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百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外农业推广理念的启示
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建立了以高校为主导的“赠地学院”农业推广模式,即由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是高校(赠地院校或州立高校农学院),由高校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业务。具体而言,就是州立高校农学院负责落实联邦和州政府之间的推广协议,向联邦推广局反馈信息;协调州级农业推广、教学和农业试验站关系,与农村社团保持联系;负责州推广计划的制订和工作安排,以及推广人员的调配、管理和进修等[2]。赠地学院教师的实用技术经过试验成功后向农民推广。“赠地学院模式”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是实行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成功典范。通过学习美国的“赠地学院”模式,我国可以建立专家工作站来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农民,以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
(二)专家工作站的内涵及运作机制
专家工作站指导对接县、区、乡、村搞好产业规划,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才,提高致富带头人的素质,形成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和层次,推动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专家工作站站长由专家教授担任,他们负责组建专家组、科技特派团等,并为农村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由专家工作站(组)聘任技术员,由专家教授培训技术员;由专家和技术员指导示范户生产经营等。具体地说,就是培养新型示范户带头人,由技术员指导示范户,以便带动辐射户;不断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帮助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载体,针对农户需求,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产品营销策划的全方位产业化服务;通过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为农户产品提供包括营销在内的统一服务,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等按企业合同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让农户的生产基地转变成企业的“生产车间”,形成“专家工作站+公司(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机制。为使专家工作站有效运转,专家工作站要由市县(区)及科技农业部门与科教单位共同创建,为工作站提供办公场所、设备、培训、实验条件等;组建专家工作组,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经费保障等。科教单位一方面为地方推广系统如园区基地直接提供人才,引进研发新技术;另一方面培训地方农业推广系统急需的人才。地方推广组织也要为科教单位提供研发和试验示范条件。
二、专家工作站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一)专家工作站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有: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负担增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等。当前情况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而鼓励农户采纳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是促进农户增收的一个重要科技支撑。张玉梅[3]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近90%的农户认为采用农业新技术是致富手段,80%左右的农户认为采用新技术后增加了收入,并且在各个地区之间农户对新技术需求差异不显著。因此,面对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通过创建专家工作站这么一个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可以实现专家教授带着新技术与农民零距离对接,实现农业科技直通车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长效地开展服务,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专家工作站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转化
当前地区农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区域农业生产与产业化体系,这迫切需要技术体系与相应的产业技术体系零距离对接。国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也高度重视。据统计,2006至2009年,全国大专院校获国务院批准的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数为257个,支持金额达16545万元,重点支持领域涉及循环农业开发与绿色社区,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等诸多领域的项目。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缺少适合我国国情并形成长效机制的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平台、模式与体系;另一方面,一些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科学研究相脱节等情况。在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迫切需要建立专家工作站,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专家工作站可以培养科技创新与推广实用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涉农高校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并在实践中涌现出一些典型的推广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大院”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组织学校相关教师深入若干个乡村,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创建“专家工作站”,积极探索如何将高校具备的“教学和科研中心、成果的产生源、人才的培养源、信息的传播源”特点,以及拥有“人才相对集中、设备先进、学术氛围浓郁、创造力极强”的优势,引入地方并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农民、政府多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上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研究和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不难发现,在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创建专家工作站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离,科学研究成果不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和体系不够健全等。
三、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的实践
(一)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南京农业大学在多年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以及“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新格局,于2006年在连云港辖区四县分别建立了“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2007年在江苏淮安创建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入户”专家工作站,2008年成立了启东专家工作站。自2009年12月以来,南京农大又相继在江苏、海南、四川等地建立以成果示范推广应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专家工作站,以及以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动物疫苗、肉品加工为主的六个综合试验专家工作站,在南京农业大学还建立了专家工作总站。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激发广大师生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建设了学校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为培养实用新型农林科技人才创建了平台,同时,架起了师生“围绕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走,帮着农民赚”的金色舞台,初步形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二)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组织上万名师生到专家工作站开展教学科研推广、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升级。