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Children is in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eriod, sports for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physical grow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for 5-6 years old of l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ildren's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aimed at the features of body arrange innovative sports game animals move and shaolin. Through the game cas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children's sports activities by children's sports innov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innovative;Children's sports games;ca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07-2
幼儿是我国的希望,幼儿是我国的未来,幼儿体制问题近年来一直被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所关注,并一直以来对我国幼儿体质的提高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和实验。本文为推动幼儿园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有效性,实行幼儿创新性体育游戏干预研究,以求从根本上改善幼儿的体质与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中该幼儿园的阳光体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切实促进了教职工、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本文从中选取一次创新性体育游戏进行案例分析,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能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并未创新性幼儿体育游戏的推广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幼儿体育游戏小动物搬家、少林小子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管理学、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学等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为本文分析提供学术背景和科学依据。
2.观察分析法
观察海淀区太月幼儿园大班一次创新体育游戏,进行分析总结。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开展现状
现在提出开展幼儿园阳光体育活动、提倡整合教学活动,但惟独体育优质课活动却很少,只是扮演其他活动中的一小部分。在调查中,教师也觉得体育活动难得开展,对体育活动没有信心。许多幼儿园过度要求安全问题,每当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许多老师生怕学生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权利。由于教师长期缺乏新的体育理论的学习,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造成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到位。幼儿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有减弱的倾向,教师往往忽略体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不考虑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致使活动量小而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在幼儿园管理新规要求幼儿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两小时(其中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下,各幼儿园大都例行此规定,但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多以集体活动为主,使体育活动缺乏儿童化、趣味化、个性化;教师多为体育指导无目的,仅仅是带到活动场地自行游戏,多数无集中安排,更谈不上合理科学的体育游戏指导。很多成为零星式、散漫式、加上游戏本身等待时间过长,孩子们真正有效的锻炼时间却很短。在家庭中,幼儿家长对体育健身益智的作用认识不清。幼儿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周围人的过度关心下,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
三、5-6岁大班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一)动作的准确性、力度、速度以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不端正。
(二)比较明确各种动作的基本要求,能很快理解动作要领。
(三)喜欢各种未经尝试的新鲜玩具,猎奇心强。
(四)幼儿在此阶段,发育还未完全,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各类传染疾病。
(五)动作的目的性和自控能力逐渐提高。
(六)初步具备情绪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四、案例分析
表1 课程设计表
幼儿园创新性体育游戏课程设计
大 班 上课时间: 2010年 月 日
上午 下午
小动物搬家
1发展目标
发展往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培养幼儿竞争精神。
2.游戏准备。场地和器械放置方法如图。右侧椅面上各放一小动物玩具。
3.游戏方法
(1)游戏组织
将全班幼儿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在平均分成两小组,每小组成一字纵队站于起跑线后。
(2)游戏内容
听到开始口令后,第一组第一名幼儿跑出,依次将右侧椅子上的物品移至左侧椅子上。跑至对面起跑线后拍同组对面第一名幼儿的手,该幼儿继续跑出,依次把左侧椅子上的物品移至右侧椅子上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获胜。
4.规则和要求
(1)物品必须全部按要求移动到指定位置。
(2)物品如果掉地要捡起归还原位。
(3)往返跑时最好是步幅较大、步数稳定、重心稍低,这样便于停止、转身、取物和起动。转身时以后腿为轴向前转,重心偏于后腿。
少林小子课程设计
1.发展目标
提高幼儿手臂肌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
2.游戏准备
用粉笔画一相距相距8――10米左右的平行线,用幼儿器械分别设置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等情境
3.游戏方法
(1)游戏的组织
游戏开始后,幼儿分为两队,成两纵队站在标志线处 ,老师发出指令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重量的水瓶“双臂负重侧平举”,依次走过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把水倒到大缸里
(2)游戏的规则
双臂要像扁担一样平,并要坚持很长时间
4.要求
1.双臂负重侧平举”动作的幼儿进行示范,幼儿讨论如何做好这个动作,并学做。教师平等参与示范,隐性指出动作要领:“双臂要像扁担一样平,并要坚持很长时间。并学习在平衡木上走过,走过梅花桩等
2.可分组接力比赛若干次
(一)课程设置与解析
设置:本课次时间为60分钟,5分钟幼儿操,两竞赛游戏时间安排约40分钟,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进行15分钟的户外自由活动。本次大班幼儿体育课安排两个游戏,游戏练习时采用分组轮换形式,然后把两个游戏合并成综合性游戏比赛,既是将本班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做小动物搬家,另一组做少林小子,按教师时间指令再交换游戏做,最后将两游戏综合为一体,两组幼儿以体育游戏竞赛形式进行比赛,教师给予获胜队礼物奖励或口头表扬。
(二)游戏解析
1.小动物搬家游戏解析
该游戏主要是发展孩子们反应速度、灵敏素质等方面。根据5-6岁大班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力度、速度以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的特点所设计,该游戏符合该阶段幼儿特点。
2.少林小子游戏解析
该游戏设置不仅提高幼儿手臂肌力量及身体平衡能力,还运用设置障碍物小山、悬梯、独木桥、梅花桩等情境教学,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并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置情境,极大提升了游戏的参与度与孩子们的积极性。
(三)整堂体育游戏课的效果分析
整堂体育游戏课,内容丰富、运动量适中,最后的综合游戏更是让整节游戏竞赛活动推到,孩子们快乐的叫喊着、为自己的队友加油助威、队友不小心摔倒,孩子们上前搀扶,看着他们微微出汗的稚嫩的漫着微笑的脸,我们可以得出,寻找出最适合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是幼儿体育游戏研究者们最大的收获与欣慰。
五、案例得出的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活动呢?首先,教师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全面发展幼儿体质。采用适合幼儿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将游戏以竞赛的形式用于幼儿班孩子们的体育游戏上,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孩子们的兴趣。其次,将户外活动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增强幼儿体质,编选适合孩子们的体育游戏才能真正实现体质与智力的综合发展。
(二)建议
