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素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4 04:59: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素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素养论文

篇(1)

二在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山东自然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山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两大子系统,在山文化资源方面有泰山的多元文化(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崂山的道教文化以及蒙山文化、峄山文化、千佛山文化、云门山文化。在水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是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齐鲁文化》课程对山东的这些文化资源和其历史渊源进行系统地讲解和阐释,运用PPT课件辅之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示,并根据课程进度插入影像资料多角度欣赏,如山东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齐鲁青未了》、大型电视专题片《齐鲁民俗》等。而与齐鲁文化相关的讲座和展览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的认识和了解。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使有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即全球文化趋同的隐忧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由于传播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输入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热销全球、美剧《越狱》在中国几乎是同步的网上下载和收视等,麦当劳和肯德基成为妇孺皆知的洋快餐。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青年一代渗透和影响日益巨大,所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一时期更显意义重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们逐渐开始认同这一说法,也就是说有个性、有特色的东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这个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诚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言“参差多样是幸福之源”。而对于本土文化或地域文化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支和主体的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彩与多元状态给了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差异性生存的理由。那么以文化为创作土壤的艺术工作者对于各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态、表现内容的熟悉与掌握是必需的,这也是作为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学生们需要尽早接触与全面了解的。

二、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

篇(2)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篇(3)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5)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22-02

一、艺术有助于发展全面思维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而且是很大的束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健全的思维,要很好地研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二、艺术有助于丰富感情世界

艺术是人类取得一切认识活动定向的基本手段,是人类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重要手段。艺术所达到的其他种种目的,也都是建基于它的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功。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可以是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和人自身之外的,但艺术必需有人自身的情感的介入,是人类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古典音乐来看我们欣赏它,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能体会到它很不一般的灵气和灵感,唤起你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样的感情令你魂牵梦绕,真该叫做心声。它的表现力也是超乎寻常的,像一位魔术师,快乐、悲伤、安静、疯狂、忧郁、高雅……只要你能想到的,几乎无所不能;她用一种更加优美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正因为这语言的奇特,让你产生更多的情感和幻想;假如你的心是一把精致的七弦琴,她会是一位阿波罗般的好琴手,纤纤素手轻盈地拨动琴弦,产生的美妙和弦,你可以感觉到吧?古典音乐是一杯好茶,沁人心脾,需要静静地品味――初入口时是苦的,却不难喝,渐渐地有些淡淡的甜味,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此时,闻着清香,偶尔看见茶叶上下漂动,心中不禁飘起一份神往,一段清静。这,方是第一泡,往后,才有些韵味呢。古典音乐也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香气四溢。生活在这信息爆炸的快节奏世界的你啊,别永远那么仓促,难道一点不为这香味所动吗?停下来喝一杯吧,体会她的悠闲、她的高雅、她的完美,而她美仑美奂的一切皆需你的欣赏。请相信,你得到的绝不会比你失去的少。如今,复古是一种时尚,不管是不是附庸风雅,至少我们还可以聆听古典音乐,这样的美丽不该被浪费吧?她应当是经久不衰的,的确,无论在哪里、什么时间,经典的音乐没有变。其实所爱的东西并不一定要得到的,或许古典音乐就是如此,能够侧耳倾听,就足够了。

母亲眼里自己的孩子最漂亮,情侣眼里自己的情人最美丽,艺术家眼里自己的作品最优秀,就因为他们在那里体验到了一种确证自己真实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别的什么,只能为自己的体验所打动,是“我的”情感。美的感受本不应该如此,但是在这里却被转换为美感,是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方面,因而,就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

罗丹说:“艺术家是人类情感的记录者和发现者。”艺术不能够离开感情,在艺术过程中,艺术家、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艺术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技巧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艺术有助于完善心理结构

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在各种艺术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形成完整而又互通、互补的艺术心理结构。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艺术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人类四大器官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心理结构。这四大器官分别是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这四种可以被视为“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朱光潜译本,载《美学》第2期)的人类器官。需要指出的是,四大器官中其中任何一种器官,都不能单独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能力。例如听觉器官,我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作为听觉器官的耳朵,虽然只是接收听觉信息的器官,但是器乐的演奏需要肢体某些部位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声乐的演唱,需要语言、发声的控制才能完成。而指挥家还要靠体态语言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意图。音乐的活动并不只是接受信息,而且还要输出信息。

