而且许多生产实际的要求和书本理论有时并不完全相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因素,这更能体现工程实际问题的特点。从工程实际出发,学会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篇(3)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在工作任务引领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实训课程教学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做到与学生当下学习进度一致;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能让学生顺着任务主线把知识点连贯起来;任务的设计既要贴近工业应用,又要能在本校现有实训装置上实现。能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任务环境里学到知识;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为了选取能用于化工单元过程实训教学并贴近化工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我们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以及本院专业教师组成课题团队,研讨分析本实训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或经改良的工作任务引领整个实训教学。例如化工单元过程实训中的精馏操作,我们选取将15%的酒精水溶液提纯至93%为实训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装置的工艺和设备结构;设计各小组实训方案;熟练掌握精馏装置开停车操作;分析操作过程中不正常操作现象、原因,并进行及时处理;掌握精馏塔各个参数和产品质量控制。这个任务既体现实际生产过程,又适用于学校实训装置;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强教师的指导效能。

二、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这很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下的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任务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作用为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学生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兴趣,促进他们自主进行探索式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成为他们更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在传热模块的教学中,通过讨论各小组设计出解决任务的最佳操作方案,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对观点进行阐述,在全班范围内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倾听者、激发者、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是主角,在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综合能力。

三、实训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实训前我们将全班学生分编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个小组教师指派1名组长。然后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需完成的单元过程实训任务,对每个小组提出相同的要求。在一个好的团队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获得小组成员的认可,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积极、自主的良性循环。另外在团队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很好的团队组织能力。

四、过程考核内容及评价方式

(1)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包括阶段性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成果展示和完成的任务的综合情况。具体为对装置操作、事故处理、实训产品、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另外针对现有实训考核方案中考核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工艺流程图的作图、操作方案的设计、数据曲线作图和解释、个人提问、人为扰动、事故处理等项目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素质,包括实习态度、遵守实训纪律、团队协作和遵守职业操作规范的情况。其中在对团队的协作进行考核时,可以对团队组织、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行考核。另外针对化工操作中物料往往易燃易爆易腐蚀的职业特点,我们特别强调职业操作规范的遵守情况的考核,例如操作安全措施是否规范,废弃物是否随意乱丢,操作场所是否保持清洁、工具摆放是否到位等。

项目完成后的教师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任务驱动下的教学结果不仅仅是完成操作任务,还要有好的操作过程质量或者好的产品。如果教师将完成任务的结果看成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将评价只是看成教师打分,将评价内容固定在过程操作控制质量或学生表现上,则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在过程考核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要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教师最后的点评更是重要,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任务完成后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结合。

五、教师的指导

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而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或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任务实施前,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提醒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突发故障。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好团队工作进展和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监控整个过程,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任务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确保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8):39-40.

[2] 方凯.浅谈任务驱动教学在电工电子实训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2):424-425.

篇(5)

面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化工生产技术经过学科之间强强合作,现代化工大多采用高新技术进行设计和生产,使新型化工企业具有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密集化、清洁化、大型综合化等特点。生产走向知识密集型,对化工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和安全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对于新毕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工生产操作知识,也要懂得必要的化工安全知识。虽然学生进企业要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但这些远远不够。化工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安全意识,不能仅仅依靠进班组前的安全培训,安全技能素质的“灌输”,需要开始于学生选择化工并贯穿整个化工课程学习之中,这对我们中职阶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化工企业基层操作和管理岗位以中职化工学生为主[1]。但随着高中教育普及,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数目偏少,且大多初中成绩比较落后,对理论学习不热情不够,学习动机较差,缺乏自主学生的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学习心理认知不健全[2]。他们选择化工目的不够明确,学生进入化工学习不知道将来做什么,容易受到外界化工负面新闻误导而对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学生三年内学习效率不高,不仅荒废了宝贵学习技术的时间,也为以后进入化工企业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化工生产事故中,96%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只有4%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学校在改革化工工艺课程设置,实现当前课程工艺教学内容与现代化工生产实际无缝对接的同时,也应该强化学生化工安全职业素养。为了更好的让中职学生认知化工企业安全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模式,在校阶段就应该提前在课程学习中贯穿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对安全素质认识,通过方方面面的培养和塑造,让他们在校期间实现技术操作和生产安全认知双优秀。

1在基础实验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基本安全素养

基础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进入化学门户的一扇窗。大部分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实验,基础化学教师在通俗易懂讲解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目的同时,也应着重让学生记忆所用化学品的性质危害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比如操作实验必须要佩戴实验服、防腐蚀手套、护目镜等基本安全防护用品。实验过程中监督规范学生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和督促学生时刻正确佩戴基本防护用品。最后通过实验讨论让学生总结规范操作实验和做好个人防护的意义,为今后安全意识培养打下结实基础。

