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业导师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模式化、可持续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的设计方案,站在高校视角,以培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探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模式化和可持续是一个可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的必备特征――模式化是指培养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形成规范化的模式,从而提高培养效果的有效性;可持续是指这一培养机制的设计有利于长期运行,进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形成长效促进。
(一)结构设计概况
要实现模式化和可持续的目标,首先要以设计机制的合理结构作为基础,“创新团队+导师制+分类集结培训”三位一体结构自下而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层、学院层和学校层。
(二)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分层次的结构设计是形成各层次联动配合的基础,而联动机制是各层次共同完成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要方式。“创新团队+导师制+分类集结培训”三位一体结构的联动机制设计如下:
1.学生层分类别构建创新团队形成创新雏形
参考各大型赛事对学生创新创业类别的基本划分,将学生创新团队分为发明类创新团队、创造类创新团队和创业类创新团队,其中,创造类创新团队又分为技术创造、管理创造和艺术创造三个类型,囊括了学生创新的各个专业和领域。以团队作为学生层创新教育的基本单元,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开拓思维、激发创新潜力。团队形成后,先由团队成员进行创新项目的报备,将这些具有雏形的方案提交学院,为进一步的培养和遴选提供资源。
2.学院层以导师制培养创新团队为学校层输送优质团队
导师制是一种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制度,也有部分高校将其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将其延伸到创新团队的培养中,将有利于教师专业性指导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结合,教师在对指导团队专业素质、创新思路、性格特征等更加了解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针对团队特点进行系统的、专业的指导,从而有利于为学校层输送高质量的培养团队。
3.学校层遴选优质团队集中培训大幅提高培养效果
学校层对各学院报送的学生团队进行遴选并对脱颖而出的团队集中培训,一方面各学院间形成竞争关系,促进学院培养团队时的效果提升;另一反面能够有目的、有重点的培训出极具竞争力的团队和作品,参加各类大型赛事。长此以往形成固定模式,学校可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作品和创意,同时拥有培养优质团队的宝贵经验,即使这些优质团队成员毕业,竞争力强的作品和创意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创新和加工,用于后期团队的培训和比赛中,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二、“创新团队+导师制+分类集结培”三位一体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模式化和可持续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院创新教育培养成果出新率
上述联动模式运行之后,会形成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沉淀出培养优质团队的经验和具备竞争力的作品――在参与大型比赛方面,被遴选进入学校层集中培训的团队都是在导师制下的优秀团队,他们在经过集中培训后将具备参加大型赛事的能力,将这些作品在大型赛事中获得的建议将可用于此作品的进一步完善,拥有此作品的团队成员毕业后,此作品还可由学校层在集中培训时介绍给其他优质团队进行再创新和再完善,这样经过反复锤炼的作品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参加大型比赛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各个层次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皆可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培养适应新时展的创新型人才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学校影响力的提升
“创新团队+导师制+分类集结培训”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高效可持续的提升创新培养成果的出新率,也将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催生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大型赛事,大众对于这些赛事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三)有利于师生形成创新合力
1.SYB简介
SYB的全称是Start Your Business,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它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系列培训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有愿望开办中小企业的人员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创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培训项目。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入我国后,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引入高校创业教育论文。高校SYB创业培训不仅使学员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微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或未来成为微小企业的老板。
2.我校SYB培训简介
我校从2011年开始引进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共培养SYB培训讲师4名,对我校学生完成了6期培训,培训学生180名。2014年开始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大学生版):创业培训手册》,由于培训手册的知识和创业故事贴近大学生现实,深受学生的喜爱,培训效果较好。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培训并已成功创业的学生有8名,占培训学生的4.44%。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0.3%,这也证明SYB的开展确实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率。
二 存在问题
1.受众群体小,覆盖面不广
现阶段,很多高校SYB已经向全体学生开放,在我校虽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SYB的受众范围仍然很小,覆盖面不广。受师资条件等限制,SYB培训一般是一年举办一到两期,每期1~2个班,受SYB创业培训小班化教学特点的限制,培训的人数十分有限。许多大学生对SYB及创业并不了解,参加意愿也不明显。就业指导部门只能采取下指标、由各教学院系推荐参加的方式,由于人员筛选标准的限制,使得选拔的多为学习成绩好或者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而一些有很强创业意愿或者已经有创业实践的学生,由于成绩一般或表现不突出往往无法选上,失去参与系统化创业培训的机会。由于课程培训模式的限制,使得SYB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有效覆盖面。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创业教育目前在我院还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导致学院对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对创业教育的管理不明确,职责不明,管理不力,SYB创业培训导师少,且都为兼职,专业程度不够。很多开展SYB创业培训的教师要么是就业指导师,要么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多为兼职教学人员,接受短期的SYB创业导师培训后即上岗进行教学,他们自身缺乏切合实际的创业经验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到创业实践经验的缺乏,有纸上谈兵之感。此外,由于经费的限制,学校也难以聘请有创业成效的企业家真正参与到SYB培训中,即使聘请企业家,往往也只是谈谈个人创业经历,并不能就企业运营过程及遇到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详细讲解。如此情况,造成SYB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课程的进一步优化。
3.创业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制度,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检验教学效果,但目前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检验和衡量教学效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有些院校通过课程考试来评价,而多数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只通过撰写一份简单的创业计划书便可通过考核,考核环节过于简单。而且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大多局限于虚拟的项目和虚拟的环境,甚至其中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去做,而是通过网络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成。没有与企业、社会的创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感受性不强,课程的考核效果不够理想。
4.没有建立后续的支持服务体系
培训结束后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资源且有能力的学员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多数学员要付诸行动,需要一定的扶持。目前我校还没有建档跟踪服务和后续支持服务体系,对学生的扶持仅限于培训导师出于对学生的关心。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
三 解决措施
1.扩宽学生的选择面,增大培训的覆盖面
