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可见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其管理对象是“物流活动”,即与物流功能相关的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因此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保证物流合理化。
什么是供应链
我国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因此,供应链指的是籍渠道关系把产品和服务导向市场的关联企业的顺序组合。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品交换产生了渠道关系,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为了反应当今的买方市场特征既供应链是由客户驱动而非供应商驱动的趋势,供应链也常常被称为需求链。因为供应链中产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增加和服务增值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价值链。如图1所示
当然,实际的供应链并不是一条线。由于通常在供应链系统中有众多的供应商,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众多的客户,包括客户的客户,实际上是一个“供应网络”,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是由涵盖不同活动过程中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组织化网络,这个网络的功能就是开发双向最终客户交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早在1982年,著名的管理大师Oliver和Webber就应用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术语。其后通过在销售渠道研究、协同与合作、生产与分销、网络中库存的分配与控制、生产计划层次等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扩大和完善,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国家标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同时还包括以下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更高级的形态。从物流管理发展的历史来观察,经历了五个阶段: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领域扩大化阶段,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可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发展过程中顺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物流管理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从作业功能的整合到渠道关系的整合,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是传统物流管理的逻辑延伸。
为了适应物流的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1998年修订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涵盖了物流的概念,用系统的观点看,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子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物流管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生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正向和逆向流动和储存的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部分的供应链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囊括了物流管理在内的各个有关的管理环节和流程。
2、供应链管理是对互动界面的管理。供应链是由通过协同合作来共同制定战略定位和提高运作效率的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管理是对在运作能力、信息、核心竞争力、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与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因此具有互动的特征。
3、供应链管理是协商的机制,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的机制。物流管理中,主导企业通常是制造商力图通过一个计划来控制产品和信息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买卖关系,常常导致存货向上游企业的转移或成本的转移。供应链管理同样制定计划,但目的是为了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动和协调。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来减少或消除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共同管理库存”的理念。
4、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物流管理主要是关注组织内部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和供应链一体化基本模式分别见图2和图3。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指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交付,对企业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即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供应链管理认为只有组织内部的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成本效益权衡,比如要考虑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存货以什么样的形态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在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信息共享的深度,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所获得的整体效益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分配等。
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广大人民常会接触的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就属于物流。但是,物流又不仅仅是能够用快递来解释的,尤其是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加以科学界定,才能做好现代物流的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管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供应链流程的一个内容,其是一种将相关产品和信息高效率、高效益地从产地到目的正反向流动以及存储,这个过程包括了计划、实施以及控制。可见,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放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美国协会的定义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考虑到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物流应该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一个流动过程,而物流管理是在此过程中以流动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对其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行为,可以说,这种管理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并且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很多文献中提出,物流管理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运输状态中对于物品的管理,另一种是物品处于存贮地点的静态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是在企业中产生的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管理,是实体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一、物流的概念
在新经济时代,物流已逐渐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支柱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及管理协调。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仓储克服空间距离。物流是对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组织社会物质活动的系统活动的总称。物流研究的主体是“物”,“物”是指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全部社会产品,它包括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产品。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所谓物流,就是把消费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有关消费者的广泛活动,也包括将原材料从供给源有效地移动到生产线始点的活动。”有些学者将有形或无形的财物抽象化,将物流定义归纳为:“连结供给主体和消费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差异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指运输、保管、包装和装卸等的物资流通活动和与此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
