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01:43: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软件工程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软件工程实训总结

篇(1)

在企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企业实践的特色,实训指导老师要在软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要求;了解企业不同项目开发的平台;了解企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收集企业允许公开的组织过程资产。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软件工程实训的课程大纲、课程章程、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平台和文档的定义、软件开发过程和工具的选择、项目管理的实施等。为达到实训课企业化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包括应用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项目管理环境、版本控制环境。

2)规范软件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以PMBOK为指导,严格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进行,规范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思想。

3)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在指导教师层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了由企业导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有测试专长的老师组成的PMO,实时为各小组进行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在学生层面,以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为参考,任命各小组的项目经理,并且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权限。

4)激励机制。将实训课程提升到项目的级别,定义实训课程的里程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公布绩效信息,公平公正地给予团队和成员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流程

实训课程在企业实施的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实训内容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实训教师除了按企业项目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指导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制订一套适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将探索的中心定位在如下几点。

1)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是值得探索的。

2)探索如何在学校实验室构建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构建的,如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可以同时支持不同规模和类型项目开发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也是值得探索的。

3)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规范的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国内外的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类型和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在实践课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实训有不少于四周的时间,教师如何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值得探索的。

4)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组织结构。任何的项目开发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实训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不能简单的靠一个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也不能简单的分几个小组。因此,如何构建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何根据学生的类型成立团队是值得探索的。

5)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期间需要的项目文档,构建团队的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项目文档,软件项目的国家标准就对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文档进行了定义。如何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对国标规定文档的裁剪是值得探索的。

基于以上五个探索要点,实训指导老师可制订如下的项目实施流程。

1)启动过程:制订实训章程,至少包括制订基本准则和确定实训项目。其中,基本准则包括如下几点:

(1)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各项目组组长负责该组成员的出勤管理,组长每周五将汇总情况上报指导教师;

(3)各项目组必须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项目例会时间(可以采用网络的方式),组长指定相关人员做好例会记录,因特殊情况而缺席的人员,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4)每天课程结束之前,项目组组长将团队版本库上传给指导教师。实训项目指在深入软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指导教师互相配合,将企业实际项目裁剪到120人/天的规模,根据实训人数确定可选项目的数量。

2)规划过程:制订实训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验收计划等。管理计划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中项目范围的变更处理、人员变更、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作详细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指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以及公平的绩效和考评,我们给所有参与实训的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形成由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构成的四级项目人员结构。进度计划指将四周的实训时间,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定里程碑,各里程碑要进行评审验收。质量计划指确定要验收的项目文档和评审的节点等。项目文档指确定各团队要提交的项目文档,至少包含项目合同、项目的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项目范围基准;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基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配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清单;项目沟通计划、设计报告、变更记录、例会记录、用户手册、项目总结报告。评审节点指结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订相应的评审节点,给出评审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验收计划指给出实训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流程。总的原则是面向过程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同学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3)执行与监控过程:按照规划阶段制订的计划,指导各团队的项目执行,在质量评审基础上给出各团队的调整措施,确保各团队所做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4)收尾过程:完成各团队的考核工作,进行实训组织过程资产的归档及实训总结。按照上面的实施流程,不断总结和优化软件工程实训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和软件本科专业最综合最系统的一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及方法、理解软件工程实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高校特别是三本院校在软件工程课程讲授时理论脱离实际,片面地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过于抽象,在课程实验中,没有把握好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桥梁和作用,缺乏贯穿纵向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整体理解和思想,往往只是本课程章节或课程的综合理论验证,采用虚拟的实验案例,甚至将其设计成为章节内容验证练习,而不是围绕着软件工程整本书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实际开发项目。导致学生学完软件工程课程后还是不能理解软件生命周期、开发过程及相应方法,与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学生难以很快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1]。如何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就应当改变目前的局面,全面考虑软件工程课程建设。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目前软件工程课程理论脱离实际,同时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一面,忽视了软件工程必须有实践项目还具有经验性、参与性、发展性的特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软件工程教学实践提供实践指导。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解决三本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教授中理论、实验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2 针对社会需求,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

(Formulate a reasonable teaching plan based on

the social needs)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方案,合理的专业的教学计划能为教学顺利实施提供指导,也是教学过程质量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的纲领和实施蓝图[2],它规定了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限制了教学环节的进程及内容。具体在制定计划时应秉持以下几点:

(1)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在培养软件工程人才过程中要和一二本院校区别开来,我们应当以实际动手为主,培养适合企业操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顺应IT业发展趋势,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突出技能培养,走应用型开放式道路。”的办学思路,通过吸收国内外的优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多种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活力及效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置以市场流行的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线由浅入深,技术的学习采用项目驱动、案例驱动的方式[3],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构建应用型培养系统工程

