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投融资政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市场转型的大形势下,家族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一代相继步入退休阶段,中国的家族企业近几年将步入交接的高峰。家族企业是将公司传给下一代,还是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这个问题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参照我国的几家上市家族企业,分析家族企业控制权特征、管理权特征以及决策行为,从投融资政策的角度探究三者的关系。在我国家族企业新老交接的背景下,将会给有关部门对制定政策、保护投资者、引入职业经理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家族企业特征
家族企业的资本由家族资本与非家族资本一起组成,家族成员之间具有“永久性契约”的关系,家族资本和市场要素融合的社会资本一同构成了家族企业。通常情况下,家族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是彼此之间拥有血缘、亲属或姻缘这样的关系的家族成员,经营决策权往往也是掌握在家族成员的手中。家族企业在任何阶段都具有明显家族化的管理特征。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下,家族企业的内部存在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经理人两种角色,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间的问题上,出现了“股东和家族经理人”、“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双重性。这也使家族企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家族掌控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性上家族强势经营层弱势;二是在家族内部家族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混合治理,往往是家族经理人强势,职业经理人弱势;三是存在家族权威,家族中的权力可以干扰到企业的经营。
二、家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者们通过追溯所有权链条调查上市公司幕后的控制者,发现在很多国家上市公司的唯一实际股东往往是国家或家族。这种通过多层链条进行控制,控制许多公司的结构,经济学者们称之为金字塔控股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这种金字塔结构。其造成的问题是企业控制权的现金流权力分离,实际控制者可以通过很少的现金流有效控制底层公司。我国经济学者通过简化金字塔模型证实了这一结构有利于大股|增加个人收入,侵害小股东权益。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力的分离程度越高,企业实际控制者与小股东的矛盾越尖锐,公司的真正价值越低。
作为股东在企业的者,经理层具备侵害公司的利益的能力和风险,这种风险和股东与经理人间的信息对称程度成反比。和非家族企业对比而言,家族企业的经理人通常由家族成员担任,作为“管家”的家族经理人会将个人利益置于企业整体利益之中,甚至会为整体利益牺牲自身利益。管家理论和理论对经理人的定位相反,家族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存在行为选择的差异。
三、家族企业投融资政策
(一)家族化管理中投融资政策的选择
投资与融资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是否会使家族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对财务的决策不同,会在这两方面得以体现。在投资之中,家族经理人更偏向于能够带来长期收益而不是短期效益高的项目,而长期投资带来的利益在短期内无法体现,且具有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因素,外加经理人的任期等因素,职业经理人更偏向投资汇报速度快的项目。在融资中,家族企业的融资注重公司价值和家族利益的平衡,在融资时,家族经理人会规避负债,不愿债权人以及其他外部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干预。职业经理人与家族经理人相反,由于负债融资的杠杆效应,和融资与利益的强度关联,使职业经理人更愿意运用外部资金提高绩效从而得到更高的回报。
(二)金字塔控制下投融资政策的选择
内部资本市场假说认为,在金字塔结构下家族企业的内部形成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内部资金流通、担保贷款等方式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减轻家族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一方面,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对多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获得畅通的外部融资渠道。在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控股股东能够通过少量的现金流控制上市公司。因此,家族经理人希望通过增加公司的规模取得长期的收益。
四、结束语
本文以我国的几家上是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经理人的决策和金字塔结构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职业经理人愿意采用高负债、快回报的投融资政策;家族经理人更愿意采用低负债、回报期长的投融资政策;金字塔控制结构对家族经理人的决策行为有调节的作用。原因在于:家族经理人拥有长期投资的视野,职业经理人要在任期内取得绩效;家族经理人为保障企业的控制权倾向于内部融资,采用低负债的融资政策;金字塔结构为家族企业提供了内部融资的市场。可见,家族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在决策时存在巨大的差异,金字塔控制具有调节家族经理人决策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林.家族控制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促进效应还是阻碍效应?[J].财经研究,2013,07:27-37
2012年召开的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2012年全省计划交通建设投资546亿元,重点推进路网、港口、物流三大建设。其中公路427亿元(含站场24亿元),港航103亿元,民用机场13亿元。由于交通建设工程造价高,使得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首要障碍。通过探讨当前交通建设投融资政策,研究出符合政策的、实用的投融资渠道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交通建设资金需求现状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既要度过金融危机影响的灾难期,也是公路行业实现小康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政策,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交通基础建设的发展。2012年,江苏交通基建计划投资752亿,山东交通基建计划投资580亿,安徽交通基建计划投资520亿。发展交通建设的主基调定下了,资金的筹措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二、国外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状况和发展趋势
从国外投资建设及运营交通项目的实践情况看,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政府投资。通过招标,以签订租赁合同或特许经营合同等方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政府投资,设立授权经营的公共事业机构进行经营管理;政府投资,并由政府行政机构直接经营管理;项目融资、特许经营;多元化的市场融资,由股份制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某个特定项目,也有可能是几种模式的混合,但基本模式不外乎以上几种。
三、国内交通建设投融资研究
我国公路建设投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财政拨款,预算内拨款,用于主线公路建设;实行以工代赈,促进县乡公路建设;征收车辆购置费税、燃油税,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为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贷款修路,收取过路、桥费偿还贷款;利用资本市场,采取转让公路收费权、发行企业债券和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通过公路资产重组,组建公路股份制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利用外资,用外资建设公路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利用外资,与外商合作投资公路建设项目,或转让已建成公路的收费权直接获取外资,用于公路建设;二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随着交通建设需求的日益增加,交通部提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交通建设。争取各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贷款、盘活存量公路资产以及企业和个人投资等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各种基金 、住房公积金以及某些证券投资基金等向公路事业投资的渠道。设立公路产业投资资金。今后境内外依法设立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自然人,都可以投资参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64-03
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内容。2006年召开的黑龙江省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黑龙江省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由于交通建设造价高昂,使得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首要障碍。通过探讨我国交通建设投融资政策,研究出符合国家政策的、实用的投融资渠道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国内交通建设资金需求现状
交通业发展,影响未来中国发展模式。今年3月交通部长李盛霖提出“构建人性化交通运输网”的全国“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主基调。交通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建成经济强省,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战略重点。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健全交通投融资体制,强化资金监管,为交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的发展;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能力,保护投资人、用户及公共利益;搭建融资平台,扩大资金渠道,探索新的融资工具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健全交通资金监管制度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山东今年的交通投资351亿,浙江去年交通完成投资490亿元,今年要完成500多亿,明年继续安排500多亿,河南今年交通投资400亿,明年安排500亿。云南这几年每年的投资都在200亿元以上。发展交通建设的主基调定下了,资金的筹措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以高速公路为例,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所修建的高速公路仅满足了所需高速公路的30%多。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最快,为这些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根据交通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起到2030年,国家将斥资两万亿元,新建5.1万公里高速公路,使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5万公里。未来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单靠国家投资发展高速公路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除了现有的筹资方式外,一方面,组建高速公路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发行股票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是我国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另一方面,目前外资及民营资本充足,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本为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高速公路业正处在产业的扩张期,国家政策扶植是高速公路发展的首要因素,稳定的行业背景为投资提供了稳定的投资回报[1]。
