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图书营销策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自然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总结、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自然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总结、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2.将服务看作是产品的一部分。在营销观念由销售转为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概念逐渐广泛化。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现有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产品化、将服务作为一种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来经营。图书业在经历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后,服务也应当逐渐被我们所重视,由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通过便捷的服务,将现有的图书尽快让读者了解信息,尽快通过多种销售渠道销售到读者手中;通过服务维系和开发现有读者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图书产品;通过服务获取第一手信息,开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3.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就要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这就离不开图书的销售渠道。现有的图书销售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中小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日渐饱和,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电子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等,这些直接面向读者的销售方式已经被很多图书商运用,发挥了传统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中国的当当网上书店,他们拓宽了图书零售的渠道,增加了图书销售的利润增长点。这些新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寻找、发现、分析、扩大、创新目标顾客群,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使企业与顾客更有效直接地沟通,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4.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随着出版业20年的出版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图书业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不断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最终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因而我们必须努力创造品牌的价值,使品牌成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并最终由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品牌的价值,用品牌来构建一种必需的消费体系。在图书品牌的构建上,应该在图书的规划、策划阶段充分考虑品牌的建立、维护、延伸,将品牌真正地根植于图书开发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图书的出版、发行、销售上下功夫。其次要加强图书市场的宣传和销售环节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新的图书出版发行,可在发行前后,策划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从而造就一个图书品牌的辉煌。第三,要建立读者对图书品牌的忠诚度,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品牌总的受欢迎程度与购买频率呈显著性相关,忠诚消费者对品牌影响的深度与大量轻度消费者对品牌影响的广度共同支撑了品牌的销售与利润,同时构成了真正的强势品牌。因而我们要在顾客第一次接触图书品牌到我们不能再为顾客服务时止,让顾客时时处处感受到品牌的存在与其紧密的联系性,在广度和深度上全方位建立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每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必定有着适合自己成长的营销理念,基于此的优秀的营销策划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给企业的产品营销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目标,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使其围绕着营销的目标发挥其最大效用。图书业在营销策划中的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维护品牌,迎接市场挑战的决胜利器。图书企业只有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划加以利用,因时因地制宜,才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 。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自然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总结、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与常规商品比较,图书具有精神承载、知识承载的特殊属性,出版界经常将图书作为脱离商品范畴的特殊存在进行研究,在儿童图书的市场营销中,这种思想表现尤为突出。从本质上看,儿童图书的本质属性是商品性,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而生产的,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是儿童图书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从商品生产视角看儿童图书选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其反映在图书零售市场上,则表现为传统纸质图书市场的整体低迷。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儿童图书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图书市场中异军突起。儿童图书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从图书选题上报的数量上可得到较好的反馈。全国图书选题中,儿童图书占比突破20%。全国各大出版社对儿童图书的选题策划均十分重视,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收入增长点。近年来,儿童图书选题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这些选题可以集中反映儿童图书市场的需求方向。一是选题的系列性。《动物小说》《查理九世》《笑猫日记》《墨多多谜境冒险》等知名系列图书,在市场中都有不俗表现,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效应。二是选题的导向性。近年来,儿童红色经典图书的选题呈增长态势。以《美德少年行动手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代表的优秀儿童图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不仅经济效益较好,也赢得了社会各方的广泛赞誉,社会效益突出。三是选题的社会性。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新书态”儿童图书已悄然兴起。该类图书以网游图书和图画书为主,与网络经典游戏等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一些出版社敏锐推出相关选题,如“愤怒的小鸟”系列、“爆裂飞车”系列、“小魔仙”系列等都紧贴儿童关注点,以较强的独特性赢得了市场。
二、从生产因素方面看儿童图书的市场营销
1.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所有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市场销售,儿童图书当然也不例外。实施儿童图书产品组合营销同样是市场化的需要。在图书市场中,读者既是图书消费者,也是图书需求趋势的推动者,深入研究读者需求是图书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在儿童图书营销策略制定环节,儿童读者的阅读期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而在当前这个倡导个性化的时代,儿童读者的阅读期望往往需要根据其文化水平、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多元化市场趋势明显。出版单位在实施儿童图书市场拓展过程中,应兼顾重点产品方向型策略和多元化策略的协同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儿童图书市场需求。儿童图书应通过对读者群的细分,适应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以达到从迎合市场到适应市场,从适应市场到引领市场。2.