学生在学校对知识的储备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如何契合的更好是学校应该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较大,软件工程专业可以和武汉软件外包单位合作,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基础、专业课程学习加一年实训。这种嵌入式教学模式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他们进入企业后适应能力更强,上手会更快。在教学过程中,软件工程专业可以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软件项目研发到软件项目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软件工程,建立试验―实训―综合设计―职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进、开发真实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实际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素质。

(3)引入企业,接轨市场需求

基于工程化培养理念建立一批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将一些行业内的企业而不单纯是培训单位引入校园,合作搭建项目开发平台,形成以研发项目促进学生实习实训,以研发项目带动师生科研发展的人才培养新途径,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

3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The main

method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软件工程实践课,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3.1 实例教学

在教授理论知识时,传统方法过度的在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实际的工程项目的经验,根本无法理解软件工程课程里的内容,在软件工程课程理论课上教师要通过典型的软件项目实例来讲解理论知识,将实例贯穿于教学环节,模拟软件工程项目场景,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在项目案例讲解过程中抽象上升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项目案例。

3.2 实验教学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因此实验与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质量对专业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软件工程专业可以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级实验体系[4],三级实验体系粒度从细到粗,从具体到综合。教师需要设置好实验环节的内容、形式,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时采用商业软件的开发模式,以实际项目和企业正常运作时人员的分工配合来进行实验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将系列的实践课程提升到工程项目训练,实际软件工程项目贯穿同步理论课的知识,让学生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项目交付和管理维护等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系统实践学习,这样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实践,亲身体验并进行反思,只有实际操刀了,学生才能理会并掌握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软件开发技术及软件开发方法。实验时以小组形式开展工作,四五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由组员推荐或自荐一位组长,负责协调、分工,组员在小组长的协作领导下完成项目的开发过程。项目驱动实验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软件开发认知模式并培养一定的软件工程素养[5]。在学生毕业前,开设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能比较真切地理解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并掌握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实验,掌握一个完整软件开发过程,及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方法、工具,并熟练使用一些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来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保证软件质量。通过集中性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训练,使学生逐步培养编程能力、算法分析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实现用户需求,形成产品意识而不是作业意识,培养团队交流协作能力、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工程素养。每一个阶段制定可衡量的、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等,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毕业设计综合性锻炼,实现学生就业的平滑过渡。

在每一级实验过程中都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才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耐性、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言传身教地引领、启发学生学习、动手实践,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欲望。教师需要动态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学得会,也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在每一次实验后要及时地对本次实验加以分析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实现了什么功能?还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都要加以总结,并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利于日后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

3.3 社会实践教学

一个软件企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协作与配合,如财务人员、开发人员、配置管理员、质量保证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维护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软件测试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学校里学生难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过程中除编码测试人员之外的其他岗位的职责和特性,学生只有真正进入企业才能体会并有机会实践这些岗位。社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发展方向来自由选择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师和公司导师给予引导。社会实践教学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开始,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软件开发的技能,深刻体会企业软件开发与学习过程中编写软件的不同、软件工程各阶段角色任务管理和开发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为早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执行、考勤、日志、总结等实际工作环节,广泛使用协同开发平台,使学生规范化、有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4 结论(Conclusion)

通过对几年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总结,以及调研一些其他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提出了三本院校中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实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这些建议也可为其他课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熊伟,洪玫.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

工高教研究,2010,(2):59-61.

[2] 晏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探索软件工程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

究,2008,(22):141-145.

[3] 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11,(8):32-68.

[4] 熊凡,李伟波.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电

力教育,2012,(2):77-79.

[5] 丁洁.软件工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学与技术信息,2009,

(9):555.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19-03 

2011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政策实施多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非常重视,一批批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相继立项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质量工程”涉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1]2010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获广州市属普通高等院校第一批特色专业,同年,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2010年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作为全国300多家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所软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即以应用为主,核心是“实践”,目的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应用型人才。学院构建了一套遵循全程化、层次化、模块化三个原则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全程化”即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贯穿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层次化”即将应用能力分解为不同的能力层次分阶段进行培养;“模块化”即根据培养不同能力层次的需要,依托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进行培养。在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架构下,结合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实践“三合一”实践教学体系 

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借助广东省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及合作企业,构建集层次性的课程实验教学与实践、丰富性的课外科技专业实践、系统性的专业综合训练于一体的“三合一”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结构见图1。 

