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再加上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罗素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现在的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学生行为习惯极不相称的现象: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打架抽烟、脏话连篇、谈情说爱等等。表面看是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究其原因实质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地理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要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
2.2 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只要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德育生长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2.3 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2.4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地理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分析
中学地理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二是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三是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四是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育;五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六是其他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尽力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巧妙寓德育与教学中,同时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
二、地理教学德育要素挖掘与利用措施分析
(一)有机结合讲授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德育不同凭空而入,随心所欲,而要与相关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例如,在学习“深林资源”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内容如:有一座山寺,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叮咚。某年,天大旱,河溪断流。附近的村民,都来寺内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奇怪的是,别处都没水了,唯独这山的山泉,源源不绝,解救了当地的人民。当地的人说,是他们的神灵保佑了他们。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使到这座山能抗击干旱?”话音刚落,学生便陷入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得出:“是森林解救了当地的人民,可见孙林资源是多么宝贵的资源,我们也要保护和珍惜现有的森林资源。”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学生积极思考,并勇敢发表个人见解。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又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中的罗马广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描述如下场景:”罗马广场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那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鸽子,有的鸽子在懒散地跳着、飞着,有的各自调皮地飞到游人的肩膀上,逗着你。人与鸽子和平相处,样的情景令人向往。但在我们国家能够见到吗?”这时学生面露不悦,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哪一位同学能说说原因?”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表意见得出:在我国,因为一些残忍、缺德的人猎杀鸽子,将其制成美餐。因此,我们国家要急切提升国民道德素质,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在不经意中学生便接受了教师所设的德育教育。
(二)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情景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诗词歌曲、寓意深刻的漫画、主题鲜明的图片、直观、真实的录像等来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助于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内容中,教师可以播放近年来我国抗洪、抗震救灾的现场录像,或者讲述其中的英雄事迹、或展示有关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切感受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而提高自我的防灾、减灾保护意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借助地理练习,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势必会接触到大量的作业、试题等练习内容,而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编写考试命题时,要注意体现人文性、思想性,实现育人功能。例如,在讲解“日本”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练习题: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比中国_______,但是日本却每年从中国进口超过200亿双一次性的筷子,这说明_______;对于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你的意见和看法是:_______。这道练习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是能够很好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要学习日本政府的做法,积极借鉴他们的环境保护做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要热爱家乡与祖国,保护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借助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
巧妙借助历史时事,不仅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时代感和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世界发展局面,从而延伸德育知识。例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教师可借助“之争”事件,向学生讲述关于争议的前因后果;并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东海钓鱼列岛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爱国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要素,不断研究,巧妙设计,使的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淑媛.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交际,2013,(06).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总之,德育渗透要挖掘教材,循序渐进。
二、设置情景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情景,渗入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美,为学生设置思维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地理美感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领悟祖国地理环境的美,思想方法的美,文字与图形结合的美,地理语言与地理图形简捷的美等。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衣着要整洁,语言要规范,举止要端庄,板书要工整,安排要合理等,这些都能给学生以情境美的感受。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亲身体验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实践中多彩的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自我教育。因为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如,学生通过学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后,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就会体验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上,自然就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四、通过比较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辽阔的国土、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但同时,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采用“算帐法”通过比较进行德育渗透。因为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因此,通过比较,采用“算账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效果就好得多。比如,我国“人口多资源少”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然就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会更好。
五、联系实际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教师在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六、开展活动渗透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4.地理德育活动的形象性。
德育活动是重复地把社会规则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适应所处的社会规则。地理德育活动是形象的,例如地理学论证了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等等。分析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翻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证和分析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具体、真实可信,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象、生动,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根据中学地理德育的五个特点。在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多样,其文字、图象、图表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很多寓意深刻的德育因素、隐蓄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将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我在讲地壳的变动这一节时,通过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内、外力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今的地形是内、外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以此对他们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改造我国自然面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南极等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这是实施地理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及时补充地理德育内容。
及时补充和充实一些必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地理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政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此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以时代观念去丰富、充实我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内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录相等。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封闭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实施地理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外,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教育,辩别是非,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
转贴于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收集整理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而巴特曾说过:“教学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教育的全部。”由此可见,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学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思想。
凭借学科优势渗透道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包含着众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有资源、环境、人口、发展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国际主义、灾害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责任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确,有的却渗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正确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完美结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以下几种效途径:
一、回顾历史,关注时事动态,拓展德育知识
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拓展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当今时事指出我国南海黄岩岛和东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从全球的角度,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扩大德育范围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同的家园,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很多,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不仅地球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的冲动行为都有可能对他国和全球带来影响。借鉴他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吸取他国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环境。
三、开展案例教学,提高德育效果
案例教学,不以他国他乡为背景,就以学生所在城市或乡镇为背景,这样学生不但有亲切感,也便于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设置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如,在学习“固体废弃物污染”时,课前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到所在的城市或乡镇进行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点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你将如何解决本区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案例学习,使学生掌握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播德育思想
纯理论的教学总是那么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使得课堂非常枯燥。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城市风”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和环境观,科学合理地解释如何规划城市绿地和污染严重的工厂,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自己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于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材中许多素材都可以渗透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本末倒置,不要过于讲解理论,应换位思考,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多做些文章。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