出版单位因素的影响出版单位的生产条件、经营条件、管理水平对市场实际表现出的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出版单位硬件设施和软实力都是其实施市场营销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出版单位不具备必要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地对儿童图书市场进行清晰准确的把握,儿童图书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实际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出版单位的生产条件越优越、管理水平越到位、经营开展越顺畅,其选择儿童图书产品组合营销的占比就越高;而那些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出版单位,往往因条件限制,在市场营销策略上,往往采用重点突围策略,其市场竞争能力也往往局限在单一图书品种上,在营销市场上的话语权较小。3.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投入都要考虑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衡量其最终经济效益。出版单位实现盈利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要小,儿童图书完成出版和销售工作仅是阶段性目标,获取利润才是出版单位的最终目的。因此,出版单位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利润进行,利润是衡量儿童图书产品营销成功的标准,也是维持出版单位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当然,突出经济效益不能等同于唯利是图的短视行为,儿童图书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精神产品必须兼顾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实施儿童图书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出版单位应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经济效益情况等多种因素,找到最佳契合点和平衡点,充分发挥出版单位优势,科学配置各种资源,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合理调控儿童图书产品营销策略,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需求,实现市场最佳互动、资源最佳搭配、产品最大效益。
三、儿童图书选题策划及营销的提升策略
一本优秀儿童图书的出版,选题策划是开端和基础,营销是末端和关键。把握好选题策划就是把握好了源头,把握好营销就是抓住了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从始至终的产业链条,促进儿童图书的可持续发展。1.提升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品牌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品牌意味着知名度,意味着消费认同。当前的图书市场已从过去粗放式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品质和品牌的竞争。打造儿童图书品牌应从选题阶段就开始筹划,强化知名作者、特色选题、系列图书等具有较强市场感召力的开发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将品牌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加以保护。在选题阶段,出版单位就应对选题是否具有品牌可塑性进行考虑,做好长远性、预见性、可持续性的策划工作,延长儿童图书品牌的生命周期,如将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系列图书作为重点选题策划,努力打造品牌系列图书。同时,出版单位还应做好对经典选题的深度挖掘,使经典选题常推常新,真正做到经久不衰。如鼓励儿童知名作家创作作品,提升作者品牌知名度,发挥作者品牌和出版单位品牌的协同效益。2.提升协同意识,统筹选题营销随着儿童图书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儿童图书的产业模式已发生改变,其基本属性也进入快速消费品范畴。虽然儿童图书品种每年增长幅度较大,但真正的畅销书依然是凤毛麟角。这与选题策划缺乏市场观念,后期营销不利有直接的关系。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出版单位应绷紧市场这根弦,围绕市场搞策划,围绕营销做选题,将营销工作前置在选题阶段,实现选题与营销的无缝对接。编辑既要做选题开发者,也要做内容宣传者、市场预热者,要主动参与图书的营销工作,站在营销的视角开展各项工作。3.提升服务意识,突出读者中心儿童是儿童图书的读者和消费者,出版单位必须时刻牢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了解和掌握儿童读者需求上下功夫,要真正“身”入市场,探求儿童的实际需要,绝不能以成人的视角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在儿童图书定价环节,出版单位应做好市场调研,图书价格应综合考虑家长的心理预期,坚决摒弃单边定价的错误观念。在图书选题和销售过程中,出版单位都要围绕儿童读者做好沟通工作,选题阶段的沟通重点应放在读者需求的掌握上,销售阶段的沟通可通过作者签售、读书心得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儿童读者对图书的接受认可程度。4.突出创新意识,培养本土优秀作者在儿童图书开发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其图书产品的成熟度高,可读性强,市场认可度好,出版单位在引进版的儿童图书选题上应给予充分重视。尤其是经历国外市场检验的优秀儿童图书,其市场号召力大,可形成儿童图书市场的引爆效应。如《窗边的小豆豆》曾连续6年保持儿童畅销书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出版单位也应认识到,目前各出版单位对引进版图书的依赖情况比较严重,同类图书开发容易陷入模仿的误区,虽然短期内可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但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出版单位应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儿童图书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本土作者的培养力度,对国内原创儿童图书作品给予充分信任和重视,培养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图书品牌,使我国从儿童图书出版大国向儿童图书出版强国迈进。总体而言,在儿童图书出版链条中,出版单位应将市场营销前置在选题开发阶段,发挥出版单位资源优势,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儿童图书出版领域,根据市场规律开展营销工作,科学地配置资源,实现出版单位利益、读者利益、社会利益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孙亚敏.论“剩书”时代儿童文学类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广角,2012(11):66~67.
[2]李敏雁.浅析出版社如何进行图书选题策划[J].新闻世界,2014(9):26~27.
中图分类号: P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并且使得数字信息化的时代诞生。然而测绘的技术也开始逐渐步入正轨,由传统的人工测绘,更新到了由测量器械进行智能绘制的方式,在测绘的绘制工作中,应用到了这一突破性的数字技术,使得土地的测量工作呈现出精确的稳步姿态。国家对于我国的土地开展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核心,则是土地测量的工作,在土地利用的时候,可以在传统的土地测量阶段建立的数据库当中,搜寻出有关的资料,所以在这其中,测量方式的精确度是非常重要的。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的含义
数字化测绘指的是采用具备现代化的测量仪器,对其地质开展采集并且要以坐标的形式升级为数字化的信息,接着要利用计算机通过相应的专业软件处理后,得到相关地图的电子绘制方法,其中采用的现代化测量仪器可以是: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GPS等等。数字化的测绘以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作为精准、快捷、高效、基础的测量结果,其采用的方式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极为相符,把在纸上画图的传统模式加以升级,并具备了较短的测量时间和精确测量精度的优势。
数字化测绘的内容
1、将地图进行数字化:在某地区需要数字地图,并且在时间不允许或者测量经费不足,不能够对于这一地区开展数字地图绘制的时候,采用地图数字化的方法就可以将这样的问题解决。把现有的地图进行数字化,就是通过采用绘制仪、数字化仪、扫描仪、软件以及计算机等对于地图进行处理,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获得完整的数字化地图。一般情况下,会采用扫描矢量法,此方法的精度非常高,可是它主要是依赖原图的绘制精度。但是,在扫描的时候产生的误差成分也是难免的,而且绘制的结果把原图进行数字化是最主要的目标,从而造成了时效性不足,因此,这样的方法只可当成应急时的方法。
2、数字化地图的绘制:这种方法在我国每个企业单位,进行测绘的时候都是有限选择的方法。在测绘的地图要求比例大或者没有地图能够数字化的时候,都会选择此方法。数字化地图在测绘的精度上极高,可以将标记事物的精确度严格控制在5cm左右。
3、航空测量的数字成图:测绘的地图其面积很大时,会采用航空进行拍摄,来获得地面的影像,接着会进行外业的判读,和内业的建模,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对于获得的数字资料开展模拟的方式,能够快速的绘制数字化的地图。航测成图是采用在空中拍摄的影像,来获取数字影像的资料,接着利用业内航测的软件进行严格处理,之后会成为数字化的信息,然后采用计算机对数字化的信息和影像的资料,进行对比后将模型建立,最终采用科学专业的软件,对其绘制出数字地图。航测成图其成本很低,精度和效率都很高,可以把在户外开展的测绘工作,极大程度上的转移到了室内完成。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一)碎部的测量
地根测量
此测量方式可以采用PTK技术在平坦的地域中,开展图根控制网的设置,依据GPS观测网的动态数据,能够看出点位的误差,并且其误差是非常大的,想满足比5cm误差小的临近范围是难的。因此,对于建筑密集地区或者城市的街道,其布局时有必要采用全站仪的方式,把图根的布局设立成结点网,这样就可以消除误差,并且也会避免在结合边界的附近出现超限的问题。
