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管理学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1 07:07: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学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学学习计划

篇(1)

近期小计划:首先把每个科目的课代表选好,要选那些有能力,值得信任的人。每个课代表都要做到认真负责,把每天不写作业的人统计清楚。

而那些总不写作业的人,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篇(2)

二、工作要点

1、加强自身作用,完善内部结构与制度。

2、承办好上级下达的任务。

3、承办好文化艺术节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4月份)

4、组织好我系一学期一次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4月底)

5、承办沙盘模拟大赛,搞好管理系的品牌活动。(4月-5月)

6、针对xx级全体学生举办首届大型模拟招聘会。(5月)

7、针对xx,xx级没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组织英语四、六级冲刺班进行培训。(5月-6月)

8、学习经验交流会。(6月)

9、学期末进行工作总结。

三、实施战略

1、每周按时参加系两委例会,并作好笔记,会上积极讨论,为系里为活动出谋划策。

2、认真对待院里开展的学生干部培训讲座,并在课后参与讨论,写好心得体会,对自身定位,自我价值,自身职责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篇(3)

(一)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

制定计划并且落实计划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当计划上交到上层管理部门后并没有检查或者认真检查计划制定和落实的状况,那么时间久了负责制定计划的相关人员就不肯再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也不再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甚至每年的计划都是前一年度计划的完整复制,这样的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形式主义。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很多学校通过随意延长教学时间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低层次的运作局限于时间和汗水的投入,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诚然,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其实质上是受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评价关系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管理未能实现精细化。

(三)教研教改的实效

学校的教研教改想要实现真正的效果,除了要有计划安排、保障措施以及实施方案之外,还需要对整个计划进行频繁的监督、检查和评比,确保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并且确定成绩无误,对于出现的偏差要纠正,从而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是得到落实。

二、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确保教学过程的几个细化

首先是借助集体的智慧,充分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见密切结合,然后基于集体备课进行二次备课,充分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确保可以更加契合当前的教学情况;其次是同时注重教学课前准备和教学课后反思。应当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确保难度空间存在弹性,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课后想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寻找出其中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再度提高备课的质量。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精细化

在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以达到所期待的教学目的为前提。确保多做备课工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积极思维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时间,并且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属于精品,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属于精练,从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由原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精细化教学的多向信息传播和交流,并且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确保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课堂教学生成都要认真关注,校方要借助听课评课等多种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一个较为深刻和准确的了解,并且及时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三)实现作业布置的精细化

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探究和开放的特点。此外对于作业的量也要确保适度,学生的厌学和抄袭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通过适当控制作业量,可以让学生的负担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作业量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精选习题,确保所布置的习题可以增强课堂指导的针对性。对于那些非基础类的学科,所布置的作业应当具有创造性;学生的作业书写以及教师的批阅都应当有系统的规定,让作业体现其反馈功能,同时借助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首先,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法典》,实施班级量化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的深化,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层次更新的必然之路。为避免班级精细化管理变为走过场、搞形式、随波逐流,将"精细"二字真正落到行动上,我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规法典》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并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在全班讨论基础上,我们拟定了我班内部执行的《2000级五班量化管理细则》、《出版《班级日报》的规定》、《文明用语公司职责》、《值日班长的职责》、《自来水公司职责》、《黑板公司职责》、《吉尼斯纪录规定》、《学职责》、《作业公司职责》、《室外环保公司职责》、《值勤组长职责》、《特别行动旅职责》、《自行车公司职责》、《室内环保公司职责》等无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相违背的内容,又具体而有可操作性的包容班级管理目标、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对相应管理工作和学生常规以分数量化,专人考核纪录,每两周一次综合,进行相应奖惩。这样形成了立体、交错式的班级管理网络,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凝聚了班级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确保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针对性。与此同时,完善了检查反馈制度,不仅常务班长、值日班长、值勤组长随时监督,作为班主任的我按照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求到位,及时将检查、指导情况以《班级日报》形式反馈到责任人手中,进行整改。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应对学校“学生会管理细则”的实施,我班的班委会进行了扩大选举,确立了常务班长负责制下的值日班长班务管理制度:设常务班长一人代表班委会对外参与学生会工作和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其他事务,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其他班委成员如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同时兼任班级常务副班长,由原先向班主任负责改为直接向值日班长负责;值日班长由全体同学轮流担任,任期内(一天)行使一切班级管理职权,如监督班委会、科代表日常工作、记载当日的出勤情况、维护自习课的纪律、监督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及在走廊打闹的行为等,同时负责出版、编辑次日《班级日报》,对任期内发现的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对违反学生会管理细则的人和事进行登报批评,并写出任职心得,使班务管理透明化;取消学习委员建制,拓展科代表的工作平台,由科代表兼理学习委员的职责,负责处理、应对本科学习方面的一切事物。