据连云港市统计,该市近五年来新建养殖基地32个,栽培基地38个,示范园区19个,引进新品种290余个、新技术500多项,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骨干3万余人,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村平均水平高出14.2%,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位于江苏省前列。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在讲话中表示“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是一种创新举措,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发挥了很好的引领指路作用,是一项真正的富民工程。江苏省委农工办牵头推广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的成功经验。南京农业大学也把这些做法从连云港推向了苏北、苏中、苏南,并进一步形成了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专家工作站+合作组织+示范户+辐射户,专家工作站+龙头企业+农户,专家工作站+农业推广组织+示范户+辐射户,专家工作站+科技园区或产业园区+农户,专家工作站+村官园+农户,等等。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创新团队与江苏新天地氨基酸肥料有限公司建立的“创新团队+产业联盟+企业+农民”的模式尤其可圈可点。在该模式下,通过建立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生物有机肥核心技术确定企业研发领域、确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服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创造了学生、农民、科研、企业、政府多赢的典范。
四、农业高校促进专家工作站健康运行的作为
(一)加强领导,加快转化农业高校应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和院系组织教师开展农业推广的职责,推动校地合作,统筹发展。以促进与国计民生和农民增收相关的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集成和传播,加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大省。2009年全省GDP为34061亿元,居大陆第二;全年人均GDP突破6475美元,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一。工业发达、城市密集、人多地少、南北差距大,是江苏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而向农业之外找出路,向农业本身要效益,走“三化”发展“三农”道路(即以工业化化农业;城市化化农村;市场化化农民。特别要提高乡村规划水平,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把城市的文明成果向农村扩展。),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江苏的新农村建设有着自己的现实坐标:通过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使农民逐步跟上城市生产、收入、消费、文明水平的步伐。
1.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是江苏“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难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江苏的做法主要是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让高效农业帮助农民增收;放宽政策发展多种类型民营企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通过农村社保扩面增收。
苏北是全省“三农”比重最大、比例最高的地区,从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看,盐城和宿迁一直是传统农业大市,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在实践中,两市在市场竞争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上探索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模式,如“一次收购、两次分配”的东台富安茧丝绸模式;“按股份分红,交易返利”的宿迁江鹏合作社模式等等。对苏北来说,今后还要以特殊的政策、创新的机制,吸引“三资”直接参与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工程。
目前,盐城市的高效种养业“双百工程”已开始启动(100个500亩、亩效益2000元高效种植业示范区、100个年效益10万元规模养殖示范户),同为苏北地区的宿迁市的全省首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也已经启动建设。论文参考网。
高效设施农业的典型金坛市地处苏南,近年来,在江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各项政策扶持下,在实施“近商、亲商、为商、富商”等各项招商措施下,农村食用菌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带动农民、社会生态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8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2万多吨,生产面积超150万m2,产值1.2亿元,带动农户1500多户。生产有双孢蘑菇、高温蘑菇、金针菇、草菇、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等10多个品种,生产模式有季节性生产、周年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等。生态农业的核心形成了一条以双孢蘑菇生产为核心的农业废弃物降解链,使金坛农业内物质与能量实现了循环利用。金坛市双孢蘑菇生产年消耗水稻秸秆、畜禽粪便近4万吨,相当于8万亩水稻秸秆生产量,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秸秆焚烧和田间废弃现象的发生,还为水稻生产增加收入400元/亩,合计增收1600多万元。蘑菇生产废弃物含有较多的氮、磷、钾和有机质,还田又可减少近2000吨化学肥料的投入量,有利于对地力的培肥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一般1亩大田可搭建双孢蘑菇集约菇棚1100 m2左右,平均亩产值达4万元左右,效益达2万元以上,是水稻生产的40倍。
2.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江苏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出台并落实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群殴、暴力、集体上访、倚权仗势侵害百姓利益、侮辱人格等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论文参考网。普遍实行的村委民主选举,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今,纠纷、矛盾先由乡村2级司法人员调解,调解不成再对簿公堂,已成为群众的共识。和谐之风荡漾江苏大地。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江苏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农村各级政府努力引导富余起来的农民、企业家、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利用传统的与现代的各类文艺形式,结合市场机制展示自我,愉悦乡邻,陶冶情操,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江苏高考录取率一直居全国省区第一,随着全民教育和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这也是农民素质提高的反映,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眼下的江苏新农村,村道硬化、道旁绿化,外墙白化,村容整洁,初步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4.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江苏以空前的力度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公众愿望。
目前,江苏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列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畴。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数次调高了农村医保报销比例,普遍加强乡镇卫生院(特别是苏北地区)的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培训乡村医务人员,省市级医院的医疗卫生队伍分批深入到基层一线。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人们的“戏言”;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则是许多农村随处可见的现实窘境。近年来,全省加快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步伐,积极开展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六清六建”工作,把农村作为环境保护的主战场。论文参考网。水利部门则抓紧推进以水系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河道疏浚、以解决因洪致涝问题为重点的区域治理、以改善山丘水资源条件为重点的水库除险加固、以节水增效为重点的农业灌区改造、以提高农民饮水质量为重点的饮用水安全等五项重点工程。
5.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有望改变
江苏农业保险的试点险种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玉米、水稻、生猪、奶牛等种、养殖业。