2.国外交通建设投融资状况和发展趋势
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收费公路融资活动的对象绝大多数是高速公路或国家干线公路。各国当前收费公路融资活动从整体上呈现出两种状况。首先,以政府投入为主,并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在美国,联邦资助是发展高速公路的主要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下联邦政府资金在项目投资中占90%左右,州政府资金占10%。但是美国部分州也存在一些收费公路,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非政府渠道,融资方式是发行公路债券。英国自1919年颁布道路法,实行国家预算拨款制来资助收费公路。随后又建立了道路建设基金来资助收费公路,该基金由汽车牌照税和燃油税组成。1989年,英国政府宣布将更为直接地允许私人集资建设和管理道路。此后吸引非政府渠道资金的收费公路项目逐渐增多。融资方式除了推行BOT以外,还出现了将高速公路的经营权进行有偿转让的融资方式[2],另外,英国还建立了多种BOT衍生形式,如DBFO(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目前已有4个高速公路项目、总造价为6亿美元的工程正在运用DBFO方式运作。其次,对收费公路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收费公路融资比重较大。法国于1969年对“高速公路法”进行了修订,通过吸收私人资本和发行非国家担保债券,开辟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新来源。
3.我国交通建设投融资研究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交通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国防建设、第三产业、综合运输体、国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间平衡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制定它的发展方向时,要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先导性、网络经济性、规模经济性、社会公益性、资源利用性和军事战略性。借鉴世界发达先进国家的经验,交通建设的发展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性能化。
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取得了巨大成就,公路、水路交通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但从总体上看,公路、水路交通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的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输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大;运输安全隐患多,形势严峻。要实现这个战略构想,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政策作保障,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以便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公路和水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我国交通建设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机构也相对单一。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征收费税和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征收费税为政府行为,但资金规模要受到一定的制约。而银行贷款,除了国内的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外,主要通过政府行为,向世界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申请贷款,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进行。随着我国交通建设需求的日益增加,资金渠道明显不足,筹资方式也显得单一。为此,交通部在2001年5月颁布的《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序列目录》第五项中明确提出了“公路交通投资融资政策”,提出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加快公路建设。继续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全社会兴办公路交通事业的积极性。争取各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贷款、盘活存量公路资产以及企业和个人投资等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继续坚持“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县乡公路建设;继续鼓励在公路建设中利用外资。拓展各种社会基金向公路事业投资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公路建设项目风险低、回报稳定,可满足各种社会基金对投资项目的要求。鼓励公路交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拓展保险基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以及某些证券投资基金等向公路事业投资的渠道。设立公路产业投资资金。此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也在2005年3月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提出全面放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要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有效解决交通基础设施供需不平衡、投资主体单一、建设资金匮乏等问题。今后境内外依法设立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自然人,具有拟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本金,有良好的社会信誉、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承担风险能力,都可以投资参与黑龙江省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加强公路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积极为公路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这些都为充分利用充足的民营资本、个人资金和外资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
依据以上政策和条例,为了拓宽我国交通建设融资方式,可视情况适当通过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引入外资投资或参股、交通基础设施经营权有偿转让和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等融资方法,以提高我国交通建设的规模。在资本市场方面,首先,可以地方政府资信作担保发行交通建设企业债券;其次,发行投资于交通建设项目的信托投资产品;另外,由于公路收费收益乐观、稳定和安全,吸引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和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一方面可以保证大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稳定和较高的投资回报。在利用外资方面,在建立健全外资投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外资可以中外合作基金或中外合资公司的形式参与投资,严格遵循相应法律法规。在经营权有偿转让方面,个人和民营资本可以参与投资和经营,公共部门(或政府)向私人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回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交通建设经营,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而在证券市场方面,体制上进行改革,政企分开,组建交通控股投资建设公司,调整交通负债结构,以交通控股投资建设公司的名义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将证券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进行交通建设。在利用民营资本上,研究特许经营、委托经营以及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等多种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营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合资经营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使收费高速公路建设向民营企业开放。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对应地,政府可以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营企业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实施这些政策调动和提高个人和民营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积极性。在实践方面,2004年,中国第一个高速公路BOT项目营运,北京引入了BOT融资模式建高速公路。2005年,广西利用BOT和外资建高速公路。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实质是在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公用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其实现的关键就是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政府在交通建设投融资中的角色需要改变。政府应由过去在交通建设中的主导角色,变为与私人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4]。在传统的“国有国营”模式的基础上对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建设和运营环节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建立多种收益模式,不同程度地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达到对交通建设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丰富投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使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民营资本和外资的投资回报,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形成政府、企业和私人企业“多赢”的合作形式。参与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参与各方虽然没有达到自身理想的最大利益,但总收益却是最大的,实现了“帕雷托”效应,即社会效益最大化,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张极井.项目融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韩传峰,台玉红.英国的工程项目融资方式[J].建筑,2002(5).
