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一、研究目的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新的标准不同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只规定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教学的具体目标,使得习惯了以体育技能和运动素质作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是教学体育课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和逻辑推理法。
三、结果分析
(一)改变体育课旧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在被动灌输下学习,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很难发挥,这种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久之形成了单调、枯燥与乏味,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厌上体育课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在体育课中,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中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了情感教学、快乐教学、主体教学、体育游戏、情感分组、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
(二)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即教师可以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要了解学生喜爱什么样的体育课内容下功夫,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方法得当,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能完成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展示新东西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传统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材。
(三)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
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并且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对其他各种教学信息特别是学生情况分析,对教材适当处理,处理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梳理、调整、改造,以及使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真正适合教学实际。对运动技巧问题处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问题的思索去发现知识,加深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问题化的处理不能简单把教材的表层内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几个部分,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善于通过变换角度,改换方式等问题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增加问题的吸引力。比如,在投掷技术教学时,教师都强调“满弓形”用力动作要领,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演示:“有一细竹做成弓形,将一块小石子弹出去”,学生就知道“满弓形”动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而再提高学生与物理上的力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加深了理解。
(四)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的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是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一、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1.教学内容的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方法的开放。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学评价的开放。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
二、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三、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四、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1.思维参与:设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2.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过去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新课改确定了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性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标,研究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要切实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它是落实体育课改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思想发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要从育人角度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社会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对体育的感悟和共鸣,教师及时抓住各种教学时机,创造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创设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持续、积极、主动地感受。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主张,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在创造性教学中,赋予学生自的实践
体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埃德家・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着重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学对象,又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如何,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能不能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启迪、帮助与指导,使学生乐学、会学与善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成功的教育在与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以人为本地把应该传授的知识、技能通过各种新异的教学方法、组织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心。我非常注意教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重视学法的兴趣性和实效必一。例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的时间,设计出适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争论,给他们提供自由的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再如,根据课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始进行自然结组;待动作稍熟练后采取差异分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不同组,便于进行互补性学习,形成民主交流的氛围;当多数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后,采取同体质分组或同技术分组,使其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密切合作,培养学生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质。以上的分组方法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还有,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当好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做到教学民主,给学生提供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健康的平台。
三、 自我素质的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体育教学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向全面的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变。可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其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标准的实施贯彻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在此对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之关系,以利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之工作。
一、新《课程标准》扩大了选修教材的内容范围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主要涵盖着两个方面,首先是运动的形态规范,其次是表现在其运动的具体功能。如果要是按照内容进行划分,主要是分为田径运动,体操运动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并根据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编写教材。在操作过程中势必会加大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量,需要了解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动作要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辅导。这就会占据着大量的工作精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生个性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和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背而驰。故此,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的规范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在体育必修课以及体育选修课各占50%,明确规范必修的授课时数,选修的授课时数不做硬性的要求。新式体育《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对于选修教材内容的放宽,这也会给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也就真正体现出灵、活、新、创的特点;也体现出新大纲中的科学性、自由性以及健康的理念。
二、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发生较大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如果仔细去分析,会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评价内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其肯定会严重的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有鉴于此,新式《课程标准》明确出教育目标体系,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任务,六个教育水平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并架构出三个层次类型,其表现出知识的科学性,技能的明确性以及能力培养的准确性。在体育教学之中融合学生的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的培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均能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完整的融合。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自觉自愿的参加体育课程。
三、新《课程标准》强化了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转变
原教学大纲单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执行新大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并需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学习气氛体现出平等和宽松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及遇到教学难点的时候,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能潜力以及学习提升的能力。从而也需要不断的强化体育教师团队的理论学习能力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所以需要深入的贯彻新的体育教学大纲。
四、新《课程标准》加入了多元综合评价
