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2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内容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围绕各专业进行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行业标准等相关信息,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相关制度、规范、流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通过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职业人”,实现就业上岗零对接。
2.1精神文化建设
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是合理利用实训室场地、设备、图板等物理设施,将传统校园的“书斋”文化和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价值观精神有机结合,展示和传播企业精神。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实训内容及行业特色,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例如:在实训室、长廊等公共场所,引进或编写一些引领性或警示性的标语,制作企业文化挂牌。通过运用警示、提示、安全,环保、规范等知识标语,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做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管理出效益”、“不断动手实践,每天都在进步”、“多一点点: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实践”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板,经常提醒老师和学生不断实践、多学,不断进步,传播这种踏实安定的工作精神。另外,将合作企业的厂区图像、工作场景、劳动模范做成宣传牌展示在北方珠宝学院办公楼和教学楼的醒目位置,教育、感染师生。
2.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它可以强化实训室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北方珠宝学院实训室管理制度即有统一的标准又有专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各种标准依据企业规范和“6S”标准进行制定,结合业务操作流程将整理(SEIRI)、清扫(SEISO)、整顿(SEITON)、清洁(SET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的生产管理标准融入到制度中,强调“有规定依据,按规定执行”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制订与企业要求一致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学生。这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同时还兼有企业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的身份,学生就是企业、车间的员工。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场工作习惯,通过职业行为规范、“6S”管理操作技术规范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真正地从一个学生塑造成“职业人”。制定的实训室安全制度、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室管理规定、实训材料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对于日常的实训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矿石鉴定实训室、首饰加工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不同专业实训内容的实训室又各自有业务流程标准,所有的实训必须按着标准完成。推行“6S”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实现校企无缝连接,岗位明确,责任明确。按着制度规定要求参加实训的学生必须统一着装,按着规定操作,可以进一步体现正规化、标准化、岗位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责任感明显增强。制度的建设也将人、机、物、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合理调配使用安全实训,建立安全高效的生产秩序。例如,选矿实训室各种矿石标本,需要当时领取并备案,使用后及时归还并记录。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日常的实训行为,将企业标准化的制度作为一个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另外,专业流程制度使得工作目标明确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标准开发过程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2.3专业文化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根据实训室所面向的专业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知识,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布置外,墙上还要张贴实训室功能介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在专业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认识到要成为明天的好员工,今天在校内实训室必须是个好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首饰加工实训室,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设计工作室的办公环境布置,墙上张贴首饰加工基本步骤、工作流程、操作标准以外,还张贴了实训室功能介绍、项目实训内容、学习目标等,展示柜展示了典型工业作品及配套实训指导书。
3实训室文化建设意义
通过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使学生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图板、标牌等形式宣扬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养成正确职业信仰。实训室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了解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训室文化建设,才能为实训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环境,才能为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形式 ,其运作要求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系统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如何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背景下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校园文化水平,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1]
一、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大学》中,开章明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强调大学要注意学生的德性教养、性情培养,要培养全面发展、至善至美的人。这是对大学教育宗旨的集中表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校校园文化共有的特征,也具有与高校教育相适应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大前提。必须在就业、职业、技术这几个大的前提和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至善至美和全面发展。
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标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校企合作新形势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应研究如何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企业文化以效率和利益为重,以产品为核心,通过执行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严格监督和考核等方式来体现,强调现实的经济效益,强调控制和权威,通过明确的奖惩加以保障;校园文化以知识技能传授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引导思考、质疑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来体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民主和平等,保障方式虽要求遵循一定的制度,但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来实现。校园文化中揉进企业文化的内容,会使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更加接近企业的特色,使学生能够预先体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于经济、效益、监督与考核的真实氛围,认识自己将来所面临的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融实践与教学于一体,摸索出了一套示范性较强的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内容中,不断创新发展,满足当前企业技术更新、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状。[2]
