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李清照诗词大全11篇

时间:2022-03-31 12:11: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李清照诗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李清照诗词

篇(1)

李清照诗词文艺术技巧高超,善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感情,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实际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让人在平淡之中见其深邃之意。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记叙了一次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词人以“溪亭”、“日暮”、“藕花”、“欧鹭”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一幅夕阳晚照下的迷人画面。在黄昏时候,碧绿上的荷塘上,有着婷婷的藕花,群栖待宿的鸥鹭,其间飘荡着一艘小船,船上是一位满脸绯红的少女,她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回舟,奋力摇着双桨,却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词人用率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气又充满青春豪情的画面,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如此欢快爽朗,不理会世俗,不计较失态,语言朴实无华,笔调轻松活泼,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让人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脾性,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去尽雕饰,却写尽了一位新嫁娘好胜甚至嫉妒的心理,写出了闺房的乐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用情深厚 崇尚自我

李清照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婉约词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男词人的儿女态和女词人的闺阁情总是有所区分的,男性词人香艳的词风,当然也有深厚的情感,但本着男儿之身,只能写尽儿女情长,却难以体会女性心理的微妙变化。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细腻的心理感受和独特的词人气质真实地反映了女性自身的感受与内心体验,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因此她的词就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词人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例如她在《点绛唇》中大胆真率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天真烂漫、俏丽活泼的少女荡完秋千后轻衣透出汗香,累态可掬的娇美情态。“露浓花瘦”既写出晨曦露珠的晶莹剔透,未开之花含苞待放,又写出少女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下片笔锋转折,细致地刻画了少女的羞态和娇憨神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细节,将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也把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中透露出词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含蓄真挚。

又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词,李清照本因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而牵扯相思,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上阕表面上写残荷、凉竹这些寻常的事物,实质上在写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思夫之情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于是作者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但是独自击浆怎不让词人愁情满怀,于是出现了“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这一迫切思念的外在表现。下阕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由己及人,写出夫妻二人的心心相印,两地相思的信任之情,心早已被深愁笼罩,浓得化不开,自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形象地反映了词人愁眉变化的情景词人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道出了女性独有的情感体验,在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中水融毫无痕迹地获得这样杰出的词作,不能不令人惊叹。

三、用意深沉 心系家国

李清照饱尝人生甘苦,前期生活幸福安定,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妻分离,到后来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词人却能顽强独立地生存下来,并能在人生的苦难中重新审视自我,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惊叹。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怀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篇(2)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刚刚穿上。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⑷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太平御览》卷九七O引《宋书》,谓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译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词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词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赏析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

一、漱玉词与漱玉词中的诸多意象概述

作为“婉约派”诗词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其风格特色上,不仅与其从安逸到飘零的人生际遇相衔接,而且恰到好处的与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相吻合,表现出了漱玉词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1]。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她在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得漱玉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更加直接、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在某一首词中所要表达出的丰富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意象的运用,才成就了漱玉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成为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词创作的千古典范!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诗人或词人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为了充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寄托其情感的主要物质载体[2]。意象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环节,事实证明,李清照的诗词之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读者的共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其诗词中丰富的意象!

二、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几种典型意象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三十余种意象,范围涵盖了动物、植物、静止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囿于篇幅的限制,要想对每一种意象都做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里,笔者仅就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多和最典型的几种意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神韵!

“花”意象,是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的最为频繁的意象,在其整个意象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参照王人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收录的四十多首词,其中有35首都可以寻觅到“花”的踪迹。在这35首写花的词中,直接提到花的名称的就有28首,包含有“荷花”、“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等等诸多花名。在漱玉词中,各式各样的花和词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象征关系,词人借助于这些绚烂多姿的花朵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记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的情境,词人将“溪亭”、“藕花”、“鸥鹭”等诸多景物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日暮划舟游湖图》,表现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诚然,词人可以享受此乐趣,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开明、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她可以从容的走出家门、寄情山水之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寻常百姓家闺女所不能享受到的乐趣。

