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盈余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研发支出处理的市场反应
刘斌等(2011)认为长期市场反应下,股价对R&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吸收,投资者能区分其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质。短期市场反应中也存在股价对R&D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且投资者能区分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程度,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王宇峰(2011)对研发支出及其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化研发支出和费用化研发支出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一致,而且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许里(2001)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因素、研发支出与盈余管理及企业价值的关系,检验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化选择对公司价值有一定影响,可能成为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R&D投资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第一个选择。辛云峰(2012)以2007—2010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当期研发投入总额、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与下一年度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由于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研发支出分成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并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国内学术界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讨论焦点开始转变,由资本化是否能够更好地表现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转移到资本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但从什么地方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其对信息用有用性有何种影响,这些尚不能运用大样本予以验证。本文以天源迪科近年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状况为例,分析可以观察到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并且了解这种选择资本化程度的行为对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以此丰富学术界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并据此提出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一些建议。
三、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天源迪科(300047)为样本进行分析。天源迪科是为中国电信行业提供信息系统产品及后续服务的行业领先者,每年在研发支出上的投入较大(最近4年年平均研发支出占收入的24%,占净利润的121%),具有高科技企业的一般性,同时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适合作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
(一)公司简介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天源迪科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200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0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天源迪科,股票代码:300047。公司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通信产品及其配套设备的销售、售后服务,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占据公司资产的重要地位,而公司每年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的多少对当年的盈利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源迪科是否存在运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年报披露的资料,天源迪科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核算方法是:(1)研究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研究计划书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验证报告时。(2)开发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立项报告”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的“项目结项报告”时。(3)结转无形资产的具体条件和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结项报告”时。天源迪科研发投入资本化的确认政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表1、图1、表2、表3分析,一是天源迪科研发支出2010年猛增,尤其是研发支出资本化率高,对利润影响大。如果按较为保守的50%资本化比例(2009—2012年平均资本化率)对2010年研发支出费用化进行调整,会导致当期管理费用增加1824.36万元,依据当年的平均所得税率计算当年净利润将减少1660.19万元,那么当期净利润将降至原财务报表所列净利润的75%,相应的2010年的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也会有大幅度的减少。二是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异常。2009年和2012年在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总计支出水平相当的情况下,2009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远远高于2012年。但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由于2010年研发项目的特殊性(例如某些研发项目成功几率较高,而2010年研发支出中适用资本化程度高的研发项目较多)导致该年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较高。于是本文进一步对比2010年和2012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中构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发现2010年各个研发项目中的资本化比例都高于2012年(表2)。三是2010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率提高了利润水平,利润水平与与销售增长、销售净利率不匹配。分析表2、表3,2010年反常的销售净利率、平滑的利润,以及远高于常年水平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表明2010年天源迪科存在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根据前人研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和收益平滑动机,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1.具有债务契约动机吗?从表3看,天源迪科2010年上市即获得了大量的权益资本,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几乎不需要通过负债来获得资金。所以天源迪科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资本甚至流动资产充足,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非常良好,据此可以合理排除债务契约对于天源迪科盈余管理的影响。2.具有扭亏为盈动机吗?从表4和图2看,天源迪科多年来利润稳定增长,并不存在濒临亏损边缘的情况,据此可以合理排除扭亏为盈动机对天源迪科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3.具有收益平滑动机吗?从表1和表4分析,2010年营业收入与2009年持平,收入增长缓慢,仅为0.38%。与此相对应的是其2010年的利润却实现了平稳增长,比2009年净利润增长了13.67%,2010年收入和净利润的不匹配情况让人难免怀疑可能存在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年报披露,由于2010年系统集成业务收入锐减,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业务结构的变化,应用软件等利润率高的业务比例增大,所以当期营业成本下降,导致了净利率的上升,年报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真的是这一种解释呢?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较其他年份显著提高,这让人怀疑天源迪科可能存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后的市场反应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后,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对财务信息有用性产生影响。经过盈余管理的损益状况是否能够为企业股价带来利好作用,还是投资者能够察觉财务信息的水分,盈余管理反而会抑制股价的上扬?天源迪科于2011年3月25日披露了2010年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从天源迪科财报公布前后的股价表现可以直观地看出(图3),自3月25日披露年报后,当日股票价格出现显著的跌势,出现投资者大量卖出股票的情况。而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股票也紧接着下跌的趋势。股价从3月25日开盘的29.38元跌至4月29日收盘价的24.15元,下跌了约17%。总市值从3月25日的298215万元跌至252609万元,下跌了15%。然而股价下降也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譬如整体股市环境的恶化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市场是否存在负面反应,本文截取了2011年3月25日前后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数据(见表5),在这段时间里,天源迪科的流通股数(10460万股)没有发生变化。表5中超额回报率是以同日个股回报率减去创业板(以流通股市值为权数)加权平均回报率所得;前20日市盈率以披露日前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09年每股净利润所得,后20日均价以披露日后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10年净利润所得。从表5中对比两个观察区间可以看出在披露日前后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流通股市值、总市值以及回报率都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尤其是披露日后累计超额回报率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表明天源迪科在披露日后20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持续落后于股市整体表现。