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理质量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1 23:52:21

护理质量分析

篇(1)

笔者选取皋兰县人民医院2014年间普通外科收治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对比研究,对照组18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8例,患者年龄35至69岁,平均年龄51岁。观察组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患者年龄37至73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病症,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普通外科护理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为: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缺乏风险意识,在处理护理问题时缺乏主动性,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问题;2)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力,普通外科患者病情具有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人员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情况,容易造成延误患者病情,导致患者康复较慢、失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和依赖;3)护理制度、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外科护理人员工作普遍繁重,护理人员在填写护理日志时容易出现字迹潦草、书写过于简单、病情变化描述不及时等等情况,这样会增加护理风险出现的比率;4)患者在手术后,由于护理不及时或者家属护理不当,容易造成引流管脱落、扭曲等状况,容易造成医疗事故。

1.2.2根据以上总结出的风险,笔者建议采取以下优质护理措施

1.2.2.1实施风险管理小组管理制度。将护理人员分成护理小组,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监督执行护理人员护理职责执行情况,准确、及时、有效的评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

1.2.2.2明确制定各项护理内容及要求,发现不当护理操作及时采取措施,采用鼓励、惩罚并行的制度。对于不当的护理操作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督促护理人员细致工作。对于优质的护理工作,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督促护理人员不断进步。以确保管理制度顺利执行。

1.2.2.3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护理人员高效、熟练的完成护理任务。及时分析医疗纠纷出现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用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同时,按时查房,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医患关系。

1.2.2.4做好病房基础护理工作,确保病房处于合适的温度、湿度状态下;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督促患者家属保持病房内的卫生及通风;保证病房安静,无喧哗;认真执行病房探视制度,说服患者家属尽量减少探视人员数量和次数,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休息环境及恢复环境。

1.2.2.5合理排班,保证护理人员休息及工作时间,确保护理人员不疲劳工作,并且,保证急诊等紧急情况发生时人员调动需求。根据护理人员年龄、护理水平、护理技术、护理经验等条件合理安排搭班配合,让有经验的护士带新护士,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

1.2.2.6普通外科手术中,监控手术情况,防止手术发生意外。术后明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方案的同时,灵活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1.3优质护理措施效果判断

采用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析,让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评分。

2.结果

笔者在对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0例,沟通不良0例,突况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例,沟通不良3例,突况4例。可见,对照组患者发生风险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

篇(2)

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发生医疗护理纠纷的重要隐患。护理工作注意护理安全,在护理实施全过程中,使患者避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躯体或者是功能方面的损伤,甚至死亡[1]。但是护理风险始终伴随着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等各个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伤害,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和医院带来损失。为了降低或减少内科护理的风险,保证患者安全[2]。笔者拟对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对策。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986例内科疾患患者,并筛选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内科患者486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2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67.58±11.24)岁,平均病程(12.35±8.4)年;再筛选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内科患者500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其中男335例,女165例,平均年龄(66.12±10.89)岁,平均病程(11.95±8.7)年。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输液护理、定时巡查、压疮预防宣传等基础措施。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并对陪护人员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宣讲。护理人员应注意地面的整洁干燥,室内整齐摆放物品,走廊、病房和厕所等湿滑处放置防滑垫或警示牌,以及设置安全扶手。多关注患者的动向,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性情狂躁的患者应该防护,避免受伤,并向亲属强调防护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随意取下防护栏,应注意患者翻身和下床的帮扶。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饮食、清洁和保温等注意温度的适宜。每天查房的时候,应强调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在离开患者时,应告知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接替看护,对于患者应注意随身携带识别卡和安全卡,卡片详细记录患者个人信息,亲属联系方法,便于患者的寻找[3]。娴熟使用开口器,避免牙齿脱落,如果发生脱落,应及时取出,患者吞咽要慢,进食时姿势要适当。在鼻饲时如果发生误吸,造成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抽出胃内容物,并取出吸入物,防止反流,避免严重后果发生。注意定时患者自身的清洁和翻身护理,为避免褥疮的发生,注意对骨突出部位的适当按摩。平时注意关注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言语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如果情绪波动大,甚至无法自我控制时,应采用物理手段制动或者使用药物进行处理,避免再次伤害[4]。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个人病历记录,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6个月的随访,其中86例随访失败,124例死亡,776例完成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以及亲属对住院期间内科护理,防止意外事故采取的措施的满意度显示:满意85例,占11.49%,一般满意235例,占48.25%,不满意166例,占34.16%,总满意率65.84%。实验组及亲属满意度:满意172例,占34.4%,一般满意235例,占47.0%,不满意93例,占18.6%,总满意率81.4%,两组总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临床分析,笔者认为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内科护理面对患者年龄大多较大,体质多弱,病程均较长,心血管病变快等特点,比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病综合症、高血压等,住院时间长,治疗时间长,患者情绪波动大,易烦躁,易动怒[3]。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护理技巧,避免医疗纠纷。护士业务知识不扎实,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自我学习不重视,业务培训不到位,协作能力低,操作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化,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护理记录不规范,内科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教育薄弱,监督不得力,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或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针对前述的安全隐患,笔者提出以下防范措施:内科护理人员应具备“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要敬老爱老,多为老年患者送温暖[4-6]。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轻柔,操作准确细致,讲解耐心细致,口服药物要分好给患者,定时发放到患者手中,并监督患者服用,必要时主动送服,对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应重点护理,给予生活照顾,多巡视,多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意外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注意自身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拓展知识面,完善专业技能,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多于医生沟通,做好协助工作,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严格查对制度,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强化法制观念,尽职尽责的完成日常护理工作[5]。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和质量标准,强化职业道德学习,加强“三基”训练,注重护理监督管理。多与患者沟通,消除安全隐患,心平气和的解释说明,热情的安慰体谅患者,提高患者与亲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理解。努力为内科患者提供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4]。

