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主题式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现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其实施过程中,一直以来延续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以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基于专业艺术课程的主体架构,结合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艺术实践课程,包括绘画、合唱等,通过艺术技法的学习,来增强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三个层次的课程,根据其不同的科目特质,理论型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手法,教师以科目教材内容为基准,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点;而实践型课程则采取教师示范,学生实操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师基于技法学习的要点,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操训练。
三个层次的科目共同构建的大学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结构,看似各司其职,保障了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艺术熏陶,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然而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了解到在我国现行以专业教学为本位的大学教育体系下,可供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学时非常有限。基于推动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3]由此可见,一门课程,2个学分,正是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的现实基础条件,而这个基础条件,在应对前面所述庞杂的公共艺术课程时,无疑就显得杯水车薪。多层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进入艺术领域学习的多样选择权,而不代表学生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性审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基于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系,不符合我国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看似丰富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来说却只是空中楼阁。那么,面对课程学时较少的客观现实情况,我们应如何来开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美育所要求“培养生活的艺术家”[4]这一目标呢?
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无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纽,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5]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都只能偏于一隅,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加之课程学时短,学生浅尝辄止,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
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跳出专业知识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艺术的专业知识去应对非专业的学生,这样基于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的差异,就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质的不对称。在此,试以常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西方美术史”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西方美术史课程以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构建整个课程体系,从原始美术、两河流域美术一直到印象主义,教师通过讲授呈现史实、风格、艺术家及其作品,对于不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而言,学习过程较为冗长,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课程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长时间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也是学过就丢,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艺术的亲近感,对审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开的课程知识结构就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大限制,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而难以达到“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完全可以跳出系统知识学习的传统思维,在不同课程单元中选取西方美术史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以该主题为原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当代社会庞大的信息平台收集该主题所涉及的艺术史上下文背景、社会学知识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背景等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不劳而获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就变成了主动追寻探究的研究之路,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学习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题式教学法也许无法将所有的学科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但却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艺术史,如何去欣赏和品位艺术作品,如何去认知和感悟封存于历史中的一位位艺术家,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吗?
2.从时间到空间,实现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教师与学生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交互作用,这一作用过程中必定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上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和在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有限封闭性,向教学时空的“无限开放”性转化。[7]因此,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质,就是教学形式的灵动性和开放性,而这恰恰是传统公共艺术教学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与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任务的牵引,课程的学习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下课之后,仍要继续艺术学习,并学会从多元渠道去挖掘艺术资源,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形成基础。这无疑就突破了传统授课学时受限的根本问题,解决学生课堂应付听讲,课下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顽疾。
另一方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拘泥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艺术却往往与生活脱节,传统公共艺术教育未能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的隔阂。“知识一旦从它的原初形态、经验形态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的逻辑体系之后,便远离生动、鲜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变为枯燥,尤其是构成一个严谨空洞的文字、术语,过程的知识便隐匿乃至消失在结果的知识之中,仅仅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资料不必然地内在于知识本身。”[8]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实现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现实艺术生活相对应的审美体验,才能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找准现实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学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式教学,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课程内容跨越了学科知识的时间轴和内容限制,强调多元知识的碰撞和冲突。为了实现主题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走出教室,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基地、设计文化机构,借力社会美育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生活中去体悟美,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塑造能够感受美,进而能够去参与美并创造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公共艺术教学就理应成为沟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美育平台,帮助学生打开这座能够为之终生艺术审美提供源源不竭艺术资源的宝库。