■ 

图1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一)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层次性的课程实验教学与实践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分析了传统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实验安排强调为学生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训练娴熟的技术技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案例驱动的大小课教学模式,大课注重理论教学,小课则注重实践操作,大小课相互结合。成立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教研室,专门负责实验教学的审查和监督。定期召开教研会组织相关任课老师和专家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把实验分为五种类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对于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课程进行多课程融合的综合课程设计,把项目实训的案例按照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和分解,形成实验大纲融入课堂实验。与IT巨头微软、IBM深度合作进行课程的嵌入,包括实验的教材、实验内容等。整体课程的实验内容设计和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单元到综合、由基础到提高的教学规律,使之具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等特点。 

(二)开展丰富性的课外科技专业实践,促进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以“实践、求知、创新”为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的热情,推进学风建设。鼓励学生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每年定期举办“软件开发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JAVA程序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开展“IT论坛”、“湖边论坛”等各种学术讲座及“计算机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成立学生课外学科竞赛专家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竞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科竞赛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从多方面有力推动实践教学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此外,积极改革探索将学科竞赛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并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交流提供平台。 

(三)阶段式项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开展系统性的专业综合训练 

项目实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跟知名IT企业合作联合开展项目实训,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需经历三个阶段的实训环节,到大四参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系统性的专业综合训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项目实训以体现“层次化、全程化、系统化”为原则,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年级差异,三个年级的实训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并经过仔细斟酌和精心设计:一年级的实训题目是教师从某一个真实案例的模块简化而成,主要培养大一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和认知;二年级选择的实训案例尽可能体现学生程序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实训题目更侧重程序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实训在每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末采用封闭集中方式进行,作息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在校老师一起担任项目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整个实训过程尽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模拟软件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严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管理、考核,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氛围和职业要求,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3]毕业实习则从第六个学期结束之后开始,到第八个学期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学生从进入企业开始,就按照企业的安排进入相关项目的研发和实施,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一)加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我们用课程群方法进行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探索,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构建课程群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群: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综合实践能力课程群、新技术探究课程群。[4]四个课程群之间的独立性、关联性、整体性和应用性,尽可能体现最新科技技术和方法,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做到前后课程衔接好,力争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改进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从而优化整个实践教学体系。 

(二)组建一支专兼职、校内外结合的“三三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师资引入我们采取“三三制”原则,即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传统高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一部分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一部分来自留学海外具有教学和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在实习、项目实训环节还邀请校外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一起进行实习实训的指导。 

(三)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为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按照专业方向、专业基础构建了软件工程实训、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等6个实验室。我院“PARASOFT-华软软件学院软件自动化测试实验室”与中国移动、印度塔塔、深圳览众科技等企业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 

(四)建立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管理、资源、教学信息平台 

自主研发“毕业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毕业设计的管理;自主研发“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为实验指导老师、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课堂实验教学效果;引入“项目实训管理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管理过程和规范,确保了项目实训的质量和效果;以FTP服务器、论坛为载体,建设了以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为基本内容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 

(五)建立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和评价制度,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 

制定软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验考核办法、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实训实施细则、项目实训验收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程、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覆盖了课堂实验、项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的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秩序和质量。 

四、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教改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注 释 ] 

[1] 王志安,王旭辉,李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1”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7):59-63. 

篇(4)

1结合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把工程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包括进来,课程设置应始终以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编程思想、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避免照搬其它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与其它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专业模块的划分要突出行业特点及行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互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

1.1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1.2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2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5)

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实验性极强的特点,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软件开发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许多方面,而且新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源源不断涌现[1]。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编码能力、工程素养及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打下良好的理论、技术及工程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院校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应属于引入案例教学[2]。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授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3]。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内容枯燥、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运用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在软件工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教学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

1、软件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开发过程讲解仍然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学生仅仅是项目开发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因此,学生很难真正体会相关理论的重要性,更不用说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素质。学生学完课程后,往往“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

1.2案例选择不合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把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使学生从个案的分析、比较中,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过程,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不足反思与对策研究文/田怀凤最终达到技术和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案例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4]。项目太大涵盖的内容太多,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把握。项目太小又很难全面包含把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有的项目算法相对密集,性能要求高,而功能需求简单,也很难用工程化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开发过程加以促进。甚至有的教材或者教师仍然以C/S模式的软件为开发案例,不符合目前对软件B/S结构或者安卓开发的需求,使得学生学完软件工程课程之后,感觉课程的理论与现实需要脱节,影响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1.3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期望