2、开展数字化采集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会利用测界址点的方式,对于可形成封闭权属的单位开展测量活动,采用测量地形点的方式对于其他的地物开展测量。在测量采点的过程中,为使得记忆深刻,测量的工作人员一般会把不相同的地物,编制成相应不同属性的点。在打点测量的阶段,必须先测一个地物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测量,把点经过内业进行数据转换,消除散点太多的情况而妨碍了绘图。
内业的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在结束的过程中,要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可是采用的测量仪器是不同的,造成导出的一些数据格式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有必要将全部的数据格式都统一转化成SCS的标准格式,这样才有利于之后的数据处理。数据在转换之后,可以开展地图的绘制,测量的人员,可以依据树木、房屋、街道的打点顺序,快速的绘制出其初始的数字化地图。
外业的调绘
完成内业的数据在处理之后,其地图的全部内容已经接近完成了70%左右,这时只要把外景实体,和初始的数字化打印出来的实体相比较,然后对于一部分空白的区域开展打点补充之后连接上就可以了。最终会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地图。
对于外业测量精度控制的方法
提高数字地图绘制的精度其主要的控制方法:1、在野外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于转战的次数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连续转战的次数是不应该超过三次的;2、在碎部测量的过程中,必须要规范的使用立镜,地物的要优先测量,然后才能在制高点上利用打散点的方法对于内部进行测量,最终要用丈量等等的方式进行精确的测量,此外,工作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整体的统计,并且要做好界址点中精度检查表对应的精确统计。
(三)土地测绘上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1、对于测绘结果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对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结果,都是呈现在计算机上,而且是用于特别直观的形式显示出来的,这其中包括了地貌形态、地籍要素以及地形特征等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测绘结果在查看上是非常方面的,即使非专业的人员也可以将数字化的测绘结果清晰读出。
2、使用的便捷性
数字化的测绘师采用智能化的操作方法,让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地测绘的时候非常的方便。在此期间,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于数字化的测绘更是要求严格,因为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智能绘图的测量方式,因此更新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然而数字化的测绘只要求对于软件开展简单的升级,就能够将技术的同步创新实现。
3、对于测量结果的适应性
每一个工程在测量结果中,对于每个方面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测量方式测出的结果不能够进行一次多用,而数字化的测量结果能够依据需要使用的不同侧重点,开展其数据的加工,使得与要求符合。
4、对于结果分析的基础性
把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所绘出的地图当成基础,经过软件进行加工,要以地图为模板进行规划,然后将实施的方案展现出来进行模拟。最终经过不同因素的制约分析,得出一个相对真实的方案模拟结果。
总结:
我国的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姿态,想要与社会建设同步进行,就需要精确、细致的地质形貌资料的搜集。为了能将地理信息实现数字化的处理,就要设置对应的信息资料库,同时要采用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对于地质的形态,进行科学化、现代化以及智能化的处理。数字化的测绘技术,极大程度上将传统的户外测量流程,转移到了室内完成,一方面将工作的环境优化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减少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先进技术的有效引入,使得测绘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在先进的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等的作用下,人们全方位的共享数据库的资源也已经实现。
参考文献:
事件营销就是借助各种社会活动、新闻事件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传播,来迅速提高企业出版的知名度,促进出版发行的营销策略。从本质上看,图书发行与一般的企业商品销售在事件文化背景的选取借势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对文化背景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图书发行的品牌战略。借助新闻事件营销的手段主要包括借势和造势两种,对图书出版发行来说。在内容的选取上要借助新闻热点、社会实践、文化背景等,在发行与销售层面上要注重对文化传播的造势。
1.与新闻事件同步,营造文化氛围
由于新闻事件具有影响面广的特点,所以在一定周期内会给公众关注带来很高的人气指数,而该指数的高低则与新闻事件发生和出版的时间成反比,同步发行的图书会取得较高的人气。对于各大出版社而言,新闻事件是一种可利用资源,通过相应的公关策略,对新闻资源取得利用优势,获取观众的信任,披露独家资料,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高出版发行量,同时还要秉持传承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使命。
2.注重专业领域的事件匹配
新闻事件背后是各类专家学者的长期关注与研究,在不同的领域,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研究也不尽相同。21世纪初,在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而备受人们关注的情况下,《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一书中,科普作家叶永烈通过使用珍贵的照片和资料提出了早在20年前,我国的航天员就已诞生的说法,该书在航天领域范畴内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借势是对新闻事件的利用,而造势则是借助该事件营造一定的声势,进而达到营销目的,造势可以通过与媒体的互动实现小中见大,每年4月23日的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就被众多出版商所借用。借势侧重于对出版商的反应能力、爆发式行动能力的运用,造势更加强调对重大事件的预见能力。以《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例,在当前学历至高的社会中,人们崇尚高学历,教育界和家长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而刘亦婷的出名则源自于出版社和媒体的互动造势,该出版商对学历背后潜在资源的深度挖掘推动了其发行量,使之成为成功教育的典范。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繁荣文学艺术
繁荣文学艺术,首要任务就是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图书出版发行中,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与艺术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带动图书出版发行的全面繁荣。出版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及时反映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重视出版传统文化精品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同时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思想认识要积极引导,保证图书出版的正确方向。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宏观调控,采取各项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结构失衡等问题,努力实现质量效益的提高。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不懈地开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斗争,加大执法力度,健全各项管理体系,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规范图书市场的文化氛围。
1.卖点定位
图书出版是基于公众对信息需求而产生的,其卖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显著性。突出表现在对热点事件的定位,包括名人、名栏出书。如针对伊拉克战争,央视的《东方时空》和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栏目均有相应的图书出版。第二,接近性。图书出版要注重与公众生活题材相关,倾向于平民化、地域化的内容解读,帮助公众了解社会动态。第三,时效性。图书市场与新闻一样讲求时效性,出版商要借势销售,树立自身的企业品牌效应。第四,趣味性。相较于网络来说,图书过于枯燥,而网络媒体时效性强,且使用方便,所以读者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图书发行要想占领读者市场就要紧紧地抓住公众的猎奇心理,在图书编校时围绕风云人物、时政热点、幽默风趣的话题展开,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中东风云人物》等。
2.读者定位
