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典型经验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结合扫盲,宣传科普知识。
我们要在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通过村街的文化室、图书室、文体中心,在农闲时向村民整日开放,满足村民随时看书、读报的愿望,从而,达到对我市1/10半文盲进行全面扫盲的目的,并不断地利用广播电视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引导他们逐步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有学科学、用科学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举办农民培训学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我们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使科学技术早日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市、镇农技站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到田间一边实际操作,一边传授技术,并编写出实用技术资料到村街培训时发给农民,有条件的村街还用录像、印发科技小报等形式培训农民,培训内容要通俗易懂,学以致用,让广大农民学后能及时地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今年已有5000多名农民参加了田间技术培训,这种培训深受农民欢迎。
三、办好农广校,培养农村专业人才。
农广校是采用面授和广播电视、文字声像等为媒体进行远近距离相结合的、形象教学的农业成人专业学校,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就地入学的特点,很适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不脱产学习。现在不少专业户、示范户让自己的子女参观农广校大专班学习,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取得结业证书,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科教兴农的进程。他们中不少参加了农广校三年制学历班的学习,取得大专文凭,已成为当地中等农业科技人才。
近年来,长清公司在山东省公司和济南市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支撑,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为目标,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宗旨,依靠扎实的工作实践和先进的降损技术理论,建立起符合长清农电实际的线损管理方式和方法,取得了优异的创新成果。主要作法是:
一、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夯实基础,线损管理开创良好局面
多年来,公司始终重视节能降损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较早提出了高、低压线损理论计算模型和配电线路无功补偿优化方法,开展了低压三相不平衡理论研究;实行电价、电费和电量“三公开”。重视电网建设与节能降损相结合,抓住“两改一同价”有利时机,投资1.6亿元,新建改造变电站10座,增容134.4兆伏安,主变全部更换为节能型有载调压变压器;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上线路76.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994.4公里,增加线路25条,解决超半径、迂回等问题;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1724公里,新增s11型节能配变533台。通过不断努力,线损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在供电量增幅80%的情况下,综合线损率较网改前降低了2.33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降低了1.39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来长清公司视察工作,对公司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抢抓机遇,创新机制,规范运作,线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电能损耗管理模式试点单位,公司抢抓机遇,规范创新,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线损“管理、技术、保证”三大体系。建立双指标管理体系,考核激励更加科学;引用双指标管理理念,加大无功电压管理的考核力度;规范计量工作流程,创新计量工作票制度;开发供电所同业对标管理系统,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学习交流;变电站、10千伏线路全部安装无功补偿装置;投资多万元,完成全区15万只低压户表、变电站及公用台区关口表的电子表改造;投资500多万元,新增或更换s11型配变300台,公用台区使用率达到100%,并在业扩工程中推广使用s11型配变;应用远抄、大客户在线监测等新技术,有效减少线损波动和差错;成立稽查中心,实现监管分离;运用“2+1”抄表法(即“2个密封,1个变更”,电能表码、抄表底码密封,抄表人员变更。),有效遏制人为控制线损行为。综合线损率同比降低了0.04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同比降低了0.77个百分点。
三、抓住重点,重心下移,精益管理,线损管理迈向新高度
今年国家电网公司下发《关于开展“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我们超前部署,合理安排,逐步将线损管理重心下移,制定了农网10千伏线路和配电台区降损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整治工作。在规范制度管理、无功电压管理、计量管理、营业管理等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推动线损管理工作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向精益化管理方向迈进。
(一)摸清线损管理现状,制定科学整治规划
对全区所有10千伏线路和配电台区开展普查调研,通过跟踪实测,共有9条10千伏线路综合线损率在9%以上,138个公用台区低压线损率在15%以上。据此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按照30%、60%、100%的目标进度,制定了三年整治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逐级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整改方案,做到资金投入有方向,项目实施有落实。
(二)开展线损理论计算,提供指标考核依据
全面核实完善10千伏线路和配电台区的基础信息,确保用于线损理论计算的基础数据、图纸准确可靠;分解线损理论计算工作,35千伏及以上网损由发展策划部负责,10千伏线路和台区由供电所负责,便于供电所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计算对比,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调整线损理论计算周期,对10千伏线路理论计算由每年一次增加到两次,0.4千伏典型台区的线损理论计算改为每个供电所每月选取至少两个以上台区,增加了线损理论计算的时效性,有效降低了因信息变更造成的计算偏差。上半年对所有10千伏线路和120个公用台区进行了线损理论计算,通过和实际完成指标的对比,偏差均在正 负0.5个百分点以内,对正确下达考核指标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建立需求侧管理系统,加强线损动态监测分析