软件工程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下半学期,这时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差别很大。有些学生经过C++,JAVA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方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软件开发的经验,他们往往希望能深层次、系统的参与软件开发,培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还有些学生由于自身主动性及能力的原因,动手能力还很弱,案例教学对他们而言更像“纸上谈兵”,往往只能记住一些理论、方法,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1.4实践课时不足

为了配合案例教学,软件工程课程一般会设置实践课时,供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实训。但是,由于实践课时较少,(一般8课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往往只能完成项目的分析和设计的文档,其他工作要由学生课后完成,因为缺乏监督,难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1.5对最新的项目实训工具介绍不足

随着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软件项目实训的工具也在不断涌现,比如CASE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项目管理工具、配置管理工具等。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讲解案例项目的开发过程理论,很少涉及这些工具的使用介绍,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来表示分析设计的结果,也不清楚数据库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相关工具有哪些,如何使用。

1.6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后学习兴趣

采用平时30%+考试70%的考核方式,考核的重点还在理论知识的“纸上谈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课后的努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措施

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

2.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的“教”变为项目的“引导”,学生的“听”变为项目的“开发”。把案例教学,变为项目驱动教学[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让学生在开发过程中感受软件工程的理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由教师对相应理论进行指导总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有选择性的分组分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期望在课程学习之初,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课程学习期望进行调研,选择专业技能较强或者有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的的几名同学担任组长,再由组长以自愿的结合的方式招募组员,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左右一组的几个项目小组。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根据能力分别担任编码、测试、数据库、美工等角色。这种分组方式,既防止了随机组合时的各组学生专业能力不均衡,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角色期望,自愿组合又利于团队融洽和交流。(2)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产生项目案例在案例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开发小组自行选题。一般来说,功能需求较多,流程复杂而实现技术难度较小又为大家所熟悉的题目最适合。为了确保每组都能选到适合的题目,教师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选择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项目案例。比如“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校园二手图书交易系统”等。(3)教师走下讲台,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课堂教学不再是结合案例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进行项目开发,并在开发的过程中,总结软件工程的理论。比如在需求分析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项目的需求,再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汇报,每一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成员都成为用户角色,提出新问题,直到确认项目的需求。然后由教师总结需求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MicrosoftVisio和RationalRose进行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撰写。软件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先由学生小组自行主动学习开发,再由教师组织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引导学生使用相关项目开发的工具,一步一步完成项目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由各小组的组长分配任务,协调安排人员,因为组长们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技能,保证了项目能顺利进行。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4)成果汇报,总结经验在实践课时,安排所有学生进实验室,集中完成项目开发。由于各小组学生的能力有差异,项目进度各不相同,集中开发,有利于各小组的交流学习,教师也能随时指导。等所有小组的项目开发任务完成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充当评委,指出得失成败,总结经验。教师从项目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文档、规范编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重要概念。这种“学生自学找出不足-交流汇报找出解决办法-教师总结理论经验”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项目开发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总结者。

2.2以项目开发为驱动设置教学内容

在以项目开发为驱动的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对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精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和项目开发任务结合起来,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与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每个阶段开始之前,提前将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项目实训工具进行介绍,比如软件分析与设计的工具MicrosoftVisio,面向对象设计工具RationalRose,数据模型建模工具PowerDesigner,软件集成编码开发工具VisualStudio等,让学生们掌握最先进的工具,更方便他们进行项目的开发。

2.3项目开发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项目开发为驱动的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们采用“项目发过程50%+项目文档20%+开卷考试30%”的方式进行考核。项目开发过程成绩=团队对软件工程的执行情况+团队的分工与协调情况+软件的复杂程度和最终实现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既要求学生小组不折不扣地完成项目过程开发,又充分强调了项目文档的重要性,再通过开卷考试强化软件工程重要的理论概念,将理论和实践充分集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开发为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的角色从受众变成主动者,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全面深入体验软件工程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开发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接下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选择最新的、为企业生产应用所需要的项目作为开发案例,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有所用。还可以将好的项目案例形成案例库[6],供后面的学生参考选择开发。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尝试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辰尹.面向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该关键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

[3]李峰.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计算机教育.2013

[4]吕云翔.《软件工程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6)

1)软件基础知识结构能力.软件基础知识结构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对软件基础知识框架的掌握程度及其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软能力,也是该专业大学生最基础的能力,还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土壤.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大学生都应该注重这种基础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要多思考,注意总结,把软件知识学得有条理、有脉络、有框架.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程能力.编程能力是在一定的平台上利用编程语言编写出计算机能够运行的程序而使某一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软件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该专业大学生素质的核心体现,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也是本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理想工作的保障.编程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编程语言时要多写程序、多调试程序,不断积累编程经验.编程既锻炼了自己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应用能力的核心体现,是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本色,在自己就业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自己今后的发展.

