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4 09:01: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篇(1)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Jinling College,Nanjing 210089,China)

摘要: 随着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独立学院学生管理问题也愈加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辅导员、学生特点及目前的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中使用弹性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 independent colleges every year, student management issu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 become even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poses to use flexible management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关键词 :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弹性管理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tudent management;flexib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3-02

1 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关系现状

大学教育归根结底可以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课堂教育由任课教师完成,课外教育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担任。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且接触频率最高、时间最长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关键。独立学院辅导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1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①文化成绩相对薄弱,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能力。独立学院基本都在本科三批次招生,该批次招收学生高考成绩属于中等层次。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学习上缺失目标,无动力,易沉迷网络、游戏、恋爱,学业荒废。②实践动手能力强,思维相对活跃。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思维活跃,个性强,兴趣爱好广泛,具有较强的组织及表达能力,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如能因材施教,培养潜力巨大。③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承压能力低。在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情况普遍较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困难和挫折,承压能力较低,遇事容易放弃和逃避,但同时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不容其他人的批评。小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本三”的身份耿耿于怀,对于自身前途缺乏自信,深感迷茫,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1.2 独立学院辅导员特点 ①较年轻,学生管理经验不足,易冲动。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与学生“代沟”小,易于学生交流沟通。但另一方面,年轻的辅导员学生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工作方法相对简单。碰到个性强的学生,一旦自身权威受到挑战容易冲动,和学生形成对立。②归属感不强。独立学院属于民营性质,一部分辅导员把自己和学校的关系定位为雇佣关系,没能把自己当成学校主人翁,归属感不强。定位的偏差必然导致工作的投入的减少,最终导致学生管理出现大的问题。③工作头绪多,工作压力大。独立学院辅导员一般要身兼数职,除了完成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外,还需负责学生心理、医保、就业及各类评优工作,辅导员工作头绪很多,工作压力大。

1.3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现状 学生步入大学后,发现有了许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巨大转变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适应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但有很多学生出现了目标缺失,学习毫无动力的情况,继而出现旷课、考试难以及格等现象。独立学院中,这部分学生又相对多些,辅导员在进行这部分学生管理过程中,普遍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做法:第一种做法: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很多辅导员认为学生已经成年,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因此一旦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就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对这部分学生采取惩罚措施,处分、留级、直至开除,以收到教育广大同学的目的。这种做法并没有错,确实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是保证教学活动平稳进行的保证,但是有部分受惩处同学会感觉自尊心受到打击,抱有叛逆抵抗心理,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这样反而没有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激化矛盾,不利于稳定。第二种做法,采用柔性管理。发现学生违规后,找到有违规学生谈话,希望通过提醒警告学生,让学生违规行为有所变化,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好几天后又依然如故,这样多次反复的谈话收到的效果会越来越差,最终辅导员也终将失望直至放弃。这种做法一味迁就学生,虽然不会出现什么激化的师生矛盾,但同时也让大部分同学轻视校纪校规,同样也很难管理好班集体。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目前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应该采用弹性管理。

2 何为弹性管理

2.1 弹性管理的定义 所谓弹性管理即学生管理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既要坚持有错必罚,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掌握尺度,也就是刚柔并济式的学生管理。

2.2 弹性管理的内涵 独立学院学生弹性管理的最根本的内涵即刚柔并济,要刚柔双管齐下,刚是根本,柔是刚的必要补充。过刚易折,过于机械化地死板地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极易限制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尤其针对目前“90”后的学生,个性强是他们的特征,如何引导他们个性和谐发展也是需要我们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过柔易散,柔性管理作为刚性管理的有效补充,不能将柔性管理认为是放纵、怀柔。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安全稳定的教学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及强有力的实施作为保障,单一的缺乏必要制度作为保障的柔性管理只会使学生肆无忌惮,班级管理涣散。

3 学生管理过程中弹性管理的实施要点

与学生进行有效高效地交流并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大部分情况下采取弹性的语言、弹性的处理措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弹性语言的使用 弹性语言是指辅导员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运用灵活的语言,既要维护规章制度顺利执行,也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结合他们的出发点安抚学生的情绪。同时所说的话,尽量地留有余地。因此所谓弹性语言即可进可退、正反两面结合的语言。如在学生犯错误后,在学生的批评教育过程中,如果一味的批评,可能导致学生的反驳,这样师生双方的谈话如果陷在辩驳过程中的话,对于老师的威信及学生的教育是不利的。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在语言上可以适当地采纳,甚至在学生没有提出反驳意见的时候辅导员可以主动地在语言上表达出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会提出的一些解释、借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心理上和我们辅导员有共鸣,更利于学生接受辅导员提出的批评意见。