3.过程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在主题式教学中,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作为一个因素贯穿于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9]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来说,过程型评价方式无疑是更加恰当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考核手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艺术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新型艺术教育的共识: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种智能――不仅激发人的直觉和想象能力,还能开发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10]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涉及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等;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需要发挥演讲、辩论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外,从课本知识到艺术实践的生发过程中,需要具备举一反三、拓展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过程型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无疑就达到了通过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中,学生学习无目标、考试忙应付,教师教学没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机整合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知识选择权和教学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公共艺术教育,以不同“主题”为单位,并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总体目标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在艺术背景资料的整理中去学习艺术史、美学概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进行艺术评论和演讲技巧的学习;在走进艺术机构和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去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技法体验。原本三个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一个主题的艺术教学活动中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和运用,由于教学过程学生不得不为的互动和参与,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从而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了学生感悟艺术的审美能力、认知艺术的研究能力以及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创意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
[2]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第32页
[3]教体艺厅[2006]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4]刘军平:艺术与大众――洪毅然艺术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173
[5]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0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7]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129
[8]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一、主题式教学的解读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文本的内涵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看“主题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主题的选择和构建中必须充分体现出来。主题选择需要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对教学课堂重新开发。
二、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学习上有挫败感,缺乏学习动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境:讲台上教师苦口婆心不停传授知识,讲台下学生心不在焉无所谓地听;教师针对教学重点挖空心思地问,学生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地答。最后,教师和学生相互抱怨。结果是教与学脱节,教学目的没达到。既耽搁了学生的成长,也造成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误解。
三、主题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教师和学生是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能动主体,就是教师尝试“探究性地教”和学生摸索“探究性地学”,两者共同探究、共同求知的教学过程。
一直以来,中学化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对科学知识照本宣科地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懂知识而忽视用知识,重视传统的重复积累知识的模式而忽视创新学习方法的掌握,重视被动灌输性的理解能力而轻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针对以上现象,本文从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营造学习情境的教学方式之一是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好适应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前提。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先设置情境问话:“你们有观察到你母亲带的首饰是用什么做的吗?”学生就有不同的回答:金银、白金、铂金等。
我反问:“那钢铁做的首饰大家见过吗?”
大家面面相觑,有学生说:“我在小摊上见过,也戴过用铁做的耳钉。”于是我追问:“那戴过之后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容易生锈,没有光泽。”
“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不同的金属其化学性质是不同的,金银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光泽度好。”
(二)实验教学,培养探索能力
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实验动手的实践优势,设计出独特的实验情境,在创造好的氛围中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盐类水解”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分析NaCl、Na2CO3、NH4Cl、KNO3四种物质的分类,再逐步加入蒸馏水,在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先让学生猜想上述所有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做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其实,整个教学过程中结论已经无足轻重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这种对于未知知识的主动探究精神值得发扬,如果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另外,还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我曾经布置过一次焰色反应的家庭实验。我先把操作步骤给每个学生,然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第二天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上交,现在手机功能全面,为防止学生抄袭,我要求学生两个一组,用手机全程记录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在娱乐的心态中完成家庭实验。
(三)把化学复习变成探究的乐园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回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以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加强所学知识要点的融会贯通,从而开启学生对所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传统的化学复习课就是不断对知识点的重复,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性思考。
比如,在上“氯气复习课”的时候,我拿出提前写好化学名称和化学方程式的标签,当着学生的面把标签贴在瓶子上,然后向学生提问:
1.标签上的信息告诉我们什么?
2.标签信息以外的信息,我们能想到多少?
这样,学生的大脑被迅速激活,开始踊跃的回答上面的问题:
1.氯气是一种氯元素组成的非金属单质。
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并且溶于水。
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多种金属直接化合。
氯气可与氢气燃烧生成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就是盐酸。
氯气溶于水形成盐酸和次盐酸,具有漂白作用。
……
在问题1的基础上,我乘胜追击马上展开第2个问题,有了问题1众多答案后,相关知识点的积累已经完成,这样就自然推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的形成,问题2的结果自然
出来了:
2.怎么样去闻集气瓶中气体的气味?
氯气还能跟哪些物质反应,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用途?
如何鉴别一种气体是氯气?
人体里是否也存在氯元素?
氯气在大自然中以什么状态存在?