读者定位是出版商进行图书选题的前提,对读者的定位不仅仅是读者群体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其阅读需求,读者群体及其需求具有变化性及模糊性,包括直接需求、间接需求;模糊需求、明确需求;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因此读者需求的动态性较为明显,它影响着图书出版质量和发行数量,需要出版商不断积累和总结,在出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升华。不同的事件定位读者各不相同,同一事件定位的读者也可能不同,以航天新闻为例:针对少年儿童,可以选取少儿飞天梦等系列,针对青少年学生可以集中宣传科普知识,对中年知识分子可以从全盘新闻角度介绍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对于老年人则可以从爱国主义情怀着手提升其阅读兴趣。
3.推广定位
0 引言
进入21 世纪后,从第一场工业革命逐渐发展到高峰的工业经济也走不出它的生命周期,慢慢变得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而在19世纪末逐渐兴起的知识经济则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间段。知识经济时代,不单单有物质商品的存在,更把文化知识的使用、增值,及其传播作为产品;经济行为与文化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密切。现如今,由于各类新型技术的发明和投入使用让同类产品的独特个性逐渐消失,真正有特色聚焦人们眼球的则成为了商品内在的含金量;同时由于文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注重物质享受,更青睐精神消费,而文化作为精神食粮毋庸置疑的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商品。图书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更应该抓住时机,利用文化这种精神力量的魅力促进自身的持续高效的发展,“文化营销”理所当然要被其关注并采纳。
1 文化营销概念
来源于拉丁文的“文化”是指耕耘土地,种植培养作物和人自身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繁杂整体,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如是说。知识文化的形态结构分类,古今中外学者各持其词,而来自美国的传播学家多德提出的三层面文化结构论较有代表性。三层面是指精神所代表的的内层;关于文化的相关活动和相关规则所代表的中间层面;物质层面所代表的的外层。文化营销中三个层面都有体现。最主要的精神层面表现为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强调的社会价值观念,所遵守的职业道德和附有的文化风俗等;而企业平日里经营的活动就是中间层面;企业厂家商品所带有外在物质属性则是物质层面的表现。
因此,作者认为:文化分析是文化营销的坚实基础,满足广大顾客的精神享受是文化营销的目的,商品是其存在的载体,市场交换则是它的渠道。文化营销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企业要注重培养自身形象,重视企业文化建立。其二是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应融入文化创意,将文化运用到营销组合中;抓住不同文化时机及其不同特点形成特色活动。
2 为什么图书出版业应该展开文化营销
2.1 为企业保持长久的差异竞争力量
基于现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行业信息共享范围越来越宽广,产品更新速度快,企业的营销中4P差异化越来越小,极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甚至超越直至替代,所以要拥有长久的绝对优势的竞争地位越来越难。而这一问题对于图书出版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图书市场盗版猖獗,同类书籍太多,因此出版行业的产品同质化更严重。基于这种现状,企业应该进行深层思考,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期望价值除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外还有那些?顾客需求是否大同小异?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会让我们不断向“文化”靠近。当商品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资产。为何一瓶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的法国香水能在市场上卖得如此高昂的价格,那是因为在这一瓶小小的液体身上赋予了浪漫的因素与不同的文化价值。所以图书出版业为了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现实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必须要将文化真正打入产品,使产品拥有鲜明的特色。
2.2 社会及经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现在消费者早已不满足只接受产品的使用价值了,而是在单纯物质满足感达到后更深的受到社会制度、环保问题、舆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想要很好的解决顾客需求问题还需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绿色营销的概念就随着环保这一问题提出来了,关系营销也伴着企业、竞争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的相互制约应运而生。所以文化营销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到重视更是历史发展时代的要求。纵观营销历史发展趋势,从生产观念到营销观念再到社会营销观念,文化因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图书出版业作为大时代市场经济下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例外,文化营销是历史要求使然。
2.3 有助于社会营销的发展,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对社会价值内在文化的企业形象是其无形资产,而众多企业的良好形象是来源于对社会价值和内在文化的反映。一个恰当的例子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的一个广告。妈妈倒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后也端着一盆水踉踉跄跄喊妈妈洗脚。这是哈药六厂的关于孝道和父母为孩子的最好老师的一个公益广告。这支小小的广告,不单单教育了孩子,更强调了孝道在整个中华民族重要性。当然这也使得哈药六厂在人们心中有了一个良好形象。不过类似行为却并未在国内那个图书出版业中出现过,不得不说虽然图书出版企业虽然在文化营销中占有巨大优势却并未利用。
2.4 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要实行文化营销就必须将商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就要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这些都得靠企业的员工来完成,所以首先有关于员工的培训,这个过程中整个企业的组织文化也会有所上升,员工自身素质能够提高。长期坚持下,必然会使企业整体进步。
3 图书出版企业要进行文化营销该从何下手
图书出版商想要在现今注重文化的今天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要分析消费者不同个性和特殊需求,将其分为不同群体,采用正确的文化营销策略。
3.1 文化营销中的产品策略
“4P”原则是指在市场营销中的四大营销组合策略组合。第一个就是产品(Product)。因为有再好的营销策略,再多的文化因素,首先还是得有产品。产品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这些需求有外在使用的需求,当然也有符合时代的健康环保等新消费观念的满足。所以图书出版企业就应该积极主动分析当前市场,出版发行消费者焦点关注图书,同时做出好的活动策划,已达到引导消费者的阅读需求。比如在《百家讲坛》讲历史风靡一时之时,图书市场关于历史的书籍也是一片火热。
3.2 关于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
品牌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样性能的运动产品在乔丹和国内运动产品企业就有不同的价格,前者虽然价格高出很多但依旧有很多人选择。这就是品牌带来的客户信赖原因。所以研究品牌文化,定位自身品牌,制定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品牌策略是图书出版业的重中之重。也许不少企业会发现,做自己的品牌,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却并不乐观,因此无法长久发展,深层分析,是因为所选择的品牌并未融入文化,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是用于固定消费群体并不断扩大市场的重要保障。石头记的经典广告语“世上仅此一件,今生与你结缘”,就表达了浪漫的情感,相比一般的首饰店就更中能打动人心,当然会带动消费,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观察现在的图书出版行业,少有的几个聚焦人们眼球的知名品牌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等等,他们通过自身良好的品牌拥有了大量的忠实读者,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优秀作 品与名作家,而这些又为品牌加分,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文化营销在各行业中都十分重要,于文化相关的图书出版业更是无需多言。
3..3 文化营销中的渠道策略
销售渠道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可以使产品从生产厂家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企业和个人。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通畅的销售渠道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当前图书出版业的现状看,大多渠道单一,所以图书销量并不乐观。但其实图书行业是可以存在多种营销渠道并存的。订单销售,直销,微博等网络销售等可以融入文化因素的渠道都能有助于销售并且吸引更多读者。
3.4 文化营销里的定价策略
