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文化旅游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7 13:30: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茶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茶文化旅游论文

篇(1)

从目前学者们对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以及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各种论断中,可以初步归纳总结出关于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名山,或正在形成的名山,而且必须产茶、经营茶,并有茶农社区和经营主体茶农;二是旅游内容一定要有将茶叶生产、加工、消费的全过程并化解为种茶、采茶、制茶、观光茶、品茶、购买茶以及欣赏茶艺、体验茶道等旅游者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活动,而且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茶叶生产社区与茶文化旅游者双赢的协调和谐局面;三是既强调对名山自然生态环境和茶文化景观的保护,又要保证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茶文化环境中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享受中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美;四是旅游者一定要有强烈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对中国政府关于建设“两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2.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意义

中国的名山尤其是南方名山,一般都具山美、水美、林秀的特点。按照传统的审美观,一般都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特征,而且具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故而“自古名山僧占多”;也是学者盘桓、文人墨客登山和游山抒发胸怀的重要对象,也就有孔子的“仁者乐山”之说,以及“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徐霞客一生与山结生死盟”之举,旅游业也就成为了现代名山开发建设的主导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所提供的是农旅结合、“禅茶一味”而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从而丰富了名山旅游活动的内容。中国的名山旅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名山都具有淡季、旺季之分的弊端,而茶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即使冬季,仍可形成“冬雪初雾吐白花满川谷,弥望新粲,异香拂人,寒蝶冻余,迎距宛转如春日”(清王船山《莲峰志》)的活力,亦可充分利用其景区旅游淡季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名山景区多有发达的前山和相对落后的后山之分,茶产多集中于后山,一般保持着原始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扶持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缩小名山景区区域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南岳衡山景区茶文化生态建设的特点

1.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珍重

五岳之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五岳独秀”是对南岳衡山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结和概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72峰间终年云雾缭绕,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丰盈。并有烟云异彩、雾松冰雪、日出奇观、海市蜃楼等特色天景现象。南岳之秀关键在于其林,有林则山青水秀。南岳衡山的森林植被率高达94%,构成特有的“林海”、“竹海”、“花海”奇观,还保持着十多处寺庙周境的次生原始森林,并有金钱松、绒毛皂荚、银杏、红花油茶、云锦杜娟、白玉兰等稀有珍稀品种,而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于其多方面的关注重视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地大山深的南岳衡山,历史时期多为无主公山,其山林容易受到人为破坏,但其保护和建设历来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贤达,仙道名僧的呼吁保护和积极倡导。如在那“襄劝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旧唐书•地理志》的唐代中后期,南岳衡山就曾受到畲瑶先民的斩伐烧畲,其时居住于南岳衡山的玄泰禅师特作《畲山谣》呼吁保护山林;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担任潭州刺史时,为南岳衡山禁止毁林垦荒而了《约束榜文》。在名山建置上,最早五岳各设岳牧,宋代诏五岳各置庙令,明代设永寿司,清代设僧纲司、道会司,乃至民国初年到建国前夕,官方先后在南岳衡山设立了“小林区管理局”、“林垦局”、“管理局”等林管机构;建国后山林一律收为国家所有,并先后设计了南岳林场、南岳园艺场、南岳树木园等管理机构,对其山林进行了统一管理和开发,有力推动了南岳衡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2.茶叶生产的种植历史悠久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连绵,又正好处于世界“绿茶黄金纬度”(北纬25-31度)地带,其茶叶生产的历史始于汉代,但识茶、用茶的历史更为久远。据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佳者有衡山之钻林,盖极高岸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捷健樵者缘木采之”,实际上这是一种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的野生茶种,至今尚遗留有20多个品种。茶叶最早称为“萘”,湖南的茶陵(包括现今的炎陵县)古称“萘乡”(景阳山)、萘水(繲水),《汉书•地理志》的萘陵即“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可见茶陵一带西汉或更早就种植茶叶了。而茶陵古代曾一度属衡州府管辖。繲水中下游即流经衡州府,并于衡山县境注入湘江;在南岳衡山一带至今留有众多的炎帝及其弟子的遗存遗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陆羽茶经也有关于“衡州茶,生衡山山谷”的记载等,由此可以认定南岳衡山识茶、用茶、种茶的历史不晚于汉代。但其大规模种植和加工始于唐代中期,而且是其时重要产茶区,也是著名贡茶之一,《茶经》还将衡州列为全国产茶四十三州之一;在宋代的南岳衡山仍然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而且其茶叶大量销往北方,乃至明清仍然是“沿山皆茶……,满川谷”(王船山《莲峰志》),足见其古代茶叶生产长盛不衰的历史。