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才”的育人原则而进行的如上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展了班委会的作用,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同时值日班长体制的运作,减除了班主任琐碎事物的制约,使班主任更高层次的运作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导向;也消除了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人人参与班级的管理凸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巩固,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精细化管理的正常运作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

再次,创建公司制奖惩制度,凸出学业管理。依托班级精细化量化管理体系,我们废除了沿袭已久的值日生制度,根据班级日常工作的性质和劳动量,创建了“室内环保公司”和“室外环保公司”,负责日常室内外的卫生清扫、保持;“自行车公司”负责每天自行车的摆放、监督上锁等工作;“黑板公司”负责任期内课后的黑板清擦;“文明用语公司”专事于学校“文明中学生”的班级内部宣传、监督事宜;“自来水公司”保证同学们日常纯净水的引用和饮水机的保洁;“特别行动旅”应对突发事件和学校安排的临时劳动性事务等等,将各种工作分配到个人,奖勤罚懒,天天检查反馈,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第四,学生以学业为重,为解决困扰已久的部分学生不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和我班课堂气氛沉闷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突出学习重心,学生们自愿推选、组建了“作业公司”配合科代表检查、监督作业的完成和上交;印发了“家、校作业联系反馈卡”及时把作业情况反馈至学生法定监护人手中,密切了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班委会和学生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校、师、班、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帮助的精细化立体运作机制;为活跃课堂、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升华班级文化层次,学生自发设立“2000级5班级尼斯纪录”,以学业为核心,营造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班级文化氛围。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建了七个学习小组(第七小组由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组成,我兼任组长),在作业完成、课堂检测等所有于学习有关方面展开竞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增添了活力。

篇(5)

思想管理是班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工作目的的实现,必须伴之以必要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启发学生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班级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的基础上。因此,就一定意义上说,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管理。

实行思想管理,寓教育于管理中,就必须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需要和需要结构,这是从“传统管理”发展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一)需要和思想管理

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人们的需要是不相同的。同时,需要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理想、信念、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态,通过思想管理,就要培养、发展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对科学、知识的强烈的需要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班级思想管理中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又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还有着个别差异。因此,每个学生有哪些需要,需要的性质如何,需要的发展水平如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学生所有的各种需要彼此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同时它们也有主次、缓急之分,这就形成了每个学生的不同的需要结构。要加强思想管理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需要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发展他们积极的、健康的需要,使他们对一切崇高的事物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产生强烈的需要,使各种高级的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二)实行思想管理的做法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要伴之以必要的思想教育。在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前后,都应有一定的思想工作相配合,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去,使班级管理的过程成为对学生的教育过程,都要考虑其教育效果。

其次,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需要和需要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中学生来说,由于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产生了“成人感”因而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要求独立自主,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对他们监督和照顾。他们普遍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学习、喜欢了解国内外大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好奇心、自尊心不断增强,因此,他们常表现逞强、好胜。每个年级每个学生有哪些不同需要,都应该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全员自我管理

全员自我管理是指要使班级全体学生人人都主动参加管理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

对学生实行管理,班主任处于主导地位,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班级学生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从管理的主客体的角度看,全班学生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而且只有当全体学生人人都参加管理的时候,只有把班主任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取得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

实行全员自我管理的主要优点在于:

第一,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到群策群力,使班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能使每个学生在思想品质、工作能力等方面受到锻炼,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格;