3)搜索能力.大学生是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较强的知识搜索或查找能力.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指一般性知识的搜索和查阅,更多的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编程工具软件、插件、软件学习网站等的搜索与下载.当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软件的种类繁多,软件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检索技术,以满足自己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这种搜索能力是自己的充电器,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4)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这是由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决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是工程性人才,要具有工程性思维和运用工程方法去解决软件项目问题的能力.工程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规范、可减少错误、有步骤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种方法用到软件项目上可以借鉴以往的工程方法和工程经验,从而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在IT企业中的开发团队也常常用这种方法来开发软件.因此,作为工程性人才的大学生也要拥有这种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5)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IT企业中,软件开发人员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承接和开发某个工程项目的,团队是这类企业工作的基本单位.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在IT企业中工作,所以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要具备这种若干个人在一起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一个相对庞大而又复杂工作过程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团队协作能力较高的人才可以快速地融入团队,并和团队中其他成员一起解决问题.一个团队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成员不可避免地会因为项目中的一些问题而进行彼此沟通,进而统一认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一个合格的软件开发型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强化专业素质培养的几点举措

1优化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或改革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和规划为指导,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配合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及本地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和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合理地按需设置或修整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并不是机械地进行课程排列组合,它是把一批具有相同认知结构和培养目标的本专业或跨专业课程的知识、方法、问题及解决方案有机地整合形成的课程体系.同一个课程群内课程间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课程群内的课程间要具有共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这些关联性,避免知识的重复讲解和教学资源的浪费.课程群建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取得1+1>2的整合优势.我们可以把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课程群:

1)数学课程群.数学课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软件工程专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个课程群包括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组合数学、运筹学等.这些课程间的知识点是相联系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十分相似.在讲解该课程群时,要把问题的求解过程讲清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2)程序设计课程群.编程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核心之一.程序设计课程正是培养大学生这个能力的,包括C/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语言设计等.C语言的学习为后面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准备了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知识点的铺垫,C++的学习又为后面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供了面向对象的相关知识的铺垫,Java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C++的子集,C#是在吸收C++和Java的基础上设计的.对这个课程群的讲解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要注重编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这个课程群而言,可以实施项目教学,这样既讲解了知识点,又提高了编程能力,更是让学生及早接触项目并积累一些项目经验.

3)网站开发课程群.网站开发是目前一个比较火爆的方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开设该课程群.主要包括JavaWeb、JSP、Asp.net、JavaScript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网页是其共同的知识,还有Ses-sion、Application等内置对象等,并且网站的设计思路也比较相似.在讲授该课程群时,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这个课程群,则知识点要讲细一点,否则,可以略讲;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一些常见的网站为项目来讲,如学习网站、学生管理网站等.

4)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数据库是用来存放海量数据的,网站中存储数据的后台往往都是数据库.因此,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是软件工程专业必开的课程群.该课程群包括MySql、SqlServer、Oracle等,这些数据库的基础理论是一样的,如表、数据的完整性、SQL语句等.对于初学者,要把数据库基础理论讲得深一些;对于学过的,重点讲不同点,以一些生活中常用到的表为例,如学生表、员工表等,来讲数据库中表的设计与开发.

2布置作业和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的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用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对于应用性课程,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网站开发、游戏开发等,这类课程要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亲自动手才能完成的作业.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能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也带来一些课程考试的特殊性.对于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如JavaWeb、基于Asp.net的动态网站的开发、Java游戏开发等课程,可采用上交课程设计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笔试考试.

3开展竞赛和报告活动

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编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只靠课堂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还要寻找一些其他途径.参与竞赛活动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一条良好途径.学校和软件工程院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专业性的竞赛活动,设置合理的奖项,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参加竞赛活动的主体往往是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这些团队都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参赛.因此,参加竞赛活动的过程无疑会使大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编程能力等得到提高.学校和院系也要鼓励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行的竞赛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而且得到荣誉后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书本知识是前人所发现和提出的,相对现在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不是当前新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反映.为了让大学生对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和院系可以在一学期内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一些学术报告或讲座.参加学术报告或讲座,既可以让学生对当前某些研究成果有一定了解,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他们仰慕学术大师的风范,坚定他们努力学习攀登高峰的信念与勇气,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参加一些学术讲座和报告后,大学生可以聚焦自己的兴趣点和确定自己以后从事工作或研究的方向.