各类艺术之间,不仅经常是相互启发,并且,各种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相互的沟通和支持。没有这种艺术能力的互补,人类的艺术感觉就不会如此丰富,也不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例如美术与音乐上相互沟通的罗可可风格、印象派风格等。声乐表演和欣赏中听觉与视觉在艺术通感上存在着互补。人们经常利用听觉与视觉构成的通感,进行艺术的创造、欣赏活动。即使是听纯音乐,如果没有艺术通感(包括与听的艺术感知相关的文学、绘画艺术方面的各种修养和生活阅历等),也不会有更高、更细微、更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这些无论是对中国还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鉴赏中,都是重要的。因此,从人的综合艺术能力来说,听觉与视觉艺术,在艺术感知上是互补的。另外,听觉与形体上的动觉、与言语的表达,也具有更为内在的联系。形体艺术的音乐性、言语艺术的音乐性,在艺术鉴赏中是经常被人提到的。

中国古代乐论中讲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的艺术形式共构一体,其统一的存在方式称为“乐”。乐的活动,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其中诗言志,歌咏言,以及情感的表达,直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讲的不同艺术能力的综合和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的艺术能力、以及在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通感,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完整的感知能力。并且,通过不同艺术能力的相加和综合而产生的艺术能力,所产生的,是超出原有艺术能力的新能力。实际上,各艺术门类其自身发展,正是在走向综合的过程中,创造和产生出许多新的、综合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剧,歌剧,舞剧,戏曲,行为美术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等。

从人类艺术能力的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这种综合艺术感知能力在艺术的创造和审美背后作为一种支持,我们甚至可以说,仅从狭隘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听觉、视觉、形体、言语艺术的能力,不但在艺术创造上会使艺术失去七彩的光泽,也不会在审美中形成丰富的审美意象。不同门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性、特殊性,相对于人类艺术实践中最终形成的综合艺术能力,其存在本质上只是“相对分离”的存在,并且受制于事物之间的依赖、统一和综合,始终处于相互的联系和转化之中。仅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讲,恰恰是由于这门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性,客观上促使这门艺术在其发展中不断寻求综合艺术感知能力的支持,寻求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姻。这在音乐史的知识体系中、在人类音乐活动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看不到艺术的特殊性与综合性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仅仅将艺术的特殊性视为艺术的本质,这至多只有一半的真理性。

不同艺术综合能力的运用,可以完善和形成人的完整的艺术心理结构,并在各种心理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情感与智力、想象与创造的联系中,人的艺术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起到激活心理机能、提高人的创造性能力的作用。可以说,在人的包括艺术能力在内的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潜力,其作用可以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想象以及创造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四、艺术有助于拓展发展空间

托尔斯泰说:“如果烹饪的艺术不会被人漠视的话,更健全的美学理论当会产生出来。”所以,艺术的基础也是确定地在于人类的生物需要方面。声、色、香、形的认识是印证人类自身的发展,变成了一种情感性的反映。同时,人类在认识到物质的作用基础上,在不断地变幻物质,从精神方面,把物质的世界做了改变,有了神话,有了工艺美术,有了舞蹈和音乐。对自己的不满足和对自然的不了解,艺术、政治、宗教同时产生了。可以说艺术使这个世界发展了,也是人自身不断地拓展着发展的空间。

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艺术在任何时候,无论是从历时的还是共时的角度,都与人的生活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艺术在不断地延伸着生活的空间,发展着生活的内涵。因此,要建立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种关联的观念。不仅为了掌握艺术能力,由此建立起一种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

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不是生硬的结合,给艺术能力的表现套上人文的外衣,而是人文精神通过艺术活动,从中自然体现出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整合以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向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创新服务成为用户服务的主题。然而,如何能更好更深层次地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自身要有很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一、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现代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把人本身所拥有的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手段和能力,注重的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的时代,图书馆不仅肩负着承继传统、弘扬文明的历史重任,而且承担着吐纳信息、激活思想的时代使命。它既是有不尽源头的知识海洋,也是历久弥新的终身教育的大课堂。终生学习是现代人的理念,图书馆已成为人们了解各类信息及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是人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只有促进人们信息素养的迅速提高,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

