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4 16:24: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深情的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此我从以下四点引入: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激烈的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篇(2)

在初中语文作业的布置上,既要有一定的设计难度,也要讲求一定的设计技巧。既要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要尽量的兼顾思维和技能的发展,并且布置作业也要有度,有所计划的实施。本文将根据新课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针对如何合理有效的设计作业进行探讨。

1遵循原则是首要

1.1以目标为中心

作业的布置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为布置而布置”的怪圈,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总纲要求,他不仅是对于内容范围的确定,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前提。学科的学习目标也是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的规定方针。如果随着的进行作业的布置和设计,不仅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后期学习,不利于长久发展。只有尽量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才能使得作业与课堂教学得以相联系。

1.2形式多样化

作业的设计也要讲求多样化。这里所讲的多样化,不是指设计作业要如何花样百出,而是是指布置设计的作业方式能有较多的、较为丰富的形式比如说口头的(背诵、朗读的)、书面(听写、练习题)、课堂作业、课外(课外读书)作业等。多样化形式的的作业,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习的枯燥感。通过一些背诵、朗读的作业完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各项听说的能力。通过作文的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基础分,提高写作能力。这些不同的形式兼顾了较多的学习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趣味性是加分项

趣味性是提高作业的认可度,也能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当然这里所说的趣味性并不是指必须刻意的去追求某种迎合学生趣味,而是针对那些可以转变风格的作业进行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一次作业都是充满趣味的,但也应当对于作业进行更精心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例如,《郑人买履》一课题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以及学过的内容编一个现代的故事,学生集思广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课文的熟悉和理解,我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

2.1强调自主性

学生是有其明显个性特点的群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可以普遍分为好、中、差三个水平,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应当有所区分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兼顾了“优生”和“后进生”的双重需求,既可避免好生“吃不饱”,也可避免后进生“吃不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一直处于主动权,这样学生在接受作业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在日常的布置作业中,笔者尽量得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让他们来设计作业。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块内容,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的学生写了关于廉颇的感悟,有同学写了对于蔺相如的人物分析,还有的同学将负荆请罪一事改编成了一出舞台剧。学生即时即景、相互交流。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都非常好,并且学生也在作业设计与完成中提高了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2兼容性

常言道“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包容性极强的语文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科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课程也强调资源整合。在语文的教材中有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诗词也常常离不开典故,也有各地的大好河山,与地理相通的《水经注》就是典型例子。所以,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的时侯,将不同的知识想融合,在思维上、方法上有相关性的学科综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容易使学生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2.3分层布置作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之间是存在客观差距的,这些差距有的是先天的天赋,有的则是由于后天的诸多因素所影响的。不同的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要想达到较佳的的效果,教师就应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在作业的完成中有成就感,有更多的激情和热情,作业分层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作业布置以基础知识为主,以便于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优势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有意识地增加难度。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的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发挥作业作为巩固提高媒介的作用。一份好的作业设计既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在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听课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其实不然: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

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在设计《背影》时,从设计的建构、资料的查找、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数次反反复复的集体讨论、修改。例如,难点的突破:对“背影”深层的理解,最初自己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先讲文中出现的几处背影,再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结果学生不易理解,后经过大家公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抛出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再讲解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从而引出焦点问题——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这样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很自然地学生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难点。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谬误。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发参与者的智慧,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总结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她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孩子。也难怪,我们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从而让我们感到与自己的教学相冲突。因此,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在遇到没有设计到的课堂问题时,我们要心平静气、稳定情绪、妥当处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一切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的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在语文课上,学生最容易出现厌倦、烦燥情绪,若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出现紧张;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其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此外,还应注重那些对语文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语文而有趣味地学习语文,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张民生(国家督学)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篇(4)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鼠标轻轻一点各种信息喷薄而出,个人教学网站积聚了诸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方面非常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让“互联网”成为教学设计的有力帮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方案,以及科学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从他人介绍的经验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寻找能够与自身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一些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网站以及优秀教师的博客,都是可以汲取教学经验的平台。每一次的浏览都要有所收获,建立专门文件夹将其中的精华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够积淀大量的教学设计经验,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时随手拈来,丝毫不费工夫。