2专业理论课结合配套单元实训装置,增强学生实操兴趣及对化工风险认识

中职化工阶段化工理论实践课程主要从接触《单元操作》开始,课堂环节不仅要讲解单元操作基本原理,还要指导学生操作单元实训装置,如精馏、真空过滤、流化干燥、流体输送等单元装置[3],这些虽然是化工原理操作模型装置,却是学生认识化工生产装置的基础。实训室不仅要挂一些跟实际生产一样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提醒标志牌。课堂中学生应该认知操作实训装置所配备的工作服、隔热手套、劳保鞋、安全帽等PPE作用及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掌握实训装置中的风险点,如高温部位、噪音点、转动部位及泄漏部位等。在操作过程中应时刻督促学生佩戴合格的劳保用品,不能因单元操作实训设备安全风险“较小”,而让学生随意佩戴,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留下隐患。在实训报告中,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反思总结操作过程的安全风险。

3化工仿真结合大型实训工艺装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实际安全认知

化工工艺仿真课程解决了学生不能进入企业操作而可以实现基本参数调节和产品控制的问题。学生对电脑操作仿真兴趣很大,因为课程教室环境较好,只要动动鼠标就能完成课堂任务。单纯化工基本单元和基本工艺流程仿真操作学习在操作规程中都设置了相对应工艺连锁投用安全装置,但操作过程并没有提示学生应该佩戴合适的劳保用品,且学校仿真DCS系统界面跟化工企业DCS差距很大,学校单纯的工艺仿真界面中温度、压力、液位、流量报警提示不够及时,导致学生缺乏系统安全风险控制。目前一些大型工艺实训装置,实现了DCS和现场设备的模拟控制配置[4],能够实现内操和外操配合,能够更好的提醒学生在进行参数操作时,兼顾必要的参数控制安全风险识别,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碰到事故时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实训过程中,工艺参数操作很重要,但利用实训装置中的工艺管道和设备流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中安全风险素质认知更为重要。

4认知实习机会联合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完善安全素质修养

利用认知实习机会,结合校企合作模式[5],增加学生跟企业互动学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生产部门去观摩一线员工的劳保用品穿戴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让学生耳濡目染"四不伤害"、“三老四严”等标语基本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化工企业员工的精细操作和严谨安全意识,让学生谨记安全就是企业的一切。化工企业HSE工程师经过长期安全学习和经验总结,在讲解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方面更有经验,更能吸引学生认真聆听。主动邀请化工企业HSE工程师为学生讲解个人防护知识和急救知识及企业常用的防护设备、常用作业票的审批及企业发生事故时处理原则、企业进行安全事故预防时所编写的预案、及桌面推演、企业消防演习这些的基本知识,相信学生通过这些讲座交流,能够切实提高他们对工艺安全的认识和一些基本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知,为他们今后进入企业作好安全铺垫。

5主题班会教育课,结合HSE法律法规开展普及安全法律知识活动

班会主题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德育水平不可或缺的课堂。中职学生安全素质意识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专业课堂授课,也应该充分利用德育主题教育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安全法律规定的意义及作用。比如化工安全类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受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对于实训课比较理论化,但却是提高学生安全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月主题和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学生收集化工企业事故案例,进行辩论或讨论,增强学生对安全事故的反思能力和法律法规学习能力。目前化工安全法律法规对于在校中职学生属于盲区,但也只有注重学生安全法律意识培养,才能提高其法律素质并促进其全面成才。化工工艺中职学生,一开始就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学校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工生产技术适应性,更应该增强学生优异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前扩大学生对现代化工生产工艺特点和安全认知。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今天,专业课教师除了担当一名合格的解惑者,更应该是一名安全示范标兵,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实训室,甚至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都应该时刻按照化工企业安全法律法规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从自我做起,做好学生优异走向工作岗位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朝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化工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00

[2]张敏浅谈新时期中职化工教育的模式[J].化学过程与装备.2010.(12):185-186.

[3]王超周凯等浅谈DCS化工仿真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J].广州化工.2013.41(3):150-151.

篇(6)

1.对课程创新的认识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一度比较强调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岗位导向”,在订单班中尤为明显。我校化工专业结合新疆化工大发展的优势,大量的与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开发了部分“岗位导向”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岗位导向”课程设置,其积极意义在于岗位技能强,特别是学生毕业后的“首岗”技能,学生直接上岗适应期短,受企业欢迎,但是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角度看,也存在着学生素质不够全面的现象,“岗位导向”的课程设置,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岗位技能”与“终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这就要回到,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技术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都相当丰富,从简单的直观的角度来理解,技术教育侧重于专一性、岗位性的特点,而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全面性、发展性的特点,目标指向人的一生。学校教育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带走什么?”在建设国家示范校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更显得重要。因为“示范”包含着质量、榜样、创新的全面要求。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恰当选择自主发展的课程,是职业教育所必须做到的。 课程是专业的灵魂。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问题。