……
学生在积极完成问题2后教师继续引导出问题3:你们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点?最后的答案如下:
3.氯气的有关化学式。
氯气与其他物质的相关化学实验注意事项。
其他与氯气相关的问题。
通过主题式的探究复习方法,学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过的知识点加强了对氯气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身就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对于中职化学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方法的积极尝试,学生首先习惯了这种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兴趣提升后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跟着提高,于是自主探究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习惯主动去探究化学中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也能轻松融入班集体,在自己的努力和与学生的互动中,逐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达到主题式教学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不仅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整个中职教育尤其重要,教师只要善于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路,把“教书育人,育人成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遵循主题式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就会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顶国.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EB/OL]http:///n782c7.aspx,2008-3-25.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式为适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要求在不断的进行变更与完善,其中以“创设主题情境到引发问题焦点,再到问题解决数学互动,再到知识运演与反馈矫正,最后到课外延伸”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主题式教学被视为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主题式教学实验的效果进行研究与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到主题式教学中来。
一、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研究结果表明
(一)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可以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主导者,学生是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新兴的“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主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生活化、具体化及情景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性和探究性,增加学生之间学习的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三) 主题式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善于自我观察问题,然后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将问题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再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解答,以达到数学知识得以有效应用的效果。
二、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针对现有数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取向于现代数学教学观,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被提出,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化、问题焦点式、数学活动式、归纳演艺式和反馈较正式为主题,以创设主题情境到引发问题焦点到问题解决教学互动到知识运演与反馈矫正再到课外延伸为组织程序的教学模式。接下来分析主题式教学的五大主题特征。
(一) 现实生活化主题分析。现代初中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而面对这些高度抽象的数学问题,初中生的思维水平仅凭课本解析和教师讲解是不足以理解的。而主题式教学中的现实生活化主题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从生活中的故事或是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 问题焦点化主题分析。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数学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问题的提出诱发学习氛围的活跃,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只有围绕问题,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动态教学。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中,问题焦点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某一个数学知识点出发,探索出具有挑战和创新性的问题,再由这些问题探索出多种解决方法,从而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三) 数学活动式主题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高高在上的讲解,学生无声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是止步不前,为打破这一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改变便为主题式教学中的数学活动式主题提供了契机。数学活动式主题不是教师直接展现教学主题,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以数学活动的形式交流、合作、探讨数学知识,它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以数学实验或数学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
(四) 归纳演艺式主题分析。归纳演艺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合作与探讨数学问题之后,再由教师辅助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就把零散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以便日后复习与巩固知识点,再通过教师详细解析与演绎解题过程,屡清学生思绪,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和演绎,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的数学解题过程,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 反馈矫正式主题分析。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在数学学习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犯一些知识性或常识性的错误。反馈式矫正教学则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构设“错析题”,用非一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视错误,教师在解题过程中,将学生常犯的错误解题方法与正确的解题思路作对比,使学生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三、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的过程
(一)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先给实验教师讲明实验意图、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教学方案,掌握试验流程,掌握实验技能,熟练实验操作,抓住学生心理,迎合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当老师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只有当我们把教学的内容彻底吃透的时候,才能给学生讲解到位,让学生明白知识产生的过程及运用。