SYB培训课程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两种人,一是想开办小企业的人,二是已经创办小企业,但经营时间不长,缺乏经营企业系统知识的人。目前高职院校的SYB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少数有较系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较强的学生,通过SYB培训让他们掌握创业技能,很少有学校面对全体在校生进行SYB培训。其实,SYB培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拓性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针对SYB创业课程的作用,我们可以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调整。对于创业意愿强烈、在校期间有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源的学生,仍采用SYB的规范模式进行培训,教学目标为培养实践类的创业者。同时将SYB的课程作适当的补充与修改,将课程设置从公共选修和公共必修两个维度切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在课程讲授方面主要侧重创新创造意识的开发、创业思维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塑成等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可以把SYB课程中的创业素质、团队精神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结合,嵌入就业指导课程的创业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把SYB创业培训融入教学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帮助院团委成立创客空间等创业社团,在社团素质培训中融入大学生SYB培训,再由社团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意大赛、模拟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理念大赛等,把SYB的理念和工作模式作为比赛的一种使用方式进行推广,通过多种方式扩大SYB创业培训的覆盖面以及影响。
2.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SYB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创业教育的最重要基础。目前,高职院校中具备开展SYB培训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且招生就业处和教务处对创业教育职责不明,因此高职院校应迅速建立独立的SYB培训队伍,并设部门专职负责管理。在进行队伍建设时,要注意多元化的筹建方式。首先,可以从学校内部选拔适合的教师参加培训,如可依托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具有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院系就业辅导员、具有创业教育背景的老师,选拔适合的培养对象,参加政府的SYB培训师等专项类型的培训。其次,可以带领培训教师去大学生创业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学习经验,学习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与系统化的SYB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再次,可以采取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家(特别是校友资源)等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以此为契机,让学校的SYB培训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既能增强师资力量,也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3.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SYB创业培训的考核评价不但能够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学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保证培训效果,从而使培训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但目前高校中关于SYB创业培训考核体系的标准还是存在简单化、随性化的弊端。根据SYB培训的高度参与性特点,结合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SYB创业培训的考核可以细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主要包括学员在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素质上的具体表现,由老师进行统一的评分,再按照各章节的权重分值进行统一的过程考核评分。总结性考核主要由创业计划书、实践考评组成,各占30%;对于创业计划书,可以从市场分析与推广是否完善、团队管理是否合理、个人评估以及资金预算是否充分等几个主要项目进行评审;实践考评是引入模拟创业软件,通过创业实战模拟平台使学员理论联系实际,以平台中模拟创业各环节实战操作作为实践考核。最后把各项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出学员的总成绩,只有成绩达到优秀,方可颁发SYB培训的结业证。通过合理的成绩考核,提高培训学员的积极性,量化培训的效果,推动SYB培训的优化发展。
4.建立完善的后续服务体系
SYB培训并不是“临门一脚”,而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后续服务并不单是培训教师的事,而应该由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或就业处、团委等联合起来,建立培训学员档案管理与跟踪服务,深入了解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哪些服务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培训效果;建立完善的后续服务体系,聘请法律、财会等专业的老师担当顾问,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后续服务,增强实践效果。
四 总结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SYB创业培训可以使学生的创业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持;获得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SYB培训结业证,学生在创业时还可以获得国家提供的政府贴息小额贷款,解决创业资金的问题,这使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都得到了提高;SYB培训,更是将创业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创业精神也正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要达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2)
[2]吴志锋.高校SYB创业培训课程教学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王西琼.高职院校SYB创业培训实施探讨——基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49-02
一 高职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中,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限制因素。长久以来,很多中国人对于创业教育概念的认知并不正确,简单地以为创业教育针对的人群就是那些想创业当老板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联性不大。这样落后、错误的观念致使中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远不如发达国家。
2.创业教育未受重视
不仅学生自身未重视创业教育,学校和院系也未重视创业教育。从笔者发放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50%以上的学生通过电脑报纸了解到创业教育。虽然有65%的学生有着创业意向,但有规划的仅占到15%,创业仍被看做是就业的补充,只有无法就业的学生才考虑创业。
3.创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拥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师对创业教育而言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教师虽大部分拥有双师证书,但实践操作水平仍较弱,同时缺乏创业方面的经验。虽然学校偶尔邀请校外企业家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但这种培训的面和量都存在限制,高职院校在自身创业师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4.课程设置欠佳
就目前而言,中国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上的课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符合行业具体需求的教育内容。创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有时并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常常独立存在,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无关;有的创业课程则基本照搬企业中的创业培训课程模式。此外,大部分创业课程都是以选修课或课外指导的形态存在,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 高职教育升级的建议和举措
1.高职教育升级要靠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创新,以及战略或教学方式的革新,最重要的是使培养模式创造出一些新的符合产业升级需要的“产品”,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才能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视野,推进转型升级。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就是转变培养方式,转变增长方式。
2.提高教师素质
制造业工人的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水平,所以要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高职教育产业升级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可以打造全球最好的高端制造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拥有非常优秀的“蓝领”工人和以严谨、负责、一丝不苟为特点的工厂文化,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企业文化,是打造不出一流的制造业的。
3.产业升级要有开放的思维
过去无论是做技工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现在“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好高职教育开辟了新途径。能否使自己的高职教育形成全球合作,最终形成制造模式,这也需要开放的思维,特别是现在的联合办学鼓励进口,因为国外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能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的问题。
三 实施创业教育的举措
1.有整合规范的创业项目资料库
在教学上,应把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对创业项目资源库的整合应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涵盖以企业家为主的导师团队和以大学生为主的交流平台两方面的创业项目资料库应当可以给创业学生做全面的辅导。这种全程的辅导要包括创业策划和市场行情分析等内容,而所谓导师团队是可以给创业学生做一对一交流的,有引导启发性创业经历的团队。
2.把职业规划放在首要位置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职业规划作为学生职业生涯里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做好规划将是实现目标理想的基础前提。合理的创业规划对激发学生创业潜力很有帮助。这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基于对自身能力有客观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所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应及早考虑自我能力的认知、感兴趣的行业、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等这些问题。
3.有稳定的创业导师团队