2.课程内容的开发

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整体要求。我们对新疆境内近十家以上的大型企业进行了调研,对化工操作人员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将化工操作人员从事的岗位工作,分为物料准备装置运行装置维护支持装置异况处理质量检测HSEQ管理7大工作领域,30个工作任务,凝炼出156项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它们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订单模块),专业方向课程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作为“岗位导向”课程开发,而专业核心课程要结合岗位能力需求以项目导向方式来开发,同时必须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及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内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都开设有《化工单元过程》或《化工原理》课程,但课时量较少,以理论教学为主,讲求理论的系统性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离,同学们学完后不懂得如何去运用这些理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现代化工企业需要大批掌握化工工艺生产操作又懂系统维护、工况分析工作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了本课程的开发,八名来自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对化工企业运行员岗位进行分析,得出该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而列出该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要求。有专家提出要把单元操作与设备系统维护放在一起开展教学,用更为完整的项目来带动教学。该提议得到企业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因此课程组决定将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融于一门课程之中构成《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维护》这门课,将过去的《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装置运行》三门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了一起。

在完成岗位能力分析后,课程组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组的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到企业考察生产流程,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完成了《化工单元操作与维护》课程的整体设计和部分教材的编写。课程中,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知识被运用到六个实际生产项目之中,每个项目都以产品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工作任务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实现学生认知、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带动下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在实战中训练操作能力,并获取相关的必备知识。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课时数从《化工单元过程与操作》的160课时逐渐提高到《化工单元操作与维护》的280课时,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技能熟练,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综合发展,

3.课程教学方法的突破点

以课程中的“精馏”项目为例,重构后的课程从七个方面挑战传统教学模式:

一是打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授课顺序,同学们可以直接按仿真操作指南,进行精馏的开车,出现一系列错误学生开始质疑时,引入精馏的简单原理,再实践。

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学生在掌握了精馏仿真操作后,分组进入实验室,老师简单介绍流程和阀门位置后,开始进行乙醇水的分离,同学们先分组制定方案,查阅资料,然后讨论,期间可以请教老师,当方案合理时,开始上装置操作。

三是竞赛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目前90后的职校学生普遍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但有极强的表现欲,因此竞赛可以使他们超常努力,课堂中可以经常设竞赛项目,精馏在操作结束时,安排竞赛,把优秀的选手推荐为学校大赛的种子选手

四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实践课由实习指导教师来上,理论课教师只上理论课。开始有些教师不敢上实操和仿真课,但我们只给了一年的时间培训锻炼,所有教师都已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五是考核方法改革,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包括四部分:即职业道德、工作过程质量、实训项目报告、 操作质量。其中:

(1)职业道德:在课程总成绩中倒扣分 0~50 分。包括遵纪守时、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爱护公物等方面。由教师评定。

(2)工作过程质量:包括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和课堂交流讨论表现。

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占3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开停车方案的制定、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由教师和小组内成员根据标准评定,小组内成员互评占 30%,教师评分占70%。

课堂交流讨论表现:占30%,包括获取信息、语言表达、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由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分组成,项目汇报时根据标准进行评价,互评占 30%,教师评价占70%。

(3)实训项目技术报告:占10%,每小组提交技术报告。报告格式按要求撰写,写作符合规范。由教师评分。

(4)操作质量:占30%,按岗位操作规程,对每次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操作质量的评分由教师评分。

六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知识拓展的内容。在精馏项目教学中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必须有学生拓展的内容。如精馏项目,塔的设计就是拓展的内容,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完成的可以加分。

七是创新课程必须有实训作为支撑,《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维护》课程建设有1300平方米工厂化的单元实训车间,仿真机房工位数150个,配备单元操作仿真软件,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工位齐全,完全满足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大部分在实训场所完成。

4.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突破

创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能够驾驭课堂,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这对于老教师可能能做到,但对于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欠缺难于把握。在我校化工专业教师年龄梯队中,年轻教师占多数,如何能让改革的思想成果贯彻和实施,我们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和部分年轻教师对《化工单元操作与设备维护》进行了全程288堂课的课程设计,包括教案、典型任务的选取、教学案例资源、PPT、习题、竞赛方案、阅读材料等,边设计,边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由开始的排斥接受积极参与,使教学改革得以实施。

5.创新课程的建设效果

通过本门课程设计和实践,为今后化工专业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由于创新课程的实施,我专业学生在历次疆内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新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二、三等奖

(2)由于创新课程的实施,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企业举办技能大赛,为企业培训人数每年达3000人

(3)学校成为全疆煤化工师资培训基地,并举办全疆化工技能大赛,为新疆煤化工石油化工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学校数目还是在校生的数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思想、培养规格、课程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来解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不断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仍需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投入大气力,把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本文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核心课程改革实践为背景进行探讨。