针对现阶段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现状,如何在阳光体育活动下,切实有效的开展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增强幼儿体质的问题,特有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要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其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改革要向整体方向发展,把园内体育活动与园外家庭体育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应给予幼儿体育教师适当的培训进修机会,培养一支高素质,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幼儿体育教师队伍。
2.创新形式,激励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出发动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关键在如何先激发出兴趣。如在游戏前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下游戏背景,根据游戏特点编排合宜的小故事。又如在游戏时,准备多种卡通服装,让幼儿进入角色,仿佛置身故事当中。总之,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
3.改革体育课结构,提高幼儿体育活动效率
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改革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为之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条件。在游戏内容上,应该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以往的游戏内容,如体操,跑步等等。还应注意季节差异,体现不同季节的特点,设计出适宜的体育游戏。在形式上,不应只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模式,可采用一物多玩,使游戏更加多样化。在方法上,要在充分了解现代幼儿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对于小班、中班的孩子更多的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而对于大班孩子,竞赛的游戏方式更加能吸引他们的活动兴趣。
4.鼓励游戏创新,逐步挺广科学的创新小游戏
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深刻感受到幼儿对于创新小游戏的喜爱。今后,应鼓励幼儿体育教师积极进行创新游戏的工作,并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对于内容幼儿喜欢,形式安全易行,效果经过科学检测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性体育游戏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安全教育的概念
安全教育,主要是指遭遇突发性的事件、灾害性的事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一种教育;当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时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的能力、健康心理的状态以及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二)安全教学的概念
安全教学是连接素质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纽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自身卫生习惯,形成其乐于遵守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道德思想,有助于幼儿提高卫生的意识,加强自我的保健能力,因此可以促进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多方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性,为学生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二、研究过程
(一)访谈的过程与反馈情况
本文的幼教工作者们主要指的是幼儿园的园长以及幼儿教师。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们针对园所的安全教育问题表示了比较重视的态度,并且在这十二所幼儿园中多数园所的走廊墙壁上挂有相关的幼儿园安全规章制度。以下是访谈的片段:
安安幼儿园园长:每个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幼儿们的安全和健康,我们都知道幼儿们个个都是活泼好动,对任何事情都满是好奇,安全知识也有限,于是很多安全问题便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就是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保障幼儿们在园安全。所以我们园长们最担心最头痛的就是幼儿们的在园安全问题。
(二)观察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对幼儿园幼儿的观察中,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安全教育大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在幼儿下楼时,教师会提醒幼儿要按秩序下楼,不要乱跑,不要在楼梯上打闹。在幼儿做游戏的时候,教师会提醒幼儿们,不要拥挤,要按游戏的规则进行。在幼儿午休起床的时候,教师们会提醒要注意下床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急,不要摔到,避免踩到下铺小朋友的身体。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教师会提醒幼儿要慢慢吃,不要狼吞虎咽,不能挑食,要细嚼慢咽等等。这些所有的事情,教师们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其作用却并不是很明显。从下面的观察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我们幼儿园的一次游戏观察当中,“在室外活动的时候,玩的是接力球的小游戏,在等待的队伍里,一个小女孩拿出了自己带的一个小瓶子,里面有五颜六色的糖豆,因为她在老师的后面,老师没有察觉她的小动作,她还分给周围的小朋友吃,人多了被老师发现,老师暂时没收了小瓶子,对小女孩进行严厉的批评”。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笔者见到一个大班一天之中有6个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纯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案例分析
在我们幼儿园大班演习的一次以雷雨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当中,教育的目标是:懂得雷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了解雷雨的天气不可以做的一些危险的行为,知道在雷雨天如何安全避雨的方法。但是在对这个班的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的调查时,当问到在雷雨天气时可以在树下避雨吗?100%的孩子都肯定的回答说是不可以,但是再接着问为什么不可以在树下避雨时,66.67%的幼儿都不知道原因,知道正确原因的幼儿有的是在书上看过,还有的是家长告诉的。有的幼儿甚至回答“雨点从树叶里会掉下来滴到头上,小朋友会感冒的”有的回答“下雨了要赶紧跑回家,回去晚了妈妈着急的”,因此说制定安全教育的目标一定要从细节开始,从浅到深慢慢的推进。不能让幼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老师在对于安全教育的目标上的模糊,是没有合理的将安全教育的目标传达给孩子的。这个也是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认清安全教育的目标。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果分析
1.对安全教学的概念模糊,2.安全教学的目标不统一,3.教学内容刻板跟着教材走。
(二)教育建议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3.实施方法借鉴生活,4.学习经验用于生活,5.编写使用生活化教材。
结语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可以说安全就是生命。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也明确要求“改善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早期儿童事故频繁发生,不仅要重视加强儿童的关怀,它使我们意识到安全教育对儿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J].科学之友(B版).2014(01)
[2]宋秋容.幼儿安全教育的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5(07)
[3]宋丽娟.浅淡幼儿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
[4]徐改改.幼儿园安全教育出现隐患原因初探[J].成才之路.2014(04)
[5]马霞.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04)
[6]谢丰华.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5(01)
爱家乡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培养幼儿从小具有爱家乡的情感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重要目标。赤湖是工、农业并重的新兴乡镇,有着丰厚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其特产大葱、“新种花”地瓜远近闻名。我们认为,只有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家乡,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声“我爱家乡”,长大后才有可能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因此,把家乡的特产作为幼儿理解家乡的切入口,让幼儿初步感受赤湖的富饶,认识赤湖的特产大葱、“新种花”地瓜,由此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赤湖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最主要的是采取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走访、查阅资料,调查了解大葱、“新种花”地瓜的各种知识,从中筛选出易于幼儿理解并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并寻求适当的指导策略,让幼儿通过多渠道感知、体验、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变化,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关注家乡、萌发幼儿爱赤湖、亲赤湖的情感。