由于创业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导师团队有切实可行的创业经历。不但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与企业家联合起来,加强合作。这样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创业有正面引导作用,还在提高学生分析市场和创业的能力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创业培训体系包括有优质师资力量的创业教学指导和实训场所。有师资力量的导师团队可以是专业老师,也可以是相关行业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通过共同努力,优化创业信息平台和实训场所,多开展与创业相关的竞赛和模拟演练。
四 综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创业培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高校教育,它的特殊性要求高职学校要从育人目标、学校资源等方面综合考虑。利用学校软、硬件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吃苦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目前,国内教育区别于国际教育的地方就在于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不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看重学生是否切实掌握了知识伦理,是否能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如上文中提到的,创业教育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起来;理论教育是传统的通过课堂授课、教学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等常规方式进行;而实践教育则是要经历设计创业规划、过程引导等实际操作才能完成的。理论与实际两者唇齿相依、不可分割。学生应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将实际总结为理论为我所用。师生在享受教育成果的同时,也为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方法做出贡献。
五 总结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遵循社会进程的发展规律,从传统的培养就业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业型人才,把创业思想无形地渗入到高职高专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们了解创新思维对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灌输让他们做创业主人公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这仅仅是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以下简称师友计划) 的“孵化”成果之一,在杭州还有成百上千个“吴伟淼”。
由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单位联合协办的师友计划,借助政府、高校、导师、学生四方联动的平台优势,塑造良师益友,坚持“陪伴成长”,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催生了杭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增长点。
亮点一:“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数据显示,该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6.8万人,创历史新高;招聘岗位数却同比下降近两成,在杭高校进校园招聘单位数下降20%~30%。与此同时,大学生校内就业创业指导课堂与市场脱轨、大学生“迷茫就业”的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接触企业,熟悉社会环境,明晰职业规划,确定就业创业方向,成为杭州市就业工作的焦点。
“要将对大学生的关注进行到底。”怀揣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的人文情怀,在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的积极推动下,师友计划就此“诞生”,并形成了“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通过社会精英与在校生的配对交流,将社会需求传达给在校大学生,从而“引领”学生自觉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站在学生的身后,鼓励师生长期互动,以辅助的方式“陪伴”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深层次兴趣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尊重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构建递进的、螺旋上升的指导方案和计划,合理“养护”;营造开放自由的“分享”氛围,搭建起师友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人员之间的互通和共享。
理念的创新是对固有思维的颠覆。过去,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以实际问题切入,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指导方式的本质是借助外在推力影响学生,无法形成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则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质量,也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体现。
亮点二:有序、精细、集中的组织管理
师友计划的核心是师友结对。高校在校学生凡是有就业困惑或创业意向,都可在师友网的线上平台注册登录,并可结合自己的需求提交结对申请,选择结对导师。经过所在学校审核、确认个人信息无误后,再由导师根据自身专业方向来选择匹配度最高的学生。依托“师友计划”的操作流程,只要简单“三步走”,学生就能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轻轻松松找到如意导师。
事实上,在师友计划启动之初,师友结对还处于松散的局面。第一批学生采用的是单一分配方式,由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根据导师的实际数量,按照一个导师带三个学生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结对小组。在师友指导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一则由于单向分配,导师擅长的领域和学生的需求出现了“错位”,比如导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就业情况不了解,学生有创业渴望但导师没有实际创业经历等等;二则结对期内,学生与导师直接联系约见,自主开展结对活动,部分学生个性害羞,主动性不强,而导师又可能身兼数职,使得指导无法落地;三则一个导师的资源和力量仍然有限,不一定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
基于此,杭州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友计划组织管理的升级上,进一步激发导师团队和结对扶持模式的活力。除了线上结对、双向选择之外,师友计划今年还推出了“班级化管理”的个性化“套餐”。“班级化管理”,并不“废除”结对小组,而是以结对小组为单位,分成20个班级,每个班级约30名学员和10名导师,分别配1名带班班主任、1名助理班主任,通过推选的班委,联系导师与学生开展年度活动与学习。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从松散到集中,“班级化管理”的集体概念,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实现导师资源的横向流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亮点三:前置化、实践化的能力培养机制
“临时抱佛脚”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大忌。为使就业创业指导成为一项可持续的、长期性的工作,师友计划把就业创业指导根植到大二、大三阶段,与大学生暑期活动相结合,构建短期教学和长期互动“双管齐下”的培养机制,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前置化。这一举措获得了众多学生的好评。诚如浙江财经大学税收专业大三学生陈兵文的感言:“师友计划让我们更早地了解社会,找到人生的方向,提前做好就职准备。”
与服务前置化配套,师友计划还强调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化,弥补校内就业创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2014年5月到6月,师友计划以“岗位实践成就职场”为主题,推出了“感知企业?名企体验行”“感悟职场?导师面对面”“感动成长?实岗练一练”等系列职场体验活动。以“感知企业?名企体验行”为例,分批次带领在杭6所高校的300位学生走访了杭港地铁、信雅达等8家知名企业,让学生通过参观,对职场生态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就通过体验季的活动,明确了求职方向,成为体验企业——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
为方便导师与学员间的对接交流,师友计划建立了Itea house创业茶室、凯纳沙龙、UU咖啡、微+主题客栈、智谷人才广场、泰嘉园创业园、浙江老茶缘茶庄、拱墅区(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杭州北部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师友计划活动中心。
对话
专访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张满
《职业》:师友计划实施至今已经一年有余,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张满:从2013年至今,师友计划300余名导师已结对辅导在校学生554人,举办校园就业创业主题演讲125场,开展“名企体验行”“导师面对面”“实岗练一练”等职场体验活动20余期,累计受益学生达21000余人次,毕业学年结对就业率达99.3%。此外,师友计划还涌现出了钱迅雷、尚贞涛、常淑荣、戚燕等一大批优秀导师,树立了骆广宇、曹茂枫、吴伟淼、杨博等结对典型,走出了一批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有多家企业主动联系我们,要加盟2015年的体验季活动。
《职业》:从您的角度看,师友计划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驱动引擎是什么?
张满:一是三方协助,形成合力。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负责师友计划的整体谋划、项目把关、政策制定、活动组织和成效评估等工作;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导师聘任和培训统筹;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的助理服务工作,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助理中心,开展信息维护、师友配对、导师邀约等工作。
二是线上线下并举。除了线下讲座、访谈、坐诊、体验等活动,师友计划还创办了“杭州市大学生师友网”,开设结对申请、在线邀约、活动、分享等栏目,动态展示师友计划专题活动,提供结对师友的在线咨询服务。
三是导师优秀、队伍多元。师友计划的导师团队不仅包括高校教师、政府部门政策专家、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士,还包括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精英和资深HR。
四是规模化运作。师友计划不局限于一所高校,大多是跨校活动,形成规模效益。如2014年6月的“百人百里师友行”,就邀请了25位导师和200余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及学员。
《职业》:下一步会从哪些方面完善和推进师友计划?