二、物流的趋势及对经济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趋势;物资储备量相对下降趋势;物流的一体化趋势。物流业是国家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本国市场,促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业还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物流领域几乎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类技术,包括材料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迅技术、环保技术及人文管理技术等,成为技术革新最频繁的领域。我国发展物流产业的基本途径是:(1)积极创造企业物流发展的政策条件,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2)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实行管理创新;(3)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各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4)拓宽渠道,积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对整体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物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1)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直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2)物流改变市场经济中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有效的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保证和支持。(4)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5)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6)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减少由于低水平、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巨大物耗。总之物流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物流是生产系统的一个支柱,物流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2][3]。
三、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对商品、资金、信息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流动的管理,其核心是以供应为基点,将生产、流通直到消费者终端连接起来,实施高度组织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它的三大要素是电脑及通讯网络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表现在: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做出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简言之,供应链就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条链,它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和零售业者)都在进行各自的物流革新,建立相应的物流系统,其宗旨是在追求物流系统高度化的过程中,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内企业富有潜力的应用领域。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将成为国内企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必由之路[4]。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内部效益有:可以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手段,达到现代化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可有效的减少流通费用。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外部效益有: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可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的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四、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原则与步骤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表现在其与传统的物流管理不同。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追求单个企业内部的最优协调,追求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使总成本最低。而供应链管理则是物流管理的超集,其思想的出发点是整条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总成本最低,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链中所有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还表现在系统集成性,信息共享性,快速响应性,利益共同性,组织虚拟性等方面。供应链系统的功能是,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以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且使总成本最小。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1)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2)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3)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4)缩短供应链的时间间隔;(5)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6)不断优化供应链的信息系统;(7)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供应链管理的步骤为:(1)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首先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着弱点,经过改善,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探讨、评估全球化新技术和竞争局势,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3)制定从现实过渡到
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同时评估企业实现这种过渡的现实条件。(4)根据优先级安排上述计划,并且承诺相应的资源。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有: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内部效益有:可以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达到现代化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可有效的减少流通费用。实现供应链管理可带来的外部效益有: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可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的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竞争力。总之,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五、建议与对策
供应链管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可以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下,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应把握:(1)正确分析企业所处竞争环境,企业应把市场竞争环境分析的工作经常化、正规化,充分利用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建立动态数据库,随时为决策提供相应支持。(2)制定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竞争伙伴。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共同构建供应链。(3)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供应链管理是一个供应商的评估、选择和合作的过程,核心企业应建立起严格的供应商评估程序,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选择到最理想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4)逐步完善网络基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前提,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的集成,是保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条件。(5)加强协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众多的企业和组织,作为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应加强合作与沟通,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从全局观念出发,及时化解供应链管理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使各方共同收益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采取如下对策:(1)加快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理论上超前。(2)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试点,不宜盲目推行。(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工作,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4)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发展。(5)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经验。在我国,实现供应链管理还面临着观念、人才、标准化问题、传统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贸易协作问题等。要解决我国供应链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重视物流,改革组织结构,创建顾客订购管理系统,提高顾客订购管理过程,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总之,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我国既要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但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又为解决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建设我国的供应链。任何有远见卓识的人都会认识到,推行供应链管理应当成为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一次革命,只有把握好这一柄21世纪企业管理的战略利器,我国企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4]。
一、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管理和技术的进步,物流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竞争不断加剧,传统模式下的仓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难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对物流企业运行的要求。现代物流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收益率最大化及合作共贏,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信息平台,进行转型升级,以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紧致化仓储系统研究进展过程