(三)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调查、走访、了解大葱、“新种花”地瓜的生长周期、特征,收集资料。
(2)设计相关的教案。
(3)对教师实施方案做全方位的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研究目标、实施步骤、实践方法等。
2.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建立试验区,进行尝试实验。
(2)整合教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模式,具体课例以一课三研的形式进行教研,反复探索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实施途径,积累个案,初步形成主题网络。
具体的步骤:分3个二级主题《好吃的地瓜》《赤湖的大葱》《我是赤湖小主人》,用3个阶段来完成。
3.调整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对课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后再实施,逐渐完善主题计划。
4.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进行资料处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总结和反思研究历程,能产生预期成果并争取顺利结题。
二、开展“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有效策略
(一)巧用“头脑风暴”,激发教师创造力与积极性
一群没有经验的人去开发园本课程,最大的困难其实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对未知的畏难: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好?面对这种现状,怎样激发教师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呢?我们采用了“头脑风暴法”。当时,我园教师平均年龄29岁,在教学上各有擅长。我园在管理上一直由教师自治为主,又一贯推崇良性竞争,非常适合在课题初期采用“头脑风暴法”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培养教师做课题的自信心,使他们“愿意研,乐于研”。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会前知识准备。我们在会前为每位教师提供与课题有关的原始材料,做好知识准备,使每位教师对课题涉及的资料与知识了然于心,激发想法。
2.精心设计议题。在会议前,我们根据每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议题。
3.创新主持会议,确保每位教师畅所欲言。我们在会议开始时会设计一两个分散思维的小游戏,以分散教师的思维,为接下来的议题的创造性展开预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评价别人的想法,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4.展开议题讨论,记录教师想法。
5.用“质疑头脑风暴法”确定最初计划,每位教师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设计活动案例。如我们有两位教师一个认为番薯的作用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幼儿,她创编了故事《花花、瓜瓜历险记》,把地瓜“润肠通便、增强人体吸收水分”的功能与人体消化器官认识相结合,以大班幼儿“花花”和地瓜干“瓜瓜”在人体的历险为线索,把“花花”“瓜瓜”经过嘴巴――食道――胃――小肠――大肠――的过程在故事中呈现,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器官及其功能,用“瓜瓜”的魔力展示地瓜的功能,并结合游戏《历险记》让幼儿扮演“花花”“瓜瓜”到“人体”各个部位历险,活动设计新颖有趣、科学合理;另一位教师认为可用儿歌来展现番薯的作用,她创编了儿歌《番薯全身都是宝》:“番薯全身都是宝,薯藤可以当肥料,薯叶炒菜喷喷香,薯皮喂猪猪儿壮,薯肉吃法真正多,蒸煮煎炸都不错。番薯番薯本领大,天然色素人人夸,制成饮料味道好,健胃益气降血压,润肠通便防肠癌,减肥轻身抗衰老。番薯全身都是宝,大家多吃身体好。”在教学时采用图片解说、填词游戏、儿歌接龙等好玩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头脑风暴法”成功地激发出我园教师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使他们对开发园本课程充满自信,“愿意研,乐于研”,极大地满足我园教师对成功的渴望。
(二)妙用一课三研,在行动研究中追求有效的园本课题研究
当每位教师为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而形成一个个案例时,我们怎样判断案例的科学性与适宜性呢?哪些活动改放在课题初步,哪些课题在中后期呢……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采用了一课三研的方式进行。
我园的一课三研,即一研由活动设计者在教研会议上模拟教学,其他教师当“幼儿”,“课后”活动设计者进行说课,其他教师就活动目标、准备、环节设计进行评议,目的在于初步判断该活动的科学性、必要性及活动在课题的前后安排;“二研”由实验班教师在班上执教,不当班的教师进行观摩,每个活动后进行自评与他评,目的在于通过与幼儿互动发现每个活动设计的缺陷与不足,修正活动设计,使之与实验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符,同时检验每个活动前后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理顺各个活动的内在联系;“三研”是由另两个实验班教师各自在班上执教,重点研讨活动的实施细节部分的完善,追求有效的指导策略。特别是当教师意见相左时,我们就在两个实验班分别试施各自的策略,再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修改,务求课题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精益求精,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可以说,一课三研是幼儿园在追求科学、有效的园本课程研究中的一种很实用、很高效的行动研究法。从宏观上看,它可以让我们在反复实践中建构科学的课题框架、目标与实施模式;从微观上看,它可以一步步地锤炼活动案例,让活动设计更符合本园幼儿的学习特点,更科学、高效。
(三)运用闽南语教学,让幼儿体验乡音韵味,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闽南语作为闽南人的母语,是闽南文化传承的载体和途径,是闽南人的根。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让幼儿学说、会说、爱说闽南语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开展闽南语教学,让幼儿体验乡音韵味,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1.开发教师才智,创编闽南语童谣与歌曲,提供闽南语教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自主创作了4首闽南语童谣和3首闽南语歌曲,把课题知识和母语合理结合,让幼儿在学习闽南语时推进课题进程。如闽南语童谣《赤湖番茨尚好料》:“红番茨,白番茨,黄番茨甲紫番茨,哪种番茨尚第圆?就是阮赤湖大番茨。赤湖番茨‘新种花’吃得松,又得甜,有营养阁便宜,贺你越吃越沙嘴。阿姨阿婶爱要水,紧吃番茨来减肥,减肥成功心欢喜,番茨番茨我爱你。”这首童谣是用闽南语表达出我们赤湖人对“新种花”番茨的喜爱及“新种花”番茨的特点,语言活泼押韵,简单易懂,幼儿读来朗朗上口,极其喜欢。用闽南语进行课题教学,很好地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是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非常好的一种途径。
2.“润物细无声”,在自然情景中学习闽南语。
(四)善用社区力量,让幼儿在课题中体会家乡的魅力
在课题进行中,我们善于借助社区力量,推进课题的顺利开展。如在开展二级主题《赤湖番薯》时,我们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番薯地带幼儿参观番薯地,让幼儿初步感知番薯的外形,并请一位老农为幼儿讲解番薯的种植常识,教孩子们种番薯;在开展二级主题《赤湖大葱》时,我们带幼儿观看赤湖镇“大葱种植园”“大葱加工厂”、大葱食品等,让幼儿直观地从社区环境中体会赤湖特产的魅力,体会社区人们对他们的爱护与希望,体会家乡的魅力,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关注、对家乡的关注,产生“我是赤湖小主人”的自觉与自豪,产生长大为家乡做贡献的爱家乡情感。
(五)借用新闻传媒力量,引发社会关注,有效推广研究成果
在我园课题开展期间,正值我县电视台“教育视窗”开播每月一期的“欢乐校园行”栏目,我园争取到电视台来我园录制节目的机会,通过与节目制作人沟通商讨,最后录制了长达12分钟的《赤湖中心幼儿园映像》,节目在2011年3月底在县台播放,取得巨大成功,在家长、社区、我县幼教同行中引起轰动,节目收益良好。电视台乘胜追击,2011年5月又到我园录制节目《大家一起种地瓜》,并把该节目送报参加年度漳州市电视少儿节目奖评比,荣获二等奖;送报参加年度福建省电视少儿节目奖评比,荣获三等奖。
新闻传媒的力量使我园课题研究有效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得到家长、社区及我县幼教人士的称赞与支持,提升了我园的教育品牌,提高了我园在公众心目的地位,有效地推广了我园课题的研究成果。
三、结果