3.名山茶文化积淀深厚

南岳衡山茶文化根基深厚,茶诗、茶文、茶歌、茶楹联文化得天独厚。“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硝露,采摘春山芽”(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小园茶树数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尝。虽无山顶烟岚润,亦有灵源一派香”(朱熹《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芽》);“浮瓯雪色喜初尝,中有祝融风露香。径欲与君同晤赏,短檠清夜正相望”(宋张磘《上封新茶》;“荆楚腊将残,江湖苍莽间。孤舟载高兴,千里问名山。雪浪来无定,风帆去是闲。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唐齐己僧《送人游衡岳》;“深山三月雪花飞,折笋禁桃乳雀饥。昨日刚传过谷雨,紫茸的的赛春肥”(清王夫之《摘茶词》);“破门破屋破沙锅,住在溪边煮月多。挑担柴米来一捆,拾象橡粟老烟波”(清破门僧《摘岳茶•志之以诗》)等咏茶名章佳句炙烩人口。唐代杜荀鹤、杜甫,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诗文大师也都有咏颂南岳衡山茶的诗篇不少。仅朱熹、张磘的《南岳唱酬》一书中就有咏茶诗7首,明未清初著明哲学家王夫之竟达10首。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南岳衡山日记中也有关于“中立(僧)以芽茶馈”的记载。现代,咏南岳衡山景的新作仍然不少,如“路陡山高险,心愉步缓松。茶叶层绿绿,树树傲冬隆“(陈兴琰《重登南岳》),“大寨精神辟地才,银锄挥地岳云开。新茶叶展春仍驻,华盖峰高客数来”;烟霞峰下夏禅鸣,雨过茶山满眼青。昔日诗僧留妙句,三杯淡绿醉心灵“(谢洪治《烟霞峰品茶》)”。还有湘潭大学杨春秋教授的南天门茶联:“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到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以及著名歌唱家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都极为传神,共同形成了南岳衡山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为其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三、南岳衡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想

1.强化南岳衡山有机茶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信誉的保证和对消费者的承诺。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茉利莱特曾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应该是优质的品牌有机茶。众所周知,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食品。有机食品是中国一般绿色农产品的最高层次,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位的环保安全食品。有机茶就属于有机食品之列,而且我国第一个有机食品产品就是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进出口公司于1990年联合开发的有机茶。。因此有机茶本身就是品牌。南岳衡山的“南岳云雾茶”即属于一个有机茶品牌产品,并以其“香高、色绿、味爽、形秀”等特征,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和中国优质名茶,其茶多酚、氨基酸氮水浸出物、儿芽数总量等方面的指标值与“龙井”、“碧螺春”等国内名茶相比均不相上下。其龙池茶场就是获得湖南首家有机茶认证的生产基地,2005年至2007年获得欧盟和美国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就是这么一个产品,种植规模不上万亩,产量不上万斤,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都相对很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产品优势。为此,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这一品牌,不仅要有质高量大的南岳云雾茶保证市场供应,而且要在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中,让旅游者看到的是茶园,闻到的是茶香,听到的是茶歌茶调,吃到的是放心茶饮料,欣赏的是茶文化,带走的是品牌南岳有机云雾茶。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进行生态有机茶的生产,都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生态环境的本底极有利于优质的机茶的生产。经国家环保局有机茶发展中心对其茶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和检验,被认定为一切均符合发展有机茶生产条件。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其茶园1979年以来就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其天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使茶园天敌与无害虫种类比例至1996年便接衡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认定,其有害物质理化检测明显低于国家现行水平,但其大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常增长,且季节分配的极不平衡。如1980年所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为25万,至1985年近100万,5年增长4倍;进入21世纪增数仍然不减,2010年为420万人次,至2012年达608万人次,而又一直集中分布于南岳衡山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的8月至10月,使得前山南岳古镇至祝融峰一线每当旅游旺季更是人满为患。目前南岳衡山的主要茶园又多分布此线的两侧,给茶园环境无疑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在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原有京广铁路“107”国道公路基础上,已是高铁客运线、高速公路线纵横交错,不仅促进了其景区人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景区周边古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会给景区及其茶园带来影响,其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显得到十分必要和紧迫。唯有办法,一是精确测算出其环境承载量,限额接待年进山游客数量;二是调整优化茶园布局,在“南岳云雾茶”品牌建设前提条件下,将新建茶园尽量布局于后山及其周边适宜地带;三是进一步加速其生态环境建设。

篇(2)

浮梁县千年的茶文化深深的扎根在了每一个古村落中。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中,浮梁县有二十余古村落中发现大量茶文化遗迹,以严台、沧溪、瑶里、磻溪、勒功等乡村茶文化遗产最为丰富。严台村,2009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目前村落中保存较好的主要是两个茶叶的制作作坊、制作茶叶的相关器具以及大面积的茶园。村内存有民国四年纪年铭文的茶叶桶,桶上写有“民国四年江恒丰店办用”;严台“天祥”茶号所产功夫红茶所获得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现存于浮梁县博物馆。沧溪村,2010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沧溪现有茶园800亩,制茶、茶油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清末民初村内曾有6家茶号,村内现存有完整的茶商宅院,宅院占地面积大、装 饰精美,可见当时沧溪茶叶贸易的兴盛。村内还保留有传统的制茶技术。磻溪村,古时是浮梁北部的古茶市,历史上的磻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茶园面积最大时有3000亩,产量900担,茶号数十家,茶商收茶后直接送上海出口。清末民初,村内有茶号24家,是红茶传入浮梁的起始站。磻溪村现存有大茶商汪腾蓬茶号防伪木刻印章及其茶号账本;并且在民居中发现有民国时期制茶的茶袋子和茶箱。浮梁的茶文化与古村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茶文化的兴盛造就了现今村落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量遗留的茶号和茶商豪宅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古村落的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村落”。

(二)相得益彰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生产陶瓷始于汉,唐代是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唐代饮茶风气兴起并且浮梁作为江南的茶叶集散中心极大促进了对陶瓷的需求。明清景德镇成为了全国瓷业中心,两个朝代的都将御窑厂设于此地。从古代到现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中相当一部分即为茶具。如1983年新加坡一家打捞公司在南中国海上打捞出水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沉没的货船上,打捞出水的10万余件景德镇青花瓷中,约有茶具4万余件。精美绝伦的景德镇陶瓷茶具毫无疑问是浮梁茶文化旅游可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