参考文献

[1] 莫甫丽.综合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84-85.

[2] 董艳.神经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与安全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21):4477-4478.

[3] 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60-261.

[4] 柯丽华.呼吸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2):30.

篇(3)

医院普外科是重要的临床治疗科室,并且具有手术量大、病情复杂以及患者数量多等特点,这样就使得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要远远的高出其他科室。下面本文将对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我院普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普外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388例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治疗并实施优质护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35.6±3.6)岁,其中男性患者204例,女性患者184例,而患病种类主要包括了胃癌、胆道结石、直肠癌、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乳腺癌、阑尾炎、胃穿孔、肝癌以及结肠癌等。

1.2方法 ①保证基础护理设施的完善性具体主要包括了将简易洗头器在患者的病床头,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分组情况进行各项物品的配置,保证每组均具备以下用具,如指甲剪、剃须刀等,并对患者每周进行定期的清洁处理,并由护理小组组长进行护理工作的合理分工和管理,将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记录,月底对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②对护理人员做分组,保证分组的合理性为了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必须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指导,使其树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同时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并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护理要求[1]。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保证每位患者都由护理人员负责,小组组长必须加强小组成员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指导。③加强护理人员相关文件的学习,提升认识度对于相关部门发放的一些文件要求和精神,必须宣传资料或者是会议的模式及时的向广大的护理人员传递,并且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指导,同时对操作规范、娴熟程度等进行明确要求。④加强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针对普外科各个科室的护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培训教育,如心理、沟通、饮食、保健、环境、切口护理等方面,使护理人员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定期查房和详细记录[2]。

1.3对护理质量的评估标准将压疮预防、护理安全、输液观察、掌握病情、巡回工作、健康教育宣传、导管护理、患者卫生以及病床环境等作为护理质量评估的八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并采用医院自制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估,在各个科室内和科室间每月开展自查和互查活动,观察时间为1年,得出护理质量平均分,并与前一年未开展情况下的平均得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优质护理的成效和影响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 13.0进行处理和分析,以t检验计量资料,当P

2结果

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普外科在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与开展前的评分情况下比较之下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开展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优质护理服务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开展,而护理的宗旨则是保证患者人生安全的同时,保证其身体与心理的舒适,促进患者医疗满意度的提升,同时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几率。

优质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其中基本护理则包括了对患者口腔、皮肤、会因、伤口以及晨晚间的护理等,这就要求了护理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必须对患者加强沟通和了解,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加强心理支持,提升治疗依从性,做好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积极配合,并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了解到,我院普外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取得的护理成效显著,同时对患者加强日常的饮食、健康、检查、用药、自我防护等指导,并及时为患者解疑答惑,将护理工作落到实处,对病情发展和控制情况也能够密切的关注和观察,保证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并且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有效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优化了护理人员的配置,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驱使下,自我巡查和随医生查房的力度也得到加强,并对护理人员掌握的患者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促进了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提升,满足当下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各项合理需求标准。

由此可见,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将优质护理服务在各个医院和各个科室大力开展,借此来有效的提升当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篇(4)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自然就对当下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院自2015年3月起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且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为后期医院护理管理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50例护理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护理人员的年龄在22~45岁,平均年龄为(29.3±3.1)岁,以上所有人员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2015年3月以前我院实施的是一般护理管理,2015年3月开始实施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如下。

