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9 16:5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

篇(1)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出。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现代教育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当前教育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信息技术。我国新课标的要求中更是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让信息技术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大的帮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使教育的进行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信息化。”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我们也要积极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美术鉴赏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美术老师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地丰富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在教育事业中同样如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教育上的不断应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高中美术鉴赏中的模块很多,每一个模块也都需要很多的素材和例子,然而我们的教材中给出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仅凭枯燥死板的文字是不能说明美术作品的精髓的。学生要想掌握某一模块,就必须要了解众多的作品,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解。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它可以让学生上网观看任何一个作品,丰富自己的阅历。

(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现代化的美术鉴赏教学多以探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模式为主。传统的美术教学多以老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学生没有任何的主动权。当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当代教育成为教学的新趋势,教学模式也随之有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以往在美术鉴赏课上只是依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落后模式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而且还产生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同学校的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公平提供了途径。

(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美术鉴赏教育的创新

当代教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如果还是按照以往老旧的教学进行,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创新观念的,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很弱,也会处于弱势。任何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独特、与众不同的,它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学生看到了每一个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学到了每一个创作者的优秀创作手法。日积月累,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优秀作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让他们感受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搜集和整合美术资源

每一节美术课的开展都离不开美术资源,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众多的美术资源,就能对美术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日常授课中,高中美术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美术资源,并将它们下载下来进行辅助教学。在外地游玩或学习时,可以通过摄像机来拍摄一些美术素材,并将其放入电脑中,做成“游玩、学习作品集”。另外,老师也可以用扫描仪来把学生优秀作品扫描到电脑中保存起来,做成“学生优秀作品集”。通过这一系列做法,老师能够掌握和搜集更多更好的美术资源,为今后的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二)改进美术鉴赏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课堂上没有任何的主动权。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不思考不动脑。教学过程和内容完全由老师决定。课堂上老师也都是按照自己的手写教案来讲课,把美术鉴赏课上成了语文课。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变这一现状。备课要多使用PPT将大量的教学素材整合起来,上课时也要通过声、形等来让学生真正地亲身体验美术艺术。

(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促使师生互动,创设和谐的美术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教学进行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单项式的教学很难让师生之间有过多的交流,老师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阻碍了老师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促使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利用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来自己寻找美术素材,自己去建立美术资源库。上课时老师和学生可以对素材进行交流,互学其长,互补其短。

(四)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美术兴趣

老师和教材中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很难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然而,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学生能够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自己的思维也能变得更加地开阔,给予了学生创新的可能。在教授学生漫画时,老师可以用Photoshop软件将学生的照片变化成漫画的样子,让他们观察真实的图片向漫画过渡的过程。这样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也就能够提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结束语

篇(2)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有效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有:① 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 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③ 自我评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 自我调控。面对学习目标能寻找学习差距,考虑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 自我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是高中欣赏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教学设计,从中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②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感受作品传达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② 难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

① 教师准备:欣赏课件;②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俄罗斯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了解画家列宾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① 体验: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肌理、线条等画面形成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②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课件演示中、在体现主题的背景音乐下,静静地欣赏名画,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② 理解:推测美术作品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③ 教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④ 评价: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⑤ 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4)小结。教师对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讲解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肯定,以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延伸活动

学生欣赏活动结束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

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提出了多种观点,他们的感受也是独特的,甚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二、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反对只讲过程不讲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术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对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化主张。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画种分类知识还得通过教师以较直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提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长远性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3)

高中美术鉴赏课和欣赏课有着本质区别。鉴赏需要读者认真地欣赏、感受完作品之后,再对作品进行评价。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并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交流互动

要想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当作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梵・高的《向日葵》时,倘若教师直白地讲该画很经典,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一些模仿《向日葵》的画作呈现给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对于美术鉴赏课而言,利用语言教学是非常单调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呈现教材上没有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观看。教师还要注重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创新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个性鲜明、思维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演讲活动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建筑作品进行鉴赏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教师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工艺展览等活动,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对课程目标新的调整,教学内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学理念新的界定,这些变化终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得以体现,由此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旧观念,对传统教学策略不断传承与创新,探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同时,普通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致使美术教学课堂容量庞大,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在升学率还盛行的当前,高中学生对美术并不很感兴趣,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应冷漠。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与学生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初浅的研究。