根据保监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本着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和自愿投保的原则,苏南常州市人保和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推出的农业险,采取专业账户管理,保费补贴和大灾风险基金补贴制,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农民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该试点的种植业险种中,主要参保品种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玉米5种类,农户参保品种的推进面不低于全市种植面积的30%,财政保费补贴不低于60%。保险责任涵盖了我市发生较为频繁和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如水灾、风灾、雹灾、旱灾、冻灾、雨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等。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03-05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的背景
大学的专业教育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形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因为它关系到日后用人单位的活力和发展。
以前,校企合作因为企业初创或弱小,企业对专业学校和技术的需求小,仅仅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不再是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是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这样使校企联动形式或机制更加灵活多样。
多年来,在校企联动的机制下,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育人活动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 突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开发,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需用到较强的实践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培养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在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并借鉴同行学者的经验,新构建和逐渐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科研的各类体系,如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创新实践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等,这些体系构建成了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
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
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
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
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
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
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
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
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
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
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
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图1 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
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
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图2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图3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
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
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
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
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
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
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
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四)整合资源,用足政策
学校办学历史近6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对于各类有用资源、数量庞大的校友资源、国家、省市等各级政策,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挖掘、整合和用好。另外要做好各类实践活动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与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凤,王树民,王杨.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教育与科研探索, 2006,(3).
[2] 汤永杰,赵明宪.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 肖调义,陈开健,章怀云.水产养殖本科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4] 肖调义等.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5] 张定群,赵丽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110-111.
[6] 马洪连,吕蕾蕾,张益嘉.国内高校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4).
[7] 王永建.实习方式改革与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
[8] 刘焕亮,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6).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2-02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如果从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范畴,除了包括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外,还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如(1)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影视、歌曲、游戏、报刊杂志;(2)与文化相关物质消费品的间接消费,如电视、相机、音响、电脑等;(3)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4)文体娱乐活动的公众及个人消费,如:1)大型演出、赛事、庆典;2)歌吧、舞厅、KTV等;3)书画、奇石、古玩的收藏等。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众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文化消费状况密不可分。就中国蓬勃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快慢会时刻影响文化消费增减的速度,同时文化消费也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需首要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退居其次。并且一段时间与政治相关的文化活动充斥着社会大环境,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根本无从可言。开放搞活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成型,经济发展,市场火热,逐渐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渐趋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充盈活力:艺术作品的拍卖火爆;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空前;古玩拍品的不断升值;影视作品的票房攀高;娱乐消费的异军突起等等,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增长相辅相成。
