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教师语文实习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的培养目标即是“综合培养、发展专长”,为了研究适合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学习和座谈,现就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2015年6月29日课题组前往北京,到事先联系好的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同我们进行座谈的专家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杰以及讲授小学语文专业的几位教授。此次调研主要就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紧紧把握国家大的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在调研座谈会上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专家们了解并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权威的咨询,以“培养小学教师要为当地教育服务”为宗旨,专家们指导意见对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宝贵意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注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第二,教育要把握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研习。第四,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比如儿童文学与课文教学的结合,儿童剧创作与课文阅读指导的结合,修辞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调研、座谈,课题组对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思路打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明确的方向。
2.到北京进修学习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几所小学听课调研
课题申请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深入首师大初等教育专业课堂学习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利用进修的机会在首师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掌握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对于课题组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深入小学课堂听课调研,了解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
主要走进的小学有: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了公开课《搭石》。教师讲课,还有专家点评,受益颇多。
首都师范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听了几节课,同时参加了首师大和朝阳附小一起举办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有教师讲课环节,特级教师和专家点评环节,还有专家答疑环。此次活动令人开拓眼界,收获小学教学的最权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精讲课,理解了小学教师讲好语文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识,当然包括实践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锋路小学听课,呼和浩特呼伦南路小学听课,初步了解内蒙地区小学教育的特点,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特点,逐步掌握关于小学教学的调研资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才能为本地区培养适合小学教育的人才。
3.参加全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会议和讲座
2015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午由北京各参会小学的优秀教师讲示范课,特级教师点评,下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交流教学心得。
2015年11月21日,听了梁晓声专家的讲座“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通过会议和听讲座学习就小学语文的阅读、古诗等教学研究规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获了权威观点。
4.课题组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
从首都师范大学6月份调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课题组及时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总结调研心得。座谈会主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心得”,会上教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贵的意见,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组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越来越体现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孩子们的启发,关注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里把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当前教育理念的准小学教师,才能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研究和探讨,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导师制,进行技能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适的部分,直至最终完成写作,培养学生早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们认为应该增加实训比重,实践应用性创新教学。
同时教师们提出要带领实习生走进小学课堂能再局限于中学的实习基地。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调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请专家来学校给小学教育的学生做专题讲座。
2.带领大学生走进小学课堂。
3.课题组再次举办座谈会,探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4.教师在课堂初步应用研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3, 10.
[2]庄华杰、周金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简介: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对于白城市小学教育状况的了解,笔者是以洮北区明仁小学、海明小学、靖安小学和铁路二小四个实习基地为对象展开的.调查了4所小学的8位业务校长,他们中4位主抓语文教学,4位主抓数学教学,对小学教育发展、小学教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需求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四所小学现有情况如下:第一,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每所学校按照标准的生师比都有较大的缺口.海明小学缺口28人,明仁小学缺口48人,铁路二小缺口20人,靖安小学缺口26人,这样的计算结果还不包括在岗教师中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第二,教师补充机制不畅,补充速度低于自然减员速度.近10年,城市小学教师补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偶尔有某所乡村小学解体,教师流动到城市小学,或偶有因工作调转到城市小学,基本没有正规的渠道补充新教师.而且后补充进来的教师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或不能承担教学工作,所以造成各小学的教师教学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在岗教师中最小年龄段的教师都在35岁以上,铁路二小教师的最小年龄段在38岁以上,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自然减员数量逐年递增.各学校教师需求越来越大.第三,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落后.在岗教师中70%是中等师范的毕业生,这一教师群体也都经过了学历提升,但相对今天的工作需求还是显得知识结构落后,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很好地转变观念,调整思路.30%是白城教育特殊政策下委托培养的小大专毕业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学校负责培养,各县市教育局负责分配,这一群体因为当时是包分配,招生录取中掺杂了太多社会资源的因素,好多生源质量差,到小学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数较多.从2009年开始,吉林省通过特岗补充的教师都分配到农村,现在农村教师整体水平较好,学历层次达标,教师年轻化,知识结构专业化.如,洮北区永胜中心校,近200名学生规模的学校现在拥有11名特岗教师,这些教师均能达到白城市各小学较高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农村孩子非常幸福,家长也非常满意.
1.2白城市小学教育发展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求
调研中,我们分别对八位校长进行访谈,请他们谈谈对“理想教师”的看法,他们的意向基本一致:第一,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教师人格,希望我们培养的小学教师能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安心教育教学,工作上有耐心,有付出精神,有责任感,工作态度积极,少一些功利性,少一些任性,少一些拈轻怕重.第二,小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能站到儿童成长的角度来教书育人.在儿童生命的早期,更需要教师温柔的对待.没有正确教育观、儿童观的教师会用社会眼光来看孩子、评价孩子,就会因为孩子天生禀赋、家庭条件、父母地位等让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造成终身的心理阴影.另外,学科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素养,不能站到孩子全面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孩子,只是站到学科学习的角度要求孩子,这一学科学不好就会遭到教师的否定,根本不能从孩子心理角度出发去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第三,小学教育需要全科型的实用型教师.即使是城市小学,一、二、三年级语文数学均由一位教师完成,如果是专科背景培养的学科教师,就会造成另一学科的“瘸腿”,对后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小学教育中,随时需要老师承担多科教学工作.小学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要求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复合型知识和教学能力.实践证明,小学教师采取全科培养的方式是切合社会发展要求的.[1]第四,小学教育需要具有持续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实,教学改革思想的领悟,教学实践领域的创新探索,都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是一个重要任务.第五,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尤为重要,有校长甚至提出,让学生先到学校见习、实习,使其明确看到这份工作的状态,从而清晰自己缺少什么,再回到课堂上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了.建议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尽早地接触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性强的教师.这一现实需求是符合国际视野下小学教师培养的趋势的.比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不同的教育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要求,确定自己的教育实践任务,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践任务.[2]
2旧版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旧版小教人才培养方案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2.1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
课堂教学时数多,学分多,学生被束缚在课堂上,缺少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性的培养.我们当初的想法是你不设课,学生也不学习,时间也是浪费.其实学生在成长中,生命体验是成长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因为被规定在课堂上,所以很茫然和麻木,不去思考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慢慢地人的主动性就丧失了,人活动的积极性是由生命的积极感受促发的.因为在自我活动中体验到新的感受,感受到新的成长和成就,才会主动去做,创造条件去做.生命中的这些感受体验很重要,是一个人精神丰富性的表达,也是一个人生命厚重性的体现,也才能避免“空心人”现象.
2.2理论课时多,学生缺少知识整合过程
理论课时多,期末以考试形式结业,学生缺少知识整合过程.我们教育理论课时较多,基本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讲,学生全程听,期末考试以记忆方式复现知识,学生缺少知识运用内化整合过程,不利于知识的主体化.知识和素养是两回事,知识只有进入到认知主体,并内化为主体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并外化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生成为素养.所以我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教师素养的养成.