[3] 刘志.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J].建筑经济,2005(7).
[4] Bradford 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hifting paradigms of economic governance in Ontario.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3,(36):1005-1034.
Discussion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e in Traff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JIN Ho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China)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财政投融资,但是,财政投融资过多,又会使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因此就需要对财政投资资金进行严密监管和严格控制。这就需要财政部门思考如何进行投融资,如何寻找政府融资对经济发展支持与制约的平衡点?如何强化投融资监管?从我国金融改革和政府改革的角度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财政监督,创新投融资监管体系,应该是强化财政投融资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财政投融资的主要模式及辅助手段
1.财政投融资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在国家预算一般会计和特别会计之外,进行长期投资和贷款的金融活动。它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这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介于传统的财政投资和一般商业性投资之间的一种新型政府投资方式,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动作相结合的资金运作方式。它主要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其资金来源一般是财政拨付的资本金和吸收的社会资金。
2.政府投融资主体及平台
通过下设的公司性质的实体进行投融资是财政投融资的主要方式。这种投融资主体(以下简称为主体)一般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股权、土地等资产设立,从事政府指定或委托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例如:青岛市属国有投资公司有青岛国信、城投、华通等集团公司,各区、市还有自己的下属投资公司(或中心),多个局(委)也有开发投资公司,如隶属于市交通运输委的“青岛交通开发投资中心”等等。人们通常习惯上把这种投融资主体再加上相互合作的担保公司、相关机构、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等整个系统称为投融资平台。
3.创业投资基金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目的是推动创业基金的设立,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引导。政府利用引导基金介入,与想在本地投资的企业或者基金联合在本地成立新的基金,一方面提升投资机构信心,另一方面利用本土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可以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发展。截至2012年底,仅在青岛登记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已达10家,注册资金13.5亿,管理基金规模已达20多亿元。调查发现,这些基金大多数投向了中小企业,而且是其中的高新产业,很好地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调结构转方向。
4.政府投融资模式的配套担保措施
(1)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城乡社区建设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农村的“四权”为担保,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等“四权”可进行担保融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模式,激活农村土地、山林等多种资源要素。
(2)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以青岛市为例,2009年9月,由青岛市政府出资成立了青岛华商汇通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5月,青岛市政府与山东省再担保集团签订《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再担保、担保等方式扩大合作银行对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2013年7月,青岛城投集团设立青岛城乡社区建设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内资金规模最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3)推出中小企业股权投融资平台。目的是促进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流转和并购重组,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问题分析
近几年,各地在财政主导或引导下投融资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多头融资、多头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凸显出财政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借鉴和利用国际投融资水平不高、融资额较少
虽然多个地方政府借鉴了一些新的国际投融资手段,如:设立多种创业基金、发行债券、使用BOT等,但与国外成功案例相比,存在着借用国际融资金额较少,使用外国政府和世界金融组织贷款少以及国际贸易使用出口信贷不多的问题。
2.政府可给予平台的资源较少、平台偿债能力堪忧
一是政府给予融资平台的可利用资源较少,或者可利用价值不高,平台公司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背景向银行等进行融资,政府因此承担很大的担保责任;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很难由建设或者经营方自行定价运营收费,这些项目盈利能力往往不及预期,如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等至今没有进入赢利状态,导致后续类似较大项目难以利用BOT等方式收费,或者运营回收周期变长。三是融资平台公司所投资经营的大多是公共基础项目,总体盈利水平不会太高,目前靠公司盈利支付融资利息尚可,两年以后大量进入还款期,本息相加将是巨大的负担,到那时继续融资的能力将逐渐变弱。
3.投融资规模增加过快、负债结构不合理。
投融资规模快速上升、投资效益下降、投资风险上升的现象,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应起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减弱,配置职能失灵。此外,融资结构单一,依靠银行贷款融资占比较高债券融资所占比率太低,比如青岛,银行贷款达82%以上,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较弱,债券融资,仅占18%;在投融资平台建设中,政府投融资比例较低,大多为1:4,财政投资占比较小,而且缺少相应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4.缺乏统一的投融资监管平台和管理机制
在财政投融资关系中,既涉及广大投资者、投融资主体、政府内的多个部门,又涉及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当事各方信息极不对称。在政府中涉及多个层级的政府和部门,而且不在同一个融资平台,经常有同一个项目经过包装在不同渠道、不同银行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的情况,导致各级政府都无法准确的、及时的掌握融资总量,也是一个极大的风险,这说明缺乏统一的投融资监管平台和信息管理及共享机制。
三、地方财政投融资管理对策
自2011年以来,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特别是各种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在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背景下,政府财政需要加强对融资平台等财政投融资加强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和监管方式。
1.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
(1)拓宽基础性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多种金融手段,如通过综合授信的一篮子融资计划,扩大政府的投融资渠道。可以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即先期存入20-30%的保证金,开立100%的全额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支付工程款项的资金,到期按期偿还银行的债务,同时在商业银行取得综合授信。通过这种方式,资金可以长期滚动使用,从而变流动资金贷款为中间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从而摆脱了依靠银行提供信贷的单一性。
(2)盘活存量资产。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应以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为突破口。在具体运作中,要把握好土地供应总量,注重“卖”“养”并举,优化土地开发环境,提高土地融资效益,为平台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资源。
(3)采用多种方式搞活增量资产。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放眼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大胆尝试各种现代融资方式,拓宽融资领域,大量使用债券融资、可转换债券、上市融资、风险投资、项目融资、利用外资、广告补偿、社会保障基金等方式。
2.进行制度创新,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
要改变过去以经济效益指标为主,政府项目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实现自主经营项目考核和政府项目考核并重,分别考核,综合评价,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投融资管理制度。
一是要完善融资管理制度,明确融资项目分类、融资主题、融资方式、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监管、信息等方面的限制。
二是要完善投资效益评估办法,明确投资项目的考核分类、实施主体、考核标准等,加强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投资预算和资金成本、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的控制,以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益。
3.创新财政管理,构造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系
(1)明确投资主体。成立一个代表政府投融资的经济实体如政府投资公司或发展公司作为投资主体,集中政府必要的财力、物力,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
(2)建立财政投融资监督管理部门。在财政局内成立专门的机构,如成立投融资管理中心,作为固定的组织机构并由专业人员组成。以此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市场运作所需要的各项配套政策;制定财政投融资的规划,确定项目的轻重缓急;统筹预算内、外政府专项资金,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项目的投融资方案进行审批,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3)建立城市开发基金组织。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地方城市开发基金组织兼有经济审查和工程监控职能可以积聚大量金融、会计人员以及工程专家,与其财政投融资机构的性质相适应的。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形成总体政府主导,分层(企业或项目层)市场运作的财政投融资格局。
(4)组建投融资管理战略联盟。强化与银行及银监会战略同盟的联系,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合作,建立政、银联手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政府、银行和银监局三方联席会,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监管能力和办事效率。
4.进行科技创新,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风险模型比较财政投融资政策的效果和风险,进行投资乘数分析,寻找财政投融资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平衡点,帮助政府决策,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债务风险。