淮南市北拥淮河,南依舜耕,资源丰富,自古得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1950年依矿建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火电三峡,煤电化产业齐头并进,堪称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市下辖6区1县,面积2 585平方公里,人口243.8万多人。淮南经济的发展带动沿淮、皖北,辐射华东地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5.7%。201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8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上述数据充分展示了淮南市近几年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屡创佳绩,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而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施大政,展宏图。已经制订城市未来五大任务:(1)“两型”发展;(2)“四煤、四化”同步;(3)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干部推动,创新发展;(4)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依据转型发展理念,培育主导产业;(5)共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由12 003元增加到21 000元,年均增长11.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4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惠及到了全市人民。
随着淮南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居民生活状况从原来的要生存渐渐转向要生活。新生活理念的提升,淮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就自然由吃穿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促使淮南文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市、区、镇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1)开展 “系列少儿舞蹈艺术节”“豆腐文化节”“紫金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大剧院及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并建成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毛集实验区还建立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建立焦岗湖影视城;完善“万人坑”爱国教育基地;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206文化产业园;4)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淮南子传奇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并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不断研发;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淮南市政府紧紧把握机遇,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并将发展经济的理念渗入到各级政府中。(2)市内各级各类协会、活动群体应运而生:紫金石研究会、市舞协、音协、美协;名人书画院、淮南书画院、淮南画院、摄影协会、花鼓灯剧团等等。(3)各级各类文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美术培训、音乐培训、影视表演培训、舞蹈培训、书法培训等等。仅田家庵区美术培训机构就有20多家。(4)专业文化团体渐趋消沉:市京剧团、曲艺团基本解体;歌舞团改革后成立歌舞剧院,每周一和在有演出时进行排练。群艺馆主要靠租场地生存。(5)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场所到处都是:KTV、酒吧、歌舞厅、民间喜庆歌舞团体、影视厅等。田家庵区KTV、歌吧就有40多家,学院路段就有13家。淮南市民狂热地爱上了KTV、歌吧等娱乐性极强的交流和沟通场所,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稍有时间,就和亲朋好友齐聚歌吧,欢唱现象遍及城区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在淮南市文化消费中,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会所、KTV、网吧、游戏场所等持续升温,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大型晚会、节庆连续不断。显然原因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极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广大淮南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手段,消费领域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延展,消费方式也从单一追求功用性向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从淮南市的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差别虽小,但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度与消费热情高低不一,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大学、中高职院校师生、企事业职工、职业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偏高,因此文化消费层次较高;而个私企业的老板、企业白领等高收入阶层和较好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是淮南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在淮南市文化消费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在中高档娱乐场所、节日庆典演出消费、文化培训等方面。作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其占据了大半文化消费市场的人群。而公园游乐场、动漫电子、游戏园、儿童乐园、农家乐等则聚集着大量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属于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消费的目的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大小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淮南文化消费人群和层次的不断拉大,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财富等不同的社会角色,消费观念也必然较以前差别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淮南市合淮区域一体化纳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淮河以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皖北“三化”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列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煤化工大规模示范项目;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淮南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煤、电、化工业的稳健提升、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三产的突飞猛进,保证着淮南经济的有增无减,成为淮南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必然对淮南文化消费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已经看到淮南市民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已迅速激活,并呈现高速运转的迹象,文化消费的必须性、必然性、时尚性以及品位正逐渐定位。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在持续地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产品供给,使产品更能够满足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只有始终如一地把文化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才会在未来更加彰显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时刻关注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其良性运转,提升市民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并及时调整问题,把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引导到良性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随时更新现代文化设施,确保大众文化消费再上台阶。诚如是,淮南市的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9).
[3] 颜鹏.陕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1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卷烟的“百牌号”战略,到“两个‘十多个’”战略,通过联合重视和严格的市场管理,来重点培育一批强势品牌,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但与国际卷烟品牌相比,中国卷烟品牌在规模实力和市场集中度等方面仍然差距很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急需提升。
