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三学期化学学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填空、选择等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利得有规律可循。
3、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
6、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等。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探究,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应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8、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壮药品可用镊子夹取。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中,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10、酒精灯的火焰包括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的温度,加热应在外焰部分。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1、水的电解实验: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水的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通电
通电
构成);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符号表达式为2H2O======2H2+O2。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在化合物中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4、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5、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隙变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6、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7、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物质的种类也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的物质,原物质种类发生了改变。
10、利用吸附、过滤、沉淀、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其中净化水程度的是蒸馏。
吸附:明矾可以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有味的杂质,除去异味。
沉淀:对于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单一操作净化程度较高的是吸附沉淀。
过滤:过滤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
蒸馏:给水加热,使它变成水蒸汽,再使水蒸汽冷凝成液体,这种方法叫蒸馏。通过蒸馏,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分离和提纯液体混合物或除去液体中不易挥发的杂质。
11、过滤操作的要领是“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里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过滤时,玻璃棒下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烧杯要紧靠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或冲破滤纸。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使液体沿烧杯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
12、在蒸馏水的实验中,在蒸馏瓶中加几粒沸石,以防加时出现暴沸;加热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13、爱护水资源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
14、节约用水的含义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4、水体污染的含义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15、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6、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也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2、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质子、中子和电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
相对原子质量
4、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符号为Ar。在SI(国际单位制)制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5、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质子数+中子数。例: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而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8,则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核外有8个电子。
元素及元素的存在
7、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按质量分数计算,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氧、硅、铝、铁(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Al)。
9、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原子,也可表示一种元素。例H:表示一个氢原子;也可表示氢元素。2H:表示二个氢原子。
10、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1、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由于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核外电子是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的,每一个区域叫一个电子层,因此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如果只有一层最多不超过2个)。
1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反应中较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通常为8个(氦为2个),一般不易得失电子。
1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14、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5、离子符号的意义: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其中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Ca2+表示二个钙离子,其中前一个2表示离子的个数为2,后一个2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化学式及意义
16、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的,所以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17、化学式的意义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c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d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所以化学式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如“H2O”表示的意义有:①表示物质水②表示一个水分子③表示水是由氢、氧二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8、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19、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20、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要记清。
21、要求背诵的元素符号:
碳氢氧氮硫和磷,钾钙钠镁铝铁锌。【CHONS和P,KCaNaMgAlFeZn。】
氟氯锰钡铜和汞,还有氦氖氩硅银。【FClMnBaCu和Hg,还有HeNeArSiAg。】Pb是铅Au金I是碘Pt是铂
22、要求记住的前20位元素: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3、常见的离子符号:
钾离子K+;钙离子Ca2+;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锌离子Zn2+;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氢离子H+;铜离子Cu2+银离子Ag+;钡离子Ba2+;氯离子Cl-;氢氧根离子OH-;
硫酸根离子SO42-;碳酸根离子CO32-;硝酸根离子NO3-。
第五单元化学主程式
点燃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与原子的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3、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4、化学方程式C+O2======CO2表示的意义是:A表示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B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C表示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5、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一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6、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投影)。
7、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