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刺激需求的增长,投资完成后又增加能供给,所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影响具有乘数作用。投资乘数是指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假设Y=GNP,C为消费额,I为投资额,G为财政支出额,X为净出口额则Y=C+I+G+X,当I过大时,政府为偿还利息财政支出会降低、消费下降,则Y必然下降。,其中K即为投资乘数。
为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投融资统一管理、信息监控平台系统,进行项目备案,让投融资的各方信息汇总进入监控平台,做到权利关系明了,项目进展明了,融资债权关系清晰,资金的“借、用、还和审”透明。所有环节经审批备案入网、数据交换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既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度,提高审批速度,又可以加强监督,便于审计、统计,使上述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又可以依托的平台,落到实处得到执行。综上,投融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和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这一切需要政府构造更加完善的投融资监管体系,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创新监管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才能既通过投融资促进经济发展,又做到风险可管可控。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
[2]牛建锋,武根启.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财会研究,2009(12).
[3]肖耿,李金迎,王洋.采取组合措施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J].中国金融,2009(20).
一、西部地区投融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投融资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地缘、观念和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至今仍存在投融资总体环境欠佳、有效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资金需求旺盛
资金短缺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无论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还是特色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低,政府和民间资金都非常有限,加上融资能力较低,面对旺盛的投资需求,由此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近年来,国家金融在支持向西开放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解决一些基础设施方面。2007年末,西部地区各项贷款构成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这一占比分别是48%、45%、44%,西部在四大区域中占比最高,说明大多数贷款投向了规模大、期限长的政策扶持项目,其他贷款发放困难。
(二)资金外流严重
对西部地区来说,一方面是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据测算,近年来仅银行通过上存、净拆出、直接向东部企业贷款等渠道外流的资金,占到西部信贷资金总额的10%以上。当然,这种趋势与资金运用渠道多元化、不良贷款的大量处置、商业银行统一调配资金、集团企业贷款权上收等诸多因素有关,从市场化因素来看无可置疑。问题在于,这一以促进西部发展进而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浩大的战略工程,仅靠市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三)融资渠道单一
西部地区融资主渠道来自国家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目前,国家财政每年投入西部的建设资金大约1000亿元,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每年约1000多亿。2007年末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的本外币各项贷款仅占全国的16%,其中外汇贷款只占4%,而这些还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商业性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此外,由于产业配套和投资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量非常有限。在1979-2007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3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其中,在2001-2007年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总量的4%。
(四)金融支持受限
从金融视角上看,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现状,决定了传统的银行信用介入的有限性。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准入门槛上的“一刀切”和近乎于“零风险”的考核问责,使西部商业银行欲作为而无法作为。事实上,从金融系统来看,长期以来西部许多省份都是存多贷少,存贷比较低,而且呈不断下降趋势。2007年末,西部地区主要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仅占全国的9.94%,而东部地区占比高达42.57%。从政策性银行来说,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作用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农业的间接扶持方面,而国家开发银行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亦未能充分发挥,近年在商业化运作下逐步向东部倾斜。
二、改善西部地区投融资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实行支持和激活民间资本的政策,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外商投资和扩大出口是推动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三个重要力量。而这三个方面恰好是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我们不仅要提倡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更要提倡通过知识创造财富,通过资本创造财富。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激活区内民间资本,提倡和鼓励全民创业,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热情,将是继续推进向西开放的有效战略举措。
1、建立健全全民创业服务体系。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启发群众自主创业意识,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放宽政策、改善环境,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
2、支持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扩大就业机会,吸引全社会投资,努力创造一种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当前亟需建立从国家到省区、地市、县的多层次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以政府资金带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从而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创业资本形成和循环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在政府资金启动下,尤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的信用担保机构,这将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3、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要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拓展以环保、执法等为主的非银行信用信息,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击逃废债务力度,健全失信处罚和守信奖励制度。此外,要依法保护私有产权,彻底整治“三乱”,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国家财政扶持政策,搭建投融资平台
1、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与各省区市的经济实力挂钩,越富的省份,得到的税收返还越多,这实际上维护了沿海发达省份的既得利益,事实上起到了扩大地区差距的作用。真正具有地区间财力平衡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尽管近年来增长较快,但其总量规模仍然较小,并且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各地区平均用力,分摊到各个地区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目前有20多个省份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因此,要尽快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建立按因素法确定的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在平衡地区间财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增加对西部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前些年,随着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东部与西部间人均财政支出差距也在扩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繁重。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中央财政资金应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向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倾斜。由中央投资的农、林、水利、能源、交通、教育等基础性或公益性项目,应优先考虑放在西部地区。
3、加大对西部特色产业和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一是对国家优先鼓励的西部特色产业新建企业,可考虑在3-5年内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或一定税收优惠。例如,为提高西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考虑对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甚至加倍抵扣;二是对国家优先鼓励的西部矿产开发项目贷款,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年限的财政贴息,并在土地、铁路运输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在支持资源开发同时,对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按开采量对原料产地提成,以扶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外来企业掘金发财而当地却守着金饭碗受穷的社会现实,等等。
(三)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继续推动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西进
1、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实施“西进战略”。借鉴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经验,当前可以考虑采取“胡萝卜+大棒”的办法,积极引导外商投资“西进”。一方面,对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要设置更高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其发展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排放高、产品档次低的一般性产业和产品;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沿海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并在土地和税收刺激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2、帮助西部地区搞好投资促进工作。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帮助西部地区编制好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规划,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投资导向,明确规划招商的理念;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健全人才培训网络,加强对西部投资促进方面的人才培训;三是加强对投资促进方面的设施建设,打造一体化的西部投资促进信息平台;四是利用乌洽会、西洽会、哈洽会等投资贸易平台,促进区域营销和形象建设,强化对西部投资项目的包装、推介和宣传。
