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环境监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6 01:08: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监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监管论文

篇(1)

根据多年实践表明规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l各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当地政府两个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2)各级政府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责任分给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并不明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无法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对于环境监管工作中如何处置不履行职责的部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还有一些规定制度与分管部门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严重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利于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1.2环境监管体系过于僵化缺乏监管活力。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在立法确认过程中应该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环境监管体系的健全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考虑致使其管理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这就导致其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从整体上看肖前现行的监管体系过于呆板缺乏人民群众的参与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活力。

1.3环境监管主体庞杂缺乏监管合力。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一般会将责任分派给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再由专门的环境机关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法律地位不明确因此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洛个部门都相对独立环境监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2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

针对上述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胧们必须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管体制这样才能够提高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2.1建立“一体两翼”的环境监管体制模式。

在建立这一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也就是将行政区域监管作为主体而流域监管与局域监管作为两翼的管理模式。政府在建立“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建立关系,通过实际情况划分环境监管区域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空白从而提高其监管质量与效率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

2.2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

为了应对环境危机洛地在环境监管措施模式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就单一的模式而言作用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因此政府可以建立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所谓刚柔相济、内外结合的环境监管措施模式是指集政府监管、协议监管、社会监管、自我监管的优长与互补形成有机共生的环境监管措施体系。

3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运行

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要发挥效用必须建立在运行可能的基础上。为此周绕着体制模式和措施模式的运行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深化改革调整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置。

管理体制本身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加强环保机构的组织法建设,是真正实现环保机构设置、职责权限配置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不可或缺的措施和手段;同时池是衡量一个国家环保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环保执法的职责与权限配置是否合理、环保执法的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志。在“一体两翼”环境监管体制模式的构想中环保机构的隶属及其职能划分矛盾更为突出了清况更为复杂,尤其要理顺关系朋确职责。

3.2加大宣传完善公众参与监管的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环境监管模式得以落实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的保障。目前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本国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一整套环境监管运行机制其中公众参与机制是重中之重。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片是公开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二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相应的制度措施。通过听证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公众质询,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篇(2)

1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重视度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下级地方管理部门对于环监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不够重视,而且还经常以经济发展为理由进行干预,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另外,还有部分地方管理部门未经监测单位同意,擅自篡改相关数据,严重影响监测单位的工作独立性,也使得环监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等大打折扣,这与我国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政绩有着直接的关系。

1.2环监队伍素质低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由监测人员直接影响,如果环监队伍当中人员的素质低下,则必然导致监测数据差错率过高。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于环监队伍人员素质的监管人员,这类管理者均是有环监单位人事管理人员兼职,其本身工作压力导致管理工作的偏向性明显,其仅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环监工作知识内容的了解度较低,因此难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1]。

1.3环监报告质量低

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制定较晚,各项规范也比较落后,对环监数据的质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这也是导致环监工作质量管理难以开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针对于环监数据报告的质量管理工作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管理体系的辅助,导致各种管理缺失、管理错位、管理重复等现象,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管理人力资源,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和长期开展。同时,我国各地区的环监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沿海经济重镇的环监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而相对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这项报告的质量偏低,而这部分地区本身技术水平有效,难以开展科学有效地管理工作,导致了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

2.1监测技术的完善

想要有效地对环监数据质量进行管理,首先就必须要对相关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在环监技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监测跟踪技术,其主要用于对所属范围内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为环监报告提供大数据支持。目前国内所使用的监测跟踪技术存在监测区域过小、监测因子数量过少等缺点,因此在完善该项技术时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与现代商业卫星系统进行连接,增加地外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进而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实时环境数据。同时,还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实际工作中导致环监数据不可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设备操作的规范标准,而目前国内大多数设备生产厂家所指定的操作标准均有一定的差别,导致了操作过程中各类设备无法兼容使用的情况,影响了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可靠性。另外,还应该在国内建立环监数据的检验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对环监数据获取部门的报告进行核查,分析数据是否与检测范围内环境符合,保证所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而且这一机构还可以直接参与到环监质量管理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步骤、分析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监控,配合主管部门的工作。

2.2构建量值溯源基准标准

量值溯源是检验环监数据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其可以根据数据的来源确定其准确性,并以检测系统作为辅助,增加工作效率。利用量值溯源对环监数据进行管理时,首先就应该对基准值进行确定,可以建立国家级别的基准实验室,从全国范围内对基准值进行确定,而且这个实验室还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我国在环监数据基准值上的空缺,为量值溯源管理工作提供辅助数据。其次,在国内还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值溯源规范,包括数据的导入、基准值的确定、数据的对比以及分析等多项工作内容。同时在这一管理规范当中还应加入技术审核方案,对各地区环监技术是否达标进行确定,有效地提升我国自动化、全日程在线环监设备的推广应用面积。第三,很多环监工作中所涉及的样品数量有限,此时的环

境监测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样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对各地区样品的基准值进行有效的确定,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建立完备的检验流程,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在开展质管工作时,相关质管指标是该项工作的主要参考数据。而我国环监工作开展时,相关监测数据的不准确也导致了质管工作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因此各级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质管工作流程改革,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监管体系。通常情况下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进行管理,而此时监测的数据已经产生,即使发现了其中存在错误,也必然需要重新进行收集,这就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正确的体系下应该从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进行监管,从监测样品采集、运输、结果分析以及报告等各个方面入手,从而将环监数据错误控制在萌芽状态下。