一、基于化工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整合核心课程

本系课程团队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认为化工操作技术、化工分析技术、化工试验技术构成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群,而化工操作技术的核心理论是化工原理,以化工原理为中心,有效整合多门课程,打造以化工生产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适度够用理论知识并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命名为化工操作技术。和后面的一年顶岗实习教育教学构成化工专业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化学工程系已经整合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等课程为化工操作技术,在使用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08年,在化工操作技术课程组的努力下,有效整合了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原理、化学反应过程及设备的整合)、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工艺仿真实训、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设计、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制图及CAD、信息检索、专业外语等课程资源。将原有的5门实训课程和5门理论课程按化工生产操作岗位工作需要,进行有机整合,按认识规律进行梳理,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从根本上断绝了“理实两张皮”的问题;以“能力为本、任务训练、学生主体、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一体化设计”六个原则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外语、德育教育,成为课程组的共识。

二、基于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

课程组以化工原理为基础,把教学内容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子项目组成,子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以任务驱动教学。课程教学资源来源于企业,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学院提供场地,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化工生产技术训练,学院向企业提供合格员工;已经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讲义由校企共同编制,每个模块下辖实践训练项目(基本技能和知识)、仿真操作训练项目(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和知识)、实践训练项目(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和知识)、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四个项目组成。化工操作技术课程项目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实践训练项目。在该类项目实训中,为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对生产设备结构的认识入手,进行设备拆装训练,培训学生熟练使用拆装工具的技能、掌握设备拆装技能,并获得相关的设备知识。根据项目需要引出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为仿真操作训练项目。通过化工仿真实训,快速掌握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判断和处理事故,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有关知识,能读懂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带控制点的流程图。

第三层次是实践训练项目。通过本项目训练,学生要巩固操作技能、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有关知识,同时要学会绘制带控制点的流程图,学会编制操作规程。在该类项目实训中,为克服学生按项目实训指导书“照方抓药”,而忽视对项目实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课程组开发了“事故”实训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实训教学效果。

第四层次是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开设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使学生成为项目的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或主动总结实操和仿真中遇到的理论问题,针对项目,对本项目的理论做一个梳理和小结,以项目考核成绩的形式提交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项目中学生的实训结果未必在预计之中,针对学生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判断、评价、启发、解释等指导素质。这种较高的素质要求使项目实训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不仅增强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实训项目教学,可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项目化课程的推进,转变教学方法

课程组认为,项目化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向适应工作要求的项目操作技术训练转变;授课方式注意采用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向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内容演变;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项目化情境教学推进;考试方法由“单一的笔试”,向过程考核转变。

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制作多媒体系列教学课件是必要的。课件制作应注意以下原则:

1.制作的课件要思路清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视觉效果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使枯燥的、复杂的、抽象的内容以形象化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2.授课时应用的课件,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一个“主持人”,更不能使自己成为乏味的解说员,导致课件的设计者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要取长补短,动静结合、图文相间、师生互动,活跃课程气氛。

3.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同学开展交流讨论。

课题组把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分解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革实践,2004级、2005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对口率100%;有63%的学生从事化工生产技术和控制操作岗位工作。2007、2008年的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和化学分析工大赛,参赛的选手均获得好成绩。

四、基于“定岗双元”培养模式,融入工学结合

课程组将原有的5门实训课程和5门理论课程按化工生产操作岗位工作需要,进行有机整合,体现理实一体化;以“能力为本、任务训练、学生主体、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一体化设计”六个原则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外语、德育教育;对毕业顶岗实习期间从企业获取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精炼,使化工操作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成为必然结果。课程内容全部由实际问题引出,课程项目全部从企业生产项目中获取,工学结合,学生实践,师生归纳总结,教学互动,以学为主,讲练结合,以练为主,配之以反刍性总结。

把理论综合运用于训练项目之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首先,设计题目要有明确的化工工业背景,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事业心,才能更加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设计中安排1-2次现场参观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厂,目标明确,任务清楚,通过现场调查学习可以获取许多实际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增加了AutoCAD内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并密切配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基于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在项目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确定了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从单一、终结性考核转变为以过程评价为主,拟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考核方法是指导教师给出每天的若干考核点成绩,过程考核,得到当天的实训成绩,与学生团队自评和互评成绩按权重得出每个子项目的成绩;考核内容由7个大项目组成,大项目包括若干子项目,按难度和重要程度给出系数,权重平均,过程考核,总评得到成绩。

在考核中,注重能力培养。经过训前预习、训前计划、实训操作和训后总结四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习主要以实训操作为主,在考核中比重较大;通过综合标定训练项目,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提升,实现反刍性实训;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实现了教学内容来源企业;课程的实施不仅丰富或改革了专业教学内容,而且基于过程导向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组把这些能力培养设计成考核点,纳入考核范畴。