第三,班主任教师可从大量的繁杂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加强对班级的指导。

实行全员自我管理的方法是:

(一)人人参加班级管理工作,尽量让全班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管理,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分担一定的工作,形成人人为集体做贡献的良好风气。

(二)实行值日生、值周生、班长轮流制度,开展日记、周评活动。值日生由班级每个人轮流担任,值周生由班干部轮流担任,班长轮流制由班中每个学生轮流担任一周。值日生对班级每天学习、劳动、生活等情况作出记载,记好班级日记。值周生负责全周工作,除每天检查督促值日生工作外,周末要对全班情况作出周评。班长根据每周情况对班级全月情况作出月评,召开全班月评大会,表彰先进批评后进。期末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主持下,对全学期工作进行总评。上述的记、评活动,是在班干部带领下的全体同学参加的一种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形式。

(三)凡班级中的重大事情,要实行民主讨论,共同商议。班主任、班委会只有执行全班全体会议决议的义务,无权破坏它,形成民主管班的良好风气。

三、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在管理工作中,要制订出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克服班级管理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有的班主任工作缺乏应有的规章和制度,或者虽有规章制度却不能落实执行,盲目性、随意性成分很大,致使班级经常处于忙乱状态。这样的班级管理的水平极低,效果极差。

第二,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的教育的过程。要在经常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养成他们遵章守纪、认真负责的良好的道德风尚。

第三,规范化和制度化也便于对工作实行检查和验收。

贯彻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要求是:

(一)根据《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从本班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规章制度或常规要求。

(二)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要简单明确,具体可行。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从消极方面限制防范。要有教育观点,从管理着手,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规章制度一经建立,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要坚决执行,不能流于形式。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不但重视质量本身的检验,更重视质量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而且它是以原因为主的质量管理。

(一)把好平时质量关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把班级管理的主要精力用在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平时的工作质量。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劳动等情况,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发展情况,都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并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存在的问题,做出教育预见。

篇(6)

学习有三个很重要的环节:阅读理解、记忆过程和学习经验积累。要全面、正确的理解所学的内容,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是最有效的,其次就是同学之间对学习的内容展开认真的讨论,加深理解;再者就是自主学习。对于电大学生来说面授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有限的面授时间,老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导学和助学。而电大开设的网上课堂,同学们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或者要求大家讨论的内容在在线论坛上进行讨论,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是电大的一位学员,对于电大的学习我充满了热情,电大的开放式教育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让我们都可以克服时间的限制共同学习,在这两年的电大学习中我结合实际为自己制订了新的学习计划:

一、上好面授课,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和当堂课的笔记 电大以自学为主,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或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电大面授不同于传统的面授,它的功能是“点拨”与“解惑”。在面授课中,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疑惑进行点拨,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课前预习可以使我们在老师上课时集中思想,把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弄清,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把老师讲的知识点、疑难点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听课质量。阅读文字教材时直接在教材上做笔记,有助于自己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将教材的相应位置记下重难点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并与自学文字教材时的笔记内容互相对照。  在做自学笔记的过程中,必须思考教材的内容,随时把自己对于难理解的内容的理解记录下来。

二、合理分配时间,争取一次过关 学习仅靠面授是不够的,由于课时安排紧张,面授课主要功能是“指点”,必须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知识,充分利用时间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成立学习小组,解决学习困难 有了学习小组既可以避免拉下功课,又可以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我在读中专时所学的专业,既要学习理论的知识,又要补充实际操作的能力,遇到的难题比较多,这样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四、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掌握学习内容 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有别于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各级电大都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备的学习材料(如多种媒体的教材等)、学习条件(如视听阅览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网络教室等)和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如咨询答疑电话、语音信箱、网上教学平台、学习小组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适应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我们“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提高工作效力。

五、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及时消化和巩固知识 做作业和练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是检查学过的知识能否及时消化,检查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核和独立操作,做到“做作业和考试一样,考试和平时做作业一样”。对于作业做错的原因,应认真分析,对症下药,直到弄明白为止;对于难题,应认真钻研,加深对难题的理解,直至问题解决。

篇(7)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篇(8)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篇(9)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