本文在分析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品牌培育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以安徽中烟“黄山”品牌培育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2中国卷烟企业品牌培育现状
2.1中国卷烟行业现状
中国卷烟行业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为中国卷烟品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行业政策和市场环境。
首先,烟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中国烟草加大改革和整合力度,出现了以上海烟草、红塔烟草、红云红河烟草、湖南烟草为代表的烟草巨头,烟草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行业为国家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烟草行业全面导入品牌战略。烟草行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行业品牌的集中度日益提高,烟草行业关注的问题已经从如何“做产品”变成如何“做品牌”,如何进一步“做大品牌”和“做强品牌”以及如何进一步“培育品牌”和“维护品牌”。“中华”、“云烟”、“玉溪”、“芙蓉王”、“双喜”、“利群”、“黄山”等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得到较好的发展,烟草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实力得到增强。
第三,烟草行业新型工商关系逐渐建立。国家烟草管理部门对新型烟草工商关系提出了要求: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任务。目前,烟草行业工商协同营销的新型工商关系已经初见成效。以安徽烟草为例,2007年,安徽烟草共同实施黄山品牌“双百工程”,工商协同,共同推进,黄山品牌全年销售黄山品牌卷烟105.5万箱,单品牌实现调拨销售收入超过120亿元。
第四,烟草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从目前的烟草品牌管理工作来看,为了局部利益,地方工商企业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对卷烟产品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通和卷烟品牌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区域性的限制和保护不仅无法培育大品牌,反而将使一些烟草品牌因为地域优势而降低市场竞争力。
最后,中国烟草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化竞争,WTO和WHO的影响日益增强。目前,世界烟草业的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一是世界烟草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二是世界高端烟草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烟草行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整合再造、改革创新成为世界烟草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世界烟草企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跨国经营方向发展。在WTO、WHO的既定框架内,如何参与国际化竞争,将是中国烟草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2中国卷烟品牌培育现状
在行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卷烟企业对卷烟品牌的不断培育,中国卷烟市场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卷烟品牌,并且中国卷烟企业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中国卷烟品牌培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品牌发展“强者趋强”,重点骨干品牌持续扩张,高端品牌加速发展,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受市场竞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卷烟品牌数量不断精简压缩,品牌集中度持续提高。2008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次提出了确立全国性重点骨干品牌的品牌培育思路,同年7月3日,《全国性卷烟重点骨干品牌评价体系》出台,在百牌号的基础上评选出中华、云烟、芙蓉王、玉溪、红塔山、苏烟、利群、黄鹤楼、七匹狼、黄山、南京、双喜等一批重点骨干品牌,对这些品牌实施重点考核。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卷烟品牌的集中,这些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将越来越大,支撑作用也将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高端卷烟品牌也加速了发展的步伐,“华溪楼王”是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的代表。“中华”、“玉溪”、“黄鹤楼”、“芙蓉王”是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的主导力量。各大品牌近两年销量见图1所示。高端品牌的加速发展引领了烟草行业的品牌发展趋势,对行业的贡献度持续加大。
(2)与国际卷烟品牌相比,中国烟草品牌在规模实力和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差距很大,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国内烟草企业,就盈利能力而言,中国烟草远远高于跨国烟草公司,但这是以专卖体制保护和相对较低税负水平为前提的。很多发达国家的卷烟销售税收率(各项税收占卷烟零售价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以中国卷烟品牌目前的成本控制状况,如果卷烟税收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绝大部分品牌将出现大幅亏损。
当今世界烟草市场基本上被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日本烟草三大公司所把持,三家公司的卷烟产量已占到世界卷烟总量的41%。中国烟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仅为16%,而美国该指标达到96%。近年虽然中国一批重点骨干品牌竞争实力显著加强,但与国际卷烟品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国内烟草的佼佼者“红塔山”和“中华”两品牌为例,2007年数据显示,“红塔山”的市场集中度为2%,而世界第一品牌“万宝路”的市场集中度为61%,且前者的年产量还不到后者年产量的10%。2006年“万宝路”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亿美元,“中华”的销售额为39亿美元,仅为“万宝路”的12%左右。
2.3中国卷烟企业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卷烟品牌培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国卷烟品牌导入时间较短、长期的烟草专卖、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中国卷烟企业在品牌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在品牌规划层面,中国卷烟品牌的定位意识非常强烈,存在的真正问题是“定位”理论的滥用和误用。表现为定位更换频繁、定位同质化和定位不清,盲目开发形象品牌等,从而导致品牌个性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建立较为稳定的品牌形象,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2)在品牌体验层面,许多卷烟企业都已经开始借鉴关系营销、事件营销的策略,但是中国卷烟企业具体执行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烟标设计无法真正凸显品牌个性。随着《公约》对烟草企业宣传渠道的制约,烟标成为烟草品牌传播最有价值的媒体。虽然一些具有品牌意识的中国卷烟企业越来越注重烟标设计对于塑造品牌个性化形象的重要作用。然而,通过烟标设计传达个性和内涵的卷烟品牌仍然不多。
其次,事件营销、关系营销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科学规划。中国卷烟企业实行体育营销不乏成功者,如红河找到了与其品牌核心“刚毅、永向直前、现代男人魅力”高度吻合的运动——赛车,赛车“刺激、惊心动魄、男人的梦想、现代感”的体育内涵可以更好地传达其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其品牌个性。但是大多数卷烟品牌的体育营销都较幼稚,缺乏长期规划,无法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
(3)在品牌管理层面,卷烟企业已经具有了品牌培育的初步经验和知识,但是很多卷烟企业缺乏长期品牌资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忧患意识和战略思想,片面追求知名度。
目前,在国内卷烟品牌也出现了如中华、玉溪、芙蓉王、黄鹤楼等在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两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的案例,但仍然有不少卷烟品牌片面追求品牌知名度。品牌发展困境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品牌资产内涵的认识不清,对目标消费者、对于品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大多数烟草企业的短期销售目标、不断扩张产品线等销售行为也导致品牌资源分散,品牌目标市场界定不清,品牌忠诚度下降,模糊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3中国卷烟品牌培育策略
