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2 16:59: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篇(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由于其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知识性都非常的强,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再用以往的知识灌输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创新思想、创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门课程的预定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只有根据问题找到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一、剖析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 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开方”

1. 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篇(2)

实践表明,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情境都并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难度控制在中等水平,即50%左右,是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所以,在教学日常中,教师就有必要创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但这些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力所能及,通过努力克服可以完成。同时,教师在创问题设情境时,一定要注意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充分了解学困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构适当跨度。教学时,要根据具体需要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或结束阶段,将问题情境以设问、作业等方式提出,或从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契机引进,从而充分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地选择学习材料,注重其趣味性和科学性

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首先,一定要注重学习材料的科学性。科学性的意思是,一方面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另一方面一定要符合学困生现有的知识背景,难度要合理,要遵循学困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的材料只有具有科学性,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才更加明确,才能准确学习,学困生也因此会产生主动接受的学习动机,不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学习材料的选择还要注重趣味性。显然,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并不能对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巨大的推助力,而选择一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实用性强的材料时,就相当于选择了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的强大推助器。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学习自控能力未形成,尤其是学困生,由于一贯的学习习惯,面对一些或抽象或复杂或乏味的问题,对学习就更没有信心和主动性可言。但是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并善于接受一些新鲜的、有吸引力的问题,选择具有强大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适时反馈学困生的学习结果,做到正确评价

教师应适时反馈学困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和进步,知道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知识的成效,这对学困生来说,会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会增加其自信心,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反馈,使学困生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他们会设法及时改正,激励其上进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和检测试卷等,充分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学困生进一步进步的愿望。同时,对学困生的书面评语和口头评语要具体,不能空洞无力,说了半天结果却让他们听得一头雾水,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启发性,让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鼓舞与激励。

四、准确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激励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所起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其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肯定和表扬的作用明显是要高于否定和批评的作用。然而,几乎所有教师对学困生的肯定和表扬是不够的,相反,在学困生学习中犯下错误或有不足时,教师常常对学困生进行普遍地批判和指责,这不但没能起到激励学困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反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做到客观、工作、及时,言语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如对于自信心差的同学要多加鼓励,而对于一有成绩就自满和过于自信心的同学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指出其不足。

五、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强化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尤其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决心也会大大提升。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适当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或按能力,或按项目,使学困生也有施展才能和获胜的机会,让他们在竞赛获得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强化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目的。当然,竞赛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控制好一个度,掌握好最佳时机,过多的竞赛活动也会给学困生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困生负担,到时不但起不到强化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作用,反而可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副作用。

六、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困生继续努力

篇(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学情景材料的选择以及呈现都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各种呈现方式,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材料呈现要有典型性和讲述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教学材料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来呈现教学材料,因人、因内容而异,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授同一教学材料,所用的呈现方式也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对象等的变化而改变。唤起学生沉睡的思维,才是材料呈现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情景材料的呈现还要有典型性,指具有特殊性材料。材料的呈现也可去粗取精,泛指除去杂质,留取精华。而思想品德课堂中材料的典型和简约就是情景材料的去粗取精所强调的。在现阶段的初中思品课堂上,情景材料一般存在以下问题:材料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来;某位教师在讲究我与他人协同合作时,采用的材料时政性都较强,但初中的学生年龄还处于较小的阶段,再加上教师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把材料内容念了一遍,其实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初中学生对时政内容还有些生疏,导致学生对此类材料兴趣缺失,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情景材料时,要有典型性。教师还可以用讲述式将材料给呈现出来,通过语言叙述和表达一定内容的内涵,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形象生动的理解,加深记忆,学生也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调动对起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材料呈现要有针对性和多媒体化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要呈现给学生的情景材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和直观性的,但有些教师在选择情景材料时,没有切实的从学生实际以及理论实际发出,毫无针对性和原则性的去选择情景材料,给学生灌输的也都是一些表面现象,甚至有些材料都是脱离实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教师所灌输的材料毫无选择性的接受,而脑海中也没有知识也形成不了完整的概念,导致最终没有学习到有用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也是失败的。从而就要求教师要由表及里的给学生灌输情景材料。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被新奇事物吸引,教师在进行材料呈现时,还要投其所好,比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当今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强制而又古板的给学生灌输教学材料。这就说明教师选择的情景材料要有针对性和投其所好的呈现,材料的选择和呈现都是针对教师目标的重难点。除了材料呈现的具有针对性,还要具有多媒体化,多媒体通常指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材料的要求,对有关的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种交互方式演示给学生。这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为丰富化和直观化。