二、浮梁茶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

浮梁的茶文化在景德镇瓷业不断的兴盛与衰落中发展,从唐宋时期的鼎盛到明清时期的衰落,从清末民初的复苏到民国末年的萎靡,再从建国初期的快速发展到今天的没落,这一系列曲折发展的背后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浮梁茶文化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瓷文化与徽州文化的遮蔽

景德镇长期隶属于浮梁县,但是伴随着瓷器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的地位大大超过了浮梁县,从宋真宗时期御赐“景德“名,到元代在景德镇置中央直属机构浮梁瓷局,再到明清时期至高无上的御窑厂,无不显示着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崇高地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基于此,景德镇的瓷业经济与文化大大超过了浮梁的茶叶经济与文化。在景德镇瓷业不断的兴盛之下,浮梁的茶叶经济不可避免的相形见拙。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以贾代耕”、商人足迹“几遍宇内”的经济活跃之区;又是一个人才辈出,“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的文风昌盛之地。因此徽帮有一个特色:“贾而好儒”。这既使徽州成为文化昌盛之地,而且文化的昌盛也对徽商从事商业经营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徽州文化伴随着徽商贸易在全国的展开,逐渐扩散到全国,徽州文化在这期间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浮梁处在景德镇与徽州之间,属于两者之间的中心位置。浮梁的茶叶文化就是处在两种强势文化之间,容易受到景德镇的瓷业文化与徽州文化对浮梁茶文化的强烈冲击,造成了浮梁茶文化的衰落。

(二)浮梁古村落文化的衰落

古村落是茶文化的物化,一旦古村落文化被破坏,那么浮梁古老的茶文化就会逐渐的衰落。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浮梁古村落文化衰落几不可避免:一是村落古建筑的拆除。古建筑是承载茶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提别是一些茶号建筑,更是茶文化的直接体现。伴随着古建筑的拆除,建筑内的相关制茶、运茶、售茶的器具都会被丢弃或者销毁,这样就再也还原不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二是制茶技艺的失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去工作而放弃学习传统的制茶技艺。目前大部分的技艺传承者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年轻人压根对学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兴趣。三是古遗物的严重破坏。在浮梁县古村落的文物普查中,古遗物的破坏随处可见,在严台、沧溪、瑶里等古村的街巷中,随处可见当作铺路石的古碑刻,经过长年的磨损,碑刻的字迹大部分漶漫不清,有些甚至是记录茶叶贸易规定的碑刻。四是茶园种植面积的减少。由于经济原因等因素,茶园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还是以浮梁县严台村为例,在严台村江氏族谱中,绘制着晚清时期的村落图,图中耕地环绕村落,面积相当可观,由于严台村在过去主要种植茶叶,所以图中的耕地其实就是茶园的面积。但是在2008年与2013年的两次对严台村的调研中,严台村的土地萎缩严重,从十九世纪末的4000亩茶园,到如今的1700亩茶园,可见缩减幅度之大。茶叶种植的萎缩必然会造成茶叶贸易与茶文化的衰落。

三、古村落角度下的茶文化振兴的措施

(一)加大浮梁古村落中制茶技艺的传承

目前的浮梁县古村落的制茶技艺中,以严台村的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最出名,已经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德镇市所有49个非遗项目中,严台村的浮梁工夫红茶制作技艺是唯一入选的茶叶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景德镇之所以能有今天极具影响力的地位,除了瓷器就是茶叶,所以在非遗项目中不能只认可瓷器的生产技艺,应加大对村落中茶叶制作技艺的扶持重视。制茶技艺的认可与扶持,对于浮梁县的茶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复建

伴随着经济的大开发,浮梁的古村落破坏十分严重,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要在制高点对古村进行鸟瞰视线控制,体现灰墙黛瓦、岚光瑞霭、屋顶韵律之美,要保持浮梁古村落的徽派风格,对严重影响或破坏古村鸟瞰视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近、现代建筑责令其改造或予以拆除处理。对于村落内的古民居要区分等级进行保护,等级越高证明其越重要,对等级高的建筑物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和投资。对于浮梁古村落中的古建筑中有关茶叶的茶号、作坊、茶商的宅地、茶楼以及其他与茶叶有关的建筑要尤其特别的标明,在每个建筑物门前要立详细的解说牌,对于坍塌的要第一时间予以复建。

(三)建设古村落茶文化历史馆

为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物,应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建设茶文化历史馆,展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2013年12月,浮梁县通过对严台村村史馆建设的提案,正式开始建设村史馆。通过茶叶种植历史、茶叶产销历史、制茶相关古物以及制茶的相关技艺为主要内容,来展示严台村悠久丰富的茶叶历史和文化。村史馆的建设,既加强了对于茶叶文化的建设,也提高了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大量古老的制茶器具进入村史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制茶的技艺在村史馆展示也让人们对此种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这项技艺。同时村史馆村史馆也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提高其茶叶历史与文化的知名度,间接地促进古村落茶叶贸易与文化的发展,为浮梁的茶文化复苏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古村落生态旅游建设,主打“茶叶”牌