二、当前形势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今天的大学校园,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相对贫乏,没有突出职业特色,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和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导致学生道德水准、人文素质、审美能力、人际交往、专业意识等的低下和不足,尤其是校企合作还未能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些现状成为阻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高职院校由于面临着发展中的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直是顾此失彼,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短期利益的追求上,没有从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学院的长远发展上考虑问题,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要求上出现缺失或者认识模糊,以至于办学者不知该怎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想投入也不知该如何投入。一种是老校园文化的自然继承,没有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呈现出低层次的倾向;二是为拔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盲目的与一般大学的校园文化片面等同起来,这都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方向、要求和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也使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得不到准确的定位。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机制,合作无长效保障。部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资金建设、企业师资引进等方面没有长效机制做保障,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合作团队,大部分是学院团委老师指导学生出去寻找各种合作、赞助等,很难找到共同利益,没有长期合作基础,很多企业就只合作一次,下次再没音讯,这样,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最终造成合作“流产”或断流。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完整性,校企合作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没有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就办不出真正的职业教育。做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除了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之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让企业文化真正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来。高职院校提出必须从文化的层面上去更深地挖掘校企合作的意义,并从合作的内容到形式上有所体现。[3]
三、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高职院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 “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开展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为校企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示范者是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具体的体现者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为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聘请企业专家以“师徒式”的形式,进行手把手教学,边教学边生产,依托教学生产中心分“见习――实习――参与生产”三段进行递进式教学,在此过程中逐步融入严格的企业化的管理,让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言传身教中逐步体会并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氛围中。
第三,依托企业项目开发和项目创新,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无法与企业从资金投入上进行比拼,因此我们要从技术开发或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作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解决企业某些项目的开发和创新的人力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在本地形成了研究、培养、实践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校园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校园文化水平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
参考文献:
(二)企业宗旨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对市场做出自己的承诺,从而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较高的社会认可,这也正是企业宗旨存在的必要性。作为高校校园内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后勤企业,既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企业宗旨方面,高校后勤企业常常会将高校师生的利益置于与经济利益等同甚至更高的地位,例如有些高校后勤企业将“服务至上,师生第一”认定为企业宗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履行自身的职责,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3]。
(三)企业哲学为了使企业的价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并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就应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加大对企业哲学的重视。所谓企业哲学,意即在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指导方法和工作原则。正确合理的企业哲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反之错误的企业哲学只会给企业运行带来更多的障碍。高校后勤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确立上,应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渗透于企业哲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就是很好的高校后勤企业哲学典范。
(四)企业道德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离不开全体员工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在企业文化的制定中,必须将企业道德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定。完善的企业道德建设可以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监督工作效率的作用,不但有益于企业,同时也有益于社会。对于高校后勤企业来说,企业道德的确立就应以师生的利益为核心,确立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原则
(一)始终坚持以服务育人的宗旨一直以来,高校后勤企业确立的服务宗旨就是“三服务,两育人”。也就是说,如果抛弃了以服务育人的传统,高校后勤企业的鲜明特征就将不复存在,其生存基础必然会发生动摇[4]。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企业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和创新,这一宗旨都不能有所改变。因此,在努力传承这一服务宗旨的前提下,高校后勤企业要随时关注高校生活的新动向,把握市场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结合当前校园生活实际,可以将传统的坐等需求上门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寻求对象,使企业的以服务育人的宗旨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二)始终以提高服务效益为目标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使得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效益的提高方面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且遗留了许多错误的经营管理理念。在服务方式上,有些后勤企业仍采用被动的服务模式,不愿主动发现服务需求,且常常存在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还有些后勤企业只提供浅层次服务或形式化的服务;甚至有些后勤企业只有政治化或检查式的服务,造成后勤企业在理念、信誉、功能上的严重缺位,最终不利于服务效益的提高,难以取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对后勤企业做出社会化的改革,使其发展运行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重新定位自身的服务理念。社会化改革后的后勤企业要将服务效益的提高做为企业工作的重心,积极配合校园生活特点,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创造出最佳的企业效益[5]。这是所有后勤企业都需要完成的重要转型,也是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应力求将后勤企业营造成后勤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园,使员工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来。不但使师生们真正享受到优质完善的后勤服务,也使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养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素质。只有在这样的高质量的服务效益下,才能使高校学子感受到后勤服务的便捷与实惠,将整个校园变得更加温馨,使校园与后勤企业和谐发展,共同受益。