在漱玉词中,“月”所承载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情况下诗人们所赋予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是更多的表达一种“思夫盼团圆”与独守空房时的空廖、凄清的心境。对“月”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星桥”、“中秋”、“花影”等等意象,这些意象有的是一提到“月”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的,有的是与“月”有关的,不管怎样,这些与“月”有着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意象,共同为词人抒感提供了寄托。回到漱玉词,前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后有“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春暮》),前者作于李清照与丈夫离别前,后者作于与丈夫离别后,二者共同指向的主题就是不忍与丈夫分离。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的感情,丝毫不逊于被后人千古传唱的梁祝和李杨。如此深厚的感情使得哪怕是一会儿分别都会让李清照痛苦不已,所以每当分别时,词人便会将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寄于月亮之上,从而表达对丈夫的深厚情感个无限思念。

“江”意象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的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较为频繁的意象。对“江”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双溪”、“舴艋舟”、“轻舟”、“池塘”、“千帆”等等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后所写诸词中,化用“江”意象最好的一首词,则当数《武陵春•春晚》。这首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三月初。首句写“花已尽”与题目中的“春晚”二字相结合,表现春天即将逝去,继而暗指词人的“春天”也已过去。当时李清照身在金华,作词的时候,对李清照人生转变有着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国破、家败、夫亡都已经成为现实,词人春天不再,故内心愁苦之极。全词的重心在于抒发词人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下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侧重于揭示作者内在情绪的波动起伏。作者将满腹的愁思化为有分量的形象,表现出词人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后的悲苦心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人会有“境界凄婉劲直,动人悲怨之怀”的感叹。

雨,总是给人一种凄凉、阴湿的感觉。对“雨”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风雨”、“细雨”、“雨疏”、“黄梅雨”等等意象。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风雨”意象无外乎三种情况: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1]。如李清照作于赵明诚亡故后的宋高宗建炎三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表面看起来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到,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十分深厚,仅仅是在分别时李清照便已经有了“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闺思》)的感叹,就更不要说二人在生离死别的时候了。亡夫的风雨不停地击打着词人的身心,悲愤之余,词人吟出了“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绝望悲情,让读者也止不住落泪。

篇(4)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之词,卓然自成一家,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异彩纷呈。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愁词多至近10首。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靖康之耻”为界,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为离别之愁;南渡后愁词的主题则为遭遇之愁、家国之愁.

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虽为才女,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夫妇二人恩爱异常。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一剪梅》这首词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由外表而及于内心,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多年,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他不可能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艳的妩媚气氛,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从而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清高生活的意趣,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

公元一一二七年,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发生了“靖康之变”,接着北宋灭亡。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接着又有词人对“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由前期的离别之愁转变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以酒消愁,身处异地,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痛彻心扉了。她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透露着国破家亡之愁。《永遇乐》这首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一个愁字油然而生。

篇(5)

今生苦难已受尽,

人生在世几多情.

梦醒十分枕边泪,

道是无情却有情.

无奈幻梦已破碎,

再寻已是人归去.

孤独一生需人陪,

无奈无人解心疑.

心中疑惑数千缕,

何人带我出谜云.

梦醒即刻去寻梦,

无奈物是人已非.

残梦依旧是原梦,

只恐人心已变更.

友情爱情早已灭,

惟恐亲情也弃之.

梦醒带走心中人,

篇(6)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被狭隘地禁锢在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礼教观中。这些封建礼教的观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学活动中,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话语体系和形象群体中。[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关心周边的社会状况,甚至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她们对自身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个体,一个独立女性的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识。

文学创作作为独立的个性化创造,作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最能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的内心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在众多女性文学作家中,李清照与舒婷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大胆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成为“婉约之宗”。她的诗词中流露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她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由宽松的生活氛围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追求自由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认识并把握社会,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曲婉约清丽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年少时的作品。它描绘了李清照作为女子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李清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婚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幸福恩爱,而赵明诚却经常离别在外。李清照便在诗词中表达对丈夫的思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流落南方的赵明诚不幸因病逝去。李清照怀着孤苦悲伤的心情写下《南歌子》、《孤雁儿》表达她内心深处对往日爱的追忆和丈夫逝去的悲痛。“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年代,李清照对国家兴亡也极为关注。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她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永遇乐》中就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的现实:“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打马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等多篇诗词也都影射了北宋末年朝败,国家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地在封建社会公开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地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3]