二、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汲取专刊精髓

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身语文教学设计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养成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主动订阅各种教学研究刊物和重点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杂志。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广泛研究专业性较强的语文教学刊物,既要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也要研究一线优秀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以及其中的教学实录,增强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掌握能力,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精髓。笔者坚持定期阅读教学刊物,对其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摘录,进一步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特别是在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营造教学氛围、如何科学高效运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进行吸收借鉴,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环节,显著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程度,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集体备课成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才会有更多创新,教学研究工作更是如此。各学校都将集体备课当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融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之中,事前做好精心准备,针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要认真聆听他人的表达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很有新意并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要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之后,语文教师要认真消化吸收集体备课的成果,将集体研究的一些内容有机穿插到自身的教学设计之中。集体备课会针对某一方面的细节以及难点进行深入分析,集中全体语文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集体备课的成果是丰硕的,值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借鉴。

四、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听课评课意见

开展语文课教学设计,应当是一个前后连贯、环环紧扣的过程,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如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更好地检验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经常邀请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听课,并在教学结束之后交流反馈意见,对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进行评价,着重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任务落实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和分析。执教者应当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针对评课提出的改进方向和优化内容,进行有效的整改,在下一节课及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拾遗补缺。初中语文教师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主动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改进,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设计不断提升。

篇(5)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108- 01

关于如何教学,笔者仅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

首先,教师必须进一步反复学习新课改理论、新课标、新教材、新常规。

教师必须在辛苦工作之余,反反复复地学习新课改理论、新课标、新教材、新常规,真正领悟并努力吃透它们,以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业务素养,为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真正达到“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同时,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探究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要求

即: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应考虑指导的方法

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在方法指导上学生能适应并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教学,努力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学生“读书乐”、“乐读书”,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

针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情景,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当然鼓励我们教学工作者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张晓风的《行道树》的时候,即可按这样的五步教学思路和学习指导方式设计安排教学:

第一步、自由表达,设疑导入

教师以“奉献”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疑问,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第二步、初步感知,确定问题

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可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如何理解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第三步、生师互动,合作思考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分学习小组思考、合作讨论,组内交流,然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提交给全班;第二步,学习小组提交有难度的问题给全班,这一步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拨。

第四步、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发表看法,畅所欲言,谈学习感受。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61-01

近来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县区都在强调新课程改革,都在强调教师学习的重要性,而我们作为新教师、青年教师,是学习者更是实践者,每年甚至每天都有新词或新理念传入于耳。不是不想好好去实践,而是前一个理念还没有消化后一个新词就成为了过去,有时真的觉得自己看书学习都没有时间,哪里还有精力去回想或者去研究已经上过的课或备好的教案。可是后来偶然的一次事件让我发现自己错了,原来不管学习什么理念,如果仅仅将它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它永远只可能是知识,而不会成为一种经验,更不会成为你成长的助力。

我是一名九年级语文教师,连续三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不会给予我太多的时间去总结经验,但是一次意外的代课对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想到了许多平时想不到的方法,同时也让我在今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中有了新的方向。我的体验是:

一、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设计,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开学不久,八年级语文老师请假了,让我临时给他们班上两节语文课。他们班是有名的“沉默是金”型,不管老师说什么,对或错,高或低,激情或低落,都像与他们无关,上课老师都很无奈。想想给这样的班级上课就头疼,可是没有办法,我还得要上。于是我就想自己该怎么样让学生不排斥我呢?我觉得他们班学生不说话,不动,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而且学生都比较内向,还有就是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于是我从这几点入手设计《台阶》这节课堂活动。

二、教学设计应侧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进入教室后,我没有说要上什么课,而是让大家想一句最想对爸爸说的话,然后写在纸上。我校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对家、对父母的温暖都是极其渴望的,写起来很是顺手。然后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让他们写自己的父亲准备怎么写,写什么。讨论过后,我才导入课题,同样是农村父子,让他们了解一下,作者是怎么写他父亲的。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应着重情感体验设计,一切情语皆景语