2.4构建质控目标

目标管理方法是当前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将所有的工作均以目标的形式展现,进而使所有的工作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引入这一理念,将各种环监工作环节的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并委派专人对各级目标进行管理,进而使以往质量控制工作单一管理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也增加了质管工作的灵活性。而想要实现这一多层次的管理,首先需要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建立各层次内的质管指标,也就是在各工作环节内均采用量值溯源的管理方式。虽然这样做会大幅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却可以从细节当中增加管控效果。

2.5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想要细化控制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培养专业的环监质管队伍。传统的管理人员只具备人事管理知识,而新型的环监质管队伍内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人事管理能力,而且还需要熟知各类环监工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节化管理。在该队伍培训阶段就应该以量值溯源为基础,并且根据队伍人员所负责的不同管理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

3结语

篇(3)

衡南县地处湘南丘陵区,居湘江中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衡阳市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重要。多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全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一)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绿化。198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衡南”的决定,1990年,全面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1993年提前实现灭荒达标。1998年,又启动了紫色页岩山地绿化攻坚项目,有19.5万亩紫色页岩地被绿化改造。至此,县内适宜造林的荒山基本得到绿化。

(二)生态指标有所提高。截至200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58年的9.61%上升到现在的22.2%,林地面积达171万亩,有林地面积达71.6万亩,立木蓄积量增至128.4万立方米,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面积增至10万余亩,生态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三)生态脆弱状况有所改观。过去,由于造林过少,毁林过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频发生。曾经一度是“天晴三日闹旱灾,一下大雨遭水淹”的局面。通过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禁伐等措施,山上植被多了、厚了,对减轻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损失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生态建设模式渐趋科学。2001年,根据林业的生态和经济两大功能性质,我们对森林资源实行了分类经营,专门区划出71.6万亩商品林和88.8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40.5万亩被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范围。这些生态公益林由中央财政向农民补偿生态效益基金,严禁采伐和出售。因此,这些地方林木保存完好,到处茫茫林海,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

(五)全社会生态意识有所增强。全社会对林业生态空前关注,投资加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既有玉泉生态、龙须草业、岳阳纸业、欣怡林业等一批涉林企业来衡南植树种草,又有全裕彪、张竹生、封昌斌等本地大户能人大面积承包荒山造林,广大农民中既有纷纷栽树绿化房前屋后的,又有发展庭院林业的,等等。全县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多轮齐驱搞绿化”的生态建设格局,大面积的荒山绿了,农民房前屋后绿了,处处绿荫覆盖,生机盎然。

二、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压力增大

对衡南这个非林区县而言,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生态脆弱、人居环境恶劣的根本现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几项生态指标来看,我县森林覆盖率22.2%,比全省平均水平55%低一大截;有林地面积71.6万亩,只占林地面积的40%,比全省平均数85%低得多;森林总蓄积量128.4万立方米,只占全省平均量600万立方米的五分之一。可见,我县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生态建设全面提速与“红色沙漠”广为分布的矛盾。就全县生态状况而言,“东乡”森林多,“南乡”荒山多,“东乡”明显好于“南乡”。其主要原因是“南乡”片紫色页岩山地广为分布,共有58.8万亩,占全市总量的一半。这些地方完全是岩石的石头山,寸草不生,夏天灼热高温,四季萧条无比,被称为“红色沙漠”,生态非常脆弱,环境非常恶劣,当地群众深受其害。这已成为衡南生态建设的一块最大顽疾和心病。要全面改善衡南人居环境,加快生态衡南建设,势必要尽快全面改造这片“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红色沙漠”,而所要面对和克服的认识难、技术难、投入难、巩固难等方方面面的困难是无法估量的。

(二)边治理与边破坏的矛盾。森林、林木、林地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长防林、“三难地”改造、绿色通道等生态治理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总量;另一方面,破坏森林植被的对抗力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力度愈来愈大,破坏性愈来愈强。近年来,乱砍滥伐、森林火灾、乱占林地发案率居高不下,破坏了大量森林资源。拿宝盖镇来说,近年来,拿斧头的多,拿锄头的少,山越砍越光,导致2005年与1995年相比有林地面积减少3万余亩,林木蓄积量减少1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下降2个百分点。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反面例证。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这里又可细分成四对矛盾。一是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在耕地被冻结的情况下,要推进城镇化,向山上进军似乎成了必由之路。特别是要建好县城,势必要砍树、推山、平地,破坏了原生植被,破坏了县城自然生态,否则新县城无法做大。二是招商引资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可以这样说,县内95%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都涉及到占用林地、砍伐树木的问题。一个项目引进来,就有一大片森林、林地遭殃。三是工矿企业对木材的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市木材厂、岳阳造纸集团、西渡造纸厂、川口钨矿、向友木业以及衡南和耒阳的大量煤矿在我县的年木材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多,不过度采伐森林,企业何以运转?而过度采伐森林,生态又怎能好转?四是农民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拿金竹、岐山等林区来说,山地多,耕地少,只能靠山吃山。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林区比粮区苦,林农比粮农穷。为什么呢?虽然山多树多,但为了保护生态而禁伐或限伐,山上有树不能砍,有钱不能赚,生态效益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却降低了,林农只能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四)生态建设投入需求增大与国家投资项目减少的矛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衡南,既愈来愈迫切,又愈来愈艰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愈来愈大。而国家投资的生态建设项目已逐渐调整“西移”,湖南作为中部省份,生态项目已大量减少。今年以来,我县除几千亩投入很少的荒山造林项目外,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国家级项目落户,生态建设资金非常短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生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生态建设的根本指针。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生态建设速度与质量,统筹生态治理与森林保护,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衡南的实践中迈出坚实步伐,创建“天蓝、山绿、水清、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既要讲究生态建设速度,又要讲究生态建设质量。科学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快是数量,好是质量,快一定要建立在好的基础上,否则,欲速则不达,越快越劳民伤财。对于生态建设,更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将速度和质量较好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对我县“南乡”片的谭子山、三塘、洲市、茅市、柞市、泉湖、栗江、近尾洲、松江等乡镇50多万亩的“红色沙漠”改造问题,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求快不求好的作法。要突出重点、分步改造,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技术创新,采用乔灌草一起上,封育造管并举的技术措施,切实做到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在扩大绿化总量的同时,提高绿化质量和效果,真正将危害人民的“红色沙漠”改造成为适宜人居的“绿色海洋”,切实化害为利,造福子孙后代。