二.舒婷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是近代文学史上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满着独立乐观的积极态度。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4]例如,她的《赠》《无题(1)》《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等多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内心对爱情的体验,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自信与乐观。

舒婷的爱情诗中,影响最大的是《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舒婷作为一个女性对爱情中独立人格的向往,还表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为“树”这个独立而不是弱势的形象参与到爱情中,是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挣脱。反观“美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所张扬的女性自我意识、人格独立,才是全人类女性所追寻的最终归宿。[5]她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意识不卑不亢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唤醒了无数中国女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女性自我意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婷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女性,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她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十六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你用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从舒婷的诗词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对爱情中男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李清照和舒婷的诗词,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鲜明的女性意识让她们的诗词独具魅力,也会影响更多的女性作家乃至更多的中国女性。

参考文献:

[1]佘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2]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新华文摘.1994.

[3]苏虹.《李清照女性意识论》.皖西学院学报.2007.

篇(7)

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颇多自然意象,有很多词写到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将其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词人。

一 李清照的经历与词风特色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尤精诗词。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思。李清照早期词作多是描绘少女生活和歌颂美好自然的欢乐之作。她优裕的家庭生活以及本身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纯真女子。

(二)甜蜜温馨的情怀。李清照与赵明诚成亲后,便沉浸在幸福之中。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之中的新妇,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妩媚娇憨、聪颖多情,透露出词人充满自得和自信的愉悦和欢欣。

(三)幽怨伤怀的思妇情结。李清照的词除了对少女青春易逝的悲怀之作,还有对离别的伤怀,尤其是李清照结婚之后,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宦,这就使得词人产生了绵绵的相思之情,不免借词倾吐愁情。这一时期,落花成为其词作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花”成为词人的情感依托,她把相思之情同对花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交融在一起,在浅显的话语中凝聚着深沉、细腻的情感。

(四)婉约精致的词风。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她还善于提炼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李清照词中花卉意象的选取与展现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如提到梅的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除了最受作者喜爱的、贯穿作者一生词作的梅花外,还有桂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

(一)李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常将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着她美丽凄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情感。在《渔家傲》中,词人这样写到: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人在歌咏傲立霜雪之中以报春信的梅内在品质的同时,又对梅花的外在形态美予以观照。这样完美的梅花真是让人怜爱,与其相比,其他的花黯然失色。写到此处,词人笔锋一转“此花不与群花比”,表面上是突出梅花的超绝品质,实质上在强调融内在品质与外在美感于一身的梅花就是自己,是傲然独放、卓然不群的花之君子。

(二)李词中的桂花意象。在众多的花中,李清照最爱桂花,虽然她对桂花着墨不多,但她对桂花赞誉足以傲视尘俗。她笔下的桂花,不仅柔美动人、内蕴丰富、亭亭玉立,有温雅的秉性,还具有人的情致,显示了桂花多面之美。其实这是她追求更高的精神志趣的写照,她像桂花一样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独立,坚守着自己远离世俗,不求闻达的高尚情怀。

(三)李词中的意象。李清照写,突出了菊斗风傲霜之气,生长在秋天,使人想到“秋”者“愁”也,伤别离,寄乡愁,把乡愁因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抒发的愁怀已不是往日的闺情,她的词作变早年的清丽、明快为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

《声声慢》通过、雁、梧桐、细雨等伤感意象、秋日意象交织在一起,与词首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衬托,一层层剥落词人失落、孤单、凄苦的心境,在这首词中,不难体会到词人在丈夫病逝后孑然一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时的孤苦与凄凉,达到了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正表现了词人高洁纯美、不同流俗的“式”的精神品格。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和她的词作,可以发现她如“花”般的心路历程。她丰富多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对花的格外关注与热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花的开谢荣枯相暗合。对花的关注与咏吟体现了李清照自身的人格,特别是特定的时令里的写照。李清照生性高洁,在生活中常以花卉为伴,如果说李清照花意象的选取是宋人审美观照的产物,那么她对梅、菊、桂等痴心的吟诵,却透视着她作为封建女性的审美情趣。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她所创造的独特的“花”意象系列,将以永恒的魅力,感染和陶冶着后世人们的精神世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感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全宋词 北京.中华书局,1965