定价有很多因素影响,成本的大小、需求的多少和市场经济因素等。市场营销中定价方法主要有利润法、成本定价法和市场法。实际上,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定价很大程度上并非考虑的是商品的成本有多少,而是产品的形象和消费者获得的让渡价值。广受年轻人吹捧的“哈根达斯”冰激凌,价格高到离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买,有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它的广告语——爱她就请他吃哈根达斯。这句话在年轻情侣中,效果甚大,因为它将爱情和产品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哈根达斯提出的“享用哈根达斯是高贵时尚文化”也一些追崇时尚和奢侈文化的人们所追捧的。所以虽然价格高昂但依然有特有的消费群体。
由此看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是越来越重要了,所以要根据这个来制定相关策略。哪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得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畅销书《狼图腾》之所以能大卖就是因为准确抓住了当下压力大消费者寻求励志寻求缓解压力的需求。因此,在图书定价时,首先要考虑好消费者的需求而并非其他这样才能为销售做好铺垫。
4 总结
上面是作者对于在图书出版行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浅薄分析,旨在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求能为图书出版业做出小小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玮志;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营销[J]2011(01)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选题策划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是编辑人员关于图书的设计蓝图,是图书编辑出版的首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出版业的竞争早已不是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全新的出版营销理念、鲜明的出版品牌形象、独特的出版营销策略的全面抗衡。本文将结合图书营销实例,探讨整合营销4C理论如何从选题策划开始,以读者为中心,树立整合营销基本观念,运用4C理论,传播企业理念,树立良好的出版品牌形象。
一、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的现状
以A出版社为例,长期以来,该社选题策划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选题策划一般包括四个环节:一是信息采集,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包括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出版市场、竞争对手、作者、读者等方面。二是选题设计,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编辑根据市场要求和自身条件进行选题总体结构的构思与设计,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三是选题论证,凭借集体的智慧对选题进行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全方位论证。四是选题优化,根据选题论证的意见、各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与对读者的进一步分析,对该选题予以完善与优化。
2、图书出版选题策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选题策划中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与协调。没有真正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与广告方式,使出版编辑、读者、作者、销售商等利益关系人建立建设性的互利关系,并注重整合出版社的资源和优势,使图书选题策划成为统一的、配套的图书市场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发挥整体效应。
(2)没有真正以读者为中心。在一年一度的出版选题论证中,各编辑部门在研讨图书市场趋向时,都有一些茫然,不清楚读者需要什么书,什么书好卖。这说明我们没有通过明确目标市场找准市场定位,没有把握读者需求,就完成了选题策划,投入了生产与发行。这样的做法使出版物难以满足和适应读者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出版的风险。
(3)没有用整合营销4C理论规范图书选题策划流程。多年以来,出版社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编辑出版流程。而在当今,图书出版作为一个产业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市场,整合营销观念虽已逐步融入到图书编辑出版中,但依旧缺乏规范的条例和工作程序去规定图书选题策划的基本流程。
二、整合营销4C理论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对于选题策划来说,整合就是把出版营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综合成一个整体,整合市场调查、读者定位、图书定价、销售渠道、客户关系、广告宣传等过程,以产生协同效应,力求营销效益最大化。美国的劳特朋教授于1990年提出了4C理论:以消费者为中心,研究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研究成本,了解消费者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肯支付的成本价格;分析便利性,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更便利地购得商品;积极沟通,研究怎样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图书出版市场,竞争不再以图书质量和编辑水平为主,而是更多的表现为读者注意力的竞争。只有把4C理念贯穿的到选题策划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三、用整合营销4C理论引导图书选题策划
A出版社的《中国民间武术经典》系列丛书(以下简称《武术》丛书),以纸质图书为主要载体,配合光盘出版发行。图书有中、英两种文字,光盘配有中、英、俄、德四种语言,在包装形式上有精装、简装两种。将整合营销4C理论运用到该丛书的选题策划中,通过资源整合,针对目标读者有步骤地实施。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捕捉选题生长点
(1)确定预测目标,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第一,对《武术》丛书的宏观环境进行调查,包括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第二,了解出版业市场信息,走访专业书店、私营公司,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购买趋向。第三,了解同类产品出版状况,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第四,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包括行业专家、经销商、分销商,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及估计市场需求。第五,掌握作者、译者信息。第六,对相关文献、传媒资料及本社曾出版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
(2)预测时报告与结果输出。撰写该丛书市场预测报告并输出预测结果,交编辑部门进行进一步研讨。
(3)通过市场预测,找到市场机会。找到能给出版社带来赢利的市场条件,找准了市场机会,也就是找到了选题的生长点。
2、以读者为中心,分析市场找准定位
(1)市场细分。经过市场调研与预测,读者对象也随之确定。《武术》丛书的消费群是全世界所有爱好、习练中国武术的专业及非专业人士。如根据读者需求特点及群体分布情况可分为两个市场:一是对外出口市场,主要针对国外武术爱好者;二是国内市场,主要针对国内武术爱好者与收藏者。
(2)选择目标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中,采用“差异性营销策略”,根据每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该丛书应分别针对出口市场与国内市场,设计不同的产品和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3)确定市场定位。一是图书的产品定位,包括图书质量、装帧、价格等;二是图书市场定位,包括地域、读者层次、社会文化、产品个性定位等;三是企业定位,通过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形成品牌魅力。在这个环节,必须确定图书特色,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创新体现产品的差别化,打造亮点。
3、以读者支持的价格为主,进行图书定价
为图书进行合理定价是出版社在经营中是否获利的关键。出版社在图书定价时,采用的多为成本导向定价法,成本一般为稿费、印刷费、管理费、发行折扣率等之和。可是从4C理论来看,这是本末倒置的定价,因为它将读者需求排斥于价格体系之外。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包括时间、体力、精力以及风险承担等“顾客总成本”,而读者总是期望获得更高的价值。读者在选购时会选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的图书,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的图书作为选购对象。出版社为战胜竞争对手,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就必须向顾客提供更多具有“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因此,出版物定价必须首先考虑到读者所支持的价格。
(1)出版物定价应运用新模式。即读者支持的价格减去适当的利润等于成本上限,也就是说,在为出版物定价时,要考虑出版物的实际成本与利润空间,更要考虑消费者支持的价格。
(2)控制与降低成本。通过优化丛书的整体成本结构,降低
生产成本。整体考虑营销成本,还需要降低市场营销的费用。努力降低顾客购买的总成本,更好地减少读者的货币成本。