古村落文化在今天吸引了许多莫名而来的游客,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愿意在古村落的安逸氛围中放松自己,回归自然。浮梁古村落众多,虽然村落建筑有些许破坏,但是村落的面貌还在,村落文化还在,具备了建设生态旅游的条件。浮梁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应该主打“茶叶”这张牌,通过茶文化来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在浮梁的各个古村落尤其是省级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都开始打造生态旅游。比如:磻溪着力复原浮北古茶市的盛况,引导游客感受茶叶市场的盛况,了解茶叶贸易中的趣事,感受博大的茶叶文化。严台村就是着力打造“茶文化农家乐”,在村外的河道两边建设生态茶馆,让每位游客都可以亲身试一试茶叶的制作。瑶里就是主打瓷器与茶叶这张牌,瑶里的古码头是昔日茶叶与瓷器贸易的主要码头,瑶里通过对瓷器和茶叶贸易的重现,让游客感受到当时贸易的繁华,感受浮梁茶文化与瓷文化的有机结合。目前浮梁古村落的生态旅游建设正在逐步展开,更多的古村落通过对浮梁以茶文化与历史为切入点,来开展神态旅游的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的展开,既促进了浮梁茶文化的复苏,拓宽了浮梁茶叶的销售渠道,也促进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

篇(3)

在旅游市场中我们发现,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艺术旅游文章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茶道艺术的实践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历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神,让学生的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茶文化与生活、就业结合起来,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茶道艺术的教学,主要包括对茶叶的冲泡、品尝、鉴别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茶道艺术的精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旅游业中,这正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期待。因此,对于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激发起对本专业的挚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成为全面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我国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茶文化深邃、宁静、悠远的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追寻也时常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当中。中国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实在于人们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缭绕的烟雾中感悟生命。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话说名山名寺出名茶。人们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给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产名茶,人们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峨眉山品“雪芽绿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就是陆游对雪芽绿茶的赞誉。雪芽绿茶不仅可以健胃开脾,提神醒脑,还能养身静心,悠然减压。现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机茶公司将峨眉山的茶叶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让峨眉山的茶叶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认同。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旅游品牌。有茶叶品牌的旅游市场比没有这个品牌的市场更加红火,茶文化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国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专业人才,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从事该行业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旅游行业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艺术对发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茶道艺术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到茶艺馆观看茶艺表演,或者到茶吧进行体验。游客一边观赏精彩绝伦的茶道表演,一边品茶休息。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泡茶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泡茶的乐趣,既休闲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悦身心。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开设茶道艺术相关的课程,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各地茶道艺术,不仅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发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笔。

二、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相当必要。下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讨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必要性。

1.开设该课程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旅游地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的。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旅游业之后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识全面程度。现在的旅游行业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不容易,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一样。只有拥有了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将是旅游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点风光迷人,气候怡人等特点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话,那这个景区就更好了。有好产品,还需要专业的运作和销售,这就是旅游专业人才肩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学生从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习,毕业后从茶文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为旅游产品的打造服务。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为进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另外,学习茶道艺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茶道艺术的学习和展示,为旅游市场提供一个优雅的发展环境。学生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学习《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2.开设该课程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更愿意利用休闲时间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在我国南方很多旅游胜地,成片的茶园不仅让游客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观赏茶道艺术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对于旅游行业的品牌开设来看,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作为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发内容逐渐被旅游行业所认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兴盛于唐宋,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茶是好东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人们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礼仪、风俗、茶道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茶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风景名胜,各种各样的茶楼、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作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茶作为旅游的重要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怀,理解居民商贾的清闲潇洒与融洽。同时,为让更多的让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把茶文化的推崇与风景名胜的宣传紧密相连,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篇(4)

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社会资源或者自然资源产生的一种消费行为,包括物质消费和心理消费,并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而旅游的实现,最为关键的就是旅游对象,也就是一定的载体,所谓载体可以理解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当前旅游市场最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而消费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会结合一定的信息进行目的地的帅选和选择,筛选就是要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源和目的地。

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就是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进行筛选的行为。这种行为结合目的地资源的丰富程度或者人性化程度会造成旅游消费过旺或过于冷清的两种局面。旅游地理筛选理论就是要对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考量,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融合分析,最终确定目的地和消费内容。

二、茶文化旅游特点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消费市场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茶文化资源为基础,融入多元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如,采茶、制茶体验、品茶、茶道文化、茶艺欣赏、茶俗文化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首先,我国是产茶大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在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消费成为热点;其次,当期,人们对养生和保健的重视程度提高,喝茶、品茶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或者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有了更多的探究欲望,旅游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其次,随着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延伸,以及消费者对体验式和自助式消费旅游的热爱,茶文化旅游逐渐受到追捧。

茶文化旅游体现出一种文化与消费结合、资源丰富多彩、体验式程度高、生态自然等方面的特点,满足了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心理。

三、基于旅游地理筛选理论的茶文化旅游模式

基于旅游地理筛选理论的茶文化旅游,实际是一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结合市场需求完善茶文化旅游市场资源,并对现有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另外,还要根据茶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元素,以健康和养生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开发,注意茶叶作为一种农作物,其生长和生产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且品种繁多、制作工艺复杂且差异很大,旅游资源开发应该要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和保护意识。基于地理筛选理论的茶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既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又考虑到茶文化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力度。

1.定位准确合理

茶文化旅游模式本身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产品,对其开发利用要有准确的定位,发展模式要科学合理。茶文化是基于一定的地理条件和区域生产条件而存在的,定位过程中要对当地的茶文化历史和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利的结合,定位多元化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例如,江西婺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茶叶产地和制茶地,目前还有很多传统的种茶和制茶村落保存了下来。对于这种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的茶文化区域,应该定位为“古村落观光型”产品,主要是对当地的茶文化古村落资源进行开发,对古建筑、古制茶器具、传统制茶工艺进行保护和挖掘,供游客欣赏和体验。其中要加强讲解服务,可进行人工讲解和电子讲解两种,在历史遗迹或者物质遗产周围做好历史介绍,包括文字和图片介绍。