3.2 弹性制度的实施 现在有个性的学生越来越多,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宣扬个性的需求,这是一种进步,但这给学校、班级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辅导员为维护制度的尊严确保制度的执行经常与学生对立甚至发生冲突。对此,在制度的制定、实施上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相对有一定的弹性,允许小部分学生在大方向上不偏离的情况下有一定自主权,会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一年级新生普遍有晚自习,晚自习制度是统一要求的。但是就有学生认为其在宿舍、图书馆更能学习好,在教室里在老师的监管下学习不能够接受,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允许其自主选择。但前提是学生应该做出书面保证能够在其它场合认真学习,保证学习成绩优良,对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后续监管,一旦发现学生成绩有问题即可重新要求其遵循制度,认真返回教室学习。同样的情况,现在高校学生的旷课行为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旷课的借口就是老师上课听不懂,还不如学生自己自学。针对这个情况,教学管理部门就可以同意学生的申请,但要求学生定期参加教学考核,考核不通过就必须无条件回到教室学习。这样在制度的执行上就有了一定的弹性,也更人性化。对于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我们教育管理者不应第一反应就是学生是错误的,应该在维护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疏导而不是堵截。

管理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而不是为了维护制度。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说制度是用来破坏的。抓住“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实施弹性管理就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化解矛盾于无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61-02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制度从实施以来走过50多年的历程,学生辅导员角色已经从最初的学生政治引路人,演变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但高职院校传统的体制不适应新形势,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声望低、职业寿命短,从业者进退两难。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如下:

第一,职业认同感差。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缺乏信心,主要表现在:重学术和科研而轻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烦琐而杂乱,事事都必须亲躬亲为,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辅导员工作还包含管理学生的日常安全问题,这让学生辅导员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第二,职责定位不明确。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常常存在着多头管理及职能重叠的现象。学生辅导员从人事上而言隶属于系部,但其他行政部门例如后勤处、教务处等也有权利安排辅导员的工作。

第三,评价体系缺失。由于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难以量化的工作,学生辅导员工作同样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执行绩效管理,但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考核标准都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辅导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工作业绩难以指标化,进而反映在职称评定对辅导员岗位的缺失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待遇较差,流动性大。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学生工作不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具体的成果得以展现,这影响了其待遇和晋迁,很多求职者把学生辅导员岗位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3年任期满后,90%的学生辅导员选择了调到其他岗位。

第五,缺乏对口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养有其片面性,过分强调学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而忽视了其对学生思想深层次的理论解惑或阐释的能力。然而,学生辅导员为满足从教育者向陪伴者,从说服者向倾听者,从评价者向引导者的转变,更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业务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改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必须加强其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分工的专业化和岗位制度本身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包括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岗位的分工专业化和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的完善两方面内容。

(一)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岗位的分工专业化

学生辅导员专业化是学生辅导员发展的趋势,然而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辅导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从个人角度而言,术业有专攻,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学生辅导员由于是以系为单位进行管理,必然出现各系各自为政的特点。从大局而言,学校又希望某些时候能统一管理以确保全校性的政策得到最直接的贯彻,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辅导员无疑处于横向(各系部的内部管理)和纵向(学校的统一管理)矩阵管理的结点上,同时受到纵向和横向主管的双向管理,他们常因为领导意见的不同而无所适从。然而矩阵管理无论在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中都是客观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矩阵的源头入手,即主管领导要讲究专业分工,突出各自专业价值,不同的事项应该由合适的专业部门进行管辖,而不是讲究一言堂。为此,应明确制定合理化的职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职责的分工明确化。图1为高职院校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组织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该组织结构属于命令传达式的结构,命令从高到低依次传达,突出了学校对学生工作集中统一的领导权,自上而下的职权关系保证了信息和命令的传达与执行;体现了对直线主管负责、为学校为工作中心的服务取向。学生辅导员作为底层的执行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烦琐的事务,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格局中,学生辅导员能否胜任落实到基层的全部工作任务就成了关键。事实证明,依靠这套垂直系统,最终由辅导员来完成各项学生工作任务是他们难以胜任的。同时,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工作规模过小,常常是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1∶120,因此必须首先从分工明确的角度来重新确立辅导员的职责。

从图2可以看出,对各项职责分工的细化和服务部门的归口管理,极大地减轻了专业辅导员的负担,而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改变了学校工作中长期以来以学校为中心的“本位思想”,明确了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方向,各个职能部门不但分工明确,而且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减少了不必要的烦琐环节,并且可以从学生中得到最直接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就需要从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上着手,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改变辅导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现状。

分工专业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根据分工完成相对单一的工作,从客观来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本。从主观来说,辅导员能发展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把专业发展到学术和教学领域,那么每一位辅导员都会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解决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差的问题的同时也稳定了辅导员的队伍。

