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考察团参观期间所到之处皆感受到了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推进国际化进程带来巨大变化这些地区依靠龙头、市场和科技带动加速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把世界上最先进种植理念、一流品种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了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一)龙头拉动规模化、区域化种植拥有中国蔬菜之都美誉寿光市依靠寿光蔬菜批发大市场龙头拉动全市蔬菜面积已达80万亩粮菜比例达到了1:2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集约化种植稻田镇温室大棚几乎全部种植了新品种西红柿该镇崔东村总户数不足200户种植了470个大棚户均近2个半大棚集中连片一年两茬棚均效益达到3万元以上田马镇温室大棚全部洋香瓜该镇南韩村500多个大棚都实行了一年三茬种植模式即两茬甜瓜一茬菜棚均效益达到4万元以上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形成了庞大龙头市场带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膨胀实现了产供销良性互动莱阳市紧紧依托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发展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加工原料安丘市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膨胀全市发展起了大姜、大蒜、芦笋、牛蒡、草莓等36个万亩方和10万亩设施农业仅该市全国最大白芬子姜蒜专业批发市场就带动发展大姜基地20万亩实现了农民、基地与龙头企业双赢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针对入世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更复杂、更严格实际寿光、安丘、莱阳三市抢先把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根本出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建立了功能比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立了农业监察大队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住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入口同时加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力度今年第五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以“绿色与科技”为题充分展示了以无公害蔬菜与标准化生产为核心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昭示了蔬菜产业发展大趋势较往年新增加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农药残留速测设备和蔬菜深加工产品等内容展示了植物“克隆”、生物组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世界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前沿新技术、新成果可以说寿光蔬菜博览会已搭建起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平台成为中国蔬菜产业全球化发展引领者引领中国蔬菜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大步迈进
(三)健全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培强做大畜牧业潍坊市临朐县山多、滩多、林多草地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该县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资源条件以健全完善畜禽防疫体系为契入点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加强畜牧生产现在畜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占农业总收入60%占农民现金收入52.5%以上该县按照“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大力发展食草畜禽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总体发展思路形成了连片集中、高效饲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格局全县畜牧小区达到1.89万亩已建成8个畜牧专业乡镇240个专业村2万个专业户一健全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建立了以县畜牧局为主体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辅助以村级畜牧兽医员为补充县、乡、村三级畜禽防疫网络配齐配全了150人畜牧执法队伍实行计划、强制免疫相结合加强了畜牧信息、科技、示范三大服务建立了畜产品检测中心及时做好动物疫病、产品质量监测全面控制畜禽疫病发生二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畜禽标准化基地规模膨胀该县围绕维维乳业集团临朐分公司建设大力实施了奶牛“双百工程”即建设100个奶牛存栏100头以上标准化饲养场现在全县奶牛存栏已达到2.6万头围绕六和集团临朐饲料厂建设和肉鸭加工企业多优势计划建成存栏150头、年出栏400头以上标准化生猪饲养场100个建成全进全出型、一次出栏万只以上标准化肉鸭饲养场100个实现肉鸭、生猪标准化生产新突破三强化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严格考核奖惩为加强对畜牧工作领导该县成立了畜牧生产领导小组出台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生产意见》对畜牧生产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优先解决镇村统一解决畜牧小区水、电、路、讯、排污“五通”和所用基建工日农行和农联社加大对畜牧生产资金扶持每购买一头奶牛给予5000元贷款从而调动起了群众发展畜牧业积极性同时县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实行百分制考核半年和年终两次检查验收各乡镇都成立了畜牧生产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人纳入乡镇责任制考核定期检查兑现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使该县畜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发展基本形成了生猪、蛋鸡、奶畜三大主导产业郎德鹅、巢蜜、肉羊、肉兔四大地方名牌成为全国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全省奶牛生产大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莱州市把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措施来抓以“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规模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现在已培训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转移培训率达到80%以上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构筑网络落实责任按照“实用、实际、实效”原则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组建了劳动就业、农业科技、远程教育和职工教育4个培训集团设立了18个培训中心、60个培训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服务广大劳动者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培训集团、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之间层层落实了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采取“上级支持一点、财政拨付一点部门自筹一点培训基地收一点”办法落实了培训经费确保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二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该市紧紧依托4大培训集团开展了多种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全市建立各类实习示范场56个1710名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其中职工教育培训集团组织企业职工有放矢学技术、学经营、学管理使3.2万名职工得到了相关培训同时为保证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下该市坚持对初次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后再培训推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择业领域和工资待遇都有了较大改善三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取消农民工就业限制为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后出台了《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城镇自由职业人员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行办法》等政策努力实现“四取消四建立”即:取消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区别建立统一就业制度;取消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限制建立公平竞争市场就业机制;取消“临时工”、“农民工”身份界限建立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逐步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对就业限制建立劳动者凭技能和本领就业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在子女入托、求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有一定技能与投资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市区、园区和中心镇转移同时规定凡参加“两转三学”培训学员持《学员卡》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实行“三免费”即: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免费接受职业指导和办理就业手续;外出务工免费办理相关手续目前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逐步形成领域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机制市场化格局为实现充分就业、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验和体会
考察团一行对胶东五县市立足国际大市场提升产业化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经验颇感兴趣一致认为这种高起点、高标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中国农业发展主攻方向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解放思想做好“三农”工作关键认识行动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快慢胶东五县市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立足国内、国际市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坚持全省、全国争位次国内、国际抢市场积极跑部进省抢信息要项目争资金借外力促内力占先机勇做“领头羊”莱阳市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和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目标不断加快跑部进省步伐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资金、信息资源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从而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出口绿色通道莱州市解放思想打破地域资源桎梏延伸信息触角、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先人一步争取到了“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借助国力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寿光市在做大做强蔬菜这一支柱产业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在建成了“买全国、卖全国”寿光蔬菜批发大市场基础上又创办了寿光蔬菜博览会而且由全省走到全国由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中国蔬菜产业全球化发展引领者成为世界蔬菜产业大集团、大公司争夺中国市场“桥头堡”
(二)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强力支撑潍坊和烟台两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只有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标准化生产体系实行“公司+基地(农场或合作组织)+农户”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才能有效地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安丘、莱阳两市农业龙头企业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和通用标准不断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主动组织引导农民从土壤改良、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每个生产环节到产后产品分级加工、包装、储运等都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从而加快了农产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安丘蔬菜被称为日本、韩国“菜篮子”莱阳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也已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日本和欧美超级市场