这有力地验证了在2010年财报披露日后,投资者倾向于减持天源迪科股票,从而使其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披露日后市盈率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下降程度达18.76%。如果按照50%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则披露日后20日市盈率将达到57.09,与前20日的市盈率水平大致相等。可以合理推断,天源迪科在财报披露日后市盈率的下降并非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性产生怀疑,而是由于天源迪科通过盈余管理增加的那部分利润并不能被投资者所信任,在这种预期下相应减持股票使天源迪科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场反应表明,即使财务报告中显示出稳定增长的利润情况,盈余管理后的财务信息仍然无法弥补收入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2010年经过盈余管理的财务信息能够较为合理地判断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作出负面的市场反应,且这种反应不是过度反应,它使得企业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导致投资者重点关注其研发支出的处理,也可能是投资者除了会计利润之外,也关注到了公司的收入下降等其他不利因素。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部分学者的结论:投资者对于研发支出信息选择性吸收,并可以判断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我国经济正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我国的资产减值理论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1)资产减值的概念。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资产的本质,当企业的资产不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经济利益或不能继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该资产便不能以原账面价值确认或不再确认,也就是说该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做了明确规定,即当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其差额便为资产减值。并且规定了企业预计资产发生的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能恢复,只考虑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影响。(2)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资产减值准备是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它的可回收额的时候企业需确认的资产的递减额。当资产可能减值时,企业会估算该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比较账面价格和可回收金额,按低的一方来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可回收金额的部分为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应将情况如实反映到会计报表中。
1.2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1)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对外曝光的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会计盈余,受会计准则的约束。盈余管理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可是在我国,其表现出的正面作用远远小于其负面影响,企业过度盈余管理歪曲会计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规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刻不容缓。(2)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企业一旦能够上市便可以获得很高收益,于是为了成功上市或为取得更高的发行价格,企业会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企业在向银行借款融资时,一旦没有达到债务条款中的要求将会有很高的违约成本,所以企业发现财务指标中有偏离债务条款时将会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高层管理人员发生人员变动时,新上任的管理者通常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使公司看起来在他接手后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企业为了达到我国的监管部门的种种严格指标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目的。
二、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2.1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的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由于不同的动机会在会计政策和法规允许范围内来操纵盈余。比如,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会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来防止亏损,使利润平滑。而处在低盈利条件下的公司为了保证上市资格,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调整财务报表上的信息来制造企业正在稳健经营的假象。由此可见,不论企业盈利与否或是经营的好与坏,企业都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盈余。
2.2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的方式。
首先,由于各企业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企业可以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自主地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式,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有针对性,但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其次,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通过变更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方式来使企业看起来经营得很好,从而达到履行与企业所有者的契约的目的。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短期资产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根据规定,短期资产在发生资产减值时,要根据减值额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当减值的影响因素消失时仍可转回。所以,企业可以通过计提当期资产之后再通过“可以转回”这一规定来调整利润,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的计提是企业的常用手段,而现行准则也没有做出相关的限制,对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控制又将是会计准则的努力方向。2.利用长期资产调整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企业仍可以利用不同会计期间内损失和费用的分布不同来影响不用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3.利用公允价值影响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是确定资产减值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会计准则在提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同时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使用历史成本,这一规定使公允价值的合理使用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公允价值的取得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且很多时候难以取得。所以这一规定在实务中可能不会十分的有效。4.利用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影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完善也会为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留下空间。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一些信息,这项规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在实际中这种披露程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披露效果。企业可能会利用其中的漏洞继续利用资产减值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所以应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加大力度,力求其更加合理。
三、防范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影响盈余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对可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监督。
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所以在短期资产转回时应加强监督,一旦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要做到及时发现,以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
3.2加强对企业长期资产的监督。
虽然制度上规定了企业的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但这并不代表企业无法利用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不应放松对企业长期资产的监督,在企业计提某项长期资产时应加强监督,避免企业利用长期资产调整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3.3建立资产交易信息市场。
公允价值的确定在资产减值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同类的资产在交易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导致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公允性难以保证。所以我国应该建立活跃的资产交易信息市场,方便企业及时获得正确信息,减少人为操控公允价值的空间,使会计信息更加客观。
3.4加大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的力度。