三、材料呈现要有整体性和探究性

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材料的呈现还具有整体性和探究性。首先是整体性,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不能打乱重点。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着重遵循,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因此对情景材料的选择与呈现要强调整体性,一般有以下几点:(1)注重情景材料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只有建立在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上才能对情景材料进场构建,材料只是学习内容的点缀,要和学生所要学生的知识点契合,将创设依据应为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所服务。才可积极发挥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2)注重材料间的联系。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材料都和教学内容有关,有些教师还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材料,之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整体确实连贯性,学生在根据材料学习时,无法由当前知识点去过渡到下面的知识点,缺乏优化组合的条件,不能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作用给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情景材料不仅强调整体性,还具有探究活动性,指人们为了了解某项知识或程序,通过亲身研究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证实和揭示这些知识和程序,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它们。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情景材料的有效呈现方式分析得知,有效地选择和呈现材料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材料的设置不仅要结合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和今后的学习内容具有关联性,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总而言之,情景材料的呈现又有整体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运用材料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课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社会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小学社会道德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那么,就根据考试成绩来看,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说,怎么做。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

(一)综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历史,在多种学科的知识,涉及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它像一个万花筒般的生活,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对道德和社会课程,教师应始终牢记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实现世界。

(二)开放性

小学德育与社会课堂是一个充满时代色彩的课堂,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一些注重认知的范畴,有的侧重于情感体验,有的侧重于欣赏和理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锻炼了认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对儿童作为对象,内容丰富多彩,贯穿着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融入课堂,把课堂带到生活。因此,小学德育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应注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开放,打开学生的视野。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方法不恰当,缺少技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教材内容的相关资料,并没有经过有效的引导,如分类、合理安排、有效渲染,导致学生不能明确材料的内容多与少、质量的好与坏,因老师精力有限、时间限制等原因,不能给予每一个学生合理的细致指导。

(二)缺乏对课堂情境教学细节的捕捉

在具体的小学德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选择教学方法是:首先,学生模拟采访,进行一些学习成果展示,如一些小品剧等。好像是模拟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然而,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也只是对生活的表象很浅的展现,教师只是对学生表演的内容,给了一个总结,但不深挖掘这些节目的内涵,教师的结论,只注重引导学生注意采访的内容和形式,在采访过程中,学生的仪态、语调的高低和谐水映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在教师的结论中没有反映,然而,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想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且最关键的因素。

三、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果

(一)突出课堂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是由其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 假如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对学生说教上面, 则会收效甚微。教师应努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培养好奇心的过程中,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道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的教学里面,根据课文题目,《我送老师一朵花》,组织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涉及到教师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普遍的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意识。

(二)提倡建设开放性课堂,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课堂。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现实要求教师主动提出教学活动,实现从“教材”到“教科书”的转变。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是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二把所有的思想观念局限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促进开放的课堂教学建设,通过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彼此相互弥补,实现教学的生动、全面、系统化。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本质,注定了它强调学生在社会中学习收获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要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活泼、紧密的课堂气氛下,在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也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杜振生.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才智. 2015(16)

[2] 黄青.品德与社会课的“无痕教育”[J]. 新课程导学. 2014(10)

[3] 王其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研究[J]. 学周刊. 2015(08)

[4]张利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8(5).

篇(5)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教学素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是设法用好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科学使用教材。事实上,教材的编写是第一次创造,但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教学看作是传授固化的知识,教师使用教材时应进行第二次创造,也就是有创意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摒弃过去那种“教学即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新教材删去了原教材繁、难、杂、偏的计算和应用题,广大教师必须遵循这一改革趋势,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对于新增内容的处理,要淡化理论,注重知识应用,注意教材内容的延伸和发展,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增加对世界优秀文化和科技前沿发展动态的介绍。

新教材倡导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模式,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标、新教材的精髓所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不一定就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基础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和兴趣等才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