(三)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拉动产业化经营重要途径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起一个主导产业安丘、莱阳、寿光、临朐四市地发展基本上都通过依托优势产业建龙头又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起相关产业发展安丘市仅一个姜蒜专业批发大市场就带动发展起了20万亩大姜我县通过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和新大新乳业两大“农”字号龙头企业也极大地带动起了生猪和奶业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要条件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民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架起了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桥梁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中遇到买难、卖难和技术服务等问题进一步密切了产业化各环节之间联系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莱阳市有60%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中来龙头企业根据加工需要与合作经济组织签订产销协议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企业按协议购进通过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纽带将农户、基地与企业、市场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实现了“双赢”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重要措施党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又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快慢莱州市正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大培训、大开发、大转移”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使其逐渐步入了规范化轨道既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又减少了“农民”加快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速了农民增收步伐
三、几点建议
学习借鉴胶东五县市经验最重要做好与临邑实际相结合文章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思想认识实现大飞跃在蔬菜、畜牧、标准化生产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咬定发展不放松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胶东五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践证明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户适合本地实际主导产业对已选准主导产业要制定好切实可行实施方案以咬定发展不放松精神一届接一届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同时借助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有利时机积极跑部进省争取国力一刻也不放松地把主导产业做大培强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省、全国有位次大产业安丘市既没有交通区位优势也没有先天自然资源优势该市立足实际把培植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关键措施来抓建管并举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选准了大姜、大蒜等农作物种植加工出口这一主导产业全市上下齐动员形成了发展合力数年如一日发展不放松围绕这一主导产业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白芬子姜蒜批发大市场围绕市场又建成了多家姜、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又辐射带动了种植基地快速膨胀从而形成了产业化经营良性互动使这一主导产业得以做大培强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就我县目前而言对已确定蔬菜和畜牧这两大主导产业要从现在起坚持做到加快发展、做大培强不放松紧握接力棒下大气力抓好规模膨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鼓作气培植出在全省、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大市场、大企业、大集团做到换人不换思路换人加快发展围绕壮大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和新大新乳业两大“农”字号龙头企业迅速膨胀奶牛和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围绕临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等5个蔬菜市场建设加快蔬菜基地规模膨胀真正把两大主导产业在最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器”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新晨: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市发投集团公司:
4月24日至4月27日,我司一行8人在市发展投资集团的带领下,赴凉山州农投集团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我们带着问题,虚心求教、求取真经;看一路、学一路、议一路;当地农业发展活力之足,发展水平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考察学习,洗脑清脑,使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达到了考察学习的预期目的,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到达凉山州西昌市后,凉山州农投集团对我们一行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之情,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向我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会上,凉山农投集团董事长张伟一直强调“天下农投是一家”,对我们这次取经也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将他们集团公司三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凉山州农司于2016年成立,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及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最涉及民生的国企,凉山农投成立之初便承担着凉山州委、州政府及当地百姓的殷切期望。而企业刚刚成立,资金短缺、制度混乱、人员紧张、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体制内,对企业管理毫无经验等问题深深困扰着每一位凉山农投人,可以说每一天都在面临企业生死考验,各种艰辛自不需赘述。
经过对自身定位及企业发展的思考,凉山州农投集团理清思路,致力于四项主要措施推动企业发展。
1.土地综合整治,既完成政府安排,打造民生工程,又兼顾保障公司利益。
2.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陕西海升集团,组建凉山州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全州规划投资蓝莓、大樱桃等精品果业项目。拟采用“会东模式”将在西昌、会理、宁南、盐源、越西、甘洛、昭觉、普格等县市布局高品质现代果蔬种植基地。
3.农产品加工贸易流通,建设占地30亩,日生产营养餐5万份的中央大厨房。生产经营正常后,向周边县市以及成都地区复制推广;开展“以购代捐”和农产品销售业务;与成都益民集团、简阳汇众农投共同组建成都大凉山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
4.农业投资金融服务,与四川众信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凉山州首支产业私募基金——众农基金。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农保筹建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凉山农投集团2019年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0%,营业利润1114万元,既完成了政府的一系列惠民任务又保证了公司的收益,实现了双赢。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说明了凉山农投集团的经营理念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次考察,凉山州农投集团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同样作为农司,可以说我们与凉山州农投集团有太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组建不久,同样是体制内人员担任负责人,甚至同样是资金、人员紧缺。我们公司又该何去何从,要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如何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等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作为企业首要保证盈利,企业发展上要破除行政思维,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树立市场意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敢作为、善作为、有作为,做实资产、做强主业,搞好公司经营工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但是作为国企,尤其是像农投这样涉及民生的国企又不能只考虑盈利,要有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把自己当做普通私企来运营,否则国企和私企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就在于私企不能做的我们国企可以做,涉及民生的农业项目,国企要不计利益,政府要求的工程,国企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老百姓可以做的我们国企不做,老百姓自己可以动手参与盈利的我们国企坚决不涉足,对于农业这样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产业,企业、尤其是国企,和私人作坊式竞争是不具有优势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农业国企的存在就是为百姓起示范作用、带头作用,我们要主抓项目,引进技术,提供资源,增强群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现代种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产业园区农业创新发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国企应该保持这样的经营思维,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把农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双赢作为工作目标,在每一项农业工作的推动中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积极探索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全力实施好农口系统工程项目。在保障民生工程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保障民生发展,以高标准完成项目来带动公司发展,实现双赢。
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广安蜜梨产业作为广安市“三大拳头产业”之一,受到广安市委市政府、华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我公司受市委市政府安排,将重点围绕基地建设、管护以及创建五星级园区等方面做好蜜梨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项目资金,高标准建成蜜梨产业园,并借鉴“云南褚橙”的管理模式,抓好蜜梨的管护工作。待蜜梨产业园挂果后收成品果的形式充分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既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致富又盘活了项目资金,为公司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日本农业生产及贸易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约39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78平方公里,总人口1.252亿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在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状况
日本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其次是小麦、马铃薯、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茶叶、蚕丝、甜菜、蔬菜等。
1.稻谷——2000年稻谷总面积17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176.3万公顷),比1999年减少1.8万公顷,减幅1%;稻谷总产量949万吨(其中水稻产量947.2万吨,比1999年增加31.5万吨,增产3%;水稻平均单产5370公斤/公顷,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顷,增长4%。稻谷生产规模较小,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北海道,户均经营规模在10公顷以下和10公顷以上各占总户数的51%和49%,其它地区户均3公顷以下和以上的分别占79%和21%。稻谷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插秧、收割、烘干率分别达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为17.6%。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日本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主动调减稻谷面积,扩大小麦面积,稻谷生产出现了控制和调减总量、推广优质品种、扩大经营规模等发展趋势。
2.小麦——2000年麦类作物播种面积2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县,其中小麦面积18.3万公顷;麦类总产量90.3万吨,比上年增产14%,其中小麦产量68.8万吨,比上年增产18%。随着稻谷面积的调减,小麦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大豆——2000年大豆播种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大豆总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26%。
4.甜菜——2000年甜菜播种面积6.95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甜菜总产量367.3万吨,平均单产53.15吨/公顷。
5.水果——2000年果树总面积29万公顷,总产量600万吨。其中柑桔、苹果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22%和16%,产量占果品总产量的25%和15%。
6.茶叶——2000年茶园总面积5.0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8.9万吨。主要集中在静冈和鹿尔岛,茶园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41.7%和16%。静冈茶叶生产规模较小,以生产玉露、末茶等高档茶为主,鹿尔岛茶叶生产规模较大,以生产普通煎茶为主。日本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茶园管理基本采用小型机械,机械采茶面积占总面积的20%。
