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课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观点、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老师把教材当成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手段,把学生当作记观点、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威信。因此,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为本,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1 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新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逝。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客体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过程。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要使学生自己首先知道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成立起一些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立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成长。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2 教学手段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单一,即“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的四通八达。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理解的不断加深,政治教师必将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一定要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献、其他学科资源、专家讲座、社会教育基地、网络资源等。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各种教学资源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是现代化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保证。我们的中学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和自身信息素养,大胆尝试,不断积累和创新教学手段。
3 教学目的由理论向实践转变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体现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就此,针对教学的实际与初中生的特点,我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步曲”教法。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从页码上看,最少的四页,最多的九页,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就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教师设计焦点问题,限定阅读时间,一般大部分学生都能切中要害找到答案,教学任务在阅读过程中就完成大半。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讲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则不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把握时间上。
不少研究都指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花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方法。我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十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嗦讲解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
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的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如此重要,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在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方式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用。归根结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弛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时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渡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1.讨论以学生为本。
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他们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在组织每一次讨论时,都应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又符合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
2.讨论要有始有终。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教师做到胸有成竹,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讨论之前的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同时又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启发,引导,绝不能包办代替。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学生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两语,但绝不能没有。
3.让讨论有话可说。
教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热点问题,因而,要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我们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进行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一环,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1,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许多政治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讲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
2,重课堂活化,轻双基落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据此,某些政治教师“与时俱进”,几乎每堂课都有合作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双基的落实值得怀疑。
3,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部分教师不是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优整合,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是陶醉于优美的课件或画面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教学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但由于忽视了教材与课堂讲授。所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
4,习惯:“单枪匹马”,轻视团结协作。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许多教师不习惯向他人学习,有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后,甚至拒绝与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分享。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它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主体与主导相结合。
在我国,“教师中心论”曾经长期占统治地位,西方的“学生中心论”也一度盛行过。这些教学模式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简言之,就是片面化强调某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其对立面的地位和作用,这都是违背辩证法的。我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实践中,应该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认识活动的机器”。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讨研究活动,这样既可以避免单调乏味的说教,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自学、讨论等活动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搞“学生中心论”,也不是放任自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时,模糊教与学的界限、否定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样是非常有害和错误的。
(2)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好比电影导演,学生好比教师的作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被深深打上教师思想的烙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提倡“教师中心论”,不是搞“一言堂”、越俎代庖、包办一切。
2,以教材为根据,以效果为目标,坚持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相结合。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技术教授麦德克思在《交互l网络:教育的未来和问题》一文中曾指出:“教育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进教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互网络就像书本、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一样,它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网络同教材、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毋庸置疑,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为教学形式的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切忌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教学形式与效果的分离。因此,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根据需要来定,不能“一风吹”、“一刀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作出恰当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3,加强政治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其临场应变能力,实现专业与能力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综合课。与社会生活和其它学科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要想上好一堂政治课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想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识准备和应对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平时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积累,在备课和讲课时,务必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认识和处理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才能对学生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讲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政治课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政治教师在乎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甚至对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不熟悉,他就根本不可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因而在教学工作中也就只好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要用精彩的富于创意的开场白和导入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语和导入形式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给人以启迪。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多采用悬念导入、热门话题导入、漫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等。根据课题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或导语总能拴住学生的心,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为教学进程提供良好的开端。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时间把握恰当。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40分钟的嗦讲解,学习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的方法。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3)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中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者才会比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3 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学手段的革命。它们的结合以直观、形象、交互、共享、快捷与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为传统教学手段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将政治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在一起,为教师教学插上了翅膀,使晦涩、枯燥的政治原理及法律条文变的形象,易于理解、掌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1)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2)实效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既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还要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并能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发挥。
3)师生互动原则。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4)实行“信息节食”,选择性原则。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过程中,师生要明白信息爆炸时代的特点,进行信息节食,避免信息污染,即运用选择性学习策略进行信息筛选,做信息的主人,不做信息的奴隶。
4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初中思品课教学要求教师从生活中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初中思品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
一、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初中思品课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蓝,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相”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笔者记为,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的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生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总是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思品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制、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我运用了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憾。然后引出了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保卫祖国。有的说,当好朋友犯错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师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
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更明确,易被学生接受。在教“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时,讲了故事:一个盲人一手拿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关心别人其实也是关心自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我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九年级学生实际,分为三种类型,对学生提出不同区别和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成绩一般的学生,狠抓基础,注重训练,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扎实基础。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拔法、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记忆法等学科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时,我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上课时,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如讨论:如何才能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国家采取什么措施?实施什么战略?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樾而就?为什么?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然后加以归纳,学生就容易地理解,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表现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注重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点和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作为中学教学计划课程中的一门,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做到说有依,行有据。政治课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这门课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本门课的方向和质量。无理论的实践空洞而乏力,无实践的理论缺乏生命力。中学生思维活跃而无稳定性,要想对这原本趣味性不高的政治课学有所得,带着理论到实践中去找快乐无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知发展和品德培养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品德培养和情感发展的多元统一。有情才会有理,理是用情后的深层意识。在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处于积极态度之上,而且得保持适当的强度。同时注意消除或转化消极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调动主体的情感,情趣,使之能用心、用情去思索,去吸取那些多元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情是思之灵魂,理之血脉。有道是:"登山情系山,下海情溢海"。情感是本门课的生命方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原本乏味的马列主义的知、情、信、意、行在学生的情感中得到升华。教师要善于用情来诱导学生的情,一起融入课本之中,不仅能造出亲切、融恰的教学氛围,更能创出乐而学,学而乐的教学情景。从而不仅和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沟通,在知识上也做到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注入真、善、美的理。师生动情,学生通理,教与学自然相得益彰。情动了,理自然通了。
三 以德育人,以养树身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育人教育是其核心。在这个人才竞争的社会,科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高水平人才,以适应科技竞争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首先必须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法制观念合格的人才。并将这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辨别。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道德建构,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促进道德生命自由成长,引导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感的道德生活,教育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道德及法律要求。教师得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准确处理好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学生成长的参与伙伴,以教学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相互交流。通过开展气氛活跃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许多学生感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和乐趣,将教师当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倾诉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对此,教师会倍感欣慰,会在第一时间内给予问题的解决,引导其走出诸多误区,教育学生做身心全面而健康的青少年。通过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会有较大的改变,学生自然由"苦"学到"乐"学。成绩提高了,学生素养也会有进一步的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离不开课本的正面引导,否则,德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当然,教无定法,我只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它较好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增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所选用的教材有:《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和校本教材《中职生情商教育》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教与学变为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和探究者的角色。
当然,教无定法,我只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它较好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原则,这是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中心,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社会合格劳动者的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创意引进教学内容,把教材同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即深入有余,浅出不足,不能将理论知识以符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方式表述出来,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删除一些较深较难的内容,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同时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增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所选用的教材有:《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和校本教材《中职生情商教育》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新教材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材的多元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总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我们全体同仁的践行,身体力行而后知不足,需要创新,需要探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极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在“理”字上下功夫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教学内容上在“新”字上想办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一个人有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省略,请保留此标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也就易于形成,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教学方法上在“乐”字上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