2.3缺乏全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由于技能训练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造成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虚无化,其落实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各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技能训练的制度化就无法保证其效果.
2.4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实习生成长的需要
小教专业的学生教育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管理方式,有两个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白城市区的四所小学,二是广东广畅集团的顶岗实习.白城市区的实习基地由于多年没有补充教师,每位在岗教师的压力都很大,他们非常欢迎实习生,欢迎的原因是实习生可以帮助他们做大量的费时费力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批改作业,每天接送学生等.由于教师素质不高,小学教师还不能站到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全面地安排实习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听课机会少,讲课机会更少,不能较好地实现在实习中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标.广东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因为那里没有老师,我们的实习生在那里要独自带班,独自授课,根本没有老教师指导,学生在那里就全凭自己的悟性,很多时候因为教学和管理的压力,实习生并没有反思的机会.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中缺少负责任的一线指导教师,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构想
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吸收国外经验,积极优化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便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3]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将从以下五方面重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3.1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转型为契机,准确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小学全科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4]同时以“应用”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据此,我们定位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爱心,体现人文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和宽厚的文化素养,乐教、善教,具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等基本的教育能力,满足吉林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3.2整体压缩理论课学时学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压缩理论课学时,让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讲出课程最精华的部分,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索,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听的有成就感,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把师生时间精力解放出来,学生可以选做更多有益的事,教师可以到中小学体验课程、体验教学,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情况,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3.3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主体化
理论课让学生以完成作业论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学生就应该去观察儿童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心理,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主体化,也能助推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理论.同时,注重平时课程的训练过程.每节课结束,要求学生用10分钟时间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包括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观点对你有思想促动等等,通过每次课的训练,学生学会随时把听课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性知识,有助于知识的主体化和结构化.
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虽然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讲,依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员)的实践。职前的师范教育的实习,时间长一点的是8周左右的时间,并且其中还要包括一周时间的总结,而职后教师培训主要就是请大学里的一些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一问题是,如果教师教育就只是这些,那它显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一我们知道,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的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师的知识包括水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现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对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起作用,而其实践性知识则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便对教师专业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做教师,只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再学些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就可胜任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教师一专业发展学校的思路和做法对我国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
一、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最旱是1986年由当时的关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日教师》的报古中提出并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但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在原有学校中有独立的机构,有的则是附属于原学校的原有机构之下.其核心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若干所中小学建立起来的合作体,目的是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能一体化,以此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依据
(1)反思性教学
对“反思”的系统论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它使人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
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知。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科顿和斯巴克斯一兰格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后者还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即认知元素、批判元素及教师陈述。布鲁巴赫提出了五种反思的方法,即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及开展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年提出。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差别的实质,从而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行动研究是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它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上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开始进人美国教育科研领域,70年代在欧美各国便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
行动研究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把“行动”与研究结合了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解决问题;第二,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实践,其研究者即研究结果的应用者;第三,它的研究场所不是研究室(所),而是实际的教育工作所在场所。
正因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首先强调要从经验巾学习,即要根据理论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就是研究者。这有利于理论更好地和实践结合,从而对实践加以指导,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由行动者(进行的)研究”。
2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前文已提到,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目的是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小学及大学的发展。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就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就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一体。因此,“合作”便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成败,“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要合作?第一,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并且这种多方面还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进行改革,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共同合作;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也必须紧密联系,才能相互促进;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又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在传统的模式中,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中小学是完全隔离的,现实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必须进行合作。
怎样合作?一般是通过联络小组来进行合作的。联络小组的成员必须既有大学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性质及其在专业发展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其成员的职能也不一样。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第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是与实习生进行合作以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走进大学校园,承担一些师资培训的任务。对大学教师来说,第一,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他们要参与各种教师研讨活动,要听实习生的课,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并把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大学;第二,在专业发展学校举办高级研讨班,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间题,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及其制约因素
1.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文中我们说,中小学教师在联络小组中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实习生的教学。中小学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的教学,首先必须对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另外,由于这时是中小学教师与实习生的合作,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要受到实习生的挑战,这也促使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加以反思。其次,联络小组中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进人大学校园,即或被聘为大学的兼职教师,或选修大学的相关课程,或参与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最后,联络小组中的大学教师一学年中可以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实习生所在实习学校工作,在这期间,他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与中小学教师就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过去只作为实践者的中小学教师,现在就既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无疑也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促进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合作