(三)始终以现代化管理为根本手段完成对高校后勤企业的社会化改革后,不但要始终牢记服务效益的提高,还要具备科学的手段,才能使提高服务效益落到实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提升至较高的层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引导下,后勤企业的管理手段的改革应从其他企业中得到有益的学习借鉴,积极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引进到后勤企业中来,并对这些先进方法与后勤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做到消化吸收,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道路[6]。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整体框架上来说,主要应保证企业在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员工管理制等制度建设的全面落实,做到将顾客的需求了然于心,致力于解决顾客在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中的困惑。高校后勤企业要采用这样的管理手段,可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在信息管理方面,须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推进后勤管理的智能化体系建设,使管理工作日趋方便快捷;第二,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要加强重视使其深入开展,做到后勤企业的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到位[7]。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应具备思想政治高度由于后勤企业处于高等院校活动范围内的特殊经营环境,因此其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应该努力适应该环境的文化特色和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使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政治上的高度[8]。后勤企业可采用中心组学习的形式,专门对思想政治理念和要求进行学习和钻研,并根据钻研而来的心得体会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内容与员工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对其中的方法论加以灵活掌握和准确运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有力约束,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从而实现具备政治高度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紧密联系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性质和管理模式相结合,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目标和制度建设等要相互协调,是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有效整合,使企业管理更加的学科、规范。
1.2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资产,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条件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需求与竞争成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目标,企业竞争中制胜的因素趋向多元化发展,如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和品牌竞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企业知名度。
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意识淡薄
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对企业的文化不够重视,使企业缺少企业文化内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比较偏激,认为大企业才有文化,小企业无需进行文化建设。企业完全缺乏文化理论的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员工认为企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就是企业文化,有些员工认为企业做广告、产品推介会议等活动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这种错误认识和轻视文化建设,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盈利相脱离。
2.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
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凭借主观意断设计标语或口号,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企业的经营理念,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所起的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存在的价值,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虽然,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但是盲目的移植其他企业的文化或者文化建设偏离企业发展目标,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势不能够发挥。
2.3企业文化个性不足,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与企业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结合,应该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独创性。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培育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所起得作用很小。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社会文化不够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社会文化想脱节,导致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3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3.1正确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经营理念的体现。企业领导者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思路、树立良好工作作风上做出表率,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与员工一起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把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优质的企业文化,必须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领导者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用自己的言行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使成功的企业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影响员工的理念和行为,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文化力、一种凝聚力。
3.3制定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是企业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准则,必须明确如何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调整价值体系,确立新观念和新意识。由于不同企业之间所处的行业性质的不同,企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模式也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来确定,应依据企业内外部自身条件的分析与预测,制定出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战略。
1.2缺乏个性及创新精神市场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更新,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创新的重点是产品不是企业文化,不明确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不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和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得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不相适应,长期如此就造成了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的状况。
1.3缺乏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联系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通过其导向作用,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导向到企业的目标、使命形成合力。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力源泉和精神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确立的经营目标;同时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产生自豪感,形成更强的凝聚力,从而在工作态度发生重要转变,从被动的接受管理到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维护企业形象。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分开来做,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两码事,形成了文化建设和经营活动两条路线,这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2.1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企业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经验和亲情关系来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作用看起来并不明显,因此造成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要,很多企业会做些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喊喊口号,出于赶时髦的目的,不没有真正期望企业文化发挥作用,也可以说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革除以往对企业文化认识方面不正确的思想,认真地学习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加强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掌握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2.2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并注重个性化发展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主要体现在企业目标和使命上,企业的使命说到底是在企业的文化上,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和内在特征,其他的外在形象都是其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区别于另外一个企业,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企业在建设本企业文化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目标、使命和内在特点,设计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特征和状况的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别的企业文化。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应该根据企业发展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不断更新并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真正作用。