1 灵活多变——导入的选择

首先,导课是关键,好的导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对导入的点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么,导入哪一点?如何选择?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导入的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 变被动为主动——关注知识的建构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对作品欣赏鉴别,并注重深入艺术分析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发学生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对作品作出各种评论与解释,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想像力,使鉴赏教学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呢?我想运用探究讨论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 观察感受:属于对作品审美的感性阶段。①侧重于视觉感受,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作品,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②学生对作品是喜欢还是讨厌?形式可多样,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作品中所存在的客观事实。

2.2 分析理解:属于对作品审美的理性阶段。主要从色、形、构图等艺术手法角度出发,理性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征与艺术特点,同时,教师提出悬念和问题,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寻找解答。

2.3 解释讨论:对分析理解阶段所作的解答作综合思考,阐述作者用作品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学生作笔记,可作口头发表。此时,欣赏活动进入作品的深层,讨论就可以充分展开。

2.4 价值判断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释、包括与他人的意见讨论交换,对作品艺术特征作分析,提出对作品的解释与评论,并加上喜欢或是厌恶的评价。最后归纳出作品的优缺点,作出价值判断。

在具体鉴赏过程中,教师可准备一些悬念,提出一些解迷般的问题,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发其热烈讨论。下面举例一节鉴赏教学课案:

例如:在欣赏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时,学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机相联的形式所吸引,此时可引导学生随播放音乐而感受夜宴图的具体内容。学生谈论感受时,有的说:“夜宴图首尾统一,其演奏、赏舞、休息、清吹和散宴五个场面好象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夜宴图中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侧、或动或静、简直是生动丰富。”有的说:“画面颜色金碧辉煌而又古朴,红绿色相穿插,大块黑白相间隔,色彩不多,却非常丰富。”教师可举例进行提问:夜宴图前后五部分相连,描写了韩熙载怎样的生活(展开思维)?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生活特点(简缩思维)?韩熙载是个政治活动家,却为逃避朝廷注意而故意纵情歌舞声色,又说明了什么(优化思维)?

在以上教学中通过唤起学生审美经验,主动感受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探求讨论的思维发展,进入到展开思维——简缩思维——优化思维这样的探求过程中去。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增强学生鉴赏艺术美能力的同时,使得艺术鉴赏活动成为是一个有深度的艺术行为。

3 平等切磋——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见解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牛顿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因此,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像做数、理、化试题,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从一定程度上讲,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是建立在欣赏者认识水平上的和作品的信息交流。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①客观型;②生理型;③联想型;④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忧愁人会感受到它的悲伤,乐观的人会欣赏到它的微笑,究竟是微笑还是悲伤呢?答案在自己心中。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是相反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源自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用一般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的。对教材的阐释只能涉及作品的一般特征或某几个方面,不能穷尽作品的所有信息,我们不能将教材的阐释,当作作品的全部或唯一信息,以此强加给学生必然抹煞美术作品在客观上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学生欣赏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当宽容学生对作品发表的任何见解,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那种固执己见,给艺术作品定性定格不善于吸纳他人见解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已经形成一定个性特征的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的。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把握方向,给以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等。

4 享受教学——制造轻松氛围

授课应是充满感染力的表演艺术,老师精神饱满激情澎湃,在配合生动的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率性洒脱的板书,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让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学生的激情才可能被调动起来,积极热烈的配合老师,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才会浓烈,教与学,达到充分,融洽的互动。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还可以是传递思想,传递思维方式,传播一种生活状态,用人格魅力感染听者,达到心灵的沟通。老师思想的深邃,知识积淀的深厚程度,决定了师生思想交流的深度;老师谦逊、平等交流的态度,老师的亲和力,决定了师生心灵沟通的舒畅程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数的过程,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变成一个活力四射的、快乐的过程,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精彩,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的课题。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绵璐、汪华主编.美术鉴赏教师用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8

篇(5)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1999年成立,目前学校有教学班44个,学生2400多人,专职教师170人。学校本着“让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将艺术定位为特色教育以促进学校发展。

在美术特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率先实施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在推动模块教学课程实验中,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新课程美术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不仅对普通高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施美术模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美术高考年年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彰显了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一、设计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我校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系列内容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下表是我校美术课程设置的方案:

备注 1.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重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2.课程开设既考虑高一年级选修美术,高二选修音乐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1.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每个学期安排18个课时给每一个教学模块。

2.在功能室的安排上,尽量调配好美术班的专业课和模块课教学的冲突。结合功能室的布局,根据学校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开设一些不用功能室的美术模块,如工艺中的剪纸、工艺制作、篆刻等模块。