通过前文对“合作”必要性和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确有利于改变过去由于性质和地位不同而带来的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相轻视、互不往来的状况,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中小学这一方,它可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小学带来新气象。美国有实践表明,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要高于未参加该项目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在语文、数学等科目上。前文已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后当然也会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大学这一方,第一,它能拓宽大学教师研究的领域。由于与中小学有合作关系,所以大学教师可以进人中小学,可以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研究他们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教师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进行研究,从而使大学教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第二,将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进大学校园,有利于在大学就读的“未来的教师”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从而使他们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大学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实习生往往只需在实习学校上几堂课就可以了。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左右,实习的范围也不只是听课、上课,而是要作为学校的正式成员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另外,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既可以得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又可以得到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实践表明,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比传统的实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的需要,因而也能更快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第一,传统观念上的地位的不平等。
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求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是伙伴关系,要求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合作就必然面临困难。但实际上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对教师所需知识的理解还主要是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样,如果只看这两种知识,当然中小学教师就无法与大学教师相比。但如果从实践性知识看,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就没有可比性了。通俗地讲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学教师那么多的学问,但许多大学教师基本上也无法上好一堂中小学的课。
第二,双方的目标不同。
目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学及其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实习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中小学及其教师则主要关心他们的学乍学习的状况及学校的声誉。这种目标上的不阳极可能导致双方合作上的失败
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距离。
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的ff动。但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H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希望大学教师能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希望大学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事实上,大学教师满足不了中小学教师的这种要求。在大学教师中,许多人只是对某问题有观点,并目这种观点也往往只足他们自己的观点,至于具体怎么做,实际上他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言的。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很难看到中小学教师能按照自己的理论去做。其昧因足:首先,中小学教师首先要依据的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其次,中小学教师在阅读大学教师的理论时.不可能将他们头脑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全部除太,他们也必定是带着他们的“成见”来理解大学教师的理论的。正因为如此,合作的双方之问就极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大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是用经验指导实践.缺乏先进理论作为指导;而中小学教师则认为大学教师的理沧是“空中楼阁”。
(2)中小学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参与音的个体性。
所谓参与者的个体性,足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只足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与学校的整体关系不大。这种情况随之产生出以下的问题:首先,学校很难形成某种环境,即一种有利于教师之间就某些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J使那些对教学不够积极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态度的环境。其次,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参与蕾的个体性,这就使他们的讨论只能局限在一个小群体之中,从而造成使需要进行的整个学校范围的变革被忽视的状况。
第二,对参与者的当前教学质量的影响。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就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对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对基地的管理,充当大学与罄地之间的联络人,等等。但巾小学教师首先是自己的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承担了比以前更多的职责时,这种新增加的职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教育教学。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1.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的观念要改变
(1)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教师教育分割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块的思维方式,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观念这能使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同时也能使中小学教师重返大学而走进理论。
(2)应改变过去那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不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改变,主要是要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特性主要不在于其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于其实践性知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
(3)应改变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许多教育理论只是这种理沦的持有者对于某些问题的自已的较为系统的思考而已,它不于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的理论是以客观为依据的,而教育实践巾的许多方面则是以人的精神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还是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技术性的实践的对象则是被动的物,技术性的实践是人对物的征服或控制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问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的关系,教育理论的主体“最多只能是教育实践的‘前’义者’,而非‘指导者’;最好的也只能是教育实践主体的‘伙伴’而非他们的‘导师’。
2.它启示我们,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要改变
(1)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首先,作为人职前应掌握相当多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实习并是简单地在几周的时间内看一看观摩课或实习者亲自上几堂课,而应该足在一个较长的时问内实习生作为实习学校中的正式一一员全面地参与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其次,过去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缺乏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应聘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兼职教师,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应改革现行的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应改变过去教师在职培训就是请大学教师开讲座的做法,将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的理念和做法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中小学教师在对大学实习生作指导时,他们自己也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而在大学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他们也就将行动研究融入了这种研究之中,因而这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38-02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Quality System in Teachers College//Zhao Jieping, Wang Xianwen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a serious decline in health. Engaging in teaching quality is from worrying. Build a “simulated practice to strengthen basic skills in school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actice trainee feelings; Pre-service training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from job training to teach the ability to form an initial”. From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system is conducive to effective training of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Key words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building
Author’s address Jinzhong Teachers College, Jinzhong, Shanxi, China 030600
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使师范专科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师范专科生的从教基本素质堪忧。一项针对中文、外语、计算机和音乐4个主要专业456名师范专科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对自己当教师没有信心,44.52%的学生选择当教师是觉得教师相对好就业;88.3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公开场合发言时有紧张、脸红、胆怯等现象。另外,农村中小学的大量撤并,教育师资需求数量大幅减少,基础教育对师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师范专科生必须练就扎实和过硬的从教素质,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从教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大致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备的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能力、从事教学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等。《创建实训基地,提高师范专科生从教素质的实习与研究》项目组通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建构起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生“校内模拟实践强化基本技能――教育见习实践培养职业感情――岗前培训强化角色意识――岗位实习形成初步从教能力”的从教素质培训体系。
1 校内模拟实践强化基本技能