张满:首先,进一步完善师友计划体系,尤其是建立评估系统。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档案管理机制,给每位学生发放《成长手册》,包含参加活动、学生感悟、导师评价、阶段总结等内容。借此比较学生参与师友计划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表现,衡量师友计划的含金量。
其次,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师友计划实施以来,导师的分类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接下来,我们会对每个“班级”配备的导师进行“重组”,使一个班的导师包含心理、法律、创业等多个领域,并能对接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旅游休闲等行业产业。
最后,进一步规范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涉及的共性问题有哪些、指导的程度到哪里,都需要逐步精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师友计划的普惠性。
链接
与导师共绘职业蓝图
2013年,从学校创业指导站获知杭州市启动师友计划的消息,赖旭峰兴奋不已,当场报了名。作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专业的大四学生,赖旭峰与其他同学一样既憧憬又迷茫。
10月26日,赖旭峰被选为首批结对学生,参加了第一届师徒结对仪式。在仪式现场,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仇建峰——杭州万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此,牵起一段深厚的师徒情谊;从此,赖旭峰有了一盏独特的求职“明灯”。
“我的专业对应哪些岗位?求职需要做什么准备?我能进入金融机构吗?”在导师仇建峰的耐心指导下,赖旭峰的求职疑惑被一一化解,还找到了自己的就业目标——成为一名理财专家。不负导师所望,赖旭峰最终成功就职浙江聚有财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如今,他已在该公司担任理财经理与风控专员,管理50人的理财规划,管理资金5000万元。
看着与导师共绘的职业蓝图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赖旭峰充满感恩。他说:“能结识仇老师并获得他毫无保留的指导与启迪是我的幸运与机遇,我会好好珍惜和感恩的,师友计划务实而前卫,希望能让更多的毕业生结识优秀导师,领略社会人情的魅力和温暖。”
提早收获创业“第一桶金”
创业,是周斌的梦想。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大学读了浙江财经大学日语专业,但这依然不能打消周斌对自主创业的热情。2013年,带着这份渴望,周斌加入了师友计划,成为了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戚燕的“弟子”。
从明确创业方向到制定创业计划书,从人员招募到注册公司,短短一年,在导师戚燕的智力支持下,周斌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杭州在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万元。这个刚刚大三的学生,提早收获了创业“第一桶金”。
令周斌感动的是,在这一年中,导师戚燕不仅经常到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并出谋划策,还为他牵线搭桥,引荐了另一位导师——钱迅雷。钱迅雷是杭州一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迅雷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让周斌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也为周斌扩大创业版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斌又于2014年创立了在途旅游网,并注册第二家公司——杭州在途旅行社有限公司,顺利落户在拱墅区(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
从成立至今,YBC已经走过了6年的创业路,YBC首届年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YBC总干事、专家委员会主席谷丽萍女士向记者介绍:“6年的积淀,YBC历久而弥新,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向着专业化的目标不断进取,不仅激发了青年人的创业精神,而且激励着导师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一道探索着公益扶持青年创业的新模式。”
扶持一个青年,成就一个未来企业家
为了解决青年人创业启动难的问题,并推动青年创业企业持续发展,从2000年~2003年,YBC的几位创始人对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项目进行多次考察,学习公益扶持青年创业的方法。在对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后,决定引入这一模式。
2003年11月25日,在、全国工商联等七部门的倡导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正式在北京启动,刘建刚成为YBC扶助的第一位创业青年。
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YBC首先在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福建建立了试点,在实践中一面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一面着眼于本土实际,总结在中国动员社会资源、以公益的方式扶持青年成功创业所需的各种条件。
谷丽萍总干事表示:“YBC的口号就是‘扶持一个青年,成就一个未来企业家’。YBC鼓励青年在创业中锐意创新,填补市场空白,并倡导企业家和创业青年在学习创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兼顾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单一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逐步探索中,YBC的愿景和使命的内涵不断丰富,YBC开始致力于创立世界领先的公益模式和标准,动员并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发展强大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平台,扶持和培养千千万万有社会责任感和贡献力的青年创业带头人,大力开发青年的潜能,创办企业,活跃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就业,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扶持了1000家青年创业企业
每一个能够接受YBC创业帮助的创业青年都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创业项目需要经过层层的审评。谷丽萍总干事介绍说:“项目评审是YBC运行的关键内容,借助评审导师的智慧和经验,去发现那些具有创业潜质但在起步阶段处于弱势的创业青年,帮助他们完善商业计划、控制风险,以保证创业项月的顺利启动。”为此,YBC设计出一套评审程序和标准,保证项目评审的规范、公平、优质和高效。
6年来,YBC接到青年提交的创业扶持申请达8000多份,共开展实地考察1600多次,面试1200多次,共有1000个青年创业项目符合YBC扶持条件,得到了资助和扶持。
在YBC所扶持的项目中,90%的创业青年认为,“一对一”的导师辅导是他们成功创业的关键,这也是YBC的独特性的体现。导师辅导的内容包括为青年传授商业经验,引导青年进入工商网络,提醒青年规避商业风险,更重要的是培养创业青年塑造完善的人格、加强创业信心、树立诚信和责任意识、鼓励创新。作为YBC专家委员会主席,谷丽萍把这形象地表述为导师把创业青年“扶上马,再送一程”。
6年中,YBC提供专业培训280期,导师巡诊280次。YBC凝聚的导师志愿者有3000多位,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为50:1,为创业青年提供了多达4万小时的服务,其中,提供“一对一”导师辅导达1.8万个小时。
根据YBC的统计,截至2009年11月,YBC扶持的青年创业企业的成活率达97%,按时还款率达88%,企业盈利率达74%,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营业总额达7亿多元,纳税总额达700多万元,吸引投资2000多万元。
此外,青年创业企业还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和创新力,在1000个创业项目中,许多项目填补了市场空白;发明专利有70多项,获得过国家和地方奖项的有80多个,发挥着带头创业的作用。
YBC的资源是由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的。在YBC这个网络中,合作伙伴、导师志愿者、创业青年和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朋友,互敬互助、和谐共进、分享着成长的快乐。截至2009年11月,YBC已汇集各类合作伙伴350多家。
谷丽萍总干事坦言:“在YBC的帮助下,还有很多残疾青年、灾区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农村青年、女性青年以及西部青年受到了扶持,解决了他们创业之初遇到的困难。他们也在创业中改变着自己,并回馈社会。”
YBC成功的关键是创新
YBC不仅鼓励青年人在实践中创新突破,也努力寻求组织自身的创新,以及跨部门合作的创新,为青年人营造创新的生态系统。
2009年10月19日,谷丽萍女士一行6人远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访问,并成功地为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师生作了创业专题演讲,YBC的创新机制引起了听众的热切关注。鉴于YBC这项公益事业将会对中国下一代创业者乃至全体青年产生重要的影响,维多利亚大学董事会授予谷丽萍女士维多利亚大学终身荣誉教授证书。
从组织设立开始,YBC就一直在追求理念的创新。YBC作为成长性教育公益项目,倡导创业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共同成长。在YBC的公益网络中,导师志愿者是项目运作的主体,也是宝贵的智力资源,志愿者通过对项目的参与和分享,体验公益人生,实现公益理想,放大社会价值。谷丽萍认为,“公益组织为政府分忧解难,也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就业能力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但对基于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别是苏州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已经开展相关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业能力,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就业去向。
1.2 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去向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包括直接就业、国内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及自己创业等,就业意向的选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②
近年来,“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大部分“考研党”的“考研观”越来越偏向理智。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特别是苏州大学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以来,出国留学学生比例递增。公务员考试已经超过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自己给自己打工是当下毕业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毕业后随即选择创业需要勇气和实力。