在实务操作中,企业不仅应主动披露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依据,更应加强披露的详细力度,并要求披露近几年度的比较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更加真实的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加强决策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发挥各审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DA|从0至1.03不等,均值为0.0817,标准差为0.08673,较为符合离散程度。REAL-CAP即企业当期从研发支出资本化中转入资产的数额,最小为0,即本期该企业没有转入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ELSE-CAP即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除转入资产外的减少值最小值为0,表示本期该企业没有除转入资产外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2.回归分析及结果说明。从数据结果可知,REAL-CAP与|DA|不显著相关,从而验证了H1:企业研发成功并转入资产的研发支出不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ELSE-CAP与|DA|显著相关,且标准系数>0,说明该指标能显著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增加从而验证了H2: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再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的原因是,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操纵空间,部分企业会利用此进行盈余管理。但由于企业在确认无形资产是须符合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因此企业为达盈余管理目的而确认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会因最终无法确认为无形资产而通过计入当期损益等其他方式转出。因此转入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不会不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而企业通过其他途径再次计入当期损益的资本化研发支出会显著加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一、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原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而这些缺陷或漏洞很容易给职业道德方面有问题的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会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条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而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使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法定的会计政策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同时,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位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第三,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1.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关于发生时间的确认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
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作出具体规定。这样就给企业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隐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使财务报告显示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或为了其它经济利益而采取收益平均化的会计行为,压低经营状况好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健性原则通过过多地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
3.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如坏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判断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
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奖金等收入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股东与人——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总要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企业总价值的变动很难被观测到,从而使企业收益成为衡量企业总价值变动的最适当的指标。正是主要依靠这一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委托人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往往得不偿失,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上市公司首发股票及上市后配股等方面的考虑
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同时,企业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往往通过盈余管理以“修正”发股前的历史数据,调整影响每股收益的所有变量,如有意高估盈利预测数;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等。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减损、长期投资明显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来达到上市和提高股票发行溢价的目的。
股票上市后,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另外,《公司法》还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为了免受其苦,也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在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证券机构在二级市场的股价操作,在披露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性上也大量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会计时滞现象非常严重,业绩变化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存在这种现象。为了使某些证券机构赢得操作时间,上市公司还会故意推迟重大内部消息的披露时间,或者滥用“临时公告”和“澄清公告”,故意使用“暂不分配”、“暂缓分配”等模棱两可的语言。
(三)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
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债权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成本和风险,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其代价将十分惨重,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以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经测算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也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即使企业暂时还没有债务合同,但从为了将来扩大生产能比较顺利地筹集到资金的目的考虑,企业仍有可能会采取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所以,企业的债务安排也是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动因。
(四)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的选择。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平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因此,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政府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利与弊
从客观上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订立契约的角度看,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对预期或突发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从而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固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自身的利益。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企业管理当局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是相当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而盈余管理则能够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虽然盈余管理具有上述有限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治理企业不当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产物,具有不完全性,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会计准则应对各类具体业务在全国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作出完全一致的规定,笔者只是以为,会计准则应对不同行业的共同业务作出统一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特有的业务作出分类的规定,使某一企业只能适用于其中的一类情况。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另外,实践证明,不当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准,故意曲解以及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二)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和约关系。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还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承认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人力产权,具体可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股权,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变更的理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方或监事会对所采用的不合理的会计政策有权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并强化外部监控,对实施不当盈余管理行为的经理人员实行市场禁入制度等,从根本上切断企业管理当局机会主义行为的退路,使不当盈余管理的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得的收益。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一个组织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领导和员工来共同打造。在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企业文化发挥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要树立“诚信立本,质量优先,务实为基,创新为辅”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既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关注到个人的价值,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共赢,同时可以升华企业文化,变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为员工的自觉,真正将企业是为自己的家。