微格教学理论为专科生的校内模拟实践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制订《师范专科生从教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及各专业的基本教学技能测试与考核方案,重点进行导入、结束、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练习指导、教学语言、组织教学等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技能训练。同时,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如朗读和写作技能、计算技能、英语口语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弹唱技能、美术字技能、儿童舞蹈技能等。
模拟实践主要通过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一般在专科一年级开设,共36课时。训练一般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学生6人一个小组,一名学生“扮演”教师,其他学生扮演“学生”,模拟讲课,轮流进行。常用的模式有4种:1)同内容同技能,即同组学生讲同一个内容,展示同一种技能;2)同内容不同技能,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技能来完成各自的模拟教学;3)不同内容同技能,即同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展示同种技能;4)不同内容不同技能,即同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展示不同的技能。
2 教育见习实践培养职业感情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市城区建设有10所中心小学作为学生见习基地,见习一般在专科二年级进行,为期2周。师范专科生通过听课、试写教案、试讲、评课、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了解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参加和组织班会、队会了解了小学班主任工作;通过参观、调查和访问,了解了小学概况;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了解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职业技能和职业要求,培养了职业感情。
具体要求:1)每天至少听3节课,要做听课记录,写出评论,并进行小组交流;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试写3个教案,其中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教案2个,其他学科任选一;如没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则语文、数学各选一,其他学科任选一;3)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人试讲一节课,上课教案要经指导教师批准,并请指导教师前去听课,实习生要互相听课、评课,写出记录;4)批改相关学科作业40份,其他作业20份,写出体会,并进行作业讲评或辅导;5)每周参加一次相关学科的教研活动,没有相关学科者参加语文或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有记录;6)参加组织一次班会和少先队队会,会前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准备,会后要写出小结;7)实习结束写出总结报告。
3 岗前培训强化角色意识
为了强化师范专科生的教师角色意识,2007年以来,对每届师范专科生都要进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从新课程理论、新课标解读、各科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备课、讲课、评课、说课及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实习操作练习。培训一般在专科三年级第一学期末进行。通过培训,使师范专科生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更新教育理念,把握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体系,掌握小学各科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技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以新的理念、积极的姿态、扎实的基本功顺利走上实习岗位。
岗前培训应该遵循下面一些原则。
1)导向性原则。培训以学习小学各科新课标,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为导向,使师范专科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去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实用性原则。培训以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为主,要具体、实用、可操作、易掌握,以便使师范专科生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训采用理论学习和学生练习、登台讲课相结合,通过讲座、展览、示范、听课、观摩、教学展示等活动,坚持指导、训练和讲评相结合,达到深化理论、强化技能的效果。
4)自主性原则。培训坚持在有关专家、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领悟、自我实习、自我提高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
4 岗位实习形成初步从教能力
师范专科生的岗位实习主要安排在三年级的最后一学期。岗位实习分两种类型:一是随岗实习,一是顶岗实习。具体采用下面几种实习方式。
1)小组式:一般4人左右一个小组,可以随岗实习,也可以进行包学科、包班级实习。这种实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师范专科生的优势和特长进行互补,便于取长补短,互相研讨,互相照应,使实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2)班队式:一般在10人以上,以班或队组建实习团队,一般要有专职带队教师参加。这种实习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对某片教学实习区域施加影响,便于实习管理和指导。但是,这种实习方式的关键在于为实习学生解决好食、宿等生活问题。
3)师徒式:一般在4人以下,由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直接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学科、各方面的综合的实习和训练,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实习形式。
4)顶岗式:一般一人一岗,是属于支教或救“急”类的教育实习形式,只有在农村教育岗位出现缺岗或在对小学教师进行置换培训时才有可能使用。这种实习形式把师范专科生当做“准教师”来对待,他们要履行准教师的职责。这是最锻炼实习学生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最难得到优秀教师指导的一种方式。这种实习形式对师范专科生有较高的要求,承担这种实习的师范专科生必须是比较优秀的师范专科生,不然不是不能胜任工作,就是容易使教学质量受到损失,耽误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根据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工作,教学研究人员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在美术学课程设置时,美术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也比较大,说明实践教学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加之美术学专业又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专业,所以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其中在“国培项目”之一农村中小学置换脱产研修子项目,为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同时,又提供给了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要求,农村中小学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学校按照1比1.5的比例选派实习生到农村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但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基于顶岗实习的特殊性,我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认真组织,顺利了完成了两年的美术学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在美术学专业顶岗实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为了更好的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完成“国培计划”项目,笔者在担任两年的顶岗实习带队教师期间,对本专业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工作。
一、“国培计划”中我校美术学专业顶岗实习简述
根据“国培计划(2011)”—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在2010-2011年,我校积极组织申报,取得了美术专业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我们需要按1比1.5的比例派出实习生到农村中小学参加顶岗实习。两年间,本专业顶岗实习的地区包括仙桃、潜江、黄冈以及咸宁市各区县,实习学校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涉及的实习学校50余所。我校根据“国培计划”的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认真组织,选派了近90名学生参加了顶岗实习。
我校实习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顶岗实习学生。他们的出现,给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带去了新的活力,充实了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力量。在实习学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公开课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市的少儿美术作品大赛。在2011年元旦,我校和仙桃市杨林尾中心学校共同举办了“元旦文艺汇演”节目。我校实习生的精彩演出给当地领导和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顶岗实习学校分散,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和指导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湖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项目统一部署下,两年来我校的合作单位有仙桃、潜江、黄冈以及咸宁市各区县教育局,参加培训的教师多为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选派的骨干教师,每个学校每个学科也只选派了1名教师参加培训。自然顶岗实习学校多在农村,主要为镇际和村级学校。如2010年,我校与仙桃教育局合作,仙桃教育局提供的17个乡镇的学校共30所,我校选派了30名实习生全分在了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学校。
实习地区远、实习学校分散的情况,给我校的实习指导工作带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在两年的顶岗实习工作中,学校领导都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在学生下点前,特组织专班对顶岗实习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主要针对学生实习安全、住宿、生活、教育实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三、置换培训教师与顶岗实习学生交流不够
根据“国培计划”要求,置换培训教师采用的是“2+1”培训模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因此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年的9月份开始,为期3个月。实习生会在骨干教师出来培训前一周到达实习学校。也就是说,顶岗实习学生和所置换的骨干教师只有1周的时间接触和交流。在这一周里,指导教师要向实习生介绍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情况、备课情况、授课内容、组织课堂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则要听课、备课、制作教案等。如此多的环节,对一个顶岗实习生来说,准备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克服此类问题,我校在学生实习前开展模拟实习演示训练活动,以便更快的投入到顶岗实习中去。
一、历史回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历程
(一)专业发展缘起
建国初期,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结构是:中师培养小学师资,大专培养初级中学师资,本科培养高级中学师资。90年代末,我国对师范教育的结构作出调整,将逐渐减少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从而将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整体提高。
(二)从专业的事实性存在到专业的官方认同
全国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以后,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落在了各大高校手中,使其规格开始高等教育化[1]。1998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首先在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试点开办,随后,各级师范院校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科,部分部属师范院校也陆续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被列入了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
(三)探索性的专业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范畴的时间是最晚的,发展时间也是最短的。在这十多年里,我们不断地修正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在这十多年里,各大高校各显神通,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探索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修订出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当下困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掣肘