①设未知量;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不懂就问且不可不懂装懂,改掉以前一切坏习惯。
二、要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次考试
三、尊师重道,知错就改,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四、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五、要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组织安排的活动。
六、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
再次,在家听长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放学一回家,放下书包,马上做作业。(决不可再等妈妈下班回家才做作业。)
二、要养成自觉、独立做作业的好习惯,妈妈帮忙修改,有错题要及时订正。
一、中考目标:力争中考化学科A率海口市第一名。
二、方法措施:
1、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注意对化学实验的复习。
2、备课要抓准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握课堂。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4、精讲巧练,跟踪检查。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辅导课,加强培优辅差的针对性和实效。
6、加强反思,每上完一节课,要从中找出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
7、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答题技巧、审题和应考能力。
8、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轻装上阵。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结束新课(大约两周时间)
2、第一轮复习(大约六周时间)采用的方式是按章节顺序进行,以《达标指导》为依托,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章节的知识内容,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放大",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完成课本上所有知识内容的复习。
现在我任教的4、9、10班的化学期中考试基本情况如下,4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倒数第一,9班第六,10班第三,其中,9班2个分99分,10班1个分99分,9班优秀率25%,10班优秀率49%,9班及格率69%,10班及格率78%。整体来看,4班基础很差,学习习惯很有问题,学习过于浮躁,9班班级内的同学间差距太大,分和最低分相差69分,10班整体情况较好,基础掌握不错,但特优生不多。
二:期末考试目标:
根据三个班的班情,期末考试总体目标是三个班的总平均分达到全年级平均分,四班在倒数第一的基础上进步一名,九班争取减少差生,特别是50分以下的学生,10班主要多培养尖子生、彻底消灭差生。
三:整体复习计划:
初三化学组决定用半个月时间复习上册共七章内容,利用学案章节复习,主要是知识点梳理填空、过关练习、章节练习、其中穿插部分考试,检测学生复习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老师少讲多点评。
四:具体复习方法:
1.梳理基础知识中,主要抓住基础薄弱的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填、自己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都能拿到基础分。记不住的重新记、多次记、反复记,确保每个同学过关。
2重点知识一定加大复习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非常熟悉解题思路和涉及到的相关课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考试稳重、不失误、少丢分。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判断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1.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例2.“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洗菜B.酿酒C.碾米D.淘米
例3.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钢锭轧成钢板、木棍受力被折断,B.汽油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液态水凝成冰D.铁受热熔化、石蜡燃烧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酒精易挥发
C.酒精能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D.酒精的密比水的密度小
例2.加热某固体物质时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一定属于物理变化B.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C.如果是化学变化,就不可能存在物理变化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3.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摸、不闻,不尝;
②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
(2)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粉末、小颗粒状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斜、二送、三缓立”即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
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缓缓直立起来;
取用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缓立”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缓缓地竖立起来;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滴管吸取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
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瓶口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倾倒液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瓶塞要倒放;b.试管要倾斜且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朝着手心(防止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 B、碘升华,红磷燃烧
C、实验室制氧气,铁生锈 D、冰融化成水,工业制氧气
2、下列物质中,前一种是单质,后一种是混合物的是:
A、红磷、冰、水混合 B、水、水煤气
C、水银、天燃气 D、二氧化碳、含氧20%的CuO
3、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HClO4 C、KClO3 D、KCl
4、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B、煤燃烧产生的废气
C、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尾气 D、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量,式量分别是原子、分子的质量
B、铁生锈是缓慢氧化,属于物理变化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6、地壳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
化学式为:
A、SiO2 B、Fe2O3 C、AlO D、Al2O3
7、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电子总数 B、电子层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8、结构示意图为 +16 2 8 6 的A和 +11 2 8 1 的B两种微粒发生化学反
应后可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B2A B、A2B C、BA2 D、AB
9、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说法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D、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0、你知道吗,缺铁会引起贫血;缺碘易患坏血病;缺钙易得佝偻病或发生
骨质疏松;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这里的铁、碘、钙、锌是指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11、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的最少量是:
A、试管容积的 B、试管容积的1/3
C、3~4滴 D、1~2亳升
12、下列仪器中,能用来加热液体药品的是:
A、集气瓶 B、量筒 C、烧杯 D、水槽
13、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B、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为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送回到原试剂瓶中
D、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14、燃放烟花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该气体是由两种
元素组成的,其质量比为1∶1,这种气体是:
A、H2S B、SO2 C、NO2 D、CO2
15、要使SO2和SO3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SO2和SO3的质量比为:
A、6∶5 B、4∶5 C、3∶2 D、1∶1
1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化学式为C60的新物质,对该物质的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B、它是一种单质
C、它是一种新的化合物
D、它的式量为720
17、给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当开始放出氧气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是:
A、高锰酸钾 B、锰酸钾 C、锰酸钾、二氧化锰