4深化企业实训

工程性和应用性是软件工程专业两个显著特点,因此软件工程院系除了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外,还要提供锻炼大学生工程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常常到企业或单位里做IT工作,所以企业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可以采取的提高本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好举措,也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质.要实现企业实训,学校就要与企业合作,合作成功的前提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根据自身特色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企业.学生进行企业实训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学生即将就业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保障.深化企业实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拟定一个校外实纲,与实习企业一起制订校企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安全协议、学生实习规范和学习实习鉴定表等,不断促进校外实习制度化、规范化.

2)开设实训时所需要的课程,向学生说明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并对学生作相应的考核.

3)合作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实训场地,并配备资深的指导老师.在实训前,这些指导教师要了解实训生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讲课计划和讲课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4)在实训期间,学校可以留一些教师监督实训过程,并适时地提出建议,保证学生训有所获.

5)实训结束后,要对实训生做一个项目式的考核,并认真填写实习成绩评定表.学校与企业经常沟通,不断完善和细化实训方案,增强其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使实训效果得到提高.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部分优秀实训生留企或推荐给其他企业,提高就业率.企业实训,既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积极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项目为依托,以教学计划为主线,把课程知识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和传统的纯粹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项目开发与知识点讲解并重.项目教学是以讲项目的形式讲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所讲的知识点,又可以使他们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怎么使用及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2)项目驱动学习.项目通常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的,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学生带来些许的成就感,从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求知兴趣.

3)关注知识的应用.在项目教学中,知识点是在应用中呈现给学生的,从而可以使他们学以致用.

4)可控性强.项目教学法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项目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讲重要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较适合于像软件工程专业这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也使得项目教学成为当前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既注重知识基础,更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所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特点,选择难易适中的项目教学,培养IT企业所需人才.

篇(7)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1.3教师队伍应用型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1.4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

3.1基础理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

3.3实践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

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

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71-02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1],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各类理工科高等院校大都有计算机或软件专业,每年都有大量软件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这些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人才,而大量的计算机及软件专业毕业生却难于找到合适工作的局面,计算机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2],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体设计师、软件市场开拓人员、软件质量评测人员,而且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工作、承担标准化程序编写和软件测试的人员[3]。我们培养的学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软件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我们的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中来。

高等教育面临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形势,培养大量的软件适用型人才是发展IT事业的首要任务[4]。尤其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没有重点高校的生源,又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提高教学质量之际,我们总结全国首批软件学院十二年办学经验,提出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很多是利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其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对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并没有真正地从工程角度和社会需求对软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计划的偏差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专业细化,达不到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资源陈旧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基本是以原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为主,很少有具备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实际软件的开发经验,导致课堂教学经常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并没有按照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更谈不上如何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软件工程管理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为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很难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须经过企业培训方能适应岗位需要。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软件行业一直是最具潜力的行业,合理的软件人才层次应该是高级(科学型)、中级(工程型)、初级(应用型)的“金字塔”型,但实际上我国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形分布,缺少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从应用型培养做起,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只有更多的软件程序员产生,由其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级管理人员才能逐渐成长。

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专业成立之后我们感到专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有明确的目标定位。2011年,大庆师范学院已经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先后到许多软件企业和同类高校走访调研,根据目前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生源层次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大批初级应用型和部分中级工程型软件人才上,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油田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参与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企业以及信息产业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和软件测试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

明确了培养目标,接下来就要考虑“怎样培养人”。为此我们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及大庆师范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全面调整,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以软件开发及生命周期为线索对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重新布局,课程设置整体向实践应用方向倾斜,本科四年级不再设置课堂教学,而是用于实践或实训,理论教学总体课时删减,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的实践学时大幅增加,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软件行业的社会需求,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培养从事软件应用和开发的中、低级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人员、软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等是靠工作经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因此围绕着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工程经验为教学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块课程,以保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我们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基础课、一年专业拓展课、一年企业实践课),课程体系为“平台+模块”(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在原来程序设计语言类、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软件工程化开发模块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选修课不仅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还设置了方向提高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和素质拓展训练(人文、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级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阶段、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教育阶段、企业实训阶段),可以直接面向就业企业。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训

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5]。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与竞赛、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32%。学生大三时所学课程,是根据社会需求由企业和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共同制定的,融入了软件开发全过程所涉及的工具和方法,为学生实训做好了铺垫,这期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工程师前来授课,把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庆师范学院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以社会需求目标导向为基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学年都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等介绍;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实训基地,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90%以上的学生经过3―5个月的实训直接应聘上岗,毕业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跟班实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大型软件开发的经验,因此每个假期都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七位教师取得了全国计算机专业教师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双师型”教师证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两年的践行,大庆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专业方向分类加主流软件技术分类》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即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工程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将原来仅以主流软件划分的学习方向细分为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开发与管理、移动网络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学习更精细的专业课程,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3]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