(一)难以辩护的专业合法性立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虽然专门针对小学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主要不是从中等师范逐步升本,而更多的是从原教育学专业逐步演变而来,所以迄今为止该专业尚处于探索完善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而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多样。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呈现出三种培养方式:一是单科型,即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分为若干方向,例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等;二是多科型(复合型),例如211,培养能够教授两门主干课程,教授一门艺体类课程,教授一门社会性课程;三是全科型,培养各门功课都可以胜任的小学教师。
第二,课程群设置的混乱。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都是由“教育学”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群的设置较为混乱。其中主要是专业素养类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混乱而重复。
第三,专业本位与学科本位冲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其学科目标是形成小学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专业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目前,究竟是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小学教师重要,还是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重要?两者在孰轻孰重的较量中冲突不断,严重制约了其专业化的发展。
(二)难以弥合的师范性与学术性“张力”
增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以专业本位为主的“专家型”“学科型”小学教师,而忽视了其“师范性”,即忽略了小学教师相关技能的培养;由中等师范院校改制成功后而转型的高等院校则沿用原来中师对小学教师技能的训练,学生的“师范性”水平较高,学科性强,面试求职容易录取,但其后劲不足,学术性较差,张力不够。因此,如何在师范性和学科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难以迎合的市场尴尬需求
1门槛准入的尴尬。无论是省级、地级城市的小学,还是一些偏远山区小学,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一律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的招聘要求更高,要求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才有报名资格。这就造成许多大专毕业生虽然相关专业技能水平较强,但却无资格参加公招公考,而大多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虽然参加公招公考考入小学教师编制,但仅仅将此作为人生的跳板。这就造成了诸多农村小学却因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本科学生不愿意报名报考,专科学生愿意报却无资格报考的尴尬情况,城市诸多高层次人才考入后,但工作热情不够,想方设法转行。
2多元化的竞争尴尬。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论以前的学科背景如何,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考生只要通过各省规定的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考试,均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申请到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参加公招公考。而这一类型的考生虽然其理论水平已经过关,但其专业技能方面无疑是相当欠缺的。然后是我国教师资格证的“大管小”原则,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可以从事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因此,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因为中学不容易考进或者缺乏竞争力,从而转向开始竞争小学教师岗位,这就使小学教育专业成为了师范专业中的“弱势”专业之一。
三、发展构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前瞻
因此,要想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专业性强,市场竞争力强,必须制定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发展路线,将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至能完全满足目前小学教育的需求,明确目标定位,才能使其正确地发展。
(一)基于实践需求的专业发展方法路线
1利用地方优势,积极参与。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地与实习基地结合,利用地方优势,与高校周边的小学互动,积极组织实习和见习活动,学生不断地参与,了解目前小学对小学教师的要求,经过总结和反思,明确自己的实践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朝着该方向努力,优化学习资源,打造学习品质。
2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全方位训练学生教师教育的相关能力的同时,以专业为本,注重专业性实践能力的训练。在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微格教室和小组学习的模式来强化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进行自我剖析,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方式,来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基本能力。
3利用培训资源,了解最新需求,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利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国家级培训(以下简称国培)、省培等相关培训活动,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与一线教师接触的机会,利用国培计划中有诸多顶岗置换项目,本科学生还有机会到一线小学去顶岗实习,在“实战”中锻炼自己,查缺补漏。
(二)探索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走访调研和相关考察我们发现:目前小学校对小学教师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需求不仅能胜任主干课程,而且能担任相关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能型”的小学教师。在具体做法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在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感兴趣,模仿力也特别强。而且也是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小孩子最易模仿小学教师。
第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全面教学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不能太过于“单一”,要使其“一专多能”。根据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小学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很广泛,不仅仅只是完成单一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要从事相关的班级管理、班会活动课程、艺术类课程等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时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弹琴、唱歌、儿童游戏、形体基训、手工制作等多种知识和多重技能,使其知识面涉及到历史、人文、地理、社会、自然……把其培养成相当于百科全书似的全科型人才[3]。
第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相关教育理论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使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不仅能教好书,当好班任,而且能对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并形成理论,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课程群的丰富与成熟
在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时侯,要注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丰富课程形式,深化课程内容。2012—2014年,我们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小学教育一线、基层教育部门,了解到最基层对小学教师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对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优化课程群,丰富课程形式。
1优化课程群。首先要整合相关课程。例如: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类课程可能会开设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普通教育学等。把相关的课程整合成一至两门课程。其次是删减掉一些内容陈旧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增开学生感兴趣、适用性强的相关课程。
在实习期间,我通过亲身的体验和观察,深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小学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过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儿童的可爱纯真。与他们相处多了,真的可以让自己永葆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我离准教师这个标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在教师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我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做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一个儿时的梦想,更多的是承担一份社会的使命感。在实习过程中,我更是得到了辅导教师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其他老师的细心指点,让我的实习工作以受益匪浅的结局完美结束。
在实习学校接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于小学中的日常教学和日常工作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虽然自己也当了近15年的学生,但是初次以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重回小学去实习、去体验。所承担的任务大不相同,而视角更是变得迥然不同了,因此感受也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
第一,来谈谈我的实感受吧。由于本次实习是分散型的模式,可以自己去找,因此通过亲戚的介绍来到了一所民办学校。独自承担教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但有指导老师在旁边不停地协助帮忙,不懂的可以问她。我从刚开始的胆怯害怕自己不能够承担,后来慢慢地得心应手了。正因为有了这次独自教学的机会,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了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了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也让我学会很多。近三个月的实习,如今回味起来,真是让人感慨颇多,不禁有一种眷恋。
自进入大学校园以来,我就期盼着走上讲台,希冀着孩子们叫我“老师”。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心中怎是难以抒发的成就感。永远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这个班级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对我的姓感到很奇怪,说没有听过这个姓报以爽朗地笑声。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感作为小学老师的责任之重大。小孩子始终是小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没有健全。虽然六年级的某些同学对老师的观点、看法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质疑,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始终相信“老师讲的即是真理”。因此,小学教师的劳动强度虽不算很大,但做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很辛苦的。这种辛苦主要是来自对学生人生的负责。虽然我没做班主任,但每天,我都看见指导老师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奔波忙碌。“起早贪黑”无疑就是班主任每日的生活状态。早上得早到学校,督促同学们的早读。中午要负责带同学们吃饭、守午休和辅导同学们的作业。除此之外,班级琐事更是层出不穷。很多同学天性调皮,总是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小茬子,这就得找学生谈心,做做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工作。而六年级的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家长思想的左右下,他们都很看重成绩。因此也要常找那种成绩不是特别稳定、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学谈心、鼓励他们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所以这些,常常会弄得丁老师疲于奔命。
第二来谈谈语文教学的感受。简单一个字——“难”。教书匠好当,教育名师难成。听了几位老师分别讲的示范课之后,我也要开始走上讲台上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因为是第一次,在有老师看的状况下比较紧张,再加上经验实在不足和随机应变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状况。首先是,不自信并且声音不够响亮,导致他们听不清我说的话,一个个睁着困惑的眼睛望着我。这更让我乱了阵脚,导致课堂陷入混乱局面。