(二)农产品贸易状况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紧缺,虽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给外,多数农产品供不应求,外贸依存度很高,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1999年日本农林水产品进口额620.67亿美元,占外贸进口总额的20%,比1998年增7.2%;农林水产品出口额仅29.94亿美元,只占外贸出口总额的0.7%。其中,农产品进口、出口额分别为359.74亿美元和16.69亿美元。农林水产品进口国主要是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999年进口额分别占27.3%、10.9%、6.8%和6.4%,与1995年相比,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2.7个百分点。
1.粮食——日本国内粮食自给率在40%左右,199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确定粮食自给率从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协议,日本进口大米72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10%左右。进口大米分别来自美国(占48%)、泰国(占22%)、澳大利亚(占16%)、中国(占12%)、越南(占2%)。其它粮食品种如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依靠进口。1999年进口玉米1660.6万吨,进口额18.87亿美元,平均到岸价格(CIF)113.44美元/吨,进口美国玉米占95.7%;1999年进口小麦597.3万吨,进口额10.75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80.27美元/吨,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分别占55.5%、25.5%和19.0%,国内小麦自给率仅9%;1999年进口大豆488.4万吨,进口额12亿美元,平均到岸价245.35美元/吨,进口美国、巴西、加拿大、中国大豆分别占79%、12%、3%和3%,国内大豆自给率仅4%。
2.经济作物产品——1999年日本国内生产食糖80万吨,总需求量231万吨,国内自给率35%,1999年进口食糖146万吨;1999年进口新鲜蔬菜82.7万吨,进口额9.3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123美元/吨,国内蔬菜自给率在80%左右。其中,进口中国、美国蔬菜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3%和29%;1999年进口冷冻蔬菜68.95万吨,进口额8.4亿美元,平均到岸价1222美元/吨,从美国、中国进口量分别占46%和34%;国内茶叶总消费量13.5万吨,1999年进口茶叶5万吨,其中从中国进口绿茶1.2万吨、乌龙茶2万吨。水果国内自给率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进口。
二、日本农业法规及政策
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为2%,但国家财政农业预算约占预算总额的5%-7%。200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预算属“黄箱政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高达3兆日元(263.8亿美元),属“绿箱政策”的财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亿美元)。日本的农业法律政策总体上建立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基础之上。
(一)日本《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基本内容
1999年7月日本国会颁布了新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下简称《新基本法》),废止了1961年制订的《农业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努力提高粮食和食品的自给率;二是强调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性,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三是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强调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日本农业应对WTO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长期以来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理由,采取如进口数量限额、高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多种措施控制进口的增长。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特别是新一轮WTO多边贸易谈判以来,日本政府也认识到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并着手调整国内政策。
1.在市场准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诺将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农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加以关税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税减让。但由于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关税率很高,完成关税减让后进口产品仍难以与其国内产品竞争。如1999年4月实行大米进口关税化,将关税确定为350日元/公斤,在这一高关税水平下,进口米价格相当或略高国产米。
2.在国内支持方面,日本不会削减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将根据WTO规则发生变化。属黄箱类的支持政策将减少,绿箱政策的支持将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粮食政策、农业政策、农村建设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对农业的支持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为达到保护日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日本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理论依据,继续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在农产品出口关税方面,日本一方面通过关税来控制某些农产品对国内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严重依赖进口的农产品(如粮食)要求确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征税化。目的是使出口国的行为不会威胁到日本国的粮食安全,提高贸易的稳定性和预见性,使日本有稳定的进口粮食渠道。
4.在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实施符合WTO规则措施的同时,与其它高收入国家相类似,将实行极为严格的进口食品质量检验制度,我国的多数农产品难以通过低价竞争方式打入日本市场。日本实行的检验制度和商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限制性。如进口新鲜农产品面临检疫、海外生产基地视察、非检疫性害虫的接受程度等多种障碍。
5.调整种植结构和品质结构,提高本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上,日本重点是适当减少相对过剩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主要是通过补贴政策来调整。在品质结构调整上,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促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优质品种和普通品种在市场价格上差异很大。
(三)日本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由于日本农业资源特紧缺,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力价格高,虽然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但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日本政府一直采取对农业的高额补贴政策,对不同农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支持政策。
1.稻谷价格支持政策
1996年开始日本放开国内大米市场,除政府“定购米”外,其它大米实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农户稻谷生产面积向农户定购大米150万吨(约占国内大米年消费量的15%)作为国家储备米,由政府按大米生产平均成本确定定购价,一般定购价低于市场价格。如2000年大米定购价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场均价低12%。
农户自主参加稻谷生产调整计划,按国家计划进行稻谷生产。政府与农户共同出资建立稻作安定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进行价格补贴。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场平均价确定基准价格。补助基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由参加的农户按上年大米产量、基准价格的2%交纳基金;二是政府财政按农户交纳基金的3倍出资。政府通过农协动用补助基金对大米生产价格与基准价格(2000年大米基准价14304日元/50公斤,相当于125美元/50公斤)之间的差价,直接给农户提供全额补助。如果实际补助金超过补助基金,由政府向银行贷款解决。
2.小麦价格支持政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压缩稻谷生产,促进小麦生产,日本政府对小麦生产采取高额价格补贴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麦平均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利润)和物价指数确定政府收购小麦的价格(基准价格)。对政府收购价(基准价格)与进口小麦市场价格(进口成本+经营费用)之间的差价,分别由政府财政或麦作经营安定补助基金给农户提供直接的价格补贴。2000年政府小麦收购均价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麦销售均价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价全部由财政补贴。
3.大豆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国家财政支付交付金。国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产平均价格确定补助基准价。参加大豆生产经营安定计划的农户,按上年大豆产量、补助基准价的3%,交纳风险基金。政府动用交付金按农户交纳风险基金的3倍出资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当年生产价格与补助基准价的差价,由风险基金直接给农户提供差价80%的补贴。
4.糖料价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对食糖产销建立了糖价调整制度,按糖料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确定糖料收购最低保护价。政府指定农畜产业振兴事业团(特殊法人)全额收购企业的进口食糖,统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调整金。市场糖价由进口粗糖价格、调整金和精制加工费用构成。糖厂按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糖料,国产糖与进口糖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交付金)、调整金给糖厂提供补贴。
三、日本农业统计及预测
日本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和产量预测系统。主要农作物生产状况调查和产量预报分别由农林水产省和地方农林水产部门独立进行。农林水产省的生产调查和预测结果对国家负责,是中央政府农产品生产状况和产量预报的依据,各地方农业部门的生产调查和预测只对当地政府负责。农林水产省在各都、道、府、县依据农作物种植面积直接设立农林水产事务所,全国共设立300个。现以水稻为例,简要介绍日本主要农产品生产量的预测体系、运作程序、结果程序。
(一)农产品生产量预测体系
日本的水稻生产调查和预测分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调查标准和选定调查基点;二是通过巡回调查或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数据资料;三是对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预报;四是将预测结果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布。
从水稻播种到收获共进行6次常规调查,其中生长发育状况调查2次,分别在6月和7月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状况(指有效穗数等)调查2次,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产量预测调查1次(10月)和实际收获产量验收1次(收获期)。具体日期则根据当年气候条件作适当调整而不固定于某一天。产量预测运作程序分四个阶段:确定样本区、区内取样、产量构成因素调查、计算作况指数。
1.确定调查样本:第一步通过购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将农作物种植区划分为2公顷的单位区,做出单位区内的配置图。为在费用较少的情况下保证较小的误差,又将单位区划分为实测地带和非实测地带(交通不便区),对实测地带依据各年产量的稳定状况细分为高单产区、低单产区、单产稳定区和单产不稳定区。对同一类型的样本点随机编号再抽样,被抽中的样本依编号和航片落实到田块。各县样本数的多少通过航片划定的单位区数和不同产量类型计算而来,各县每年的样本点数由当地事务所的统计情报确认,相对稳定。
2. 区内取样:在每一样本区内按对角线确定三点,每点1平方米。测定穗数时每点取10蔸,共30蔸;测定粒数在三个区分别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测定蔸数时每小区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 产量构成因素测定:依据上述区内取样,分别计算出每平方米蔸数、每蔸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则根据历年资料和当年成熟度确定。利用这些产量构成因素求出预测产量。
4.计算作况指数:作况指数是日本农业部门用来预报年成好坏的一个指标,评价区间为:
作况指数 106以上 105-102 101-99 98-95 94-91 90以下
年成 良 较好 平年 较差 不良 显薯不良
作况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作况指数= 10a当年预计产量 X100%
10a平常年份产量
式中,10a(1000a=1ha)当年预计产量是由当年各地实测数据获得,10a平常年份产量是通过统计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气象指数(包括水稻生长期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降水量、日照时间和日最大风速等)的影响,还与当年灾害发生状况、栽培技术进步、品种更新等因素有关。