仓储管理领域对全周转率策略定论中,其可以实现比企业广泛应用的分类存储策略更短的存取货时间。事实上,全周转率策略下每个货物各为一类,给货物构想带来了阻碍,需要更大的空间进行存储。全周转率存储策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随机存储策略。也就是说,分类存储策略下物品分类和成分越多,存取的时间也就越短。在存储策略和存储系统最优规格的研究上,要给定系统的出入口、订货策略,只需要求解出最优的产品分类边界即可。考虑实际存储空间需求影响的传统仓库中存储策略绩效评估中,面对存储空间受到其处于同一类别中的物品种类数量的影响,同一类别中的物品越多,空间相对就会越小。在物体分类的权衡中,随着物品存储空间减少,加快周转率存储状态下,只需要考虑提高存取效率,忽视空间转变,实现仓库物品的存储最优化。当仓库中不同物品的周转率存在不同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选择较窄较长的仓库来实现效率的运作。生鲜产品这一类在过库系统中的存储策略中,需要针对于冷冻成本进行思考。存储新鲜农产品的过库中心一般会采用紧致化的存储系统。如果摆放的秩序不当,就会导致效率的低下,需要利用更大的空间来实现,同等数量的货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冷冻的成本和潜在时间。过库中心的货物都是已经被订购的货物这一特征中,可以利用信息进行实现共享存储策略。第一,可以减少装货过程产品暴露的非冷冻过程,防止产品变质现象发生。第二,时间的增长就会导致系统的货物吞吐量及其使用效率。冷库中心数据和专用存储策略相比,在系统的响应上,可以减少百分之十六左右的时间。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作为新一代自动化仓储系统,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货物出入口在货架下方中间位置的最优设计,可以实现系统存储性能的最优并满足系统容量的需求。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比传统的出入口存取货物的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这表明,三维紧致化仓储系统具有更高的货物吞吐量。
三、集装箱码头中货物存取调度等方面路径优化问题的研究及其进展
每年都有数百万的集装箱从一个集装箱码头进出,近水端和近陆端通过集装箱码头相连,如果存取运作不够高效,就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运作效率。
双进出口自动化存储系统存取顺序优化上,两个起重机无法相通情况下,就会无法保证正常的安全性距离,这样就需要利用集装箱的优势,实现等级限制,解决双起重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采用复杂CPLEX(CPLEX含义是提高效率、快速实现策略并提高收益率,利用WebSphereILOGCPLEX的数学优化技术方式,数学规划模型可描述极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实现模型构建。)方式可以发现最优解决方案,并且此种方式和其他方式相比,更有说服力,效率也更高。AS/RS(AS/RS的含义是的自动化仓储系统,通过高层立体货架、堆垛机、输送系统、信息识别系统等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在方式上实现AS/RS的总体布置,仿真可提供对系统可信的分析。)的出现显著提高了存取效率,但是基于给定存储策略下的存取指令顺序研究却是空白的。但集装箱装卸工业的发展迅速,研究集装箱码头最小化翻箱次数达到减小时间消耗,对集装箱装卸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堆叠决策树的启发式算法在已有的DP模型解法基础上,解决了规模的最优化问题。
四、VMI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VMI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共同作用实现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并在监督中实现修正和库存管理的改进中实现合作性策略。供应商——制造商VMI运作模式,因此起到了缓冲作用增加了深层次的服务。供应商——零售商VMI运作模式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模式及其核心企业——分销商模式。
从系统中零售商选择问题和钢材库存管理研究中,供应商面临着商业最大化的趋势。在保证自身利益前提下,促进VMI系统的良性运作,把产品定价、运输成本、产品库存管理等结合起来。在构建中需要在零售商互动决策下,实现帮助生产商实现零售或者批发等的选择权利,并对补货周期实现一个综合性的决策,完成利润最大化的提高。
其中VMI是最常见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例如:石油工业物流企业产品钢材等等路径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生产商-零售商VMI系统生产研究进行实现有效的管理方式,消除“牛鞭效应”的影响。减少不定量的额风险性,实现上下游利益的合作和沟通。是一种用户和供应链之间的合作策略,在相互用意的情况下实现监督和修正,产生连续性的改进环境。针对采购,实现了价格折扣,降低库存货物,解决了存货管理的指标冲突;针对供应商,保证长期稳定销售渠道巩固了份额,满足了客户需求,提供了应用的服务水平。石油工业物流企业产品管理中的VMI模式实现了,第一,减少物资库存,提升存货周转率;第二,优化业务流程,减少成本;第三,延长付款周期,改善资金流;第四,降低采购订单、运输等交易成本;第五实现供应商密切合作关系,提升相应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改善不信任的关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沟通关系,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干预,作为结合供应商和石油企业的纽带,把分散的VMI转变为一个集中的VMI模式。
其中为了加强供应商和零售商广泛采纳的合作机制,实现多渠道协作延伸,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经典合作博弈模型形式来进行优化算法的,也为VMI供应链的多方合作决策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 供应链 效率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而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孔洪亮,2005)。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石军,2009)。
在北京2009“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阐述了物联网的三大特性,即:全面展示,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甚至其它各种机器,随时采集物品动态;可靠传送,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传送,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已使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易行;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处理海量信息,真正实现人与人的沟通,物与物的联通(王建宙,2009)。因此,物联网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新兴工具。
物联网:物流信息采集和记录的工具
射频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射频识别以微电子芯片作为数据载体,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通信。微电子芯片解决了条形码数据容量小、记录信息有限的问题,微电子芯片的存储容量可以由几K到几十K字节,可以对任何物品给予唯一的编码。并且,射频技术突破了条形码必须近距离“直视”才能识别的缺点,无需打开商品包装或隔着障碍物即可识别,且可以批量识别,商品一旦进入射频识别的有效区域,就可以即刻被识别并转化成数字化信息,物联网可以有效的处理芯片中存储的物品数据,使物品信息可以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有效交流。
物联网:物流全过程实时监控和供应链透明管理的工具
在全球供应链中使用射频技术来处理数据流,是企业自从认识到供应链中信息流重要性以来最重大的发展。IT和自动化技术使得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但货物盘点、数据录入等大量工作仍须手工完成,虽然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能辅助,但仍存在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
物联网充分利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能有效解决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射频技术能有效地批量识别贴上标签的商品,获得准确的商品信息。对商品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经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直接回收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出错率,使供应链管理透明化。
物联网: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工具
物联网有助于简化货物接收与搬运的工作量。通过物流信息传输,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可以直接获取商品信息,并通过射频技术进行识别和检验,自动完成商品的验货,无需卸货和一一清点,简化了商品的验收环节,减少了搬运次数。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通过物联网,可以及时获知运输工具的实时信息,利用射频技术对运输工具实现智能跟踪,可以减少所需运输工具的数量及运输人员数,避免车辆闲置,提高利用率。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盘货成本。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利用射频技术,将宝洁的存货减少了一半,并减少了缺货的可能性,由此带来宝洁公司每年节约近4亿美元。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商品被盗、损坏、错运及运输过程中货物丢失等导致的损失,这些成本约占供应链成本的3%-5%,此外,物联网能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供应链低效的问题,降低这部分成本。
物联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的工具
通过物联网,带射频标签的商品被顾客取、看、选购的信息,能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当零售点的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存货量时,系统能自动向供应商发出补货请求,库存补给完全可以智能化地触发;当产品即将达到或超过有效期时,系统能自动向零售商发出促销或撤下货架的要求;帮助生产商监控生产流程,合理安排采购计划,提高采购的原材料和紧急零部件的准确性;产品质量的检验不仅可以细化到产品的每个部件,还能追踪产品具体由哪个工人和哪台设备所生产。
物联网: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工具
物联网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格优惠和便利性。物联网能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可以减少和消除供应链中的某些冗余环节,如不必要的货物验收和搬运,因此,能带来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下降,必然会带来商品最终售价的下降。而且,通过物联网的智能化功能,可以帮助消费者简便地找到目标商品,同时根据收集的信息设计最优的顾客路线和货架布局,使消费者轻松便利地完成购物。