1 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作为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论和方法,企业文化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表现如下:(1)企业文化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只有少数人注意到,并且理论与实践上严重又是偏颇,重理论轻视实践;(2)企业文化还没有被真正纳入管理的行列,它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3)很多人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从企业的长期目标来着眼,因此认识不到文化发展建设的长久性和艰难性;(4)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没有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弱化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正是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人们对企业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
误解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像一面旗帜,只是有用处的时候才拉出来抓一下,平时只是束之高阁或者流水般扫过,相比于其他对企业,对职工很重要的才会抓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只是听起来的重要,做起来就可以忽略。
误解二:个别员工过分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他们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实际上,许多企业只是在单纯的制作形象,脱离这层面纱,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有多少改善,只是换了衣服和面孔。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中的东西,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很难进行操作。即使有企业文化也只是很肤浅的活动或者简单的放松性游戏,不能关注个人的发展。导致这些不足与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并没有对企业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切说不知道企业文化所谓何指,也就不能明确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2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构起合理的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才会让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互敬互爱,并且有竞争上进的趋势,只有真正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发展前途,才会有更强势的企业。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激活企业文化的生命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彰显,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更重要的核心人才的竞争。当然,企业也并不能走出这一范畴,能够在企业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劳动和人的价值,满足员工的正当的基本要求,把人的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这样便于激发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凸显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群体智慧和个体能力的发挥,在现代科技武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中真正贯穿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突出精神和文化的作用,让企业的文化更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制度,使得企业文化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和经营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可能派生出不同的企业文化,还引导着企业文化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制度的差异。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和各类员工不断地奉献,按照企业文化的指导方针,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让文化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切合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使得员工既有个人的价值,又可以有企业的集体价值。
第三,彰显个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将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和经营环境、策略等各种因素集合而生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它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和员工成员组成,因此,他们的个性就互有异同。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个性,将企业的文化个性突出出来,并且让这种充分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让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一个企业才会在个性明显的文化管理的推动下,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立足脚跟,赢得自己应有的实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所以在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首先就要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念究竟是什么。所谓的企业价值观念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所以企业的价值观念必须明确且稳定,不能出现朝令夕改的问题。在企业价值观念的统一过程中,要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入手,充分尊重企业员工的意见,最终要让公司全体或绝大多数人对企业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以此来对企业管理起到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之上,要将形成了的企业核心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实际上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要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人性化管理,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2.通过多种企业活动提升员工企业归属感
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企业认同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可以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形成企业凝聚力,不仅把企业管理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是实现企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而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来完成。例如,将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能有效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多种企业活动来完成,比如设立“企业岗位标兵”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开展员工进修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开展经验意见交流会,尊重员工在企业中发挥的价值等等。同样的例子在国外企业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日本的松下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并且每月都会举行员工的交流活动,这种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归属感,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3.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发挥企业品牌的长效优势
如今的企业竞争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管理中要努力打造自己公司的品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需要从各个环节强化品牌意识,让企业全体人员实现对品牌的认同,在生产环节强化质量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以品牌带动企业管理,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苹果公司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市场发展中就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相反富士康企业生产规模很大,但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一直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发挥企业品牌的长效优势。