3、要充分利用项目融资的优势。要鼓励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通过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参与西部地区的高等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实行差别性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促进西部开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1、实行相对宽松的金融市场准入。当前,应进一步放宽西部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东中部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进入西部地区,设立分行或其它营业网点;实行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政策,拓展其业务范围,使尽快成为支持西部开放的一支有生力量;允许开办民间商业银行和各类信贷机构等,开放民间投资渠道。设立西部发展政策性保险公司。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和央行、金融监管当局,要支持和鼓励各类资本到西部农村地区创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支持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投融资
体制
通常认为,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财政投融资起源于上世纪50 年代,进入80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确立,原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大增强。
一、我国财政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
(一)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
我国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包括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执行中的间歇资金、专户储存的预算沉淀资金以及行政摊发的国家债券或金融债券,既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又不能适应市场的进程,适时地吸收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基金和借助于一些社会财力,甚至一些应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的资金也没有到位。
(二)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领导、规划,财政投融资管理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在:(1)财政投融资的机构名目众多,既有财政信用机构,又有财政部门内设的诸如农财处、行政处等业务机构,还有政策性银行,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一个统筹资金、协调行动的管理机构。(2)财政投融资管理混乱,缺乏严格的计划与法制管理。
(三)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一些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项目却通过财政投融资筹措资金,从而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了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这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还会导致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而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四) 财政投资不规范
目前,在许多财政投融资项目上,有偿资金往往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也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五)企业在投融资领域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其自主权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当前,投资的决策权都在各部门、各地区的行政机构手中,政府行政部门审批投资项目、安排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单位的管理实行以投资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法人为中心,投资过程中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致使一些国有企业缺乏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投资的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较差。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的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壮大投融资规模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投融资应从以下渠道筹集资金:一是预算拨款,但作为无偿使用的资金,预算拨款在整个资金来源中不能占太大比重。二是邮政储蓄存款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剩余金,从发展趋势看,应将其成为重要资金来源。三是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借款,诸如向各专业银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四是各种民间资金,应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中间歇资金的一部分,但不包括那些周转快、间歇时间短的预算外资金。六是增加政策性银行筹资量。财政投融资机构除采用借款等融资方式外,还可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二)进一步明确财政投资的原则、范围和领域
财政投资的基本原则是:致力于公共福利的增进;不能对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造成扭曲和障碍;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的投资选择和偏好;不宜损害财政资金的公共性质,进行风险性投资。为此,应进一步明确财政的投资范围和领域,这主要包括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投融资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业、科技进步、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过去忽视的范围和领域。
(三)加强管理,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
1.建立财政投融资计划编制制度。通过编制财政投融资信贷资金综合计划、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计划和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计划,全面反映其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投资预期收益等情况,从长远看,财政投融资计划应成为政府的“第二预算”,由同级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并列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以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制定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的审批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回收和效益考核制度、预决算制度、财政投融资内部财务核算制度及其配套管理办法,并切实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实施财政投融资活动,保证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有效投放和健康运行。
3.建立合理、高效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并实行现代化管理。中央一级可考虑在财政部内部设置专门管理财政投融资的机构,统管全国的财政投融资工作,制定全国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同时负责中央财政投融资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4.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国家,其法制都很健全。因此,应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融资法规、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等,使财政投融资活动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
1.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尝试多种财政投资项目运营模式
对非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国外运用得比较成功且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和民间合作投资、民间经营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建设转让经营模式(BTO);购买建设经营模式(BBO);此外,还有租赁开发经营模式、管理合同模式以及政府和民间就项目合资组建公司的共同投资经营模式等。
2.建立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政投融资活动要严格遵照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进行流动性、安全性管理。财政投融资不能唯成分论,而要以社会经济效益高低来决定投融资领域。二是虽然财政投融资体制强调自上而下一致的政策导向机制,但必须借助市场投融资体制,实施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同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导向,要对市场投融资的方向、规模发挥引导效应,使市场投融资逐步纳入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三是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市场投融资活动要优先参与竞争,凡是适合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的项目,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应向其提供资金,而且,在必须通过财政投融资扶持和发展的领域,财政投融资要注意更多体现政府的经济长期战略,注重宏观平衡和结构均衡。
3.建立多层次的财政投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财政投融资最大的风险源自财政投融资的产权责任模糊。财政投融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是来源于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元身份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双元身份和双重职能在具体实施中,容易被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所混淆,致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因此,为减小财政投融资风险,要通过委托和关系,明确资金托管、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
4.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决策机制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应全面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项目立项、前期研究、筹资方式的选择、新建或是技术改造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对于新建的经营性项目都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先确立企业法人,再进行项目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减少对企业投资融资的直接干预,而应在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完善经济管理功能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汪雷. 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12—15.