2.进行产品创新和融合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旅游产品的进步和完善,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有更多的需求。茶文化旅游要想满足消费者对资源开发的高层次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和融合,避免消费者产生疲劳。茶文化旅游内容较为固定,应该将茶文区域内的相关绿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融合,进行创新开发,实现跨行业发展。例如,可以在餐饮中融入茶文化,有很多茶文化旅游地的酒店或餐馆,将当地特色的茶叶用来制作菜品,将茶叶经过清洗和煎炸进行烹炒,味道非常鲜美,或者将茶叶打碎进行糕点制作,味道非常独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除了和餐饮行业的融合,还可以融入住宿行业、休闲娱乐行业、交通行业等多个和茶文化旅游消费有关的行业中,拓展思路,拓宽渠道,吸引更多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

3.丰富产品内涵

篇(5)

一、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著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篇(6)

一、旅游资料的特点

旅游资料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旅游资料的翻译,首先是传达原文信息,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传递有关信息,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实现译文文本的这种交际功能,从而推动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旅游资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翻译中,不能传递异域文化的译文往往不能满足读者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

二、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汉英旅游文体的语言特色和修辞差异。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缘故,汉、英语之间存在着各自本身的异质性差异,这种差异又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一般而言,英本文由收集整理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同样是景观介绍,汉语则音韵和美,文辞华丽,诗意盎然,抒情表意唯恐不周;用声律和铺叙的手法来传情达意,讲究诗情画意的审美效果,主观抒发往往多于客观描述。因此旅游翻译时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痕迹。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都会使两种语言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对应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时还会出现词义空白或词汇空缺现象。由于旅游翻译中蕴涵大量的文化因素,因此旅游翻译时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旅游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这种跨文化交流。

三、旅游翻译的策略

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在不影响原文思想表达的前提下对原文作适当的调整,力图达到语言具体生动,表达简洁传神。

1、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景点名称是游客接触到的第一道风景,使他们对景观本身的第一印象,好的译名对吸引游客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至关重要。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北京(beijing)、八达岭(badaling)。音意双译一般应用于涉及到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时,如矛盾故居(mao dun's former residence)。完全意译对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至关重要,如三潭印月(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寒山寺(cold mountain temple)。

2、增添。增添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放生的年代,名人的身份及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置等。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例如:绍兴是越瓷的产地。shao 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 yue is a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如果不增加说明,外国游客不知道这种瓷器为什么叫越瓷,亦不知绍兴和“越”有何关系。

3、删减。在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若逐字逐句翻译,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译文:“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 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lead visitors to a dreamy world.”译文中删除了最后一句,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

4、解释。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前面提到的景点名称的音译加意译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这样一方面能让外国游人及读者建立起读音和意义的联系,了解汉语名称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了这些名称的由来,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例如:花港观鱼:hua gang guan yu(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孤山:gushan(solitary hill)。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14-02

随着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旅游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对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外语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推进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是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从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旅游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材改革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切实增强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论知识

涉外旅游业,不仅是经济领域中的朝阳产业,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对旅游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旅游外语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更是语言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所以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要注意语言使用的文化环境。形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

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也是提高旅游外语教学质量的要求。旅游外语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不是为学语言而教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外语教学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师不应将语言教学当做是旅游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重视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切实增强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并提高应对语言文化冲突的敏感性。旅游外语教师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够自觉引导学生养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旅游外语教师增强了文化意识后,还应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中外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理论知识;基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带来的中外文化习俗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民族性格而形成的非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等。当然,这些理论知识中,有的是与教材上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些看似无关实际相关,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的中外文化理论知识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及时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这是毫无疑问的,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人类交往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同时,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综合的“语言文化观”取代纯粹的“语言工具观”,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综合的“语言文化观”进入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讲授的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转变为综合的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课堂后,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包括:语言要素(含词汇、语音、语调、语法、语段等)、非语言要素(含体态、表情、眼神等)、礼仪与习俗要素(含称谓、称赞、打招呼、做客与送礼等)、要素和价值观念要素,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传授语言的同时把语言中的文化知识和交际内容传授给学生,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往能力,使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能力同步提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仅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在适当情境中进行涉外交际,准确地获得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交际中的误会,提高交往的质量。

推进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求教师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旅游外语教学工作。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重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社会制约。社会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语言形式和社会制约(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旅游外语教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增设社会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背景、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篇(8)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篇(9)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坐落于湄潭县中国茶城内,是贵州省关于茶文化主题的唯一展览馆,展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展陈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茶叶农垦、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叶、茶礼茶俗九部分,首次全面、系统、精辟展示了贵州茶文化从起源发展至现在的全过程。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较好保存,湄潭茶乡的秀美风光,为“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的“社会人文条件”、“自然生态条件”。这个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必将成为贵州茶文化的窗口、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地、贵州茶人的精神家园。

