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0 01:52: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地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景观图片和地图特别多,大多数地理知识就蕴含在地图当中。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生动直观地将这些图展现给学生。虽然课本中也有相关图片,学校还配备相关的挂图,但这些图都是静态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电视、网络、声像制品等方面的东西很多,对这些静态的图片根本不感兴趣。教师展示将动画、声音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多媒体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课件上课与普通课相比大大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师生互动。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本中有很多枯燥难记,但又不得不记的重要知识,记忆这些地理知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的课程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而且地理又被大多数学生视为副科不加重视,所以,学生根本不愿花大量时间去记这些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创造出各个知识点的高效记忆方法。地理记忆方法很多,有奇特联想法、谐音法、歌诀法等,现在初中课本中大多数枯燥难记的地理知识,我都能教学生用快速高效的记忆方法来记。这些快速记忆法记忆知识快,再加上谐音法、奇特联想法等这些记忆方法突破思维常规,构思奇特,对此学生有一种好奇感、新鲜感,可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地理知识,自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尽量以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实例

学生对远离他们生活环境的知识感到陌生,但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物感到特别亲切,因此在上课时尽可能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和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例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海陆变迁内容时,我没有举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这个例子,而是以离我们学校只有几公里远的八朗村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作为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原来我们当地曾经是大海,后来因为地壳上升,这里才变为平原。当讲到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体会当地夏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冬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更能深刻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事例,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堂所学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了地理能解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之谜,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更喜欢学地理。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知识储备

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互联网等方式,多关心时事,多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血液。现代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喜欢学习新鲜的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事物,对写在课本上的陈旧知识越来越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上课时,结合课本内容多举新鲜实例,广泛联系新闻时事。以前我的一个老师就非常喜欢看报纸,上课时他经常给我们讲那些新闻例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都喜欢上他的课。后来同事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报纸时,他说,我看报就是在备课。

五、关心爱护学生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老师。作为教师,为人师表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平时多关心学生,不歧视差生,多帮助困难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有私心,必须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只有地理教师对学生怀有诚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爱”的回报,学生也不会再把地理课作为副科来看待了。

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废除“一言堂”,精讲多练,避免学生的学习厌倦感

篇(2)

自从成为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适合八年级学生,又能体现自身风格的课堂教学方法――开门见山。

我尝试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地形》这节课时,直接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查询课本图文资料、推理估测、交流讨论等方法,再结合生活中的见闻,来证明这一知识。

在上课开始,我就直接点出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然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并结合地图及生活实际,说明这一地形特点,并给他们几分钟时间讨论。之后请学生上台讲述他们找到的证据。学生的状态不同于以往的萎靡,听说要上台讲述十分激动,积极寻找线索,连平时常常一脸茫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后进生也积极参与讨论。在回答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多平时上地理课懒洋洋的学生也动起来了,翻书、查图、讨论,忙得不亦乐乎。最终学生们在通力合作下,不仅将我期望的线索知识完全找出来了,还根据经验推测多讲了几种。

但是,这节“开门见山”的课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为了得出结论,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内容均为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A班主要采用引导法,B班主要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记录如下:

A班:展示1月广州花市与哈尔滨冰雕的图片,让学生看南北景观差异,引发学生对南北气温差异的思考。接着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引导读图,让学生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征。

B班:一上课就说明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之后请学生们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寻找证据,来证明中国的气温为何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5分钟查阅图文,3分钟讨论交流后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找的证据。

A班的学生在我进行图片引导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眼神闪烁,或者直接低头自己看书。在讨论归纳中国气温特点时,气氛平淡,讨论声在1分钟左右后便消失。有些学生直接把标题圈出就开小差了。而B班的学生在5分钟内翻看书本至少2~3次,多的达6~7次,绝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3分钟的讨论十分热烈,极少出现与课堂无关的言辞。上台交流开始时略微害羞,之后有了参照,便逐渐不再拘谨,流利陈述。

在写课堂作业时,A班的学生知道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但若分开运用,或进行原因的分析时,近一半学生疑惑或无从下手。B班的学生则能够灵活运用中国气温特点答题,并能理解形成该种气温特点的原因,在问题拆解提问时也能够得心应手地从容应付。

在接下来中国降水分布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以运用开门见山这一教学方法为主的B班,在课堂气氛上较主要采用循序渐进引导法的A班要热烈;在课堂反馈与课后作业中,B班的准确率也比A班略胜一筹;而且在后续教学中,B班的学生对待地理问题的态度也比A班学生要自信许多。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学生在通过探索学习后,无法寻到答案时,积极性会大受打击。

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在内容相对简单的课程中,开门见山是一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八年级学生不同于七年级,他们适应了初中生活后,正寻求着一个表达、展现自己的出口,教学法为他们的表现欲“开门见山”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门见山,将答案直接给出,降低了后进生探索答案的难度,他们可以在书上找寻线索,对学习地理也少了排斥;而对于优生,他们则享受将证据系统展现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更拓展了视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看书、思考、寻找,知识点便在不知不觉中刻在了脑海,并且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154-03