篇(8)

一个是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与他人的南唐后主。一个为身单体薄,经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坚强女子。他们都同样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生活时光,也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日子。他们都经历过亡国之难,他们通过词传递出的亡国之音必将更为深刻,更为被人们所关注。比较李煜与李清照的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差异,感受两人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聆听两位伟大词人的叹息。

一、思想内涵的比较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从此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李煜这一时期的词,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发出悲凉的亡国之音。

(一)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

1.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他的词给人一种泪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画面。如: "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国梦重回,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 "不堪回首",道尽多少人世无常的悲慨和亡国之痛!

2.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许多通过"梦"来表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入宋后,李煜做的"梦"特别多,为了追忆一次次美好的梦境,他陆续写了四首小词,《望江梅》(二首)、《忆江南》和《望江南》。《忆江南》描写了梦中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繁华景象;《望江南》一连用了三个"泪"字,可谓泪水涟涟,是词人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李煜通过梦境的描写使得饱含亡国悲情的词,句句感人肺腑,语语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追忆之词虽美,虽悲,虽血,却会多少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亡国之音,李清照却有别一种思想内涵。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亡国之音

1. 表现形式。

(1) 表现在怀念故土思恋家乡上。"靖康之变"后,在30余年的漂泊、流浪的生活中,尝尽了寄人篱下的疾苦,对故乡、往夕的思念自然是难免的。如其南渡后的早期作品《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从上已节前起笔,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词句写词人长夜难眠,思念家乡之苦。抒发作者失望、苦闷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她对故国家园的殷切怀念。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词以芭蕉"阴满中庭"渲染浓阴的幽暗,衬托出了环境的凄凉。从听觉上点染了雨打芭蕉的寂寞冷清。词人以"北人"自称,道出了她怀念故土、不惯旅居的彷徨与悲切。

(2) 表现在悼念亡夫,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的突然病逝使李清照颠沛流离的生活雪上加霜,与丈夫的生死相别使她这一时期的创作大一部分以悼念亡夫为内容。如其悼亡词《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词情凄绝,似有多少血泪在其中,令人不忍卒读。感情真挚深厚,动人肺腑。特别是尾句"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将鸿雁传书的典故用出了新意,对亡夫的那种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表现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李清照的词表达亡国之音,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就比李煜的词,在思想上更为出色。她的词《永遇乐》,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她后期的词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表现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这真正体现了博大的中国文化和向上的民族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社会意义。

亡国之君李煜追忆,流泪,悲出了血,而李清照却悲家愁国恨,表现出了对人民,国家的关注,使人肃然起敬!

转贴于

二、艺术特点的比较

(一) 词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1. 李煜词的语言隽永,表现力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艳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艳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2. 李清照词语言极具创造性。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在《声声慢》中,会词一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勾勒出作者悲伤欲绝的愁苦心情。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还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前人借白居易形容瑟瑟曲的语言来赞美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并非过誉之辞。

(二) 创作手法多样性的比较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李煜后期的词善于运用工细的白描,鲜明的对比,悲欢的映衬来表达亡国之音。亡国后,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亡国之恨、故国之思,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以及伤春悲秋来倾诉,一景一物,"触目柔肠断",字血声悲。

相对而言,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表现手法就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李清照经常运用铺叙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李清照的词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亡国之音,更能感人肺腑,引起我们的共鸣。

李煜后期的词"无论就思想内容说,还是就艺术技巧说,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特风格"。②李煜倾其一生的心血著词,并醉心、徜徉其间,以至误国、亡国。无怪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也"。③李煜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广为后世传诵。这也是他积极影响后来人创作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才女。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揭示出宋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传递出了悲凉的亡国之音。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炽热爱国情怀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世界。她那正直、刚烈的人格魅力与其独辟蹊径的诗词艺术相得益彰。在那个只有男人吟风弄月的舞台上,是她填补了宋词的一处空白,他的词经受了历史长河的冲刷、久传不衰。

注释

① 李煜词. 《虞美人》.