二、整合教材与信息技术

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利用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运用多媒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音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而生动活泼,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计算机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相遇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单一而欠系统性,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难以理解,我们便可以运用计算机上的移动画面模拟出两人相对行走的动态图像,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分析综合,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再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机渗透一些数学发明的故事及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然后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由于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教师可以从课堂的说教和高工作量中适当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更为明显。

三、拓展补充学习材料

篇(6)

【Abstract】Thought moral qualities the lesson be abstract of the contents give the student’s impression always monotonous empty and dull of, particularly is that the information be opposite out-of-the-way, range of experience narrow and small of the village primary school living.Therefore, usage various method transfer their study interest, make it happy to learn,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contents learn, then become thought educator of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Thought moral qualities;Teaching;Valid try

人之为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方能立于天地间,创造自我,超越自我,彰显人生,无愧人生。于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得更有效,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着。思想品德课长期以来给学生的印象是空洞乏味,学生望而却步,如何把抽象枯燥的思想内容物化为无声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学生想学,乐学,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农村学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此谈一些浅鄙之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我们教育者积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便成为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我在这个方面努力尝试着:

1.强化视觉印象,注重听觉享受,“电视”是良师

农村的孩子娱乐的方式较之城里的孩子要少得多,电视无疑是他们最好的伙伴,每天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思想品德的课堂利用好电视,大有裨益。

动画片,孩子的最爱。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他搬进了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在观看这部动画片的精选片段后,自由谈喜欢谁,讨厌谁。有的学生说喜欢喜羊羊,在同伴被灰太狼抓去后它想办法把它救出来,我借此告诉孩子做人要勇敢,做事要动脑筋;有的学生说喜欢灰太狼,它抓羊失败后不放弃,我借此告诉孩子做事要坚持,但不能像灰太狼一样做坏事;有的学生说讨厌懒羊羊,吃了就睡,我借此告诉孩子要勤劳,不懒惰;有的学生说憎恶红太狼这个恶霸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明白了善恶美丑。

公益广告,孩子心中的一盏灯。当孩子沐浴在这样的情景中:一个夜归的学生走过漆黑的小巷时,路边的老人拉亮了自家檐前的灯;一位女孩在凳子上垫了一张纸,去取树上的羽毛球;在雨中,一位妇女把伞移到一个小女孩的头上耳边萦绕着这样的声音:文明就是一盏灯的亮度,文明就是一张纸的厚度,文明就是一把伞的宽度这时,不再需要任何语言,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世界里都会升起一缕曙光,沐浴道德情操的种子茁壮成长。

2.强化情感体验,注重感情交流,“游戏”是益友

孩子没有游戏,便没有完整快乐的童年。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利用游戏,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创造性,孩子除了在游戏中收获这些,其实还可以收获更多,这是留给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与智慧。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孩子们乐此不疲,我告诉孩子:“好样的,做人要诚信。”;孩子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告诉孩子:“团结就是力量。”

表演扮角色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第四册“综合练习”中练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大意是:狡猾的狐狸设圈套欺骗小松鼠、小白兔、小刺猬,想吃掉他们。小白兔、小松鼠没有警惕性,上了狐狸的当。小刺猬机警,不但没有上当受骗,而且还设法救出自己的伙伴。进行扮角色游戏时,让六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小刺猬、小白兔、小松鼠、兔妈妈和松鼠妈妈,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同时录音机里播放“大森林”的音乐。通过游戏,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对待坏人要提高警惕,要智慧的与坏人斗争

竞赛游戏,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竞赛游戏可以提高认识,锻炼意志。例如,第四册第二课“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

谜语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例如,第一册第十课《爱清洁讲卫生》课后练。老师说:“现在请你们猜谜语。我请两个同学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如果你们看出好孩子就鼓掌,如果认为是坏孩子,就一起说‘坏!’”

××拿着牙刷、茶杯上台刷牙。同学们鼓掌。

××流鼻涕了,他用袖子擦。同学们齐声说:“坏!”