4.利用企业文化建设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
人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同样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也会形成多种多样的企业精神,以及企业优秀员工所形成的先进事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把企业所倡导的理念通过这些先进的员工事迹展现出来,通过典型的事例生动地传达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建设起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在实践操作中,一方面要由下至上,将普通基层员工的优秀事迹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让员工建立起主人翁意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由上至下,形成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各项基础保障。如,将员工培训工作当作企业最为重要的投资加以重视,从组织、人员和资金上充分保障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等等。
5.将企业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相互融合借鉴
每个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既有共性的地方,又有着企业自身的差异。通过那些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来看,那些共性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融合的内容,但借鉴融合并不等于全盘吸收,企业发展要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所以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文化特点之上,将企业的内部文化与企业外的文化相互融合借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服务。比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比较传统的优秀企业文化,此类文化具有企业发展的共性因素,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推广借鉴应用,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或是企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可以从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入手,在发展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再将其应用到自身的企业管理中,同样能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
二、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效果
(1)导向功能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企业文化,可利用企业文化实现管理的导向作用。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念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相互协调一致,是企业与员工合作的基础之一,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了企业文化,实际上就能利用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价值及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具体包括对企业整体发展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对员工的个体思想起到导向作用。
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要素
在实训课中的整体应用学校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动态监控,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如何主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在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时整体考虑六个方面因素。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六个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进行讲解,并亲自做示范,让学生在感官上的记忆更深,在概念理解上更加直观,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知识迁移上更加系统,营造出与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氛围。人的因素:人的综合素质是6个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者在学习和生产中发挥作用,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从人的本性来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就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训练。比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刻苦钻研、团队精神等等。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尽快了解并树立这种思想,并把这些内容作为对学业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且懂得如何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学校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充分利用晚自修和班会课给学生介绍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知识,介绍企业的基本文化内涵。用他们师哥师姐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去启发他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发动大家提看法和建议,并将好的建议纳入教学管理中,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机器的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三好四会”。其中,“三好”是指用好、修好、管好。通过“三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爱岗敬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懂得爱护自己使用的设备,爱护公共财物,可以为企业多做贡献,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会”是指会使用、会保养、会调整、会排除故障,通过“四会”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设备,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设备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排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环境的因素:环境的优劣对工作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学校把抓好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重要的内容来训练。此环节不仅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更影响着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开始重点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和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始至终一刻都不能松懈。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实习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具和零件要正确摆放,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通过训练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艺的因素:工艺的编排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合理地选择加工工艺,不但能保证加工质量,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学校在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工艺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图样确定加工过程数学处理编写加工程序程序校验首件试加工。在对学生进行工艺分析训练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遵循:“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的工艺原则。在训练中使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材料的因素:在训练中学校要求学生了解正确选择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的材料它们的用途、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对不同材料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从而正确制定工序步骤和加工方法。工量器具的因素: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器具,正确读取测量数据,正确保养工量器具。尤其是量具,量具是零件加工精度的参照,如果保养不当,量具精度不符合要求,加工尺寸失去了标准,无法保证零件精度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轻拿轻放,正确摆放以防变形,下课时必须上油以防生锈。
3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质量监控
在实训课中的管理应用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监控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他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质量监控的重要性。在进行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2个手段。3.1统计管理对每一次课题的练习,学校都进行学生考核成绩数据采集,并进行记录。对每一次的学生考核记录进行登记,不仅当做该生在校实训期间的成绩参考,也是下一步质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才能客观地判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指明方向。3.2质量分析管理根据成绩记录表格进行统计,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制成质量分析统计表。从中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在下一个课题的练习中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该根据此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之后,进行第二次课题的考核。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实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掌握水平大幅提高,并得到巩固。