2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③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载体之一。苏州大学部分院系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参加此类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达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项目化教育的规模效应,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2.3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中期答辩、项目结项、成果汇报等环节。项目执行中还需要参加相关经验分享会、实验知识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报销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
在项目立项环节主要分为项目确立与《立项申请书》撰写两个环节。项目确立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立项申请书》撰写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的意义、形式、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审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项。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较大锻炼。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成果汇报包括论文式研究成果的汇编成册和结合PPT总结汇报两个部分。将自己一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业的论文样式,对大部分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是第一次,措辞、图表、格式等都是挑战。现场的总结汇报则可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对项目成员的演讲演绎能力、原创与进取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显。
3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3.1 从就业去向角度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
调查苏州大学2015届工程类390名本科生毕业去向发现,90%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参加过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0%的学生曾担任项目负责人,20%的学生进入到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申请国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请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较高,这与其较好的英文基础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关联。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上,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识远高于普通同学。在40名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30位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说明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调研发现,在大三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已有90%确定了清晰的就业意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而且95%的同学与最终的就业去向一致。而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中,仅有75%确定清晰就业意向,且就业意向与其最终就业去向仅63%一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3.3 不同年级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学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结语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8-29.
关键词:
互联网+;创业教育;慕课
在经济结构新常态下,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6万,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要求,当前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但是授课教师多数都没有创业经验,创业教育课程收效甚微。随着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教育部首次提出来,加强高校慕课建设也首次出现在教育部2015年度工作计划中。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有效利用慕课提升创业教育的课程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由于授课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讲理论,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有的高校针对创业教育自身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企业家进课堂的教学形式,邀请高校所在地的一些小型企业的创业者,采用聘请其为创业导师进课堂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有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师资的欠缺,创业教育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1.案例挖掘不够深入
现阶段各所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在案例挖掘上还不够深入,这也和教师自身缺少创业经验,难以深入理解创业的相关问题有很大关系。虽然很多高校采用了视频案例教学的形式,弥补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的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但是难以把视频素材和教学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导致学生视频看热闹,理论与实践之间融合度不够。不同的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不一样,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不同,这都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创业导师教学效果不确定
一门成熟的课程,至少从备课、教学、评价,多方面是可以预期和评估的。但是,由于创业导师往往时间很紧,讲授内容一般与高校沟通得并不详细,教学效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创业导师自身是企业家,一方面,创业导师在课堂上,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立体理解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导师不是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授课目标,授课内容上一般为自身创业经历梳理和对自己企业的介绍,也有的创业导师讲授的是自己总结的一套创业理论。当然,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理解上的偏差。
3.授课教师课程定位不明确
创业基础这门课程,国家已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也很明确,但在实际教授过程中,授课教师还是难以明确课程定位,难以确定知识点的深度和案例所占比重。案例教学的视频播放往往占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间,有的授课教师又希望把理论的全部内容都介绍给学生,这样课程学时往往不足。部分教师选择了减少理论讲授,一部分教师选择减少视频播放。多数教师并不明确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视频案例的理解应该到什么程度。
二、利用慕课促进创业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新调整,创业教育内容也要随之有新的改变。创业活动本身丰富了创业教育案例的素材库,增加了创业教育的形象性,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案例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高校可以考虑联合开发有关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来提升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1.开发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
慕课,英文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慕课是集合了教育教学者的集体智慧而专门打造的精品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创业课程讲授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较大的问题。各大高校可以通过精选案例,深入挖掘,联合开发有关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确保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2.整合慕课资源,设计翻转课堂
面授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往往是慕课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做好课堂面授设计更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慕课资源,而不拘泥于慕课资源,在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更好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教师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2]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授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讨论,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引导讨论和适时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得以保证。
3.结合学生年龄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习和整合慕课资源之后,教师要发挥教学积极性,做好学生能力水平的调研,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做到精准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授课选择的教学案例要接地气,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校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模式,应用微课教学等互联网教育方式、积极培养“互联网+”型创新创业人才。[3]“创新创业”在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被强调,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阶段开展工作的一个方向。“互联网+”背景下,采用慕课方式可以相对有效解决创业知识学习问题。创业教育采用慕课方式,可以实现人人可以学、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慕课的创业教育,建设有价值的精品创业类慕课资源。
参考文献:
[1]史力范.谈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2):14.