1.2.1完善规章制度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二甲医院标准将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将工作制度、操作要求、细则、工作流程和相关标准明确,将详细的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管理规范、急救药品管理规范、治疗室护理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规范等制定。并且加强护理工作者的培训,保证其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保证考核的多样性,将各项工作细化分解,使护理工作者明确自身职责、工作内容和目标等[1]。同时还将带教能力、服务态度和应急能力等纳入考核中,保证有奖有罚,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营造。

1.2.2提升护理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这是让全员参与全面护理管理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方法是采取分层教育,院领导先外出学习,回来再对全院中层进行相关培训,使管理层将质量管理方法掌握的同时,也将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在此基础上中层对所有护理工作者展开培训,促进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掌握。

1.2.3将考核制度全面落实 将管理标准通过考核和培训的形式在医院普及,使护理工作者将质量管理思想树立,并将良好的工作习惯养成。并且在实施初期,相关部门和护士长也要加强巡查,对患者的护士的感受予以了解,进而在综合多方意见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1.2.4采用弹性排班 所谓的弹性排班就是在保证正常安排休息的情况下,低峰放班、高峰停休,以此来加快突况的处理,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一部分护理工作者的手机要保证时刻开机,随叫随到,进而将更优质的服务向患者提供。

1.2.5将责任制管理推行 实行优质护理,分床到护,保证每位患者都有对应的护理人员服务;再者就是依据科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数量进行合理分配,通常1名护理人员负责6例左右患者。并且在护理过程中,还要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护理工作者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明确护理要点和临床治疗原则,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在此期间,护士长要征求家属和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护理工作者日常工作的检查和抽查,如重点制度、重点人员、患者的病情等[2]。

1.2.6查找问题,全面梳理 结合医院的等级评审目标,同时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制定年度工作重点和工作计划,并结合护理管理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和难点的查找,对于各个科室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考核细则和专项细节化管理指标,如安全用氧细则、病房管理细则等。而针对专科问题,则有护士长进行相关考核细则的制定。

1.2.7重视并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也就是将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监控作为重点,总结分析护理工作的开展实效性,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优点,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发扬护理工作优势,并以奖惩措施来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的提升。

1.3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前后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服务效果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析,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当P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护理服务效果比较 实施前,护理纠纷率和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80%(65/3611)、5.19%(235/4526),实施后,在以上指标上分别为0.44%(15/3421)、2.36%(121/5120),可见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在护理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上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效果,降低护理纠纷率和护理差错率的同时,还能促进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的显著提升。并且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与众多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在后期的医院护理管理中,应该将全面质量管理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9—02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和医学模式的进展,护患双向心理研究与相互支持的护理学探讨,已发展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融合性心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已变为目前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指征,临床性心理护理的局限,职业性应激致部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失衡,导致加强护士技术培训与心理培训成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护士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解除疑虚的工作中,技能性和护理性创造劳动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特别是护患心理沟通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护理目的和操作的准确表达及实施与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换,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前提保证。

1 护士职业特点素质及心理素质

1.1 护士执业素质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并不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而在医生与护士的主、助关系变为共同为病人康复而服务的合作关系的今天,护理素质的提高和缺陷修正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护理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理论根据,以病人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行为指南,其中,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把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环境,心理、精神、社会等整体状况对其恢复的影响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是护士素质进步的关键。

由于缺乏对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认识,没有看到护理学科已经形成其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和范畴,护理人员因为功能制护理造成偏重与重复、简单的习惯性技术操作,而知识更新的机会又少,使护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专业性日渐淡漠。受传统护理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同时我国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其结果护士人文学科的知识较差,对护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护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薄弱。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社会等全面智能结构,才能使护理问题得到求真务实的解决。

1.2 护理心理的预准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鉴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铺相成,在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手段的杂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具体实施上显得空洞而格式化,实际应用多为强直性概念灌输。

护士是护理的主体,因此也是患者所处人际社会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因此对护士心理护理的要求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包含于工作范围内,思维、情感、道德、语言等指标表现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现“神”职。具有普遍意义的护士职业道德是护士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准绳,心理护理则是在此感、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达到改变病人不良心理及行为的目的,从而保证防病治病,加速肌体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对本职工作意义,价值思考职业态度,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特点,构成了护士—-病人互联关系中前者的个体和角色人格特质,其中心理外显得特质是品质的表达。职守与爱心,高度的责任度,情绪调节与自控,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性意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爱的情理之上,最终形成护患间对疾病危害及必须采取措施的共识。护士利用护理专业知识解释、安慰、说服其护理对象,才能在正常的人类交往(护理行为)活动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导,使护理成为双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让病人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不同心态病人的有的放矢地护理诊断,护理过程,诱导病人由依赖心理变成积极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这样护患个体单向性心理就构成了护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说,护理个体心理离不开心理护理个体,没有心理护理理素则个体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动。