(二) 清晰的思维路线,流畅的实验过程。教师在教学或实验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成绩等特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的主题应与课本数学知识相适应,切不可超出学生接受能力范围。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呆板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思想转变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具体化、情景化,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性、探究性,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互动,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其特有的现实生活化、问题焦点式、数学活动式、归纳演艺式、反馈矫正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主题式教学研究,是以主题为支架,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英语学习平台,为的是让课堂学习既能成为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能成为让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一、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架构
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轴(主题)的真实突显,是以文本为主题的基本载体,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以主题为核心将语言知识有机组织起来的语言教学架构如图1所示。
二、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
以外研社《新标准英语》第七册Chinese people invented paper为例。这一课的主题为Invention(发明),紧扣本单元的目标语言“People invented …”教师设计了明暗两条教学线路:明线围绕“发明”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暗线则围绕情感教育,不断向学生渗透“发明源自生活,发明就在你我身边”的意识,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多动脑,多创造。以下为具体课堂教学过程。
1.主题导入
在热身环节,通过歌曲、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发明”这一主题,同时由发明与人脑的关系引出本堂课的“大脑评价图”(将在评价时用到),激发学生认识其他发明的兴趣。通过让学生看卡通视频理解“invent(发明)”一词的意思,考查学生“读视频”的能力,并明确本堂课要谈论的话题“发明”。
此后,教师由“发明”这一主题引出中国古时候的四大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和课文里面的老朋友们一起来上这一课,自然导入本课课文。
2.文本阅读
课文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听课文,圈出课文主人公所谈论的是四大发明(A.Printing;pass;C.Gunpowder;D.Papermaking)中的哪几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识。第二层次要求学生自己阅读,通过划出重点句、圈出重点词、判断正误,并试着通过小组合作、改正错误的句子等,训练学生无声阅读的能力,并渗透阅读策略,为接下来的拓展阅读做铺垫。利用文本中提到的Sam制作的班报,设计一张关于Invention的报纸,让学生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巩固重c句式。并进一步和同桌讨论人们还发明了什么东西,开展头脑风暴,真正运用语言。同时感悟到发明无所不在,发明就在我们身边。
3.交际活动
比较古代与现代的印刷技术,让学生思考人们除了书和报纸,还印刷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发散思维,为接下来的阅读做铺垫。此后,选择与当下最新的3D打印技术相关的阅读题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享受到乐趣,又能巩固知识点。
4.表达运用
教师采用“四色阅读”,选择生活中有趣的发明,为四人小组每人分配不一样的阅读材料,造成信息差异,使学生通过开口介绍、分享,获得更多信息,最终写下自己最喜爱的发明。这一活动使学生从阅读输入积累语料,到开流,再到笔头输出,真正做到以读促写。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Cool Invention(炫酷发明)”的发明者,用事实告诉学生:这些发明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农民,有的甚至也是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富有创造力,他们也会是下一个发明家。
5.主题评价设计
这一课的评价设计融入了文本主题,设计了“大脑评价图”,将人的左、右脑画在黑板上,分别代表A、B两组,组员所得到的每一次奖励都可为自己的小组获得一件“发明”纸贴,小组间开展竞赛,看哪个小组可以让自己所属的“大脑半球”贴满创意发明。
三、对主题式教学案例的分析
课例充分运用了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主题导入―文本阅读―交际活动―主题表达运用”的基本模式。
一是围绕主题,创设大语境。此案例根据主题“Invention”,运用整体大语境推进教学。在教材文本语境基础上,补充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材料。学生从听读(语言输入)到说写(语言输出),在完整的语境下自由“切换”,充分运用学习资源,获取知识,锻炼语用,享受成功,分享友情。而贯穿整堂课的动态式“主题评价”也是语境创设的一部分,体现出了课堂的生成性及学习的渐进过程。
二是依托主题,巧设“任务链”。围绕主题设计了任务――“写出你最喜欢的发明”,以此为基础产生“任务链”:通过谈论身边的发明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初步感知“发明”主题;阅读关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教材文本为拓展阅读做准备;通过拓展阅读、交流与分享,获得更多信息;最终写出自己最喜爱的发明。从阅读输入积累语料,到开流,再到笔头输出,“任务链”的设计环环相扣且贴近生活,学生参与感较强。
三是深挖主题,培植核心素养。以“发明源自生活,发明就在你我身边”这一创造意识的培养为主题渗透的隐线,设计了与Invention相关的情感线,通过谈论分享教材中的发明、古代中国发明、身边的小发明、高科技发明等,让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好奇心以及发明让生活更美好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通过向学生展示发明者,让学生了解发明家大都是平凡的劳动者,因其在日常生活中勤动脑、爱思考,才有了发明创造的灵感,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发明创造的热情。
四、发现、启示与反思
1.在英语主题式教学实践中的发现
一是英语主题式教学,使英语学习更加生活化、情境化了,它营造了友好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是由于主题式教学具有相对完整的语境、语用目的和语意功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形成了基本的教学模式,即“主题导入―主题信息阅读―主题交际活动―主题表达运用”,这种模式可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融合,可运用整体推进策略、多元整合策略和任务驱动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2.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是教学观。基于主题式的小学英语教学应从整体着手,同时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丰富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环境里,让学生主动地逐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加以培养,以塑身心,使其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
二是学生观。以儿童为本位是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因此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目的和兴趣,除了要让学生感到语言学习是具有个人意义的、有用的、有趣的,要让学生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
三是教师观。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主题为架构,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构建,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3.实施小学英语主题式教学的四点建议
一是目标的“整体性”。围绕主题以单元为整体设定目标,要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兼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是内容的“主题论”。利用主题将语言知识“统领”起来,引导学习者依据主题开展任务或学习活动。
一、主题式教学在初中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和目的