公司投资130万元,安装了变电站远程抄表及大用户集中抄表和在线监测装置。去年又投资150万元,开发应用了cbs低压终端监控系统,实现了从高压到低压,从变电站到低压终端用户的抄表、核算、动态监测分析等的一体化管理。今年抓住有序用电的时机,对全区100千伏安及以上单位客户安装负控装置219套,并计划在三年内投资800万元,公用台区负控装置安装率达到100%,逐步建立起了较完备的需求侧管理系统,具备了远程抄表、负荷控制、电能质量分析、预购电管理、用电异常告警、防窃电、实时数据监测、高低压动态线损分析管理等功能。
营销部计量人员通过系统弹出的报警信息,发现10千伏镇直线8月9日至10日间的线损达到了42%,线损异常,经过统计分析,为小庵村台区电量异常所致,现场查看发现该配电台区计量箱内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烧坏,随即进行了更换。计量人员根据失流时间和本村低压户表的电量,对该台区进行了电量追补计算,确保了10千伏镇直线线损和小庵村低压线损指标的真实考核。
(四)创新抄表模式,推行抄管分离
公司率先在全国推行供电所专业化管理,由供电所取代电工抄表,解决了人为搞小平衡的问题。今年公司又成立了抄表中心,负责台区及低压用户抄表工作,实现了由供电所抄表到公司抄表的变革。加强过程监控,进行不定期调换抄表线路和实行无底码抄表;在有条件的台区加装视频监控装置,其余由监管部门随机放置标示卡,通过监控信息和标示卡回收情况,考核抄表到位率。以上措施有效杜绝了漏抄、估抄等现象的发生,电能表实抄率达到100%,减少了人为因素,使线损指标更加真实可靠。
(五)应用先进技术设备,提升无功补偿效果
积极采用先进的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在崮山变电站投运了国内先进的静止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mcr型svc),使系统感性和容性无功趋于平衡,无功功率达到平滑调节的效果;投运补偿容量24400千乏,变电站vqc安装投运率100%;10千伏线路安装34台柱上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并对原有29台手动投切补偿装置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投资25万元在配电台区推广使用集成无功补偿电容柜;100千伏安以上变压器全部保证无功补偿装置的健康运行。上半年完成35千伏及以上功率因数0.97、10千伏功率因数0.94,同比分别提高了0.02和0.03个百分点。
(六)加强计量管理,堵塞各种漏洞
严格执行计量器具定期轮校、轮换规定;10千伏及以上客户专用变和公用配变电能计量装置采用新型低耗、宽负载、准确度高的电压、电流互感器和多功能电子表,动员用户出资更换台区多功能电子表480只,所有台区多功能电子表使用率达到100%;投资30万元,轮换5000余只低压电子表,确保计量准确,减少了电量流失;建立临时用电表计库,统一编码,按审批流程领用,杜绝计量管理死角。
(七)建立统计分析平台,细化指标分析
利用营销mis系统的数据支持,开发了线损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线损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实现线损统计的分站、分压、分线、分台区统计分析及考核功能,该模块所涉及到的子功能包括主变损失、母线损失、分线线路损失、公用台区变损、低压线损均能实现月度环比和同比分析;二是辅助分析模块,实现功率因数、平均电价、分类电量的分供电所、分线路月度同比环比分析及考核功能。该系统的应用,既解决了手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考核的繁琐,又能自动生成各类线损、分类电量、电价、功率因数等报表,将各项指标以图形的形式直观表达出来,便于进行线损异常分析,为实现线损管理各环节的可控、在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八)探索新的指标考核模式,激发降损积极性
在重点应用双指标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线损波动指标考核。以年度测算并下达的线损考核指标为标准,根据负荷和电量情况,分别核定线损率波动幅度,纳入月度考核。低于(高于)考核指标的,每下降(升高)一个幅度,奖励(处罚)标准为供电量乘以下降(升高)幅度,再乘以每千瓦时奖励(处罚)额度,按照整倍数关系计算奖罚。
推行多重奖罚的措施,使得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变得密不可分,提高了供电所全员参与线损管理的积极性。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我县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拍摄了以东女文化为品牌,全面展示马奈锅庄的电影《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绒藏族历史浪漫的传奇、情爱、文献、灾难性的史诗影片《东方女儿国》。创作了以突出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为题材的《马奈锅庄梦》系列文艺剧目,多次参加省内外汇演获得好评;制作出版了歌剧集《高原雪梨花》,陆续出版了《历史文化览略》、《历史文化丛书:风云》、《文史》一二三四辑、《雍仲苯教法相宝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书籍画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我县每年都要举办以“梨花节”和“红叶节”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锅庄、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刺绣、织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艺也多次得到展示,这些都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汇演、民歌大赛和各种节庆汇演,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扬
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县不断创新方法,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以“输血式支持”、“奖励性扶持”等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民间文化展演,使小区域传统文化走上大舞台,开辟新的演艺天地,如编排的河东乡“千年锅庄换新词”、“马奈娃娃锅庄”等,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我县目前正在恢复部分传统戏曲(藏戏),比如卡拉脚乡二普鲁村的猩猩与猎人,安宁乡牧场村的格萨尔王藏戏等;咯尔乡德胜村举办的“孝德”文化节,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也被中央四台《记住乡愁》栏目搬上荧幕;勒乌摩崖石刻是苯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多次对其进行考古论证,相关论文在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有影响力的网站和刊物上刊登,提高了甚至整个嘉绒地区的文化地位,强化了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嘉绒地区增加了新的文化亮点。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全面深入细致地宣传、学习、贯彻集团公司“三违”治理工作部署和指示精神,形成了“三违”治理的浓厚氛围。