2Z高校衍生企业—XF公司案例分析
在对Z高校这些研究生创办的衍生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共性。首先创业类型是科技型创业。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公司是按照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进行统计的。事实上Z高校的学生创业中,选择较多的是低成本的服务行业和培训行业。但本文关注的是学生的科技创业,因此其他类型创业不在本研究范围。第二,创业的研究生得到了学校、导师和实验室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成果的支持。第三,这类研究生创业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四,这类研究生创业者普遍参加了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这些衍生企业可以归纳为以研究生为主导、以导师和实验室(课题组)为后盾的科技创业模式。在这些企业中,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F公司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XF公司创业模式中的微观因素分析,比较该模式相较于Z高校其他模式的优势。XF公司是我国语音产业中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XF公司的创立由Z高校的一群研究生发起创立,其主要发起人是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LIU。XF公司初创期,其核心技术来自于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发明成果,主要成果发明人是LIU的导师。LIU在学习期间,参与很多成果的研发,对实验室取得的发明成果十分了解。同时在实验室学习期间,LIU还在Z高校语音实验室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了解了国内外语音技术的发展。LIU通过取得学校的授权,同时整合了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奠定了XF公司在国内语音产业的领先地位。XF公司的成功,虽然很大部分归功于创业团队,尤其是创始人LIU的创业素质,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创业者特质
研究生敢于创业者,一定具有冒险精神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创业者特质。这种特质在XF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相对于教师创业者来说,这种特质并不是说在教师创业者中不存在。而是在研究生依托导师和课题组的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创业者相对于教师创业者,创业者特质更能够被准确地发现。因为研究生如果要应用实验室成果进行创业,不仅在自我认知上,认为自己能够创业成功,同时导师或课题组愿意把科技成果许可和授权给研究生创业,至少在实验室内部对研究生的创业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自我认知加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外部判断的叠加,才可能促使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而教师创业往往都是基于自我认知,缺少了外部较为权威的评价反馈。
2.2创业者的机会识别
研究生创业者由于其在学习期间接触并参与到专业领域的研究中,熟悉和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在导师和实验室其他人员的帮助下,能够识别和把握科技创业中的机会。由于研究生的存量较少,创业立足于增量的发展,所以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相较于教师要高。教师创业者一般是成果的发明人,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原有的财富、声望、地位和学术的积累有可能对创业过程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2.3创业者的技术支持
从表面上看,研究生创业者相较于教师创业者,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劣势。但仔细观察后续的创业过程,发现研究生创业者获得的技术支持往往更持久。教师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为了实现创业的目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上,大大削弱了在学术上的继续精进。Z高校的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创业者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创业效果,同时,高校也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才。而研究生创业者所依靠的技术来自于导师和实验室,研究生创业并没有改变原有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构成。在研究生创业过程中,原有技术创新团队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得到了导师和实验室的认可,并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研究生作为团队的内部人,在技术交流、文化认同等方面和技术许可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比起将科技成果许可给外部人,一些关键参数和技术诀窍,导师及其团队更容易提供给自己认可的研究生。
2.4创业者的社会网络
研究生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校园的人际关系。在对Z高校研究生科技创业者团队分析发现,团队普遍是参加挑战杯等创业大赛过程中组建的。XF公司的初创团队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园BBS的招募。创业大赛、学校的创业者协会、BBS创业论坛等途径为研究生创业者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开展的创业研究没有形成公认的创业模式。本研究依据的也只是Z高校的具体实践,样本量较少。虽然很难运用归纳法得出研究生创业成功模式的充要条件,但是通过对XF公司创业者以上分析总结出的四个方面因素,还是能够获得对研究生创业教育有所启示的结论。
3研究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3.1创业特质教育
创业特质包括了有利于创业的个性特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在对个性特质研究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个人特质受到了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先天基因占主导地位。后天环境因素是否能够改变个体的个性特质还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研究结论支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是社会因素的产物,主要依靠个体后天的习得。Z高校进行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课程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一个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另一个是面向管理类学科,主要针对MBA学生,呈现出一定的体系化。在通识教育上,Z高校创业课程同样存在着学者总结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纸上谈兵较多,课程不成体系,课程质量不高等。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并没有提到这些创业课程对他们从事创业产生了影响和帮助。原因可能是这些访谈者并没有选修过这些课程或者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不够,课程质量不高。
3.2创业能力教育
对个体能力的研究表明,构成个体能力的维度很多,学术界也没有形成公认的能力模型。本文中所讨论的创业能力,因为除去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以定义为创业者所具备的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能。这种创业技能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因素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获得和提升的。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普遍提到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对他们选择创业和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各级团组织负责开展的“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竞赛和社团组织如创业协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的比赛在Z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Z高校在组织参加“挑战杯”比赛中,对被遴选出参加省级和全国比赛的团队都要进行创业知识的辅导。辅导课程邀请了工商管理、公司法务、企业实务等方面的教授和实务界专家进行授课。Z高校的研究生创业者认为参加创业大赛的经历和学校组织的辅导课程对于创业帮助很大。同时Z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研究生创业团队的建立,研究生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一)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职业指导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需要。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同程度地对毕业生开展了职业指导教育。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无论在重视程度、理念、方法、内容、经验上,还是人员构成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处于摸索阶段,职业指导教育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其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指导师的素质。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别多,大学生职业指导师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对职业指导师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现状,而对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开发的文章很少。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除了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原因,“人―岗”的不匹配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职业指导师的素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目前的就业政策的了解、学生本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就业热点及未来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对职业指导师的队伍的建设及管理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连续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1999年以后,中国的大学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2003年,1999年首批扩招的212万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面对就业竞争压力。下面分析最近几年的大学生供求关系。
2004―2010年大学生供求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湘泉等著。
从表中数据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加。在2010年出现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此时供应的数量为661.7万,而需求的数量为589万,供求差为72.7万,从总量上来看,应该说这样的供求差虽不是很大,但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这只是从总量上的考虑,如果加上结构问题,这一压力可能还会放大。这一数据也说明我们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适度超前了。
2.建设职业指导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方向的定位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次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等全面发展的人,高校的这种培养目标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上要以全面发展为宗旨。
3.建设职业指导师队伍是克服大学毕业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择业功利化;(2)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失衡;(3)社会需求的高标准导致学历层次矛盾;(4)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幅平衡之间的矛盾;(5)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心理的失衡;(6)就业指导滞后是导致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在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方面,除了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做好知识技能准备,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都是职业指导师必备的素质。但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师大多只是简单地介绍政策法规、就业介绍、应聘技巧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等,对大学生的素质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样就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做出很好的建议和规划。这就有必要从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指导师和现有的职业指导师做出全面的了解,为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供些实际的现实参考。
(二)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的现状。
1.数量明显不足。
职业指导师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集多种学科于一身,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领域。我国于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认证制度,至今已经有十三年。目前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一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这与我国目前急剧增加的社会就业人数严重失衡。我国一、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32万,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而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指导50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标准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按1∶500人配置一名职业指导师,我国需要150万名职业指导师才能基本满足职业咨询业的市场需求。
