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炼胶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提高我们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学年开学,我们又等到了2019-2020学年度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全员培训项目,本次网络研修活动在师学通网学习,经过几天的学习,有的老师视频已经看完了,有的老师正在专心的学习。
一、选择合适的“一地多点”工学交替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创新企业
1.企业产品具有代表性。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具有代表性,生胶品种多达8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青岛赛轮有限公司,拥有国家轮胎信息化技术、配方工艺、轮胎结构、轮胎检测等专业研究所。是我国轮胎示范生产基地,其中有12条自动炼胶生产线、年产子午线轮胎1000万条,压延、挤出、成型设备都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性设备,能充分展示我国橡胶企业的形象。
2.企业可以提供较为适宜的岗位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无锡二橡胶每学期可以为我们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提供35~40个工作岗位,并且学生可以与工人同工同酬、同考核、同培训、同管理、同吃同住,同时企业为学生购买工伤保险等,为学生接触社会打下基础,企业为学生可以配备班主任和企业专业教师,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食宿。青岛赛轮有限公司可以为我们提供40~50个工作岗位,学生同样可以与工人享受相同的管理、相同的报酬、相同的考核、培训,吃住可以免费,企业为学生购买保险,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高,而且每年向国内输出外技术,对于学生的锻炼与培养有很大帮助,且师资资源丰富。
3.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除工学交替以外,企业可以为教师企业锻炼提供技术岗位、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我系专业教师的企业锻炼、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企业教师参与编写项目化教材、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可以将企业案例直接写入教材,同时部分研究课题带到学校成为学生的毕业课题、企业老师也指导学生的毕业课题,企业同时为教师的横向课题提供资金和原材料保障,校企双方合作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
4.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同专业企业相对集中。我们厂中校合作之初就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肯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多次来校商谈合作具体细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大力协助,专门安排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合作管理和专业课程的授课,使工学结合做到实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一地区生产不同产品、管理机制不同、企业文化有别,可以让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提高职业素养。
二、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机制
1.校企合作建立运行与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协商成立了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企业总经理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涵盖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长、系主任、教务处长等,使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校企共同制订了“一地多点、四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段融合”工学交替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起半年时间安排到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工人同吃同住(上半年一个班级、下半年一个班级交替进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训练和操作,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熟悉行业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技术管理、生产调度,学生同时可以轮流直接参与企业的现场管理,掌握企业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师资中心企业和其他五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学以能力为目标,以企业产品作为引导,实施任务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技师共同完成。真正实现校企合一、产教一体、工学结合。在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共同考核、共同从事产品生产、同岗同酬、共同培训”,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不同类型职工接触的机会,为适应企业奠定基础。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有很大提高。其核心就是学生不但可以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能够学习企业从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到车间主任的全程管理,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学生于不同层次的工人、管理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
3.人才培养的创新点。遵守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实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程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各种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其次工学交替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最好途径,职业意识是对职业的了解、认同与承诺,以及主动学习职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伦理对自己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在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对自身和职业都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其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对各种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是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外的一种隐性的、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计划监控能力、创新能力等,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很快提高。最后,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场智慧。职场智慧是指学生和工作相关的情绪智力,主要包括:在职场中对他人情绪和观点的感知和理解,对自我情绪的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个人职业成就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将学生与企业各个层面的生产、技术、管理、工艺、质量控制密切结合的模式,学生第一个月先跟班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培养基本管理意识,第二个月作为班长助理,协助班长分配工作任务,同时自己参与基本工作,思考管理的合理性,第二个月基本熟悉班组长的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安排和基层工人配置情况,第三个月开始学习工段长的生产调度、工作任务安排、产品质量考核、计件考核、工人工作情况分析,本工段材料消耗、运行情况等,第四个月全面熟悉工段长的各项工作,能够自觉做工段长的助手、起到辅助作用,同学可以轮流对工段长的工作提出看法,并与工段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取得现场管理经验;第五个月开始注意收集车间主任工作的内容,并逐渐熟悉车间主任管理内容和生产调度情况,学生轮流学习生产调度的各项工作,第六个月作为车间主任助理负责车间的生产与运行情况,部分学生轮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首要条件是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产品应具有代表性,同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要好,为此企业还要做好牺牲部分利益的准备;再则,企业要牺牲部分利益,提供教学场所、实训岗位,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同时选派任课教师、校内班主任,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产品生产融为一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校中厂”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是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和江苏省实训基地的优势,建立校中厂――徐州聚力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便利,目前学生可以直接以工业用橡胶制品、塑料注射挤出制品、塑料中空制品、塑料包装膜以及密封件和橡胶小杂件等作为项目,进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部分同学还承担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检验员、车间主任助理等工作,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使学生懂得企业管理规范,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职业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模式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整合学生的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发挥三种技能的综合作用。