(二)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的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校学生辅导员岗位改革一般的做法是许诺给辅导员任期3年后转岗等优惠条件,但这些恰恰是导致学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诱因,使得学生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高校应从根本上稳定学生辅导员队伍,通过完善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将有经验的学生辅导员留在辅导员队伍里。岗位制度的完善涵括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不断完善聘用机制。聘用机制是学生辅导员岗位改革的“准入证”。学院与学生辅导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合同明确学生辅导员的聘用及解聘条件,形成不称职的学生辅导员能及时淘汰出局,优秀人才能被不断地吸纳进来的良性循环机制和督促双方履行义务的约束机制。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完善辅导员岗位制度的核心。首先,考核工作应体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突出专业特点。

3.设置面向学生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机制和岗位津贴。高职院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一般是科级,但从学生辅导员的分工专业化角度,采用高校教师专业职称系列更适合辅导员专长的发展,但不能笼统地套用高校教师系列中如教学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等条例。辅导员职称的晋升首先考虑学生辅导员专业方向的发展,也顾及学生辅导员以学生工作为主的现实状况,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各学院根据学生辅导员工作实绩、学历、工作年限及专业成果实行四级职级制,即助理、一级、二级和三级。二是为学生辅导员的晋升提供一些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这是改革学生辅导员职称机制的核心。例如,学生辅导员需承担少量课时并完成一定班级数的日常工作等。三是学生辅导员任职必须首先通过统一的辅导员培训并考取相应的辅导员资格证,获取资格证后自动转为助理辅导员。四是一级待遇相当于讲师系列,二级待遇相当于副教授级,三级待遇相当于教授级。五是在实现四级职称制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岗位津贴,其标准可参照教师职称津贴设定。

4.完善学生辅导员职后培训制度。学生辅导员分工专业化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做支撑,因此必须不断完善职后培训制度,其包括:一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辅导员所在学校性质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例如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培训内容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分工原则培训不同专业方向的辅导员。二是学院根据每一位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分层次、分阶段定期提供进修机会。三是培训方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重视现代教育技能培养。四是培训形式与聘任、评估相结合。五是在培训中注重素质拓展训练。此外,由于学生辅导员承担了过重的学生工作压力,培训不仅要关注业务素质方面,更要重视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进修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冯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3]王庆如,孔颖.人本理念:美国私立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显著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

[4]艾楚君.不容忽视的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9)

篇(3)

何谓责任意识?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又应该是怎样的?责任意识指的是一种自觉意识,其表象可能平常而又朴素,但真正落到实处却往往掷地有声。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被公认为传统美德,永世留存。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这句话诠释出的是对国人最高的责任要求。作为公民我们要对国家尽责,对社会尽责;作为子女,我们要对家庭尽责,对父母尽责;那么作为高校研究生学生干部,我们就要对学校尽责,对组织尽责,对你负责的工作尽责,更要对你自己的选择尽责。

很多研究生带着这样、那样的目的选择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当他们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时,学生干部于他们而言就成为负担,由于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干部,因此很多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便随之产生。这就是研究生学生干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的明显表现。研究生多则三年,少则两年,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长,最多也不过两年。如果作为高素质、高能力、高品质代表的研究生都没有办法坚持两年的时间,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学生干部应该做的份内之事,那么他又如何能够在离开校园,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有所发展?又怎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呢?

二、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方法

因此,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应当成为高校训练研究生骨干精英队伍的重要一环,也应当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关键内容。围绕这一命题,召开各类形式的责任意识培养课程、活动,让研究生们能够自觉投入其中,从内心深处到行为表象,彻底的完全的认可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把服务于同学、老师、学院、学校的工作意识摆在首位,自觉践行使命、责任,全心全意的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即重视集体利益,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作为学生干部能够主动并且心甘情愿的做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他人为先,以责任为先。这样研究生学生干部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壮大和强化,才能无愧于研究生这一特殊的身份,才能对得起其所获得的种种荣誉,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标杆与榜样。

三、以培养责任意识为切入点,创新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几点设想

篇(4)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正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加强和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紧迫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制度掩盖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却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迫切性显露无疑。

1、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却没有跟上,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当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每年社会新增的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中端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在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总量增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全面关注,正确引导,建设一只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而高端就业岗位却并没有明显增长。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观念陈旧、就业技巧缺失、在经济发达地区聚堆等问题更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平衡。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对化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是就业创业指导自身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势和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指导意见;能够帮助毕业生有效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求职方法,明确择业方向,提升择业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评价其能力;建立健全服务毕业生的交互平台;拥有稳定的、长期的、友好的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可推荐学生参加就业实习、就业见习等实践活动;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掌握在校学生表现,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决定了要有一支高素质、掌握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方式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构成模式不够合理

各高校在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上却缺乏系统规划,在人员编制、绩效评定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队伍建设缺乏基本保障,导致人心不稳,流动性过高,不能形成梯队建设,严重影响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进度。从队伍组成上看,其人员多为兼职,有德育教师、就业工作行政人员和学生辅导员,编制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责任、目标的模糊,从业人员缺少对此项工作的认可度,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2、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不够专业

各高校中从事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出身于各不相同的专业,从文到理,从艺术到农医,几乎涵盖所有专业领域,但真正从就业相关专业或者心理学毕业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对就业指导的外延与内涵把握不够好。