最近对安徽省81所本专科院校中206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其内容涉及职业指导师资格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等指标。结果发现,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仅占11.1%,平均3.5所院校才有1名专业的职业指导师,88.9%以上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是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这些人员到岗后不能胜任工作要求,对学生的指导只是停留在简单地介绍工作,安排学生就业,对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提供应有的帮助。
网上部分调查数据表明,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约有2万人,就业指导中心共有1位主任、1位副主任、8位工作人员,其中兼职人员1位,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例是0.45:1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各类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0856人,其中大学生就业中心仅有主管处长1人,专职行政人员5人,专职人员与在校生人数比例为0.29∶1000。而在美国高校的大学生生涯服务中心里,专职人员的专业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知识掌握结构合理。美国高校大学生生涯服务中心专业人员与学生比例约为1∶200。美国耶鲁大学的大学生生涯服务中心共有专职人员20人,负责全校5600名在校生的就业指导。
目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7568人,就业指导科只有1位专职工作人员。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2.职业指导师队伍稳定性较弱。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师以兼职为主,他们大多是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学生处工作人员、班级导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等,这些人员在学校担任着本部门的专职工作,给学生做职业规划只是兼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对这种兼职工作的奖励,部分学校以给老师记课酬的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但是职业指导工作对教师的素质往往要求比较高,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就业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生涯设计者、就业市场信息员、择业心理辅导员等,这样就给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较大的工作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使他们往往有一种挫败感,在感到力不从心时容易退出职业指导过程,这样就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3.职业指导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职业指导师的评价机制。职业指导要顺利开展,除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咨询者开展调查研究,咨询者对咨询满意度的评价是促进咨询效果向更有效益的方向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懂理论而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要及时地对咨询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职业指导人员也要由过去被动的信息获取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寻找者和及时反馈者。职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学生也要主动表达自己对咨询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只有这样,我们咨询的过程才会效益最大化。
4.职业指导师整体素质状况不尽合理。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师的素质状况是展开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那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现状如何呢?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对高等职业指导师素质展开了调查研究。在此摘取总结2005年梁峰对上海28所高校的调查数据结果①。
(1)专业技术职称现状
上海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发展趋势年轻化,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的占14.29%,中级技术职称的占48.21%,初级技术职称的占37.50%。
(2)专业构成现状
目前尚没有专门培养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来自其他专业的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上海市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中,管理学背景的人比较多,而教育学、心理学背景学科的比例相对较低。如下表1:
表1高校职业指导师专业构成
(3)学历构成现状
学历虽然不能反映一个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业素质现状,但可以看出高校职业指导师的综合素质基础。目前,上海高校职业指导师的学历分布,硕士占41.07%,本科生学历占50%,专科学历占8.93%。可见目前上海高校职业指导师学历分布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
(4)技能掌握情况
关于高校职业指导师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设计问卷对上海市高校职业指导师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问题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生涯设计技能、素质测试与评估技术、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信息收集分析技能、创业咨询与指导技能、教学技能,了解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如下表2:
表2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
(5)资格认证现状
有近50%的人没有任何资格认证,获得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有4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比较多,有26人,获得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证书的有2人,没有任何证书的人高达27人。其中同时获得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资格和教师资格证仅2人,同时获得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证书和人力资源证书的仅有2人,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的仅1人。可见,高校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认证情况很不乐观。
(6)年龄的构成
基于问卷调查显示,上海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下的人员占70%左右,其中30岁以下的占50%左右,可见目前上海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
二、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可行性
(一)形成了职业指导指导人员培训与认证的政策环境。
1.关于职业指导理论的政策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方式,职业指导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职业,它始于1908年,由美国波士顿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倡议并实践,至今已逾百年。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指导的法律制度,职业指导人员法律制度也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在借鉴别国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制定适合我国职业指导法律制度。其实,我国在1916年就有人提出关于职业指导的概念,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最早倡导。在9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指导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1989年,国家教委提倡在中学阶段逐步开展职业指导活动;1990年,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要求各校试行开设职业指导课;1992年将之列为普通中学必修课。我省在1997年9月,由原省教科所编撰了《职业指导》教材(分高中版、初中版),将之纳入中学教学计划。
2.关于职业指导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法律制度已经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近期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劳社培就司[2001]13号)(以下简称《通知》),其主要内容如下。
(1)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应根据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要求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工作特点。从提高职业指导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出发,结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要统一管理,加强指导,共同推进。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要根据62号文件要求,尽快实施方案。
(2)各地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质量管理。不得随意简化培训内容、缩短培训时间、改变鉴定程序。对申报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的人员,在培训中应加强国内外相关新知识及其应用成果的内容,在鉴定时应严格按照《关于实施首次全国职业指导人员统一职业资格鉴定的通知》(劳社鉴发[2000]14号)执行。
(3)2001年,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考核鉴定时间为10月10日至15日。考核鉴定等级为职业指导员、助理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考核鉴定科目为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综合评定。各个等级的评定,仍按62号文件执行。考核鉴定不合格者。可在两年内申请补考不及格科目。其及格成绩两年内仍然有效,补考合格者,按照国家规定颁布相应等级证书,补考随每年全国统一考核鉴定进行,不另行组织。
(二)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氛围逐渐形成。
2004年4月《人民网》报道:“创业教育”促大学生就业。“创业、奋斗、理解、现实,短短12天的培训使我懂得了这些。我靠自己的打拼去抢市场,自谋职业去发展,做出一番事业”参加宁夏首批SYB(创业教育)培训的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毕业生袁志强说。与他一同参加首期培训的共有27名学生,他们经过创业指导、专家评估、个人素质和创业背景等方面的筛选后,近日完成学业并获得资格认定。
SYB(创业教育)是国际劳工组织为促进就业、支持发展中国家微小企业发展而创立的《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教育,目前已经在84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该项目在我国100个城市已经得到推广,宁夏是首次引进实施。目前这27名学生或以个体、或以合作形式拿出了15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他们将按照这种在职业指导师指导下的自我设计开始艰辛的创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场景,目前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职业指导师后备人员充足。
就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目前状况来看,虽然就业指导师队伍的素质现状不是很理想,人员数量还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后备人员的候补选择上还比较宽裕,目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高校学生辅导员;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老师;④高校心理咨询师;⑤学生处工作人员;⑥班级导师;⑦校外工作办公室人员;⑧学校定期外聘企业管理人员等。他们虽然在综合素质上还未能完全与高校职业指导师的标准相符合,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和学生打交道,他们又有不同的工作特点,就是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在这一点上他们可以从不同的工作角度和纬度进行沟通和交流,从根本上发现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和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调节控制。
高校职业指导师需要的关键知识是心理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基本知识是教育学专业知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师任职以前的专业知识具备状况不理想,希望在任职以后补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高校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技能(生涯设计与规划和素质测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可以发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国家还没有完善的职业指导体和职业指导师评价体系;
(2)政府在政策制定、高校管理体制和社会评价方面很不完善;
(3)职业指导师的认证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4)职业指导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衡;
(5)职业指导师素质现状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6)对学生职业指导的滞后性;
(7)高校职业指导部门运作经费严重不足;
(8)关于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注释:
①数据来源:梁峰,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及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邓宏宝.国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
[2]朱永国.北欧五国职业指导特点研究[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1).