2个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的集合

2.1 个性心理护理应用的质化。

心理护理不是普通的临床技术性护理,它要求护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借助问、听、视、触、交谈有步骤,有目的判断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反映,准确把握病人的求医动机、希望、行为、个性、智力等特征,决定实现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是咨询和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带有共性的一般心理护理是职业的体现,应用护士个体健康心理对病人进行个别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护理的本质。排除伦理学范畴及“翻身叩背,输液打针”的简单技能活动,形成自觉行动的技巧运用才是个性护理的体现。

个性心理护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术操作的强迫接受,它要求护士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文化涵养,性格特点和一定水平的个人精神境界,正确实施护理法则,使护理对象与自己的理解相统一。仅限于单一的情感性,艺术性、积极性、严肃性,风趣幽默,寓意贴切的表现力和表象力,即不现实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质的训练与引导,完成护患双向对病症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和职业动机,是成功与否个性心理最明确的表达。

2.2 建立科学的病人心理评估关系。

自80年代以来,对护士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研究的文献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对被护理对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统分析,这些讨论变成了对护士单向的职业 要求,使心理护理不仅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也大都成为了对护理职业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执行医嘱的同时,从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整体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诊断和过程。这说明心理护理动态的了解及评估成为心理护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条件。

诸多病人所患病症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疾病,因为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素质、工作地位、家庭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言行表现,认识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的影响各个不相同,即疾病的内在规律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通过个性差异体现出现的。借助问卷,交谈,解释并通过技术性护理操作等手段,准确观察的思维变化,情绪波动,根据发现总结病人对其自身病患的感觉,认为等心理活动,在求医需要,情绪征兆,忧虑负担及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家庭影响等个体特征方面,寻求诊个体个性的特异性和规律性,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施行护理的正负观点,建立起病人就诊的综合档案,逐个疾病,特定个体选用实施具体有效的护理方法,使心理护理形成病人、护士、医生参加的共融体系。

2.3 心理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心理沟通是护患之间的观点、意见、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换,传递过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间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整体护理模式不是简单地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家庭等拥有复杂层面的综合体,对其采用科学的护理心理和护理程序,缺乏沟通的基本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必要的心理认识交流,甚至表现出消极,厌烦的个体情绪,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职业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无形中的隔阂只能造成心理护理障碍而导致护理结果表现化。

主动,亲切的言语交谈是病人就医过程获得安全被信任感较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绍,表格填写等咨询活动首先影响病人对环境舒适与否的心理感觉,对不同病人检查化验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方法,疗效及家庭护理等内容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辅助指导,是护患沟通的前期准备,对病人及其家属不安、担心、顾虑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进行耐心、冷静的心理疏导,诱使其转化为倾诉,是患者尽快取得心理沟通的条件保证,同时,娴熟、高超的专业护理技术也是消除沟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培养和建立护患心理支持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心理护理中的心理沟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实效的力度,病人满意度显著上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 心理护理的量化研究

3.1 护理质量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实证评价在心理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对护理指标的看法不尽相同,科学地制定指标内容,设计质量保证的护理程序,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心理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最艰苦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将生理需要升为精神得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护理以单纯的职业操作转化成为职业思考。由于系统论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护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实效结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的最终表达。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和整体护理发展趋势,病人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到位率呈强权值,心理护理的指标内容,应从护理职业范围出发,制定标准护理计划和教育计划,即护理服务态度,工作耐心热情,语言文明程度,即使解决问题及巡视,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深度的满意情况,病人对疾病、药物、饮食、休息与锻炼的认识,只有同时得到这些因素的协调支持,坚持现场落实和反馈控制的原则,并实施得分量化统计,才能体现出护理的效价和质量控制实值。

3.2 形体语言的主导地位。

职业性语言交流,技术操作时护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护理中进行沟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语言不懂而解释却耗时较长,护士技能操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本质工作等认识障碍,由此产生的心境,情绪对护患关系的影响直接涉及到护理质量,所以有人认为形体语言处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表现力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语言信息交通是间断的,而非语言形体交流的信息是不间断的,形体“语言”传递信息是许多感觉器的综合信息。从病人就诊到离开,除语言外,护士在工作中的仪表、态度、举止、技能水平始终直观连续的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庄重、沉稳、自然、果断给人视觉、触觉上的同情、亲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与护士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马虎的随意性等不良刺激,则使病人产生气愤、懊恼、恐惧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负担。此外,形体语言信息因为受距离的限制,护患交往的双向是在近距离内感觉器官能互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护士行为反映的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各项护理操作而并非空虚的说教宣传,目光、表情、主动搀扶、安排治疗等等动作---空间效应,无形中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抑,可以认为正确的形体语言是病人获得信赖并配合护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篇(6)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开放床位数1150张,护理人员854人。女819人、男35人,年龄21~55岁;其中在编282人,非在编572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299人,专科生475人,中专生78人;护士506人,护师135人,主管护师143人,副主任护师33人,主任护师2人。全院护理单元35个。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基础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常规检查并反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FMEA对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找出导致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1.2.1.1组建