3、就业创业指导培训体系缺乏实效。

在大学生就业的行政职能上大多以就业政策传达、就业信息传递、毕业手续办理等为主,缺乏对学生连续性、针对性的指导和规划,形成了“就业指导支招多,解惑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片面理解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忽视了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规律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始终对专业发展和职业需求认识不清晰,同时在受教育阶段缺乏专业、企业的评测,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三、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也是始终接触的高校教师群体,该群体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合理设计就业创业指导方案。辅导员可以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理论应用等方面的弱项,引导其改进,并配合就业指导课专业课教学以及平时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使之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智商、情商和逆商。

2、辅导员角色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服务员。辅导员作为国家、社会和学校与学生的直接联系人,可以及时掌握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最新动态,将就业创业政策的调整、就业工作程序的及时宣讲可以为学生在就业过程减少麻烦,避免进入就业误区提供有效的帮助。

3、辅导员角色有利于消除学生就业创业困惑

大学生对于年龄结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等方面和他们比较接近且工作涉及到其生活各个方面的辅导员有着独特的认同感,愿意与辅导员建立起亦师生、亦朋友的平等关系。而辅导员本身心态健康,对于心理咨询的相关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性、行为方式等有较好的了解,比较容易依靠身份、阅历等优势为学生正确分析、认识自己,消除自卑心理、放弃心理,成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员和困惑的疏导员。

4、辅导员角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能,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经济全球化带来多元化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对于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最强,对于不良观念的影响最大。辅导员在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摒弃唯金钱、唯权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社会发 展为先的价值取向,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乐于奉献,乐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三、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

1、明晰权责,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划入辅导员职责及考核范围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岗位职责中尚未包含“全程化”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这一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非是辅导员“分内之事”,辅导员做也可,不做也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短期内迅猛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激增,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一名辅导员(毕业生辅导员除外)面对上百名甚至数百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压力,很难对工作职责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产生积极性,往往是有空做点,没空不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如果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明确写入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这一内容或将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部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将帮助辅导员明确自身在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中的角色与工作范围,从而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自觉调整工作安排,制定相应计划,同时有章可循地开展工作。建设专门化的高校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辅导员是关键,只有使他们身份明确、权责明晰,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上的优势。

2、追求专业,注重科学,建立健全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培训机制

高校必须把辅导员参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努力提高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使辅导员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规等相关专业领域有所涉猎,争取达到持证上岗,同时定期举办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训与实战,及时更新辅导员在就业创业工作方面的知识,不定期的进行评估和考核,保证辅导员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质量,才能尽快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

3、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加强专门化的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必须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薪酬制度改革也即将开始,要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就必须紧紧抓住此次改革的良好契机,建立和完善包括激励机制,政策导向、规范管理等在内的驱动系统和调控系统。建立奖惩制度,如:对工作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开展先进表奖等评选活动等。同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考虑其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现和实绩,将其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工作量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评审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精神成人”是相对于“生理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成长关键是“精神成人”,其核心就是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而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维度去思考。一个大学生人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更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长为“四有”新人,既是衡量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当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凸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缺乏崇高目标,道德观念模糊。他们心目中没有崇高目标,是没有长大的“精神成人”,认为还是“得过且过”的好。不要说承受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就是连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似乎忘却:对于个人的学习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上课不顾及老师、同学的尊严和校规校纪,坦然地睡觉、玩手机、玩游戏,逃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且振振有词:“分不在多,六十分就行;学不在深,一抄就灵”。凸显胸无大志,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障碍。2、讲实惠、图实利,凡事不是道德在先,而是有利就图。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功利为标准,关心权力的获得远远超过了关心义务的履行。比如,在评优、评先、评奖时,捷足先登,当仁不让,可是履行义务时却是能推则推,能逃则逃。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致的,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抓住了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志愿服务就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同,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目前已成为规模性的学生参与活动,他们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被大学生看做是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实际行动,“志愿、奉献”精神仍然被大学生认同。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个“雷锋”的出现。而新时期产生的志愿服务却满足了千千万万个大学生的心愿,这也是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

通过参加关爱老人、留守儿童,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组织组织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能够上大学生在奉献的基础上感受到道德的真谛,转变过去队伍道德的浅显认识。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感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达到奉献爱心、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奉献的美,认识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又结交了一部分新的朋友,学到了一份新的技能,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同时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感谢,大学生也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认可感,这些都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磨炼道德意志和坚定道德信念

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所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所以志愿服务磨练了大学生的身心、强健了大学生的体魄,坚定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这些永远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志愿服务奉献的是爱心,对于参加志愿服务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觉的摒弃获得行为和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志愿服务弘扬的是正能量,也就要求参加者要有正能量。所以志愿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促进,是一种提高,是一种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汤加兵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141-02