早在2011年,为纪念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72周年,湄潭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调查,对贵州省茶科所陈列室、湄潭茶场老工厂、永兴等地的茶文物进行了实地普查,发现这里集中了大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茶文物,既有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茶树标本,又有近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献,更有规模宏大的全木红茶生产线等生产工具。尤其是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建场后,其茶叶科研、种植推广、生产生活的整套茶文化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也是全国少有的珍贵茶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叶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了贵州在上世纪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2013年9月29日,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并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贵州省唯一的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有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贵州茶工业博物馆、东方红电站陈列馆等专馆,初步建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群。该馆群的建成开馆,不仅填补了贵州省茶文化主题博物馆的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充分挖掘贵州茶文化内涵、保护茶文化生态、发展茶文化产业、推广茶文化旅游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是了解贵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保护与传承贵州茶文化遗产的基地,更是建设贵州茶叶品牌的重要平台。我们坚信,高品质的贵州茶,高品位的贵州茶文化,将给世界带来更加深厚的香醇!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介绍相关文章:

1.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2.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3.贵州茶文化的现状

篇(10)

作为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研究具有浓厚的文化属地性。弘扬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研究,有利于扩大陕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带动陕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对陕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研究拟转变传统的文化理论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搜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文本资料,尝试为陕西茯茶企业建设提供宣传平台,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陕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陕西茯茶文化的影响力。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相关研究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发展历史;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变之说和附会茯苓之说。持官茶音变之说的研究者们引经溯源,认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变,取义“官茶之附属”,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义“福乐安康之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茯茶含有类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韩健畅,2015)。

研究茯茶发展历史的学者从自然条件、物质基础等方面分析了陕西茯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马互市贸易中,由于咸阳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枢纽作用等原因,陕西形成了独特的茯茶文化(韩星海,2012;侯凯东,2013;张家琪,2016;李通,2016)。在历史上,陕西茯茶文化随着茶马交易的发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的主力军是食品专家、微生物研究专家和茶叶成分研究者,他们从茯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产生而带来的独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学成分分析、贮存时间与方法对“金花”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研究(彭晓赟,等,2011;梁艳,2011;李适,2016)。

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茯茶在历史上的经济作用——是茶马贸易的主要物资与交易对象;茯茶的独特的政治作用——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人口结构并缔造了少数民族城镇,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边疆治理途径(段继业,2010)。

这些研究从理论角度和工艺角度对陕西茯茶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如何建立立体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外宣传茯茶文化、促进茯茶产业发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该研究汇集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的各种文本资料,结合外宣翻译和宣传网页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

2.2 项目研究的基礎条件

首先,作为咸阳师范学院“陕西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对外推介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指导老师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材料与经验,对地方文化研究也颇有见地,有助于该项目的开展。

其次,项目负责人具有组织领导能力,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严格要求,善于总结、归纳、整理信息。成员们学习了英语翻译必修的基础课程,对翻译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例如专业课程《英语翻译教程》系统地讲解了英语翻译方法、步骤等理论知识,对汉英翻译实践很大的帮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员们对所研究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具备基本的创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摸索和创新。

最后,项目组成员就此项目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收集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文本部分资料,对已有的网络资料进行前期整理,为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该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组成员对该项目所用理论都很熟悉;具体的任务分配、实施步骤及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完全保证该研究的顺利开展。项目组成员将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宣传中华灿烂悠久的丝路文化中的关色茶文化,培养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译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3  项目研究的意义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对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译,将进一步促进陕西地区茯茶产业、茯茶文化的发展。茯茶文化带来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旅游效益。

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文本、茯茶小镇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叶协会的相关活动、研讨会公告等。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传效果,加深国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提升陕西旅游文化品牌,扩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区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企业效益。

据统计,目前咸阳市共有茯茶生产企业40余家,销售企业53家,从事生产、研发、销售从业人员1万余人。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使地方特色企业与高校科研创新力量相结合。地方特色企业得益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助力将迅速发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扩大以及出口贸易的发展。

此外,该研究团队将联系陕西茯茶企业,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陕西经济建设。这些对于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增强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项目实施方案

4.1 项目研究内容

(1)对近10年关于陕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陕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陕西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茯茶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等文本资料,形成较为完整的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1份。

(2)实地考察,深入茯茶企业、茯茶小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艺、茯茶文化、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资料、泾阳茯茶小镇旅游推介文本等对各种文本资料,建设性地提供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

(3)整合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促進茯茶贸易、实现产品价值,扩大陕西茯茶行业辐射力,推动陕西茯茶产业发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译时的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分别从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语用意义等角度探析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4.2 项目组织实施

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查阅语料库相关文献知识,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为陕西茯茶文化的调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项目负责人与全体组员通力合作,进行项目实施。负责人全力把持项目实施具体过程,并确保组员安全和实践调研的顺利进行。各组员认真负责,及时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

(1)2018年5~7月:整理关于陕西茯茶文化的文献资料,分析陕西茯茶文化的特点与发展阶段等;阅读关于翻译策略的有关文献,确保项目组成员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2)2018年8~10月:初步设计好整体研究框架后,项目组成员对陕西的茯茶企业、茯茶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关于陕西茯茶的双语文字性介绍资料,获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与数据。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理论研究和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

(4)2019年2~5月:项目组及时总结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过程中的经验,开展基于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英译策略研究,以实现其应用价值;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

4.3 项目训练预期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陕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资料,如历史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历史嬗变过程等,撰写研究报告1份。

篇(11)

中图分类号:S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78-03

桂花茶以广西桂林、湖北咸宁、四川成都、重庆等地产制最盛。桂林的桂花烘青、桂花红茶,福建安溪的桂花乌龙、四川贝培的桂花红茶均以桂花的馥郁芬芳衬托茶的醇厚滋味而别具一格,成为茶中珍品。