②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③ 张璋. 历代词话[M]. 郑州: 大象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篇(9)

《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

李清照生活在距我们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至今无法查据她是否刻意减过肥,也无法清晰地近距离观赏她的姿容是雍容还是清瘦,但根据她在诗词作品中大量运用“瘦”这个字,似乎可以确定,她也许真的身型很瘦。当然也未必真是如此,因为,诗歌一般不写实,而是以“写意”为主。写意是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写进作品中的形象,一般不能按实情去理解,只能通过所写的意象抽象地去赏析,就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样,坐船而行,能一日千里吗?这不过是诗人李白觉得顺流而下,那船真是快如飞,便夸张地这样说而已。那么,李清照的“瘦”也就未必是身型瘦,但她反反复复地这样说一定有原因。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婚前生活十分优裕,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爱,爱情生活其乐融融。自从金人占领中原之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些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逃亡途中,行至乌江时,联想到了在被刘邦四面楚歌的包围中自刎而死的项羽,便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

篇(10)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词人。她才华出众,被誉为“婉约之宗”。尽管她词作的整体风格是婉约的,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对她的文学风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赵宋南渡为界,分析李清照词的风格在这两个时期的变化。

一、李清照词的前期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对风格的时代性进行了阐述,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表明文学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浓厚的文学氛围培养了她的艺术才能。李清照的前期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少女时期有父母的宠爱,婚后生活甜蜜,这是她前期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少女闲游

李清照前期词多写自己出去游玩的情景,描绘大自然美好的景色及自己游玩的兴致,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讴歌赞美及感伤时事,珍惜人生的思想。如《如梦令》词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词描写日暮时分,词人乘舟而归,误入藕花深处,鸥鹭受惊飞起的场面。词人勾画出了一幅夕阳、小舟、碧水、藕花、鸥鹭的美景图,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二首词写一夜暴雨过后,词人和侍女的对话,词人对花的关爱与侍女漫不经心地回答形成对比。这表现了词人对自然之景观察细致,惜花惜春,感时伤逝,和对时光飞逝容颜易老的感叹。李清照这些自然清新的词,是她少女时期的真实写照,这样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与她安逸的生活和处于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2.闲愁

李清照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她与丈夫赵明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敬如宾;但好景不长,丈夫要外出求学、做官,夫妻暂时分离给李清照带来了离愁别绪。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词人在这个阶段中没有之前悠闲的心态,多了种“独上兰舟”的孤独和寂寞之感,这种愁绪又难以排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充分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风是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这时候的词主要写少女闲游和闲愁,这与当时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李清照词的后期风格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中提到:“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李清照词的风格就受到了时代的影响。金军攻克东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被俘,北宋王朝的覆灭,丈夫的病逝,流寓在南方,这些都给李清照词的风格带来巨大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表达的多是一些有关生活的淡淡的哀愁,南渡后她的词则多用浓重的色彩来描写身边的景物和表达个人的哀愁。

在《声声慢》中,词人开头就用十四个叠字,渲染浓重的哀愁色彩,将心中难以压抑的痛苦喷薄而出。她昔日的愉快欢乐早已不在,心中多有不甘,于是开始寻觅,寻觅未果,悲哀和愁绪更重,便感觉清冷而凄惨;接着用“黄花、梧桐、细雨”等悲凉的景物来衬托哀情,哀情越写越浓,表达了词人内心极度的痛苦;其中的无助与悲凉,与南渡前的词人的情感与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词人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哀叹国土沦丧被迫流离失所的凄婉身世。词人由个人情感和个人离愁上升到故乡、国家,感情的升华表现了词人对故土与国家的热爱。

三、结语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稳定的,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时期的婚姻幸福,这些客观因素都为李清照词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她在词中描写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歌颂爱情,表达热爱自然生活的感情。南渡后,国土的破碎,身世的飘零,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她其独具一格的愁绪。正是由于时代的变动,生活的变化,词人随之受到影响,其词的风格也因此出现了变化。时代给生活带来的印记映照在李清照的词中,就导致了她的词前期清新、委婉,后期凄苦、沉郁。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