作者:杜方兵,湖南常德石门一中一级教师/周宰根,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侯耀东,湖南常德石门一中一级教师。现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一、中学地理教育现状

地理学是六大自然学科之一,也是中学基础学科。然而多年以来,地理学科总被人们视为“副科”,其地位根本无法与语文、外语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老师不愿上,学生不喜欢学,而且过去多年一直将其列为会考科目。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教育部从2001年起将其列入高考科目,但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仅占90分左右,其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中学地理老师人数本来就少,且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地理专业老师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了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使用的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填鸭式”教学和重知识点的熟记轻综合素质提高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教法单一,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目前地理课被学生视为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面对如此现状,近年来我国在观念和地理教育理论体系、课程和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得到了重视并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要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的颓势,还需要经过大量地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只有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激发更多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中学地理学习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太在乎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而应关心、重视学生是否“会学”知识,还应特别注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让学生从思想上主动地以“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为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而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是增强人们自学和理解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泉,正确的教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呢?在教学中就应该学会对学生投其所好、激发其积极思考、挖掘其不可估量的潜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课时本来就少的地理学科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激发中学地理学习兴趣?作者认为,一切可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或手段都可为之所用。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使用同一方式必将引起学生厌烦。因此,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电教式。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电教手段,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地理景观方面,可起到独特的效果。因为相当多的地理知识本身以景观的形式存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电教课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生动又直观,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讲述式。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其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式。分区地理一般是通过一个国家(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区)的地理概貌。如每一国家都一成不变地逐一讲授,进行“地理八股”课堂教学,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真正教会学生“读书”,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可自学。

4、专题讨论式。这是结合教材的某一内容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针对教材某一重点内容展开辩论。其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进行《我所了解的××国》的专题讨论课和《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否合理》为题的辩论课。

5、动手实践式。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辨方向测距离》一课,组织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太阳、树桩年轮及一些景物的特征来测定学校的方向,并用步测法测出操场的长和宽。学生个个积极踊跃,乐此不疲。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测定的实地方向与指南针相符时,测量的距离与卷尺相差不多时,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6、课外活动式。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组织兴趣小组,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理知识游园活动等;还可根据活动要求及时写出相关体会或小论文。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其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才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时,则会感到学习空乏无味,成为负担,产生厌恶情绪,不愿动脑筋思考,也就不可能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地理教师应把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视为地理课能否教好的关键。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把地理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地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解决和达到的最主要目的,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事实,严谨的理论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索。当然,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纯粹以理论去指导实践有时似 乎不大可行。教师可以用地理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比如环境保护者提倡的拒绝动植物制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环保冰箱,拒绝贺年片等等。让学生能认识到环保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并时常思考自己的行为。教师也应该注重挖掘地理学知识背后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这些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能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对伟人的倾慕和向往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生平事迹等。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和舆论宣传相结合。1994年,“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对地理常识的了解较缺乏,对“滥用农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弊端,认识尤为淡漠,即使到了今天,社会虽然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广泛宣传,但是从社会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来看,宣传力度尚显不够。所以,依靠舆论的宣传,社会的重视,考试制度观念的改变,不但可以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地理素质。

2、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如按年龄段划分学习兴趣小组;或是挑选出学科带头人,在全班同学中组织同学主动学习和进行讨论。这些活动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厌倦心理提高学习质量。这样一来地理课将不再是什么负担,不再是挤占主课学习时间的“副科”。在校内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制作地理教具,举办地理讲座,编辑地理墙报等。如定期出地理专栏,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地理信息及我国四化建设的最新成就;教唱地理歌曲:组织学生举行“识星讲座”,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并用以认识星空,等等。当学生拿有自己亲手制作的星图登上屋顶,仰望星空时会高兴地叫起来:“我找到了!这是大熊星座,那是北极星……”总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学习兴趣。

3、组织社会调查结合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和乡土地理知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直接感知,易于接受。教学中广泛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能由近在远,由此及彼,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进行教学。同时,也能检验课本知识的科学性,把已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兴趣,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地理课的价值,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利用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春游、秋游、野餐等活动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如能抓住时机,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好机会。例如,我们每次带学生到野外考察,都会指导学生采集地理标本,如矿石、植物等,并用于课堂教学。另外在考察过程中,注意给学生讲解地形、地貌的知识。由于野外考察能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手脑并用,培养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引言,诱发兴趣

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

2、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即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引用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热心中年人帮助老太太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于是,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到了8000美元。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经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气氛之中。

3、巧借短诗断句、地理谚语教学增强兴趣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

4、成语教学,助长兴趣

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

5、漫画教学,启迪兴趣

如在讲水资源利用问题时,我选了一幅叫做《宇宙乞儿》的漫画。画面上地球伸出两只手,哀求道:“请施舍点水给我吧!”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