1桂林桂花茶产业现状

桂花是桂林市市花,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桂花的五大产区之一, “桂树今生都几许,满城又见桂花香” [1]、“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林桂花,香飘万家。”[2]在桂林形容桂花的轶闻趣事很多。桂林种植和古桂花树数量位居中国之首,桂花树在桂林各县均有种植。目前桂林的桂花开发主要还是以绿化苗木为主,桂花产品开发了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桂花茶等。桂花茶在桂林早有制作饮用,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桂林桂北农场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桂花烘青茶,并制定了产品标准,但产量和产值都不大,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主要有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以生产高档桂花茶及外销产品为主),桂林漓江春茶叶公司以及以生产桂林旅游特色产品的桂林金顺昌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企业,无论从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是市场开发上均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原本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本地特色产品却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二届中国桂花展于2007年在桂林市举办,桂林黑山生态公园的桂花博览园的建成,使桂林桂花文化初步形成规模,将对桂花茶生产和今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期,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以及桂林不断提升的软硬件环境,桂林的入境游客大增,桂林的旅游经济生机勃勃,作为旅游特产之一的桂花茶,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开放开发,使桂林桂花烘青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不断成长为海外的茶叶珍品,为桂花茶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优势

2.1桂花资源优势

桂林市是桂花的主产地,“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的桂花香。”在江南地区,这首歌广为流传,特别是因桂花而出名的桂林,更是家喻户晓,桂林七星公园是中外驰名的桂花公园,园中植有大桂花树6000余株,桂花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资源十分丰富[3],有百年桂花王之美称,为桂花茶提供极好的产业基础。桂花还可制作成的产品有桂花糕、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酒、桂花香水等, 是桂林有名的旅游馈赠品,吸引着中外游客,桂花产品是桂林旅游产品一支独秀。

2.2旅游资源优势

2.3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优势

桂林桂花茶在明朝就被崇祯皇帝所喜爱,作为绿茶系列的桂花茶利用地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优势,避开同属绿茶的龙井、碧螺春等名茶,有着自身特色。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西桂林桂花茶的展位,身着美丽别致的壮族服饰的茶仙子们,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前来品尝,对桂林桂花茶赞不绝口,赢得大众青睐。少数民族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大众对少数民族魅力特色的喜爱,为桂林桂花茶的品牌宣传打开了顺畅的通道[4],同时也为桂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2.4具有较好的茶叶科研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桂林从事茶叶研究的科研人员整合社会资源,研制的桂花茶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欧盟等地区,而广西唯独的省级茶叶科研单位――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地处桂林市,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同时具备较好的研究桂花茶科研平台。

3影响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3.1市场缺乏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

目前桂林市从事桂花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有27家,小品牌达80多个。在众多企业中,桂林茶科所、桂林漓江茶叶公司等引领桂花茶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但数量和品种比较单一。近几年随着桂林茶叶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茶叶公司、茶叶分销店也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种并进行了较好的规划,使桂林桂花茶在多元化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作为地方传统特色的优势茶类,所占市场份额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桂花茶产值不足茶叶的十分之一,市场空间极大。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人才,从现有市场这块蛋糕上多分一点,还没有意识主动把蛋糕继续做大做强。二是近年来政府不够重视和引导,一些企业感觉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建设产品品牌意识较淡薄,缺乏打造“桂林桂花茶”这个非自己企业独占的产品品牌的意识,只注重包装自己的企业品牌,只是单纯的为了卖茶而卖茶,甚至产生恶性竞争,完全背离了茶产业的需求,导致桂林桂花茶一直没有发展成桂林市甚至广西优势茶叶品牌。

3.2品牌意识觉悟晚,市场宣传不力

茶叶是精致高雅的商品,美感要求、质量保证、清香沁人、品牌效应,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标准。打造茶叶品牌,建立口碑和信用,是商品通路和连锁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的建立也是桂林桂花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法宝,没有品牌的商品,永远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更没有办法创造利润。实现商品品牌化才有机会成为品牌,才有发展的希望。因此,桂林桂花茶从桂林的优势来分析,应走品牌化道路,建立桂林的特色,成为桂林的又一宝。但是目前桂林桂花茶的生产与经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采用计划式生产,没有主动出击,仅依靠口碑宣传,地方政府品牌意识觉悟较晚,在茶叶市场上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的局面,不善于品牌经营,经营模式单一规模较小,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共同打造品牌远见。

3.3桂花面积规模小,生产周期短

目前,桂花的生产种植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种植生产面积较小,产量受到限制,桂花产出量偏低,使得原材料市场得不到保证。虽然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但桂林市政府还未将桂花成园欣赏纳入旅游产业链条中,且多数只为绿化而种植,没有为采花而种植,而桂花的采摘受到季节的限制,造成原材料的产量和产出都受到明显的局限,人力资源也有很大浪费[5]。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桂林生产的桂花茶规模小,加之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与桂花茶市场极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出现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桂花茶的经济效益。

3.4茶文化缺失,桂花茶的独特功效没有被挖掘及宣传

纵观今日随处可见的现象发现,茶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老少皆宜的自我享乐或社交活动:年长者习惯饭后泡个老人茶,是亲朋来访聊天的最佳助兴剂;年轻人流行没事爱到便利商店买罐装茶或到茶铺点杯现调茶饮,是好友聚会用餐不可或缺的饮品,具有特色的风味茶馆也犹如雨后春笋。新兴的茶馆崇尚人文涵养或自然养生的休闲生活,发展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新茶文化。但是相比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的茶文化,桂林茶企和茶人没有把桂花茶推向时代的前沿,至今还让其停留在原始与现代、创新与持续中固步自封,没有很好地将桂花茶的优势体现出来,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桂花茶自己独特的文化。另外,据考查,至今有关桂花茶的深度科技研究成果极少,使桂花茶的独特的茶类风格及保健功效没有更好的被大众认识和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桂花茶产业的发展。