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篇(10)

谈到班级管理,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细致繁琐的规章、详尽俱到的说教、频繁到位的检查、优异出众的成绩。班主任想用一个筐和一把尺,把班级学生的举止言行装起来或者周边封起来加以规范,达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目的。这样做固然暂时也能建立一个有一定战斗力的班集体,但学生是在一种被动的、无奈的、压抑的表面化状态下接受规范教育,从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畸形了师生关系,挫伤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科学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家长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下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还政于学生,让孩子们获得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运用班级事务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可能做自己的主,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唤醒他对集体的责任。在师生合作和学生合作中,建立学生自己感到满意的切合实际的班级规范,建立学生之间和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机制,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的目的。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高效的班级管理同样是学生放开手脚解放的过程,管理中的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自我管理、教育的同时学会管理、教育他人,在互相教育中完善自我,共同进步。

二 科学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管理思想,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我国教育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所以,以管理为本位的管理理念是与科学化的管理背道而驰的,它追求的是管理的表象目标而非去落实管理深层的终极目标,为管理而管理只能得到短暂的表面效果,为发展而管理才能使管理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科学的班级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这样讲,是不是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是人本管理的分界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可以说无人不知,综合他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经验,不难看出他的成绩取决于科学的班级管理,人本的教育理念。他自己说,他的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我想“民主”管理的真实含义是把学生作为能动化的合作伙伴,充分实现以人为中心而非管理中心的管理措施,达到解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着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运转。所以他重视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重视鼓励学生参与管理,重视倾听学生对管理的想法,重视让教育管理的目标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科学”管理的真实含义是管理为了学生、适应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准,建立起一套学生认同的管理制度,以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由被管理走向了管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实际的管理成效。

同样,洋思中学的成功一样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启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遵循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管理必须从研究学生想要什么、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开展,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管理的必要,避免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内耗。

三 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班主任的管理思想,把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成员,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决定着班级管理手段的制定和落实,决定着学生及其他管理成员能够深入到班级管理的程度。所以,班级管理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进步的过程,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不能眼睛远视,只看到面前的学生看不到自己。为此推行班级科学管理,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以下管理意识:

1.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初期伙伴,在某种机制下结伴而行、相互影响、相互提携,而非传统中的指航者,尽管教师由于知识储备较学生丰厚,社会赋予了教育的职责,但这种教育只能是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着,教师没有越俎代庖的权利,没有要求学生生吞活剥的权利,没有拔苗助长的权利,教师和学生是平视而非对角视,教师学生共同决定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基本标志。

2.建立“把每个学生当人才培养”,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育也要容许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管理的对象要对准所有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天赋如何、家庭如何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都不断地在表现自己和倾诉自己意见的时候获得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尊重中影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于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忽视和放弃了部分学生,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和管理盲点。

3.树立班级动态管理思想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班级管理也是这样,也有反复,也有变化,作为班主任一定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老经验办事,要不断地发掘身边事物的新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提出适应变化的努力方向,激发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形象。

4.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

认真慎重的处理学生反映的各种事物,尊重理解重视他们的意见,要用杀鸡用牛刀的做法去对待,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重视感、安全感。

5.树立言传莫过于身教,个人之力小于集体合力的思想

既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又要大力疏导教育途径,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班委会等群团组织的教育功能,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依靠他们共同管理好班级。

四 科学化管理的保证是细致的人文管理措施,让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行之有效

班级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制度措施的保证,而制度必须细致而富有人文精神,实施制度要保证实现由以制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班级管理的过程,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班级管理必须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它最初的切入点应当从建立班级目标体系着手,让集体有一个目标,个人有一个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确定目标是引发每一个人行为的最直接动机,一个班级建立一个长远和短期的合适目标会使学生产生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从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1.建立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师的想法、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奋斗需求,体现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为特征的人文管理思想。使管理措施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使管理目标被层层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2.建立班级激励竞争机制,实现管理中的及时反馈

每一个人都有被承认和肯定的需要,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运用好班级管理体系不断地发现班级中各方面好的典型,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鼓励他不断的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既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不断的树立典型,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教育氛围,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