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和规范,其中涵盖着整个教学的全部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原先的体育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着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体能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忽略课程目标和实际可能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教学环节中会产生相应的阻滞效果,故此非常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教训内容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式,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在注重原有最终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并需要考量学生间的互评等。
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原有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学生体育量化指标的达成不再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标准。扩大了成绩考核的范畴,其中包括学生体育参加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针对于原先成绩考核的标准,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体育效果和作用进行深度的推广。现在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内涵,不只考量着身体素质。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评价方面包含着以下四个层面,分别是课堂教学进度、学生运动中的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等。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包括教师的评价测试、学生的自我评价、所在小组的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等。改变原有的选报和考核模式,更加注重综合性评价以及学生实际的表现情况等。
五、 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
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髓体现在健康的理念之中,获取健康是保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必要前提。故此新大纲更加注重健康的效果,其包含着三个方面,分别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健康保障。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此种健康理念融入在新大纲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构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其指导性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融合新的改革内涵。在原有教学思想原则体系中增加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性理念,在注重体质增强时侧重于学生健康理念的提升。加入健身文化性教育思想,具有选择性以及统一性的特点。新的体育规范中显现出现代体育发展以及教学完善的综合效用。从更深的层面强化新教学大纲的指导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六、 新《课程标准》强调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旧大纲过于注重“三基”教学,把体育课变得死板生硬、像专业队训练,而缺乏个体化培养的理念,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运动专长的培养,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养生体育锻炼的精神,这就是体育教学中最精华理念的展示。
体育课程标准将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发掘出来,并能够培养保持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力。重视学生个体运动专场以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强化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才是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学习全部的运动项目,并且都要达到体育学习的标准。通过实践操作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使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体育专长以及体育爱好。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这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体育学习的意义。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体育爱好,让其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特色的题目项目,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几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运动专长以及运动兴趣,最终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理念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起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提出那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次和水平来引导我们的学生:一是学生主动接受,二是学生自主发现,三是学生自我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自我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深刻感受领悟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运动质量、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价值和促成健康的目标。
而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自主体育运动不主动,大有“坐享其成、安逸勿劳”的想法。对此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在运动中去发现运动的快乐,从而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价值,也就能掌握身体健康与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动,会对已积累的运动经验和认识进行直接的尝试。教师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运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动作。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教师就不能暗示或者提醒。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
二、发展自我,加强合作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其他课程活动为辅。既然是班级课堂教学,那么班级学生间肯定存在身体素质、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比较科学的交往观上,要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构建的特殊的身体认知活动,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主体能够在同学间的合作、民主、评定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主观能力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不同学生运动水平差异、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我运动需求,分层讲练,因材施教。教师还要根据班级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欲望,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结成小组,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本着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都有收获的原则,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自我发展式的教学。
三、鼓励创造,加强探索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一、具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贯穿于整个课堂,竖立“以育人为主”的原则。
(二)体现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只体现了教师讲、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的和谐统一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主要尺度,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忽视情感、个性、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目标要体现《标准》,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优化的教学内容
新《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的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的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三、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新《标准》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四、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体育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受益终生。(即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以外,其他方面也将获益)。举例:陈景润成为大数学家,得益于一堂数学课,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数学知识,但老师一席话,启发陈景润对攀登数学高峰的理解,最终成为大数学家。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启发,就自然会把体育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视对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经常应用激励性的评语及时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新《标准》下的体育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了,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各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真正培养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标准》规范下的好课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符合实际;
2.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3.教学程序清晰,既体现生动活泼,又注重多向联系,做到以点盖面;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支配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复练习和训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
1.1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化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转变;由教师为中心示范,指导技能训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由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统一模式”向关注个体差易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转变。体育教师将不再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学生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学生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1.2教学策略的变化: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这种双重的改变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做好角色的转变,以便更好的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2.1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裁决者,是决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把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统一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新的课程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合作参与意味着平等,民主与和谐,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将被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所替代,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个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一个“学习共同体”。
