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个人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8 06:28: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数学个人研修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初中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所以研究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还未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还十分落后.

1.农村初中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系统

从2012年开始,初中数学学科又进行新一轮教材改革.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所以,有些教师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几年来,教材的频繁变化,使学科教师很难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学科教师只能熟悉一两个年级的内容,例如,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梯形”的内容,旧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介绍得很详细,但改版后,这部分内容被删除了.这样不利于学科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

2.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多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就教材照本宣科.根本不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不顾教法和学法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师高高在上,没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太差.例如初中数学的几何部分内容,都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和利用电脑制作课件的能力.这是很多初中农村数学教师所不具备的.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比较差.

3.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还需努力提高

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存在误区,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的事情,与教学一线的教师无关,使得很多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得不到总结,多种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调查表明,很多农村初中学校没有一个专业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很难开展校内的学科教研科研活动.加之数学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教师很难潜下心来钻研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的进取心,他们对教育教学科研没有多大兴趣,能不写尽量不写教研文章,更不用说专注于某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了.上述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加强个人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二、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和培训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管用一生的一次性教育”,已被“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所代替,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课教好教活.所以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研修,还要利用假期参加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例如参加新课程教材培训班,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每次教材修订的变化,及时调整教法与学法.除此之外,还应参加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攻读教育硕士、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等.

2.加强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记》说得好,“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切磋,而各有补益的思想.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相互交流来取之所长,而补己所短.这主要体现在平时学校举行的教研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例如本人参加本学期教研组课题为“正方形的判定”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各个教师就在教学质疑与讲台上下智慧互动,使大家都取得很大的收获.当然,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参加各级数学教学研讨会、数学学术报告会或讲座、数学学会与数学教学研究会等专业组织的有关主题活动,与学科同行及有关人员切磋交流获得提高.

3.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是实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最好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还应引入“学生反思”.学生是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他们受到教师最长期直接的影响,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往往比一些“临时听课”的专家的看法更加全面和细致.反思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全面总结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同时,教师应改变教研观念,善于把平时的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心得、案例撰写成论文,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对自身专业迅速发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认真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伟. 试论边远山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兴文县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为例[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篇(2)

“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终身受害”。在当今社会,像“一口痰吐掉一个合资工厂”的事也是常有所闻,由此可见,习惯不仅影响个人,也影响集体和国家,所以,培养好学生的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德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把知识教育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

1.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刻苦钻研教材,能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其次,教师要通过理论研修、不断反思、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专业化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联系社会生活,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要关注后进生,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

2.学生因素

初中阶段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期的学习基础不好,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矫正。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睦、家教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部分家长家庭教育管理意识淡薄,对孩子疏于管理,缺乏关爱和指导,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层出不穷。

二、初中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

预习就是指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前的准备。这是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条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在预习时,学生不仅能事先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清楚这一节课的授课逻辑,并且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障碍有了心理的准备,能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认真听课的习惯

听数学课学生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跟着教师去思考,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只是过眼云烟。听课的精力要高度集中,思想不能开小差;要积极思考,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要提出问题或找出疑点,不能人云亦云;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主动作答,不能当看客;教师要求动手练习的内容要积极配合,勤于动手,不能只看只听不练,久而久之,才可能提高听课的效益。

3.敢于提问的习惯

所谓的提问就是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将这种思维的症结点、疑惑向教师提出来。古人云:“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由此可见,善于提问是课堂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重要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就能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扫除思维的障碍,使学生顺利获得知识。因此,一旦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学生习惯,就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调动自己身体的兴奋因素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习惯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概念是提问的基础,我们要尤其注意。另外,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对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知道不管你提出什么问题,都是你思维活动的表现,都是值得鼓励的。这样会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并且消除了课堂上提问的恐惧心理,能在以后的课堂中勇于继续提问。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然,作为教师要使学生把提问变成一种自我的要求和习惯,还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轻松地提出问题,从而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4.看书的习惯

看数学教材或教辅资料学生要带着问题或疑虑去看,开动脑筋去看。中学数学带有较深刻的思维性和较强的方法性,需要在实践即“练”与“做”中学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不论是预习还是复习中的看书,都应该动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数学命题等理论知识要动笔做标记、写注解以加深印象;看公式定理要尝试推证或变形以了解其结构与变式;看例题要先试解再对照解答以体会其思路方法。数学的学习没有纯粹的看书,而是在看与做中交替进行,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知识逐渐加深,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检验时仔细认真,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躬亲示范,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归纳简洁明了,学生也会删繁就简,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 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要注意积累资料,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并时常翻阅,随时复习,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 “懂”到“会”,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总之,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融于数学教学之中并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03—0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转型的后工业时代,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就在这种急速的转型中应运而生,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新课标还对“综合与实践”的素材选择、具体实施、评价体系等各方面做出了认真详尽的阐述,但教材编写组的精心设计似乎并没有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在2012年茂名市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和研修班的培训中,教材专家曾指出:“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地区都没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甚至有不少教师从不上“综合与实践”课。”确实,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特别是二三线城市,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组织“综合与实践”课的数学教师可谓凤毛麟角。“综合与实践”就像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一身本领却无法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尽情发挥。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和要求谈谈它缺失的原因、危害及改进对策。

一、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缺失的原因

1、“时间就是分数”的应试观念是扼杀综合与实践课的罪魁祸首

在当今的中国,考试依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升学中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中考的指挥棒不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畸形教育方式也不会改变。争分夺秒是家长和学校一致信奉的教条,“中考数学题不怕深,只怕生”也成了至理名言。不怕题目有多难,就怕没见过,所以中考的较量,其实就是个人题库的较量,课堂自然也成了时间与题量赛跑的战场。而综合与实践课提倡要让学生自主地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调查、验证、交流、汇报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每个实践课题没有2~3个课时是无法完成的。在最新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提供了15个实践课题,教学建议都预设了2个课时,而对于一些整体素质稍差的班级,要切实地完成四基目标,2个课时是绝对不够的,而这还不包括课后的部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关注人口老龄化”的选题,课堂上只够时间让学生了解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制定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商榷研究方法和修订建议,课后还得花大量的时间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整理和处理数据、撰写各种报告和小论文等,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所附上的本节经典案例中就注明:青岛第五十九中学的学生用10天的时间到学校及周边小区完成调查部分。试想,在“时间就是分数”的应试观念的唆使下,扎扎实实地挤时间多练考题才是最保险的学习方法,哪还能容得下这般耗时的综合与实践课呢?