“人固有死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老病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本质,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1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是指有关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医学伦理学辞典》中对死亡教育的解释是:死亡教育旨在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死[2]。

2辅导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具有勇敢、认真、理性思维强、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清、职业素养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的特质。针对这一特质,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发,如何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结合。[3]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还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4]在此期间,如何把握好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医生,是大学辅导员主要的工作目标。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和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医学院校辅导员如何将人的死亡教育贯穿于学生工作当中,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医学院辅导员工作提供可参考依据。该文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紧迫性方面出发,以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2.1现代医患关系缓解的融合剂

对于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生来说,现代的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患者与医生沟通出现问题时,医生能够从死亡教育的本质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与患者有效沟通,会避免很多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2.2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医生的医德是关键,医学生的医德的培养辅导员的重头戏,能够利用死亡教育开展班会、班级竞赛、班级活动,是医学生职业素养之医德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自身工作经验而言,从大一注重死亡教育和大二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死亡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业务心理素质和医德的关键。

2.3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融化剂

人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可能会豁然开朗。对于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而言,死亡教育会促使医学生心理阳光、乐观,大大减少了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正确、客观的对待死亡是减少医患关系导致的打杀事件的关键。也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

2.4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医学生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首要因素,如果医学生将人的死亡存在一个不理性的盲区。必然导致对医者治疗的疏忽,固化医术的进步,如果能够从死亡教育汲取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力量,就会萌生医学生厚德精术的学习热情,防止医学生醉生梦死的游戏生活,因此辅导员的死亡教育是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3辅导员对医学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死亡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3.1将死亡教育纳入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死亡教育,开展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的品牌活动。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理论教学中,加强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辅导员在给医学生晚点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3.2将死亡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网络、主题班会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增强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死亡的敬畏,从而增强自身的医德。

3.3将死亡教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心,负责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的死亡教育讲座、死亡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关于死亡教育的认识,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大二的素质拓展中、大三的职业规划、大四的就业指导、大五的考研就业宣讲中,都融入死亡教育,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运用到讲座中,唤醒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3.4发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渗透死亡教育以达到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将死亡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医院志愿服务中,促进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责任感。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工、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死亡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价值的意义,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为医学生的厚德精术奠定了一定基础。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死亡教育的主题班会--医患关系的处理,展开医患关系话剧表演、辩论赛、模拟急诊处理等形式,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其对医患关系有客观的认识并正确的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死亡。

4结语

一帮一带,一个辅导员在掌控200左右的新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如能客观的进行有效的死亡教育,将其纳入辅导员十个一工作中,其意义深远,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辅导员角色和功能出发,真正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岳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33-34.

[2]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篇(7)

辅导员的言谈举止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定性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学生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生辅导员应该做到:在迎新工作中体现出学校的关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亲人一样,特别是对于那些偏远、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期待着温暖和关心。作为辅导员要有耐心和爱心来帮助他们熟悉校园的环境和学校的情况,要利用军训期间和晚间到训练场和宿舍去看望学生、帮助学生,尽量增加与学生相互了解的机会,如:利用军训休息时间和他们一起拉军歌,同新生一起过中秋节、参加新生的元旦联欢会等,同学生一样唱歌跳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熟悉辅导员, 从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搭建班级管理框架

班干部在整个班级工作中起桥梁、助手和骨干带头作用,是班级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所以辅导员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尽快摸清情况,配备好班委,搭建班级管理框架,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优秀的班干部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生命力,班干部的质量决定着班级管理的成败,如果新生班委选拔得当,切实发挥作用,那么新生班级形成之初,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积极进取的风气。新生班干部的选拔标准:

1、政治素质过硬、有大局观、平时言行有分寸,关键时刻能协助辅导员控制身边同学的过激行为,稳定局面。

2、在事务性工作繁忙的初期阶段,尽量挑选中学时代有过班干部工作经验的学生,这样能够相对减少适应期,更快地开展班级工作。

3、在新生彼此都不太熟悉和了解的情况下,班干部的责任心和亲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负责做事的人,才能确保不疏忽和遗漏每一位班级成员;班干部如果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能够增强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从而成为班级工作的推动力。

4、班级是一个大团队,班委是一个小团队,要考虑各个班委之间的性格或者工作方式是否存在冲突,考虑班委队伍能否有效配合。避免选择过分特立独行的班干部,更有利于确保班级工作的良性运转。

三、做好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1、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护和老师的过多约束,进入了较为自由的环境,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了,会有一种成人的感觉,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个性,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自立、自强的能力,中学时代多年养成的依赖心理一时难以摆脱,总想有个依靠,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安排生活,面对这些新的情况,许多自立能 差的新生感到束手无策,陷入苦恼的境地

2、引导新生走出心理误区。①引导新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陷、长处和不足;②引导新生学会接纳自我。要认识到每个人身上更多的特征都具有两面性;③要有适当的抱负水平。不切实际的成就欲望会陷入心理误区。