2.2由评定学生等级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主要是指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在以住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是区分学生成绩“好差”的唯一标准。新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改变这种评价现状,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新课程的评价推向了多元、立体、开放的方向,使课程评价不再是学生区分等级的分割线,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兴奋剂。新的评价观念和思想不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教师由评定学生等级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转变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把这种理念创造性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3新型的体育课堂
3.1淡化竞技运动,突出健康新观念: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体育也就没有必要选择那么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并且运用运动员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对教师来说,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脱离了纯技能训练,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3.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看、激发学生想、激发学生练、激发学生比、激发学生闲暇时间也要练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要让体育课堂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参加,必须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前,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中,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课后,要给学生留有余兴未尽的感觉。“教之初—趣已生,教之中—趣更浓,教之后—趣亦存”,就是新教学理念下兴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形象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3以人为本,强化全人发展观念:
新型体育课堂的教法与学法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以行政班授课的形式,使得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教学模式尽管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它却大大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我校从2008年秋学期开始尝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秋学期大约有69个行政教学班(高一年级20个班,高二年级22个班,高三年级27个班);12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专项3个人,排球专项2个人,足球专项2个人,乒乓球专项2个人,羽毛球专项1个人,武术专项1个人,健美操专项1个人(女);学校有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设有体育教研组,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方案》;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个,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学校设立选项教学的模块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我校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设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对学生进行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报名
在2008年秋学期伊始,我们把选项项目和选项教学的安排计划告诉现在3个年级69个班的4000多名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选项教学的实质,并对他们进行了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各班按一定的百分比报名(见附表1)
四、选项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关内容和规定,我校将每周体育健康课的时间定为2课时(表2)。
■
(二)选派体育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排球人数相对较多的现状,选派3个篮球教师(2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排球教师(1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足球教师,2个乒乓球教师和1个羽毛球教师,1个健美操教师和1个武术教师,并对各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做了限制。
(三)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年级进行重新分组
基于我校各个年级行政班学生人数较多(每班平均60人),经学校教导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各年级分成A、B、C三组,每组有相对应的行政班(表3)。
■
(四)选项教学上课方式及场地划分
学校把每个年级分成三部分进行选项教学,即A、B、C三个组,各年级各组每周体育课2课时,由教导处统一排课。为了保证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上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每天同一节体育课学校只安排一个年级的一个组上体育课。篮球模块由3名篮球专项的教师教,2个人教男生,各占用3个篮球场,1个人教女生,用2个篮球场;排球模块由2名排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排球场;足球模块由2名足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足球场;乒羽模块由2名乒乓球、1名羽毛球专项的教师教;武术、健美操模块各由1名专项教师教,占用各自项目的场地;选乒乓球、羽毛球的学生,球拍和球自备,健美操项目的一些简单器材也由学生自备,学校给健美操教师准备了健身房,1台录音机和相应的音乐磁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1学分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所以每个项目班必须按体育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在每个学年完成6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6学时的田径项目内容。每学年第2学期的最后3周为全校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排出选项教学课表
■
注:(1)每学期每个选项组排健康教育课和田径课各三节,三年共18学时,各占1学分。(2)在周三、周四、周五多排一次体育课。
(六)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档案袋
学生从高一第1学期选项开始,到高三第2学期选项结束,随着每学期选项的变换,档案袋将转移到不同模块选项教师的手里,每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和信息由相对应的专项体育教师填写。
(七)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造成考勤的困难。
解决方法:专项体育教师事先选出各个行政班本项目的选项小组长,由选项小组长在上课集合时检查各自行政班的选项学生人数,然后报告给体育教师。
2.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部分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造成课堂组织的混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93-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顺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创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概念上讲,是高中开展体育教学的依据,是高中体育授课执行的准则。
本次新课标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与前几次的教学改革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是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倡导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主智主义,而本次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原有的以主智主义为主体的育人模式,倡导向美国学习,以美国杜威为主体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体育思想为主体进行授课,这使授课观念发生很大变革,也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受到重视。
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来高中体育授课经验与各位同仁具体探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便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力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习得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不同技能,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双丰收。
二、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体育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期末考试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的运动成绩,对部分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过于注重成绩的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情感的养成和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本次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运动态度胜于现实的身体素质,并将学生的运动态度作为评价学生期末成绩的主要指标,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态度。
三、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评价便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做出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倾向于身体素质的测评,忽视了体育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锻炼观。
本次课程改革将学生评价的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希望通过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增强这一现实状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进行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最核心的理念便是评价不是一种甄别手段,而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要通过正确评价促进学生进行锻炼。
四、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新课标的颁布一大特点便是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建设,都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专家在现实制定课程计划时,不能完全估计所有民族、所有地区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困难。
本次新课标倡导国家、地方、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参与到高中体育课程建设中来,发挥自身了解学校地理位置、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的优势,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
五、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本次新课标在设计过程中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课标的地方,主要表现于: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些特点的理解,为国家培养出身体素质出色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