2、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缺乏参与实践课的原动力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一个根本性变化是将教学大纲变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义是以知识为本,教学目标本质上是结果目标,而课程标准则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是对人素质的培养,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过程性评价方法,这样的转变无疑是与时俱进的。可是这种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并没有直接在与升学挂钩的考核体系中占一席之地。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才是考试大纲中主要关心的内容,根本无法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心得体会等因素,升学还是由传统的基于显性结果目标的评价方法说了算。没有升学考核作为导向,学生也就缺乏积极参与的原动力。

3、隐性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缺乏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的原动力

培养问题意识、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综合与实践”这一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可是思想感悟和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很难定量去衡量,不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样练一练就见成效,考一考就知高低。另外,无论意识还是经验,都是潜移默化的,都要靠时间来酝酿,并不是说上几堂综合实践课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能培养出来。或许要等到高年级,甚至是学生工作以后这些受用一生的优势才能凸显。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综合与实践课是一项高回报率的长线投资,但是现行的教师绩效评优考核机制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短线投资,逼迫教师顾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先顾眼前考好试再说。综合与实践课所带来的隐性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缺乏教的原动力。

4、大班额加大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的难度

大班额给综合与实践课带来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较落后的城镇,七八十人一班是常态,教室中人挤人,桌挨桌,生均活动空间、课堂生均提问率、个别辅导率低不言而喻。而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思维充分解放的学习活动,与按部就班地跟着预设教案走的传统教学相比,综合实践的课堂更难驾驭,大班额则加剧了这种难度。首先,综合与实践课的活动开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聆听、学会合作等非智力因素,如果小组成员太多,则会影响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在大班额下,如果要细分组,则组别很多,教师的批阅量很大,对各小组的观察和指导难以面面俱到,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难以及时,各组活动进展的跟踪难以到位。其次,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不是统一在听前人发现的知识,而在探究未知东西,得到的结论因人而异。学生人数多,做出的反应也就五花八门。而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初中学生考虑问题角度可能比较窄、比较偏、比较“怪”,课堂状况更复杂多变。最后,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课题必须要对活动所得做出总结汇报,将活动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展示,而大班额下,这种展示只能是匆匆而过,流于形式。

篇(4)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篇(5)

一、培训目标

2009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利用远程研修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网上备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

本次培训开设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集中研修10天。课程资源由国家学科课程专家、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共同开发,并负责各学科研修指导。

三、参训人员

本期计划培训全省农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10130人,其中,乡镇以下农村初中教师不少于50%。各市名额分配情况见附件一。

(一)选拔条件

1、热爱党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2、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培训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3、一线教师,身心健康,能坚持全程学习。

4、熟悉微机和网络操作,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

(二)推荐选拔办法

参训对象的推荐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坚持标准,择优推荐”的办法进行。由符合选拔条件的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教育局。各市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1:1的比例确定培训对象。

四、研修形式与时间安排

(一)研修形式

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推动以远程网络为平台的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其他学员、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推荐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点评学员作业,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集中研修期间,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或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若干培训教学点。组织参训教师按就近原则到各培训教学点集中参加研修,统一管理。

(二)研修时间

集中研修:2009年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学员每天学习不少于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浏览拓展资源、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

分散研修:2009年 8月8日—11月8日。分散研修3个月。分散研修期间各学科课程团队专家和指导教师将定期组织在线研讨和跟进指导,分散研修结束时,学员应在网上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研修结束后平台将长期开放,所有参训教师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网络研修的跟进服务。

五、工作流程

(一)参训教师选拔、报名与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5日—30日)

1、各市按照所分配的参训教师名额和选拔标准与程序确定本市参训教师。

2、各级管理员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组织教师报名和编班。

市级管理员于6月21—22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启动参训学校的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学校管理员于6月23日—26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填报并提交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名单(一名教师只限参加一个学科的培训,务必按学科填报参训教师)。

3、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27日—30日)

市级管理员于6月27日登录系统,检查各学校的报名完成状态,开展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的工作。编班及配备指导教师的原则见附件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

7月上旬,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发放视频课程和培训教材。

5、平台测试与熟悉学习平台(6月30日—7月10日)

各市、县组织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培训点场所卫生与安全环境、设施设备。

6、培训实施

(1)各培训点根据统一要求,播放视频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参训教师凭个人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的汉语拼音全拼(小写)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参加网上研讨、提交作业。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4)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教学点校技术人员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山东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教育厅成立由厅领导任组长,师范处、基教处、教研室、省教育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培训项目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组,根据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建立本市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对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督导,负责对本市参训学校和学员的选拔、报名、编班和管理;对本市各培训点的组织管理和研修过程进行督导。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是此次全员培训工作组织管理的主体。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考勤管理,做好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并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二)培训经费

参训教师培训费由省财政专项经费支付,教师往返交通费由任职学校报销。

(三)考核评价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省项目办将制定课程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工作手册和学员学习手册;制定优秀、合格组织单位(市和学校)、指导教师、学员评价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学习标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电子帐户记入A1类学分20分。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指导教师、参训学员不计学分。

研修工作结束后,各县区教学点要向本县区教育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厅提交总结报告;研修完成后,教育厅将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各市总结报告形成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价。

附件一:

各市分学科名额分配表

地市语文数学外语合计

济南180190190560

青岛280270260810

淄博200190180570

枣庄130130140400

东营9010090280

烟台310310290910

潍坊3403503201010

济宁270270250790

泰安170160150480

威海110110110330

日照100100100300

莱芜100100100300

临沂320320320960

德州200200170570

聊城190190180560

滨州130130130390

菏泽320320270910

合计34403440325010130

附件二:

技术负责人遴选标准

一、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

二、熟悉计算机及各类网络应用;熟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管理;

三、学校技术负责人原则上为学校校园网或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能够协调本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及已经确定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学校级管理员,共同完成培训期间的技术保障工作。

四、具有必要的时间保障,研修期间全程在岗。

配置标准:原则上每市配备技术人员2人,各学校技术人员1人。

附件三:

各市级管理员编班及指导教师配备原则

一、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编班。

二、每班人数原则上为100人,不足100人的,在本市内进行合并编班,但每班不能多于120人,超过120人不足200人的,编为两个班。本市个别班级人数较少,并且无法合并编班的,仍然保持为一个班级,省级不做调整。

三、原则上每个学科班(不超过120人)配备2名指导教师;少于50人的学科班配置1名指导教师。

附件四:

指导教师遴选标准

一、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在本市(县区)本学科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二、具有网络教研能力,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篇(6)

一、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灵巧解题速度快,答案的的正确性高,而运算技能与技巧既能使解题速度快,又能使结果的准确性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技巧,是我们当务之急,而提高运算技能与技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会用参数来解题

利用参数来解题,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因而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注意培养掌握它,由于参数是联系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纽带,通过它常可以使所研究的问题趋于简单,这样便可找到简捷的解体途径。

例 解方程组

解:设■=■=■=k

则 x=6k,y=4k ,z=5k 代入(2)式

30k+12k-10k=32 k=1

原方程组的解是:

(2)会用换元法来解题

中学数学是建立在推理变换的基础上,换元法是推理变换的一种,用换元法来解某些方程,其技能性强,可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因此能使学生掌握,以便提高解题速度。

例:解方程:

解:原方程可变为:

设 得 y2+y-20=0

y1=-5,y2=4

当y=-5时, (无实数根)

当 y=4时,

两边平方,整理后得,

x2-6x=0

x1=0 x2=6

经检验x1=0,x2=6都是原方程的根。

培养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探索教学方法和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复习课中很多老师都喜欢就题讲题,不注意知识前后的衔接,不注意变式训练,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只有横向发展,没有纵向的提高。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依据教材,精心设计例题。在选择例题时要注意做到:一是要有典型性。以“教材”为“原型”,既要紧密联系教材重点内容,又要考虑到知识覆盖面广,还要对例题进行变式和引申,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二是要有层次性。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注意难度和深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寻找解题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是要注意开放性和探索性,让学生通过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索,学会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如图,正方形 DEFG 的边 EF 在ABC 的边 BC 上,顶点 D、G 分别在 AB、AC 上。已知ABC 的边 BC 长 60 厘米,高 AH 为 40 厘米,求正方形 DEFG 的边长。这是一道课本中典型的基础几何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式:

变式 1:若把ABC:改为 RtABC,∠C=90°把 AH=40cm改为 AC=40cm,其余条件都不变,此题如何解?

变式 2:把(1)中的∠C=90°改为∠BAC=90°,其余条件都不变,此题又如何解?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甚至于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编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思维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

三、让学生判断和修正错误

试卷(作业)讲评是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对它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进行简要的分析。课堂上教师要以包容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展示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对试题更完整的认识,在集体讨论中以集体反思的力量强化个人反思,让他们在信任、激励的学习氛围中自己去总结、分析和纠正其错误,走出思维的误区。由于错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比老师的讲解更扎实更有效,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振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在“错误”体验中都有新收获和新提高,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新发展,另一方面,因为教师事先做足了功课,并把示错、纠错贯穿试卷讲评课的始终,认真挖掘错误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原本“枯燥乏味”的试卷讲评课从此变得“鲜活”起来。

四、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生活化”数学就是要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着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好选择他们共同关注的生活、社会、科学发展相关的问题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炼信息,进行数学化设计,即建立数学模型,如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如在复习“方程与不等式”这一专题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手头的这本书长为 21cm,宽为 15cm,厚为 1cm,为了包这本书老师正好用掉了一张面积为 875cm2的矩形包书纸,展开后如图所示(虚线是折痕,阴影是裁剪掉的部分,四角均为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折叠进去的宽度),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求出折叠进去的宽度?”学生通过思考,很快选择方程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趁势再上台阶,提出另一个问题(布置作为课后作业):“若有一张长为60cm,宽为 50cm 的矩形包书纸,包 2 本这样的书,书的边缘与包书纸的边缘平行,裁剪包好展开后均如图所示,问折叠进去的宽度最大是多少?”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学生回家后都进行了尝试,发现两本书在同一张白纸上的有 6种不同的摆放情况,最终促成问题解决。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到

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始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篇(7)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篇(8)

一、基本情况:

金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在编教师56人,20个班级,中学生231人,小学生439人,学前班81人,总人数670人;全校近视率2%左右。

学校体育跑道181m,沙坑、单双杠各一,篮球场两个(无室内运动场地);实验室、仪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内仅一架钢琴),少先队(团支部)活动室等各一个,其它教学器具等基本设备初步达标。

二、所取得成绩

近三年来,金星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全体教职工在校领导班子带领下重视人性化管理,实行教师量化考核,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营造“安全、健康、和谐”得人性化氛围,以“知礼、勤勉、奋进”为校训,认真落实“减负不减质”得根本宗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1、重视课改

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学科课程标准,并鼓动教师参加县“323”师训等各种学习活动,并进行理论实践。