物联网也能优化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免费的便利,如为消费者远程查看商品的运行情况,编制相应的采购计划;当商品快到保质期时,及时提醒消费者使用;当商品出现不正常的位移时,会向消费者发出警告。
物联网:供应链上各环节优化的工具
物联网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优化作用见表1。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物流全过程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都是透明可见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完全和实时共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完备性,所有的监控、盘点和验收工作都可以瞬间完成,减少存货,减少商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将企业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线[J].中国标准化,2005(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4-0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科又相互交叉、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又高,其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来自于企业的实践过程,同时又能将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融为一个整体,在未来能代表当前企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抽象,复杂,不容易学,很难使学生积极配合,应用效果差。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传统理论式教学为主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涉及的学科有管理学、运筹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等多个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入,上课主要是以听课,做笔记为主;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多,教师只想着按照教学大纲能完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输入,不重视实践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现在应用了多媒体式教学,并且给学生安排了一些案例讨论题,但也只限于电子课件的演示、案例中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缺乏对计算机模拟操作、在工作岗位上的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气氛单调、不活跃,学生仍然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参与意识不强,自主学习兴趣不高。
(三)案例准备不充分
教材上一列举案例就是惠普打印机,一讲就是多少年,简单、陈旧,好像再找不到更让人信服的案例;要么就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案例,对于这些成功案例也多局限于企业表层的分析及文字描述,对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及因果关系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像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大众化一些实际企业案例及失败案例很难找到。学生对其不能深入理解,在实际中不会灵活应用相关的知识,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由出勤成绩(20%~30%)加上卷面成绩(70%~80%)来组成,卷子有单选、填空、简答和案例分析题,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这样仅由卷面成绩来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此课程的积极性,课程教学效果也差。
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改革教学理念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内容烦琐而又零散,知识之间的的逻辑关系也不清晰,再加上理论体系庞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费劲。试着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体而言,课堂讲授过程中,纯理论内容教师尽量少讲,给学生开展研讨式学习活动,如“研讨式”“问题驱动”“团队协作式”的方式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也就是说必须彻底改变观念,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
从实际企业或是网上挑选经典案例,在讲授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际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引入案例,将学生带入企业运作的模拟情境,然后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课后的安案例分析总结报告,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加强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现在的市场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强调其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说能很快地适应其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也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学校从开设实践性课程及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此来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在校内已引入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下一步将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应用。在校外借助校友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能真正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技能。
(四)过程化的考核
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将被丢弃,树立一套新的评价标准,去探索学习过程化考核机制。以前对学生的考核,就是用闭卷考试来评价,现在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的检验与考核。
过程化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考勤情况、课上互动情况、课堂笔记、作业、实践环节和考试成绩等内容。过程化考核中平时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50%~60%,课程结课的考试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50%。以弱化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今后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资助:内蒙古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3045)
参考文献:
1 质量的涵义
在制造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从对质量管理学科中产生严峻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能够将质量的定义分为两类:一是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期望。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克劳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规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则认为质量就是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丧失。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兰、戴明、费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博士的适用性质量,朱兰博士认为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即适合使用的特性。其实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质量有过精辟的表述,他认为质量兼有主观性的一面(顾客所期望的)和客观性的一面(独立于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质量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是一定售价下的价值;质量必须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来反映,必须把潜在顾客的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和服务的可度量特性,以满足市场需要。正是由于质量的主观性一面,质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样正是由于质量的客观性一面,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成为可能。
2 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从企业内部看,质量链起源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也包括对产品的设想、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过程,这些过程在形成产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质量链上的供应商、外协厂商、合作伙伴、分销商等实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质量链上的所有质量活动,都紧紧围绕产品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协调一致地开展。
所谓“质量链”管理体系,就是核心企业和各个供应商共同面对顾客服务,在统一标准和平台上保证质量。质量链管理完全打破“质量壁垒”的封闭界限,分析运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质量链路,在整体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
3 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形成过程