经过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成绩,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的预设目标,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构建科学的园本课程,提高我园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共收集优秀活动案例30多个,拍摄优秀活动案例摄影10个,构建3个二级主题网络,收录园本课题教材一册,园本课题论文集一册,以一课三研的研讨模式探讨了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策略,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园本课程,增加了我园教育教学特色。
(二)以园本课程为载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向更深入更广泛的专业发展,如在教师常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师教育技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等各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而教师的成长反过来也提高了课题成功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以“家乡的特产”为切入口,引发幼儿对家乡的关注
课题的开展使我园大班幼儿科学、系统、深入地了解了我镇的特产大葱、“新种花”地瓜,并且于此为切入口,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对家乡的关注,萌发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四)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我园的认同和信任感
课题始终是在与家长的紧密合作下开展的,家长参与到课题资料的收集、课题的摄影、课题支教、实地参观等工作中,大大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加强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而本次课题的教材、案例均是我园教师原创、自主设计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令家长折服,与以前相比,家长更加信任、尊重教师,更支持幼儿园工作。
四、讨论与建议
1.要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途径不单单可以从“家乡的特产”入手,也可从家乡的民俗、人文、景观、民间游戏等入手,最主要是这个题材必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人与物,要在幼儿的生活与快乐中培养幼儿的爱家乡情感。
2.主题活动也包括区域活动,我园面前更多的是侧重集中活动的研讨,下阶段将有所扩展,力求解决区域活动的合理构建。
3.园本课题研究不是一个单独、静止的研究,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综合的过程,要把在园本课题研究中得到的各种宝贵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学习特点设计活动的能力、组织、评价教学的能力,幼儿园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等方面,不是课题结束就不再用科学的、探索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
4.农村园做园本课题研究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跟我们一样是“新手上路”,那就一定要选最拿手、小的课题去做,不要为了跟风或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的盲目态度去做课题,这样一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反而会不了了之,打击教师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要从“小”做起,做自己能做的,以务实的精神追求有效的园本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于琛.农村幼儿园一课三研的新尝试[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1).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38-02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流于形式,区域活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教育效应。
一、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现状
(一)区域活动促进儿童快乐发展
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在生活中能够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智力或提高能力。区角游戏活动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与同伴及玩具材料不断互动,从而假象而又真切地感受着不同角色带来的情感体验,带给他们心理的愉悦,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真正达到了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区域创设及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幼儿园课程背景、活动室空间设置、区域材料提供和内容来源、教师指导等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在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探索精神、专业能力、创新意识、敬业品质都得以提升。据笔者了解,很多幼儿园教师为了能使班级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常常放弃自己业余时间,发动家人甚至亲朋好友齐上阵,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用品和玩具,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使区域活动的游戏料变得丰富而具有本土特色。同时,教师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能力及意识也大大增强,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撰写的区域活动案例分析等严谨、剖析透彻,区域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区域活动中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幼儿园、教师个人对于幼儿园课程应当注重什么、追求什么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对于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看法截然不同。
1. 区域设置与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在跟踪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在区域创设上追求形式、数量,以为区域多总比区域少好,材料多总比材料少好。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盲目,缺乏明确的任务,幼儿的操作纯属好玩、开心。区域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的开展,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1:在一个婴班(幼儿2岁至2岁半)设置了娃娃家,娃娃家里有一个洗澡盆,一个洋娃娃,还有一些洗浴用品及娃娃家的相关用品。在游戏开始后,3个幼儿进入娃娃家,都争着给娃娃洗澡,形成了争抢玩具的场面,使得游戏无法进行。事后分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投放材料没能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托班孩子以平行游戏为主)而造成的。
案例2:在某幼儿园大班,设置有表演区、语言区、科学区……区域设置齐全,但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各自取牌进入活动区后,我们看到表演区的幼儿在用材料妆扮自己后,却怎么也打不开录音机,原来区域里没有电源,而录音机里也没有电池,最后孩子们就开始把身上的装饰品取下来追打着玩。同时还看到另外设置的娃娃家里没有幼儿进入,建构区的材料摆放在阳台一个狭窄的过道上,孩子们难以进行游戏。
2. 区角设立缺乏科学性。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很容易分散,因此,区角空间的设置应当有适当的分隔,避免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情绪。但实践中,很多幼儿园区角间的区隔物过高,不仅影响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而且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有些幼儿园在创设区角时,基本上设有表演区、美工区、科学角、益智区等常见区域,但在游戏中难以把握教师指导与幼儿自主游戏、不同区角间游戏连接与转换、幼儿个体和合作游戏的推进等平衡点。另外,多数农村幼儿园、校带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活动场地有限,幼儿人数严重超编,区角数量设置不能满足幼儿游戏需求;有些幼儿园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致使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材料科学投放与管理存在着很大困难,使幼儿对区角活动丧失游戏兴趣。