接到集团公司第七号总经理安全办公会纪要以后,矿立即将纪要和文件在内部网络上,安排各单位全面组织职工学习,在矿内主干道放大公布,在广播、电视上24小时全文滚动播放;矿领导在调度会、支部书记例会上重点传达精神,反复强调集团公司“三违”治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召开了矿长专题安全办公会,对纪要和文件的传达贯彻落实作出了部署,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和部门、单位的责任。近日,矿领导和部门领导下井,均重点就纪要和58号文件精神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三违”治理相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反复提问,检查宣传教育效果和职工的掌握程度,并每日在调度会上通报。从目前检查情况看,绝大多数职工掌握比较熟练,基本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矿党政主要领导参加集团公司“三违”治理座谈会以后,立即于8月20日下午召开了由全矿中层以上干部,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人代表参加的大型座谈会,传达集团公司座谈会精神,所有参加会议人员人人发言,畅谈对“三违”和对治理“三违”的认识,提出如何治理“三违”的意见。会议讨论十分热烈,时间持续5个多小时,既统一了思想,又收集了大量的金点子,为“三违”治理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集思广益,认真制订了“三违”治理实施细则。
在广泛讨论、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夹河煤矿“三违”治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三违”治理的原则、理念和目标。五个原则:以人为本,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利于生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齐抓共管;严明制度,惩治从严。四个理念:违章指挥就是杀人,违章作业就是自杀,发现“三违”不制止就是见死不救;对“三违”治理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宁可不生产,不能不坚决;积极反“三违”的干部受尊重,消极反“三违”的干部不称职;对“三违”严惩根治是对职工的最大关爱。四个目标:“三违”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明确提高,杜绝重复违章现象和习惯性“三违”行为;广大职工对“三违”治理的自觉行动有明显进步;“三违”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不因违章因素造成各类事故,最终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一、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组织建设
为了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一是加强领导。为了确保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党委书记牵头抓,班子成员分别抓,镇长助理和妇联主任具体抓此项工作。二是建立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网络。镇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农村劳务输出的指导站,在9个村设立联络处,确定了14名联络员;还成立了友帮中介公司,与北京、大连等地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供求关系。我镇对在外务工人员和有能力、有条件准备外出的农民建立了档案,录入了微机,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了务工人员联系点。为了规范务工人员的行为,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镇在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联系点,与用工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务工人员的情况,及时向镇里反馈信息。
二、积极宣传引导,使务工人员树立维权观念
我们镇把劳务输出做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树立“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上集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输出工作理念。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县电视台共同设计制作了8期以农村劳务输出为题材的电视记录片,该片记录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同时请务工典型现身说法,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入户走访,宣传务工政策,打消务工人员的心里顾虑。通过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单和《外出务工实用手册》等形式,让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掌握国家出台的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三是开展劳务政策、法规讲座,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为了让农村劳动力掌握外出务工的基础知识和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5年镇里与县劳转办、劳动局合作在全镇开展15期政策法规讲座,极大的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和维权观念。
三、发挥妇联作用、鼓励妇女外出务工
近几年来,镇妇联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的问题,积极与上级各部门联系,把转移剩余农村女劳力作为拓宽妇女就业门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5年初以来,镇妇联与村妇代会通过到农户家中走访、座谈和宣传妇女务工典型等形式,使全镇广大农村妇女真正树立起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新观念。同时以村妇代会为单位,建立健全了妇女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村妇女干部、女务工能人的引带作用,引导农村妇女劳动力外出务工。2005年六月中旬,**村妇代会主任**,**村妇代会主任**先后带出近40人到哈市和北京两地务工,并辟建了妇女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围绕“家政服务、缝纫女工”等项目,打造**镇妇女输出品牌。通过镇妇联和妇代会输出的女劳动力有200人,全年共向外输出妇女劳动力2500人,占全镇输出劳动力的39%。
四、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的服务工作
