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统计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7-31 00:43: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统计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统计工作计划

篇(1)

一、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8年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第三年,也是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的第一年。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对于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管理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认真开展2008年的组织招募工作,全面加强其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要按照规定程序抓好2008年“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组织招募。2008年全国共招募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2008年招募计划于5月20日前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在9月30日前完成整个招募工作。

(二)认真抓好“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要把“三支一扶”大学生信息库的建设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信息采集、报送,建立统一标准,统筹管理信息入库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抓紧制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建立本省(区、市)“三支一扶”大学生个人信息总库,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入库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所有入库信息要永久保存。

(三)切实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的经费保障工作。“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各项生活与交通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的各项费用以及各地“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解决。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统筹解决“三支一扶”大学生门诊医疗费的报销问题,并提高其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额度。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予以支持。各地人事、财政部门要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四)加大对“三支一扶”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各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在今年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政策,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基层服务的突出业绩和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认真组织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期满考核工作。各地要尽快部署,组织各级管理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对其服务期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考核。期满考核的工作程序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颁发《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该证书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制,加盖省级“三支一扶”办公室印章,作为“三支一扶”大学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的发放管理工作。

三、广开渠道,落实政策,切实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做好首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是2008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在坚持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细化、明确服务期满后各项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要充分挖掘本系统就业岗位,积极吸纳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二)认真做好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机关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招录(聘)组织工作。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公务员招考时,公务员主管部门也可拿出专门录用计划,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岗位面向“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公开招聘,原单位有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篇(2)

1 高校综合统计工作概述

作为高校发展的“晴雨表”,综合统计是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也是高校合理制定政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对能客观地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校领导进行宏观和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且充分发挥综合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统计工作主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查询服务功能以及对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等[1]。综合统计工作的主体功能如图1 所示。

数据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1)综合统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通过提供基本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两种形式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统计数据汇编,发挥查询服务功能:综合统计工作可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梳理必要的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汇编、建立完备查询数据库等手段,充分发挥数据的查询服务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3)横向纵向比较,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综合统计工作通过对综合统计数据的专项分析和比对,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行统计监督,较好地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数据的横向比较,也可看清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获得长远进步。

2 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工作。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事物随机现象的数量(包含人文与社会、自然等广泛领域)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以及推断、分析、猜测和决策的科学。因此,统计学中拥有天然的信息化成分。[2]高校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一方面是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及时、高效地为学校采集丰富的统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不能仅满足于提供统计数据,更应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分析软件等现代化统计工具的高效性,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归纳出对学校发展重要的信息。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效综合统计信息化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国家下发的重要统计报表绝大部分都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填报或网络在线填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目前的综合统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仍基于传统统计管理模式,这对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 信息化建设赋予综合统计工作的新要求

从综合统计工作的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综合统计工作是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信息)、统计技术构成的有机整体[3],从这个有机整体的视角来看,综合统计工作实际就是统计人员应用相关的统计技术手段对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因此,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应从这三个构成要素着手进行探究。

3.1 加强综合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统计专业水平

高校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法律意识和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统计专业水平。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专兼职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和工具开展统计工作,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各领域、各高校之间的综合统计工作交流,拓宽统计人员的视野,培养自身对综合统计需求动向的敏感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

3.2 加快综合统计软、硬件建设,创新高校统计手段

高校管理科学化,对综合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各级教育统计单位、高校都应加速统计信息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的研发,统一统计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网络接口标准、信息传输标准等。避免以往“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建立在线数据库,促进各级用户对数据的采集、查询和互通。与此同时,还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统计数据的内部性。

篇(3)

2.测试站缺少专业的管理。地方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站一般挂靠在高校的教务处,缺乏既懂业务又有管理经验的专职人员。由于事务繁多,造成管理人员精力过于分散。测试工作仅限于临时组织学生的报名和测试,而对测试员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及建档等工作缺少全面管理,普通话科研工作与研讨会议工作基本没有展开。

3.测试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数量不足。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要求很高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测试员要求取得相应的国家级或省级资格。目前参加测试的学生逐年增多,地方高校测试员队伍数量却严重不足。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每年参加普通话测试的考生近3000人,而测试员仅15人。这些测试员中,真正从事汉语言教学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仅有3人。二是测试员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中专职人员少、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少,从事相关研究的就更少。由于语音本身的模糊性及语音识别的复杂性及个体打分的操作方法等干扰项较多,评分中较多存在主观性偏差。

4.考务管理经验不足。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务管理侧重于对考场环境和考场秩序的规范管理。特别要求考场环境相对封闭防止外来噪声干扰,还要注意测试室内的灯光明暗度和备考考生的管理,另外考试设备检查、考场巡查、出现问题时的应急处理都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在考务管理工作中,地方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存在专业管理人员较少、经验相对不足、考场规范度不够、应急措施办法不到位等问题。