[2]郭励弘. 投融资体制改革前瞻[J].中国投资,2003,(07):52—54 .
一、风险队友契约主体的具体影响
(一)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风险主要由两个两个部分组成,大体可以分成道德风险和客观风险。当学生因为自身的某方面原因获得资金赞助后,可能就开始变得不努力,或者对于投资方给予的有效建议也不听取。而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动态能力受到限制,主要是由外界因素影响的,由此产生风险。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引用风险
对人力资源进行积累,而这个时候初产生的道德风险由具体的三个部分组成,有能力的隐藏、收入的隐藏、不执行具体合约。在融资方方面,将具体的盈利期限进行隐瞒或者直接进行拖延,将自己的工作潜力不充分的进行发挥,主要采用有利个人收入增长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具体的工作时间进行了挤占。
(三)市场风险
劳动力风险和金融风险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市场风险。劳动力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才培养周期,使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宏观经济发生变化和经济周期的变动以及世界分工格局的变化都会对劳动力造成影响。
(四)其他的风险
其他的风险主要是由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组成的,主要就是一些简单的法律纠纷,国家应该根据实际内容,利用相关的法律进行治理,是分成制具有法律地位;具体的单位对个人的收入进行披露行为时,个人的隐私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单位要积极和投资方和理财方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是它的义务,还可以将投资方具体收益进行有效的回收。
二、教育金融潜在的契约主体进行具体的决策的实例模拟
(一)谈判和决策的具体模式
谈判主要由出价谈判和检验谈判两种形式组成,进行假定的谈判之前,主动出示价格的一方处于出价谈判的位置,而对方则处于检验谈判的位置,将自身的利益原则要始终进行复合,使双方都原则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有关于无风险临界值的相关计算,双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但是从临界值双方的角度来看,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估算,当信息发生不对称的情况的时候,双方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于临界风险进行预估计算,由于双方的状态互补知晓,对于具体的因对过程要做到随机应变,对于最终均衡点的获取可能要遭受多次的讨价还价。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双方的初值大小都是不确定的,而连初值的指标都是随即的。风险估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双方都进行信息交换,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合作,具有很多的意义,使风险评估值不断进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风险预测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值,这个具体值具有很大的弹性,使风险临界值的意义得到了折扣。
(二)分成率和收益率的模拟实例
对于人力资源、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工资刚性风险都进行合理的假设,其他的风险忽略,这些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以具体的分成率为基础,将与此对应的收益率进行计算,要进行说明的就是针对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可以被称作“内在风险收益率”。在教育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使教育金融收益率得到具体的分析,教育的具体投资者在第一年投资100000元,在第四年开始,从被投资者的工资上进行计算,使期限n的分成率t,实现现金的回流。分成制教育金融理论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教育金融需要得到有效的普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该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分成制的教育金融机制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利用决策模拟,将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具体的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投资双方都可以得到具体的决策方法。按销售收入进行提成,这种方法就是将产量和销售价格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将提成技术进行提高,主要要依靠许可合同和可行性报告,将销售价格进行提成,在评算的过程中,要将技术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进行引进。无论是引进方还是许可方都希望产品具有很高的利润,也希望其具备很大的规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当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销售价格的提成就会比较常见,当生产达到规模化之后,可以使销售提成率和销售价格的提成率变得一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风险背景下教育金融投融资决策机制的模拟实证做出具体的分析,为我国教育金融投融资可以更好在我国发展,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例证,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是对我国经济的一种促进。
参考文献:
[1]窦尔翔.朱菘.郑猛.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模拟实证研究——以分成租佃制为借鉴[J].改革与战略,2009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 ,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 ,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 ,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 ,供给不足 ;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 ,银行融资 ,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 ,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 ,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 ,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 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 ,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 ,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 ,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 )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 ,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 ,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 ,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 ,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 ,不外乎两种手段 ,一是减税 ,二是增支。减税在 1 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 ,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 ,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 ,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 1 997年我国经济增长 8. 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 ,投资约占 2 . 2个百分点 ,消费约占 4. 9个百分点 ,净出口约占1 . 7个百分点。 1 998年以来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从需求走势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 , 1 998年下半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能直接增加需求 ,还能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 ,拉动相关产业 ,间接增加社会需求。
(五 )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 ,调节储蓄、投资结构 ,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 ,居民是盈余部门 ,企业是短缺部门 ,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 6 0 %以上 ,而财政日见拮据 , 1 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 3 .1 %。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 ,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 ,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 ,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 )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市场化 ,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此决定政府在强化、引导投资方面负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但当前我国财力不足 ,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现出弱化态势 ,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相去甚远。据世界银行对 1 2个发展中国家和 1 3个工业国抽样调查表明 , 1 980—1 99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3 %,工业发达国家 3 7%,而我国 80年代以来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降低 , 1 981年两个比重分别为 2 0 . 5%和 2 8. 1 %, 1 990年降为1 0 . 1和 8. 7,到 1 995年只有 7. 7%和 3 . 1 %。财政投资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
(二 )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 ,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 ,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 ,扭曲了资金结构 ,损害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 ,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 ,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 ,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 ,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 ,易受到关注 ,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 ,就这一点来说 ,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 ,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 )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 ,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 ,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 ,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 ,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 ,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 ,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 )财政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 ,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 ,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 ,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 ,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 ,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 ,资本金增值少 ,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 ,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 ,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 ,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
(一 )融资环节
应该说 ,国债因其规模大、信誉高、发行较容易 ,仍是主要融资渠道。发行国债既产生总量效应 ,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 ,又产生结构效应 ,引导投资和消费。增发国债还能带动商业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加 ,推动社会投资 ,形成乘数效应 ,更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 , 1 998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 1 0 0 0亿元 ,总数约 2 0 0 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可以拉动gdp增长约 2个百分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 ,供给对价格和利率的弹性很小 ,增发国债还较少引起价格和利率的上涨 ,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对私人的挤出效应。通过国债融资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