②通过黑板报,编写“课改专栏”,定期宣传课改动态信息,交流课改教师得心得体会。

③定期开放“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课改得目得意义,反馈学生得成长过程,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④加强了课改实验得领导、管理和指导工作,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⑤规范了课改资料得建设和管理,并加强了教学指导工作,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用新课改得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教师得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

①教师主动参加课改,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如小学,很多教师通过自制卡片、教具、学具;如语文教师为提高识字量,不仅在书中,还在各种学习资料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得能力,克服了由于教学资料不配套等不利因素给教学带来得麻烦。

②教师得教学手法发生变化。首先教师得理念变,才能使之方法变,把学习得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激励、引导等方法在不断改进,很多老师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如美术老师杨先红,在色彩课中结合唐诗、宋词,并利用情感和审美双重因素,使学生在乐中学,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学生得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语数英等各学科现场观摩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较之前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一定改进,使人感到了新课改后,课堂中得清新气息,学生得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步成为学习得主要方式。如语文课,学生有大量得实践进行探究、思考、观察和分析及实践活动。却能根据学生得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科学地满足了学生得好奇心和求知欲,合作学习给了学生更多参与和表达得机会,学生自主、自信、合作、探究得意识普遍增强。

4、教研氛围日接浓厚

人性化管理发挥教师原动力,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以“323”师训工程为载体,积极参加教科研组织得各种教研活动。

①教科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听课、评课还去办了专题讲座研讨活动,对新课改得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及时得讨论和交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益匪浅。

②课题研究开始启动,经过半年多得实践探索,今年上报市级课题两个。

5、尝试构建促进学生发展得评价体系

大家都知道:评价得功能不仅仅是甄选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得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得能力。为此,该校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大胆改革评价内容和方式,采用“分项考试+等级评价+孤立评价+鼓励评语”得呈现方式,努力构建多元,评价内容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得评价体系。方法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得交互互动。如语文分:识字写字(学生互评)、朗读、口语交际(教师家长参与),以鼓励为主用游戏形式纠正等等。

6、重视社会实践,师生共同参与

带出去请进来。一年以来,该校抱着新得“教学观”,与校外结合,进行一系列“走进新课程”、“与新课改工成长”活动,实行校际联合。

①初中部与荔港学校“联姻”,进行新课改教研活动。

②小学部与石浦中心校进行教学新课程教研活动;小学语文与新港小学进行教研活动。

③重视学生社会体验活动

a、拥军活动。初中新生军训、“八。一”节慰问石浦边防站、“端午节”送粽子,建立深厚得军民关系。

b、建立劳动基地。学校有专门开辟得花木基地供学生栽培、观察、分析、护理。

c、到申棱电梯厂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采访,写《申棱成长之路》在县市宣传口发表

d、请消防大队进行正常得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护,做到群众得预防灾害宣传员。

e、到敬老院去举行文艺联欢,做新时期敬老爱幼得好学生

f、每年去烈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7、重视师资业务培训,教学成就显著

⑴教学质量是学校得生命线,培养一支“政治正、业务硬、教学勤”得师资队伍,始终是该校关切得问题,为此学校领导极力鼓励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得教学能力。通过大家得共同努力,小学语文、数学合格率100%;初中语、数、外、政、自等平均合格率70~80%;三名教师参加中级研修班,一名教师参加学科骨干培训班。历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成绩显著:

①县教坛新秀评比:20**年度初中部自然、美术分获二等级。

②县教师基本功竞赛:美术二等奖,数学、自然三等奖,政治市三等奖。

③教学论文评比:小学数学县一等奖、市二等奖,初中数学、美术分获县二等奖,教学基本功案例分获县三等奖,体育优质课县二等奖。

⑵学生是教学得主体,教学得一切为了学生,学校在“以人为本”得宗旨下,近三年来所显现得成绩可想而知。

①中考:20**年考进象中3人,考入二中13人;

20**年考进象中2人,考入二中20人;

20**年考进象中4人,考入二中15人。

②各年统考相比,20**年尤为突出:

20**年第一学期初中一年级层全县中上水平,其中自然学科全县名列4、5、6;初中一年级政治,全县名列前5名。总之,小学合格率100%,中学合格率70%~80%。

③重视素质教育,各方面提高显著:

a、全县中学三模竞赛:全县第九名;

b、县学生艺术节舞台艺术表演:团体二等级;

c、县学生艺术节三独表演:1人二等奖;

d、县学生艺术节书画艺术现场赛:书法、绘画各获二、三等奖;

e、学生作文竞赛中:3人参加3人全获奖――其中市二等奖1人,县二等奖1名,县三等奖1名;

f、全县学生运动会:每届组队参赛,态度积极,重在参与;

g、县科技界:多篇科技论文获奖,获县科协好评。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专职教师不足,老龄化现象严重。如:小学数学35岁以下2、3个人;12班级音乐教师专职只一人,小学美术12个班级居然无一人。体育专职也只一人。造成学科之间不平衡,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2、办学条件差:

教学用房不齐不足,没有专门美术室,没有专门家委会活动用房;雨天无法上体育课,多媒体教室只一个,如果各学科同时使用便无法进行,学前班扩班无教室,也无英语角等用房,艺术表演场地没有等一系列用房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资金困难,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到“提襟见肘”得地步。办公经费、教辅资料、教学设备……难以兼顾。

3、缺乏与新课程相匹配得科学得操作性强得学校、教师、学生评估制度,这在很大程

度上阻碍了学校与广大教师参与课改实验得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均衡配备得行政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得力度,与政府部门协调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必要得师资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另外是加强与教材出版部门得网上协调,有条件组织专家培训到县(与“323”师训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领会教材得编写意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再是培训方式和内容可建议更为贴近农村学校实际,研究解决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减轻教师过重得教学负担,以提高教学效率。

篇(9)