3、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自傲,也不能自卑。自傲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自卑的人离群索居,也难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四、指导新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方向,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首先,要引导新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对大学三年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既要有学业上的目标,还要有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目标;要有近期目标,也要有远期目标。如引导新生确立通过英语三级的目标、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标、拿奖学金的目标、获优秀毕业生的目标等等。其次,有了目标,就要有行动,还要引导他们及时检查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也引导他们定出具体的业余时间表,调整完善自己的计划,不断鞭策自己。

总之,新生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全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辅导员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新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因人而宜采取恰当的工作方法,通过做耐心、细致、诚恳、深入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关心和爱护学生,体贴和理解学生,在宽松气氛中不丧失原则, 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中树立威望,让学生理解和信任,做到彼此尊重。要注意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 ,同时树立品学兼优、德智体全向发展的学生榜样,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三年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雅琴.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途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王仕勋.谈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

[3]许争昱.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31

Counsel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Study

ZHU Lin, HE Ying, HUANG Cheng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has become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Mos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survey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s about 10-20%, and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he mild. Based on implementation case that counselors use "growth training plan", which 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passage analyses the role that counselors can play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and enhance the counselors' specialization level .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counselors; group counseling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多数大学生网络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0%~20%不等,网络成瘾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提示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使用不当行为和网络成瘾问题。网络成瘾者中以大二、大三学生居多。大学生对网络认识存在误区,自制能力比较薄弱,而且在大学这样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很多同学容易沉迷网络,荒费学业,甚至连基本的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渐下降。如何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严峻的难题。笔者尝试借鉴团体辅导的原理与方法,设计“成长训练计划”,帮助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解决干预网络成瘾难题。

1 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的干预作用

近几年多项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于网络成瘾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有效且高效的模式。①

首先,对于青少年人群,团体为其提供了得到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经常与多样的增强,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团体辅导“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网络依赖的学生在团体中接触到与自己有着同样使用网络不当问题的同伴,这可以使其减轻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态寻求行为改变的方法。②

其次,团体辅导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为对自身的问题投入较多的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因为对团体的成长做出贡献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最后,团体辅导对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使得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2 辅导员对网络成瘾学生干预分析

辅导员在干预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方便对干预对象进行筛选,对干预过程进行监控,对干预对象进行追踪回访;同时辅导员在干预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等。“成长训练计划”旨在利用辅导员的优势,弥补辅导员的劣势,利用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行为策略,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干预,具有科学性强,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

3 “成长训练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3.1 筛选对象

首先根据成绩,班内同学评价以及辅导员的个人访谈,筛选出因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学业受影响的学生,其次排除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

3.2 确立目标和团体规范

(1)成长训练计划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培养积极的心态。(2)团体规范:每个人签署《学业规定知情书》和契约书,每次会议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如果确实有事需请假。

3.3 实施方法

每周四下午5:30~6:30,召开为期一个小时的会议,每周召开一次,共10次。

3.4 采用测量工具

(1)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问卷,问卷共28道题目,得分超过16分即认为是网络成瘾状态。在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施测。(2)自编期末考试复习周跟踪问卷。(3)自编效果访谈问卷。

3.5 每次会议内容及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会议主要内容: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陈述自己学业问题的成因,对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自己是否打算改变,是否尝试过改变,改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产生改变现状的动机。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上课全勤并保证每天2小时的学习时间。以后的每次会议一开始成员自己陈述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遇到的困难。

辅导员的引导表现:用事实陈述现在学生面临问题的严峻性,现在是改变的紧要时刻。让学生明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对于学生提出的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针对性建议。并引导全体成员共同解决。

4 实施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经过筛选最后有10人参加。以下是效果分析。

4.1 期末考试复习追踪记录分析

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对10位成员的作息,每天学习时间进行了追踪,追踪结果显示,每个人都能保证每周的最低学习小时数14小时,且都是超额完成。且作息时间相对比较规律。团体目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基本达到。

4.2 网络成瘾问卷结果分析

10位成员有9位同学提交了网络成瘾测试问卷,其中只有一位同学得分17分超过16分,未摆脱网络成瘾;分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上网的时间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得分越低生活受网络干扰越小,其中5位成员得分已降至10分以下。本次活动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有效率为88.9%。

4.3 问卷访谈结果分析(表1)

表1

(1)该计划对同学们比较显著的影响是帮助学生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和养成规律的作息,占了77.8%。

(2)其次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占66.7%。在活动开始我们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是因为厌学才开始玩游戏,因为高中学习比较压抑,心中有与娱乐放松的被剥离感,大学后想补偿自己,这与高文斌在网络成瘾原因研究中的“失补偿假说”相符合。“失补偿假说”对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回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行为。③

(3)鉴于缺乏生活学习目标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④本计划需要改进的方向是在最后的环节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部分,进一步增强学生改善自身行为的动力。