六、基于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中,课程组以能力培养为主,确定课程的基本目标;以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整合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以本系教师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为根本,促进工学的深度融合和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以建设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为建设标准和努力方向,加大改革和研究力度,不断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

化工操作实践性很强,具有较大的外延性与较强的渗透性,化工产品、过程开发需要极强的实践性与群体协作性。这就要求化工技能型的培养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即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因而需要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项目化实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是树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我们根据高职改革的趋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的教学作了整体优化设计,革新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从模式、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在专业班遴选优秀生列为培优生,从设计性、综合性单元操作开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试验和操作的能力。结合认识实习和仿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由生产岗位需求确定,知识由实践需要引出。

综上所述,化工操作技术课程的实施是化学工程系“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之一,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探索。化工操作技术对多门课程整合已跨越了单一学科内容,项目化内容设计不拘泥于培养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进程,教学情境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意义的课堂,引入企业绩效管理文化,与项目化课程的过程考核相融合,为化学工程系课程改革拓宽了思路,成为工学结合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篇(8)

【关键词】化工仿真;教学;化工;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19-02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本文通过化工仿真实训教学谈谈其在化工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化工仿真系统的概述

化工仿真系统实训室,由一个教师站和多个学员站组成。有多个化工典型的单元和典型系统装置的仿真模拟软件,具有管理功能的教师站可以向学员站发出面向全部或个别的操作指令,并能显示相应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最终成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达到熟练完成单元和系统装置的冷态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2]。而教师通过教师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

1.1 仿真实训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工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生产的原理、工艺影响因素的分析、工艺流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环保等知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采用实物演示、模型演示、挂图、录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试图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这些方法与手段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实物及模型演示方法虽然有直观、生动、真实的特点,但种类、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挂图和录像的方法虽然省去了一些因写板书、画图而大量占用的教学时间,使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增加,但是挂图和录像片一经制作完成,它们就具有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的特征,教师只能按预先设计的方式教,学生按固定方式学。在上述情况下,学生仍普遍感到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不好学、难理解,以至于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所学,感到收效甚微。

化工仿真教学系统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利用其提供的直观、清晰、完整、动态的仿真界面,学生可在边听、边看、边动手操作中学习。创造一个与真实装置非常相似的操作环境,各种画面的布置、颜色、数值信息动态显示、状态信息动态指示、操作方式等方面要与真实装置的操作环境相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3]。

1.2 现场实习和仿真实训的比较

(1)由于生产一线往往设备、管路错综复杂,学生要在现场了解工艺过程、管路连接走向很困难,只能认识正常生产过程状态,对非正常生产实际了解很少,只停留在书面。而仿真系统以其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生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2)化工生产的特点是原料、介质、产品等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一线生产过程复杂化和连续性程度高,随时随处都有安全隐患存在。学生虽然对化工生产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生产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了解不多,进入现场学习实践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安全问题,可能造成学生畏首畏尾,实习效果降低。仿真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实训平台,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3)实际生产装置一旦遇到事故或装置大修,为保障安全,不允许学生进入现场。而DCS仿真实训克服这一弱点,建立了逼真的模拟环境,在实训中可以通过教师站对学员站的操作设置事故,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独立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解决,弥补了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的不足。

随着化工生产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化工企业采用DCS生产控制系统,而采用DCS模拟仿真系统进行实训,是教学紧跟生产实际的突出表现,使学生步入工作之前就进行了必要的与现场控制最相近的操作锻炼,获得了实践技能,符合并满足未来生产的要求。

2 化工仿真教学的特点

2.1 便于因材施教:学生到工厂进行生产实习时,实习指导教师很难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指导时自然不够具体,也没有针对性。而仿真系统通过教师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详细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利于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实训效果。

2.2 安全性高:由于化工仿真实训是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没有对真实设备直接运行,因而不可能对操作对象、设备造成损坏。不会因学生的操作错误或操作失误造成温度、压力超标引起爆炸和有毒物体泄露,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事故。同时还可以加强安全教育,通过仿真实训学生可以了解事故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排除等等[4]。

篇(9)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80-03

化工生产具有工艺过程复杂、操作要求严格,并且常伴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不安全因素,给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现场实习、技能操练带来了困难,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于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真实操作控制环境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应运而生。

基于职教新干线开发的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空间”的开放、调控与交互功能,使化工生产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现了远程学习训练、随时辅导交流,与原单机版化工仿真教学软件相比,突破了必须在学院指定时间、地点进行操练的局限性,构建了一种达到 “人人、处处、时时”的全开放性化工仿真教学模式。

一、传统化工仿真实训软件的局限性

传统化工仿真教学软件是单机版的,学院购买以后,安装在固定机房,所有教学、训练都只能在该机房完成,其时空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软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如下两方面:

1.开放性不够

开发者完成研制工作后,系统即为完全定型的产品,使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进行训练和学习。