3.课程的开设方面,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比如漫画、剪纸、国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在班级的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行政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避免了走班所带来的功能室短缺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学生社团的形式走班教学,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模块。

二、加强资源配置,为模块教学提供保障

硬件方面,学校优先保障美术教学功能室的需求,安排了专用美术室作为美术教学及模块教学使用,为美术模块教学购买相应的器材设备。在版画方面提供了版画机及学生用的木板、刻刀等器材;在泥塑方面,购置了教学相关的转盘、泥巴等用具;在篆刻教学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工具书、刻刀、石头等工具。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逐步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美术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软件方面,学校制定了美术特色发展规划,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年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进行考核,包括“四个一”,即一节公开课、现场写生一幅素描、一幅色彩和一幅速写作品,并进行评奖;每年举办美术教师个人创作作品展;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交流学习;美术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等相关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措施,加强软件的建设。教师们不仅美术基本功扎实,且各具特色,能开设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充分挖掘资源,有效实施模块教学

1.合理利用与开发高中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模块课程的开展由于受师资和设备条件的影响,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和弹性。现阶段我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美术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依靠本地资源,根据学生、学校和本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广开思路,发扬创造创新精神,尽可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拓展、丰富教学模块,并寻找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校地处森林里的城市,草、竹、石、金属、塑料等各种废旧物品容易找到,教师就充分挖掘利用这种资源,开设了以综合材料为主的立体工艺制作课程。

2.创设艺术情境,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依据学校创建人文校园、艺术校园、数字校园、安全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走廊的壁饰美化等。同时,充分发挥好学校每年艺术周这个平台,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服设计、会徽设计、艺术主题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此外,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开展社团课外活动。通过这些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模块选修课程中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我校以走读生为主,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买了电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学习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制作艺术贺卡,并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学习心得等。

四、探索合作、探究、自主的模块教学模式

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一直是我校美术教师研究的课题。

1.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多的还是应用常规的讲授式教学。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或者在讲述美术鉴赏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各种文化设施、展览场所和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先让学生分组挑选教材上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然后根据课题创设个性化的课堂情境,学生可以扮演教师角色,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自觉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技能、技法课传授方面。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互助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1)书法、篆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民族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书法、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而且初学起来也很枯燥,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状况,授课之前我们安排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尝试让学生刻出自己的姓名、生肖、格言等其感兴趣的东西,使其享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至于其他的一些技能,比如用笔、怎样创作、如何用刀、如何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等,全部融入到具体的训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书法、篆刻的兴趣。

(2)设计、工艺美术教学是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科目。学校开设这个工艺课的教学,让学生制作出美化生活的工艺品,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周密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在工艺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编织、剪纸、张贴和各种各样生活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样的结合利用,通过学生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到“变废为美、变废为宝”。

(3)绘画、雕塑教学模块。在绘画方面我们开设了素描、速写、版画和漫画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绘画品种的丰富、不同绘画门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的着眼点都是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版画的制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渐渐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处事的态度;在漫画题材的选择上面也主要偏向于人物,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家长、老师,把观察结果用一种夸张、变形的手法画下来,这样学生将体会到自己作品的快乐。雕塑的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动手体验,调动其创造性思维,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多元开放的模块教学评价机制

1.在鉴赏课方面。评价主要就是符合教学实际,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并通过学期末总结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在技法课方面。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多元、开放、生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作品,学校会定期在全校或全市展出,并让观众投票进行评价;也邀请家长和社会同行一起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被推荐或大家认为好的作品,在学校建立个人挡案,把作品留校收藏,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欣赏还是技能操作课程,我们最后的评价方案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美术模块课的教学上颇具特色,学生来上美术课没有压力和负担,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课堂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因此,我们会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篇(6)

在讲授美术鉴赏《审美自律》一课时,教材内容过于专业,配图简略,不宜直接用于教学。我在吃透教材和充分解读教参的基础上,以学生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全课。我先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给学生们放映优秀书法作品,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他们体会每一幅字所带来的不同主观感受。然后,再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将他在《兰亭序》中书写最多的“之”字打乱顺序,拼杂在原作图片中,让学生说出观感。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编排的《兰亭序》杂乱无章、没有情趣。当我重又放出《兰亭序》的原图时,学生似乎更易理解原作的精到和神韵,对本课“审美自律”的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画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重在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了欣赏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但是,如果他们整个学期都不自己动手去尝试绘画,仅让美术在脑中流转,而不在手中诞生的话,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生看画,不如教学生会画。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那么在欣赏任何画作时,学生都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方法探究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当学生学会画画后,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点拨、适时引导,学生便可自己完成美术欣赏和分析画作的任务。