2.是图书馆用户服务拓展与创新的需要

传统的用户服务包括:文献资源的借阅、检索与宣传、阅读辅导、参考咨询、网络信息导航以及用户发展、研究与培训,此外还有各类信息工作,如科技查新、专利查新、定题信息服务等。

进入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图书馆改进传统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使图书馆可以不断为用户创新服务,出现了许多新的服务项目:馆外主动服务(outreachservice)、预期式信息服务(anticipatoryinformationservice)、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服务、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网络信息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personalizedcustomizationandservice)等等。

用户服务的不断创新与拓展使得图书馆自身建设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进步,图书馆员势必身先士卒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图书馆员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者,组织图书馆对用户进行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用户信息素质。其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参与者,肩负着直接对图书馆用户培训与教育的责任。再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课程的协同设计者,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分心,并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信息素养培训的课程。最后,图书馆员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推动者,推动着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二、如何进行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养

1.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要求

(1)树立信息意识

树立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观念是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先行条件。面对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有信心第一的意识;面对信息资源的激烈竞争,要有信心抢先意识;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面对信息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具备信息知识

图书馆员要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背景,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图书馆员广泛地获取和了解信息知识,这是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

(3)提高信息技能

培养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提高馆员的信息技能。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要有信息挑选、获取、传输、处理、保存的应用能力,以及不良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信息系统安全的防范能力等。此外还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4)良好信息道德

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养的保证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遵守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准则,具备敏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有热情服务和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心。

2.在实践中提高实际综合能力

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不断塑造,信息素养的提高要贯彻到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首先,必须具备某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来正确分析、判断信息质量及其利用价值,这是馆员业务素质高低及能否让信息服务增值的重要体现。所以,这就需要馆员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某一学科方面的信息咨询专家。

其次,图书馆员要熟悉图书馆内业务流程,更要谙熟自身岗位的业务技能,做用户的信息导航员,更好地引导用户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再次,图书馆员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源,同时过滤和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使新成果、新见解能够及时地得以交流和推广,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深层次服务。

3.培养良好的图书馆职业精神

作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应该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具体包括: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精神;爱岗敬业、细致周到的服务精神;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创造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图书馆发展为核心,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提倡爱馆、爱岗、爱书、爱人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及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营造图书馆和谐氛围。

4.建立图书馆培训与激励机制

图书馆要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上文中提到的馆员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要求,自身通过努力来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严格要求,综合培养,鼓励馆员去继续学习与进修,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综合业务技能。图书馆馆员培训与激励机制要建立在图书馆的实际业务工作之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策略和激励机制。要让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具体化,全面提高图书馆员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图书馆员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修养,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庄艺勤.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J].图书与档案管理.

篇(7)

关键词:用心观察动手操作联想比较归纳发现

数学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把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

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

二、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和生活。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

(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例子,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理解吗?

四、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8)

1 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 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9)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轻文化,人文基础薄弱。高考时,艺考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非艺考生分数低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再加上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文化课很难引起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浅薄,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了解;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写文章时文理不通、有时还会有错别字,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

(二)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个性鲜明,善于创新;但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相信直觉,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思想紧跟社会潮流,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观念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追求艺术,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由于过度专注于专业,不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有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不了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

(四)人格心理不健全。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独创性,所以他们追求个性自由,造成了他们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精选教材,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性情,但是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的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所以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相关情况以及作品作者相关情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生语文教师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钻研和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中国人文精髓,并利用自己的言行和素养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当然这些影响和感召是潜移默化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创造意境,引导和启发艺术类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会和了解,使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在讲授陆游的《钗头凤》这篇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和学生共同回顾陆游的生平和所学过的陆游的作品,再配合视频讲解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接着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篇的文章的主题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以及爱情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以语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提高应用文字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为载体,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经典、演讲、书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营造积极的人文气氛,有利于学生学学语文。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在应用文字的能力。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人文方面知识面,弥补自己在民族文化的欠缺。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学学语文兴趣,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引出图片、声音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人格心理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小泉.试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篇(10)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认识到艺术与科学、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意识到艺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已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同步发展,并以鲜明的形象融人社会发展之中。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而如何发展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一千多所全日制高校中有近六百所院校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艺术素质教学和多种艺术课外活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应更注重研究多学科多门类知识的调和。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艺术文化修养对科技人才的促进作用:

一、艺术文化素养可以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当代科技人才必备的最突出的素质,是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人类思维通常分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在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都发生着作用。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深远性的特点正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如美术创造所常用的点、线、面及其色彩和比例在空间的组合造型可以训练敏锐的观察力、空间知觉能力、直觉和想象等能力;音乐可以训练听觉的敏感性,体会自然界的律动;表演艺术可以训练形象的塑造能力,培养情感投入产生共鸣的工作精神,从而提高学习、记忆和工作效率。

历史上有重大发明的科学家或大艺术家,都有着很强的艺术观念和科学观念。例如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维纳的小说、鲁迅的《科学史教篇》等,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张衡和达?芬奇。张衡在天文学上创制出地动仪和浑天仪;在地理学上绘制过一幅流传了几百年的地形图;在数学上算出π为 311466;在史学上对《史记》和《汉书》提出过修改意见;在文学上五言和七言诗的创始和汉赋的转变都离不开他的贡献;在艺术上他还是东汉时期六大画家之一。在欧洲,达?芬奇作为艺术家,把当时的绘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创作了许多传世巨作,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作为科学家,他在地质学、生理学、物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同时他又是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军事、建筑、土木、机械和水利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

当代科学家们诚恳地宣讲“艺术与科学,在根本上是相通的”。艺术思维是通过艺术教育获得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直觉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艺术文化素养不但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常常直接导致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艺术文化修养能够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潜能,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二、艺术文化素养能够激发和促进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

良好的艺术素养有助于科技人才适应繁重的科研工作,激发工作热情。科技研究是科技人才的主要工作,开展科技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能和智能上都要进行大量的消耗。而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像电脑那样连续工作。另外,人还有很多情感方面的要求需要满足,否则繁重的科研工作将使科技人才变得焦躁不安,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率,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很多科学家都总结出这么一句话,“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而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可以使科技人才在工作的间隙完全沉浸于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得其积压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使体力和精力得到迅速的恢复。艺术文化是人类对其源于生活的强烈情感的表达,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可以促进科技工作者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从而产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激情。

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得益于艺术。[1]从多才多艺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到明确提出进化概念的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斯;从大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到酷爱绘画艺术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从诗人物理学家牛顿到小提琴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到热爱艺术的中国系统工程创始人钱学森,都证明了艺术文化素养与科学家的成长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艺术文化素养能够促进科技人才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人格

科学研究占据了科技人才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其与他人的沟通减少,人际关系因此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与他人的沟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内在需求,长期的脱离群体将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共通性增强,团队成员之间不再仅仅只是工作上的交流,还可以在艺术体验方面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可以活跃团体的气氛,满足科技人才对于沟通的需求。

艺术文化素养对于塑造科技人才的良好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2]。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创造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艺术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净化思想灵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艺术文化素养与科技人才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也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也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科技人才人来说,科学教育和艺术的审美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界变化发展规律,必然反映了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美学特性,而简单与深远、统一与和谐、守恒与对称则是美学在科学中的体现。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时期,科技人才艺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艺术人才科学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科技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电大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综合实践又分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本研究主要聚焦综合实践部分。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答辩,有的电大采取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并答辩、专科生只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的方式,有的电大则采取全部学生撰写论文并答辩的方式。目前,电大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之前,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导致这一环节存在较多弊端,无法达到原有目的,社会对电大学生学术水平也多有质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进行改革探索,即尝试在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学生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变最终的学术“检验”为平时的学术“熏陶”。

二、国内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

素养的基本做法

国内外高校在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内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内一些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机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学生入校初期就开设了与论文撰写相关的基础课程和讲座,并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阅读数量上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不少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都在中国知网、龙源网等期刊网站购买了大批电子图书。学生在校园网内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查阅、下载期刊。不仅如此,这些学校还常常聘请校内外的名家大师,为学生作学术专题讲座,与学生互动沟通。通过这些环节逐步熏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请名师作学术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得到学术上的耳濡目染,认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为自己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②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往届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以供参考。 ③ 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的行业规则和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④ 在学生入校后,院系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最新的学术动态等等,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同时关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积累相关科研材料。⑤ 给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图书馆查询方法、网上图书资料查询方法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查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学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个专业给学生列出主要的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作必要的阅读。② 每学期组织若干场学术报告会,使学生通过报告会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些专业要求学生听完报告后撰写心得体会,其中有的报告会就是专门讲如何获取支持论据和资料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术素养。③ 将历届学生的论文收集起来并挂到校园网上,使学生可以随时查阅[3]。