FMEA项目团队在院质控中心指导下护理部成立FMEA项目团队,包括护理管理负责人、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等共17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6人,护士5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接受过FMEA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1.2.1.2实施方法

2012年6~12月,提出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降低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为主题的风险管理活动,采用FMEA方法,以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为工具,针对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分为安全护理问题、日常生活护理问题二大模块,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可能使基础护理质量下降的原因,最终确定潜在的6个失效模式、27项风险因素。

1.2.1.3资料收集

由院质控中心分别于2012年6月和12月组织FMEA项目组17名成员,采用基础护理失效模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此调查表由所有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组成。评分以失效模式严重度(S)、不易探测度(D)、失效模式出现频度(O)3个维度来评价,均采用1~10分10个等级计分,其中严重度1~10分分别表示无、很轻微、轻微、较轻微、一般、一般严重、较严重、严重、很严重、极严重;不易探测度1~10分分别表示几乎可以确定、非常高、多、中等偏高、中等、低、非常低、可能性极少、几乎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出现频度1表示极低、不太可能发生,2~3分表示低、相对很少发生,4~6分表示中等、偶尔发生,7~8分表示高、有重复发生的可能性,9~10分表示很高、发生几乎是肯定的;S、D、O得出分数后,计算危机值RPN,即S、D、O三项得分的乘积,范围为1~1000分,分数越高说明严重程度越高[5],应优先解决该失效模式。按照FMEA模式,RPN值>125,说明该模式有必要采用改进措施,并根据计算出来的RPN值的由高到低排序,决定解决存在问题的轻重缓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

1.2.1.4改进措施

基于FMEA的干预方法,对存在和潜在风险原因进行重点改进。①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填写跌倒风险评估表及自理缺陷评估表,了解患者存在的跌倒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班班交接,使每班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故须注重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全员合作达到预防患者跌倒的目的。此外,病区走廊及卫生间设置“小心防滑”警示牌以示警告,改进病房的设施及环境,所有易跌倒部位均设置扶手及防滑垫,护士根据环境变化随时提醒患者注意安全。②FMEA项目团队成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全面掌握患者的疾病、用药、心理及潜在危险因素相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培训,使每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参与FMEA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③FMEA小组以护理内容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制定精细化的服务流程。如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起床、洗漱、更衣,协助大小便、洗手、进餐、服药、晨间护理及安全检查等;查房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输液治疗及各种护理,协助洗手、进餐、服药午间休息等。下午协助患者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做好会阴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协助洗漱、服药、入睡等。根据患者需要,全面落实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1.2.2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前(2012年1~5月)、实施后(2012年6~12月)全院35个病区的基础护理不合格率(以本院护理部质量控制标准每个月对各病区进行检查,均分<95.0分为不合格)。

1.2.3统计

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础护理

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分析RPN从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潜在风险原因依次为:洗头等生活护理未按流程执行、护理交接班不认真、对危急状态无认识、有跌倒史、护士观察不到位,见表1。

2.2实施FMEA

前后病区基础护理质量不合格率的比较实施前不合格病区8个,不合格率为22.9%,实施后为2个,不合格率为5.7%,两者比较,χ2=5.18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中心医护人员进行院前急救的86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1.4±2.4)岁;急救原因:外伤7例,心脏疾病18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中毒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64岁,平均(41.8±1.8)岁;急救原因:外伤9例,心脏疾病16例,脑血管意外15例,中毒3例。所有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急救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具体如下:①确保急救车内物品齐全、仪器良好;②接听急救电话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来电时间;③以最快速度达到现场;④达到现场后,需迅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给予心肺复苏、心电监护、止血及骨折固定等抢救护理措施;⑤依据患者病情帮助其选择合适,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⑥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嘱其配合医务人员的急救工作,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2.2观察组