2.资源不够丰富

现有仿真实训系统一般仅限于展示生产工艺,缺少基础知识、设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元素。这一缺陷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的全貌。[1]

二、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设计思路

该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原则,以较好服务石油化工等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宗旨开发,依托职教新干线空间,将理论学习、交流沟通、在线仿真和考核评价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通过化工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对接湖南石化产品典型工艺,仿真操作过程对接实际生产过程,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这一平台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如下:

(1)服务器架构在本地,独立于世界大学城网络版仿真软件,师生通过职教新干线空间账号登录使用;

(2)该平台将职教新干线网络资源课程与仿真实训项目融为一体;

(3)构建仿真实训管理中心,全程指导监控、考核评价学员仿真实训效果;

(4)采用网游模式运行。学校用于实验和实习的仿真软件采用网游的模式网络化运行。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化工工艺生产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项生产任务。

平台的构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取开放平台

开放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是整个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核心。职教新干线为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实现跨越时空教学交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习者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实现全开放性训练,满足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及远程教学提供了一条简洁实用的方式。[2]

2.科学遴选项目

随着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和工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围绕化工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按照适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强和贴近实践等原则,对接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目前平台选择的主要训练项目有丙烯酸甲酯、合成氨、PVC聚合3个工段级项目及间歇反应釜、离心泵、精馏塔、吸收解吸、固定床、流化床等10余个单元级项目,其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训练,有效促进学生对基本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技能的掌握。

3.设计多样功能

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工作和用于实验、实习的仿真系统整合在一起,具有网络教学多种功能。

(1)整合、共享教学资源。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PVC生产技术、合成氨工艺、反应器操作与技术等专业课程资源和仿真实训项目集成,构建了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

(2)开展远程教学与培训。将传统的授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网络化,实现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远程教学及培训。

(3)进行教学适时监控。教师利用选择性内容功能,为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小组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路径,实现对课程进度的直观掌控和有效引导。[3]同时,平台管理人员对教师教学、学员学习、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导出Excel进行汇报、存档等,使其成为良好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诊断工具。

三、基于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模式

新型课程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为主体,按以下四步将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平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即仿真预习——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拓展引导,下面以“合成氨生产工艺”课程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仿真预习。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三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工段的仿真预习。学生通过空间仿真预习,了解单元设备及工艺的基本操作流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

(2)课程教学。通过学生空间仿真预习(留言、私信、群组讨论),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评价反馈。学生通过空间仿真实训,开展师生群组讨论互动,老师汇总学生仿真实训信息总结评价。

(4)拓展引导。通过以上步骤训练,学生对合成氨生产工艺的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学习指导。

四、空间仿真教学成效

1.拓宽了课堂时空

该平台可以在有效时间内传输最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链接点上提供的不同内容,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要求,将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习地点从教室拓展到校外,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全方位、全过程的互动交流。

2.拓展了工学结合途径

该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再现典型化工生产流程、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原理,高保真动静态机理模拟开停车、操作、调试、事故处理等过程。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下,学员依据生产中各种工艺条件和过程参数的变化,进行化工单元实训和真实产品的模拟生产实训,开辟了工学结合新途径。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以现场实际为依托,通过虚实结合、循序渐进的仿真实训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革新了教学方式,动静结合的操作弹性等,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空间仿真教学发展思路

以与企业合作为契机,以真实的工业装置技术资料为依据,将先进的绿色化工元素植入科学设计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框架内,形成集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评价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动画“3D化工仿真资源”。对接湖南省内各大中型化工企业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与企业合作开发真实的实景3D仿真系统,进一步丰富网络仿真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其视频截图如图3所示。

当前,化工仿真空间教学已逐步成为我院化工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探索出了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利用世界大学城内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开发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空间化工仿真教学完整体系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项目化改革 目标 思路 方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4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与化工类相近专业(如化工机械、材料、制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化工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的调查发现,岗位所需的能力大多与单元操作的内容有关。本文试根据化工类岗位对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需要完成的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条件,探讨在化工专业的重点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一、化工单元操作技术项目化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的改革目标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理论和实际分离的做法,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一是以一个实际生产任务或相似的任务为项目载体,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项目按“方法选择――设备选型――设备安装――操作――故障维护”的思路展开。二是在项目化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施任务驱动,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大方向错误。三是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化工类设备投资大、体积大、流程复杂,使得学校很难具备齐全的实训条件,因此,根据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项目化教学非常有必要。