3. 教师不能准确定位自身在活动区的角色。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教师指导技能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氛围及效果。但我们发现在幼儿园中,很多教师在在组织幼儿开展区角活动时常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老师们组织幼儿进行区角活动后,常常将自己置身事外,弄不清楚幼儿在进行区角游戏时自己究竟该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对于自己在区角游戏中的角色把握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些教师将幼儿分开成若干小组,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将区域活动变成了小组活动,完全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有些教师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自己的引导而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产生了胆怯、逃避之心;还有些教师不能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认为开放了活动区,幼儿在区域内自己玩、教师只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就可以了等等,忽视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域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是贯彻实施新《纲要》的重要举措,顺应了幼儿健康发展的需求。幼儿园要通过园本教研、外出观摩、专业引领、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培训指导,使教师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引导教师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教师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调整教师心态,增强开展区域活动的信心
开展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及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很多幼儿园活动室空间有限,可以创造性地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区角,将寝室、楼梯、走廊、户外场地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幼儿园师资配备紧张,可鼓励教师发动幼儿、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废旧材料自制玩具,还可鼓励幼儿同教师一起创设区域环境,避免幼儿园因活动室狭小,教师人员配备紧张,教师缺乏区域活动指导能力等原因不去尝试、探索、实践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学习的组织方式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层面,从而导致小学化倾向严重。
(三)增进合作交流,形成同伴互助的“共同体”
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区角活动观摩、疑难困惑问题研讨、观察案例交流等活动,有效激发教师探索、研究的热情,增强教师的集体感和凝聚力。这种充分而广泛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成长极其有利,教师因为有同伴的支持、鼓励、互助、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观察儿童、指导儿童的水平,教师在群体努力工作与学习的氛围中认识到区域活动和学前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教师同伴互助的“共同体”,以促进幼儿园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四)深入实践研究,提高区域活动实效性
1. 科学设立区域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预期要到达的目的,是投放材料、引导启发、科学评价的依据。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设立明确而切实的区域活动目标。教师可在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等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区角种创设活动区域种类,制定每个区域的总目标,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主题活动总目标拟定阶段目标,使目标体现层次性、操作性、灵活性。通过研究、制定区域活动目标,提高教师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取向;卓越教师培养
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针对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仍然存在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1]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改革理念。随后,2014年9月18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从而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诚然,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和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和解决实践问题,指向于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在遭遇“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上乏力”的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剖析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传统三学课程之一,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现实状况是教师老生常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欠佳,课程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陷入“学生厌学、教师懒教”的困境。形成当前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更新不够,没能及时反映出幼教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第二,教师教育观念老化,仍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三,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诸此种种使得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沦为“挂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枯燥理论复述。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依据卓越教师计划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秉持实践取向,“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在此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重新定位:(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2)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评价和引导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具备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3)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将“外在直接传递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了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由于二元认识论对人们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学前教育学课程始终被贴上与“实践”相对的“理论”课程标签,导致课程与实践脱离,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传统三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最难解的隐疾。事实上,实践课程中包含有理论的授习,理论课程也设计了实践内容与环节,实践与理论并非区别课程性质的标准指标。当前,应当结合改革背景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调整课程结构,改变以往用理论课和技能课区分课程的方式,将课程整体划分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1]当然依据惯例,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有些课程会偏重于技能培养,有些课程则会偏重于理论研习。但此处课程间只有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比重的区分,而不再是课程性质的区别。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改变传统的定位,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将实践内化为课程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置、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进行分解,将其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有效对接,形成模块化、任务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深度剖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中反映专业标准的理念和内容,逐条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具体见图1和表1。