D、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18、关于H2O和H2S两种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有1个氢分子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2个氢元素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
19、下列液体药品取用和量取时操作错误的是:
A、把试剂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用完试剂后立即将瓶塞盖上
B、倾倒试剂时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腐蚀标签
C、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D、观察体积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边缘保持水平
20、下列各组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都相同的是:
A、Fe(NO3)2与Fe(NO3)3 B、KClO3与KClO
C、HPO3与H3PO4 D、Na2SO3与Na2SO4
21、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分为以下几步:a加热试管;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向试管中装药品,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后,固定在铁架台上;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停止加热;f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bcadef B、abcdef C、bcadfe D、abcdfe
22、将一定量的氯酸钾和少量的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待完全反应后,试管
中剩余的固体物质共有: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23、下列物质的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用于炼钢 B、氢气可用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C、液氧用作火箭上的高能燃料
D、氢气用于产生氢氧焰来切割金属
24、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A、B元素的质量比为2∶3,其原子
量比为2∶1,又知A元素的化合价为+a,则该化合物中,B元素的化
合价为:
A、 B、 C、 D、
25、当80克NH4NO3和X克(NH4)2SO4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时,X的数
值为:
A、66 B、80 C、132 D、264
二、填空题:(43%)
1、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钠原子___钾元素____n个硫酸根离子______
3个镁离子___4个硫离子____4个二氧化氮分子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名 称氯化钙 氧化铁硝酸镁氢氧化钠 化学式K2SO4FeCl2
3、在4H2S4?中,数字“4”表示_____,H右下角的“2”表示________O正上方的“-2”表示_____。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它形成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
5、把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实验时,为防止_________在集气瓶里要预先________________。
6、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中的____,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中也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______。
7、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色火焰,在氧气在燃烧发出___色火焰,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
8、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燃烧,产生___色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壁上有____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____,说明氢气燃烧放出_____。氢气具有____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
9、在原子结构示意图 +16 2 8 6中:+16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6 表示__________。
10、某+3价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氧化物的式量为____,此金属的原子量_____。
11、将下列实验所需的仪器,用品的名称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1)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用____,取用块状固体用____。
(2)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需用____和___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用____和____。
12、某物质加热分解时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该物质是由_____等元素组成的。
13、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____ ____和____,微粒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数,能决定原子的相对质量的微粒是____。
三、实验题:(16%)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A B C D E
1、写出①至④仪器的名称:①___②___③___④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___和___或___连结。写出使用催
化剂制取这种气体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反应物的化学式为____,固态生成物的化学式_________。
3、图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图A若与图C连结,则实验完毕时,应先把______,后移出_____防止_______导致试管破裂。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应选用____和____或____连结,点燃这种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_。
四、计算题:(16%)
1、根据化学式计算:
(1)(NH4)3PO4的式量__________________。
(2)(NH4)3PO4的各元素的质量之比N∶H∶O∶P=________。
(3)(NH4)3P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式计算)
2、求2KClO3的式量总和_________。
3、计算下列各小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来源于生活,传统教育把科学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学生固定在单一的“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致使学生忘掉了自己,远离了“生活世界”,于是教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应力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2 教材内容的剖析
从新教材的编制来看,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似乎在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就不作要求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反应通性实际上还是有要求的,这些知识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我们像旧教材那样过于密集纯粹地传授这些反应规律,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将盐有关的知识“包装”起来,选用生活的场景、生活的问题来衬托和贯穿,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的基本观念。
新教材中介绍了3种生活中常见碳酸盐的代表物——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这3种盐的介绍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3种盐在生活中的用途仅仅只是几张图片的展示或简单一句话的说明。可见,教材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的。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组成上的共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从自然、生活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通过性质实验的探究,认识碳酸盐的共性,由此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由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历史事件开始,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碳酸盐,然后紧紧扣住“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这2条知识线,不断地把握教学时机,寻找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物质,切实感受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体验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感。
5 教学的过程与分析
5.1 再现历史,感知物质
(图片引入)圆明园遗址照片。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动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料。你们知道汉白玉石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发出惊叹,对此成分很好奇,很兴奋,互相询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是碳酸钙。)
(追问)请你说出碳酸钙的化学式?俗称?