篇(4)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的评价有着较为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通常是从环境保护入手,依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及潜在的关键性环境监察问题,制定对应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环境监测规划,以掌控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质量降低、确保经济及社会能够获得良好、有序的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当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体现在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环境评价部门开展环境评价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通常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觉得环境监测的成果仅仅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数据,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性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环境监测的效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关监测的数据,这不是环境监测的目的,也只能被当做是环境监测的初始工作。

环境监测主要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服务, 这种服务不单单是提供大量纷繁庞杂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预测, 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建议。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 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在实践中常被形象地称为“环境保护的眼睛”。在国家的“十五”计划纲要中, 也开始写入了环境监测的内容, 明确地提出“要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环境监测的重要成果之一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即以环境监测实测数据为主, 适当辅以环境统计数据, 报告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并分析环境变化原因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建议, 对环境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依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依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 鉴于上述潜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建议:

①强化环境评价部门及检测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当中监测工作的理解,从思想意识中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特别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②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③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5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单位应当科学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2环境管理的规范化监管

2.1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应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文件形式,管理各技术岗位人员专业化素质及实验室条件。对岗位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监测管理须进行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监测管理部门应利用充分的有利条件,联络两地区监测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互搓技术,以整体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拔专业对口的人员融入到监测队伍中,提高整体监测管理的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管理的规范化和体系化。环境监测管理从搜集资料、现场勘察、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输条件、保存方法、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编制和结果报出等环节需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措施,对各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数据信息。

2.2做好环保宣传和监管工作为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设立曝光台,需要引导公众关注环保,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设立环保监督员,这是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拓宽执法范围,创新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设立环境远程视频监视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2369”自动投诉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化,对于环境信息网络功能需要不断升级,以形成支撑环保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

2.3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环保设施建设基础却相对薄弱,跟不上环保发展的需要。监测人员严重不足,成为监测事业发展的瓶颈。工作经费缺口较大,制约环境监测正常工作开展。工资待遇差别明显,影响了监测队伍的稳定性。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监测业务拓展的需要[3]。

3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拓宽进人渠道,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管理的关键,培养一批高素质环境监测技术人才和环境管理人才,是环保部门的首要责任。由于科学技术和监测方法、标准化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环境监测管理尤其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人员配备不合理,监测效率和监测水平则难以保障。

2)加强现场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影响现场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采样容器的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是否按照规范执行、样品运输条件及样品保存方法,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现场监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场的监督监管,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分析数据的准确度。

3)添置先进仪器和技术创新,提高监测能力。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计划地配置先进的精密仪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和测试技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实验室分析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有利于新项目的开展和科技研发工作。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人员整体素质、增加监测项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合理分配技术结构也是增强监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开展减排监测考核,推动监测整体工作。对于环境监督考核,国务院曾明确要建设科学、完善和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加强减排体系建设的考核办法,严格审查监测数据、监测质量及自动监控和实验室监测能力,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4]。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管理的质量,乃至影响环保决策的正确与否。

5)建立标准化的监测队伍,形成网络化体系。建立标准化的监测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在监测技术考核过程中,形成网络化管理,自动化采集样品,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传输建档、监测技术的互联网化,使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的标准化程序,实施、验收及考核为一体的法规和技术长效监督机制,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可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6)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措施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5]。制定《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掌握环境监测能力和规范化的监督体制,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形成社会监督与监管的统一。应急和专项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环境监测标准化机构设置、监测经费、监测用房、仪器配置和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人、财、物的合理利用,是监测能力建设的有力保障,使环境监测得以科学有序的发展。

篇(6)