(3)提高零售商工作效率与产品服务价值。督促零售商在销售图书时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读者的时间支出,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提高图书服务价值。
(4)减少读者精神和体力的耗费。通过多种渠道向读者提供详尽的图书信息,包括内容信息、购买信息、售后服务等,从而减少读者精神和体力的耗费。
4、以提供便利为核心,让读者更方便阅读
(1)为读者选购和阅读提供便利性。首先,应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在渠道上有所侧重。如网络营销中,对于出口市场,选择贝塔斯曼(Bertelsmann)与亚马逊(amazon);对于国内市场,选择出版社网站及国内读者熟悉的卓越、当当、淘宝等。其次,给读者以最大的购物方便,如自由挑选、免费送货、信息反馈等。最后,还应考虑读者阅读的便利性。
(2)为经销商、零售商的销售提供便利性。如对大客户优先供货,优先满足其对产品数量与系列化的要求;及时供应新产品;共享市场调查、竞争形势、读者动向等方面的信息;经常性征求意见,及时调整选题细节与营销手段。
5、以沟通为手段,开展关系营销
(1)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沟通。第一,向读者提供有关商品、服务、价格、购买地点等基本信息。上市前进行预热,同时统计媒体曝光度、读者关注度,为今后的媒体选择、图书首印数提供参考。上市期间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扩大销售额。在后续工作上,及时、准确地把握读者的反馈信息,避免营销策略的失误。第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鲜明的品牌形象。对于出版社来说,营销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众多的出版品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出版品牌建设应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熔铸在每一笔业务上,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确保营销传播行之有效。第三,提供超过顾客期望的价值,使读者变成“传道者”或“倡导者”。如在BBS或博客中,与读者直接交流或解决问题;设置“与武术大师切磋”网络专栏,聘请武术专业人士坐镇论坛,帮助解决读者在阅读与武术练习当中遇到的问题。
(2)出版社与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的沟通。出版社要与书商建立友好的关系,不能只依靠价格让度、提高反利等方式赢取衷心合作,而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与经销商、零售商进行沟通,提高客户忠诚度。如关注大客户动态,定期进行联络与拜访;联合宣传与促销;陪同销售等。
(3)出版社与作者、编者、译者之间的沟通。出版的源头是书稿,广大作者是出版社抓选题和出精品的“源头活水”。保持与作者的良好沟通,是保证图书质量,保证市场销售的基础。出版社和作者群之间的合作要强调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能够以明确契约为纽带来约束双方行为。
(4)出版社与行业专家、学术团体之间的沟通。重视与行业专家、学术团体的沟通,例如,责编可在出版前后,将清样及样书分别寄赠相关专家、各大书城老总及专柜负责人征求意见;请相关专家、学术团体在各专业网站上发表书评等。
(5)出版编辑与发行人员之间的沟通。发行人员最接近经销商和读者,出版编辑与发行人员的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对于选题的策划与论证,发行人员可协助编辑进行选题的开发与优化;另一方面,发行人员通过对该选题策划的参与,能结合该书的特点和细分的读者对象,开展更为有效的营销活动。
图书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更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图书选题策划中正确地运用整合营销4C理论,是出版市场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怎样把这一理论与出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我国出版业的应用性研究才刚起步,相信通过对整合营销4c理论的实践,图书营销能产生更多的成功案例,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借助画图的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分析、理解抽象的倍数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在新人教版教材《倍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种细菌,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经过3分钟,这种细菌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这道题目,如果直接去想或者写算式,可能不少学生都认为3分钟变成6个,得到最后的答案是6倍。此时,如果让学生试着画形象图去理解这个问题,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用简单图形的画法画出这样的过程:
画完图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道题通过看图就找到了答案,并且在画图过程中,学生还通过直观图形,发现了一些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解决倍的问题时,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画图分析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过程。
二、画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让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生在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从“外化”到“内化”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画图过程中,把问题中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形,再把图形转化成思维,这个活动帮助并提高了学生从“外化”到“内化”的思维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个和倍问题:小雨和妈妈的年龄和是3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雨的8倍,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笔者对学生的完成结果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班级里一共36位学生,其中只有5位学生是完全理解并且做对的,他们每一位都画了线段图。还有6位学生进行了猜测,通过凑数得到答案。剩下的25位学生没做出来。根据这个结果,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复杂的倍数问题时,如果能够画图,把问题转化成?D形,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如果学生能够画出这样的线段图:■,就容易理解为什么“8+1=9,然后36除以9,得到4”。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让学生尝试用画图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思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期刊从出版、发行、内容采集、编审、修正到推销定购等过程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期刊网络出版以其及时、低成本,多向互动、信息量大、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等,日益受到期刊人的青睐。”[1],这种新的期刊类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对人们传统的信息利用模式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工作。
一、期刊网络化对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影响
期刊类文献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和馆藏数量上,期刊类文献仅次于图书类文献资料,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与高校的科研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历来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源,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支持。在信息化时代,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中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转换模式,网络期刊与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用户群是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受众群体,这些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特有时代性特征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变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中,期刊类文献与图书类文献一样,历来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馆藏信息资源构成方式,日渐呈现出多元趋势。在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构成中,先是出现了光盘类期刊数据库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期刊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利用的期刊新模式。从被用户的认可和利用程度看来,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一般被称为现实性馆藏与虚拟馆藏。