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建立急救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随车急救医护人员组成。在进行急救前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快速制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路径方案,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仪器。其护理过程由护士长全程监督,并将监督结果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月对监督管理结果进行总结,对护理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路径。具体路径内容如下:①急救人员:组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业务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急救科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意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氛围。②急救用品:护理人员应确保急救车上的急救仪器及物品完好,可以随时使用,将所有药品进行分类,放置在规定位置,定时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保证所有物品均在有效期内。每天均需对急救箱内物品进行检查,确保急救箱中物品完整;每周对急救仪器进行保养、检查,保证无破损及正常应用,如发现破损,则应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对急救箱中的急救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做好交接班工作,在进行交接班时应对急救车中所有药品、器械进行清点,并确保完好。护士长要不定期对救护车上的药品及器械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在会议中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监督护理人员进行整改。③急危重症患者:对于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脑出血、外伤、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疾病),应采取个性化护理路径,以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对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注意:患者需平躺于安全开阔地面上,及时判断其呼吸及意识状态;解开患者衣扣,清除口腔异物,避免呼吸道阻塞;进行吸氧或心肺复苏;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者病情缓解后立即转入医院。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出诊速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院前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评价,满分10分,6分及以上为满意。1.4统计学分析采用SSP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发生率、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出诊速度比较

观察组出诊时间为(13.4±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3,P=0.00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自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且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抢救措施开始一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实施急救处理,然后将患者送入医院急诊室的整个过程[3。当患者发生突发疾病或因意外而受到创伤时,采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具有重要作用,可直接决定患者生命是否能够得到延续。院前急救水平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同时还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是当务之急[4-5]。而质量控制路径是临床路径的一个分支,是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之一[6-7]。临床路径指是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变化,制订针对性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此方案应具备一定时间性与顺序性。此护理模式应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中心,使患者得到较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康复得到较为显著的促进,急诊救治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且最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院前急救与护理对于整个急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往往需面对大量较复杂的紧急状况,需确保花费最短时间到达患者救治现场,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急诊救治。院前急救护理管理采用质量控制路径,可以使临床护理整个过程实现程序化与规范化,院前抢救过程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完善,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最为及时有效的院前抢救。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必须在接到电话后,在最短时间内出车,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并立即开始实施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8]。建立完善的急救路径是保障急救工作可以迅速、高效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可明显提高院前急救整个团队的工作素质,增强团队的思想道德水平。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抢救技能熟练,团队中每个成员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急救技术操作水平较高。通过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培养,可以实现“互帮互助”,从而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人员间的配合更为完善。通过对急救用品的质量控制,可使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药物等得到有效质量控制。将急救车辆中的物品、药物、医疗设备及仪器进行定点摆放,且进行详细记录,可确保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使用相关物品,避免物品缺失。在换交接班时,注意清点药品、医疗用品及医疗器械,注意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急救用品在日常养护时,应注意“四无”“五定”原则。通过护士长的不定期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且根据问题实施相应对策,便于及时整改。根据急、重病症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质量控制路径时,应注意患者具体病情,根据急、重患者的病症实施特制护理路径,确保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及时恢复稳定,利于下一步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质量控制路径用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提高出诊速度,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穆秋红 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参考文献

[1]申云.优质护理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7):136-137.

[2]田书明.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Z):313.

[3]冯晓薇,吴仙蓉,向美焕.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71-72.

[4]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7.

[5]陶秀萍,吴福荣,陈丽卿,等.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质控模式及成效[J].中华护理教育,2012,9(5):227-229.

[6]马真琴,苗凤花,马晓莹.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1,24(12):82-83.

[7]沈爱华.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383.

[8]陈晓琴.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3):251-252.

篇(8)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81

肝胆外科患者病情复杂,部分病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护理工作量大、繁琐,护理的职业风险也较大。笔者分析了影响我院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住院921例与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住院51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2年为对照阶段,试验阶段为2013年,采用我院改革后护理管理模式,两阶段分别床位数为35张,全科护理人员共11名,护师以上职称只有3人,其他低年资护士8人;护理人员、患者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主要原因:护理人员素质:首先,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应对能力欠缺,反映在护理文书方面:专科知识缺乏,对专科护理存在问题观察不到位与分析不到位,该记的重点无记到,另外护理记录中未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活动及疾病过程,也为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未能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忽视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引起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满。人员配备不足:肝胆外科患者病情重,护理工作量大,复杂,术后一般不能自理,加上护理人手不足,不可避免的产生护理工作质量的下降,高层级护理人员相对缺乏,助理护士、护生等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一对一的带教模式。缺乏沟通技巧:在进行侵人性诊疗操作前未与患者或其家属预先沟通,易造成护患之间的误会。但是,要求患者、家属签名的告知单过多,部分患者或家属嫌麻烦,甚至误认为医务人员要推脱责任。环境安全隐患: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也是引起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方面:如病房布局的不合理,走廊过道太长,夜间护士难以照顾;轮椅、推车平日的维修与保养跟不上,使用起来质量较差,导致患者院内转运时出现各种不良事件。