这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使用中收获明显的就是国内信息技术,重要展现在:(1)现在环保局下设的每个环境监测都开采了响应的信息技术(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引导下的营业体系,开始建设了国家、省、市3级环境信息统治系统,而且都得到更厉害配置的是软、硬件装备,为环境监测奠基了优越的办事环境;(2)将几种信息技术赞成与信息办事供应给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实行了数据同享,推进了业务调换与疏导;(3)工作效果在进步信息技术的使用下将愈来愈普遍的提升,环境监测都运用到了自动化连接取样、大型仪器主动解析、远程监控、电子报表等信息技术,增进了环保政务与业务工作的发展;(4)环境监测信息技巧方面的英才的培育。国家供应政策规范,造就了一支专科特意的信息英才队列,保证了环境信息化的良好轮回进展;(5)国内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立予以轨制上的帮助。《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环境信息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环保总局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环境信息文献是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央连续宣布的,不但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立供应优越的政治环境,也响应出政府的环境计划与管制环境工作的实力。

2发展趋向

国内环境管制技术维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环境管制工作,以国家环境守护“十五”决策与2010年前景指标为根据的就是它进展的思绪与重要使命,以环境管制需求、面向环境监测当代化的需求与面向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为能源,以讲清环境质地近况与改变趋向、讲清中心污染源重要污染物释放总量与讲清环境质地改变的因素为指标,兼顾策划,体系布置,凸起要点,逐渐实施,统统提高环境监测科研事务的当代化水准与研究保证实力。尽管国内环境监测当前和发达国家保存差异,可是我们对于将来的进展理当有信念。为了保证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喝洁净水、安心享用食品,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污染的防范事务国内正在全力增强,安然解决风险废物,保证空气、水源、海洋、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对于将来,就是要有完美的环境监测质地保障与质地掌控技术系统。我们正在由传统的化学解析向仪器解析进展的是环境监测技术;由手工操纵向持续自动化前进;由微量解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进展;由污染物因素解析进展到化学形态解析;仪器也渐渐的走向共同运用与电子计算机化。这些有关科学技术的进展让国内的环境检测技术连续的冲破革新,这样可以加倍有用的运用到国内的环境监测事务中。

篇(7)

新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经济类型,它包含了网络经济与信息经济。建筑在此背景下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技术,通过数字化模式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效果。

(2)管理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原先的那种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很多建筑企业都改变了那种纵向的、层级化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扁平化组织结构。它可以减少企业层级,发挥出民主化管理的作用。

(3)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建筑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务管理风险。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二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还没有达到新经济的财务管理要求,无法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2)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施都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执行的力度严重不足,监督管理无法收获应有的效果。一些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预算,导致了一些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质量的提高与业绩改善。

(3)财务控制基础不够强大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控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现金管理等几个方面。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存货数量偏多,从而影响了资金周转速度,还有些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而造成了不少的坏账和呆账。有些建筑企业还不够重视材料管理,从而影响了质量,造成资源浪费。

(4)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清晰

建筑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晰,很多部门有权无责,从而导致了权力滥用。也有些部门是无权有责,但这只能形成一种无人负责的场景,很多责任由于缺乏权力而难以落实到位。此外,一些建筑企业还缺乏责任追究制,容易导致资产流失,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路径

(1)树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很多建筑企业应该把财务管理重点由传统的物资资本管理转向知识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以人为本,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仅设定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更应该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让智力资本能够积极参与到利润分配当中来。这是因为在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其所遭遇的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各种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针对自己生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树立起货币时间价值的观念,确保企业利润与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坚持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方向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应该实施信息化、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作为特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以财务管理作为基本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这就可以让建筑企业在最快的速度以内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基于此来做出一些适当的财务决策。应该来说,现代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成性与信息共享性特征,还采取了一种柔性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事实上,建筑企业通过采取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并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与控制,最终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让建筑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控制行为。它要求建筑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相关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努力实现企业制定的既定财务战略目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实施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工作,协调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矛盾与冲突,对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综合性考虑,在企业内部实施综合且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筑企业的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应该是一种动态实时的预算控制与流程控制,这样,就可以让建筑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处于一种长期有效的控制状态之下。此外,由于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实施会计委派制,落实各项审计与监督制度,让企业的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强财务控制,防止各种财务危机的发生。

篇(8)

1引言

几乎所有大空间建筑因通风和结构的要求上部均设有开口。上部开口大致有上部侧墙开口和屋顶顶部开口两种形式。采用分层空调时,上部开口的形式和位置的不同对空调能耗和室内热环境特性的影响亦不尽相同,且差别较明显。从全年变化的室外气温看,除了冬季上部开口排风会增加室内负荷外,夏季或多或少地可以利用上部开口处的高温排风带走室内部分负荷,过渡季节则可关闭空调系统仅靠自然通风排走室内负荷,因此研究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时上部开口等诸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特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在开发和应用数值模拟预测大空间建筑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研究基础上[1]~[3],选用目前比较典型的侧喷送风方式,并将具有上部侧墙开口或具有顶部开口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大空间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夏季现场实测工况为分析基础[4],重点讨论了这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在不同工况下分层空调时的室内热环境特性的区别。其中在顶部开口的工况模拟中部分借用了侧墙开口工况的实测结果。

2计算条件

2.1建筑模型

图1为数值模拟用某体育馆简化模型。建筑柱型部分直径68m,高18m,屋顶呈扁球体,净高为8m,左右两侧为阶梯型观众席,室内采用中侧送风,由38个喷口组成环形对中喷射,其中28个短程喷口倾斜12°布置,负责观众席空调,10个长程喷口水平布置,负责场内中央的空调。回风采用以台阶均匀回风为主、侧墙回风为辅的方式。模拟主要基础参数见表1夏季游乐活动实测日工况[4]。上部开口形式分别模拟为上部侧墙开口或屋顶顶部开口。工作区入室大门及渗透缝隙则模拟为下部开口。