(1)传统的期刊类文献资源。高校的传统期刊类文献主要是校图书馆内保存的纸质期刊,在校图书馆设有固定的存放地,并设有专门的阅览场所,其归属权是校图书馆。期刊类文献具有内容涉及面广,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强,容易形成动态的文献积累,能够“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2]等特点。长期以来,期刊类文献以其独有的信息情报传播优势,深受高校广大读者或用户,尤其是深为高校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所喜爱。
(2)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网络期刊信息资源针对于高校信息构成来说,则是指通过校图书馆网站,能够为用户共享和利用的网上期刊资源。这部分期刊资源属于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只能被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但并不被高校图书馆所拥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网络期刊信息资源的获取,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也不具备对该信息的所有权,而只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3]199。
2.用户群体信息资源获取模式的变化。期刊资源构成变化直接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方式。用户对信息资源获取不必像过去,需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必须要到图书馆去,而且,只能是在图书馆正常的上班工作时间段内才可以。网络期刊信息资源获取地点自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对较小,在校园网覆盖的范围以内,对期刊内容的获取地点自由选取,用户可以在馆内的电子阅览室,亦可在校园网范围内的任一台计算机终端进行,而不必局限于校图书馆固定场所。
网络期刊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网络用户群,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网络期刊突破了传统期刊的平面出版模式,实现了单一的文字表现模式的突破。网络期刊集声、光、影、动画等手段为一体,为期刊的版面设计提供了多维的灵活的表现手段,通过与期刊内容互为契合的背景形式,制造出文字、图片、影像等阅览背景交互融合的视觉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很好的视觉感受,从而改变了传统思维中单一的文字接受模式,激发了用户的阅读热情,开发了更大范围的用户群体。
3.期刊网络化给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理念带来的影响。顺应一定时代的思维理念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期刊网络化在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构成的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理念。
(1)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期刊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一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使然。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用户不仅是针对校园网上分散的个体,还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等方向的信息需求群体。过去以馆藏纸质期刊为其所需的期刊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现在发展成为网络期刊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不管面对哪类用户,也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期刊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要始终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作为高图书馆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资源当然不容质疑地承担着同样的使命。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实时关注高校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必须建立在满足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要的宗旨之上。
二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环境使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扩展了人们访求信息的视野,拓宽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方式和途径”[3]198,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灵活的、迅速的信息获取手段;快速运转的信息环境也使得用户对信息的质量、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刊发表周期的缩短,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等都使得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校园用户不断提升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在突破图书馆固定馆舍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高校用户群体更为灵活、多元、高质、高效的信息要求。
三是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使然。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体现在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上,就是肯定用户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对于期刊质量的评价,它的用户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而用户对期刊的关注程度和利用率正是对该期刊价值认可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正是高校图书馆进行期刊资源建设的根本依据。可见,以人为本的资源建设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理性选择。
(2)管建并重的建设思想。期刊网络化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资源支持,面对分散的网络期刊资源和各类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本校用户信息需要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期刊资源做好引文数据库建设、导航数据库及相关性文献资源建设,使网络期刊资源变得有序化和条理化,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期刊资源的有效价值。面对期刊类资源构成的多元化以及用户对信息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影响,单纯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单纯的管理理念被资源建设理念所替代,高校图书馆进入信息资源建设时代。
但是,信息时代的期刊资源建设并不是摒弃了管理的建设,也不是轻管重建,而是科学的管理与建设的并存、并重。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只有经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正确把握用户对各类馆藏期刊和网络期刊的评价信息、用户对期刊信息需求动向、对高校图书馆期刊类资源建设的建议等,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期刊资源建设工作中,从而达到期刊资源建设与校园用户信息需要的有效契合,在期刊表现形式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用户对期刊资源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管理的重要性在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彰显。
二、高校图书馆期刊类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分析
1.人本化与动态化并行。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历来是高校用户获取新情报、新知识、新理论、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学术研究新动向的重要信息源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期刊网络出版系统的应用,网络期刊迅速发展,期刊在信息传播、信息检索等方面为用户创造了更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要求以满足高校用户的信息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而新时期的用户期刊信息需求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期刊类别的不断递增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进行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专业调整、新的学科设置、新建课题的影响等等,用户对期刊资源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科研学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对期刊信息的更新需求加快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必须建立动态发展策略。