一是抓信息服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镇里多方与各职能部门、用工单位联系,搜集用工信息,利用橱窗、会议、广播等形式向农户,让农户及时了解、掌握用工信息。同时充分发挥驻外联络站、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及时分类整理,通过镇内广播及时到各村和农户。2005年共信息135条,有55条被群众采纳,输出劳动力2000多人。二是抓政策服务。为使一些困难户也能到外务工,镇政府用文件下发了《**镇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农民外出务工有困难的,村里必须尽全力帮助解决,没有路费的村里先垫付路费,务工人员挣到钱后再还。同时由镇村组织帮助协调办理各种证件和土地流转事宜,帮助照顾老人和孩子、看护房舍。三是抓好输出后服务。为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镇里建立了外出人员档案,掌握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收入情况,并及时解决在外人员所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务工热情,督促他们守法,安心工作。
五、典型引带、促进全镇劳务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发挥镇村干部作用,带领农民外出务工。镇里要求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必须有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把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为考核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称不称职、合不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其中**村的**就带领50余村民在**筑路公司务工;**村的*带领20余村民在&市鸿鹏木业务工;*&村的&带领20人在河北保定务工。通过他们带领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00多人。二是靠能人带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充分发挥务工能人联系广、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鼓励能人带领农民外出寻找就业门路。例如:**村**,是一位敢闯敢为的农家汉。1990年,他凭着农家人的朴实与执着,到大连闯天下。几年过去了,他当上了**市绿化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成功的他没有忘记家乡人,每年通过他安置的剩余劳动力达到100人以上。三是靠民族村优势,鼓励农民出国务工。**镇有**、**两个朝鲜族村,改革开放以来,**、**村的村民陆续与国外的亲属建立了联系和沟通,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引导村民走出国门务工经商。在鲜族村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鲜汉农民纷纷走出国门当“老外”,民族村117户中有60户举家到南韩、日本等国搞劳务。全镇出国务工人数达302人,人均年纯收入在5-20万元,一年在国外可挣回1500万元以上。
六、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
这个镇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五指型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想尽办法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部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利用大米加工小区,就地转移劳动力。大米加工小区有业户27户,再加上镇内零散的加工户,全镇共有39户从事大米加工业。他们每年看米碾和装卸用工量都在300人左右;二是依托上集粮食储备库,就地转移劳动力。**粮食储备库每年烘干粮食在2万多吨,一天三班倒,用工在100人左右;三是利用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就地转移劳动力。近三年来,全镇每年开发楼房都在8000平方米以上,可吸纳本地劳动力300人左右,环境卫生和道路养护每年用工都在50人左右;四是利用草柳编务工基地,就地转移劳动力.我镇有草柳编基地一处,每年进行草柳编加工的户数在200多户,有800多人利用农闲季节做草柳编织活。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5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程度,激发积极性。我们村始终把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利用广播进行宣传引导。村委会办公室利用广播早晚播放用工信息、劳务知识、劳务能人事迹等,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入户宣传引导。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通过算收入帐、效益帐的方法,帮助各户谋化致富思路,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三是请劳务输出能人现身说法。村委会把村里外出搞劳务颇有成绩的人请回来,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务工经验和创业经历。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致富奔小康的良好途径。四是利用过街旗、墙标、宣传单等进行宣传。走进十部村,宣传劳务输出的过街旗、标语醒目可见,近几年来共发放劳务输出宣传单5000多份,用工信息近300条。
一、立足县情实际,把改革作为破除农技推广体制弊端的治本之策
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一免三补”政策出台后,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对科技种版权所有田的渴求也十分强烈。尤其是去年我县遭受了严重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的侵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农民对科学种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纷纷到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甚至到省市科研部门咨询请教,一改过去被动灌输科技知识的惰性,主动要求学科技,用科技。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明显不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从我县的情况看,整个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状态,无法有效发挥服务职能,满足农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需求。从县级看,农技推广中心没化验室、培训室、标本室和实验场,检验检测设备也不健全,到下面去服务基本还是60年代的“一张嘴、两条腿,裤兜揣着一枝笔”,凭经验、凭老办法来指导农民,缺乏高科技服务手段。整个推广队伍素质也偏低,64名农技推广人员本科生只有3个,大专生只有5个,而且还都是95年以前毕业的。农技推广人员连续几年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知识结构老化,工作全靠吃老本。同时,工作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有人不会干事,有事没人干,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从乡级看,机构改革后,农技推广职能划入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技推广工作变成“一有三无”,即有工作人员,无站房,无设备,无经费。而且人员偏少,在全县10个乡镇中仅有1人抓这项工作的就有8个乡镇。从村屯看,由于取消了原来村级农民技术员和屯示范户,这两级已经断层,处于空白状态。面对这种形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深入乡村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调研一致感到,这种体制不改,农技推广体系将名存实亡,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在认真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1月,我们开始着手推进改革工作。