三、让学生创造新课堂

篇(7)

    一、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一是表现在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篇(8)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篇(9)

好的专著、书籍,学术价值高,影响深远,起到真正启迪作用,是真正的好著作;而有些学者的专著,因学术水平不高,著书不够严谨,往往造成不好的影响。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各类古陶瓷专著的种类有:

一、由师承到领悟,在领悟中走向市场经营,在经营中吸收经验,在吸收经验中发展个人的思路,最后总结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的专著。这种为业内人士一致认同的专著有:1993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耿宝昌编著的《明清瓷器鉴定》;199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钱振宗主编的《清代瓷器赏鉴》等。这些专著是收藏爱好者鉴藏古陶瓷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籍。

二、由师承到领悟,在领悟中收藏自悟,在收藏自悟中总结经验,并通过走市场、走博物馆、走窑址、与藏家交流吸收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发展个人的思路,总结学术心得和研究成果,再通过走访藏家和举办展览,并在展览中挑选展品编著成书的专著。这些专著有:2001年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广州博物馆、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合编,赵自强主编的《私家藏宝》;2003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中山市社科联、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合编,郑志海编著的《岭南藏珍》;2003年出版、九如堂编著的《九如堂古陶瓷藏品》等。这类书籍是在没有历史资料记载、没有考古层的发掘记载等条件下,以个人的经验和鉴别能力及学识水平编写出的;由于此类著作所选用藏品来自民间,其社会评价最多,面对压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

三、在文博系统工作多年,通过观摩馆(院)藏的实物、教学用的实物资料、文物商店的藏品,通过导师的指导,利用馆藏的众多文物作排比吸收经验,并与藏家在开展交流活动中吸收领悟,总结出各类藏品的特征而编著成书的专著。这些专著有:1998年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叶佩兰编著的《元代瓷器》;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穆青编著的《清代民窑彩瓷》以及《明代民窑青花》等。

四、运用有资料记载、流存有绪的博物馆(院)藏品,以及在有纪年和墓志的墓葬出土物件、有记载的窑址和文化层考古发掘出的器物资料编写成的专著。这类书籍虽不具备鉴定力,但极具研究性和权威性,是鉴定家、研究者、收藏家鉴别文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类的专著有: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合编的《五代黄堡窑址》和《宋代耀州窑址》;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炎黄艺术馆编的《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200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浙江省博物馆编的《浙江纪年瓷》;200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编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穆青编著的《定瓷艺术》等。

篇(10)

一、围绕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开展研究

1.发掘材料美的魅力,从鉴赏美的角度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描绘方法上各有其独特的方式、笔法、肌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再根据其特点,读画讲画、挖掘材料中美的魅力,开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1]《创造美的纹理》(选于浙美版第9册第12课)一课中,需要学生去发掘身边各种各样美丽纹理的材料,在课前事先准备好自己所找到能创造出纹理的材料;让学生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更好地掌握、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开发创造性想象力的学习方法

有些美术作品,特别是同龄人的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作品内容、意义,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内在因素。

[案例2]《自己做帽子》(选于浙美版第3册第18课)一课中,在学生了解帽子的基本结构后,围绕帽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制作出有个性、有创新性的帽子作品。在这一课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索造型是难点,解决这一难点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上做文章,教师不要规定让学生用什么材料做或大致要做成什么样的形状;只要确定我们做的帽子是实用型的,可以戴在小朋友的头上;在形状上不做太多要求,只是把做帽子的几种基本手法讲解一下,“捏、拉、扎、剪、折、画、贴”等方法。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做什么样的帽子可以适当提示一下,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做出各种各样的帽子来。所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有时甚至动口讨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利用悬念的学习方法

利用悬念的学习方法就是先给学生提供某些前提(如准备某些材料),又不让学生知道这次作业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神秘感,在脑海中存储着对老师设计作业的猜测,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学习方法。

[案例3]《刮出来的画》(选于浙美版第3册第14课)一课中,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较普通的绘画方式,很少有小朋友接触过刮画,所以这一课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再加上材料的准备,让神秘更具有悬念性,利用这一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美术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通常说当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后,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动力之后就要看学习的效果了。所以有效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而有效学习也还得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入手讨论。