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方式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是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项目化教学主要解决传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学到知识而不是形成能力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设计实施计划和结合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岗位能力的培养。以流体输送这一单元操作为例,根据化工类岗位对流体输送的能力要求,选择了为完成输送液体任务选择合适的泵为项目。为完成选泵的项目,将项目细分为输送方式选择、管路设计、管路阻力计算、选择离心泵、安装离心泵、操作离心泵、离心泵故障处理等7个任务。这样可以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的推进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现能力培养的逐步成长性。在项目一开始输送方式选择,主要培养学生根据输送要求,结合各输送方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经济的输送方式,这一能力要求比较低,学生都能掌握。管路设计的任务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要先对管子的尺寸进行估算,然后才能选择管子、管件和阀门的材质、规格进而才能进行管路的设计。在这一任务里学生除书面材料的认知外,还进行管路拆装,现场认识管路实物,掌握管路铺设的要求和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绘制和阅读流程图,实现单元操作和化工制图课程的结合。管路阻力计算是为选泵作准备,学生先根据理论知识计算阻力,然后设计实验现场测量阻力系数,通过这种方式将阻力计算的理论知识与管路阻力系数测量的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对应点,提升了应用能力。在选择离心泵的任务中除计算选型外,还要进行校核,体现本课程的半理论半经验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安装离心泵的任务主要通过安装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离心泵安装高度限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实际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和处理“离心泵汽蚀”故障的能力。最后两个任务――操作离心泵和离心泵故障处理是流体输送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两个任务通过让学生设计现场操作的操作方案、安全应急预案,最后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仿真软件强化操作技能,利用仿真软件的指标控制、故障模拟等让学生学会故障分析处理的思路,明确每个输送指标的影响因素,最终掌握离心泵输送系统故障的判断、分析及处理的能力。该能力也是今后化工专业学生所从事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总之,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任务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将工作任务及细分的项目整体提供给学生,每个项目在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成员对项目进行讨论,整理出完成的思路、所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最后给成员分派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这种方式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团队协作、资料查找和(下转第41页)(上接第34页)自学。在上课前各组要完成相应的项目报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随机指定组员进行项目汇报,并掌握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各组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最后对项目进行总结,并对涉及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他们的思路和进度,对有明显错误的要及时纠正,避免浪费时间;对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答,避免因难度过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除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尽量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应结合考核、激励、比赛等方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考核上具体到个人,每人都会轮流当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完成过程进行考核,同时采用小组最低分制,即小组成员最低分就是小组得分,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南郭先生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团队责任感。对表现优秀、进步快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这些学生的成就感,并在班级中起示范作用。最后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每个项目都限定优秀名额,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以上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基本都能积极投入到项目中。

总之,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点,加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资料查找分析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希望以后的课程都能按这种方式展开,可见学生对这一方式是认可的,而从实效来看学生的能力确实比传统教学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项目化教学在代工单元操作课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杜郢等.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苏工业学报,2006(1)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改造[J].高教论坛,2010(1)

[3]朱建梅.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

[4]李季芳等.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9)

篇(11)

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健全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公共素质

学院公共教学部、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协力不断优化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例如:思政课程,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等品行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对择业更加理性;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劳动课程,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素质;体育俱乐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健康体魄;非专业社团,重点培养学生特长素质,如摄影、围棋和茶艺等。

(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专业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推行“学、教、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生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素养奠定基础。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始发站”

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活动不能割裂,要注重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培育学生职业素质。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技能得到递进式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是螺旋式发展。1.基本技能实训。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称量工具的使用、精密量器的选用、实验室的安全及应急处理等,在实训中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所学专业特点,使学生形成对化工行业的认同感并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培育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实训室设备的近距离接触,跟化工专业有关的生活中常见的项目检测,引导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实训过程中的相互帮助,感受到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玻璃仪器、称量工具等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专业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化工识图与绘图实训、管路拆装、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实训、化工单元设备的手动和自动操作实训、化工单元仿真培训等,重点培养学生行业素质包括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认识、体验化工单元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充分了解设备特性,规范操作,养成安全意识;通过分组实训,认识到只有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沟通才能完成任务,养成协作、沟通的习惯。3.综合技能实训。主要项目有丙烯酸甲酯合成、乙醛氧化制乙酸等工艺仿真操作。通过对设备的开停车操作、正常运行和事故处理等模拟操作,实现了对整个化工工艺过程、DCS控制的演示。通过认识自动控制系统、自动信号与联锁保护系统等,降低学生对化工行业安全的担忧,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通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化安全意识;通过现场操作和DCS配合,领悟沟通、协作的重要性;通过事故处理,提高学生应急事故的应变能力。通过实训,进一步拉近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距离,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综合技能实训是对专业技能实训的综合和升华,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继续对行业素质进行养成之外,要注意岗位素质的培养,通过工艺过程仿真实训,认识不同的岗位职责,理解不同工种、相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综合实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在校内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各层级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加油站”