主题式教学基本上可以按照以下这种方式来组织设计,即创设主题背景提出焦点问题问题解决师生互动教材知识的运用知识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教学类容和教学目标,对主题做出灵活的调整。教师通过主题式教学,应该要实现以下教学目的。
1.对于主题式教学,教师所创设的主题背景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自由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成为主题情景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都可以是主体问题的探讨者,这就营造了一种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增进师生关系和提升协作意识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所准备的问题情景都应具备挑战性,这样才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5.主题式教学所创设的主题情景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期学生们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6.主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
二、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对主体问题的探究或者是自主学习来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则通过与学生们交流合作和相互对话来传授知识。主题式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和诊断处方式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主题式教学所创设的主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所诊断出来的主题,也可以围绕着问题来解决,即 “开处方”的主题。主题式的教学设计一般会表现为“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其在数学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来构建教学主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而探究性学习则是遵循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是离不开问题式教学的。问题式教学依托于教师对主题情景的精心创设和对问题的灵活呈现;而探究性学习则依托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及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前者主体是教师,后者主体是学生,二者正好构成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设主题问题来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整合型教学与拓展性学习
古人就知道因材施教的道理,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是做了相当程度的规范和要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让个性得到发展并学到正确的知识技能。整合式教学是主题式教学的一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各个学科知识,将静态的知识赋以生命力。因此,整合式教学能够极大地拓展教授的知识,让学生们做到知识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具有指导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理论的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得出经验: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知识拓展。因为主题教学的情境性、反思性、综合性、多面性等特点有助于完成学科目标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2.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的内容
一般的主题式教学实验都是由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馈、课外延伸几个程序组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主题,对教学的侧重点有所掌握。
2.1 现实生活。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层面转变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的问题要用合理的思维来解决。在教学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教师要将一些日常的数学问题作为一个教学主题进行开展,其内容包含了生活场景、日常故事以及趣味游戏等,将此类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了解数学知识,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这种思维形成之后,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数学知识可以更加容易地被学生吸收和理解。教师在对主题式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设定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知识进行研究的兴趣。
2.2 问题焦点。如果教师将问题的焦点作为主体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焦点进行一定的延伸和扩展,使学生可以学习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方式给表现出来,将数学的主题通过知识去创造,再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在采用问题焦点式主题教学时,要采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果主题的选择太简单,就使主题式教学失去了挑战的意义。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将实际问题用知识的问题化方式进行解决。在问题焦点主体式教学中,要将问题作为教学的主题,才可以将教学的精髓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知识,将教学情景合理地创设,巧妙地选择问题的表现方式,使探究的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2.3 数学活动。在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展示主题,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教学的主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用数学实验的方式作为组织形式,要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主题式教学活动要按照特定的环节来进行,一般都是采用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问题反馈、课外延伸的环节来进行。
2.4 归纳演绎。主题式教学要以事实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中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得出的结论方法称之为归纳,而根据普遍性的原理推理出来的个别结论称之为演绎。不同的数学知识都有产生的实际背景,在教学中演绎的归纳是通过实际的知识背景还原实现知识的探索,从而让学生在对整个知识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教师使用归纳演绎主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猜想、观察、操作、实验、验证、演绎推广来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并不是要被动地接受数学研究的成果,而是要在根本上了解成果的成因,在最根本上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3.1 在活动设计时,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活动的探究性、问题化;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③主题内容的学科综合性;④为师生实践留出生成的空间。