1.2.2改进对策:制定改进措施:根据2012年护理存在问题的结果,科室专门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评估可能存在风险环节,制定我科常见病专科护理的相关指引与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与对策,全面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采取集体授课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管理理论、要点;仪器的使用,管道的护理,护理文书的正确书写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责任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分层培训:高年资、高学历护士通过自学,然后在科室内进行业务讲座:关于危、重症疾病的监护、围术期的护理(如动脉血气分析)、如何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等。低年资、低学历护士学习内容包括工作流程、沟通交流技巧等。合理调配科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在不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合理排班,落实护士管患者责任制,小组分工合作,并加强层级管理,重视高层级护理人员的指导、监督作用,合理调整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肝胆外科的人员配置达到充分利用学习沟通交流技巧,加深护患沟通:在患者人院时即进行护患交流和沟通,使患者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嘱其严格遵守配合病房管理工作,同时,强调护士要提高防范纠纷与护理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向家属及时进行病情变化告知、预后判断告知、饮食与日常生活要求等,在各项诊疗操作前与患者预先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在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操作。消除隐患,重视患者安全:加强对住院环境中硬件设施的质量控制,对意识不清或小儿、老年患者要加床栏,防坠床;床边挂警示牌,院内转运时要注意妥善固定,避免磕碰、坠落等。定期检查急救仪器、设备及呼叫系统,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1.3统计学处理:本文相关数据结果录人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检验,当p

2结果

实施后(2013年)与实施前(2012年)数据进行比较,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胆外科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临床护理工作也日益繁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肝胆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与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相对缺乏、培训力度不够、硬件管理不当有关。

笔者分析了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后,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护理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护患沟通技巧、硬件设施管理等多个方面人手,使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增强了护士管患者的能力与责任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对本科室相关的硬件设施进行强化管理,狠抓各个环节,减少或杜绝院内意外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探讨护理模式改进后,肝胆外科的护理质量实施前后对比,体现在: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9)

医疗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高风险行业,而产科又是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高风险科室,所以对其护理质量以及安全性问题的探究分析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产科护理的现状,然后分析影响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性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策略以达到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1针对产科护理的现状的问卷调查

笔者针对妇产科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问题展开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湖北省八家医院的妇产科的孕妇或者分娩完的妇女,共发出1000分问卷,收回954份,其结果和数据显示,见表1。

数据分析: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产科狐狸的工作总体评价不容乐观,其中以护理人员的态度以及产科环境的差评较为突出,其安全问题也不能完全让孕妇家属放心。

2影响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上述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影响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3个方面:护理人员数量及专业知识问题;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护理的环境问题,分别详述如下。

2.1护理人员数量及专业知识 产科是一个比较特殊而重要的科室,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产科护理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对数量也有一定要求,然而,在产科总能看到护理人员不够用的场景,导致场面比较混乱。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理论知识或者沟通技巧,没有按照相关制度实施护理工作,易引发安全隐患,在牵涉到隐私的操作前未与患者沟通,容易导致误会。

2.2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生活中,产科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争吵甚至打官司经常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佳。①可能是因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忙,精神状态不佳,难以对所有患者服务周到;②医院方面可能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未重点强调,只是注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所以造成家属在问护理人员问题是,护理人员总是以不知道结束对话,导致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关系僵硬。所以,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会严重影响产科护理质量,甚至会出现安全问题。

2.3护理的环境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患者对狐狸的环境评价并不是很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产科面积不够大,导致现场拥挤混乱,对大家的行动不太方便。②医疗措施还不够齐全。③护理人员不够,导致有问题时可能不能及时找到护理人员沟通。④环境不是很舒适,不适宜产妇休息。

3针对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3个常见的影响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3条针对性的策略。

3.1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数量 ①妇产科应该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运行;②相关部门应该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交流,讲座的形式,把成功地护理经验共享,以便大家一起团结协作,也可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温习并不断更新,以便为患者提高更有安全性的服务。

3.2端正护理人员的态度 ①产科部门应该向护理人员灌输服务态度与专业知识并重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服务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②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实施工作,让他们的工作可以更加井然有序地展开;③产科部门应注重对护理人员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尽量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冲突;④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可以加入患者的评价在内,以保证护理人员的周到服务。

3.3完善产科护理环境 为了完善护理环境,为产妇提供更为良好的生活或者生育环境,产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①扩大产科的病房面积,可以增加单人病房的数量,以患者的要求。②增强产科的硬件措施,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器械。③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为每个产妇配备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或者设置咨询台,以便对产妇及其家属遇到的或者想提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④对产妇的在病房可以专门装修,以显示温馨感,如墙面可以涂成粉红或者淡蓝色,在非正常休息时段,可以播放合适的音乐(轻音乐),以缓解产妇的内心恐惧。

4结论

由于产科的高危特殊性,所以对其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必须加强,以保证妇科护理工作科学合理地运运转。文章通过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使笔者了解到产科护理工作的现状,并总结分析了影响产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相对应的策略,希望对以后的产科护理工作起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让产科护理工作更安全并高质量地服务于人们[1-6]。

参考文献:

[1]李玉芬.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3).