供应链是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运营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畴内。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质量由ODM/OEM/EMS厂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保证;运输及销售过程的质量分别由运输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保证;而售后服务质量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
4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链管理的实施框架
实施质量链管理的基础架构如下:(1)基础环境层。质量链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基础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架构。(2)技术平台层。质量链分析管理机制、质量链消息共享机制与质量链协同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了实施质量链管理策略的技术支撑平台。(3)执行层。在执行层上,基于基础环境层与技术平台层,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局部质量系统从组织、管理、过程、消息等多个方面加以整合与集成,组建敏捷、高效、协同运转的质量链系统。(4)目标层。实施质量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系统中的顺畅、快速、连续、平稳的质量流,包括质量消息流、设想质量流、需求反馈流、质量计划流、质量改进流、质量控制流等诸多方面。
5 “质量链”管理方案的实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质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与决心是不够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质量链”管理体系最大特点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统的、按部就班的方法与工具。这种工具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精确地找到形成产品和制造工艺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质量链”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还将一个企业的运作方法和文化从处理问题模式提升到不断改善模式。“质量链”管理体系能从观念、方法、过程、体系等方面营造基于开放、合作、协同模式的新型企业间质量关系,以整体的、系统的、集成的观点看待和组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的管理,成功实施“质量链”管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生产柔性。
结束语: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地域与职能上,以及成员间的文化差异与利益冲突,协同质量链管理不是基于单一企业环境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管理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供应链。它涉及的范畴广,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质量管理思想。质量链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无论是管理、人力、物资还是消息都围绕质量展开,质量链成员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共同进行生产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为顾客服务,共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合作力。
参考文献
[1]顾立刚.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9(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0-0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物流功能要素、熟悉物流职能、掌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供应链管理原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更有利于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拟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应用过程
(一)合理选择教材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选用黄云碧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作为教材。此书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最新的理论与方法重新序化为9个学习模块,分别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述、熟悉物流职能、认识物流系统、物流战略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流程、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物流管理的新发展。每一个学习模块在开始前都阐明技能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及分期任务目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模块学习。同时,每个学习模块都设置了分组案例讨论、项目实训及过程考核等教学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应用性,非常适合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和实施。
(二)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项目必须符合实际工作真实情境的要求,并能适用于教学,而且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前应先明确项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结合物流企业的真实需要,提出一个来自物流行业的实际问题作为开展项目教学的主要驱动性问题,并围绕问题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中,还要考虑到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环境及各种设备并做好合理配置,保证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合作、调研、分析、总结等形式开展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设计教学项目时还要做好项目小组成员的安排。一般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至5人的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考虑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每个成员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也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有效的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为目标,以综合能力鉴定为评价标准。因此,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既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又应制定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在项目中穿插创设供应链管理情境、沙盘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环境与心态,将所学尽最大可能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注重根据项目的要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及时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核过程中对发现的各个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要作出解释,以督促学生进行改进,使学生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对出色完成项目任务的小组要适时进行表扬和激励,以促使其他小组借鉴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的习惯。
(四)具体实施
本文以“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一模块教学为案例,对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在“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技能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分析供应链运转的不确定因素,提出“牛鞭效应”治理的几种方法。对此,可进行如下教学项目设计:
1.明确项目教学目的。项目教学目的主要包括: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的理解和认识;认识供应链中需求异常放大现象即“牛鞭效应”的形成过程;分析“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找出消除“牛鞭效应”的方法;分析策略改进后“牛鞭效应”的变化。
2.准备项目开展所需要的场地及各种设备。所需场地及设备包括:专用实训室或只有桌椅的普通教室;角色分组卡;角色资料卡;零售商订货单;零售商、批发商订发货统计情况表;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商情况汇总表;计算器和笔等文具(学生自带)。
3.实施项目教学的步骤。主要步骤有:由教师介绍啤酒游戏的背景及游戏运营规则(相关规则事先下发教学资料让学生了解);教师以传送员和讲解员角色控制整个游戏流程;学生分别对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角色进行模拟;按照游戏规则开始啤酒游戏;教师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讲解;根据任务要点适时对学生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评价;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游戏心得。
4.收集项目教学成果。要求学生根据游戏过程写出游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游戏进程、游戏中的策略、每一次游戏的收获和最后的总结等。
二、应用效果与经验总结
(一)应用效果
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取得了如下显著效果:
1.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大部分高职生由于基础薄弱,存在较严重的厌学心理,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他们难以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的现象较普遍。教师往往是单方面地讲授,最后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的反馈情况是他们并没有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更不用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学生害怕做作业、缺交作业、抄作业的现象不足为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而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后,由于一般都是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长起到带动的作用,各成员之间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每一名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无事可做的状态。同时由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主动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通过项目环节的执行和完成,能直接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探索理论的运用,最后在完成项目报告或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很好地完成任务。由此,获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项目教学法贯彻的思想是“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此都是以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精心安排项目内容,细化项目任务设计,创设模拟的工作情境,体现企业规章制度及规范要求,把课堂与企业合一、把学生与员工合一,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接触企业、认识企业和了解企业,获得对社会经营活动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模拟经历,树立起正确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3.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客观全面。与传统教学不同,项目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采用考试成绩来评定。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做与教师的教、评是同步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几个层面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的参与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外请专家、同组其他学生和其他组的学生,避免了将任课教师的片面评价作为学生的最终评定,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评价体系中所制定的各项评价指标是以物流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与学生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相一致,为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奠定了基础。
(二)经验总结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学生厌学的状况,让学生学有所得,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提高了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项目教学中,除要合理地选择项目、精心设计内容、制定有激励机制的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避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项目教学”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首先,项目教学要避免“虎头蛇尾”的情况。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施是经过教师精心安排和设计的,往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教学过程完成后,进行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在内的项目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其次,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知识底蕴,提高专业水平。要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成功开展项目教学法,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更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爱岗敬业的精神,始终做到终身学习。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平时要多开展物流专业调查,多到物流企业进行相关岗位的挂职锻炼,熟知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以便在项目教学中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实际;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物流企业的生产、管理岗位上进行学习,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或者通过学校邀请物流企业相关专业岗位的一线人员到校进行指导,使教师获得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和翔实有力的数据资料,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培养出更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既增强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项目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供应链理论知识置于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检验中发现新问题,拓展新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结果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既要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同时还要突破一成不变和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监控。供应链管理项目活动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物流工作岗位情况和物流行业新动向来把握项目选取方向,而且要求项目所设的驱动性问题与课程的主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相连,同时项目活动开展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时间和过程,根据学生的进展及时作出调整和安排。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思维,着眼整体教学,从而积极推动教研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黄云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老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体系的建立。2009年4月24日,我国国务院下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第五个重点工程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体系是企业经营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配套的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业迫切降低成本,物流业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同时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唇齿相依,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1 基于供应链的佳怡物流公司与风神公司的现状分析
1.1 佳怡物流公司SWOT分析
优势:佳怡物流有一部分责任心强、积极肯干的员工;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区域无盲点物流配送优势的实体网络;现代物流信息和技术的开发;整合和应用能力及四化管理模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劣势:轻资产占比例过大;宣传力度不大,对外联络不够广泛、不够主动;内部管理和制度上还存在漏洞;仓储、园区等资源的制约;信息化水平不足够高,在物流业,佳怡物流的品牌效应较弱。
机会:目前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流都处于供应链管理阶段,我国的物流业起步相对国外来说比较晚,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还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以传统的仓储、运输功能为主。只要少数的企业是实现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采购、生产、供应、销售、回收进行系统规划的供应链企业还正处于萌芽阶段。佳怡物流注重在实体网络的规模扩张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投入和发展走在行业前列。
威胁:物流行业整体被投诉日渐增多,中小物流公司尤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行业的形象,使客户产生对物流公司的不信任感,造成了制造企业为代表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认知的困难;广阔的市场前景使不少新成立的物流公司纷纷来分“物流蛋糕”,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战的出现使得物流公司的利润不断的降低。
1.2 基于风神公司现状的问题ABC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供应链的分析,把制造企业A公司存在的问题用ABC分析法按照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程度分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A类,较迫切需要解决的B类,一般需要迫切解决的C类,具体分析如下:
A类:资源分散,信息不畅,量值传递失真。
B类: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仓储中心,没有引入自动化仓储管理软件。
C类:物流管理混乱,削弱了市场营销能力。
2 基于供应链分析的两业联动的优化方案
风神公司物流业务是佳怡物流公司新拓展的业务,由于轮胎运输过程中运输路程长,运输量比较大,这项新业务对佳怡物流公司来说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
2.1 供应物流一体化
2.1.1 供应物流流程再造
现阶段风神公司供应物流存在的问题是:
(1)物流流程分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2)物流过程缺乏统一的系统的规划,难以形成企业的合力。
针对上述问题对风神公司进行了物流流程再造,企业改造后的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改造后的物流业务流程
流程再造的优势是:
(1)由企业自营采购改为专业物流JIT配送,减少了采购物流的人力和物力,大大降低了风神公司的采购成本,提高了效率。
(2)取消了中间库存环节。经过流程再造,企业的原材料库和成品库的库存都取消了,使风神公司更加投入到生产制造中去,集中主要力量搞生产,同时也向精益生产迈进了一步。