二、市场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无论你是买方还是卖房,只要参与经营活动,都属于营销行为。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市场需要是营销的起点,满足市场需求则是它的目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消费者,创造出新的需求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达到消费行为的产生,这种引导消费的理念是市场营销的高级模式。所以市场营销是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以经营手段为途径,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和服务从而实现利益的过程。市场营销活动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信息化水平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水平。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多,市场营销行为也会快速发展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市场经营的各个环节,市场营销学适用于所有具有商业目的的企业,只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分析预判,把握消费者心态,市场的蛋糕一定会掌控在自己手中,企业的发展也会有长远的保证。
三、新型营销四种模式
1.服务营销:它是企业在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增加消费者满足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营销要素,真正走进人们的眼球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这个时期学科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产业的拓展和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使服务比重在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比率大幅度增加。另外,随着社会进步,物质极大丰富,市场有原先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收入、消费需求、和消费理念的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想多元化发展。
2.网络营销: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与软件策略,满足企业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产品、服务的过程。通过在线行为,宣传、创造、传递消费者信息,并对消费者进行管理,以达到经营目的的新型营销活动。
3.概念营销:指企业将市场需求趋势转化为产品项目开发的同时,利用说服与促销,提供近期的消费走向及其相应的产品信息,引起消费者关注与认同,并唤起消费者对新产品期待的一种营销观念或策略。
4.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的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的服务等。战略性地审视整合营销体系、行业、产品及客户,从而制定出有关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整合营销策略。包括旅游策划营销、事件营销等相关的门类。新型市场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之间比较,新型市场营销是消费观念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市场看成生产过程起点,企业的职责着重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顾客的实际需要,从而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传统市场是生产观念导向,以生产为中心,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企业的职责就是直接将产品推入市场。新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性使得原来只注重眼前效益的传统营销模式受到冲击,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新型营销管理模式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及发展演变,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根据其特性和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由此看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结合现代企业运行状况,新型营销管理模式的融入与运用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按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让客户得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通过改善服务,大力开拓了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主要着重从产品研发方面、营销管理方面、生产制造系统等方面进行调整,抓好营销策划,提升企业的营销策划能力。抓好市场营销策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营销政策、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研究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实施。
1.1围绕市场步伐,满足顾客要求,把有效的技术资源配置转移到能给企业增加利润的环节,适当的时候要研发出一些具有优势又能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使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领先水平,同时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的产品。
1.2不同阶段要对内部管理进行完善与调整,打好管理的基础。将营销系统专业管理上的水平,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来稳步推进。要有意识的完善营销激励机制,还要培育高素质的营销队伍。为营销骨干提供施展与发展的平台,打造出一个强大的营销团体。
1.3以满足顾客要求,让顾客满意为目标,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严格内部管理,简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用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不断增强企业赢利能力。
1.2商务英语在企业成功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作用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熟练的谈判技巧都需要通过商务英语这个媒介来展现。因此,灵活掌握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谈判技巧的熟练运用。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国际贸易知识的掌握上。国际贸易中的知识涉及法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的相关理论,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员工即使能够熟练地运用谈判技巧,如果没有对国际贸易知识的正确掌握,仍然不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获益。
2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企业管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企业运作过程的许多方面都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使用商务英语,把商务英语运用到企业工作的不同环节,从而体现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这就是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2.1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商务英语的应用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使用商务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有利于有序工作环境的形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加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企业人员构成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本土员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既有中国员工,也有外籍员工。或者即使在一个企业内部都是本国的工作人员,但是如果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对外贸易活动的话,那么在企业管理中使用商务英语也是必需的。为了企业的协调发展、员工之间高效的沟通,在企业的日常交流中就应当使用商务英语,让本土员工处于良好的英文氛围中,向外籍员工学习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各方交流的障碍,促进本土员工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使得商务英语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企业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2.2企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应用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是为国际商务贸易活动服务的。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交流性语言工具,一般包含了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掌握商务英语不仅仅要掌握日常商务英语的基本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国际贸易知识运用在英语中,因此就需要员工对国际贸易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员工参与对外贸易时能够拥有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轻松地与贸易伙伴交流,不仅减轻了双方交流的障碍,减少企业成本,而且也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对外交际形象,正确传递企业的文化思想,使得企业在面对国际企业、加入国家贸易合作时,能够更加顺利地与合作伙伴沟通,促成合作的成功。