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课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单元,因此,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如在线案例、在线百科、在线课堂MOOCS,等多媒体资源及在线实践操作等,在这一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获得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又难以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优势,导致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引导与渗透仍然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同时,高校课堂虽然已经利用在线教学资源,但仍大多停留在PPT、Flash动画以及视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演示层面的应用,以信息的展示与传递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信息反馈存在片面性、滞后性、被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鉴于此,本文拟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法为融合媒介,探析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优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缺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现有文献主要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重要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概念方面的研究,例如,Jennifer Hofmann(2001)指出混合式教学的思想是教学设计人员将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献给学习者,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Micheal Orey(2006)从学习者、教学者角度定义了混合式学习、教学,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教学是一种将知识和学习、教学风格相匹配,并在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进行选择的决策组织能力。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汤姆逊(Thomson)公司对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好的混合式学习培训方案能够带来更好的生产、工作效率”。斯隆组织(Sloan Consortium)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组织认为混合学习更适合教学的需要。美国教育部网站公开的一项大型调查报告显示从1996 年到 2008 年间通过对高等教育元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少数文献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例如,Garrison(1990)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学习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南。Carol A. Twigg(1994)从数百个申请学校中挑选出30个学校提出“学习设计”框架并做了混合式教学的专项实验。其中,部分研究集中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基于MOOC的翻转式教学、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翻转式教学等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翻转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红美,陆国栋,2014)。尽管上述文献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概念、重要性、必要性和课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对混合式教学在课堂的实现模式研究较弱,且已有相关文献强调对在线资源的利用,却没有说清楚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融合路径与方法,也缺乏从理论模式到实践及评价的整体研究。
已有文献对项目化教学研究较多,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实践及效果等方面展开。例如,Solomon(2003)认为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方法,以跨学科的实际项目为问题进行小组式学习。John(2005)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刘景福认为项目化教学以学科观念与原理为中心借助现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钟志贤认为项目化教学由内容、活动、情景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Kurubacak(2007)通过实践研究了网络在线项目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Fezile(2011)研究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设计开发及其效果。Bell(2011)强调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具备多种能力,如沟通、谈判及协作能力等。由上述文献分析可见,项目化教学注重选取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性问题,能够较好的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拟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与混合式教学融合,在项目中嵌入模块化的主题知识,从而探索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项目主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资源要素、情景要素、知识主题要素与课堂教学互动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有机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提升知识传授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对模块知识的吸收,能提高综合能力。其中,四要素整合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
二、注重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开展历史主题教学时,需要对课堂的节奏进行把握。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显得教学过程很不稳定,稍不注意就会拖堂,还让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这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教师在课堂上放映视频,若不对时间进行把控的话,就很容易超时,这就使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并没有在主题式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中国近代史,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我国曾经屈辱的过去,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因此,在接近期末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我眼中的近代史”的主题教学活动,但在开展这个主题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对教学的节奏进行控制。首先,在课堂的前10分钟,教师要给学生梳理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其次,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给学生放映有关近代史纪实的视频;然后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对于近代史中某一历史事件或者观点的看法;最后的15分钟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教学安排是环环相扣的,使整个主题的教学过程比较有节奏感,学生在这样的主题教学引导下,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底蕴。如果上述的教学安排过于紧凑的话,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两节课来进行,从而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安排实践内容,增强学生体会