3.1运用“品牌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
所谓“品牌原型”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玛格丽特·马克和卡罗·比尔森提出,是指某一品牌要打造的专属形象,并让这个形象成为满足目标受众内心渴望的符号,品牌原型能够引发消费者深层的情感,让一个品牌能够在消费者心中“活起来”。
玛格丽特·马克将品牌原型分为四类12种,向往天堂(天真者、探险家、智者)、刻下存在的痕迹(英雄、亡命之徒和魔法师)、没有人是孤独的(凡夫俗子、情人和弄臣)、立下秩序(照顾者、创造者和统治者)。
品牌原型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的,它们来自人类深层次无意识的原始记忆。关于品牌原型理论如何构建品牌个性,笔者将在安徽中烟“黄山”品牌培育的个案中进行详尽分析。
3.2个性化烟标设计和构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品牌形象塑造主要包括两种:个性化设计和构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个性化烟标设计是设计与目标群体个性特征和审美取向相符合的烟标。这能让消费者清晰把握视觉形象所传达的品牌个性特征和产品特征,可以迅速引起共鸣和认同,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为了达到烟标设计构建和传达品牌个性的目的,烟标设计要遵循的原则是:
一是与品牌形象和品牌格调相吻合,实现品牌形象视觉的统一性和丰富性。
二是要提供文化附加价值。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消费者提供超越物理属性的文化附加价值。
三是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包装设计要把握21世纪消费者的审美趋势,通过个性化设计引领一种时尚。
另一个品牌形象塑造方式是构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是品牌形象资产的一部分,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第一概念,也是品牌能在众多同类品牌中能够一眼就被识别的清晰面孔。个性化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视觉、品牌行为、品牌声音等几个部分。其中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是重中之重。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以品牌标识为核心,由品牌视觉基本元素、品牌视觉应用要素、再生资源等构成。
3.3盐模式品牌传播和360度品牌传播
在品牌体验层面,采用盐模式品牌传播和360度品牌传播模式。
品牌体验方式一:盐模式品牌传播。盐模式传播是体验营销的一部分,产品通过该模式传播以后,相应的品牌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使得他们会很冲动地去买你的产品,事件营销是盐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烟草品牌来说,盐模式品牌传播是值得探索的品牌传播新途径。
品牌体验方式二:品牌360°传播。品牌360°传播由奥美提出,是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深入和延展。360度品牌传播从解决问题入手,用量身定制的方案解决问题。针对“品牌挑战”,很可能解决方案根本不是“广告”,而是员工培训、公共关系或更好的销售渠道。在烟草品牌的传播过程中,通过运用360度可以很好地明确传播目标,界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手段、深入与消费者沟通互动,实现品牌传播面的扩大和消费者沟通的深入。
4案例:安徽中烟工业公司“黄山”培育之路
在中国烟草行业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先后完成了蚌埠卷烟厂、合肥卷烟厂、滁州卷烟厂、芜湖卷烟厂、阜阳卷烟厂的联合重组。2007年1月1日起,皖烟、迎客松作为子品牌,联合进入黄山母品牌,实现黄山与皖烟、迎客松的“三合一”。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对大“黄山”品牌进行了精心培育,以下将从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4.1品牌规划层面:挖掘品牌原型,创造品牌个性
黄山品牌的广告语“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着眼点依然更多放在黄山的自然境界上,而在新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中,安徽中烟从“大黄山”的视野和格局出发,将黄山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河流中,将“黄山”放在东西方文化的特征和比较上,探索到“黄山”不仅仅是山之极品,美之图腾,更是民族图腾、东方象征,浓缩了东方智慧。
在品牌核心价值的创意上,超越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黄山物质层面的一重参悟,挖掘到黄山人文和精神层面之真谛,构建起由“自然世界”、“人文世界”和“精神世界”三大维度构成的黄山本质认识和参悟系统。
在重新探索黄山本质的基础上,安徽中烟应用了“品牌原型”理论来进行“黄山”品牌核心价值提炼和品牌个性塑造,即将“黄山”品牌人格化。在“品牌原型”理论提及的12种原型中,安徽中烟基于对“黄山”的本质认识,从“智慧”、“君子”、“感悟”等抽象词汇出发,赋予“黄山”以“智者”的品牌原型,并且对“智者”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黄山”所象征的“智者”是有大智慧、宽怀,对人生具有本真的感悟,并实现着生命超越的人,清晰界定了“黄山”品牌形象的内核。
从“智者”品牌原型出发,品牌广告语升华到自然、人文、精神三者合一的智者境界——一山一世界,一座山悟出了一种境界,一座山启发了一个世界,一座山凸显了万千世界。
4.2品牌形象层面:规范品牌形象,彰显品牌个性
品牌形象塑造一:推出黄山新视界。
黄山(新视界),是黄山品牌诞生50周年之际,安徽中烟公司开发出黄山品牌巅峰之作,是安徽烟草最高端的一包香烟。
黄山(新视界)在开发过程中,安徽中烟采用最佳优质烟叶,采用最好的技术力量,选用目前最高的技术平台和加工平台,突出体现产品的自然味、醇和香,黄山(新视界)同时采用“低温慢烘”的柔性醇和工艺,保证产品香气高雅而醇正。
黄山(新视界)的设计,遵循“简洁”、“大方”、“强化品牌识别”的现代设计思维,紧扣黄山品牌“一山一世界”核心品牌价值。黄山(新视界)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体现尊崇和华贵,同时凝聚着黄山品牌的升华和创新,黄山品牌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
品牌形象塑造二:出版《黄山世界》品牌杂志。
安徽中烟定期出版《黄山世界》品牌杂志,《黄山世界》杂志丰富和传达了黄山品牌内涵和个性,成为联系品牌与消费者、渠道商、终端的桥梁和纽带。
4.3品牌体验层面:举办体验活动
品牌体验层面,举办“2008年黄山杯斯诺克国际对抗赛”,进行盐模式传播,让消费者体验“黄山”品牌个性。台球运动不仅是体力技术上的运动,同时也是智力上的竞争,香烟在此时此刻真正成为了智慧引擎,思维的动力。而黄山品牌以“智者”为原型,智慧、进取、成功诠释了黄山品牌的深刻内涵。因此,台球运动是黄山品牌在搭建体育营销传播平台上绝佳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71-05
“十”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提出要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保障条件为关键,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改革为基础,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学生团体活动为拓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研究在参考原有研究的基础上 [1-14 ],依据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拟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展开研究,企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课题组对G大学经济学专业2011-2013年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9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00份。从调查结果看,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值较高,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不是很满意;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高年级大学生的认知更为理性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乐观。
1.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期望较高
在“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何期待”选项中,选择“很渴望”的占35.79%、选择“渴望”的占49.83%、选择“没兴趣”的只占11.37%。分年级看,2011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28.57%、选择“渴望”的占58.24%、选择“没兴趣”的只有4.40%。2012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0.61%、选择“渴望”的占58.16%、选择“没兴趣”的只有1.02%。2013级大学生,选择“很渴望”的占36.36%、选择“渴望”的占57.27%、选择“没兴趣”的只有0.9%。由此可见,低年级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则高于高年级学生。
2. 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不高