——游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3.忘情融入自然,真情感悟人生

农村孩子是被自然牵着手长大的,他们洋溢着自然的气息。让孩子看燕雀筑巢,懂得未雨绸缪;让孩子听春雨润物,懂得博爱之心;让孩子观牛羊脯乳,深谙父母养育之恩;让孩子看蚂蚁搬家,深悉团结之益……

孩子幸福成长,我们也幸福。

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任重道远,我总在探索,在此,让我想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话“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可以最有效地让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参考文献

[1] 布鲁姆《掌握教学理论》

篇(7)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具有对该科目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初中学生刚刚由小学升上来,他们的心理特点依然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去实施学习活动,学习依然带有感彩。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爱和对本学科的喜爱。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说,教师的热情澎湃,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真诚的关爱,都是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教学中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善于鼓励学生,博学多识,树立起一名真正良师的形象。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三步走

第一步,重视教学的导入过程及方法。

这是考查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的一个环节。教师怎样设计预习的学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好预习;通过学案导学的模式,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向教材深处拓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步,品读教材掌握学习方法。

给人金子不如给人点金术。思想品德课和一般课程不太一样,很多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认真地阅读而实现认知。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教材的能力开始。要训练学生会读教材,指导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这个阅读不是普通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提纲,学生自己也可设计阅读的学案,有目的、有条理地阅读,梳理教材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明确教材内容的主题,明确这一主题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明确这一主题启发下,我们该怎样做。这样带着目的性阅读才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最好办法。

第三步,先质疑后释疑。

篇(8)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笔者深知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关系到每一个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关系到一代人﹑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但现实的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一位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重灌输,轻启发,忽视情意、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资源有限、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个别学习、因材施教;在思想认识上,注重升学科目,轻视非升学科目。以上种种情况,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新路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不足呈现互补趋势。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必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更新教学手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广阔天地,以保证学生主体性为前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2 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其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的重要原因

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品德课本中的道德和观点是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其中的道德观点虽然积极向上,但难免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教师的单纯讲解,学生往往会觉得是在对他们进行说教,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烦情绪。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的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及观点特别感兴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不断走进课堂,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集声、光、色、影于一体,将教学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抽象、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变为直观生动的立体教学,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学习情境方面,其作用将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学生的生活面狭窄,生活经验不丰富,导致学生对某些课本内容难以理解,如形形的诈骗、等。对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普及性,使学生由“厌学”变“愿学”和“盼学”,那么教学效果将显著改善,必定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多地关注了知识本身的传授与掌握,以便得到更好的分数。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受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多年以来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没有找到一个“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最优方式。但学生的教育不能等,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教育模式之前,以现有模式为基础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客观事物对其本身的影响,影响越大、越深,其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就越大、越强。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施加一个正确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强大影响,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创造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可以让学生“如同亲历”。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渐渐地培养起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资源的获取及时、便捷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有关本节课程的最新材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用不同角度的观点引起学生内心中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评判某一事件,既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又让学生明白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网络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查找、利用的便捷性。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正确有效利用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用网,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而又可以为我所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课程,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设备不足,过度使用 现阶段,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小学中,只有镇中心小学具备一间多媒体教室,各村小都没有。镇中心小学一般有十几个教学班,虽然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量还是相当大的。多媒体设备的过度、频繁使用,必然导致设备的过早老化,故障频繁发生,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当师生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挫伤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现阶段,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合格教师的一条标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从录音机、幻灯机到投影仪、电脑,再到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电教平台。它们各自有其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可组合起来运用。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教学媒体,首先必须提高教师对它们的认识,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掌握其特点及操作方法。这样才能使这些没有生命的设备“活”起来,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根据教学需要随意切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自主学习。因此,加强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对于合理使用信息资源,教师还应把握几个原则。

首先,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能力较差,比较适合简单的动画、儿歌,情节要简短;小学高年级儿童认知能力强,对过于简单的情节不感兴趣,对于学习材料要求新鲜、足量,趣味性、情节性要强。如在讲小学低年级“我们的校园”一课时,可以放映有关校园的动画,辅以恰当的解说;在讲小学高年级有关见义勇为的内容时,可以添加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甚至是学生身边的事例,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及做好自我保护。

其次,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要结合课程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际创作和广泛收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精心制作或巧妙利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刺激,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睛和思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小学生在这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就盼望着下一节品德课的到来。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要充分适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而又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明理又导行,使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大量的信息只能让还不善于归纳整理的小学生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反而事倍功半。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12-01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已逐渐被老师接受。但纵观眼下的数学课堂,不难发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学习材料的选择,现在一要上公开课,老师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用什么材料揭示新知呢?用什么材料贯穿整节课呢?课本被闲置一边,难道非得用课本以外的材料才行吗?因此,合理选择数学学习材料很重要。

一、追求数学味,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的学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智慧的大脑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追求数学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选择合理的学习材料很重要,选择的材料必须真实、贴近生活,有数学研究价值。

案例1:《百分数的应用》

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材料: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打算买240本作业本作为活动的奖品,“文峰超市”的优惠政策是买10本送2本,“好又多”超市的优惠政策是打八折,学校该到哪家超市购买呢?