历史本身就是对曾经发生的事情的客观描述,但是学生在使用课本学习历史时,往往没有深刻的体会,使本来丰富灿烂的历史完全变了样。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体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式内容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体会。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加强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他们周边七八十岁的老人进行采访调查,了解这些老人对于改革开放的体会,了解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现代的生活与过去相比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从而对于改革开放有更深的体会,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改革开放有全新的理解和体会,在那些老人的讲述过程中,学生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于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就能够对历史产生好感,逐渐喜欢上学习历史,在遇到相关的历史问题时,也会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对历史进行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好相关指导,并且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在初中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强、思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老师偏重思想性和理论性,忽略了指导性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地灌注教材内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人历年来从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尝试着“主题模式教学”实在有起效。
教学模式一般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一般包括以下七个因素:教学思想指导、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一个教师,无论其意识如何,总是在某种理论或经验的教学模式或框架内展开他的教育过程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教学模式的创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对于“如何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依照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等问题,都激励着人们对教育和教学境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1、以理论为依据的主题模式教学
主题模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就是教学系统内的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教学系统内的整合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的整合,是指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的整合,即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块的弊病,立足于学科教学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不同知识块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这里所讨论的整合是指狭义上的整合,这种整合思想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及其知识块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各个知识块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主题模式教学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把初学思想品德学科中的知识块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或者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某些学科的学习任务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如我教学九年级思品的“财富之源”主题之前,我就利用语文课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孔乙己备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愚弄和毒害,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上搏斗上直到胡子花白,“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四体不勤,轻视劳动的恶习。从而失去了谋生的本领,于是越过越穷,弄得将要讨饭了,孔乙己没有考进学,不足为奇,但他为什么不通过自己双手劳动养活自己呢?为什么愈过愈穷,弄到讨钣的地步?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是人生生存的第一需要。”这一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学习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懂得“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和人类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或者与生物“人的进化”这知识点联络着,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理论。
2、明确主题模式的教学特点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曾经出现过不少教师疲于说教的现象,即学生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所提供的信息表示不信任而让教师颇为为难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也不能将一些基本的素质要求转化为学生真实素质,教学成了一种无效的说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新世纪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本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模式教学正是顺应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将坏境与资源、法律与消费、国情与制度、道德与健康等素质要求和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生物知识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并以一定的主题模式呈现给学生。如教学九年级思品“法律的尊严”时我会与“财富中的法与德”八年级思品“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等知识方块整合一起,让学生明白“法律的作用与威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人、国家的利益。由此通过适当的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并将基本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合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如教学“顺境与逆境”时学生就会整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物展现,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一文的鲁迅“弃医从文”,海伦凯勒心中的光明等等语文方面的知识,从而启示学生懂得如何战胜挫折改变逆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学知识的迁移力和应用力。在教学语文作文课中《与挫折同行》时,学生选材也较丰富,写起来也得心应手,甚至语言也较优美感人。
思品主题模式教学可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改变过于强调学科结构的倾向。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要求,还有利于限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主题模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主题的条件下,学生通过运用综合知识和参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主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主题模块教学注重给学生提供所要学新知识的背景展示,强调学生自己去考证这些背景材料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资料的考证去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一般程序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式
在该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主题模块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运用综合知识分析一些问题的能力。
3、运用主题模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优势