(追忆历史)汉白玉就是大理石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洁白如玉、材质坚硬,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建筑物材料。但有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1860年,有2位强盗闯入了园内,他们在园内大肆抢夺、破坏,到处放火,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成为了碎片。
(教师适时有意“留白”,学生沉浸在悲愤的心情中。)
(教师趁势激发)圆明园的烧毁太让我们心痛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
(教师趁势联系实际追问)它的被烧毁,其实蕴含着一个化学原理。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碎了呢?你能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吗?
(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并书写有关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再联系生产询问)这样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一般有哪些应用?
(学生作答)工业制二氧化碳。
(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
(学生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笔者通过“圆明园遗址照片”展示到真实历史事件再现(这里借用了沪教版课题“石灰石的利用”中有关圆明园的材料),设置恰当的情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5.2 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提问)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在物质的分类上我们把它归为酸碱盐的哪一类?
(学生作答)盐
(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再介绍生活中另外2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化学式Na2CO3,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它的化学式NaHCO3。
(学生思考1)请你们观察这3种盐CaCO3、Naz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补充说明)事实上碳酸氢钠NaHCO3在水溶液中先解离出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再进一步解离出碳酸根离子。由于这3种盐在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我们把这3种盐又称为碳酸盐。
(学生思考2)这3种盐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有什么样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积极猜想:可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3个实验中,你能获得启示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呢?
(学生归纳总结)检验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联系生活追问)家中有什么物质能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药品?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分析]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学到一知识点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所见所闻相联系,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活跃课堂、延伸课堂、激活知识、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背景,把应用与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带到生活中去,使实验变得有现实意义,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价值。
5.3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补充归纳、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珍珠、贝壳、牙膏、珊瑚、千奇百怪的溶洞、大理石、汉白玉作品等。
(联系生活)碳酸钙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用途:①做建筑材料(展示华表、大理石地面图片);②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展示相关药片标签图。
(学生思索生活)你知道碳酸钙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碳酸钙与胃酸中盐酸反应原理。)
(过渡)除了碳酸钙可以治疗胃酸,碳酸氢钠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
(展示图片)碳酸氢钠片药片说明书。
(学生聚焦课件画面、文字,分析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原理。)
(过渡、提问)碳酸氢钠除了治疗胃酸过多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投影图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
(介绍)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
(学生思索生活)碳酸氢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提供信息: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馒头、面包、糕点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
(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碳酸盐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小孔原来是二氧化碳住过的小房子。)
(过渡)除了碳酸氢钠可做发酵粉,碳酸钠也可用于发酵粉。
(展示实物、投影图片)方便食用碱包装袋。
(联系生活、教师介绍)碳酸钠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玻璃生产等;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口碱。
(学生感悟碳酸钠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提问)碳酸钠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碳酸钠化学性质可能呈碱性。)
(实验探究)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思考)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顿悟: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
(化学史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事迹
(小组合作)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为例,并结合前面所学到酸、碱有关性质的知识,从中概括出盐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补充实验,完善盐有关的性质。)
(反馈练习)略
(感悟与收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分析]从化学回归生活,这一回归是理性的升华,是知识的应用,是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
6 教学反思
不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原本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僵化,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看不到学习它的价值,只是觉得这是一堆需要拼命记忆的符号。化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化学的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激活知识的生存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灵性,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化学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英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1
1 、兴起
( 1 )含义: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 2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 3 )生物工程的发展:①基础: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等;②核心:基因工程
2 、特点和影响
( 1 )特点:①起源于美国;②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③大大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革命;④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 2 )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文学
作品
作者
国籍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
美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法国
《等待戈多》
贝克特
法国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美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记忆的永恒》
达利
西班牙
音乐
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风行美国
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风靡西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电影
诞生
1895 年 12 月28 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发展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二、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