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学生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如果仅限于解题,这样的数学课堂索然无味。在解完题后,老师可以简单的小结一句:“百分数知识给了我们一双慧眼,货比三家,可以更实惠地购物。”这样的一句小结,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节约用钱。

二、具备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开展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

案例2:《圆锥的体积》

教师出示多个圆柱或圆锥(有等底等高的,也有一般的)容器、水、沙子等材料。学生自由地选择一组容器,借助沙子或水等材料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经过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更多的小组认为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请符合条件的小组将容器展示给全班同学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这样的探究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虽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为最终的科学答案奠定了基础。只有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学生才会印象深刻。

三、充满挑战性,推动学生的探究

小学生大多比较感性,喜欢挑战。对于直接告之的答案不感兴趣,因而记得也不牢,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

案例3:《年、月、日》

师:同学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小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他的妈妈今年36岁,竟然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们觉得可能吗?

生(肯定地齐说):肯定不可能。

师:这样的不可思议却真的存在,怎么回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翻开事先准备好的年历,我们一探究竟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生2:是的。一般的月份不是31天就是30天,只有2月最奇怪,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师:2月份的天数不相同,有规律吗?

学生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2月份,研究2月份的天数。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发现每四年就有1年的2月是29天。教师及时点破2月29日四年才出现一次,所以小华的妈妈36岁只过了9个生日也就有可能了。

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学生认为不可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教师出示学习材料年历,小组合作中的你一言我一语直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融合教育性,追求教育的无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孩子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在注重思维训练的同时也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实施全面发展,这也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了解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以及性格,等等,教师只有真正和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学生实际的情况来灵活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导入教学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新世纪已经成为了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高科技时代,因此,以计算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科技已经融入到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并且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且成为了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重要的方向。在教育领域中的多媒体是一种将图片、文字以及声音融于一体的教学媒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以及视觉,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将抽象事物转变成为形象的事物,将静态事物转变成为动态事物,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形象可感的学习材料,这些都符合当前小学生将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方面的特点,更加便于小学生全面和准确地理解思想品德知识,最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篇(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仍有些“空”,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令人担忧。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农村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学工作者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正规起来,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1.加强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建立各级德育工作领导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学校的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指导和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工作相结合。为教师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确保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挖教材,切实上好每节思想品德课。

3.引导家长和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塑造学生灵魂、教育学生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品德与社会学科同语、数、英一样重要,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二、善于从教材出发,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会投入百倍的努力,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1.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

例如,“有一位老爷爷赶集卖鸭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一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去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了短诗,还有的编了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的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给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2.与社会时事相结合

就汶川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令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的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把生活搬进课堂

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邓永忠老师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后,取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很真实、亲切,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优化课堂教学,活用教材

在教学中,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对那些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内容要尽最大努力去补充。

1.注重活动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事物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六课“心中有规则”这一课,我让学生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说明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要靠规则。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人人都要参与。让学生讨论班级需要哪些方面的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让学生充分讨论、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并告诉学生: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制定班级规则后,提醒学生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哪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度,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2.形式多样的课堂

小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他们有情感,有思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放松和精神饱满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那么把品德与社会课以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小小辩论会”“演讲”等形式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如,我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五课“我来当市长”这一课时,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两种画面;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学校和班集体等情景。在“小小辩论会”上,我出示两种观点:管好公共事务人人有责;另一种是公共事务既然有公务员负责,我们参与也是多余的。全班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学生通过参加辩论活动,对自己究竟该如何处理公共事物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公共事务是大家的事,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为公共事务尽自己的所能,要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教育观念―教材编写―实际教学活动”这个“三点一线”的规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