(二)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在校园内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积极创办校企合作项目,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室,将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引入校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一线相联接。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职场氛围,从而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以此树立并形成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介绍,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适当吸纳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文化,把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明确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二、文化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文化营销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文化通过变通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或对企业原有的价值链进行拓展与再造,并整合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将文化因素融合渗透到企业中,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二,文化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文化营销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员意愿和外部消费者意愿的了解,发挥了导向和沟通作用,实现了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三,文化营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强调通过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群的塑造来促进企业的营销,而文化营销中所建设的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第四,文化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会面临其发展的“临界点”,文化营销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专长,为企业突破“临界点”提供动力支持,文化成分与产品的不断融合,营销手段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的构建
1.文化营销模式。第一,产品文化营销。产品文化营销主要由形式产品、核心产品以及延伸产品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的基础,是创意文化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一层次。在当前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包装、广告、仓储以及送货安排等因素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文化营销通过分析文化环境或文化资源的特点,对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差异化设计,赋予产品以情感氛围,使得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和消费心理需求,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第二,品牌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二层次,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品牌是比企业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等更为持久的一种资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品牌文化营销通过对品牌名称、品牌的情感属性、品牌标志以及品牌的利益认知等的呈现,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能够感知到品牌所具有的经营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使得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转化和延伸。第三,企业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最高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文化创意企业的精神状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对员工的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所在,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文化营销策略。第一,产品策略。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应当注意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服务等方面突出和强调产品的文化因素,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精神消费为依据,创造具有企业文化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高。第二,价格策略。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应当注意综合考虑文化创意产品自身的创意性、可复制性以及衍生性等特点,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弹性为依据,分别对其进行差别定价、高端定价和促销定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营销。第三,渠道策略。独特的营销渠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营销渠道的反应能力高,对市场的感知能力较高,能够促使产品增值。我们可以拓宽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渠道,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以及车载媒体等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大众知晓度,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本,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效率。
3.文化营销策划。第一,主题营销。主题营销主要是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主题,促进消费者进一步购买,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就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激活”产品的文化理念,如以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为主题,并不断变更文化创意产品,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二,教育营销。教育营销主要是指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理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方法,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理念,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感受,促进营销。第三,国际化营销。国际化营销是指通过扩展国际化营销渠道,走国际道路,以促进企业营销范围最大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掘我国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第三期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在外延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迫切需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就是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创造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情景,关注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专门人才。
1.高职校企文化相似性为“双元互动”提供了可能性。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体现,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在建设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在建设内容上都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正因为两者存在诸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为两者互动与融合提供了可能。
2.高职校企文化差异性为“双元互动”增强了必要性。在建设主体上,高职院校文化强调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社会效益是其最大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