(二)国外高校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国外高校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方面,一般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之专家的学术讲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训练。[4]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一般都要办两卡:学籍卡和图书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纳尔逊曼得拉都市大学(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 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论文),paper通常是围绕专业的。②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组成学习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大作业,包括后面的论文,小组成员均可分工协作完成。③ 学校开设有“研究方法论”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另有一门选修课程专门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④ 学校提供便利让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图书馆免费给学生提供要查询的资料。只要学生把要求提出来,图书馆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把相关的材料搜集好寄给学生。⑤ 图书馆有专人为学生搜集网上材料,而且是免费的。[5]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主要做法是:①国外留学生入校后一般有9个月的预科,在此期间除了学语言外,主要进行课程的准备,包括接受学术上的培养。②第一学期就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写论文,如何使用SPSS技术。③学生撰写论文前,需要先确定论文的框架,撰写essay(小论文),然后进行陈述。校方据此确定导师。④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通过专门课程学习研究方法,并与导师讨论小论文。[6]

(三)电大系统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做法

电大对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制定有相关规章制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过论文写作训练的选修课,教材为《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7]中央电大还编写了通识课教材《信息检索》。[8]中央电大有关系部,如财经部还制作了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

电大系统内各学校在遵守中央电大统一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对毕业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一些规范和要求对电大学生而言,明显偏高。[9]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本科课程“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采用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复旦等高校学术之精华,其内容之深,远非电大学生所能贯通。[10]《信息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但偏重于数字图书技术领域,且作为通识课,只是供学生选修所用。[11]有关论文写作的电视教学片的主讲人是普通高校教师,授课只是照搬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论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比较规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学术要求比较高。国外高校更注重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过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独到之处,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术能力,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电大系统有较强的学术培养意识,也采取了一些教学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对目前在职学习的电大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适用。

三、研究的过程

本研究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实践部分为例,针对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尝试对电大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电大学生在职学习特点的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因素分析法、SPSS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从整体情况看,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办学3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本、专科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和答辩的做法,制订了一系列涉及论文指导规范性、论文撰写规范性、论文格式、答辩程序、评判标准、答辩成员聘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实践环节也有严格的要求,整个毕业实践教学比较规范、严谨,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曾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较多问题,改革呼声较强。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无记名和随机的方式对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基层教学点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毕业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答辩以及学术素养培养方面的意见。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和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共发放问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18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内容共28个问题,分别是: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区、城南明德门学习中心、直属二分校长兴校区、直属三分校城西学习中心,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问卷,有效问卷282份。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5大部分26个问题,分别为:对学术指导环节的调研、对论文写作环节的调研、对论文答辩环节的调研、对电大学生学术培养机制的看法、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摘取核心问题的分析数据。

2010年6月有45.8%的学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学生(140人)认为应该“电大本科生进行论文答辩,而专科生只要求撰写论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学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学生(129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客观理由为:电大培养目标为实用型人才,对学术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学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学生(102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个人水平达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学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学生(131人)认为“不需要撰写论文的主观理由是: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撰写比较困难”。

2010年6月有52.5%的学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学生(148人)认为“电大的论文和答辩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在参加答辩考试的考生中,论文有抄袭现象的比例为多少?”问题时,有92.6%的学生选择“70%以上学生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90%的学生在“您的论文是否存在严重抄袭现象?”的问题后选择否定。这本身是矛盾的――别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没抄。尽管是无记名的,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认为前者是比较真实的。

(二)专题调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随机抽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某分校21名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其中,17名为行管专业,2名为汉语专业,1名为旅游管理专业,1名为广告专业。21人中有4名为本科专业,17名为专科专业。21人第一次提交的论文,经清华同方学术不端检测平台查验,均属抄袭,其中全文下载的为13人,达到62%。笔者与17名学生面对面或电话进行交流,他们表示,个人理论功底不够,选题和撰写论文比较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写,以前教师也没教过,加之工作又忙,下载和抄袭也是无奈之举。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还进行了相关的调研。调研发现,一些电大学生选题过大,比如《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评述及社会性内涵》、《浅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餐饮》等等,这些选题电大学生是难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再如某场次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全天12人,有6人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其中有4人写阿Q;有3人写红楼梦。答辩教师说,不少论文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枯燥无味。调研还发现,虽然学校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学生进行实习或设计并撰写报告,文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自行找单位实习、给出评语并盖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三)专题访谈