  我有幸于20xx年7月24日至31日参加了XX市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既有理论提升又有实践听课;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本次培训中针对15天的专家或名师讲座,并进行了及时的讨论,收获多多。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及时。及时于自己思想觉悟的感悟,及时于自己教学理念的充足和提升。在培训中我充分理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要求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有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的追求的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郑毓信教授的《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从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到面对课改的知识职能两方面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事例、耐人寻味的提问,让人轻松获取知识。他充分肯定了当前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强调了当前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艺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主动的发展,同时告戒我们要成为名师,必须关注自我、关注文献、关注收获,更要更新理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市教研室李晓明老师的讲座《从江苏省有效性课题研究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从更新观念、师生平等、改变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他说道,学生不是一次就教会的;教师要建立每一堂课的成就感;教师是服务者,不是权威,你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那个人;我们不期望课堂教学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我们期望每一节课都能修正一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有效教学不是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得……这些观点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追求,我反思了自己平时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在责任心方面有些偏差,以为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教学就是负责任,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去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XX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关于《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的讲座。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我们,一听说教科研,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点茫然,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教书,改作业,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科研呢?听了王洁博士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开展教科研活动。王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她的讲座使我明白:可以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这样的流程展开研究。她以某老师上“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让我们深入理会了这种研究的开展。回顾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也经常听、评公开课,但从来都是不同水平,不同教龄的老师做着同样的事情,评课时也是大家泛泛而谈,这种局面难以让不同类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受益。要想使教研活动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

  省教研室李善良博士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研究》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自我反思中成长。每堂课下来,都要反思。如:教学环节是否出现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这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下次课打算如何解决?在听同学科教师课时,就同一个教学环节,自己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怎样设计更好?听不同学科教师的课,找找学科间的异同点在哪里,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学生在课堂上常会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这都要逐一记录,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现成资料的收集。如:各地中考题、优秀教案、课件、自编测试题、有价值的教辅资料,这些都是编写各阶段试题、上课的最好参考。有了这些素材,不仅方便了自己知识积累和教学,也树立起了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勇于反思,多关注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才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观目前我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它就是我们教师的生命。于是整天围着学生转,课内效益不高,就利用课外补,花了大量时间,出现了学生累我更累的局面。短短几天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更使我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体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个人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个夏天的五月,我有幸跟众多优秀老师一起踏上了在北京为期20天左右的教育探索。工作在神农架,能够来北京培训很不容易,不仅机会难得,而我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来培训数学更不容易,所以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机会。

  我知道,成长的智慧不在于分门别类,而教育的高度更不在于形式与姿态。所以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不应该局限于眼前教授何种学科,而要注重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培养。我虽然是一名没有任何数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但这并不影响我将来课堂能力的发挥,我仍然能够把学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带回我们的家乡,将学到的东西加以整合,与现实融会贯通,运用到任何未来可能会教授的学科中去。

  教育总是会受到当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谈北京教育现象之前,我想先说说在这为期二十天的培训体验中,我所理解的北京印象。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世界国际化都市,经济文化享誉全球。正因为它有着这样特殊的地位,在这里成长的学子自然视野要开阔一些,综合素质要高一些。而这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却造成了北京人反而低调的特点。我们一众学员,走在广阔大马路上,几乎听不见尖锐刺耳的鸣笛声;在任何公众场合里,也听不见扯着大嗓门叫嚣的说话声。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很照顾周围人们的感受,北京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静”。北京的天气很干燥,没有武汉夏天的那般燥热,阳光暖而不烈,时常有北风吹来,让人在感受炎热的同时又倍感凉爽。我喜欢晚饭后在北京的街道散散步,感受这不冷不热的气候。北京处处体现着历史人文古迹,这里的名胜、奇观多不胜数,也众所周知,建筑、园林设计体现出爱自然、爱历史、爱本色的人文素养。

  在二十天左右时间的北方学习生涯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一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处渗透,教育理念暗熏陶。

  我们观摩了北大附小和育新这两所北京重点小学,了解到这里的校园环境,吸取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学校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并非是盲目地改造翻新,都是在保留历史和固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粉饰、升华。北大附小历史悠久,中国味浓厚;育新小学中西合璧,体现多元文化。

  而我们所处地区的学校因为受当地政治、文化的影响,基本很难竖立起比较立体的、自我风格浓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从小所受的熏陶洗礼很自然比别人慢了节拍,北京学子从小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的孩子还要通过书本知识来获得。所以教育要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但这样学到的本领又只能回到当地来做贡献,而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这必然与人性相悖,会引起广大奋进的优秀学子的不满,自然不太现实。如果全国各地贫富、阶级地位都均等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种理想的境地则有可能成为现实,大家可以轻松地学习只与当地经济、文化相匹配的事物,随之教育也可能体现出真正的教育公平,然后学子们毕业后甘心为当地做贡献,获得幸福感。各个地区的教育就再也不存在落差,而只存在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多元形态了。

  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

  我们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总共听了6个课题的讲座,分别是《生命教育》、《微课》、《关注学生的原始困惑》、《理解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讲课的老师们各个身怀绝技,是行业里的专家,有着较高的学术修养和造诣。他们用自己生动的教学模式和完美的言行将教育思想和理念传递给我们,使我们从中受益,从而再去为世界造福更多的优秀学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身兼多职的副院长、教授、博导,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慧老师的《生命教育》讲座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她真诚地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生命教育历程,告诉我们她曾研究生的那段时间的彷徨、挣扎、焦虑的辛酸过往,最后又是怎样碰到一个好老师带出她幸运地走出困境,激励我们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逆境,并引出教育的实质,教育者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几乎所有走在世界尖端的教育者们,都不会告诉你们:教育是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育是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教育是教会学生成为最优秀的他人等等。

  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除了吸取专家们发现的真理,我们也要学会自己深度探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了解和关注自己的生命教育,用生命叙事的方法,继而影响他人的思维及行为。这些走在前线的老师们所理解及共同支持的教育实质,我统筹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我们不能抹杀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天真和固有特性,反其道而行,这将是对生命创造力的残酷扼杀。