4.4 期末考试成绩及大一不及格科目补考成绩分析

计划实施前10名同学的平均绩点1.46,计划实施后平均绩点为2.24,上升比率为53%。其中有7位同学的绩点上升到了2.0以上,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毕业水平。另外绩点在2.0以下的三位同学也在积极备考,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状态。

5 总结

在本次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的时机比较恰当,选在大二上学期,干预比较及时,效果比较明显,在第二周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已经开始有很大改善。虽然团体成员已经是大学生,但是部分学生仍然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关注陪伴以及鼓励;虽然不是所有的辅导员都具备心理学背景和专业的团体辅导经验,但是,本计划中摒弃了团体辅导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和设计部分,只是简单地从约束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角度出发,定期督促,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既符合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也便于推广学习。实践表明,辅导员应用团体辅导原理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有效且高效。

注释

① 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09-711.

篇(9)

作者简介:李环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1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好就业、就好业,已成为各高校职能部门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就业力这一新生事物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在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可行性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该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哈伟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维基百科全书》认为,就业力是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已然对高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大学生的就业力作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大学生就业力?社会各界对此内涵的理解与研究视角不尽相同,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提出了倡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因此,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1]台湾学者王如哲则将就业力提升的视角延伸至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过程中,认为“就业力关注的是专业领域的长期生涯发展,甚至包含培养可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因此,并非狭隘地只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而是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即使其所学在劳动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与发展其生涯。”[2]

通过对各国学者在就业力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比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总体来说是一种和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总和,它涉及能力本身,同时也包含态度、品性等可变的核心技能群,是大学生在求职、就职以及晋升等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动态发展倾向。同时大学生就业力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就业力不是大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长期的知识累积、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通过适当途径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二是主体性,大学生在求职、就职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知识结构、品质修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意识。三是综合性,大学生就业力不是单纯的某一项技能或某一种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与态度。

二、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优势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高校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1.辅导员具有角色优势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目中,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往往是大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者、生活中的服务者。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说与辅导员接触的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同时,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他们心态与大学生相似,活力同大学生相仿,这大大拉近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当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过程中遇到学生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时,就可以发挥角色优势,本着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与学生本人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帮助其走出困境、克服困难。

2.辅导员具有岗位优势

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的岗位配备相对稳定,大多数辅导员可以将一固定的学生群体从低年级一直带到高年级直至其毕业,这将有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低年级,辅导员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向学生传递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入高年级,辅导员可对其所带学生进行就业意向与就业能力的初步摸底,并结合其综合能力与个人气质等因素,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到大四年级,辅导员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在班级中配备就业信息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与意向,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持续、更有效。

3.辅导员具有信息优势

一方面,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这一岗位要求辅导员要对其所管理的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状况等都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就可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就业技能,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常年与用人单位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技巧,辅导员可将这些就业信息及就业技巧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有步骤的向学生进行条分缕析的介绍和讲解,使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路径分析

1.完善辅导员队伍就业力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综合素质是前提

当前,我国高校倡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与个性化服务理念,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遍布在广大学生中间,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主力军。

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就业力指导课程培训体系。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师资和经费方面的支出,设计出能覆盖到每位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课程计划,满足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指导的需求。如上海大学就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合作培训的新模式,邀请日本MANPOWER公司来上海大学举办了三期“中日合作上海大学国际职业人才开发培训中心职业顾问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咨询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受到辅导员的认可和欢迎。[3]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积极融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只有辅导员首先走出去,在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后,为大学生做出的就业力指导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辅导员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随地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以及时展的需求。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眼高手低、拈轻怕重、频繁跳槽、违约造假等现象频繁出现,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率的水平,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相较一两项就业技巧的讲解、一两种就业理论的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的更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意义。”[4]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学习意愿、诚信教育、可塑性、创新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融入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是保障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是大四毕业时上一两堂就业指导课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辅导员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为增强实效性,辅导员可将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融入到常规工作中,以多种形式进行就业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具体可操作为:一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融合,为大一新生简单介绍学生所在专业的当年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去向。二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学生实践、社团活动以及实习活动多项互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使学生有序就业,并在就业以后便于跟踪与调查。同时,辅导员还可利用班会、课间、宿舍走访等机会,向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方渠道。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7.