1.学生学习方面

(1)明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学习方向是有效学习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分发题目的方式,把学习要求都写在上面。学生打开题目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研究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就越高。所以有r候,开门见山地明确任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

(2)分享学习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也是一种重要方法。美术课也需要小组讨论,在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之后,学生的眼界将更加宽广,学习会更有方法,也会更有效果。

2.教师教学方面

(1)教师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

俗话说得好:“要使学生有满杯水,教师必须有满桶水。”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教学水平。

(2)课堂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动力,在课堂里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有利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真正做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美术知识。

(3)要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实现美术课既学到美术知识,又学到其他学科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在提高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也要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长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多彩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使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置身于美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不断地吸收美术知识和美术情操,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设施会越来越完备,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前沿科技,把它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加乐学,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篇(11)

对于艺术类中职学生来说,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美术基础训练和实践操作之后,他们对美的基本原则和常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艺术美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他们对艺术、对美有着比普通专业学生更为敏锐的感觉和独到的视觉观察能力。肤浅的、一般性的美学知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早已有了很感性的理解。因此,一般性的介绍艺术理论常识,就显得重复,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学习需求。这就决定教师必须以专业的态度对待美育课程,美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以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去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否则,将会令他们听之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正是基于艺术学习中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美术类学生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中职美术学校开设美育课,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应比普通中职学校的美育课程给予更足够的重视,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美育课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给美育教学造成很大的难度。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

中职美术学校的美育课,是建立在学生对艺术、对美具备了一定的感性理解能力,有着较强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的。它要求教师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专业艺术理论的角度准确地讲解美学知识,尤其是艺术美的相关问题。引导他们了解艺术的发生、发展、种类及各艺术门类,进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解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将美育课与欣赏课相结合,在美育课堂上,将艺术欣赏的内容融合进去。一方面简明准确地讲解艺术理论,同时通过具体作品展示,结合艺术史的故事性、情节性,通俗易懂地讲授艺术问题,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艺术美,在情和境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识。

例如讲授《绘画美》这一章节,其中关于绘画的含义、特点、要素、分类等基本问题,学生早已在绘画训练中充分地接触和理解,课堂上只需简要概括归纳,就可一笔带过。讲授本节时,笔者将授课内容作了延伸,把讲课重点放到了对中外绘画发展历程的介绍,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中西方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上;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西方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展示给学生观看,辅以说明解释,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从绘画的发展历史中,轻松地理解中西方绘画风格的不同是由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并体会到了艺术创作扎根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节课避免了肤浅、重复,深深吸引着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美育课与专业特点的结合

中职学校的美育课,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学会如何欣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育课不能等同于普通文化课,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革,避免抽象、空洞、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才能达到其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造型艺术的特性,笔者将美育课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如《艺术美》一章,是关于艺术各门类的介绍。备课时,针对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笔者将教学侧重点放到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书法和摄影艺术的讲解介绍上,还补充了工艺美术、篆刻艺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等内容,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则只做简要介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门造型艺术学科,都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按其风格、类型或按其发展演变,整理制作成幻灯课件展示教学,鉴赏分析。学生从美育课堂上获得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丰富知识,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热爱所学专业。

我校地处工艺美术之乡――潮州。在美育课堂上,笔者特别为学生专门开辟一章,向他们介绍潮州工艺美术门类,把课堂镜头延伸到陈列馆、陶究所、实训基地等场所,参观优秀的地方工艺美术作品,探访作者艰辛的创作历程,了解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在这些熟悉的本土艺术和艺术家的精品杰作中,学生感受了艺术的精妙,艺术创作的魅力,也感悟到艰辛的学习能带来成功的喜悦,更从中受到启迪,激发起他们对学好专业的欲望和热情,也让美育课堂变得更丰富、精彩。这些教学调整和扩充,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三、美育课与艺术实践的结合

艺术类中职学生,由于技能起点较低,使他们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取得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自然而然存在“重技能,p文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将自己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实践习作整理制成网页或幻灯,放到美育课堂上,运用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总结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谈谈自己对艺术、对美的理解,展开讨论。学生在互相学习和探讨中,从自身的学习历程中,感性地体会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理解艺术美。既总结学习经验,又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创作问题,真正实现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同时活跃了理论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学习对艺术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自觉重视美育课。

四、美育课与德育的结合

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这是因为,艺术求美,艺术的美能唤起人类美好的情感,艺术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美育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