1 .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 ,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 ,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 ,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 ,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 ,根据收益原则 ,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 ,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 ,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 ,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 ,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 ,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 ,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 .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目前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 ,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 ,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 ,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 ,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 ,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 ,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问题是还本付息期集中 ,长期建设资金不足 ,短期筹资不易 ,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 ,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 .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 ,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 ,就算以国债作为金融资产投资 ,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 ,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 ,国债透明度不高 ,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 ,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 ,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 ,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 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 ,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 ,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 ,对于日本经济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 , 1 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 (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 )的 56 . 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第二预算”。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笔者认为探索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 ,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 ,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 ,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 ,既拓宽了财政融资 ,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 ,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 ,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 ,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 )投资环节
1 .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 ,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 ,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 ,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 ,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 .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 ,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 ,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 ,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影响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 ,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 ,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 (“影子”) ,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 ,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 ,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 ,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 ,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 .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 ,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 ,尤其是经济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 ,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中 ,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政治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 ,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三 )密切投融资环节联系 ,革新财政投融资体制
1 .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今后我国财政预算可包括四部分 :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在预算中单列可以使财政投融资与财政无偿投资、商业投融资界限更清晰 ,财政投融资有了法律依据 ,筹资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 ,同时受到预算约束又可保证投资效益。
2 .构造财政投融资的组织体系。财政投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前者我国已经建立 ,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其职责范围及活动领域 ,后者可由现有的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改组而成。因为公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直接关联 ,还可考虑在地方建立城市开发基金组织 ,这种组织作为隶属于中央银行的地方公共金融机构 ,一方面可以较灵活地筹资 ,包括地方政府投入、中央拨款、发行债券等 ;另一方面还承担对市政当局提供技术或财务咨询、服务的职责。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 ,地方城市开发基金组织兼有经济审查和工程监控职能 ,因而需积聚大量金融、会计人员、工程专家 ,这也是与其财政投融资机构的性质相适应的。
3 .财政投融资预算应在收支自求平衡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资金保值增值。这就要求融资、投资按项目直接挂钩 ,各项目应自求平衡 ,项目的还本付息由该项目收益负担 ,同时对于投资收益应有部分处置权。以国债为例 ,允许每年将部分国债资金建成的企业或项目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出售 ,以收回投资资金 ,利用资金收益而不是发新债来偿还债务。而对国债的认购方来说 ,国债收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 ,可考虑生产建设性国债实行浮动利率或部分固定、部分浮动利率 ,并根据工程进度调整付息方式、还本期限和方式。既增加国债透明度 ,真正体现其生产建设性质 ,又可增加国债灵活性 ,吸引认购者 ,还可强化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的预算约束。
参考文献 :
[1 ]苏明 .我国中长期财政支出政策的未来取向 [j].国债市场专刊 , 1 997, (4) .
[2 ]刘文超 .对财政政策启动我国宏观经济及股市的影响分析 [j]. 国债市场专刊 , 1998,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 ,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 ,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 ,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 ,供给不足 ;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 ,银行融资 ,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 ,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 ,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 ,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 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 ,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 ,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 ,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 )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 ,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 ,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 ,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 ,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 ,不外乎两种手段 ,一是减税 ,二是增支。减税在 1 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 ,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 ,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 ,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 1 997年我国经济增长 8. 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 ,投资约占 2 . 2个百分点 ,消费约占 4. 9个百分点 ,净出口约占1 . 7个百分点。 1 998年以来 ,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从需求走势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 , 1 998年下半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 苤苯釉黾有枨?nbsp;,还能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 ,拉动相关产业 ,间接增加社会需求。
(五 )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 ,调节储蓄、投资结构 ,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 ,居民是盈余部门 ,企业是短缺部门 ,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 6 0 %以上 ,而财政日见拮据 , 1 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 3 .1 %。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 ,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 ,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 ,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 )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市场化 ,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此决定政府在强化、引导投资方面负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但当前我国财力不足 ,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现出弱化态势 ,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相去甚远。据世界银行对 1 2个发展中国家和 1 3个工业国抽样调查表明 , 1 980—1 99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3 %,工业发达国家 3 7%,而我国 80年代以来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降低 , 1 981年两个比重分别为 2 0 . 5%和 2 8. 1 %, 1 990年降为1 0 . 1和 8. 7,到 1 995年只有 7. 7%和 3 . 1 %。财政投资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
(二 )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 ,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 ,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 ,扭曲了资金结构 ,损害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 ,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 ,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 ,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 ,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 ,易受到关注 ,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 ,就这一点来说 ,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 ,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 )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 ,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 ,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 ,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 ,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 ,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 ,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 )财政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 ,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 ,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 ,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 ,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 ,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 ,资本金增值少 ,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 ,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 ,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 ,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