在“你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选项中,只有5.35%的学生评价为“很满意”,11.37%的学生评价为“满意”;43.48%的学生评价为“基本满意”;而有39.80%的学生评价为“不满意”。分年级看,2011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1% 、“满意”的占13.19%、“基本满意”的占50.55%、“不满意”的占35.16%;2012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3.27% 、“满意”占15.31%、“基本满意”的占37.75%、“不满意”的占33.67%。2013级,评价为“很满意”的占1.8% 、“满意”的占6.34%、“基本满意”的占42.73%、“不满意”的占49.00%。尽管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评价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总体评价普遍不高。这充分说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
3. 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
在“你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调查中,“积极”占4.68%、“比较积极”占29.77%、“一般”占57.86%、“不参与”占7.69%。分年级看,2011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6.27%、“一般”占57.14%、“不参与”占7.69%。2012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7.75%、“一般”占55.10%、“不参与”占7.14%。2013级,“积极”和“比较积极”占30.91%、“一般”占60.91%、“不参与”占8.18%。可见,目前大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有积极性参与的不足三分之一,多数学生比较被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创新活动没有兴趣。
4. 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满
在“你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何评价”选项中,“很满意”占2.01%、“满意”的占14.05%、“基本满意”的占54.85%、“不满意”的占29.10%。分年级看,2011级,“很满意”的占1.1%、“满意”的占12.09%、“基本满意”的占67.03%、“不满意”的占19.78%。2012级,“很满意”的占3.06%、“满意”的占21.43%、“基本满意”的占51.02%、“不满意”的占24.49%。2013级,“很满意”的占1.82%、“满意”的占9.10%、“基本满意”的占48.18%、“不满意”的占40.91%。结果表明,不仅学生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不满意,而且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能让一个人站起来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意识。可见,人的行为是由其自身的意识和观念来决定的,那么,创新这一行为存在的前提就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如果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即主动性),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如在“创新活动参与程度”的选项中,57.8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选择“不参与”的学生高达7.69%。调研结果表明,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41.14% 的学生认为,“创新动力不足”是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激烈竞争的升学压力,一些学生存在着“得过且过”和“60分万岁”的心理,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自觉性。二是传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学习方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学习方式越科学有效,创新能力和水平也就会越高。然而,一些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性不足,制约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忽视了个体差异
在查阅国内几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不仅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区别不明显,而且选修课程不够充分,培养方案明显存在着趋同性,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不能自主地结合自身特点和喜好进行选择。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和G大学在除去全校必修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外的公选课所占比例,北京大学“任选课”学分为23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为16.4%;厦门大学“跨学科基本课程”为10分,占总学分的10%;山东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6分,占总学分4.3%;而G大学的总学分为178.5,“公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为5.0%。不难看出,虽然高校任选课占总学分的比重有所差异,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不高。如果在培养方案中不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话,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同时,统一的教学计划、工厂化的培养方式,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每年的就业状况表明,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不同职位要求的多元化素养。
3. 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性不突出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G大学52.84%的学生对课程设置表示为“基本满意”,而26.75%的学生表示为“不满意”。在“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作用”的选项中,23.75%的学生认为起“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38.13%的学生认为起“引导创新思考”的作用;29.43%的同学认为在“鼓励探究行为”方面的作用较为突出。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兼顾“大”而“全”,而真正体现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高 [15 ]。从国内几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能发现类似的问题。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40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专业课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重分别为24.29%和35%;厦门大学专业课占总学分比重是24.3%(理科)和26.4%(文科);G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是178.5,而专业课学分的比重为31.7%。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未能凸显专业性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4. 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是以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或存在的时间长短划分的,而是以所依靠的主体区分的。教学方法的“新”与“旧”,不仅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G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5.05%的学生对现行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而24.41%的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意”。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教学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大多数教师仍在沿袭“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探究式、情景式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未能充分运用,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高校在考核评价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但仍然是以纯粹的考试为主,且考题来自于教材,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就经济学专业而言,目前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是考核方式单一,多数课程考核仍以笔试为主,其他考核方式较少运用;其次是评分标准过于死板,各科成绩评定以参考答案为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次,在各科成绩评定中,以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目前的考核方式,不仅难以测评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