我个人觉得在“眼到、手到、心到”的学习方法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看得再多写的再多,如果不去思考,不去感悟,那么永远不会有创造。于是,我在《台阶》的讲授中,几乎处处要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比如造台阶所需的材料与过程,农村孩子早当家,他们当中有很多曾在自己家盖房子时帮过忙,对此比较熟悉,同时也就能明白这个过程的艰辛等等。再比如,当父亲有了新台阶后的迷茫,我将学生的现状与父亲的情景做了对比分析,有反应快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此刻不太喜欢学习,不想发言,甚至觉得无聊空虚,都是因为缺少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所以不想动,造成现在这种局面。于是我鼓励学生只要找到自己所缺失的,就能很快的将自己填补成一个完整的圆。

四、教学设计应重视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

找准人文 教育 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

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篇(7)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应试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而面临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却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当前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社会对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有效提问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更多地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学习。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设计有效提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环节,能够吸引学生提升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特别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自己进行课程的讲解,难免会显得枯燥,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提起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解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问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攻克教学难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和学生攻克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能够深化对所探寻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教学难点的攻克,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问是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很多难点教学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解答,通过问题提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三)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有效提问的课堂设计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化的思想,对于学生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有效提问就是学生表达见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设计与应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和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课程设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提问策略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课堂提问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加强提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作为教师要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都是老师提问学生,问题是老师提出的,学生来寻找答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革,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寻找问题来找到答案,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师要想做到让学生主动提问,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设计中多融入一些课外知识,通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寻找到新的课堂兴趣点。学生对老师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通过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寻找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既能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问题的提出也是需要教师来引导的。学生自主的探索性学习,需要有教师的指点和鼓励,教师在有效提问中引导作用的发挥,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给学生的问题研究提出一个总体的方向,让学生在问题的研究中顺着正确的方向来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同时,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进行有效的点评。教师在有效提问中,不仅仅需要做到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入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从中发现缺点和不足,为未来更好地进行有效提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方面正处在一个能力的提高阶段,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语言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有效提问的设计方面要讲究策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发挥好教师在语文教学有效提问中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篇(10)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水平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在综合性学习的形势下,对语文写作教学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写作设计中,要强调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注重体验感悟。

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和文化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和内容,加强语文写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八年级下册“鸟”的专题中,就设计了“观鸟”“咏鸟”“写鸟”等活动,从观察、交流、讨论、读写训练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与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写作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运用整体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时,要注重过程,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二、综合性学习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学生的写作要贴近生活,每一个实践活动都要有专题,专题的设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让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呈现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如诗歌、散文等,在阅读之前,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如专题“荷”等,安排学生观察荷塘的美景,让学生在情境下带着问题阅读,获得亲身体验,以便了解主题内容。

参与专题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获得亲身体验,拥有更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引导学生做记录和标记,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审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参与专题活动之后,内心一定有所感触,这时候便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抒发出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的不同,在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作品间的交流,并通过讨论等形式阐发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举办写作、读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综合性学习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的活动类型

篇(11)

新标准要求对教学策略进行选择的规定,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响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在学生身上培养由学习带来的快乐,设计符合中学生心理,贴近中学生生活,并且又能和本节要上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这种导入已不再是由教师阐述的形式,而是一种以“情境”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形式的情境,教师一定要积极开发资源,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的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名著,应有尽有,很多内容不是初中学生阅历中能有过的。所以在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带进教科书特定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内容,寻找作品情感的闪光点,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截取作品中最感人的地方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去。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感为依托,用教师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具有时代感的佳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但是,教材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无论作者描述多么精彩,如果教师不适时点拨,学生不展开联想,也只不过是一些符号而已。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联想,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无声文字化为教师可感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情节,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课本中有记叙文、小说、戏剧等,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对话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要求情境教学中要利用角色效应,教学中设计一些角色请学生充分参与,比如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把教材语言通过转换,最后还落实到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这样能切实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了情感体验,提高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计想象,感受情境。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我们鉴赏文艺就是要从中获得趣味,感受趣味带来的美的体验并且为我们人所用。我们在教学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够完全局限于文字表面。必须展开我们的想象力,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达到鉴赏这个目的。在情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努力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作者的心情,努力做到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样我们就容易感受到作品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探讨研习文本

要使交流与探讨深入到课堂中去,就要让学生行动起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提出设置好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设置问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尝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要不拘形式,能激起学生交流探究的热情即可。不过必须是诚意的。师生间的交流必须以鼓励表扬为主,尽最大可能从正面引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立足文本,适当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改就是要改变学科相互分割的状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课堂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上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充分挖掘潜能,全面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