其次,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板书方面更是存在很大问题,对同学的表扬用词很单调、甚至很不恰当。总而言之,这一节课上过之后,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教师基本功一点儿都不扎实,这需要我今后大大改进。其次是,没有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计教学,即在教学设计时完全遵循自己的主观思维和理解,没有换个角度设想小学生会不会理解这个问题,这样讲学生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教学语言上不够规范,不够通俗化,不够幽默。这些都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课本语言。要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教学产生良好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也提出要我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抓起,要树立自信心,站上讲台得有一种能控制住课堂的霸气。此外还要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些都是在上课之后,在课堂生成总结之时,老师面对面的以委婉的说话方式指出了上课时存在的缺点。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受挫的心理,更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我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他们完全没有教师的架子,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第三,来谈谈我批改作业的感受。批改作业,是做实习教师时干的另外一件很值得回忆珍藏的事。还记得自己在上小学时,对语文老师所写的评语很是感兴趣,总是会对某位同学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鼓励性评语充满羡慕之情,当时我就暗暗地想:以后自己当老师了,一定要给每位同学都写很多评语,让他们个个在心理上都得到平衡。
长期以来,因为中小学实习课堂教学的缺乏,在高师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核心技能形成难问题。由荷兰学者提出的“临床教育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临床教育学,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理论综合起来,根据临床教育实践需要,开拓出作为真正实践性的教育学新领域。[1]在实践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开设出专门训练高师生核心技能的临床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高师院校大面积增强教育实践技能的难题。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内涵
有研究者认为核心技能“是指所有职业都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术内容”[2]。由于高师教育以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为己任,而中小学教师又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的身份去完成日常教育工作的,其学科门类较多,班主任也因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存在着操作技能上的差异。因此,只能从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的核心技能,来确定高师临床课程的训练模块。笔者借鉴医学领域临床课程定义,参照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所需核心技能,构建出培养高师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资源系统,将其作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它是借助高师实习基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研发出应用性处方理论和操作技术,由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利用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在线辅导等,组成虚实结合的中小学仿真课堂,在高师校园内大面积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核心技能实战训练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将高师独立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论、班级管理等教育理论,与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合,开发出能直接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规范化教师技能分类训练教材,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
(二)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大意义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不仅被写进了课程标准,而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根据Merrill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唯有当知识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时才会被体现”[3]。就高师生实践能力形成而言,只有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引导高师生努力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培养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教师课程实践取向方法的探索不遗余力,国外由于高师院校规模小,其附属中小学多而且联系紧密,可以基本满足高师生经常性的实践教学需要。由于国内高师规模庞大,中小学与高师院校分属省市不同的管理体系,合作松散,没法照搬国外一体化的教师专修学校来开展教育实践。因此,一些师范大学探索出“政府-师大-地方中小学”GUS联盟之路,在教学上探索出微格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者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师范生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利益捆绑机制,联盟之路难以深入;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方法,只是截取教学实践的局部画面,很难与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对接,致使高师教育课程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得不到实现,“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4]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大面积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依然是制约高师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设计出由中小学生和高师生扮演的“标准化中小学生”参与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从“定型化的教学”转型为“情境化的教学”[5],让高师生以中小学课程决策者、实施者身份,进入基于教学体验、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临床实践训练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教育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其尽早熟悉今后的生存环境,掌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形成良好的从教态度和教师角色心理,增强当好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力,养成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的品行,从而大面积提高高师生实践教学技能。
(三)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政策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新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了其学习领域,提出了开设对应课程模块的建议,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领域划分和资源包构成提供了依据。新课标规定了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共为18周,从时间上为临床课程开设提供了保障。其次,许多高师院校建立了附属中、小学实习基地,为教师核心技能训练积累了系列“临床”经验,为高师生扮演各类中小学生提供了资源。高师生惟妙惟肖地扮演各类中小学生,不仅是准确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的需要,更是组成仿真中小学课堂,大面积突破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瓶颈的关键。最后,笔者在广西和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有力地证明开设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具有现实可行性。笔者于2005-2008年带领广西师范学院15人在南宁八中高2005级2班经过三年的临床跟班实习,让高师生从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问题中,习得解决“自习无”问题的辅导技能。2015年9月至12月,本项目组主研深入湛江16小五一班课堂,引领小学语文和数学实习教师,积极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新模式探索;每周二晚上开设32学时的《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选修课。笔者亲自负责“标准化小学生”角色扮演训练,由师范生扮演“标准化小学生”,组成仿真实训课堂。临床课程实训中,笔者主要借助小学新课标和教师核心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现场指导;实习领队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学生分类辅导与管理问题,以大课堂形式训练实技能,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实习教师备课、说课、试讲、制作课件等核心技能。
二、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
(一)研发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理论依据
临床教育学,突出从批判现实教育中发现问题,诊断出问题的实质和存在问题的病理,再从教育实践的现场性和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将其归纳为“实践性”、“病理性”、“问题性”三个维度,从三个支柱上予以展开研究。[6]这就为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根据临床教育学的分析思路,首先从批判现有教师教育课程现状中,我们发现高师教育缺乏综合多学科课程的临床课程。其次,诊断出师范生核心技能缺失的病理在于缺乏中小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训现场。最后,形成了解决临床教学问题的处方理论和策略。借助带实习生的实践,我们在处方理论上形成了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实践技能模块的训练包,提出了培养“标准化中小学生”组成中小学课堂,开展大面积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训练策略。
来自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技能属于缄默性知识范畴,既不能依靠高校教师以教育课程方式予以传授,又很难让高师生在有限的时间探索获得。只能将高师原本独立的教育课程知识与对应的专业学科知识、中小学对口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核心技能训练模块,再按照智力技能分阶段形成的理论予以训练。尽管教师核心技能蕴含了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但最终需要课堂教学行动予以实现,仍然属于智力动作技能的范畴。因此,适合以加里培林五阶段智力技能理论为基础,按照冯忠良教授改造后的智力技能三阶段理论予以研发。[7]以此为指导,笔者结合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研发实践,提出“观摩教学-模拟操作-技能创生”的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三阶段开发理论。首先,需要提供观摩优秀教师完成岗位工作程序的技能展示过程,对其关键程序进行解剖和点评,让高师生形成整体映象。这一阶段中的解剖和点评,本身就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小学教学经验融为一体的整体应用,这里的关键是需要有“三维一体”融会贯通的培训师。其次,提供一步步操作的教学程序训练。其关键是由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中小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予以现场指导,将操作细节放大、慢放、回放,指出可能存在的错误或多余动作,以此训练高师生掌握操作要领。最后,设置概括化教学情景,引导高师生对优秀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切合自身实践的创造性加工。这是训练高师生课堂应变技巧和形成教育智慧的最后阶段,关键是需要变化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多变的仿真课堂情境中,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能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创造出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技能。
(二)划分临床课程领域,确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