二、坚持创新思维,扎实推进改革工作
工作中,我们把创新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从顺体制、活机制、建制度入手,全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1、创新体制,构建四级服务网络。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体制不顺。为此,我们从理顺体制入手,着力建设了以县中心为龙头,以区域中心站为桥梁,以村屯农技推广协会、屯科技示范户为载体的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一是强化县中心建设。将县农技推广中心由副科级升格为正科级,隶属关系不变。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对县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消了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把县农科所划归中心管理,重新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整合职能,提高效率。二是跨乡镇建立区域中心站。针对乡镇农技推广职能弱化的实际,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产业布局,跨乡镇建立了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作为县中心的下设单位垂直管理,级别定为副科级,站长上挂中心副主任。并从县中心选派12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区域站强化力量。区域中心站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统一拨到县中心管理,实行报制帐,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健全村屯两级网络。根据屯型大小,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由村民举荐,区域中心站考核确定。村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由各屯科技示范户选举产生,经区域中心站考核后,报县中心审批确定。
2、创新机制,全面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实践证明,好体制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好机制做保障。为此,我们在全力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切实在创新工作机制上狠下了功夫。一是竞岗定编。对县中心重新核定编制,核定岗位,没有下派的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定三年聘用合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落聘人员实行待岗,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可参与竞岗,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县农技推广中心有4人待岗。对三个区域站我们核定了24个编,暂时使用15个,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从乡镇财政开支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竞聘上岗。落聘的乡镇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二是工资活发。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工资中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是利益引导。就是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调动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一门心思抓好农技推广工作。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人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3、创新制度,巩固扩大改革成果。为保证改革后农技推广工作的扎实开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我们以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重点,制定出台版权所有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强化组织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靠一般抓法不行。为此,我们切实在强化领导,真抓实干上下了功夫。
1、领导重视,合力攻坚。把改革上升到了县委、县政府行为,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主管书记、主管县长、组织部长等县领导为副组长的改革推进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工作,以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意见》。人事局、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参与,全力搞好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推动了改革的有序进行。
接到集团公司第七号总经理安全办公会纪要以后,矿立即将纪要和文件在内部网络上,安排各单位全面组织职工学习,在矿内主干道放大公布,在广播、电视上24小时全文滚动播放;矿领导在调度会、支部书记例会上重点传达精神,反复强调集团公司“三违”治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召开了矿长专题安全办公会,对纪要和文件的传达贯彻落实作出了部署,落实了各级管理人员和部门、单位的责任。近日,矿领导和部门领导下井,均重点就纪要和58号文件精神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三违”治理相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反复提问,检查宣传教育效果和职工的掌握程度,并每日在调度会上通报。从目前检查情况看,绝大多数职工掌握比较熟练,基本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矿党政主要领导参加集团公司“三违”治理座谈会以后,立即于8月20日下午召开了由全矿中层以上干部,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人代表参加的大型座谈会,传达集团公司座谈会精神,所有参加会议人员人人发言,畅谈对“三违”和对治理“三违”的认识,提出如何治理“三违”的意见。会议讨论十分热烈,时间持续5个多小时,既统一了思想,又收集了大量的金点子,为“三违”治理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版权所有