[2]王如哲.评鉴大学绩效的新指标——就业力[J].评鉴双月刊,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30-02

由于国家在信息化方面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代的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并减轻辅导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水平,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管理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能更好地为辅导员工作服务。

一 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受教育人口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更高效、有力地对如此庞大的人口进行管理是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巨大难题。有一个便利的平台不能忽视,那就是基本上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校园网已经在教学和学生生活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应用,但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应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现状若能随着校园网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充分应用而改变,会使辅导员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减少工作的重复性,从此摆脱繁琐的日常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还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完善的服务。为促进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良性发展,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目标,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他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已经着力于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现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在硬件方面,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学校基本配置齐全;网络方面,各学校都创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或校园网,并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信息交换通路已基本形成;软件方面,各部门逐步建立了一些信息管理系统,足以应对某一具体业务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了许多应用软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同时,参与管理的辅导员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积极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信息处理方面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这些都为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其间显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有的辅导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自觉地学习计算机技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日常管理中也排斥新技术,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另外,由于各部门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设备配置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功能全面并覆盖全校的完整系统。

2.学校各部门之间未形成联络系统,且缺乏带头人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全校联动的系统化工程,虽然最终是为辅导员工作服务的,但现在的建设过程局限于学生处或教务处等部门。现各部门独自或者根本没有参与建设,其开发的系统可以满足本部门需要,但很难实现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无法实现学生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共享。由于没有带头人的统筹规划,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软硬设施不兼容、软件与系统不适应等问题层出不穷。

3.参与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不足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给参与管理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信息化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否能取得成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辅导员还未形成信息管理意识,无法应用现有的管理系统实现快速有效的管理工作;(2)就算是专门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也未有做到熟知本校的管理系统,无法协调信息技术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更不用说提出合理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了。上述两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 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面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各级部门应把它当做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事来抓,积极配合学校的要求,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争取早日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认知与共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化、多元化,辅导员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应不断创新和改进。面对学生管理信息化这一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学校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实施人员都应对其形成新的认知和共识,共同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首先,领导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对各部门统一指挥,使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按计划逐步实现。其次,辅导员也应加强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自觉学习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要应用的知识,主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综合素质过硬、信息化观念与能力较强的管理队伍是任何一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的高校都必不可少的。首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好、组织管理能力要强、学生事务处理经验要丰富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认可,这样才能满足传统学生管理的需要;其次,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常见的办公软件要达到熟练运用,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及时应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针对性工作,才能有力地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因此,为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实现,对信息化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3.符合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的软硬设施建设

推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分布在校园各处的数字化设备。在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中,学校必须建立一个无线和有线高校结合的快速、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为满足全校学生管理的需求,在校园各个角落都应有网络节点的分布。与此同时,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学生管理系统。此系统的建设将会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和信息管理。

4.建立健全有关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各种规章制度

为有力保障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后能有效发挥其良好功能,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信息化制度。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日常的信息传达,还要面对一些潜伏性的突发状况。若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作保障,很容易使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受到影响甚至无法进行。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制度,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波动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和舆论动态,这样才能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发挥管理功能,体现学生管理信息化的优越性。

五 展望未来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随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改变,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新人类”(“90后”“00后”)的出现、新时期高校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等状况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实际脱节。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不但适应了国家网络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自动化的趋势,还会给师生带来很多实际性的利益。

1.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在校老师的工作效率

平常教师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时,往往是翻箱倒柜地到处找资料,或者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的统计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借助网络平台后,只需要登录专门的教师账号,便可了解到所统计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是考试成绩还是平常考勤,都能做到了如指掌。

2.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大有益处

学生通过查看网络信息平台中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记录,如何时犯过什么错误或得过什么奖励,可以很好地激励自己,提醒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以达到自省的目的。

总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百利而无一害且迫在眉睫。

篇(11)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又可以提升职业素质,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做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正视自己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

一、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发源于美国的 20 世纪 60年代,90 年代传入中国,简称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奋斗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合理的安排,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高职学生为了提高综合素质与市场竞争力,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尽其可能地采取各种积极行动来达到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方面有很多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辅导员掌握大多数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资料、与学生接触最多、并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和跑人才市场,因此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性格特征、就业形势、社会形势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恰恰是需要这些因素作为参考条件的。因此辅导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结合社会形势、就业形势等客观条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辅导员由于熟悉往届的就业情况,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积累并总结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2.时空优势。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服务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相处,可通过班会、活动、日常聊天等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这不仅使得辅导模式多样化,也增加了辅导的弹性、拓展了辅导的时空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尽可能地做出可操作性强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 情感优势。指导学生制定一份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得到学生的信任,方可更全面地了解咨询者。辅导员经常做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信任度,可以更全面地听到学生对自己的剖析,可以掌握相对真实的材料,从而更有效地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

1. 在各种辅导中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跨入校门开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场合的辅导,明确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而自发地产生规划意识,从而使其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使之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随时密切关注和了解行业发展动向,能够及时分析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合理自我定位;鼓励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2.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需求评估。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对于自我价值观、性格、爱好、能力和气质等全方面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时要从日常工作方面着手,如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等。

职业需求评估是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上可以从事何类职业以及该类职业对人才有何要求,要充分利用集中教育和平时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的性质以及从事该专业工作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价值观、性格特点、能力特长以及兴趣爱好、职业需求等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自发地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加强经营自我的理念,主动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在制定方案时,辅导员一定要提醒学生考虑自身教育水平和自身能力状况,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和服务基层的准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核心目标,并根据其它目标对于核心达到核心目标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能力条件来确定其他目标实现的先后顺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高职学生合理、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