  二是教育的内容不是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死的,知识是已经被创造的,学习它们只是对知识进行再复制,授之以渔比授之于鱼更重要,我们应该关注教授知识的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开创思维,自己创造方法。另外,教育应该是教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面对人生的困境,学会怎么样健康快乐的活下去。

  三是教育不是教他人,而是教自己。只有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才有可能收获一个好学生。而我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没有端正自己的言行,却期望去教导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来孩子真的成材,也可能是在人生的际遇里遇到了其它的好老师或自己开了悟,与你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三、听名师讲座的实质意义

  来培训之前,很多老师都抱怨说类似这样的讲座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我不置可否,也特别理解大家所需求或追寻的意义。大家希望学会的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在工作或生活里能够显而易见展现的本领,所以老师们都喜欢操作和实践,特别不喜欢听讲座,觉得是虚耗时间。

  我承认这些讲座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没有一点儿实际帮助,因为现实生活有太多规则和限制将我们打败。

  但是讲座一定是要带来实质意义吗?它可能鼓舞了我们的心智,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提升了我们想事情的思维境界。而我们的老师太缺乏情怀,完全活在了实际的社会生活里,所以感受不到这些美好的熏陶。

  讲课的老师们也明白,这些空谈也许我们立刻就会忘得九霄云外。但仔细想想,社会和教育者们却一直继续在做着这件明明知道可能没有任何效益的事,却还在一日日坚持着。讲座的意义就是做可能性投资,哪怕偌大的讲座厅内只有一两人听了之后从中获益,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身心灵境界,从而感染到自己教育的孩子们,就提升了整个社会环境品质,我们社会就离变得更美好更进一步。

  所以我认为,讲座的实际意义本来就不是让我们学到什么具体可行的技艺,而是驱壳背后抽象的灵魂升华。

  这次培训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也引起我一些反省和深思。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年后的工作中,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现实课堂中去,争取让它发挥极大作用,并把这些教育理念分享给他人,一起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今年8月5号——8月7号,我县举行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使用怎样通过网络来进行集体备课,并会上传自己的教案以及撰写个案等内容。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这几天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虽然网络集体备课提了有一段时间了,但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怎样备?网络集体备课又有什么优点?它有什么意义?在这几天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网络备课的操作。在机房中我们学习了怎样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加入小学数学协作组、怎样进行编写共案、如何查看共案、编写个案和进入聊天室的操作。然后集中听了里庄、双堠、界湖、大庄兄弟学校集体备课经验的介绍和张主任的《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报告。网络集体备课有别于以往的集体备课,他和我们以前的集体备课交流的形式变了,网络集体备课借助网络,只见备课不见人,可以畅所欲言。我们的交流范围广了,在学校团队优化的基础上,再提升、再优化、再运用,范围是一个县。可以说是更加的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协作与交流经验,可以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走很多弯路,能充分的展现与提高个人素质。

篇(10)

一、“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我今天执教的这堂课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我采用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这个流程分了三个“环”。第一个是“先学环节”,这个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一种可以是“书中学”,现在很多学校也在进行学案导学,就是引导从书中学,通过学案指导学生把书看懂。我今天没有引导学生从书中学,而是采用“做中学”。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看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不同的策略,他们的差异在哪里,这是先学。顾先生在报告中提到了可汗学院,可汗的视频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翻转课堂的重要内容,翻转课堂把视频植入,用视频来取代学案导学,让学生先学。但它们两者都是一个观点――让学生先学。第二个环节是“后教环节”,后教不一定是老师教会学生。可以是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请小先生来讲,再是教师教,这叫后教环节。第三个环节就是我们数学课少不了的练习环节。

这样三个环节之下,主要有六个“学”。第一是引学,就是引出学习,我从艺术节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是试学,就是让学生尝试着学。第三是组学,组间学习。郑水忠老师班里的学生很自觉,学生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组学一下?组间学习有很多小技巧。在组间学习里,为了尽量避免组间干扰,我们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指挥下轻轻地、有序地进行交流。第四是展学,我邀请了七八位学生在白板前展示。大家发现了没有,同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解决的策略非常多样。其实下面座位上的学生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比如同样是一一列举,学生有方阵列举的,有数字列举的,当然还有文字列举的。同样是画图,有繁复的、简明的,对的、错的。这样展示的内容,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PPT,就像顾先生上午报告所指出的,一带而过,呈现一个标准答案,可能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思维呈现了。这也是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白板的原因,我们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教室里四周都是白板,每一个学生一块。昨天顾先生去参观指导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四周展示,这是展学。第五是研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习,这个过程更多体现出老师的示范指导性。今天课堂上,最后环节我在黑板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做了一个简单整理,就是研学。第六是固学,用三道题来巩固、活用。

这样一个教学流程,有没有普遍性?可能它对某一类课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013年11月份,我们宁波学科教育家团队去广东与黄爱华名师工作室团队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正好要举行广东省说课比赛。黄老师知道我们宁波市的团队过去,他很客气地说:“林老师你们难得来,我有几个学员要参加广东省说课比赛,在你们宁波的客人面前说一说,请你们指教。”说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居然采用了“三环六学”教学模式的流程,先引学,再试学,再组学。说到第三个学的时候我们二十几个人都笑了。说课结束以后,说课的老师说他的模式是向宁波的一所学校学的。我们陈亚明老师说,林老师在这里,你肯定是向他学的。后来我就问他,你从哪里学来的?因为2013年4月份,小学数学教师辩课进校园活动在我们学校举行,当时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和郑水忠老师上了两节课,围绕着展学和研学进行研究,最后《小学数学教师》把两节课以及互动交流全文刊登出来,这位老师说是从那里看到的。这个小例子说明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有这样一个模式,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抓手,可能会有利于解决一线课堂教学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环六学”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先学环节的目的就是独立尝试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因为很多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生活的经验,带着已有知识的经验走进课堂的。作为教师,怎样充分挖掘、用好这种经验很重要。所以通过先学,有这样一个尝试,让学生把自己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充分展示出来,非常有必要。