二、集思广益,认真制订了“三违”治理实施细则。
在广泛讨论、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夹河煤矿“三违”治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三违”治理的原则、理念和目标。五个原则:以人为本,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利于生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治,齐抓共管;严明制度,惩治从严。四个理念:违章指挥就是杀人,违章作业就是自杀,发现“三违”不制止就是见死不救;对“三违”治理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宁可不生产,不能不坚决;积极反“三违”的干部受尊重,消极反“三违”的干部不称职;对“三违”严惩根治是对职工的最大关爱。四个目标:“三违”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明确提高,杜绝重复违章现象和习惯性“三违”行为;广大职工对“三违”治理的自觉行动有明显进步;“三违”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安全状况明显好转,不因违章因素造成各类事故,最终实现矿井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06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0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5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05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05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07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关工委成立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吸收教育、共青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建立了镇党政领导、镇关工委领导和下乡工作队联系各村、各中小学,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和党员,村民组长和党员联系到家庭的三级关爱网络。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家长”职责等制度,选派关工委老同志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实践活动月”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镇、村关工委主动配合四中、中心小学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演讲、征文比赛,全镇共有200多名留守儿童参加,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镇各妇代会还发动“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妈妈”,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 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关工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镇精神文明创建领导组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安全片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镇关工委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出实招,解难题。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中心小学综合楼,建立全日寄宿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让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解决了220名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综合楼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电脑室等,由5-10名专职人员管理,对住校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联系家长、看管重要物品等服务,教师轮流到校组织留守儿童晚自修,以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寄宿制学校的优良管理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表扬。同时通过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爱心心理咨询和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导航等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人间温暖。
四、重点帮助,细致关怀见成效
深入开展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孩子享受父母般的关爱。在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了全县第一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推荐优秀家教读物等,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他们答疑解难。开展“手相牵/!/,心相连”、“爱心妈妈”、“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每逢节日,“爱心妈妈”、“家长”们还将结对的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过节。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郭某强,父母在晋江陈埭经营日用商品批发,该生原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四年级下学期时随父母到晋江就学,由于居住环境一时不适应,学习课本不同,课程有异,结果成绩直线式下降,父母十分担忧,五年级上学期又转回中心小学。镇、村关工委到学校了解情况之后,把他安排在校寄宿,由中心小学指定2名教师加强课后辅导,在3个月之内完成了补课,使该生学业进步很快,在校内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龙山小学六年级学生郑某如,父母原在经营饭店,去年到晋阳发展,将孩子交由邻居照看。镇、村关工委与龙山小学校长和班主任多次为该生送去课外读本,到家中辅导功课,在全县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五、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