(二)农产品预测结果程序
从当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农林水产省向全国6次农林水产预测公报:7月15日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为作物生长态势和作物种植面积信息,10月15日为种植面积与预期产量信息,12月15日为全年水陆稻产量结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种、不同区域水稻产量信息。一是产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品种及产地,二是各都道府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信息,三是水稻主产区产地、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信息。
全国各地的事务所将得到的资料数据通过专用内部网络报送到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统计部门进行综合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预测和统计结果后向外。预报结果由农林水产省向国会负责,各地农林水产部门所得资料及预测结果只适用于当地,不影响农林水产省的预报结果。
预报结果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供需计划基础资料、米价审定参考资料、稻作技术指导基础资料、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资料、国民经济计划基础资料和其它政策改进基础资料。
四、考察体会和建议
通过两周的考察,对日本农业生产、贸易现状和发展趋势,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规,农业经营机制等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的了解。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农林水产省有公务员3万人,其中农林水产省本部4500人。农林水产省由农林水产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务官、农林水产事物次官、农林水产审议官、农林水产大臣秘书官,大臣官房、综合食料局、生产局、经营局、农村振兴局、地方支分部局、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审议会、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等9个内局,粮食厅、林业厅、水产厅等3个外局组成。农林水产省依法履行全国农林水产生产、流通、贸易及农业支持保护、农村振兴等一体化管理职能。
(二)现代化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与欧美大型农业结构相比,日本农业属典型的超小型农业结构。60年代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三)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机制。日本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协组织,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特别是农协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户之间、市场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关键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虽然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国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制订《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日本政府采取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日本的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而且农产品的价格偏高,导致日本的生活费用高于西方其他国家,久而久之又会引起国民对政府的不满。
我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在农户小规模经营这一点上,非常相似,日本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潜力很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WTO的规则,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大幅度提高“绿箱政策”农业投资比重,增加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保险等财政投入。从战略上重视粮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储备、供应、外贸、预警、低收入阶层保障系统等粮食安全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的经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规范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三是研究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应充分发挥毗邻日本的区域优势,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开拓日本大米、小麦、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叶等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重点是研究日本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集中优势产区,调整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强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包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中日农业合作交流。中日两国农业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农业科技、管理、贸易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建议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农产品贸易。
团长隋鹏飞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团员吴宏耀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
淡妮娜国际合作司综合处调研员
张永林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农业处副处长
一、__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1、金银花基本情况简介
金银花属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以花蕾及滕入药,是我国传统的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材。金银花药用历史悠久,著名医学家陶宏景所著《名医别录》和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等古籍药典中都有明确记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炎症、心脑血管病、外伤感染等多种疾病。金银花能降低人喉部带菌率,延缓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杀灭病毒,还有降血脂、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人体免疫的神奇作用,全国三分之一的中医方剂用到金银花,金银花配伍的中成药有200余种。金银花还可以制成金银花茶,春夏每日饮一杯,能预防内热外感。
在抗击sars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药金银花对防治sars有着独特的疗效,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预防sars中药处方中,金银花是首选和必选的一味中药。目前,金银花被广泛用于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提取医药化工产品领域,金银花价格由50元/公斤迅速飚升到800元/公斤,并且出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全国金银花主产区域主要分布在____山东省平邑县以及河北巨鹿县等地。主要采集时间为5—7月份,山东省平邑县仅有郑城、流峪两镇生产,金银花一般栽培在山坡、路边、田埂,总量大约在吨左右。__省全省一半产量产于__县司庄镇,大约年产总量1800吨左右。河北省巨鹿县有五个乡镇生产金银花,产量较少,年产量一般为700吨左右。预计今年金银花总产量为4000—5000吨之间,而市场需求量达8000—10000吨。
2、__省__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情况
__省__县地处黄河北岸,棣属新乡市,但与开封市隔河(黄河)相望,因黄河在境内由东西流向转为南北流向,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全县69.39万人、25个乡镇,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海拔65.5m—82.6m之间,年均气温13.9℃,年均降雨量615.1毫米。该县从1958年就开始小规模种植金银花,到,县委、县政府把金银花产业作为全县的致富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了金银花交易大市场。止去年底,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是国家级金银花生产基地,__省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无公害金银花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同仁堂、哈药二厂、南京金陵药业的药源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文秘站:批以金银花为主要原料的医药、饮料、日用品生产企业,实现产值达2个多亿,成为该县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①金银花产业支柱产业地位明显。__县历届党委、政府都把__金银花作为振兴__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突出抓好了生产基地建设,服务体系、市场体系、深加工体系和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扩大规模,加速发展。一是生产基础设施已完善。__金银花产区全部达到了井、渠、路、电配套。建成一个一万亩以上的无公害标准化金银花生产示范园区。全县金银花加工全部采用了“四段变温烘干”新工艺;二是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以中国科学院__农业生态实验产为依托,形成了县、乡、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全面推广应用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建立了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县建立了质量监测中心,各乡镇建立质量监测站,村建有监测点,严格对金银花的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测;四是加强了市场体系建设。建成了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金银花专业交易市场,一批从事金银花生产经营的产定化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年产金银花10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10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充分显示了金银花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②金银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__金银花产业不仅是__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__金银花进入盛花期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平均亩销售收入为10000元以上,亩纯收入8000元以上,是一般农作物收入的近10倍。__金银花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③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彰显了__县传统产业优势。由于__金银花独特优良的品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处方或制作中成药的金银花首选产地,素有“__金银花、质量甲天下”之美誉。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__设立生态农业实验站,专门对__金银花的栽培、加工和综合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县独创的《金银花四段变温烘干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金银花计划密植早期丰产技术”的应用使__金银花收花期由三年缩短到二年,产量由过去亩产50公斤,提高到100多公斤。独特的烘干工艺,消除了天气对花蕾的影响,避免了日晒对叶绿素的破坏,使花色由黄色变为鲜绿,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3、__省博凯生物技术有限 公司基本情况
__省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博凯国际(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在__投资兴建的重点企业,是该地金银花发展的龙头企业。公司利用当地金银花及中药材资源优势,利用博凯国际先进的天然产物分离技术,生产绿原酸、金银花提取物、各种中药及植物提取物。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围绕金银花产业进行系统开发与生产地专业化公司。公司科技力量雄厚,已基本形成了围绕金银花系列开发的科研体系。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就把科研开发放在首位,首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立金银花提取工程、制剂、分析三个研究室和一个中试车间,并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分析仪器和设备,以及相应的培训、研究设施。公司占地40亩,按照gmp标准建设有先进的中药提取生产线及制剂加工生产线,金银花饮片生产线,另外,在__建设有金银花优质苗育种基地,生产金银花专用生物肥与生物农药,承担金银花标准化种植推广任务。公司为国家发改委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从金银花gap种植基地开始,在原料采购、生产严格按照gmp生产过程,成品要专人复检,售后反馈等方面执行全程的质保流程,具备完善的质控体系。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检测中心以及液相色谱,对有效成分,溶剂残留、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保证了专业化的高品质,确保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高品质产品。__金银花产业化系统研究及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带动金银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能起到规范市场,促使市场上金银花去伪存真,为开发出不通的金银花下游产品奠定基础。有效成分提取、保健品及抗病毒兽药的开发拓展了金银花使用范围,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大大提升了金银花的附加值。
二、主要经验