第二个环节――后教环节,目的就是把“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做一次转化,让学生有进步,跳一跳摘到果子。在不同的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学生的任务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我理解的教师的任务、学生的任务,跟传统意义上教师在课堂里的任务和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可能也会不一样。比如,学生的任务是主动展示个人的见解以及小组的讨论;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并作出积极的回应;积极互动,包括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和全班互动。这些具体任务要求通过今天这堂课大家应该能感受到了。教师的任务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去巡视并收集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项任务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有时候老师是要受到挑战的。今天的同学学习程度丰富多样,暴露的思维过程充分、多元,非常有价值。有时候我们到外面去上课,也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比如林老师要来上课,教师便对学生进行教育,你们一定要认真听课,不要回答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会非常一致,非常标准,反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潜意识、相异构想。

第三个是练习环节,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都非常熟悉,它是知识的巩固、知识的活用。比如,今天这节课学习了组合搭配,在练习中安排一道排列题,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模仿,还是要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设计变式题,让学生转个弯,重新再来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说有就有的,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模式的形成过程。起初,我跟老师们交流,我们要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怎么办呢?怎么把我们新课标中的几句话“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在课堂中?怎么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一开始我们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办法,但我们有一些基本的认同和约定。第一个约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因为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老师们有一个通病,就是讲得太多,而且老师的潜意识里会有学生的知识就是通过我讲解学生才获得,真是这样吗?未必。比如“分数的意义”,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只认识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1份就是1/3。但到五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起点还是这样吗?不是了。如果老师请同学们表示出心中的1/4,结果发现学生可能会把四个圆中的一个表示出1/4,也有可能学生会把八个圆中的两个看做1/4,虽然在人教版教材里面没有渗透过任何这个知识点,但学生却能表示出来。因为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自然经验在增长。在这两年中,尽管老师没有去教这样的知识点,但学生的却自己生长出了这样一种经验。所以我们第一个约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尽可能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弄明白。

第二个约定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和解决。过去没有PPT,我上课最多就是用一块一块小黑板,把学生的学习结果一个一个挂出来。这样的小黑板有什么好处?就是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地呈现出来。但我们在现实中,随着多媒体逐渐应用到课堂中来,广泛使用PPT的课堂占绝大多数。没有黑板的现象越来越多。我有时候去听课,老师上“圆的认识”,没有带圆规。上“量角器的认识”,也没有带量角器。我亲身经历过,有一次我的徒弟上“角的度量”,他上了10分钟以后,停电了。他东看看西看看,走下来说:“师傅,停电了,课不能上了。”我说:“怎么停电了课不能上了?”“我量角器没有带来。”“量角器没有带来你怎么来上角的度量了?”“PPT里做好了,怎么认识量角器,怎么量角,都有。”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问题?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是不是有了现代技术以后,就不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操作技能了?其实我们知道角的度量看多媒体演示和请学生到黑板上量一量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黑板上一个向下的锐角让学生来摆摆量角器,需要花好长时间。但这样的过程有没有价值?有价值,这是不能省略的。看一看和做一做价值不一样的啊!所以,我们的课用那么多白板就是想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哪怕是错误的,也是一种资源。

第三个约定就是怎么来构建完整的、有结构的、丰富多样的学的结构。我们翻开教师们的教案,可以发现教的结构很明显、很完整,但很少有学的流程,学的活动很零散。我们的“三环六学”教学模式更多地是想引导教师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应该如何来组织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一边上课,一边探索。什么情况下自主?什么情况下合作?什么时候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我们有这样一个表述: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后,没有疑问了,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如果有疑问,这个时候老师也不要马上出手,而是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很多时候通过小组合作,问题就能解决。如果还没有解决的,教师这时候就要出手,通过点拨、提升让学生弄明白,促进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这是不是正好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自主后合作,先让为学生主体,然后教师进行指导”这样一种关系。

二、“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

到底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出来是不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到底有没有一些理论依据呢?我个人以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更多应该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如同一个钟摆,东西方之间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一定是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摆动的,西方可能是另一个方向的摆动。我有一次参加一个教育研讨会,有一位特级教师讲,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后课改时代。我说后课改时代对中国教育来说还远远没有到来。只要到我们国际部去看看,你就会发现人家国外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差别大着呢。形成大差别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说班级人数,人家一个班只有16个人、20个人,我们一个班50个人、40个人,我们小组合作起来难度就大多了。我上次去新疆,新疆还有70个人一个班级的情况。要求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的时候,班级人数、课堂空间、教师水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但是不管怎样,当下中国的教育一定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这样的一种钟摆趋势是不能搞错的,否则就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我们要叩问两个关键的概念,就是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习?加涅对教学有这样的定义,教学是一组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事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是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事件,但它还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什么?学习是学生自己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它的基本要素是经历,是同伴互相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改进意识的反映,学习的成功在于懂得应用。所以,我在课堂中发下一张学习纸,让学生独立地展开思考,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我想,不管结果对与错,在学生身上一定发生了学习。反过来,如果像我现在这样做报告,可能有些老师身上发生了学习活动,在认真倾听,专心思考。有些老师眯着眼睛可能还在想昨晚的美梦,在这样的老师身上,学习活动就没有发生。所以,学习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经历,是一种改进意识的反应。我今天课堂上的调控也在努力体现这一点,学生最初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就是学生原始的思维状态,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原来最初的一一列举到逐步有结构化的思考?一一列举好不好?好。但如果数量增加的时候,解决问题就比较麻烦。所以要尽量让学生进行有结构的思考、分步的思考,这就是学生思维层级的提升,这是我要思考的,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审视课堂的时候,要经常问一问,我们的课堂有没有真正把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底是丰裕的还是贫乏的?可能老师教得很精彩,可是你细细去想,精彩的背后学生的学习活动真的充分地展开了吗?