有研究表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人际交流等技能,成为比较公认的教师教学专业核心技能。[8] L・S・舒尔曼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确证PCK(学科教学知识)是最能区分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的一个知识领域。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性训练,就成为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重要领域。中小学教师完成岗位任务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人际交往技能理应成为其课程领域。班级组织与管理始终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因而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核心技能。教学评价和反思研究,是教师岗位技能得以不断提升的动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的核心技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并在课程设置“建议模块”中指出,开设“有效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这就为开设“学科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人际交流、教师反思研究”五类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
根据教师五类核心技能的研究成果,参照教师新课程标准,结合笔者12年中学教师、10年实习指导教师的经验,设计出五类临床课程的模块如下。①32学时的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研习新课标、研习教材、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准备、教与学的策略、课堂教学技能五个模块。研习新课标和教材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学生认知准备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教与学的策略是教师备课设计的关键;课堂教学技能是前述技能的综合体现。五个模块相互联系,缺一不可。②16学时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技能临床课程,包括组织策略、问题学生处置、教学监控、班级管理四个模块。组织策略教给高师生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问题学生处置能力,既是高师生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前提,又是其深入实施个别辅导所必需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对高师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能力既是当好班主任的需要,也是提高高师生组织教学的核心技能。③16学时的教育信息技术临床课程,包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技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技术、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攻克教学难点的研发技术四个模块。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是扩大高师生眼界、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路径;信息加工则是将教学思路立体呈现,将教学设计课件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在“三网合一”的今天,在线交流与办公技术,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备技能;许多教学难点的攻克,需要借助可视化、动态化教育技术予以展示。④16学时的人际交往技能临床课程,由人际交往策略、人际障碍处置、标准化学生扮演三个模块组成。这些都是师生交往取得实效的核心技能,是人际交往领域的核心要素。⑤16学时的教学反思研究技能临床课程,包括常用教研方法、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行为反思技能三个模块。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的前提,学科教学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而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则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研发高师临床课程资源包的协同机制
从临床课程内涵及其领域、模块构成中可以看出,临床课程的研发需要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反复探讨,才能形成高师核心技能的训练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既是对中小学教师原有岗位技能的改进和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实现了教育理论知识点与教师岗位技能操作要点的对接,能产生高师教师、基地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三方协同的整合效应。因此,临床课程需要协同三方力量予以开发,这就需要建立三方协同开发的机制。实践表明:针对中小学教师核心技能的不同性质,由对口的高师学校二级学院牵头研发学科教学技能临床课程,教育技术学院牵头研发教育技术临床课程,教育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研发其他领域的临床课程,是专业化研发的有效路径。二级学院根据负责研发的临床课程,将需要研发的课程模块以教学资源包形式,向学校申请教改项目立项,争取每个资源包资助3~5万元,让高师教师和基地中小学对口学科教师联合申报、完成;要求其项目组成员必须由对口专业高师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对应岗位教师、实习生(最好由优秀实习生或中小学新手教师)组成。根据三方人员的特长,做出各类知识技能训练模块开发的分工,组成中小学教师、实习生、高师教师对口课程模块开发小组,以“资源包”项目形式下发研发经费。整个运行机制,按项目申报评审,经费分期划拨,按时验收课程资源包,形成多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研发核心技能临床课程资源包的步骤
按照国家教师技能标准,对高师临床课程五类模块进行研发。借鉴澳大利亚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的开发方式,在第一部分阐明课程模块标准、结业要求及考核指南。第二部分,开发临床课程模块的训练内容及程序。第一步,探究支撑每一技能训练要点的相关理论,作为技能训练的分析工具,形成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开发的处方理论。第二步,开发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视频、班级管理录像、各类中小学生典型活动视频等,从若干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中,提炼出常规教育情景中核心技能的训练程序和要点,作为临床课程的基本训练材料。第三步,由中小学教师根据岗位实践经验,对训练程序、各环节要点、检测标准等进行逐条修改,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组织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进行现场示范,强化正确的动作要领,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办法。第三部分,开发临床课程训练的细节突破要点,进行技能攻关训练。总结专家教师的成长经验,对比实习生进步中的问题所在,分别从技能形成的技术构成、技能形成中的易错点上,分侧面展示出掌握教学技能训练的程序,以分步的视频演示、指导教师解说、纠错训练的可视化方式,形成攻克核心教学技能的细节展示训练,开发关键环节的细致化、放大化、立体化陪练和纠错练习视频。第四部分,开发实训小结与讲评总结资源。提升实习生总结出的现场经验,根据其演示动作,再一次强化训练的连贯程序和各个环节需要掌握的要点。让被训者对相关环节的价值进行评价,明确其在教师核心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操练过程进行重新组织,修改其中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形成适合实习生个性化的教师核心技能。最后,组织高师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处理。将各个操作环节配以动作要点的图解和音频说明,使临床课程资源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
三、多方合作协同实施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
(一)依靠“双师”团队训练好标准化学生
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到了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9]。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是高师教育理论见诸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课程,要使其获得预期实施效果,就需要挑选一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师院校需要精选一批动手能力强、能将中小学教学经验与高师学科教育理论融合的“一体化”双师,参与到临床课程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还需聘请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临床实训师,以便师范生有机会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和试讲。笔者多年实习领队的经验表明,依靠中小学提供大量课堂训练是不现实的,临床课程实施必须在高师院内进行。开课前,必须先训练出大批能准确扮演各类中小学生的高师生,这样才能将技能训练置于仿真环境中。医学临床课程中的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恒定、逼真地表现患者真实临床情况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10]。根据这一定义,从教师掌握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形成仿真班级环境的需要看,主要是让高师生扮演好优、良、中、差四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状况、心态特征、课堂言行、学习习惯、作业状况等。经过与对应类型的学生及其原班教师讨论,制订出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的检测依据。按照中小学生类型及其检测标准,在高师院校内开展扮演标准化中小学生的技能训练,就能为大面积实施临床课程提供现实条件。
(二)高师临床课程实施“步步高”训练程序
根据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阶段形成理论[11],笔者将高师临床课程的实施程序分五步展开。第一步,高师核心技能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使高师生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原样,从而建立起调节动作执行的定向映象。首先,把所要形成的核心技能“外化”为一定的物质形式,使高师生了解这种动作原样的实际内容。比如,将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典型言行进行录像,作为模仿操作的榜样。其次,以学习者能独立审察和独立完成为原则,把标准化中小学生的动作原样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建立起高师生易懂、易于操作的训练程序,让高师生形成连贯训练需要的整体印象。第二步,将原始材料或录像动作化阶段。这一步,需要凸显中小学教师施教关键技能的细节部位,引导师范生突破核心技能训练中的难点。第三步,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让高师生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操作性语言,准确叙述中小学名师的操作要领。第四步,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为了促进高师生核心技能的定型,需要鼓励其经常在头脑中将正确的操作方式“过电影”,进行反思概括;还要不断变更教学对象和情景,使其教学行为方式得以概括。第五步,完成综合动作和补偿训练阶段。高师核心技能是一种综合技能,前面四个阶段完成的只是单项或局部技能训练。因此,需要连贯地综合技能训练,并借助高师生的自主反思探究出纠错、补偿的方法。这样的五大步骤,从实施路线上确保每个课程模块训练收到“步步高”之效。
(三)高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临床课程模块开发中高师与中小学合作的“双元性”、实施方法的情景性、标准化中小学生角色扮演等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评价具有多元主体和多途径的特性。从评价主体看,需要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相关中小学生、高师生本人,对教师核心技能课程的实施现状做出多元综合评价。从评价的目标指向看,需要根据各临床课程领域,进行分类的针对性评价,而不只是对实习教师进行综合性模糊评价。尤其在扮演中小学生角色的评价中,更需要根据多方面的感受,对高师生“像中小学生”的程度,从心态、言行、完成作业状况等方面予以评价。从评价的途径看,既可采取对中小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笔试,对高师生现场技能检测等评价方法;也可以提问“标准化中小学生”,检测试讲教师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效果,结合参与现场辅导的中小学生作业测评,实现虚实评价途径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方法看,试教课堂中教师提问和中小学生课业状况,一直都是作为评价实习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大面积的高师仿真临床课程实施中,由于是“标准化”的中小学生替代听课,因此只能参照在线或临时招募的中小学生对提问和作业的反馈,结合“标准化中小学生”的临场反应,实施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的形成性评价。高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则分别从其设置的课程目标和积累的中小学教学经验出发,对教师核心技能临床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客观测评与主观感受结合的评价。最后,是受训师范生自我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参与临床课程培训的高师生,结合亲身感受和技能指标达成情况、中小学生对自身试教的反应,做出自己的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这是确保临床课程实施富有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武鑫,马云鹏.日本临床教育学与教育病理学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影响[J].外国问题研究,2013(2):89-92.
[2]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7-59.
[3]郑晓梅.意义建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8-22.
[4]王加强.从“制度文本”到“传记文本”:教师教育课程的范式转换[J].教师教育研究,2012(6):46-51.
[5]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总序):2.
[6]钟启泉.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7(9):8-12.
[7]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0-445.