[2][4]王晓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陕西

篇(9)

2实训方案

2.1实训方案体系结构

根据本校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及在总结以往实训实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本文提出本院的实训方案,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实训方案内容

从实训的体系结构可看到,整个实训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

(1)第1阶段是软件开发理论指导。为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开发流程和相关软件工程标准,在实训前期先进行理论指导。首先是复习《软件工程》方面的教材,理解软件工程的原理、可行性报告和软件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和测试、软件维护、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开发环境、软件重用等过程和定义。同时还学习先进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了解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其次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不同于课程作业或实验,要遵守相关规范,不能一拿到题目就开始编码,需要先设计好数据结构和相应算法,并编写相关文档,才能开始编码和调试。还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面向过程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如增量模型、迭代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还要强调开发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控制,项目进度要得当,人力分配要合理,进行版本控制、项目质量管理等。最后强调测试,使用黑盒、白盒测试,运用Junit测试工具,自动生成测试文档,在小组内部进行内部测试和交叉测试,总结编程错误,提高编码质量。项目结束时,还要让每个学员发言,总结自身的得与失,感受自身的成长、成熟,责任心的提高,经验的积累。

(2)第2阶段是实训方案的核心,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知识强化,然后正式进行项目实训。知识强化作为项目启动前的一个必备阶段,主要采取案例式教学,以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语言基础、企业应用框架、专题技术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实践,目的是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实现向实训项目的平衡过渡。此小阶段最后进行综合强化实践,结合基础知识、先进开发技术、项目管理等组织实训内容,同时辅以企业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知识、项目管理、先进开发技术和最新技术,提升知识拓展能力和协助沟通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和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实训是整个实训活动的核心。整个方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前沿的、紧贴市场的行业热点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项目使学生在掌握常规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信息安全、3D等前沿IT热点。项目既包括.NET、J2EE开发平台通用编程技术的基础功能模块,也包括技术难度稍高,业务逻辑较复杂的附加功能模块,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使参加实训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技术。整个实训又分为校内实践项目和校外实践项目。校内实践项目主要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体验进行开发的微小型项目,包括IT达人、基于Red5的视频课件点播系统、基于Silverlight的剑侠游戏、基于GoogleMap的拼车网系统、酷我相册、在线答疑系统、使用Mushup构建个性商品服务等。校外实践项目选择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知识综合应用,项目企业级开发流程,行业成熟框架,行业项目。同时将项目详细分解,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尽量饱满,突出实战。其内容包括Docstore系统、旅游垂直搜索引擎、聚票网、在线英语学习、汽车代驾管理系统等。整个实训实践过程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全按照企业开发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组织管理,包括采用分布式网络远程协作模式,形成企业开发氛围,并提供质量保证,使工程实训能按照软件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运作。在管理制度上,严格执行考勤管理、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入退训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第3阶段是企业实习。第2阶段的实训项目虽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但这些项目仍是“虚拟”的,与现实项目仍有差距,仍不能做到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无缝连接,还不能百分百地感受到在企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实训后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中去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强化所学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知识以及通过实训掌握的技能进行实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与踏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3方案实施保证

肇庆学院历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2010年下发的《肇庆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为本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另外,为保证软件学院的快速发展,肇庆学院把软件学院纳入学校的建设规划,占地113亩的中巴软件园在投入使用后,在2012年3月把软件学院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整体搬迁至软件园。这为实训基础的建设提供了用房保证。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篇(10)

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它具有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产业特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核心产业。广东省教育厅根据广东省软件产业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选择包括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在内的8所省内高校和12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1软件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大约95%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工作。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了较大的培养规模。近年来,随着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软件人才的就业优势正在消失,一些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的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软件产业产值9 513亿元,2010年,全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 364亿元,同比增长31%。近10年来,广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25%以上的增长,2009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1 150亿元,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近万家。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缺口近 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 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l5万人),企业缺乏的不仅是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也缺少大量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因此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毕业生依然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

由于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的不同,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国家批准的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有一些区别。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师,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以软件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全面的软件系统知识和必要的硬件系统知识,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设计和实现人才。具体就是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