职业技能大赛在注重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心理素质、沟通和协作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敬业精神和自信心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比赛,锻炼学生接受挑战的心理能力,充分认识沟通、协作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逐渐成熟的各层级职业技能比赛,可以成为学生重塑信心和坚定职业远景的得力载体[2]。1.建设专业社团,有利于选拔人才。组建绿色化工生产、火眼金睛、化工生产设备维护等专业社团。从大一入学后,选拔学生,组建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参与洗涤剂的生产、实训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项目,优秀者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的助手参与实训教学,并作为各级大赛的种子选手。通过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学生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和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广泛开展校级比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学院层级的比赛由专业社团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比赛没有名额的限制,参与面比较广;赛项参考省赛、国赛,为省赛和国赛选拔队员。例如化工管路拆装大赛是团队操作项目,既考核学生拆装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管路的拆装顺序、阀门、法兰等的拆装等操作技能,又对职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团队协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拆装的质量和速度;细节问题比如物件的整齐摆放、考核场所卫生等也纳入了考核标准。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参与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3.积极参加省赛,锻炼队伍。通过公正的赛前选拔、有效的赛前训练、紧张的现场参赛、全面的赛后总结,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以化工生产技术大赛为例:精馏实操环节三个学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要规范操作、保证精馏设备安全运行,又要保证浓度达标的同时最大程度体现产量,充分体现了化工企业最看重的协作、沟通和安全等职业素质;仿真环节阶段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化工博物馆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转站”

化工博物馆分为内馆和外馆两部分,内馆中展示化工发展史和企业捐赠的仪表和阀门等;外馆将框架结构施工,对企业赠送聚合釜等大型设备安装,真实还原企业的生产环境。要挖掘化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内馆的化工发展史,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化工博物馆还可以培育安全意识,进入博物馆参观或学习之前,都必须先接受安全教育课程,进入外馆,必须佩带安全帽,扶着楼梯上二层平台参观,对能接触到管线、阀门和开关等不能随便乱动,通过上述规定,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意识、每一步动作。使化工博物馆成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转站”。

(六)校内企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中试基地”和“练兵场”

与第三方检测企业青岛中一监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院内投资建设分公司,负责学院所在区域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业务。校企双方签署协议,企业负责管理和经营;校方安排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通过合作,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校方提供场地、人力和智力,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学校可以更加自由的安排多批次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利于校方的教学安排。校方以校内企业作为“中试基地”,检验在校内实践过程中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情况,查找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也作为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之前“练兵场”,让学生逐渐适应“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为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七)顶岗实习是职业素质培养“终点站”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配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和素质不尽相同,学校要采出措施,避免“放羊”现象的发生。专业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素质的培养。学院要求学生在每周总结中要体现岗位素质的学习情况;各导师在批阅周记、专业指导、毕业答辩过程中要注意岗位素质的提炼、总结;注意和企业指导教师交流学生岗位素质的不足。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来说最为关键,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阶段。

(八)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无缝融合,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催化剂”

对于化工专业而言,用企业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角色转换。实训室的文化建设要具有学习、警示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1.学习功能。主要实训项目、设备功能、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操作说明等全部上墙,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2.警示功能。利用警句、警示牌、洗眼器、急救药箱和灭火器等,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培育安全意识。3.职业素质培养功能。实训室职业氛围营造要体现化工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严格”,对化工设备“规范操作”,和班组同事“协作沟通”,对化工过程“安全生产”,对环境“责任关怀”的要求,具有职业素质培养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素质培养机构,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学院成立公共教学部、知行书院,健全校内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为化工技术类学生公共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教务处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团委管理社团,社团活动注重向专业化、职业性、技能型方向发展。为学生行业素质和岗位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络,携手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所以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靠领导的人脉。为了使校企合作健康、稳定的深入发展,学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建立联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处,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协助各二级学院接触、了解、掌握相关企业单位的情况;二是服务机制,学院举办青岛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营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平台,企业提供项目,学院提供科研支持,共赢发展。

(三)推进技能竞赛月,同步提升技能和素质

为深入推进技能大赛常态化,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为目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校级培训和选拨,学院规定每年11月份为技能竞赛月,将院级比赛覆盖到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参与面广泛。比赛项目对接市赛、省赛和国赛,为上一级大赛选拨精英人才。深化与企业合作深度,由企业赞助大赛经费,派出专家参与大赛命题和比赛过程,为其选拨人才。广泛宣传技能竞赛月中获奖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升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四)“下午茶”座谈会,鼓励更多学生走向成功

院长亲自和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师生在T-garden共饮下午茶,鼓励师生;学院将学生获奖的事迹进行宣传,用他们的励志成长经历感染、教育更多的学生,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走向成功。

四、培养成效

(一)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佳绩

学院荣获获第三届“隆腾杯”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首届山东省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014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分析检验”项目竞赛,获团体三等奖。

(二)就业能力突出

2014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35人,毕业生网签率为54.8%(全院平均46.1%)。正式就业率为90.37%(全院平均88.81%),整体就业率为98.52%(全院总体就业率为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