(三)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基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学前教育学课程需“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其课程的建构不应遵循学科逻辑,不应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当遵循实践逻辑,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围绕实践问题来组织教师教育课程[2]。慎重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推陈出新。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1]课程教学内容尤其要反映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发展与评估、早期适宜性教育、师幼关系、幼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激活课程的时效性、生命力和持续增长点,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学术视野。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除了微观上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常规组织、管理程序及具体状况,更要主动关注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择园贵”“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误读”等。解读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分析教师的专业实践需求,围绕教师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将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充分融入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反思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精神,要达成课程的实践性目标,重在抛弃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要秉承“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的探究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学生思维和行动的解放营造宽容、共生的学习氛围,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实践改革,总结出3RD教学模式:即任务设计(Design)、提供资源(Resource)、解决任务(Resolve)、反思提升(Reflection)。1.任务设计(Design)课程设计的主体思路秉承“将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将理论原理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引入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任务。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设计形式:(1)思考讨论型任务。即对提出的任务对象进行专业性、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任务对象的认识,开阔专业视野,激发思维的延展面和纵深度,包括能引发辩论的争议问题,比如“幼儿学习英语利弊之争”“幼儿男女同厕与分厕之争”等;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学前教育发展的量与质”“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与专业成长”等;值得探讨的真实案例,比如“虎爸虎妈的教育之思”“幼师虐童案引发的思考”等。(2)分析解决型任务。即针对具体的任务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任务多与教育现实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当下学前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进公办园更难”等;学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比如“不愿喝水的豆豆”“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童年”“六一节的主题墙”等;还有针对幼儿园具体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案例进行的主题式切片分析。(3)模拟操练型任务。即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从而初步认识和掌握保教技能的任务,多涉及教育教学的微观领域,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布置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让学生模拟组织表演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模拟家园沟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完成某一领域的一次教学活动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既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多种类型任务的组合。2.提供资源(Resource)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撑,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起点。将多样化的资源呈现给学生,教师将思考视角从传统的“要教什么、能教什么”,变换成学生的“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度、状态、兴趣和境况,让学生依据所需自主选择、利用和组织资源。资源既包括教材、文献、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资料,也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还有诸如MOOC、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资源。事实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易事,教师要能敏感把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走向、清晰辨识信息的真伪、有效筛选优质精良的资源、科学选取资源的最有效呈现方式,还要考虑资源的深度利用率。3.解决任务(Resolve)每一项任务的解决就是一个完整的实践体验过程。以往的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具体情景,缩水成对抽象术语的记忆。”[3]现下将理论知识置于具体任务的分析解决中,将实践体验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去,提升实践能力。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变讲授者为指导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和机会,学生可选择自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教师依据任务的性质和内容运用问题解决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多元化地批判和反思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4.反思提升(Reflection)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虽然十分重要,但它只为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条件,而非实践能力的全部,比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像教师那样思考”[2]。课程必须提供学生消化和反思的时间、空间,为实践的审视和反思提供多重视角,引导学生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践。同时学生应对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或重建教育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反思是个体基于教学理论和理性分析,将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主要经验(primaryexperience)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4]。在每一项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任务解决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现象、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其与任务结果间有何联系及联系发生的机制,从而将教育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从中有意识地发展和提升实践智慧。以下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呈现3RD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教育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与技巧任务设计:(1)观看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2)观察和剖析活动实施中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3)分析和评价活动实施的效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4)剖析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的方法;(5)重新设计这项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在微格教室录制下来,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进行集体研讨。提供资源:(1)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视频;(2)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文献资料(略);(4)手机网络,多媒体设备,微格教室;(5)教师的指导;(6)三份需完成的表格,包括“活动观察表”“活动分析评价表”“活动设计方案表”。