2.3企业通过商务英语获取行业新知识新技能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信息与技术就是其发展的根本。而在国际很多经济上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都是采用商务英语的进行发表的,甚至很多经济会议的开展都要用商务英语。因此,企业员工熟练掌握英语后,不仅使他们能够轻松地阅读世界性水平的文献、报告等资料,了解科技最前沿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也能让他们对世界先进技术进行学习了解,使外国先进技术中适合本企业运用的科技在引进后得到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水平。除此之外,员工在了解了最先进发达的技术水平后,同时也可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改进原有技术甚至是研发出新的、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先进技术,使得企业能够获取行业新知识新技能,并使企业从中获利,不断壮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毕竟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才是一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积极地向国际先进学习,灵活地运用国际先进知识,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被淘汰的重要选择。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1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凝聚企业内部力量与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在企业中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存在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现象,没有科学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没有文化积淀的空洞内在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散漫无为。
1.2 营销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用来限制员工自由和处事方式的,缺乏人性化的灵活性考虑,所有事情都是用制度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久而久之就会造就员工的逆反心理和专制度漏洞的心态,这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营销管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管理制度必须具备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明显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
1.3 团队合作能力差
个人好表现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销售注重的是业绩,因此,很多员工只注重个人销售业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间的交流、讨论、协调、合作能力。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集体合作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开启更多无限的可能,包括创新的思想、先进的技能,都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获得,这是智慧的碰撞成果。因此,只注重彰显个人能力和个人业绩的行为,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发展。
1.4 营销技巧欠缺
企业营销的现状是过分强调销售额和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包括企业营销技巧的培训、交流等。销售技巧是促进销售成果的重要手段。很多员工在销售过程中,对新设备、新技术缺乏全面的掌握,以至于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纰漏,既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及时将自己产品的优势简洁地表达清楚,甚至不注重谈话技巧和语言方式,缺乏严密的销售技巧。
1.5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
对市场分析不清楚,产品定位不明确会直接导致销售业绩下降。市场的分析不准确,对导致销售的盲目性,毫无针对性,对于产品的功能作用、用户需求等等缺乏准确的定位分析,导致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夸大现象,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2 科学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把逐渐形成的企业特色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进行总结,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髓,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
2.2 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营销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中,过于严苛或松散的管理制度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当员工不断埋怨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会影响工作干劲和销售业绩。因此,只有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加激发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企业营销的关键在于人,即员工,只有当员工真正从自我意识中认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工作更加有干劲,充满激情。比如积极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和工作难度,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借助工会等帮助解决,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更加热枕的态度工作。
2.3 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为了充分凝聚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通过讨论、交流发挥共同的作用力。强化团队协作能力,需明确责任分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短期成效,以团队利益为先,共同提高销售业绩。同时也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协作发展,电力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技术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的协同作用,实现部门间的及时联动,能有效保障电力企业的急速发展。
2.4 强化营销技巧
营销技巧是对客户心理、产品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的掌控运用。销售的核心在于沟通,在于如何通过语言迅速找到客户的兴趣爱好和产品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客户问题,且对产品推广概念要清晰,不能模糊,让客户产生怀疑心理,条例清晰地介绍最新电力设备和电力技术,根据电力市场发展动态、准确分析、适时灵活调整营销策略,进而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等方式的宣传也能很好地提前树立其企业形象。
2.5 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准确产品定位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多次的市场调研,再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能及时反馈调查结果的信息化手段,迅速了解市场需要,包括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改善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帮助。
3.创新电力企业管理
3.1 创新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
一是,创新都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创新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企业管理的全方面。一是要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在确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后, 要不断地给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减轻对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的压力,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更好地设计和定位员工在公司的发展, 使得员工愿意承担责任。电力企业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企业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 优质的服务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要将商品价值体现在服务上,适应市场,满足客户,从企业和员工的理念、行为、观念上树立“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思想。用管理创新来改变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 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优质服务的管理创新, 使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适应管理上的创新。
二是,要体现知识型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应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企业管理予以创新。知识管理属于新型的管理思想,是任何形式企业管理的主流。电力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起知识管理的观念, 倡导以知识管理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三是,要树立团队型管理思想。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团队建设。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团队管理的观念,结合各个工种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整编成不同团队组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管理,明晰组织结构,使得各组织成员与企业中心相互依存,各团队间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灵活的配合, 并随着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与市场保持平衡。四是要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电力企业要树立电力产业化的观念,在管理过程中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注重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企业的投资战略上,转向投资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员激励和机制上来。在企业的成长战略上,由过去的规模经济转向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将资本扩张转向智力扩张。