1、运用高新技术,突出产研结合。规划发展任何一个农业产业,除了必须要满足产业本身所需求的客观条件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考虑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__省__县走的是科技兴业、示范推动的路子,在基地建设上,先示范后推广,政府引导,农民主导,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形成了横跨数省的大规模种苗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在品种培育上,从国内外引进了30个品种,自身较强的开发实力,成功培育出了一批良种金银花,再加上畅通的出口渠道和完整的市场化产业链条,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大大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 )。
2、高起点建设基地,突出成果转化。建立了种苗繁育和栽培示范基地,把自己研发培育的新品种直接在自己的基地上进行大面积试验推广,做到高起点建设,避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弯路,缩短了产业发展的过渡期。既降低了农户的风险,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走出一条“公司+基地+研发+农户”的科技型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3、实行规模种植,推动集约经营。规模化是一个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____县发展金银花的初始原因是为了治理盐碱地。从以后,新一届__县委、政府大胆决策,决定把金银花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点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发展50万亩金银花的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科学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金银花,县政府还筹资近3000万元建立了金银花专业大市场。
4、立足自身实际,实现产业与生态结合。____县非常注重把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紧密结合,把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在原来的不毛之地,盐碱滩涂,通过发展金银花,很好的保护了生态,实现了青山绿水、花香四溢的美好景象,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的经济发展之路。
四、启示与建议
__省__县发展金银花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区发展金银花产业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尤其是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气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壤土、黏土、荒地均可种植,同时耐旱性能特强,是节约避灾农业产业发展的首选。根据外地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迅速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区可能用作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宜花地”进行摸底调查,组织专家对我区发展金银花产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摸清发展优势和劣势,按五年十万亩的规模做好总体规划和年度作业计划,确保产业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5%,牧场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总人口约700万,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古罗马语4个语区。劳动力38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4.7%,工业占26.0%,服务业占69.3%。1999年GDP3770亿瑞郎,其中农业40亿瑞郎,占1.1%。瑞士有7.8万个农业生产单位,其中5.5万个纯农业生产单位,每个农场平均种植面积18公顷。目前生态农场已发展到5000多个,包括种植、养殖等,有机农产品的面积占8%左右,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万公顷,森林1039万公顷,草场560万公顷。人口8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5%。农业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顷。德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德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注册生态农场8400多家,面积4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面积的2.5%,有机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
二、瑞士、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促进了瑞士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1992年,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长过快、国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农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面临加入WTO等问题,颁布了第7个农业发展报告,决定对农业进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改革目标,即增强瑞士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更有效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从1992年开始,主要是把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开,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同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步从1995年开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直接支付制度。通过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农民收入趋于稳定;政府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趋于稳定;有效地履行了国际组织的义务和承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直接支付有关,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标准是生态农业。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态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须达到以下六条标准,①养畜要给生畜创照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如猪舍要有独立的进食间、睡觉间和活动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三居室”。②种植业必须进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当比例的生态补偿。④必须实行定期轮作休耕。⑤必须进行土壤保护。⑥选择、定量、科学施用农药。生态支付必须农民自愿,选择生产有机产品,并达到有机产品的标准,才能得到。生态支付的标准要高于一般支付。德国也同样实施了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农民的环保意识极强。92年以前,瑞士农产品自给率很低,92年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尤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瑞士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环境问题,通过农业改革,增加生态农业的补贴数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而且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强,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所到之处农民普遍反映,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考察的30多个农户中,已经进行有机农业种植的,多数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没有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达到有机农业标准。同时,消费者也非常认同有机食品,尽管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销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断壮大。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宁愿驱车近百公里专程到有机农场去购买有机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也有较高的补贴。
(三)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有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瑞士的农民教育分工比较明确。农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瑞士有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侧重实际操作。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如农业实用技术学院规定,招收的学员必须具有两年农场工作经验,并经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教学内容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外,还有农机修理、农机驾驶、木工制作等。在瑞士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拿到培训学校的毕业证书。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各种服务组织比较发达。瑞士的农业产业化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气调库、蔬菜加工保鲜等,农产品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来发展生产。如我们这次参观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1134种产品,年产量17万吨,产值4亿瑞郎,其生产原料由周围6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从而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等各种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二是市场带动型。瑞士的农产品市场有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们参观的Migros超市是瑞士两个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额在150亿瑞郎以上,占社会总零售额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国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由生产者、销售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近期农产品价格并公开,生产者可以根据其的价格来确定生产。瑞士和德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标识,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分开销售。三是合作社(行业协会)。据我们在德国波登湖地区考察,该地区有两个蔬菜、水果协会(MABOWLZ),当地农民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资金由农民按产值的2%上交,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当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农业合作社销售的。
(五)政策法规健全,措施落实到位。瑞士、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环境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为治理冬季农田施用厩肥引起硝酸盐的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德国于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为了保障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虫害,瑞士规定农场必须实行定期轮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必须在50天以上,猪舍必须具备“三居室”等。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如2000年度德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为110.2亿马克,其中用于生态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占总经费的66%。农民生产有机产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顷补贴1000马克,生产综合防治产品政府每公顷补贴300马克。瑞士、德国政府注重法规的制定,更注重法规的监督实施。如瑞士政府委托联邦试验站对波登湖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水质的变化了解环境状况。对农场每年至少进行5次检测,两次全面检测,三次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收获和体会