解决任务:本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先观看视频,然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和指导。最终各小组顺利完成了三份表格,并提交了一份自制的模拟教学活动视频。反思提升:(1)小组内交流分享本次课的收获;(2)提交一份课程心得体会。以下摘选的是学生的一段课程反思:教师通过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时,问题应该基于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设计,应该是幼儿通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幼儿不能顺利回答出问题,那教师必须反思问题是否设计的合适或是提问的技巧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视频中金老师想让幼儿明白各种色彩的脸谱有着不同的文化表征,金老师首先直接问幼儿红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回答出来了,可当她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时,大部分幼儿回答不出来,金老师补充问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谁,幼儿说有包公,金老师再次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就回答出来了。可接下来金老师又直接问白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有个幼儿起来回答说代表曹操,金老师再次强调问题,结果幼儿都很困惑地看着她,给不出答案。此后金老师好像反应过来了,接下来就调整了提问的顺序:先问脸谱的代表人物,再问这些人物的性格,最后问脸谱色彩代表的意思,幼儿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终于答出了这些问题。整个问答过程并不顺利流畅,在我看来问题有二:其一,金老师想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脸谱的文化表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非常难理解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否适合幼儿当下的身心发展水平,值得探讨;其二,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依据思维发展中先具体后抽象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先让幼儿了解每种色彩的代表人物有谁,然后再说出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从而引导出脸谱色彩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并且幼儿之所以能回答出红色和黑色脸谱的意义,应该是对关羽和包公两个人物比较熟悉。可是他们对曹操、窦二顿、典韦等人物不太熟悉,如果教师不引导,幼儿是无法顺利回答出问题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上,如Davidson对幼儿课程合作学习的过程的研究,Johnson对幼儿课程中合作模式及策略的研究等。而国内对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幼儿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特征、意义、方式,例如陈新辉认为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其他组员的一些好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等。此外,国内的研究还集中在结合幼儿各科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实践,分析当前国内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例如魏振战指出幼儿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论是小组成员的搭配上,还是合作的形式及过程上都较为随意,因此要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有效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及途径。总而言之,从合作学习的各项研究成果来看,幼儿课程中的合作学习思想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幼儿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模式综述
幼儿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有不同的看法。
2.1国外合作学习的模式
国外的幼儿课堂教学与国内有所不同,因此国外基于其本土的幼儿课堂中实施的合作学习,总结出了多种合作学习模式。美国的Slavin学者提出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学习模式是较为经典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一般包括四个实施过程,即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测试、小组认可。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之间必须互帮互助,合作交流进而获得知识。此外,美国的Devries等人还提出了一种小组―游戏―竞赛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根据各小组的竞赛成绩来进行评价与鼓励的,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而Johoson等人提出的共学式合作学习模式,则是根据幼儿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划分合作小组的规模、学习方式等。
2.2国内合作学习的模式
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初步具有合作学习的形式的模式是小组讨论。随着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逐步发展,国内的学者们基于幼儿课堂中常见的合作学习模式,将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层次、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第二类是“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就第一类模式而言,宫桂梅认为幼儿课程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进行的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者指出这种模式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进而让学生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老师根据目标分层次的提出问题及要求,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测验、总结、分析。而丁红慧等人指出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时给予引导与指导,使学生能够更高效的根据目标分层次的完成学习。王乐平指出不同的学生资质不同,根据幼儿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资质等级,即优、中、差,然后在每个合作小组中均衡分布着三个等级的学生,使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张晓婧则认为幼儿生正处在培养兴趣、拓展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绩等参加不同的学习班进行合作学习。
总而言之,不论是哪种模式的幼儿课堂合作学习,其实质,都是借助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来促使学生更好的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3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及其分析
3.1幼儿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
以幼儿园大班课文《凡卡》为例,分析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在幼儿语文课堂开始后,初步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趣味性,并在积极、友好地与同伴合作中,尝试用动作、表情表现。然后老师播放第一遍,边放边讲述。孩子边看动画片,边集体说出诗歌内容,教师提示幼儿。之后,集体完整地念一遍诗歌,教师用动作提示。再让孩子们根据儿歌内容表演,幼鹤杂勺楹稀⒎殖闪阶槔幢硌荨耙恢焕匣”和“八只小狗”,其他人念儿歌。
3.2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将合作学习在幼儿课堂上是以分组表演的形式开展的,通过老师提示,学生分组表演的形式学习课堂知识。有学者指出,幼儿课堂的分组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假的学习小组,二是传统合作学习方式的小组,三是合作学习小组。前两类尽管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小组,组员之间更多的是对某一问题的争论,而非合作。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在小组内各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各成员能够根据小组的共同目标来共同学习、讨论,在表现自身的同时更期望整个小组能够有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答案来自行组合,这样在经过讨论后,每个小组的目标一致,能找到的线索就更多、更全面,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4总结