笔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别采访了曾经参加过电大论文指导的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向平、张青、廉澄文等教师,并与参加答辩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他们认为,电大学生很多是在职的,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论文,确实很有价值,但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是抄的,答辩教师也是无可奈何。很多人表示,严格按照电大的标准根本就无法进行评判,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写论文,也没有接受过学术方面的训练,答辩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不了解、一问三不知。建议电大从根本上改革毕业实践教学环节。

四、研究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以及相关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大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电大学生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机制不适应电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下载网上资源变得非常容易,论文抄袭现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现在的电大学生与以往的电大学生相比,无论是年龄,还是知识水平或个人工作阅历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论文(设计)选题盲目、重复、陈旧、宏大,论文层次结构不清,格式不规范,等等,造成了指导、写作、答辩等环节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原有的意义。

电大原先设置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本意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术水平,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换句话说,电大没有把对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列入教学的基本任务。这或许是导致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出现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里也有学生学术能力不强、诚信度不高,指导和答辩教师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对原有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据电大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认为,电大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该从电大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变检验为熏陶”,注重学术培养过程,培育良好的学术精神,打造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学术素养培养的课时。

(一)进行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设计

学术素养的培养决不能临时抱佛脚,应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将电大目前的社会实践(3学分)和毕业论文(5学分)融合为一体,分解为学术素养课程(必修)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学分和3学分。

学术素养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开设,内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检索方法、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等,特别强调对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② 课题的选题。采用案例和评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科学选题的方法。③ 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要领。采用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切忌艰深、空泛。④ 简单课题或案例的训练。⑤ 论文格式的要求。⑥ 毕业答辩的应对技巧。

(二)建设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教学资源

电大学术素养培养的资源较少,且缺乏系统性,今后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资源建设:① 建设相应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订已有的《信息检索》教材,编写《学术素养培养教程》,等等。② 建设视频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录制与文字教材相应的教学视频。对社会实践过程可以以案例呈现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灵活生动地表现实践过程。③ 集成数字图书资源。建立以课程为单位的数字化专业课程书架,提供强大的网络资源支持服务。

(三)建立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质量保障和反馈机制

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贯穿培养学生学术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树立强烈的学术意识,同时要健全和规范制度,及时进行反馈。

1. 制定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2.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指南》,让学生清楚了解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意义、学习内容与资源、考核方式、学习平台操作流程及步骤。

3.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师工作手册》,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平台操作方法、步骤等。

4. 制定《学生学术素养培养教学管理及督导工作指南》,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监督教师和学生情况,听取意见,评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技术支持服务

通过网络全面推广过程性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学术素养培养提供技术支持。改造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的服务功能。

1. 将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视为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学内容设置任务模块,上传学习资源。

2. 通过形成性考核平台实现学术素养培养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提交、批阅和成绩查询。

3. 拓展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系统,增加系统功能,如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选题审核、对论文1至3稿指导过程的记录等。

4. 在网络上进行毕业综合实践环节的终结性考核。

(五)设计全新的学术素养培养考核体系

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实践教学考核,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学生学术素养考查。以给出专题、让学生查资料并撰写报告的方式进行。比如,以《云计算是什么》为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文章。在对学生学术素养的考查中,要缩小“评”和“考”的成分。

2.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注重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一般不选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课题。

3.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改变以往“检验”的作法,将答辩作为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的一次机会。

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对于非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应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进行毕业答辩。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毕业论文及答辩学分构成,比例为4:6。

对于艺术、医疗、外语类学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统一评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论文学分构成,比例为5:5。

对于各专业专科生,可以采取学术素养考查的方式进行。其考核由日常学术素养学分和学术素养考查学分构成,比例为6:4。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艺术、医疗等,可增设实操考核。学分统一归入学术素养考查的学分。比例为5:5。

(六)规划全新的论文答辩规则和流程

改变以往论文答辩仅仅是考查的方式,对论文答辩的规则、流程进行全面改革。设计新的答辩内容、规则和流程,突出对学生学术素养提升的关注。答辩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论文的基本介绍后,不仅要对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更要对该选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最新动态、各方观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淡化考核色彩,强化对学术素养的关注,让学生通过论文答辩在学术素养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