2.1.2 引入internet管理信息机制
针对上述分析的风神公司存在的资源不畅和信息无法及时沟通的A类问题,本方案引入了internet管理信息机制,通过万维网的服务器把供应商和生产商直接联系在一起,生产周计划和生产月计划不用提前制定,经过复杂的程序传到供应商手中,通过服务器,这些月度需求计划表、库存表以及采购订单表能够及时地传送到供应商手中,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2.1.3 建立积压材料问责制
本方案根据风神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积压材料问责制,具体如下:
库存物资按照进货渠道及难易程度、以及依照A、B、C分类法;对重点的A类物资进行数量控制。
按照入库物资的时间分为:30、90、180及360(月、季度、半年、一年),检查入库物资的动态,一般而论:当A类物资180天无动态、B类物资90天无动态、C类物资30天无动态,就算积压,需要实行问责制,查问积压的原因,给责任者一定的处罚。
2.2 运用JIT及时生产制
2.2.1 JIT与看板管理
本方案从制造企业A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JIT与看板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看板管理系统
2.3 实现仓储一体化
2.3.1 总体规划方案
根据风神公司的发展现状,我们为其规划了如下的方案:
(1) 采用自动仓库模式;
(2) 改变原有库格局,将仓库存储区最大化;
(3) 沿库房长度方向布置堆垛机巷道,在每条巷道两侧各布置一排货架;
(4) 在出库位置建设下沉式出货月台,提高出库装车效率;
(5) 在月台旁边分别设置轮胎成套区与托盘临时存放区;
(6) 规划外销进出车辆行驶路线与内销车辆进出厂区路线;
(7) 进出库实行系统控制,全程自动化操作;
(8) 轮胎堆存高度:22.6米,需求库房高度:22.85米;
(9) 总库存量:总计151200条轮胎。
2.3.2 库外布置及物流线路优化
根据仓库的需求及规划现状,为其规划了库外的设施及物流线路优化,如下表1和图3所示。
表1 库外布置平台参数表
平台名称 平台参数
下沉区长宽 25×24m
平台高度 1.3m
平台作业区 24×5m
车辆泊位 6个
泊位间距 4米
停车位倾角 3度
空托盘放置区 12×17m
空托盘存放量 MAX1400(10层高)
轮胎成套区 17×13m(MAX700条)
图3 物流线路优化图
2.3.3 经济效益分析
在项目实施后,主要效益如下:
1) 提升库存能力;
2) 实现库存管理的先进先出;
3) 提高操作效率;
4) 减少短驳运输与人工装卸费用;
5) 库存管理的系统化与透明化;
6) 提高轮胎清洁度;
7) 全程自动化作业;
8) 仓储管理费用的降低。
2.4 建立ASP动态联盟
2.4.1 ASP平台下企业间动态联盟总体结构设计
一、引言
由于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客观上产生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它们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其中西部地带是指西南和西北的山区、高原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10个省区。
新疆资源极为丰富。人类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在这里几乎都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储量丰厚。新疆矿产资源品种较全,储藏量大;新疆土地资源十分丰富。面积辽阔,占我国版图约六分之一。新疆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却一直很落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物流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必将依靠西部物流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
二、新疆物流资源现状及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新疆在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节点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现有的物流资源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设施总量严重不足,密度过低。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密度过低,特别是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差距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每万平方千米的线路长度为1107千米,而全国为1997千米,西部地区仅仅为全国水平的55%。而我国东、中部地区分别为5408千米与3455千米,西部地区的路网密度仅为东、中部地区的20.2%与32.0%。
交通需求缺口过大。西部地区仍有20%的行政村与4%的乡镇,因缺乏交通设施,不通公路,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交通设施总体质量过低,技术标准过高。西部地区的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进出西南地区几条铁路的年货运能力仅5000万吨,还不及东部地区一条繁忙铁路干线的能力,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广西防城、钦州、北海三个港口的年货物吞吐能力仅1400万吨,不及广东省湛江港一个港口的能力。大部分机场地面配套设施与客货运输服务设施十分简陋,无法适应航空客货运输的需要。
交通设施病害严重,抗灾能力薄弱。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的建设、营运与养护难度极大。规模小,技术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导致西部地区交通病害十分严重。
交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中、小型比例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中的大中型骨干工程数量较少。西部地区综合交通设施的综合运输通道与大型枢纽建设滞后,特别是通往我国东、中部地区综合运输通道与出境干线运输通道数量过少,能力不足。
交通技术结构不够完善。西部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中,高技术含量的交通设施数量过少。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只有4518千米,高等级公路仅为5.1万千米,数量明显偏少;西部地区铁路的电气化率较高,但复线率仅为15.4%,比全国铁路复线率36.1%低21个百分点。
交通区域结构不尽合理。西部地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与国防地带交通过于薄弱,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多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地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地,交通的区域布局存在问题较大。
西部物流节点整体水平低,规模小。西部地区的干线公路路边有大大小小的许多装卸点,各铁路局及分局管辖内的铁路货站也很多,铁路专用线联接的工厂货站、货场、仓库众多,但绝大部分规模过小,技术水平低,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也很差,处于散、乱、低的局面。
物流节点布局缺乏整体规划。西部地区各物流领域各自规划自己的发展,规划中的一些公路枢纽对城市货物的集散要超过铁路圈,使这些物流系统的规划缺乏沟通、协调,没有系统化、一体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三、西部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新疆物流具有十分大的发展潜力,做好物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部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西部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来建设物流设施。西部的物流资源存量较大,且基本形成了有效的体系,仅以铁路为例,资料表明,西部铁路枢纽除了有干线组成的铁路枢纽外,还有支线、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五等站,货运办理站。主要货运设备;独立货厂、货物罩棚、货物仓库、货物站台、货场硬面面积、装卸设备,此外,物资、商业、外贸、公路以及各个区县都有大量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是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基础。
突出物流方式优势,合理构成及优势互补。在物流基地的建设中,应坚持铁路、公路(包括市区交通)航空、水运等多种物流方式相结合。在重点处理好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有效结合的同时,对于其他物流方式的协调、整合,也应突出这种优势互补的特点。
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物流业。在物流基地的布局、功能及相关技术方面,应按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同时,注重现有物流体系的整合,扩大各物流实体的规模,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实现物流业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
坚持物流系统化建设。在构建物流体系时,需要体现出设施和功能在规模、层次和分布上的合理性。在重要的货物交通枢纽地及重要的生产基地,建立大型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包括大型配送中心);在商品贸易繁荣地区或市内的货物中转基地建立适当规模的中小型物流中心(以配送、为主要功能),从事接货、配货、送货以及少量的储存、运输等活动。
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基地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界限,又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尽量照顾现有各方面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并能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有所增加,同时做到少投资,见效快,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社会总体效益、效率以及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生活。
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整体现状分析
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物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并且大部分物流企业意识到了参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本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与思想认识相距甚远,多数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还只停留在理念认识上与对外宣传上,并没有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也缺乏真正操作成功的案例。如表1所示。