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成绩、重点及方向尽管有些许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对于促使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发展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合作学习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模式,都不能只看到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要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各种模式及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才能真正的做好幼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月亮像什么》是幼儿园大班的一次早期阅读活动。不同动物看到月亮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幼儿通过学习,不仅会对月亮产生美好的联想,而且会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想法。通过活动,幼儿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一些阅读的方法。大(1)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强,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我很注重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案例描述
1.给幼儿自主阅读的机会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美丽的月亮画面,通过提问“看到月亮,你们想到了什么?”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张家博说:“我觉得月亮像饼干,因为月亮是圆圆的,饼干也是圆圆的。”蒋佳妮说:“月亮像圆盘。”幼儿对月亮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我马上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阅读图书上来:“一群小动物看到月亮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这些秘密都藏在我们的图书中。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呢?”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便由教师“要我学”变成了学生“我要学”。我连忙引导:“请小朋友们说说,读书时要注意什么?”有的说:“读书时身体要端正。”有的说:“把书放平,认真地看图,还可以读字。”有的补充着:“还要有顺序地读。”看到孩子们对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孩子们自己提出要求一定比教师提出要求更有效,更易落实教学目标。我趁机补充了一点:“还可以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读完了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轻声说说。”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我想,无论什么方式,只要孩子们是有兴趣地阅读的,是有目的地阅读的,这样他们的阅读就都是有收获的。
2.给幼儿展示交流的空间
当大部分孩子读完了的时候,我马上检查反馈:“你知道了哪种动物的想法?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读有所获的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黄奇贝说:“我知道小鸭希望月亮像池塘,那样它就可以快乐地在里面游泳。”“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连忙追问。“我看图知道的。”全汉宜马上站起来说:“老师,小猪有什么想法呀?我从图上看不出来。”黄婉如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小猪希望月亮是金子做的,它想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呢。”我随机请她上台当小老师带大家看图并读文字。孩子们在小老师的带领下读得特别认真!一向爱提问题的蔡小篪也按捺不住了:“为什么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呢?”黄禹抢着说:“因为它想去看看月亮上的兔子兄弟呢。”“月亮上有些什么呢?”“有嫦娥吗?我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有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对疑惑的讨论,还有自己丰富的想象或经验的交流。我一边面带微笑耐心地听着他们的发言,一边适时引导他们阅读和想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尊重孩子的个人见解
在幼儿熟悉了故事内容后,我请几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并表演文中的小动物。古月长弓兴致勃勃地上台来了,他选择表演“小狗”。可“小狗”刚开始发言,座位上的易舒磊就把手举得高高的,用期待的目光等待教师请他发言。我想,这个“小问号”肯定又有什么问题了。我叫他站了起来。没想到,易舒磊说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老师,我觉得古月长弓应该演小猪。”这时,刚才还认真表演的古月长弓,脸“刷”地拉了下来,变得通红。看到这个情景,我想:应该赶快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表演上来。于是,我敷衍易舒磊说:“这次他自己选的是小狗,就让他演小狗吧!”可是,易舒磊毫不罢休,又站起来大声说:“我还是觉得古月长弓必须演小猪,因为他长这么胖,最适合演小猪。”这下,所有的幼儿都哈哈大笑起来,古月长弓生气地摘下头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还望着易舒磊,撅着嘴大声说:“我不演了,每次都要我演小猪,我偏不,你才演小猪呢……”看来,古月长弓也是个不甘示弱的孩子。站在一旁的我顿时有点控制不住局势了,而且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完全打破了我的教学计划,怎么办呢?是继续敷衍还是强行制止?我马上冷静了下来,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灵机一动,他们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正是孩子们要从这次活动中领悟到的道理吗?于是,我连忙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我随机向全体幼儿提问:“每种动物看到月亮都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它们有没有谁对谁错?有没有谁一定要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孩子们都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趁此机会,我连忙转向易舒磊,对他说:“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不错。但是,古月长弓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勉强别人一定要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对吗?”易舒磊眨眨眼睛,似乎心领神会。这时,我也及时开导古月长弓:“易舒磊有他自己的想法,虽然你不太喜欢他的想法,但我们允许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好吗?”古月长弓的脸这下没那么红了。
三、案例分析
毋庸讳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幼儿仍旧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幼儿是为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存在的;当课堂上出现一点点“越轨”的行为,教师就马上制止。所有这些,反映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不尊重幼儿,不把课堂还给孩子,就是缺乏民主的课堂。缺乏民主的课堂就缺乏生机,就对幼儿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全面参与,主动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甚至多于两种的思想。”如果要让孩子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孩子,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孩子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要畅通交流,鼓励幼儿课堂上提出问题,允许师幼之间、幼儿之间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当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教师切不能加以遏止,要珍视孩子,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
2.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能歌善舞”
要使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应给予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幼儿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他参与表演,通过表演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幼儿想当小老师,就让他教教大家,锻炼他的组织能力;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有新点子,就让他给大家出出新招。只要“导演”有心,“演员”们的节目就会异常精彩。
3.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于幼儿的“出彩”之处——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一点鼓励。
4.发挥主导作用,让孩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