2.2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表1夏季现场实测日工况送风量:34.57kg/s

回风量:31.31kg/s

送风温度:16.5℃室外气温:36.5℃

环形外走廊平均温度:32℃

下开口进风温度:28℃日射量:767W/m2

人体负荷:18.1kW

照明负荷:45kW传热系数/W/(m2K):

屋顶:2.75外墙:2.48

内墙:2.59楼板:2.21

选用Lam-Bremhorst低雷诺数K-ε模型[5],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边界条件以热平衡为基础,利用Gebhart吸收系数,借助现场实测数据,通过建立如下壁面i的壁温方程组求解[3]:

,,,,

式中:──i表面对流放热系数,W/(m2.K);

qi,ti/Ti──分别为i表面内侧壁温和相应的空气温度,℃/K;

Si,──i表面面积,m2;

QLfU,QLfD──分别为室内空中平面辐射热源向上和向下辐射分量,W;

Gij,GUj,GDj──分别为i表面、平面辐射热源上表面、平面辐射热源下表面对j表面GEBHART吸收系数。

eI──i表面发射率;

s──玻尔兹曼常数,W/(m2.K4);

qli──i表面导热散热,W/m2。

2.3计算工况与室内热环境参数

上部侧墙开口影响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喷口高度、上部开口面积及其高度、下部开口面积等几何结构参数,以及室内负荷、上部开口进风速度等运行参数;顶部开口影响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喷口高度,上部开口背压,上下开口面积等。通过模拟计算对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空调区温度、上部开口排风温度、室内通风排风量及排热量随上述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得出上述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特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上部侧墙开口与屋顶顶部开口的分析讨论分别在文献[6]和文献[7]中详述。本文仅针对这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下的室内热环境特性参数变化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和阐述。表2列出了本文讨论的两种计算工况的变化参数。讨论中室内垂直温度分布以比赛内场为讨论对象。空调区温度为内场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平均温度,并定义不偏离平均温度1%时的区域为等温空调区,其高度为等温空调区高度。室内通风排热量为室内因上下开口引起的总通风排热量,定义通风排热为正,得热为负。室内通风排热量是衡量建筑在开口作用下,室内自然通风总排热的状况,它不仅反映了上部开口排热量的大小,也反映了下部开口进风带入室内热量的大小。无论开口结构形式如何变化,建筑开口所引起的室内通风排热量越大越好,它是开口节能性的一个标志。

表2上部开口形式计算工况上部侧墙开口屋顶顶部开口

变化参数参数计算工况记号参数计算工况记号

喷口高度/m13/15N13/N1511/13/15/17N11/N13/N15/N17

上部开口高度/m15/17/19IN15IN17/IN19————

下部开口面积/m20/0.93/1.86/3.720F/1F/2F/4F0.32/0.644/1.365FXQ、FXH、FX

上部开口面积/m256/28/10.45SO/PO/WO4/9/16T2-O3/T3-O4/T4-O6

图2~图4中其他记号说明:

ALLEXH:指上部开口均处于排风状态

1Q:指室内热负荷为现场实测日测定值

-5P/0P/+5P:分别指顶部开口处背压为-5/0/5Pa

3计算结果与分析

3.1垂直温度分布

在上部侧墙开口的计算工况中,上部开口面积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大。开口面积越大,下部空调区温度则越低。喷嘴高度对屋顶附近温度影响较大,喷嘴高度越高,屋顶附近温度越低。见图2(a)、(b)。

在屋顶顶部开口的计算工况中,喷嘴高度对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上部开口面积。喷嘴高度15m时,屋顶附近温度最低,等温空调区温度处于较低的水平。此外,上部开口面积较小时,非空调区温度较高。见图2(c)、(d)。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计算工况下,垂直温度分布的规律大致是相同的。但上部侧墙开口时,垂直温度明显高于顶部开口工况5~10℃左右。

3.2空调区平均温度

在上部侧墙开口的计算工况中,空调区平均温度随下开口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增幅不大;随上开口面积增加,空调区平均温度呈增加趋势,上开口面积大于28m2,增幅已不明显。不同喷嘴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相同,高度增加,温度亦升高。见图3(b)、(d)。

在屋顶顶部开口的计算工况中,空调区平均温度受喷嘴高度影响最大,其次下部开口面积。喷嘴高度在11m~15m时,高度每增加1m,等温空调区温度增加约为0.25℃,15m~19m时,喷嘴高度每增加1m,等温空调区温度增加约为0.5℃。而随下部开口面积变化,温度呈递增趋势。见图3(c)、(d)。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计算工况下,空调区温度总体上在侧墙开口时的温度要高于顶部开口时,两者变化规律具有相似之处:随喷嘴高度增加,等温空调区温度都升高,同时随上部开口面积增加,空调区温度有增加趋势,但增幅不明显。随下部开口面积增加,空调区温度亦有增加趋势。