在为期两周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瑞士、德国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物安全,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亟待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状况与瑞士、德国20年前相似,我们应该汲取“发展-污染-治理-发展”的教训,本着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精神,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环境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瑞士、德国的生态农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两国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与瑞士、德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质量标准不统一、执法队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执法队伍。
(三)发展生态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科技推广相配套。我们在瑞士、德国考察中看到,两国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十分健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部门分工比较明确。我们参观的有机农场各种机械设备十分齐全,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物轮作、生物防治、草药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种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这方面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应该加快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发展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科研、教育体系,加强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视对学生和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瑞士、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流通渠道,通过建立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食品专卖区(专卖柜)、直销店等,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物资、信息、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农民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农业生态环境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这方面瑞士、德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强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宣传,提高他们生产、消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的自觉性。
(二)加强部门配合与协调,形成抓生态建设的合力。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农业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有关综合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活动,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安排有关计划时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农业部有关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建设指标、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颁布实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执法队伍。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满足检测工作需要。要有计划、分步骤、分区域地进一步加大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健全执法队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赴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团
魏百刚科教司副司长
刘中蔚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副处长
高尚宾科教司生态环境处处长
王小兵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副处长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__、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__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__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__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__、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__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__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__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__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__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__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__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
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__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__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__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__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__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__、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__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__”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__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
活多样、因地制宜。__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二、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和农协,亲眼目睹韩国的农村发展面貌,其主要经验是:
(一)精神改造立意,把农民发动起来。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自70年代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启动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之外农村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对国人的精神启发。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后,将乡村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类,通过分类补贴来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潮。21世纪以来,又启动了“城市关爱农村”运动,通过城乡互动感化农民,使带有很强“官办”性质的运动转变成了民间自发的社会运动,进而形成了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
(二)环境整治破题,把农村美化起来。运动之初,韩国政府选择了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环境整治作为新村建设的突破口,使政府和农民的意愿一开始就处在高度一致的和谐氛围中。第一年政府无偿向每村发放335袋水泥,提出了拓宽村庄马路、改良屋顶、修缮院墙、挖井引水、建设公共洗衣场、架设桥梁、拉线安电、设置堆肥场、整治溪流、整顿卫生环境等十大项目建议,由农民自行选择实施;之后的若干年来始终不渝坚持推进,农村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整理耕地、整治河川、修建道路、开发农业用水、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乡村会馆及敬老院等诸多方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韩国,农村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房屋、道路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河道、沟渠、山坡都经过了人工处理,“四合院”的农家小院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条条标美公路直通农户,路不见弃物,山不见裸土,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
(三)农协内外联动,把农业组织起来。日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提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高度发达的农协组织,一方面增强了生产者应对大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农协坚持一手联农户,把千家万户的生产者集结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与会员同甘苦、共命运,使脆弱的农业坚如磐石;一手联市场,农民通过农协主体与市场及企业谈判,影响力更大,谈判力更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通过参与农协组织,由于交易数量的增加,在农产品销售上往往处于卖方市场,而在农资购买上又处于买方市场,改变了农民的弱势地位。此外,农协与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机制,共同研究商讨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在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村医疗、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行政力量助推,把资源整合起来。日韩两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农民自发和社会组织,众多积极因素及一系列健康机制的形成,都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推动。首先,他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指挥运作体系。如韩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了专门机构,实行公务员对新村建设指导责任制,规定县乡两级公务员每人每周到村里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对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先后参加组织发动的人员总数达到11亿人次。其次,构建了强力的财政“反哺”体系。近40年来,韩国政府对农村的投入累计达20亿美元;值得重视的是,政府1倍的投入吸引了3倍的社会资本,如此次前往的韩国孢川市蛟洞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累计投入约19亿韩元,但其中政府投入仅6亿韩元,其余资金均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农民自筹。同时,韩国政府也注重从政策上构建支农体系,如在村镇规划建设中,他们向农民普遍发放最长可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争取一些国际组织的贷款等。第三,注重发挥农技服务作用。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培训、生产良种供应等方面建立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这场发起于农村的运动仅经过短短五年时间,就延伸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全体国民的共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两国考察后的几点体会
鸿举市长亲率代表团赴日韩考察农协及新村运动,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优于两国农村建设初期情形,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所用,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一)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突出科学协调发展。日韩两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如韩国,上个世纪中叶,主要力量还集中在工业基础和城镇建设上,城乡之间处于失衡的非良性状态;70年代以来,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在政策取向、资源配置、舆论导向上倾向农村,并从行政的角度建立了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不仅促进了农村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国家的整体实力。经验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积蓄了一定的城市能量,初步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是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日韩两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农民自发、自立与自强息息相关。“我们做就成”、“我们一定要成功”成为每个农民的信念,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在与今天的日韩农民交谈中感到,他们没有丝毫无赖与自卑,相反,充满了作为一名农民的荣耀,处处彰显出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前,尽管我市广大农民积极拥护新农村建设,但少数农民的主体意识还较淡薄,工作被动、消极等待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是依靠宣传、机制、政策的力量唤醒农民、启发农民、感召农民、激励农民,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