从两者的办学目标可以看出,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国际化、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实用型软件开发人员,两者可以相互补充,构成更加完善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应以地方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应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 “2+1+0.5+0.5”的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校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假期参加企业认知实习和企业的短期培训。第三学年根据专业方向和企业共同培养,进行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实际项目实训。第四学年的上学期是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强化实训。第四学年的下学期是软件企业顶岗实习,全方位参加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经历软件应用与开发的各种工程活动。我们努力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本专业的特色之一。

3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宗旨,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及我校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一个通识平台、二个核心模块、五个企业模块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及“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遵循通识教育平台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原则。通识教育模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基本科学素质、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个人技能和态度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核心基础模块旨在培养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接收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核心技术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本专业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专业方向模块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复合性人才,更好的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几年的改革,我们初步构建了基础稳定、方向灵活的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协调、课内与课外并重、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以及通过“学习、培训、实训、再学习、再培训、再实训”螺旋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实践是指在学校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完成基础规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一些研究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企业认知实习,让学生感受企业工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实践包括在学校实训室的课程实训和企业的学期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实践能力、初步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企业实习旨在通过项目的培训、开发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紧邻广州市天河软件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做到去企业实习常态化。学生入学第一个学年到企业参观学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实训。在参加企业实习时绝大部分同学能参加真实的项目开发。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企业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让学生尽早找到自己的差距,学生返回学校后,大部分同学会抓紧学习,迎头赶上。

4产学合作机制

我校软件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产学合作机制的改革与管理。软件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广东软件科学园、软件企业三方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并确定了“以提高专业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胜任角色岗位所需知识与技术为教学目标”[3] 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合软件产业需求,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规范。

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学院坚持的原则是“产学合作、工学一体”。目前我校软件学院与广东软件科学园、广州软件园、华南资讯有限公司、广州市南天电脑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巨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内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思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易思博计算机公司等IT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培训、企业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学院已经建成的12个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企业培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的需要,同时也为计算机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每年派往这些实习基地的学生超过300人次。

5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软件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内外结合[3]”的建设原则,初步建立了由学校教授、中青年博士、软件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元化团队。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大量外出进修和培训机会。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先后选派多位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参与各项专业课程培训累计达到20余人次,包括IBM,Microsoft,Oracle,BEA课程培训等,有5位教师赴香港、新加坡、印度、英国进修。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拟定了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的师资培养计划,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关心其业务和全面成长,实行了行之有效的新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试讲、开学前的教案检查、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

另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重视兼职队伍的建设,聘请著名企业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建立了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规范了兼职教师的聘任流程,这些兼职教师不断地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产业需求的教学内容。目前学院的一些课程如项目管理、在岗见习、IT创业实习、IT项目监理均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6办学成绩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05级、2006级、2007级的学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学生通过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培训、项目开发、企业实习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

2) 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机会早、企业实习常态化,学生知道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毕业时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普遍较高。

3) 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强。学生通过参加企业软件项目的开发,体会了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近三年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学校或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共有2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了2010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2010年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二等奖;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二等奖;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连续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7结语

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2+1+0.5+0.5”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构件了基础稳定、方向灵活的理论教学体系既“一个通识平台、二个核心模块、五个企业模块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紧跟企业需求的变化。

3) 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初步建立了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的机制。

5) 初步建立了“专兼结合、内外结合”适合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该课题的研究有效的指导了我校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对我院正在进行的“3+2”计算机专业师资人才培养、中职硕士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专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产学合作的深度、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5.

[2] 张大良,骆斌. 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9)会议论文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卷(增刊):1-6.

[3] 李红梅,卢苇,张红延. 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C]//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组委会.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9)会议论文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卷(增刊):7-10.

[4] 王长波,董军. 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知识能力素质齐增长[J]. 计算机教育,2010(7):9-11.

Exploration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Provincial Exemplary Software College

XIAO Zhenghong, XIE Zanfu, CUI Huailin

篇(11)

着力打造“4+5”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软件专业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着力打造“4+5”的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突出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5”是指培养过程的“课程实验—期末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创新性实践活动”五个模块。五个模块是根据软件工程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四种能力,体现工学结合。这五个模块和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主线来展开。其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对软件技术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软件就像一个作品,必须有创意和实用的算法。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和教材

为了支持“一条主线,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软件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分别用于各个模块教学中。Www.133229.CoM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共同建设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的《信息开发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 “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化教学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信息开发技术教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训教程》、《网站规划与设计实训教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程》、《角色动画教程》等教材。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软件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多家企业共建网络构建、服务器、综合布线实训室,实训室建设贯彻先进性、真实性、工程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将实训基地建成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科研、工程、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产学研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为搞好产学研,学院建立二级科研机构软件开发中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