再来看看江山野先生――一位中央教科所教学论老专家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教学有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呢?他把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的学习能力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相对独立学习阶段、基本独立学习阶段、完全独立学习阶段。那么,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阶段?显然少了点。同样,我们拿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来说,我们小学教师很少让学生阅读数学书,理由是小学生看不懂数学书,不会阅读数学书。我们把数学书当什么用呢?老师课上好了,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某页,把某题做到作业本上,数学书充当了习题册的作用。到了初中,我问初中的数学教师:“是不是适当地让学生看看数学书?”初中数学教师回答:“林校长,不行的,学生看了数学书之后上课还有什么味道?”小学生看不懂,初中生不能看,那么,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怎么提高?江山野先生还认为学生不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潜能实际上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常常落后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就由基本依靠教师阶段进入到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我们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也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潜能超出我们的想象,一年级学生就有极强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做起小先生来像模像样。

在课改中,我给老师们发了一本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希尔伯曼写的《积极学习》。他在书中提出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书中提到,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我们或许会质疑这项研究的数据的准确性,但它至少提醒了我们,师讲生听肯定不是唯一的或者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正因为如此,学校要求教师们敢于打破常规,在探究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的问题上大胆尝试,让单一的师生互动里融合更多的生生互动、同伴互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教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很容易让人想起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先生制。为什么要开展小先生教学,从陶行知先生这里可以找到源头,也可以从希尔伯曼那里去找找依据。学生通过相互交流,通过小先生讲学,是不是对学习真有促进作用呢?其实,要理解这个道理也不难。比如说我今天报告前就约定好,报告结束前10分钟,我会抽一个签或者抽三个签,要求我们收到签的老师做大会总结。我估计这样一个环节的改变,会使听课教师的思维状态更有效。如果我再说请上来的三个老师谁讲得最好,我们就请郭华老师给奖励Ipad一个,这样的学习效果还会更好,因为你运用了激励的手段。这说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它对学习效果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促进作用,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这里不是纯粹的要奖励一个Ipad,对于教师来说,奖励学生的手段是非常多的,比如评选光荣升旗手、奖励小红星一颗等等。

三、“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然,“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追求。首先要说明的是,提出“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为了纯粹发明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确立一种新的教学哲学与原则,构建一种完整、有序的“学的结构”,成为实现自主课堂的“拐杖”和“推手”,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可以成为实现自主课堂的“拐杖”和“推手”呢?我们是怎么来理解“自主课堂”的?我们认为:自主课堂就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努力创建的一种让学生自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课堂。其重要特征是:所有学习活动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为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加以整合,所有的构成要素都服从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当然,对于“自主课堂”,我们还可以从“自”的角度,从“主”的角度去构建,“自”和“主”是可以拆开来理解的,在“自主课堂”中,“自”就是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学习的途径是自立的,学习过程是自控的。“主”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的是有主见的学生。

对于这样一种“自主课堂”,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呢?我们很多教师一讲到课堂教学改革,就问我,这个模式能不能提高分数?我说,这样一种模式只要运用得当,肯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当然会提高分数,但模式的推进不是指向于提高分数,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倡导构建自主课堂,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尝试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和分享能力。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也就是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还是别人教会的,这两者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课堂上我有一个处理细节,大家不知道关注到了没有,有一个学生上来板演时出现了错误,在解决问题时简单地把合唱节目的三种选法与舞蹈节目的两种选法加起来等于五种,我没有及时地指出来,而是让其他的小先生在讲完所有的知识之后引导她自己发现错误。她说:“老师,我悟到了,原来我前面讲错了,我没有把合唱节目与舞蹈节目再进行搭配呢。”我的用意是如果她能自己感悟到自己的错误,自己通过之前的交流发现原来她自己错了,这对她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就是“人有自知之明”。关于思考能力、反思能力呢?这两个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太清楚了,我们的“双基”已经变成了“四基”,我们的“两能”已经变成了“四能”,这都要求教师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不能让学生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教育更多的要让学生能够自主,有自己的思考。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网络对人的影响。或许有的人已经感觉到了,试想如果我们把口袋里的手机上交,生活两天,我们可能会很不自在,若有所失,更有甚者魂不守舍。我们原来出差最常做的事情是打扑克、聊天,现在则是每个人拿出手机上网,人际交流大大地减少,那么网络对人是否会产生影响?一定有影响。现在教师要上公开课,第一反应是什么?就是上网搜索俞正强这节课上过了没有,林良富这节课上过了没有,哦,他们是这样上的!可是他有没有自己思考一下,我可以保证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在网上一个教例也没有。

话说回来,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让学生保持一个自主的人格很重要,我们一直有一句话:“教育使人自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人格。一个人只有自主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构建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人格,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三环六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三环六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一个流程,而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五个操作因子组成的,比如,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怎么培养“小先生”?怎么进行小组合作?怎么进行白板展示?白板展示了以后怎么来处理生成性资源?如果不是尝试中学,而是采取学案导学,那么又如何来编写学案?这一系列问题组成的要素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模式的操作因子或者说是自主课堂的实施要素。

在运用模式的时候,需要把握住几句话:第一句是“以学为基础,以教为导向”。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在这节课的磨课之初,我们做了学生的前测,通过前测分析,我发现原来学生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思维是有一个层级的,每一级是不一样的,最低的停留在三年级的简单搭配上。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到达哪里?今天课堂中没有出现。我在其他地方测试过,一个班级的学生有7到10个人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用高等数学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你访谈一下这位学生,学生说,老师,我在培优班里学过。奥数班已经把排列、组合的公式这一知识教给学生了,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公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课堂里的学生其实对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解决的策略差异是非常大的。第二句话是“以学习任务为基本组成单元”。今天的课堂其实就是用一个一个的任务来推进的。还有两句话就是“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效标”。我觉得这四句话值得思考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