3.2 我国电力企业改革思路分析
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对电力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电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从产权上分清权责关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具体做法可适度对现有电力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电力企业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国家控股公司。理顺电力企业产权关系,要从产权上明确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要顺利实现体制模式转换,就必须循着产权明晰和公司制改造的思
实行政企分开,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来说,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还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基础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是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做法。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在宏观经济领域,不要干预电力企业的微观活动。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确保电力企业经营自。电力企业由于其经营有广泛影响,决定了其微观经营活动的自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电力企业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综合利用资源,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国家在逐步放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权限,电力企业的自有了某些扩大。如何把握好电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依靠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积极开辟商业、农业、居民用热市场;依靠现代化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实现科技增效;加强横向联营,强化投资功能借鸡下蛋。加强横向联营即在企业之间开展联合开发、生产和经营,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改革人事制度,优化人员结构。首先要掀掉干部聘任年限和级别的“护身符”,实行无任期,无级别聘任,真正建立能者及时上,庸者及时让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再次,要冲破“内部子女就业优先”的封闭模式,逐步推行面向社会择优聘用的开放模式。最后,要打破职工“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格局,形成内部二次就业市场。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科技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国内和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电力企业虽然已经接受国家整改,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电力企业还没能完全打开市场。就电力企业的现状来看,只有加大整改力度,转变传统观念,政府企业明确各自职责,并且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的优势发展企业,电力企业才能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2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想要在不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员工创新的思维,利用创新思维开发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知识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通过开展知识管理,能够了解市场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而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也是顺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把重点放在了企业的有形资产上,不注重知识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如果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尤其在营销管理上,更需要创新能力与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不及时地更新营销知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就会滞后于其他的企业。只有在营销管理中把握好知识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应用
3.1营销知识的采集
实施企业营销知识管理的首个阶段就是进行营销知识的采集,采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不但扩大了信息的采集范围,同时提高了采集的速度并降低了采集的成本。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知识采集的系统,对客户的资料库、研究机构的实验数据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料库进行管理;其次,可以和一些利益相关集团建立长期的知识共享关系,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内部学习其他企业的营销专业能力,也能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创新管理,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比如,与市场调研机构进行知识共享,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消息,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与供应商进行知识的共享,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在企业竞争中获取优势;与客户进行知识共享,可以及时了解到客户的满意度,不断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与媒体、公众等进行知识共享,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集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剔除一些对企业没有价值的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形成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与企业有关的信息紧密的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过程更加便捷,形成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
3.2营销知识的存储
营销知识的存储不是简单地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档、保存,而是将获取的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能够被员工有效地利用,这样才能使存储的知识产生价值。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营销管理的信息存储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样就保证了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仅只有市场部门参与,而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企业,这样就提高了每个员工的市场意识,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对于营销知识的存储,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库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独立与抗冗余度的优势,实现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并能够保证数据分类的清晰,这样就为企业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对营销知识进行存储的时候,要及时删除过时的知识,对于对企业营销战略影响较大的知识要长期储备。可以建立一个优化的数据库,能够及时删除过时的知识,储备有用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仓库。
3.3营销知识的共享
知识资源与其他的资源不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交流与互动中可以不断地创新与丰富。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使知识库增值的过程。企业营销知识的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知识,比如企业产品的信息、营销的策略等,而隐性知识是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其次,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知识的共享,主要包括对顾客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政府有关政策变动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共享,企业可以及时获取市场变动的信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营销知识的共享,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4营销知识的创新
营销知识的搜集、存储与分享都是为营销知识的创新做准备,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将营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营销知识的价值,而营销的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营销实践中,将落后的营销知识摒弃,发扬先进的营销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使知识不断地创新与更新,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关于营销知识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是产品进行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但是想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可以说企业营销知识的创新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核心竞争力。不断地进行营销知识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而如果缺乏知识的创新能力,最终只有在竞争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