[2]胡云霞.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2).

[3]王妙芬.产科护理工作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2).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83-01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开始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3年4月ICU病房收治的住院患者1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4例,女76例;年龄30~79岁,平均(54.5±24.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类疾病。患者意识清醒,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12分,平均(8.5±3.8)分。ICU收治住院发病原因:急性心肌梗死110例,脑外伤30例,中至重度烧伤20例,有机磷急性中毒10例,其他重症手术20例。

1.2 心理护理方法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190例患者进行护理,心理护理实际操作选取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完成,每周一、三分别治疗一次,每次30~45 min,或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延长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时间。主要心理护理措施包括:(1)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宣教。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病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现有主要治疗方案,并告知大约需要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使患者对治疗有更加透明的了解,消除患者对治疗的疑虑。(2)积极开展心理疏导。ICU住院患者多因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而导致发病后心理无法承受,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针对此类患者,医务人员首先应该耐心听取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深入细致地观察导致此类不良心理反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再耐心细致地了解患者实际心理状态时认真做好记录,并制定相应的疏导方案。如面对悲观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在认真听取其意见和看法的同时,积极使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采取心理干预方案。(3)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首先同步向患者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大致了解住院家属的实际情况,同时鼓励患者家属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对住院患者进行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建立较为理想的家庭治疗环境[3-4]。对于患者家属由于经济能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疑虑,医务人员应告知患者家属本院会尽最大能力积极救治患者,消除其对院方治疗积极性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前后对患者的实际变化进行考察,考察由两名护士同时辅助进行,对于平均结果,以两者的评分表示。主要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治疗前后患者SAS和SDS的总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采用心理护理后患者SAS、SDS分数低于心理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干预护理前后患者SAS和SDS得分 分

时间 SAS SDS

心理护理前(n=190) 56.5±5.5 57.7±5.3

心理护理后(n=190) 34.6±4.7 39.5±5.1

t值 11.315 12.302

P值 0.038 0.039

3 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是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向其宣教相关危重症治疗的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取得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对于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本文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方案对190例不同类型ICU住院患者进行护理,主要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宣教不同的疾病治疗知识,使患者了解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透明度。同时,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主要疏导其存在焦虑、恐惧和抑郁的心理状态。另外,笔者所在医院还特别注重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充分肯定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对患者的治疗作用。通过实际心理干预护理,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倪杰,陆雁.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28-1031.

[2]贾灵芝,李娜,韩海霞,等.基于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构建ICU护理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1):65-66.

篇(11)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3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为儿科、呼吸内科和普外科。随机选取整个流程涉及的90名护士,年龄20~35(28.31±7.38)岁。选取同期护理的9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43例男患者,47例女患者,年龄18~75(47.31±16.49)岁。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护人员在习惯上也均无明显差异,配合管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供应室护士长定期安排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意识的培养、自身素质、护理经验的交流、仪器保养与使用、新知识接受能力训练等等,培训过程中适当讲述国内外比较典型的院内感染病例,从中吸取经验,避免类似事故发生。②张贴安全标语,如“注意器材消毒”、“请认真审核比对”、“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工作交接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时刻提醒护理人员遵守工作规范,避免意外发生。③所有护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由护士长监督负责,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分工,做好器材管理、定期消毒、安全防护等工作,严禁工作人员未经允许随意流窜、交换岗位等,护士长对每日工作内容进行审核,重点检查每日消毒、灭菌记录。④定期安排考试,内容包括新消毒知识的掌握程度、简单医患关系处理、风险意识等,以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全面提高本科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及消毒技术知识,树立本科室全新的清洗消毒理念,提高各职员的操作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各科室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包括护理质量、医德医风、临床对护理评价三大块,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

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比较

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96.85±28.53)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90.07±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不但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内感染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供应室流程管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作为首要目的,为各科室提供医疗器械和用具,做到防止医院内感染和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率。供应室护士长亲自查房过程中,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开展讲座,及时改善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护理质量方面有促进作用,可有效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供应室护士长开展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只有对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充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先对护士进行安全质量护理的相关指导教育,开展健康讲座,提高护士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重视,在护理过程中精心护理,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经过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指导后,在提升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的评估过程中,客观评定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过针对性管理措施,及时消除了危险因素,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