初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学生讲授心理品质知识、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和国情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科学知识,它同时还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综合评价、语言表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力的课程。在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中,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因此主题模式教学要求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找到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同时也通过某些主题知识块的情感体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思想合僵化,要支持新生事物,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多样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与时俱进等科学观点,为学生在解读教师展示的背景材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提供了支持。初中思品教材中本身也蕴含着博大的科学精神,为学生在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在研究时提供了更好更丰富范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主题模式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价值引导和人格品质基础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它确立了学科教学人格培养的标准和通过怎样的“科学的教育”去达成人格培养的标准,而主题模式教学在不同的知识模块制定了不同的德育要求和品质培养步骤,要把人格培养的目标有效地、逐步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些知识块提供了价值观的引导,比如用教学“消费与权益”与“自然的声音”、“漫步地球村”的知识来影响青少年,培养他们关爱人类、关心自然界的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竞争意识,培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劳动致富等品格。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不同的主题展示和问题的解决的时候提供了价值观的引导,在学生选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面有了特有的优势。初中思品科教学中善用主题模式教学我认为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3-01
与平面构成相比,立体构成的美感特色除了许多形式美的原理、法则能够与其保持一致以外,更多的美感特色建立在它自身立体的形式特点上。为此,立体构成在形式上显示的特点更多地在于其三维空间的设计。例如各种点、线、面在重复、空间对比、屏障连接和包容穿插上就能按空间变换的结构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形式效果来。为此,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可以在设计基础阶段加学生对作品在立体造型中的形式感受,同时,通过基础模型等抽象的形式实验加深对立体形式美感原理的认识。以下将结合中专立体构成课主题式教学进行阐述。
一、立体构成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结合
立体形态的外表具有视点、光影、肌理等几个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地从外表进行判断,学会空间形态的观察比例和平衡,注意整体的形状,而不是细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外部形状的方向力都应该是平衡的,方向力是所有运动力量的总和。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就是,很多学生喜欢用电脑做方案,抛弃草模,但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物体是没有重量的,所以,作为立体构成设计中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真实空间中由于物质的自重和形态组合所形成的重量,以及重量的重心的配置等问题,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无法实现;同时,因为没有重量,所以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体与体是可以任意地连接的,不受连接位置和连接面积大小和连接强度的限制,所以它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在真实的立体空间中,由于受到立体形态的自身重量、重心,以及材质表面肌理等要素的限制,在体与体地连接时会有很多的限制,许多连接方式在现时空间中是无法实现的。建议学生采用最常见而且廉价的纸张作为模型材料。
二、中专立体构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不应过于偏重材料的多样性使用,三维立体的材料应当包含现实生活的各种物质材料,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认识生活中的材料,并亲自试验切割、拼装、连接。但是,关于材料的研究和实验将会更多地放在材料课程上,而不是形态和构成研究课题上,这样可以有效而集中地解决造型构成问题。在教学中,构成主义雕塑将是非常好的教学范例。构成主义雕塑在很大成分上接近注重产品功能的工业设计思想,事实也表明,构成原理与实用艺术、工业设计的结合有良好的效应。
在三维设计中引入空间的视觉抽象概念:主导元素、次要元素和从属元素以及对张力、凹凸空间的理解。通过选择主导形体、次要形体和附属形体,建立各体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主导形体应当是最大、最有趣、最生动的,且在各部分中占主导地位。次要形体在特征方面对主导形体进行积极补充。
在三维作品中,重复是以比平面更加丰富的方式呈现的,因为一组形态的重复,有可能因为光影在其上的变化而产生不同。也就是说,三维的每一种形式都和光影发生着联系,并产生了不同效果。在实际的三维作品中,重复总是被艺术家小心地加以处理,表面、比例和间隔在重复中都需要精心设计。
三、利用主题式实例进行立体构成课教学
人们说,数字艺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数字时代是不同于包豪斯时代的最大的差异。包豪斯的一些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依据的是那个时代,目前科学技术和社会时代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对于教育影响巨大的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作为当今这个时代,从事艺术设计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这个时代的持点,同时研究在数字时代条件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当你看平面设计或绘画时,只能从正面一个角度欣赏;当你看某个三维物体时,不仅可以从前后左右围绕着观察,还可以从上、下角度进行欣赏,并且能发现物体与眼睛之间有了角度上的改变,物体就会展现出不同的形状。所以想要了解和认识一个立体的物质形态,就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进行观察,并将所得到的不同形状的印象,在大脑中统合成一个整体的立体物质概念。因此,要设计一件立体造型作品,就必须考虑从不同角度、距离观察造型。无论怎样转动其角度、变换其距离,都能给人以美感。这样这件立体造型作品才是一件符合形态整体美感的立体物。
就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比较而言,最大的差别莫过于空间,立体构成研究的空间问题是三度空间,而平面构成讨论的空间问题是二度空间,这样的差别不是单纯的数字上的变化。正是因为立体是三度空间而造就了立体形态与平面形状的区别。在立体构成中“形态”有别于“形状”,“形状”(figure)是指物质形态在特定位置,特定距离.特定角度与特殊环境等条件下,呈现出的物质外貌;而“形态”(shape)则是指物质形态的整个外貌。也就是说,形态的概念要远远大于形状的概念,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轮廓;而形态是无数形状的集合,是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概念体。
本教程的目的是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多种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对于艺术创作或设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并学会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指定的空间中,以材料或抽象的形态为素材,按照视觉效果的规律,运用力学的原理进行组合、构建。促使自己的艺术构思源源不断,并使自己的感觉获得提升,为自己以后在艺术创作及设计实践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奠定基础。
结论
总之,通过采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分析,就要从生活中学会观察,科学地认知各种物象形态,并用审美的角度来思考、体验,形成构成观念,以构成观念来指导空间立体设计。当然,对于构成观念而言,也要随着人的认识深入而不断地提高、发展,并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给人的观念所带来的新的思考,不断更新,使立体形态构成焕发出更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