(a)不同喷嘴高度及上部开高度(b)不同上部开口面积(c)不同喷嘴高度(d)不同上部开口面积

图2侧开(a)(b)与顶开(c)(d)垂直温度分布比较

图3侧开(a)(b)与顶开(c)(d)空调区温度/排风温度比较

3.3上部开口排风温度

在上部侧墙开口的计算工况中,喷嘴高度升高,排风温度降低。随上部开口高度变化,排风温度先升后降,基本上在17m时处于最大值。而下开口面积增加,排风温度降低,并有趋于稳定的趋势。为此,在满足室内新风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下开口面积,并寻找最佳上开口开度,以降低空调区温度,提高排风温度。见图3(a)、(b)。

在屋顶顶部开口的计算工况中,在喷嘴11~19m计算范围内,喷嘴高度11m时排风温度较大。上部开口面积不同,随喷嘴高度变化的变化规律不同,其内在关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而排风温度随下开口面积的变化趋势比较显著,随下开口面积增加,排风温度先呈下降趋势,而后随面积的增加,温度趋于稳定。见图3(c)、(d)。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计算工况下,侧开排风温度受喷嘴高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随下开口面积的变化其规律较为一致,即:随下开口面积的增加先降后趋于稳定。

3.4上部开口排风量

在上部侧墙开口的计算工况中,下部开口面积对排风量影响最大,随下部开口面积的增加,排风量线性递增;计算表明,喷嘴高度对排风量的影响不大。见图4(a)、(b)。

在屋顶顶部开口的计算工况中,排风量随下部开口面积增加呈线性递增。而喷嘴高度对其影响不大。见图4(c)、(d)。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计算工况下,排风量随喷嘴高度和下开口面积变化的规律极为相似。即:均随下开口面积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而随喷嘴高度的变化影响不大。

图4侧开(a)(b)与顶开(c)(d)排风量/排热量比较

3.5室内排热量

在上部侧墙开口的计算工况中,喷嘴高度与上部开口的高差对排风温度及其室内排热量影响较大,高差为2m时,开口高度每提高1m,排风温度增加近5℃,排热量则增加60~70kW。而下部开口面积增加,在上部开口面积较小的情况下,排热量下降趋势显著;上部开口面积较大的情况下,随下开口面积增加,排热量有稳定趋势。见图4(a)、(b)。

在屋顶顶部开口的计算工况中,排热量变化规律基本与排风温度相似。即:随上开口面积不同,变化规律不同。而随下部开口面积增加排热量基本呈下降趋势。见图4(c)、(d)。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计算工况下,排热量随喷嘴高度变化,侧墙开口变化规律显著,顶部开口不明显;随下开口面积变化规律相似,即:随下开口面积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

4结论

两种不同上部开口形式的在计算工况条件下:

1)垂直温度分布大致相同,但上部侧墙开口时的垂直温度高于顶部开口时;

2)空调区温度随喷嘴高度和下开口面积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但上部侧墙开口时明显高于顶部开口时;

3)侧墙开口排风温度随喷嘴高度影响较为显著,两者随下开口面积变化的规律趋势较为一致,其量相当;

4)排风量随下开口面积和喷嘴高度变化的规律极为相似,前者两种开口形式呈线性递增,后者影响不明显;

5)两者排热量的变化规律与排风温度基本相似。

参考文献

1.黄晨,李美玲等.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数值模拟具有开口的大空间建筑是内速度场与温度场.制冷学报,2002;92:20-24.

2.ChenHuang,MeilingLi,TaoZuo.CFDAnalysisofAirflowandTemperatureFieldsinaLargeSpacewithOpenings.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AVECB,Changsha,2001.10;269-276.

3.黄晨,李美玲.大空间建筑室内表面温度对流耦合换热计算.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23(4):322-326.

篇(9)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环境监测是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各种科学数据。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起着眼睛的重要作用。污水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分支,本文针对污水监测进行了分析。

1.水样的分类

1.1平均污水样

在一个或几个生产周期内,按某时间间隔分别采样数次,对于性质稳定的污染物,可将数次样品混合均匀一次测定,对于不稳定的污染物可在每次采样后分别测定,然后各次测定值与平均值,可用连续自动采样器,取一个生产周期的水样进行分析测定。

1.2定时污水样

根据排水的规律,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小时采样一次,找出污水量最大,污染物浓度最高,危害最大的排放高峰,每个水样分别测定。可将采样周期内的数据平均,作为一个生产周期的平均值。

1.3混合污水样

在排放的流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可将一个排污口不同时间,采样的污水杨,根据流量大小,按比例混合水样,得到平均比例混合水样,这是获得浓度最常才用的方法。

1.4顺势污水样

当污水的组分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时,或因为某种需要在适当时间间隔后相应的部位采集瞬时水样,分别测定水质的变化程度或瞬时状态。

2.污水采样方法2.1污水的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执行。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油类、DO、粪大肠菌 群细菌、悬浮物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独采样。2.2实际的采样位置应在采样断面的中心。当水深大于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水深小于或等于1m时,在水深的1/2处采一样。2.3注意事项2.3.1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3次后再行采样。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不能冲洗。2.3.2.采样时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漂浮物。2.3.3用于测定油类、DO、粪大肠菌群、细菌、悬浮物的水样,必须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2.3.4在选用特殊的专用采样器(如油类采样器)时,应按照该采样器的使用方法采样。2.3.5采样时应认真填写“污水采样记录表”,表中应有以下内容:污染源名称、监测目的、监测项目、采样点位、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污水性质、污水流量、采样人姓名及其它有关事项等。