(三)必须坚持依靠科技,突出产业支撑作用。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科技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1967年,韩国科技人员用粳型和舢型水稻成功培育出ir667稻种,由此掀起了以普及新稻种为中心的大米自给运动,开启了韩国历史上“绿色革命”的新篇章。当今韩国,农业科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生物技术、水稻新品种、大棚温室栽培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等广泛运用到农业各个领域,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大幅提升了优质率。日本亦是如此,贫乏的资源阻碍了广度发展,但科技的力量却促进了深度开发,大面积的黑土、泥炭土及泛碱土生长出了财富。日本和韩国依靠科技发展产业、依靠产业富裕农民、依靠农民建设农村的经验可资借鉴。
(四)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突出改善农村环境。韩国新村运动从基础建设入手,逐步向增加农民所得、改善社会福利待遇等纵深发展。他们在建设初期,以物质供给为诱因,根据农民所需对房屋、道路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广大农村营造了珍爱环境的思想氛围。我市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若干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使广大农村暴露出太多的薄弱环节。在政府和农民投入有限、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如房前屋后清洁卫生管理、道路修建及整治、房屋改造、恢复植被、禁赌等等,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使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大的改善。
(五)必须坚持集约发展,突出创新经营体制。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日韩两国农民应对市场的成功经验是组建农协,通过壮大经营实力来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日本ja农协不仅负责会员的产品销售和农资群购,而且将功能拓展到报刊杂志、旅游观光、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为每个会员创造财富、提供服务,农协的作用在会员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强有力的显现出来。我市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脆弱无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产业把农民集结起来,凝成一个整体,增强产业的竞争实力。
四、对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攻玉。从日韩经验可以看出,我市按照中央提出“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制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是切实可行的,今后工作的关键是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狠抓落实。为此,建议在“六个强化”落实上进一步下功夫。
(一)强化“一种理念”,实现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是决定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议继续做好六篇统筹文章,真正实现城乡联动。即: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统筹主城区加快发展与远郊县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
(二)强化“三百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三百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当前,建议突出三点:一是突出优势产业,始终围绕优质生猪、柑橘、粮油等重点,打造支柱骨干产业;二是突出分类指导,从城郊型、丘陵型、山区型、库区型思考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三是突出“一村一品”,以100个示范村、900个推进村为重点,促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三)强化“三农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快推进农村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是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当前,建议重点强化对农民的中长期培训,一方面,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普及农村高中(职业)教育;同时,从农业部门的角度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每个示范村培养1—2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分别建立1所农民科技书屋;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工作实的基层农技服务队伍。
一、基本情况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黑龙江双城京哈路农业科技示范带、黑龙江嘉峰菌业集团、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雕塑公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听取了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长春市农办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情况介绍;与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长春市委办公厅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陈书记就如何借鉴两市经验,加快发展我市都市农业讲了重要意见。考察团全体同志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不少东西。
二、主要特点
哈尔滨、长春两市在发展都市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1、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
黑龙江省嘉峰菌业集团是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形成了集制种、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生产的食用菌品种繁多,有灵芝、真姬菇、灰树花、猴头、牛肝菌、黑木耳、杏孢菇、鸡腿菇等60多个品种;三是研制、生产了装袋机、拌料机、接种器、液体菌种培养器等53种机械;四是开发了灵芝孢子粉、猴头菌丝、冬虫夏草菌丝颗粒等16种食用菌系列深加工食品。该集团共带动30万户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
长春皓月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股份制肉类加工企业。计划占地7.5平方公里,实际占地3平方公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屠宰生产线,每年可屠宰肉牛30万头,可完成宰杀—剥皮—分割—包装—储藏的全过程;具有牛肉深加工的现代化设备,可生产火腿肠、键子肉、五香牛肉、开心牛肉等近40个精包装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生产了血红素、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10多种高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公司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人民币,创利税3亿元人民币,带动5万农户30万农村劳动力养牛,带动农民年增收3亿元人民币。
2、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科技含量高、示范能力强。
哈尔滨市共建有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5处、82个小区。在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双城京哈路农业科技示范带,我们现场参观了“玉米行间覆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密植生产技术”、“玉米良种对比试验区”、牧草种植实验区等,哈尔滨市农委王处长一一作了现场介绍。主要特点是:一是良种化程度高。“铁单16”、“吉单260”等玉米良种经过试验、示范,然后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可达700公斤左右。二是机械化程度高。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一万亩耕地只用10个农业工人。三是普遍采用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技术,生产成本低。四是示范能力强。如大豆生产,当地农民每亩留苗1万株以下,亩产量150公斤左右;而示范区每亩留苗1.5—2.6万株,亩产可达220公斤以上,增产40%以上。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了农民,使农民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
长春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园。园内或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或苍松蔽日、曲径通幽。置身其中,满目蓝天、白云、红花、绿树、碧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微微的秋风,如同到了世外桃园一般。整个公园是长春市的一片“绿肺”,成为市民假日休闲、观光 、接触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三、主要收获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内涵和载体。哈尔滨、长春两市的经验表明:发展都市农业,就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就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销售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市民公园、市民农园、观光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等等。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特征。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都市农业,就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引进引办一批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大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把农产品由原料变成适销对路的商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途径。发展都市农业,路子怎么走,资金从哪里来?哈尔滨、长春两市的做法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地、税收、资金扶持、协调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项目上来。黑龙江嘉峰菌业、长春皓月肉业都是民营股份制企业,黑龙江省还涌现出了一批农民育种家、民营农业科技研所,都显示了蓬勃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是坚定了发展都市农业的信心。通过考察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我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三资兴农”方兴未艾。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接受济南科技、经济、社会力量的强大辐射,按照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我市各种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开发,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完善都市农业的三大功能,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有计划地组织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分期分批地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增强都市农业的感性认识。
(二)扎扎实实地抓好我市今年确定的3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的落实,建成一批点片结合、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的引进引办工作力度,特别要重点引进引办大葱加工、肉类制品、鲜蛋深加工企业。
(四)抓好山东春雨、山东恒康、晶荣食品等骨干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扶持其做大做强。
(五)各乡镇要对本地资源进行认真、全面、详细地分析和科学评估、论证,借鉴工业园区的做法,规划一批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引导、整合、定位、立项、扶持等措施,继而分期分批地进行专业化园区建设,有条不紊地走到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上来。
(六)规划、实施种苗工程,提升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1)建设仔猪良种繁育中心,引进、繁育适合我市养殖的国内外良种,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2)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加快良种奶牛繁育步伐。(3)建设组培中心,繁育国内外良种花卉、苗木、大葱、蔬菜、食用菌种苗,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七)探索发展“会展经济”、“展示经济”,拉动我市经济发展。建议适当时机举办“中国(章丘)大葱节”等。
(八)探索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一是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着的项目进行集中投入。如奶牛胚胎移植、良种仔猪繁育项目等;二是对政府规划建设的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政府以奖代补。
乡镇动态
相公庄镇都市农业重点工程全面展开
一、英国农业生产概况
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英国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2%,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全国农用地总面积为1850万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7%。农用地中四分之三用于放牧,仅有四分之一用于作物生产。英国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土豆、甜菜等,蔬菜水果及园艺作物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作物中土豆是英国人的主食,人均每年消耗100公斤,在英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英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但由于土地面积小,复种指数低,作物产品自给率仅为75%,每年需进口不少土豆、水果等农产品。