在对G大学创新能力调查时发现,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均不理想,对课程体系“不满意”的比例为26.75%,对教学模式“不满意”的为24.41%。针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在公共基础课设置方面,除了开设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应增加公共选修课,如文化类、法律类、文学类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专业课设置方面,除必修的专业课程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经济热点问题讲座、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加强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二是教学方式改革。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高等教育史表明,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由英国学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19世纪末,牛津大学将导师制运用于本科教育。我国最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1938年倡导推行 [16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只在部分高校实行。在对G大学的调查中,近60%的学生希望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这说明,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强烈的需求。G大学在本科生“双百工程”创新实验班实行了导师制,从实践结果看,效果也是显著的。该校先是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遴选指导老师,学生入校后根据意愿选定导师。导师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科技创新活动、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个性化也得以彰显。同时,还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 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从实践来看,应着力在以下方面下工夫: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组成员全部由学生组成,项目任务由学生完成;每个项目选配1-2名指导教师,教师从项目申报、调研、资料准备到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通过做项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聘请国内外学者做学术讲座。让学生既能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并可与专家学者交流,又可以开阔视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10余次,各专家的学术思想相碰撞,各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科研能力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三是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或学术沙龙。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G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立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收到征文40余篇,获奖论文在会议上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不但学生的学术思想能够相互启迪,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搭建实验和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是加强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如建设ERP软件实验室、ERP沙盘推演室、SPSS统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室、模拟炒股平台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训练中心等。同时,要完善实践课程,保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组织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如产学研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定期分批地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创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实习计划由共建双方制定,指导老师由双方互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教学实习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三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农村和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广泛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
5. 深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核内容应体现综合性。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越所开课程学习的知识范围;不但如此,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更加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应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课外阅读、专业技能、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等进行综合考核。尤其要将学生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纳入考核范畴。二是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命题考试与专业考查相结合。除必要的课程考试外,应多采用创意方案设计、成果演示、案例分析、写作论文等形式对专业能力进行考查。命题考试应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应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且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40%左右。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来看,应进一步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刘淑华,庞智强.试论财经类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2):97-99.
[2]蒋晓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理分析和培养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18.
[3]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教学研究,2009(3):79-81.
[4]吕科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六性”培养的评价及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40-143,153.
[5]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6]刘红梅,王克强.制约商科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77-81.
[7]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教改新视野,2008(8):28-29.
[8]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理论,2003(4):1-4.
[9]龙志鹤.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6(3):60-61.
[10]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教改新视野,2006(11):17-18.
[11]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12]吴郁秋.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83-85.
[13]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7.
[14]胡效亚.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28.
[15]徐永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1(4):30-3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