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不仅是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会用会的,能力不是讲出的,更多的是学生练出来的。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知识主要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车间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互动,工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将明确知识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语言教学的方式与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使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体验相结合,真正成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组成部分。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从二年级起就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训练,得到了真实的体验,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同时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运用水平,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可以亲手制造合格产品,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有成就感。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运行
依托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厂中校)和徐州聚力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校中厂),改革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训导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搬进企业与工人同吃住,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训练和操作。融“教、学、做”于一体,以企业橡胶、塑料产品作为典型案例,将课程融入产品生产及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一、产教一体、工学结合。
1.实行教室与工厂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学生从原材料的选用、产品生产工艺、所用设备的选型、模具结构、工艺条件制订、生产调度、原材料、半成品消耗定额、生产过程消耗、产品质量控制全程学习,并可以亲自去做,学生把学习与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技师、车间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一起共同来完成,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管理流程。
2.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真实产品生产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各种实习与实训,让学生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制造以及营销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生产一线与教学的零距离。
3.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企业产品作典型案例展开,老师发放任务单,学生进行材料选择与论证、方案选择、工艺方案的制订、设备选型等学生收集材料,并集中汇报,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听取汇报后,加以总结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4.实行“1+0.5+1+0.5”工学交替四段融合的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二年级半年在企业学习职业技能和项目化课程,回来一年进行综合专业课程和职前综合训练,最后半年再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置身于生产实际当中,在工程实践中逐渐让他们知道今后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要学会哪些职业技能,要学哪些知识,要练就哪些本领。学生既有学习的目标,又有学习的积极性。每学一步都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得到应用,能直接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有企业工学交替经历的学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不仅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企业好评,为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因此本专业协议就业率名列省内前茅,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工学交替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学习企业基层管理的各种经验,部分学生轮流做班长助理、工段长助理、生产调度助理和车间主任助理,增强学生就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校企双方还同时让学生从进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就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企业各种先进管理理念,掌握企业的管理方法。如“6S”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学生的工作岗位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流程将学生分别分到炼胶车间的配料、炼胶工段、混炼胶检验工段,皮辊皮圈车间的挤出、成型、硫化、切割、打磨、检验工段,胶辊车间压延、成型、硫化、打磨、检验工段,汽车橡胶制品车间的挤出、成型、硫化、修剪、检验工段等,销售中心的包装、营销岗位等20多个工段,学生分布在车间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两周进行一次交流,第一个月主要进行操作技能学习,第二月部分同学担任班长助理,第三个月部分同学担任工段长助理或生产调度助理,第四个月担任车间主任助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第五个月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有利于学生管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便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创业阶段。
四、校企共同制订质量考核细则,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考核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在企业通过产品为载体进行学习,评价标准比在学校学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过程考核,企业评价考核等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工学交替所有材料的上交考核。每次考核的成绩:现场考核30%、业务报告30%、现场交流(答辩)30%。现场考核由厂方相应岗位人员和校内指导老师组成现场考核小组进行考核;业务报告是学生对工学交替期间从事实践工作的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报告,是衡量学生工学交替业务水平的重要内容。考核合格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颁发结业证书,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企业的热情参与,同时校企双方互聘互认,才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EB/OL].省略/2009-09-12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省略/,2010-05-23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
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