[8]李玉峰.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74-7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9-05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掌握和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职前培养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使他们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要求,使之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职后教育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称《标准》),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上述标准,2006开启认证考试,如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从培训机构、考核办法和认证方式已建立一整套全国性规范体系。但对于作为基础教育后备力量的师范生,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虽然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国内有过一些研究,在中国知网上通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23篇,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检索,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有4篇,从相关研究文献涉及的研究内容分析,内容涵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和网络教学实践等方面,但基本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单位,孤立地探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形式进行,远离中小学的教育真实现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基于“校本”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专业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各校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长短不一,相当一部分院校将其设置为36学时,难以确保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三是教学策略相对单一,虽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甚至网络环境,但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实训少,很难保证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四是评价方式单一,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五是未把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作为师范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依据,使学生不明确未来职业生涯与这一能力标准的关系。单一的培养途径、有限的课时设置、模糊的培养目的等问题制约了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用人学校反映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薄弱,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与《标准》要求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美国2002年就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并针对职前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英国也专门制订“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要求教师应具备应用ICT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和使用ICT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并提供在线资源和各种合作项目,使职前教师有机会从富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习ICT技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提出相应的国家标准,目的是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让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无缝结合。
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制定规划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加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使师范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然而,我国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相互隔离,相关研究也各成体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赖于校内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否开设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全由各高校自己确定,处于无标准的混乱状态。加上课程本身缺乏统一的大纲要求,使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多由任课教师决定,一些高校教师对中小学的各种新变化、新需求缺乏切身感受和深入真实情景的研究,脱离基础教育实际,可见,单纯依靠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方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
二 创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生的一种综合素质,不是单靠开设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为了提高培养质量,针对目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单一及存在缺陷,借鉴国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为依据,构建“课程学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学习”是在充分研读《标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分析模拟试题基础上,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标准”要求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培训大纲”训练内容相对应,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基本掌握《标准》要求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微格训练”则是加强各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与教育技术老师的合作,在进行“微格训练”时强调信息化教学训练,使学生真实体验技术在到学科教学中应用。同时设计开发学科教学微格教学点播评价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将自己的“微格教学”加载在网络上,接受来自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与指点;
“教育实习”则是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行实习的导师制等途径,使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形成更密切的配对关系,师范生可能更直接接受来自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指导,真实感受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的应用实际情况。这样通过“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培训目的相互衔接、培训内容各有侧重,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职前与在职合作互动的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1 制定适合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目标与内容体系
《标准》包括4个维度14子项目,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奠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目的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形成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重点强调教师具有利用适当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通过对《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解读,并分析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部分模拟试题,发现《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应能做到:a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概念;b掌握常用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c能熟练操作网络工具搜集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对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简单处理;d运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或网页制作工具整合教学资源;e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关键环节,能利用相关概念和原理,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予实施或展示。
《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向。将师范生的教育教育技术能力设置为培养学生拥有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整合利用的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树立积极的教育技术意识、态度;教学资源环境设计与开发,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与交流信息,能够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利用网页工具整合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等;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框架和内容体系充分考虑信息时代下教师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囊括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教育技术能力。
2 建立立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的现代教学素质,是师范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连续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通过一学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除了需要基础性的课程学习外,还需要有后续的提升过程,建立立体的、分阶段学习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师范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主线,因它是对其他教育技术技能训练的一种综合应用,以完成一节或一个单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为真实任务,同时设计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源,并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中加以实施、交流。为此设计模块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了解教学设计原理、流程,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三: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搜集方法、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加工等,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搜集、处理各种相关的资源与素材);模块四: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设计开发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资源):模块五:信息化教学环境(掌握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规范操作等):模块六: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研讨(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方案,并与同伴交流评价)。
在课程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任务驱动、注重设计的真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和设计教学资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是帮助教师建立“如何整合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本身就应该体现这一理念与方法。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和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发挥网络教学功能,我们先后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等多门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供学生们通过网络自主扩展学习和师生课余进行交流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生数量多、专业教师少的矛盾,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课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学生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学习教育技术,使实践和理论统一起来。网络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支持。同时网络上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素材,为学生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开发软件提供素材和环境支持。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卫星接收中心、微格训练中心等设施。在实验室管理上,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轮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采取包括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办法,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网上对各种媒体设备、信息化教学系统等进行虚拟实验,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到实验室进行体验性的实际操作,加深感性认识,掌握教学媒体的实际使用技能,缩短了学生占用实验室的时间,解决了实验场地、设备不足影响学生操作能力提高的困扰。
(2)利用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能力。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内化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的微格教学训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独特平台,师范生通过学科微格教学训练,体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高微格训练的效果,可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微格教学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摩教学案例,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总结概括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培训目标和个人学习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并在微格课室信息化环境下模拟、组织学科教学,体会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微格教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微格教室进行技能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对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我们还设计、开发微格教学视频点播评价平台,通过平台,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各种层次、各个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运用。平台除了有上传和下载功能外,还具有搜索、评价、打分、投票、点击排行榜等功能,每一位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自己在微格教室录制的教学实践课,通过网络的实时或非即时工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也为实施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指导点评提供方便。并聘请教育技术应用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网上指导,进行网上答疑与点评。利用微格教学平台上的投票功能,教务部门专门设置一个学生票选的说课比赛奖项,这些方法大大提升学生对微格教学和说课比赛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
(3)通过教育实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中小学输送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师资。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广泛联系。通过了解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改进在校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为此,教育技术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定时组织学生到周边中小学进行调查和见习,了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增强教育技术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聘请一些中小学骨干教师或校长到师范院校向学生介绍中小学中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情况;同时建立跟踪档案,了解毕业生在中小学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表现,总结教育的成败,调整、改进培养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亲历学校教育的实践”机会,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锻炼师范生合理运用技术,提高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育实习的实效,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高师导师为辅。尽量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集中实习方式,高师导师深入实习第一线,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实习基地教师将根据师范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师范生了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了解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技术在课堂的具体应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交流、管理和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教育技术学习交互平台,通过平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可自由结成“研究伙伴”或“合作团体”,提高他们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平台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和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分享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平台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伙伴们”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技术、专长等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研究能力。师范生不因教育实习结束而中断与一线教师之间的联系影响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实现职前职后贯通、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目标。
3 打造规范化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方式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扩大幼教师资来源。要以县为单位从农村小学富余学科教师中选择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转岗培训后从事幼教工作,转岗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幼儿师资短缺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解读
根据小学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基础情况以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转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共470学时。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和幼儿园见实习方式,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1.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共64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主要课程设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转岗教师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其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知道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与常规培养要求,学习安排幼儿园的周课程与一日活动;初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课程,共166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升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能力。主要课程设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包括幼儿园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和幼儿园游戏指导。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转岗教师理解和掌握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特点与方法,以及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通过本模块学习提高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各项教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共15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技巧水平。主要课程设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和幼儿园美术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提升转岗教师的艺术综合素养,增强作为学前教育教师所需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环境创设能力,使其具备策划、组织与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的能力。
4.教育实践课程,共9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保教见习和岗位实习。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帮助转岗教师深化对学前儿童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了解,印证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这些课程模块能够确保短时间内让小学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在迁移、利用小学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小学教师学科群知识的基础上,将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集中研修,能基本满足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二、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
转岗培训将针对转岗担任幼儿教师的年龄、专业背景不同,充分发挥以“教学研训一体化”为特色的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培训模式,转岗教通过学、做、教、反思和研讨,促进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尝试教学法、精讲多练法等。
1.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园真实的情境或幼儿事件为题材,提供转岗教师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转岗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可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转岗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融入案例分析之中,使转岗教师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对理性的认识。
2.尝试教学法。转岗教师在先试后学、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中尝试学习,并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专业应用课程模块更多使用尝试教学法。由于转岗教师是在个人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尝试教学法有助于转岗教师对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3.精讲多练法。本次的转岗教师其原有专业背景大多数是数学、语文学科出身,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相对较少。因此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适宜使用“精讲多练法”,通过精讲多练法转岗教师初步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是作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补充的重要举措,纳入各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转岗教师群体的学习经历和年龄层次以及社会经验各不相同,在培训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尊重转岗教师。就是要尊重转岗教师的身心、能力和背景特点等。转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再就业的过程。转岗教师新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转岗教师有新的热情以及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它需要我们为其新专业成长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
2.重视现场研究。转岗教师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促进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现场上,转岗教师要善于从现场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解决现场中的问题也就是赢得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3.关注平台展示。培训者要为转岗教师搭建不同内容的展示平台活动。在平台展示中发现问题,总结不足,寻找策略,为下阶段改进把好方向。平台展示的过程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从中发现潜质教师,为今后转岗教师梯队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