2.3.6凡需现场监测的项目,应进行现场监测。

3.污水水样的保存方法

3.1冷藏法

水样在2-5℃保存(一般冰箱的冷藏室可满足此要求),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速度,这种方法不会妨碍后续的分析测定。

3.2化学法

3.2.1加杀生物试剂法,在水样中加入杀生物剂可以阻止生物的作用。常用的试剂有氯化汞(HgCl2),加入量为每升水样20―60mg。对测汞的水样可加苯或三氯甲烷(CHCl3)每升水样加0.1-1.0mg,

3.2.2加化学试剂法,为防止水样中某些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在保存期间发生变化,可加入某些化学试剂,如加硝酸(HN03)调节水样pH值,使其中的金属元素呈稳定状态,加硫酸可抑制细菌生长和有机碱(氨和胺类)形成盐,加人NaoH与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盐类,如氰化物和有机酸类

4.水样的运输

4.1水样在运输过程中不应有损失和丢失,要包装好,贴上标签、密封好。

4.2储存水样的容器可能吸附、玷污水样,因此,要选择性能稳定、杂质含量低的材料作容器,常用的有硼硅玻璃、石英、聚乙烯、聚四氟乙烯,最常用的是硼硅玻璃、聚乙烯瓶。

4.3运输过程要求尽快,常用监测车、汽车、船,甚至飞机。

4.4水样的运输,水样采集后,原则上要尽快分析。因为水样离开水源后,原来的平衡可能遭到破坏,在各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样品的成分发生变化。样品分析越快越好。有些项目如pH、电导率、水温等还要求现场测定。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仪器、场地等),往往只有少数项目可以在现场进行,大多数项目仍需送往实验室内分析测定,有时因人力、时间不足,还需将水样在实验室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测定。

5.物理性质的检验

5.1水温

可用温度计来测定,最普遍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深层水的温度测定也可以选用颠倒温度计,颠倒温度计一般装在采水器上,由主温表和副温表组成,主温表观测水温,副温表观测气温,已校正因环境温度改变而引起的主温表读数的变化,测试时随采水器伸入预定深度,放置5~7min,提出、读数。

5.2浊度

所谓浊度是指水的混浊程度。水的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有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悬浮物质引起的。水中所含的杂质中,除呈溶解状态的分子、离子和其他粒子外,其它全部物质都是使水呈混浊的原因,混浊度是水样对光线散射和吸收所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饮用水的浊度不仅影响水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产生混浊的物质中容易隐藏病原微生物,因此,饮用水的水质对浊度有严格要

求(≤30,特殊情况≤50)。某些工业用水也不能太混浊,如冷却水浊度太高易堵塞冷凝器和管道。地面水浊度太高,有些是由于泥沙造成的,如黄河水浊度可达几十克/升,通常称之为高浊度水。但有的也可能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因此,在选择给水水源时必须测浊度。

6.污水检测方案的制订

6.1收集资料

6.1.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6.1.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6.1.3水体沿岸的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等。

6.1.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6.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6.2.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6.2.1.1大量污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6.2.1.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6.2.1.3饮用水源区;

6.2.1.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6.2.2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6.2.2.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6.2.2.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 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6.2.2.3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6.3.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

对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库应区别对待。为此,首先判断湖、库的河流数量,水体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然后按照前面讲的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

6.3.1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6.3.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弧形设置监测断面。

6.3.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7.污水监测原则

7.1基础数据可靠

认真研究基础资料、基本数据,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充分掌握水质特点和地域特性,合理选择好设计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7.2针对水质特点选择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投资和处理成本合理的处理工艺,积极慎重的采用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使处理工艺先进,运行可靠,处理后水质稳定的达标排放。

7.3避免二次污染

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妥善处置处理渗滤液工程中产生的栅渣、污泥,臭气等,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7.4运行管理方便

建筑构筑物布置合理,处理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力求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以利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运行费用。

7.5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使处理后的水能够达标排放。

8总结

本文对环境监测中的污水监测进行了侧重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监测方面的细节。

篇(10)

中图分类号:TM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55-01

前言

环境辐射监测工作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它不仅涉及到法规、技术、经济诸多因素,而且也直接与社会心理、公众利益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在简述环境辐射监测某些进展的同时,也对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 环境辐射监测中应注重的几方面内容

一直以来环境辐射监测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且环境辐射监测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尤其是在近10几年来,环境辐射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核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下,还需要进一步重视环境辐射监测工作,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切实完善监测工作,不断提升环境辐射监测的准确性[1]。以下是环境辐射监测发展中应注重的内容:①重视监测技术规范的完善性,应严格贯穿监测工作的原则,并在环境辐射监测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各种规范,如,在常规环境下的辐射监测,在应急情况下的环境辐射监测等。②应重视环境辐射监测数据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这是当前环境辐射监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必须重视环境辐射监测数据的传递。③环境辐射监测方法以及技术的提升,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更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监测技术以及方法的提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④建立并完善事故报警机制,并将其与环境辐射监测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一旦发现环境辐射监测数据超标可以及时报警,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2 环境辐射监测中一些关注问题的讨论