4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建设意见

4.1确立桂花茶高雅的文化品味

茶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古人饮酒品茶,赋诗助兴,茶在每个时代都散发出自身的文化意识。桂林桂花茶,是一种名贵花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甘爽醇和、香气幽雅,茶香花香并茂,有特异茶类品质风格,优质的桂花茶,冷香清雅持久,能愉悦心情,清新文雅,形似绿叶缀金花。其窨制技术与其它茶类不同,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及文化价值。与观光型和生态型相比,桂林桂花茶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旅行时增长见识、文化寻根、体会异样文化的需求。以茶文化为中心,配以桂林旅游优势平台,把桂花茶纳入桂林茶文化建设中,使消费者感受到桂林浓浓的地方特色,使桂花茶深入人心,让茶客未品香茗,已闻茶香,全身心喜爱桂花茶,宣扬桂花茶。

4.1.1精行俭德的茶文化精髓, 高洁儒雅的茶叶品性, 是桂花茶产业开拓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倡导精致优雅的馈赠文化, 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桂花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一种文趣俱全、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 获得平静和自由的精神享受,使桂花茶成为桂林的馈赠佳品。

4.1.2立足生态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桂花茶的科技附加值把桂花茶园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天然、风景秀丽的良好环境,桂花与茶的潇洒出尘、自然天趣品格相称相谐。实施茶叶品种改良,积极引进新品种,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根本上保证茶叶的品质,为桂花茶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基础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生产,形成有机桂花茶为塔尖、绿色食品为塔身、无公害茶为塔底的桂林桂花茶生产的金字塔结构,丰富结构和档次。

4.1.3完善桂花茶旅游休闲产业链, 使桂花茶的价值得到延伸在现代的旅游产业中茶叶的休闲意义也成为旅游经济的推动力。桂花茶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桂花茶融入旅游品牌的建设中(如建设有特色的桂花茶艺馆),不断演绎桂花茶品牌文化,有效促进旅游消费。

4.2政府支持,建立行业协会

要建设好一个品牌,政府支持至关重要,桂林桂花茶,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产品,应加大发展力度,找寻突破口,才充分发挥桂花茶品牌产业作用,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在相关企业运作下成立一个桂花茶行业协会,使其在桂花茶品牌建设中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利用桂花茶协会,建立和规范桂花茶的生产和销售制度,制定桂花茶生产和销售的地方标准,共同打造桂花茶地方品牌,使桂林桂花茶生产发展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4.3桂花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桂林桂花茶的发展,应朝向质量与品牌化、品种多样化、质精且具有地方茶叶特色发展方向。结合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特殊优势,使桂花茶融入旅游发展的战略中。

首先,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种类花茶产品。桂林山水是代表广西自然山水特色旅游的拳头品牌,进一步深度配合开发这些资源,结合当地民俗及土特产品,优化组合为新的特色旅游馈赠茶产品及旅游休闲光游线路。在此,可把桂林、柳州、河池连成一片、推出桂北山水民族风情旅游[6],这条线路可以桂林为起点,经阳朔、灵川、兴安、资源、龙胜、三江、融水到柳州,在旅游点中设置茶园欣赏,将桂花园与茶园结合组成观光休闲路线展现给游客们,挖掘和宣扬桂花文化和茶文化相溶合的新桂花茶文化;可以将印象刘三姐大型音乐剧目的表演与新桂花茶文化的展示融合起来,展现桂林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俗化、生活化的一面;还可把桂花茶茶艺欣赏融入到乡村游、徒步游、自行车游、农家乐民俗游为主题的旅游节目中,满足不同爱好的游人,同时能极大促进桂花茶的品牌建设。

其次,桂花茶产业革命发展与旅游结合打造茶文化产品,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在美感经验的过程中,主体因客体之美感特质所引起的情绪感觉,此为美感经验中的情感成分;另主体经思考与客体产生连结互动,则为有认知内涵的美感经验。而美感客体,狭义指观赏艺术所引发的情绪或经验;广义指扩及包含艺术领域之外的感触,皆可算是范畴。因此,对美的享受、对美的追求是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根据桂花飘香的特性,将这些文化品种融入到桂花茶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营销过程中,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新的享受。比如,可以根据当前消费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的喜欢,将茶园观赏、茶文艺欣赏、烘焙茶艺等形式融入到旅游中,使得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时候,能带给他们更多关于桂花茶的文化知识及享受。

4.4 加大科技研究力度,推进桂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桂花茶的科学研究是使其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推进桂花茶产业发展强大的技术支撑力,例如研究筛选桂花茶适制品种;研究延长桂花茶保鲜期,从而延长桂花茶在销售过程中的货架期,保证桂花茶特有的鲜醇爽口;加强研究和推广桂花茶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加工技术,更进一步进行有机桂花茶的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方面,从而为桂花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桂花茶的产品种类,为桂花茶成为桂林市的地方名茶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科技发展平台,在我国的茶产业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为广西甚至中国的茶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红豆树.借桂林窗口弘扬桂花文化 小桂花酝酿大产业. [EB/OL].http://. 2010,7.

[2] 黄莹,邓荣艳.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M].北京: 北京金盾出出版社, 2011,7:176.

[3] 关传友.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D].社会科学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