(一 )融资环节
应该说 ,国债因其规模大、信誉高、发行较容易 ,仍是主要融资渠道。发行国债既产生总量效应 ,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 ,又产生结构效应 ,引导投资和消费。增发国债还能带动商业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加 ,推动社会投资 ,形成乘数效应 ,更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 , 1 998年增发 1 0 0 0亿国债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 1 0 0 0亿元 ,总数约 2 0 0 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可以拉动GDP增长约 2个百分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 ,供给对价格和利率的弹性很小 ,增发国债还较少引起价格和利率的上涨 ,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对私人的挤出效应。通过国债融资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
1 .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 ,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 ,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 ,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 ,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 ,根据收益原则 ,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 ,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 ,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 ,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 ,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 ,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 ,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 .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目前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 ,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 ,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 ,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 ,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 ,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 ,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问题是还本付息期集中 ,长期建设资金不足 ,短期筹资不易 ,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 ,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 .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 ,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 ,就算以国债作为金融资产投资 ,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 ,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 ,国债透明度不高 ,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 ,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 ,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 ,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 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 ,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 ,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 ,对于日本经济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 , 1 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 (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 )的 56 . 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 暗诙?に恪薄?/P>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笔者认为探索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 ,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 ,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 ,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 ,既拓宽了财政融资 ,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 ,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 ,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 ,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 )投资环节
1 .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 ,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 ,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 ,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 ,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 .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 ,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 ,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 ,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影响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 ,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 ,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 (“影子”) ,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 ,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 ,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 ,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 ,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 .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 ,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 ,尤其是经济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 ,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中 ,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政治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 ,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三 )密切投融资环节联系 ,革新财政投融资体制
1 .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今后我国财政预算可包括四部分 :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在预算中单列可以使财政投融资与财政无偿投资、商业投融资界限更清晰 ,财政投融资有了法律依据 ,筹资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 ,同时受到预算约束又可保证投资效益。
2 .构造财政投融资的组织体系。财政投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前者我国已经建立 ,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其职责范围及活动领域 ,后者可由现有的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改组而成。因为公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直接关联 ,还可考虑在地方建立城市开发基金组织 ,这种组织作为隶属于中央银行的地方公共金融机构 ,一方面可以较灵活地筹资 ,包括地方政府投入、中央拨款、发行债券等 ;另一方面还承担对市政当局提供技术或财务咨询、服务的职责。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 ,地方城市开发基金组织兼有经济审查和工程监控职能 ,因而需积聚大量金融、会计人员、工程专家 ,这也是与其财政投融资机构的性质相适应的。
3 .财政投融资预算应在收支自求平衡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资金保值增值。这就要求融资、投资按项目直接挂钩 ,各项目应自求平衡 ,项目的还本付息由该项目收益负担 ,同时对于投资收益应有部分处置权。以国债为例 ,允许每年将部分国债资金建成的企业或项目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出售 ,以收回投资资金 ,利用资金收益而不是发新债来偿还债务。而对国债的认购方来说 ,国债收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 ,可考虑生产建设性国债实行浮动利率或部分固定、部分浮动利率 ,并根据工程进度调整付息方式、还本期限和方式。既增加国债透明度 ,真正体现其生产建设性质 ,又可增加国债灵活性 ,吸引认购者 ,还可强化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的预算约束。
参考文献 :
[1 ]苏明 .我国中长期财政支出政策的未来取向 [J].国债市场专刊 , 1 997, (4) .
[2 ]刘文超 .对财政政策启动我国宏观经济及股市的影响分析 [J]. 国债市场专刊 , 1998,
反向投资策略,主要是指买进过去部分表现比较差的股票,卖出过去部分表现十分良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邦特和塞勒于1985年共同研发的投资策略,每年大约可以获取超过7%的超常收益。为此,行为金融理论认定,这是由于投资者在进行实际投资过程中,过分看重上市公司最近一段时间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十分简单的策略也就是简单外推的策略,依据其公司的长期表现进行科学的预测。进而严重地导致了对公司近阶段业绩情况做出长期持续的过度反应,同时还将引发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问题,为部分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和空间。在进行实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反向投资策略受到大部分投资者的欢迎和喜爱,特别是在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者。
二、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效应,主要是指在部分特定的持有期内,如果市场中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走势比较猛烈。那么在一定时间内,此股票或股票组合仍然会出现较为良好的表现。
动量交易策略,也被人们统称为相对强度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的最终收益和交易的数量进行初步的预定过滤规则,当市场中的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其过滤的各项原则,就进行选择买进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Jegadeesh和Titman于1993年对当时的资产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以3到12个月为一个季度进行组建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其中的股票的中期价格,在进行某一方向连续动态的动量效应。Rouvenhorst于1998年,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数据结果,进行双向性的动量效应活动,进而有利的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部分原始数据采样的各项偏差所造成的问题。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动量交易的具体策略早已广为人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由于当前阶段中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进行风险规避的活动,投资者在出现资金损失后自身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要超过盈利时的喜悦感。为此,其市场中的投资者在进行实际的股票投资活动时,需要事先进行制定一个比较系统完备的计划,并根据不同的价格进行分批的资金的投资,以便在真正发生不测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摊低成本,这就是成本平均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股票的投资风险,将随着各种各样的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无限制的降低。投资者在刚刚进行投资活动时,需要将其资产组合中的占据比例比较大的应用于投资股票,并随着自我年龄的不断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同时进行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具体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与时间分散化策略具有比较多的相似点,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大量应用的比较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效果比较差的投资具体策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站在现代金融理论的角度上,分别对这两种策略提出了质疑和追问。斯塔特曼,Fisher和斯塔特曼于1995年分别应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这两种策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释,并深入的指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小盘股投资策略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