二、工作思路
创业为先、就业充分。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围绕“五大体系”进一步深化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开发,实施“创业惠民百千万工程”即:发放百万小额担保贷款、培训千名创业者、带动万人就业。大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创新工作即:提档升级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联盟、培育区域创业服务品牌、扶持大学生创业。
三、主要工作目标
1.SYB培训1800人,IYB培训企业140家;
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万;
3.推介创业项目200个;
4.新建成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中心1个;
5.创建全区创业者联谊会。
四、主要举措
1.建设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夯实创业公共服务基础。一是梳理原三区创业工作资源、工作标准与流程。在创业培训、载体、项目、服务、贷款、补贴六个方面推动工作资源的集中、整合与优化,推动工作内容与流程的标准、规范与统一。进一步完善培训库、载体库和项目库。二是下达考核指标,明确奖惩标准。以发文形式明确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的任务指标、考核标准和奖励举措。三是开发建设“乐业”网站。以网站开发建设为契机,推动创业服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手续办理、载体对接、项目宣传、明星评选、创业培训、动态跟踪等创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四是举办“乐业就业天堂”创业项目广场推介活动。
2.构建政策框架,创业扶持政策提质扩面。梳理原三区政策体系,逐步出台《区创业引导性资金管理办法》、《区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办法》、《区关于参加"大学生训练营"活动的创业人员实施房租补贴的办法》、《区创业实体聘用本区失业人员、应届大学生、就困人员补贴办法》、《区市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办法》等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政策服务质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
3.成立“就业援助、创业扶持联盟”,打造创业服务品牌。筹建政府、企业、志愿者、劳动者四方融合,就业、创业两翼齐飞的“区就业援助、创业扶持联盟”。重点在四个方面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一是政府组织街道、社区开展“一对一”和“一帮一”活动,着力提升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在企业中挑选建立“两类基地”,增强企业服务就业创业能力。三是组建创业者联谊会,强化社会组织三大作用。四是为援助和帮扶对象搭建分享平台,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4.开办大学生训练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办大学生训练营,通过创业能力培训、能力素质拓展、创业见习、跟踪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全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5.举办IYB创业培训班,提升培训层次。在保持SYB培训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IYB培训,全年度开展IYB培训140家单位,切实提高创业实体的发展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创业者的需求。
6.筹建创业孵化中心,推动区域创业载体的提档升级。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条件要求,积极筹备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7.开展创业“五行”,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开展创业服务的“社区行、校园行、企业行、媒体行、广场行”活动。通过社区服务、高校对接、企业宣传、氛围营造和广场造势,努力扩大创业服务覆盖面,扩展创业服务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7-02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最初的KAB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特色,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与探索,对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创业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精神,是一种在考虑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把握机会创造价值的认识。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业的氛围很浓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很多。据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内调查发现,这些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本身对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分为“想要了解、学习内容、转化技能”三个层次。
结合工作实际,在课程总体设计上,我们坚持“主体性、高标性、人本性、超越性”的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明确创业课程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心目中埋下“创业的种子”,到了适宜的时间和环境,促其自然地萌发和生长。
二、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的“课程”所能承载的,其本身就是一个课程教学、模拟创业、实践过程的循环体系。云南师范大学的创业课程起步较早,最初是由校团委利用第二课堂平台,成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并以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来模拟实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KAB这种类似训练营的集中、互动、紧凑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能力很有帮助。但就课程本身而言,还存在课程开设内容较为单一、知识面不够,参与面和辐射面较小等不足。结合学校本身工作实际,云南师范大学从三个层次来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牵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研组,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基础课程。课程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必修课,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在全校本科学生中开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网络课程系统由学校自主研发,采用自主选学的模式,设有必选模块和自选模块,学生必须按完成必选模块的学习,适当修满自选模块课程,完成课后练习,提交学习报告,才能获得学分。大学四年内,学生必须完成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三门网络课程学习的2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证。二是选修课,以校级公选课的形式在大学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中进行小班授课,课程多采取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设有游戏环节模拟经营,最终考核要求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提交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通过创业教研团队组织的创业模拟答辩。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扩大了学生接受创业基础知识学习的普及面。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参加昆明市劳动就业保障局与学校就业处联合举办的SIYB创业培训以及学校团委KAB培训,“青帆夜校创业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进一步强化创业技能。
其次,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训基地及各类创业比赛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有依托就业处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团委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动感地带-MM创业就业基地”等创业园区,校就业处还从学校争取到校园内的铺面15间,提供给创业学生作为创业经营场地。另一方面学校由校团委牵头,以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这个课堂,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企业现实之间知识迁移的距离,强化了创业教育课堂知识讲授的效果,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成功企业家、校友企业家论坛、校董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等,大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和平台。
最后,学校教务处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新性实验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多次的创业大赛组织和参赛实践中,我们发现科技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主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项目申报、实施、完成、验收,促使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加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该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的第一阶段实施中取得了明显成效,10个项目累计24篇,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项。
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教育的活动理念指导下,学校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得到了大力推进。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已经形成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三、研究开发教材,加强师资培训
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在全国课程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结合自己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学习材料。云南师范大学创业指导课程选用的教材分别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以及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公选课分块实践教学总结的基础上,据教育部新的要求整合提升而自主编写的通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去大纲要求的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等知识点外,还安排了两次的模拟经营游戏环节,学习基本企业周期、供给和需求。两本教材结合使用,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创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实践性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教师团队来进行引导和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创业课程教育教师团队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专业专职教师(具有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和接受过创业讲师培训的教师组成的基础教师团队。另一部分是相关企业家,学校采取邀请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家访谈的方式传授学生实战经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储备,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师、创业讲师培训,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创业指导师培训、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等,获取资格证书。目前学校共有50人获得教育部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01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成为教育部首个在西部地区设立、全国第三个设立的“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以赛促练,锤炼教学本领。2013年12月,云南师范大学选派的教师以云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并取得全国第30名。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云南师范大学的实践,为我们西部地区高校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借鉴。但我们也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师资匮乏、投入不足、精品课程建设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积极拓宽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和模式,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打造精品课程,开拓海外创业实践基地,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创业全过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联动系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焱.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