3.建立活动育人体系,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寓管理于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同时,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发挥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更好的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篇(11)

学籍管理是中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入学注册、转学、休学、退学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审查管理,属于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籍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近些年来很多中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重视起了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很多省市的中学生学籍信息都在使用互联网进行统一管理,不仅保存方便、查询方便而且更新方便,提升了中学生学习档案管理水平。

1 中学学籍档案的重要作用

学籍管理指的是对于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入学、注册学籍再到考试成绩记录直至毕业的各方面信息,按照党和国家的关于学生W籍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的管理措施,学籍管理包含有学籍卡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管理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还有发展性的特点。中学学籍管理是学校对于学生们就学资格还有中学过程的学习状态的肯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中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要求,中学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入学开始到毕业期间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有着维护高校教学秩序、促进和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中学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作用。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们的入学资格和在校表现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

2 新社会形势下学籍档案需要增加的管理内容

2.1 诚信档案

传统的学生档案管理不管是管理范围还是管理都已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现代学生的发展状态,所以在新课改政策的要求下,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适当调整学习档案的归档范围,更全面的通过档案资料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诚实守信是中学生发展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也是档案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学籍管理中加入诚信档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人在学习职业生涯中的信用资本,即被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的信息材料,正确的反映出学生的信用和品行。

2.2 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籍档案管理材料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日常学习成绩,还要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团队、社团活动能力、个人作品呈现、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各个方面集中收集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和进步材料,统一编辑进入学籍档案中,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3 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中学没一个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可以添加一项在校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测试任务,这样综合素质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根据日常学习中所有中学生平常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同时这也可以作为高中录取或者是大学录取参考的重要数据信息。

2.4 心理档案

在学籍档案中简历中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据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由于需要面对中考,同时还要参加课余补习班和兴趣班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展开跟踪调查,形成一定的心理档案,这样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档案的了解分析学生们的个体发展特征,然后通过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3 中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3.1 明确档案管理职责

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需要主动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从自身做起提升对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够时刻具备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籍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才能够提升工作综合素质,做好新时期的中学档案管理工作。

3.2 完善学籍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学生学籍档案材料一定要齐全和完整,文字材料纸张规格要统一,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补考之类的统计,还有受到处分决定的原件等,需要专人填写,做到有证可查。每一个学年度中学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填写调查表格,把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填写,体现出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和闪光点。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中一般都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心得,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成功和烦恼苦闷。学生们自己把每个阶段的成长情况通过成长档案袋保存起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3.3 掌握计算机管理技能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自身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全面发挥出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档案管理的材料传统的保存方式都是纸质档案,这样需要通过手工抄录,不仅消耗工作时间长,而且中间容易出现人工差错。通过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和系统的完成档案材料的登记和手机、整理、归档工作,例如说学生们的成绩管理档案,包括每一次的其中、期末、会考等成绩,可以通过Excel表格来进行操作,计算机能够自动生成总分排名,一目了然地呈现出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级部的成绩分析结果,节约了用传统计算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数据也更加精确。这样的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管理技术。

3.4 建立完善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

目前很多中学都成立了“中学生学习档案管理系统”,可以贯穿每个学生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成立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制后,可以实现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协调各个工作部门,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动态信息。需要查询档案信息也非常方便,可以在任意的地点任意的电脑中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为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教师也可以通过系统随时简约中学生们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的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和考勤结果,还有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心理变化,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学籍档案来随时了解学生们近段时间学习状况。学生家长也能够足不出户的通过学籍网站来查询自己孩子的各项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包括平时的学习表现还有各类科目的成绩、学校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还有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健康状况等。通过建立统一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从中充分的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调整学习方法和教育思路。

4 结语

中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过家家与部门关注的重要对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阶段。中学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有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得到重视,目前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在中学中还没有形成的十分健全,所以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学校的教育部门和相关学习管理部门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加强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组织,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加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建娥.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刍议[J].浙江档案,2016,03:62.

[2]甘露.信息化管理在新形势下中学生学籍档案的实施[J].技术与市场,2016,05:321.

[3]黎瑾,邓梅英.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5,0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