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意义
1.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同样看重其职业素养。例如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从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需要通过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才能完成。
2.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育教师双师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熟悉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缺少企业的实践经历,双师素质亟待培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教师可以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精心打造的服务体系。同时由于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3.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植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训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文化作支撑,往往缺乏持久竞争力。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互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性特征,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形成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探索
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不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简单替代,应以育人为目标,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为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也是苏北地区唯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多年来,学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构建学院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集体舆论、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应在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创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有鉴于此,学院重点创设两个平台: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勤奋做事、踏实做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超越自我、锐意创新,不惧艰险、无私奉献,志存高远、笑到最后”的悦达精神,缔造了备受关注的“悦达现象”、为人称道的“悦达速度”、令人惊叹的“悦达效应”,深深影响激励着学院的师生员工。二是创设了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每月举办一次,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激励斗志,让学生树立努力方向和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同时,在教职工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典型,营造进取环境。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四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精艺”的教风,既体现企业精神理念,又具有高职文化特色。
2.共建三大基地,打造学院物质文化。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突出“职”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克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职业性”教育环境的缺失,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通过模拟仿真或全真的方式,对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三大基地。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布置和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学院对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根据具体项目适当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近三年来,校企共建创业园1个、研发中心6个、技能教室38个、实训基地156个。
数字化营销,主要指的是在网络、通信技术、交互媒体等媒介的帮助下,实现企业或商家营销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几乎囊括了最新的一些营销理念,比如多媒体广告、体验营销、无纸化交易等。数字化营销实现了被动式到主动式和互动式营销的转变。数字化营销的发展势头强劲,这得益于联网用户群的暴增和数据量的增长,面对如此诱人的巨大市场份额,各种形式的营销迅速将目光转向互联网这个新的平台,为企业进行品牌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科学视角,成为最省钱、最有效开拓市场和培育消费者的理想手段。
(二)数字化营销的特点
首先,数字化营销的互动性极强,可以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互动式数字化营销的灵魂,尽管我国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单向信息传播的思维方式,但只有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到产品与服务,才能帮助企业提升影响力。比如企业可以采用IM营销(即时通讯营销)模式,通过数字化营销这一渠道对客户的消费态度、反应等信息进行即时收集,既提高了客户参与销售的活跃度,又能帮助企业销售能力的新突破。其次,个性化也成为数字营销的一大亮点。这一特性要求企业针对客户需要进行“量体裁衣”,或者在进行网络销售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收集来跟踪客户的购买习惯和喜好,进而有目的地为客户介绍相关产品,使得数字化营销变为低成本与人性化的结合体。比如客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企业的产品规格、维修保养、使用方法等,为客户留足更多自由考虑的时间,避免冲动购物的发生。最后,数字化营销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成本的可控性。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使得产品广告费用急剧上涨,而数字化营销为企业进行产品宣传销售提供多种方式的组合,有利于降低企业销售运作的费用。
二、数字化营销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数字化营销可以被看做是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它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数字化营销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可以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营销策略、管理方式、收益等发生更多变化。
(一)数字化营销改变了企业原有的营销策略
数字化营销需要有完备科学而战略规划作为支持,如果认为数字化营销就是建设几个网站、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的话,就走向数字化营销的误区。其实,没有思路的数字化营销就注定没有出路,也不会收获到理想的效果,数字化营销为消费者开启了感知体验的伟大时代,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企业营销方式也会随之变化。正因为情感营销和体验营销潜力无限,通过图像分析、虚拟环境、智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数字营销为客户还原一定的引发其情感体验的场景,提高了产品销售的成功几率。
(二)数字化营销让销售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尽管数字化营销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一些具体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营销的终点,它还应该满足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这说明数字化营销不仅是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任何一项成功的数字化营销应都是建立于企业相关部门合力合作的基础上,它具有整体性要求。所以,在数字化营销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应该在企业构建与数字营销相对应的组织结构,通过一个完善的企业组织机构的协力运作,保证企业数字化营销的策划、运作、评估都可以更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这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保证,使数字营销帮助企业在智能化、整合化、工程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数字化营销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收益
数字化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一种体现为经济效益方面,数字化营销围绕着客户需求展开一切业务活动,这样既能缩短各类产品的研发周期,又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提高了客户的消费次数和金额,牢牢地抓住了客户的忠诚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一种则体现为企业的社会影响方面,数字化营销为企业与客户互动创造了机会,此时,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社会舆情来加强自身与客户的联系。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交媒体,来为客户传递企业产品的品牌故事,可以起到优化数字化营销传播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良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