期刊资源的动态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期刊资源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期刊资源的采集,尤其是关注相关的核心期刊、权威期刊资源采集和收藏工作,以充足的、学术价值高的期刊资源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用户对各种期刊的点击、借阅流通及评价信息,根据用户对期刊资源引用、利用率及其它反馈信息,并结合图书馆馆藏期刊数据及网上期刊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对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调整和对网络期刊资源建设策略,以确保把最前沿的情报信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期刊资料提供给用户。
2.学术性原则与通俗刊物的兼顾。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期刊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高校期刊资源用户范围的相对确定性导致期刊资源建设明确的目标性,既要紧密联系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保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大课题的期刊资源需要;又要积极进行新增专业的期刊资源采集,以保障新上专业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这种有针对性的期刊资源建设,决定了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学术性定位,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学术性机构的界定。
然而,人不会脱离社会生活,单纯为学术而学术,尤其是对于用户中的在校生群体来说,除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出发,应该在积极进行学术类期刊建设的同时,关注用户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状态,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关于社会、生活、新闻时评、体育、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期刊资源建设,既可以作为在校生学习之余的放松休闲,也可以使用户从中开阔视野,了解校园外的社会万象,学习生活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恋爱观,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将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理性设计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
3.在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信息资源互补共建的基础上,注重本校用户引用、被引用及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管理和建设。网络期刊的发展使得为了找到合适的文章而搬来大摞期刊逐一查找目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回。网络期刊具备信息收录齐全、信息检索简便快捷等一系列传统期刊所无法比的优势,以及网络期刊随着网络技术系统的发展更趋完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期刊单一阅览模式。然而,网络期刊也具有不尽如意之处,比如必须的设备支持;出版滞后,“通常情况下,电子期刊的出现时间滞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个月”[4],对于急切获取最新期刊信息的用户来说,出版及时的纸质期刊更实用;同时,在长期以来的阅览习惯等因素影响下,人们对纸质期刊已产生习惯心理等等。
鉴于以上诸多因素,网络期刊资源建设与传统的馆藏纸质期刊资源建设,应本着协调互补的方针,积极寻找网络期刊资源与传统期刊资源建设的最佳契合。
对于被本校用户引用或被引用或是载有本校用户科研成果的期刊,尤其要加以关注。首先,学术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往往是反映期刊价值状况的基础评价依据,正是此类期刊所载有的内容与本校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有着密切联系,才会引起本校用户对此类期刊的重视和关注,而论文引用率或关注率则是评价期刊内容学术质量依据的重要构成;其次,此类期刊对获得学位、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评价、申请学位点等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尤其是评职称和学术成果评价中需要期刊原件的情况下,可以为个人收藏不充分的作者一解燃眉之急;再者,从此类期刊可以看到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和改革进步的历程,既是成果展示,也深含着经验和启示,对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或支持作用。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收集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基础上,对于此类期刊的建设,并不是只要载有本校师生科研成果的期刊一律采集征订,而是从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斟酌考虑实用性和可能性,关注此类期刊中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静然,魏丽慧.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编辑之友,2009,(4):3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168-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经过实践,我发现用画图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宽广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价值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1.1 运用画图,提取有价值数学信息、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刚接触到比多少的解决问题,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此时的学生正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对于文字这种抽象的问题学生一直理解不清,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
1.2 运用画图,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而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读题、明确问题、寻找条件,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发现数量关系,再把图画转成思维,这一系列脑力活动完整地搭建了这个从"外化"到"内化"过程,这个过程会伴随着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画图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2.1 引导学生体会画图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主动产生画图的需要。在三年级上册26页有一道这样的问题: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312米。小明家到学校只有155米,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我让学生想怎么思考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可有有几种情况?学生开始思索,并主动产生画图的欲望,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画图,学生发现画做画图的题要比做文字的题快好多啊!看图解决问题一目了然,更简单!
2.2 交流画图的方法,感受画图策略的多样性。画图策略就是把问题呈现的信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大家熟悉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集合图、统计图,还包括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的图形表征,如实物图、示意图等。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策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巧用画图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是一个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运用这个策略就能容易把问题解决。如: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多少只?画图时,先引导学生把8个头全画上两只腿了或四只腿,发现少的或者多的那些腿是兔子或者鸡的,学生有了这一发现以后,通过添腿或减腿就能计算鸡或兔有多少只。
总而言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图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