对于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实际情况更不理想。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详细的SOP(标准运作程序),而是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运作。由于信息的不通畅等原因,多数物流企业存在服务水平低、增值性小等问题。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直接导致闲余的物资不能及时调配,造成资金沉淀、库存积压等问题。再加上多数物流企业运输能力不足,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只提供单项或分段物流服务,最终使物流成为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物流企业存在创新惰性,多数物流企业不会主动解决问题,只有在新问题不得不去解决时,才被迫考虑新办法。
可见,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目前从事的只是传统物流业务,其运营模式虽然对外号称是“供应链管理”,但在实质上并不能有效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在运营方式上也不是对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调控,远远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我国物流企业只是在逐步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部分功能。对于那些由大型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成立的物流子公司或物流部门,也只是逐步参与其母公司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活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尚存很大差距。
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现存主要模式分析
(一)从制造业分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由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原物流运输部门,通过改建形成的物流服务商和中外合作合资的物流服务商。
海尔物流是其典型代表。海尔物流是海尔集团构建的子公司,其主要是以海尔集团本身的业务为主要对像,也以大型生产、商业、电子商务集团为对象。它的服务包括物流系统评估、设计、咨询、全程等。海尔物流的发展战略是整合企业内外物流资源,联合储运公司,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低成本扩张,并且最终实现品牌经营。在技术创新上,海尔物流采用了物流容器标准化、单元化以及搬运机械化,对信息实行实时化跟踪(条码无线传输),并建立了全自动立体库。在市场创新上,它们以青岛为出口基地,以广东、贵州、湖北为生产基地,具有10个海外工厂,并试图通过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来降低成本。本文认为,该模式的成功关键是成本低、价格低,为此,该模式必须具有规模效应,要占领大部分市场。同时,要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但海尔物流的主要服务对像是海尔的制造部门,还达不到规模效应。
(二)从流通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部门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流通类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从本企业中分离出一个部门,来做好自身的垂直一体化物流体系建设,希望通过物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目前应用最多的流通企业,特别是新兴的电子商务类企业。京东商城物流是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为了解决物流配送问题,京东商城成立了物流公司,布局全国物流体系,并采取自建物流、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高校人等方法。但京东商城2011年的营业亏损额12亿元,营业毛利率仅为5.5%,按照2011年销售额算,2012年亏损约20亿元。未来3年,京东商城为了建设物流,还需要投资50亿~60亿元。本文认为,该模式最大的风险是自建物流需要庞大的物流队伍、仓储设施,还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这些都会带来风险。京东商城物流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加强供应链管理。在内部要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以及信息与供应商共享,保证产品的及时性,提高配送效率,避免产品多次送达。同时要与核心供应商构建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以控制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采购绩效等,从而实现产品供应链的外部整合。
(三)只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目前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比如把生产零部件JIT(准时制)直送工位,准点供应。中远就是按照通用汽车要求的时间来准点供应的。中远负责上海通用汽车外包的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强强联合,他们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其主要做法是:一是门到门运输配送,使零部件库存放于途中。二是生产线的旁边设立“再配送中心”,也就是设立至少能供应两个小时的安全库存,防止生产线断供。三是每隔两小时“自动”补货到位,使安全库存成为有活水的“蓄水池”。本文认为,中远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但从事的主要还是仓储、运输、配送等传统服务,而且只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就其实质来说,其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是有限度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尤其是同国外的物流企业相比存在差距。
国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分析
国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借鉴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国外物流企业高效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
如表2所示,国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实行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路径有所不同,他们或者通过内部物流流程改造,或者建立独立物流子公司,或者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或者并购已有物流公司等来强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但从趋势发展上看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从单纯的内部物流管理,逐步向高效的外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发展,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国外物流企业为了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普遍使用精益供应链管理技术。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2006年在美国主要物流企业中推出精益6西格玛物流认证体系,在大型配送公司基本建立了ECR(有效客户反应)和JIT(准时制)系统。相关的案例如美国橡胶公司(USCO)的物流分公司设立了信息处理中心,可接受世界各地的订单。IBM公司只需按动键盘,即可接通USCO公司订货,通常在几小时内便可把货送到客户手中。加拿大的Canadian Tire 等物流公司广泛采用地面自动运输系统、轨道运输系统以及自动分检机械运输系统。在日本的物流企业中,计算机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被普遍应用,丰田精益供应链体系效率一直高于美国公司,供应链成本比美国汽车公司低8%左右。新加坡CWT物流公司建立ISCM,使Du Pont Corian公司及其经销商能方便地进行在线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作业。采用精益供应链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物流企业努力的方向。
国外物流企业一体化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启示
(一)要把一体化管理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对内一体化。要运用供应链集成的理念来优化内部业务流程。要从客户出发,以物流为核心,注重增加用户价值和服务水平,实现订单、配送、仓储和采购等一体化,在删减撤并、改造流程的基础上增加附加服务,实现物流企业效率的战略性提高。要对外一体化。借鉴外国物流企业的做法,在物流企业间、地区间整合物流资源,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资源整合手段,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消除物流业“小、弱、散”的制约,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二)要把建立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
物流标准的广泛应用是提高物流效率、增加服务可靠性、改善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的或者领军性的物流企业,需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开展物流术语、计量与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进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进程,积极进行国际物流标准化认证,以提高物流标准化作业水平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三)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保障手段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更是未来物流发展的趋势,通过信息化加强供应链集成管理,实现供应、运输交易的最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的协同规划、预测和供应,这也是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
总之,虽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目前对外宣称实行了“供应链管理”,但实际上从事的仍是传统物流业务。我国物流企业目前存在的三种运营模式,与国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发展路径上需要按照本文所提的三点启发和借鉴来不断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Earl, M. J.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IT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26-33
2.Venkatesen, R. Strategy outsourcing: to make or not to mak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v-Dec, 1992: 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