2.1 探测器类型的选择

环境辐射监测是当前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环境辐射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尤其是在距离核电站、核能设备等较近的区域,一旦发生核泄漏的情况下,将会对周边环境构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应积极做好核辐射监测的工作[2]。探测器类型的选择是核辐射监测的重点,也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探测器的选择早期主要以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谱仪系统、正比计数器等为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探测器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探测器的类型多种多样,如,GM计数管、高气压电离室等,通常这两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广的测量范围,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环境辐射的监测需求。但在对两者的综合比较分析,高气压电离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在使用成本上也将对较低,再加上角响应、能量响应、线性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当然,每项探测器都有着自身的有点,GM计数管也同样具有造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在实际试用中更为轻便,便于携带,而且在数据传输上以及环境适应上都具有较大的优点,日常维护也具有简易的优势,当然,在角响应上所达到的效果相对较小。而要有效客服角响应的缺点,则需要在GM计数管中加入2根或多根管子联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从实际的角度上分析,如果管子的数量增加也会增加故障的发生率,从而影响到GM计数管的正常使用。

因此,在探测器类型的选择中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单个类型的探测器的探测效果不佳的话,应通过多种探测仪器的共同使用,实现缺陷互补,从而提升环境辐射监测的准确性。例如,将GM计数管与高气压电离室有效结合运用,要比单独使用GM计数管或高气压电离室的效果好很多[3]。如,在重点区域以及设施周围等区域的环境辐射监测中可以使用高气压电离室,其他环境下的辐射监测可以采用GM计数管,当然,要保证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注意探测过程中量值的统一性,通常高气压电离室的监测单位为nGy/h,而GM计数管的监测计量单位则为nSv/h,因此,这也是两种探测器类型结合使用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通过量值的转换,使其形成量值的统一性。

2.2 低于探测限的数据报送处理

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样品的活度水平较低,经常会造成监测测量结果明显低于探测限,而在数据报送的过程中,则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环境辐射监测的准确性,这是当前环境辐射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引起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4]。在常规环境辐射监测中,很少注意到探测限的问题,如果实际在低水平测量中,将很容易出现监测问题。因此,在低于探测限监测测量中,需要重视探测限,在实际监测中,其测量数据可能存在大于或小于判断限的活度测量结果,都应将其与标准误差详细记录,并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保证其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如果环境辐射监测测量结果数据较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估算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以往低于探测限数据报送处理,这种方式是较为全面的,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的来说,为了避免环境辐射监测中低于探测限数据报送和处理的问题或误差,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消除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在保证低于探测限数据报送和处理准确性的同时,应积极做好环境辐射监测工作,切实提升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及时发现环境中辐射超标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发现辐射源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 本底调查

本底调查是环境辐射监测的关键点,同时也是环境辐射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环境辐射监测过程中却发现,环境辐射监测的本底调查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环境辐射监测的本底调查虽然对其总体目标已经实施了原则性的规定,但还依旧缺乏对重要问题的指导,使得本底调查工作欠缺,因此,为保证环境辐射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对本底调查工作提出一些细致化的要求,才能符合当前环境辐射监测的工作要求。首先,应重视本底调查工作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为满足当前环境辐射监测工作需求,需要对其技术和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并严格控制技术和方法实施的质量,保证其可靠性和灵敏度,才能更好地提升环境辐射监测的灵敏度,从而保证环境辐射监测的可靠性。

其次,环境辐射监测过程中应注重各项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影响到本底调查工作的因素,应有效识别这些因素,其中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尤其是对外在因素的识别更应重视,如,受到外来事故释放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环境辐射监测的准确性,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下,相关监测工作人员,应选择稳定的环境条件进行辐射监测,从而有效规避外在因素的影响,将本底调查资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环境辐射监测打下夯实的基础。

总结

总的来说,在当前环境辐射监测工作中还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部门人员重点关注,否则将直接影响到环境辐射监测的工作效果,希望通过本文对环境辐射监测中一些关注问题的讨论分析,能够受到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宋海青,黄乃明,陈志东,陈文涛.环境辐射监测中一些关注问题的讨论[J].辐射防护通讯,2015,(03):33-36.

篇(11)

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实现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以及查询、处理等,形成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备份、恢复等存储管理,在对数据进行初级的处理之中,形成自带软件的数据计算、统计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为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有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中数据运用的整体效率。

1.2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1.3数据的有效性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

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

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3.3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ArcGIS的核心数据模型Geodatabase,它是按照一定数据规则来存储空间数据或属性数据,并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放缩式管理;它也是一种较好的遥感与GIS数据一体化储存模型;它分为三个层级:FileBasedGeodatabase、PersonalGeodatabase、Enterprise(SDE)Geodatabase。其中Enterprise(SDE)Geodatabase支持分布式管理与储存,如图1所示ENVI完全支持ArcGISGeodatabase各个级别的读写,在ENVI、ENVIZoom、ENVIEX中都可以通过菜单RemoteConnectionManager打开相应的面板,也可以通过SavetoArcGISGeodatabase菜单将数据保存到Geodatabase。

3.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经过图像裁剪、增强、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几个步骤后,获得研究区域图像分类图。结合数据库中各个地类匹配关系、侵蚀度级别以及各个指数归一化指数,分别计算NDVI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菜单包括以下子菜单,分别是新建评价区域图层、归一化系数配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