二、英国的植物检疫机构设置与运行管理机制
英国农渔食品部在约克设有植物检疫局、植物和种子种苗检验检疫局及中央科学实验室等三个机构,共同承担植物检疫工作。植物检疫局是农渔食品部直属局,下设两个分局,除代表英国政府处理国际检疫事务,参与欧盟有关植物检疫的立法工作,负责制订本国植物检疫法规政策外,还负责指导植物与种子种苗检疫检验局和中央科学实验室开展有关工作。植物与种子种苗检疫检验局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各地设有40个分支机构,垂直领导约90名专职检验员,负责两地区进出口检验、检疫证核发、检疫对象铲除控制并承担种苗分级检测和健康植物种苗繁殖工作。中央科学实验室则是植物检疫的技术支持单位,主要开展特定有害生物及商品的风险分析,承担可疑有害生物样品的鉴定,并为检疫检验和检疫性病虫害暴发控制提供建议。三个部门有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建立一道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定殖传播蔓延的屏障。植物检疫局制订的检疫法规适用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但两地具体的植物检疫检验工作不归农渔食品部所属检疫机构负责,而是分别由苏格兰农村事务部和北爱尔兰农业和农村发展部按照相似的模式组织实施。
依法检疫是英国植物检疫工作的显著特征,"立法"是植物检疫局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为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欧盟就植物检疫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作为欧盟成员国,英国以本国立法的形式体现欧盟法规要求并付诸实施。纵观英国的检疫法规,具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完备。植物检疫法规包括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既有对植物检疫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的植物检疫法,又有针对特定检疫操作或特定检疫对象治理如马铃薯种薯检验、包囊线虫控制等制定的专门法令,使重要的检疫检验操作和要求都有法可依;二是制修及时。植物检疫局针对疫情变化和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的进展及时制修订相关法规,使法律规定始终符合实际情况;三是标准高要求严。欧盟法律是各成员国必须遵循的最低要求,各成员国有权制定严于欧盟的法规。为更好地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安全,英国对健康种苗繁育过程中很多病虫害的允许标准、对某地块发现一些重大检疫对象后禁种年限的规定都严于欧盟;四是强制性突出。法律明确赋予植物检疫机构根据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权利,并且对违反检疫法规的人员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办法,确保"有法必依"。由于法规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减小了检疫工作随意性,增强了检疫执法权威性,提高了有害生物风险控制水平。
英国植物检疫检验工作尤其强调产地检验,各项实地检验工作包括进口植物、植物产品检验及出口农产品检验,均由农业植物检疫检验机构组织实施,海关不另设专门的检疫机构。这种由农业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检疫检验工作的模式,不仅避免了多头管理容易造成的交叉与空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检验的水平。首先在出口检疫上,由于农业植物检验员遍布全国各地,确知国内疫情的发生分布情况,并可生育期全程检验,使检验结果远比出境时商品检疫检验准确;其次在进口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上,一些有害生物尤其是病害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症状,只有全生育期检验方可真正把关,有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最大可能地拒危险性有害生物于国门之外。由于农业植物检验员责任重大,因此选聘非常严格,须有检疫相关的教育背景,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须经过两年的正规培训,须考试合格获得资质后方可持证上岗。
三、英国植物检疫工作的技术支持
英国很多农业科研机构不同程度地参与植物检疫检验和检疫技术的开发,为植物检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各研究机构在工作领域和方向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英国设有一个全国性的PRA工作小组,一些科研单位的著名专家是其成员。该小组负责指导PRA工作,具体的PRA研究则主要由中央科学实验室完成。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英国政府无权最终决定本国能否进口某种植物或植物产品,这一决定权在于欧盟。中央科学实验室作出的PRA报告在发欧盟其他成员国征求意见后,是欧盟作决定时最重要的依据。
引种检验。由于检疫性有害生物随种苗传入的风险最大,英国一直慎于国外引种,少量引进后的监管也非常严格,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引进种苗的检疫检验和隔离繁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马铃薯引种为例,任何品种原则上只能以组培苗的形式进入英国,数量不可多于5株。薯苗引进后,必须在苏格兰农业科学院内严格隔离的实验室内进行检疫检验,确认没有有害生物时才以新繁育的微繁苗释放。
检验员培训。植物检疫检验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执法工作,为保证检疫执法的正确性、权威性,植物检验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因此专职检验员的培训尤其重要,植物和种子种苗检验局每年60%的经费都用于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由科研单位,主要是中央科学实验室和苏格兰农业科学院来完成。这些单位除有装备精良的培训实验室外,还有作物品种齐全、病虫害种类众多的实验基地供学员实习。培训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侧重室内和田间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还有一些科研单位致力于检疫诊断技术的开发。目前,包括荧光抗体、PCR等在内的先进技术已被用于对疑难病害的诊断,为准确的检疫检验创造了条件。中央科学实验室、国际花卉研究所等还相继开发出多种病毒病田间快速诊断试剂盒,使用这些试剂盒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可在田间准确诊断作物所罹病害,大大方便了检验员的工作。
为防止研究过程中有害生物外逸扩散,开展植物检疫研究的科研部门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安全可靠的检疫设施。苏格兰作物研究所新建的1000平方米隔离检疫温室耗资达200万美元,国际园艺研究所新建用于转基因植物实验的400平方米温室耗资更达300万美元。这些温室中控光、控温、控湿功能一应俱全,可以终年开展不同作物研究。温室的设计、建造和管理尤其强调隔离,不少温室还配有负压装置,以保万无一失。
四、英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和检验
英国商品薯年播种面积约18万公顷,需种薯40余万吨。为提高商品薯的产量和品质,农民很注意选用优良的专用种薯,因此形成了GREENVALE、GENTECH等一批专业化种薯生产商。这些专业化的生产商一般规模比较大,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集中一些栽培、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并采用组培、脱毒等较为先进的技术,生产品质好,卫生条件好的种薯。英国种薯面积约为17000公顷,年产种薯50万吨左右,其中70%在苏格兰。各地制种用种最初均来源于设在苏格兰农科院的种质资源库完全无病虫的微繁苗,经原原种(prebasic)、原种[basic,从高到低又分为VTSC(经病毒检测的茎杆剪切微繁苗)、superelite、elite、AA]阶段最后繁育成商品种薯出售,传统的育种过程需要8~9年,现在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有些企业已经将这一过程缩短到3~5年。
由于气候条件独特,英国农作物病虫害相对较轻,但马铃薯生产依然受到很多有害生物危害。其中造成损失最大的是粉痂病(Spongosporasubterranea)和黑颈病(Erwiniacarotovorasp.atroseptica),同时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构成很大威胁,我们对其中重大检疫对象作了重点考察:(1)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endobioticum)曾于1917~1986年间在苏格兰多次暴发,造成重大损失。为控制癌肿病,1912英国立法禁止在发病田内生产种薯,1973年又全面禁止在发病田内种植马铃薯作物。经多年严格治理,1986年以后在田间仅有几次局部的发生,但目前在庭院观赏用马铃薯上常有零星发生的报道。(2)孢囊线虫包括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rostochinesis)和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pallida),是英国马铃薯生产面临的难题之一。1992年以来,金线虫曾先后暴发9次,现在苏格兰农业科学院每年从苏格兰各地抽检7000多个土样,金线虫检出率达5%,白线虫检出率为0.1%。为阻止孢囊线虫扩散蔓延,有关检疫法规规定,检出金线虫和白线虫的地块分别在6年和12年内禁止种植马铃薯,检疫部门也指导农民通过轮种、生防、栽种抗性品种等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理。(3)由于蚜虫等病毒传媒比较少,马铃薯上病毒病发生较轻,但包括烟草脆裂病毒(TRV)和马铃薯帚顶病毒(PMTV)在内的很多病毒病在英国都有发生,是植物检疫检验的重要对象。(4)马铃薯褐腐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在马铃薯上没有定殖,但在很多茄科作物上有发生,由于一些河流受到污染而带菌,该病给马铃薯生产带来很大的检疫压力。(5)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decemlineataSay)是一种重要的世界级检疫对象,曾于70年代传入英国,有人认为在英国有发生,但此次接触的各界英方人士均称至今未在英国定殖。
马铃薯是英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为保护马铃薯生产的安全,马铃薯种薯的检验和认证分级是英国检疫部门一项至为重要的工作。检疫法要求种薯生产商在播种以前必须到当地的检疫机构登记,规定没有经检疫部门检验并发给证书的种薯不得上市流通。生产过程中专业的植物检验员至少要去田间进行两次现场检验,发现可疑病虫即请中央科学实验室和苏格兰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帮助鉴定,一旦确认为重大检疫对象,立即进行封锁控制。非检疫性病虫害会影响种薯品质,其中有些昆虫还是一些重大检疫性病害的中间寄主和传播媒介,因此植物检验员有权针对常规病虫害提出治理建议,生产商必须遵照执行。检疫部门对检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种薯级别越高,检验要求越严,如从抽样数而言,prebasic和vtsc级种薯必须100%检测,superelite和elite级种薯每4公顷须抽检2000株,AA级种薯每4公顷须抽检10000株。由于检疫检验工作到位,保证种薯具有良好的卫生条件,为健康商品薯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马铃薯储存技术也比较先进。由于种薯和大量商品薯需要储存,英国非常重视马铃薯储存技术的开发,对不同品种、不同用途马铃薯不同的储存生理研究得非常透彻,一些企业据此开发出科学的计算机控制软件。我们实地考察了的GREENVALE公司的薯库,库房本身并无奇特之处,但选用的PIRIE储存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可通过遍布库房的传感器测定各点的温度、湿度,并由计算机终端进行调节,从而将温、湿度等始终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保证马铃薯在经过长达8~9个月的储存后损失不超过3%,品质也不发生变化。
五、建议
根据我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赴英考察的一些收获,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部应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
机构和人员是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英国植物检疫工作之所以比较成功,与农渔食品部有一个综合统管全国的专门检疫机构,有一支精干的队伍是分不开的。美、澳、加等多国农业部也都设有(动)植物检疫局。农业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是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植物与植物产品调运空前活跃,国内植物检疫工作任务繁重;原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划归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后,检疫立法、疫情、检疫协议协定签署等职能留在农业部,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责任重大,若农业部没有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则难负其责,难胜其任。眼下我国加入WTO在即,入世后植物检疫工作应是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壁垒,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的利器,为适应形势需要,充分发挥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应有的作用,我们建议部里充实植物检疫力量,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
(二)加强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开发和手段建设
英国科研部门为检疫检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是检疫工作比较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农业检疫部门也日益重视与科研部门的合作,较过去更多地依靠科研部门的技术优势,但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提高。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开发经费,检疫部门对科研工作缺少有效的调控手段,造成在检疫研究总体力度不够的同时,又存在着局部与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同时,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系统自身的检验手段还比较落后,不少检疫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而又直接从事检验工作的单位基本上还是靠经验、靠肉眼检测,致使有害生物尤其是一些病害检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针对上述情况,建议我部今后加强对检疫技术开发和检验手段建设的支持力度,软硬件双管齐下,切实提高我国植物检疫检验水平。
(三)发展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