5.测试员工作量太大。普通话测试是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一体的繁重工作,需要测试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放松就会影响测试准确度。部分地方高校测试站为了节省成本,测试员每天测试量很高达到五六十人,有的还要承担一些考务工作。如果只按每位考生用时10分钟计算,那么测试员一天要工作9小时左右,中间完全没有休息时间。这样做的结果既影响了学生测试成绩,造成考试的信度降低,又伤害了测试员的健康和积极性,不利于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

6.测试结果不尽公正。有些高校测试站为节省成本,测试组人员安排不尽合理,每组只有两名测试员,甚至还全是新手,由于个体测试的差异和经验的缺乏而造成评分的失误;因为测试工作在校内进行,监管不力,测试员主观因素及场外因素干扰较大,人情分较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

二、主要对策

1.普通话测试组织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化。学校要出台政策性指导专门文件以加强对普通话测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工作责任,形成有序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体系。各部门必须积极配合,责任到人,处理各类相关事务。根据测试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工作守则,出台运作细则具体规定测试工作的组织实施及原则方式方法,明确测试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以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为保证测试工作的公正严明,实施问责追责制度以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2.制订科学有效的测试方案。地方高校有不同的专业,学科涵盖面很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具体方案要对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过级要求,培训要针对性地安排在测前。为保证测试质量,要根据测试员队伍和各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培训测试的计划,如专业对象、人数、测试次数、时间等,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师范专业及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必须严格要求,多次培训,多次测试,以达到相应等级要求。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程度选择测试时间,学校须提供多次机会参加培训和测试。

3.不断提高测试员业务水平。一是要加强测试员的培训,坚持基础培训和后续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长期分阶段培训相结合原则。要实行测前复习、测中讨论、测后总结的培训三大原则,通过不定期评分训练、以老带新、专家讲座等方式促进测试员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二是要加强对测试员队伍管理,遴选、培训、考核和奖惩等方面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以规范队伍。不但要注重对测试员的普通话专业水平、测试经验能力的考察,而且要对测试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风纪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内容可以涉及理论水平、测评能力、口语能力、工作量、工作表现等方面,既有业务素质的考核还有综合能力考核。考核不合格即暂时取消测试员资格,在规定时间内考察合格予以再次聘用。对严重违反测试纪律或工作出现严重失误的还应给予相应的处分,对表现突出的测试员实行奖励。

篇(4)

高等院校的总体环境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校园规划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展示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客观形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当今在高科技、高技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面前,如何结合实际搞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已成为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问题,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以及老校园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是关系办好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校园规划建设必须先行。

一、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及专业内容的增加,对老校园总平面规划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因而和新建学校一样,为了保证老校园协调和有秩序地发展,必须制定一个新的、完整的发展规划,作为控制改建扩建的指南。但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是在校园总平面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各个校园有其自身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根据我国现有校园建筑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尽合理的状况,在制定新的续建规划时,必须充分收集现有校园各方面的情况,在以实用为主的前提下,确定校园协调发展的方式,并研究出各个局部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因此,需要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建筑物层数和建筑物大小、体型及校园绿化,道路管线,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同时需要对校区内的总平面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针对老校园总体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特点,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老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前期工作一开始,应该注意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①校园用地红线图;②校园及校园附近可能发展的地形图;③校区现状平面布置图;④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学校的总体发展规模,专业设计等文件。

(2)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校区规划的定额和政策。根据上级批准招生办学的规模,按国家对高校校舍建设规定面积定额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活动场地等情况。预测哪些项目由于课程结构,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入学的人数的变化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调查发展专业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使用原有教育设施的情况及目前适应新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将来教学科研设施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便于规划、建设时统一考虑。

(3)充分考虑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如学校用地紧张,影响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条件,因此需要对校园附近各单位及居民点的现状,包括这些单位的生产状况是否转向,是否发展,甚至对发展地区的地质情况,办理各类征地手续的可能性及其他各种因素应了解分析清楚,便于对多个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最佳规划建设方案。

(4)重视校园布局的使用功能合理,分区明确,用地比例适当。以教学区为校园中心,教学区与学生区、体育场地及教职工住宅区联系密切,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5)充分注意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加大建筑体积,提高建筑容积率。对校内较集中的绿化区,应更多的吸取我国传统的小空间的庭院绿化及造园特点,丰富校园的艺术造型。

(6)在规划中应注意到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既要考虑各专业必备的教学用房,同时还需考虑多学科试验用房,满足其功能的需要及将来的发展。

(7)学校学生人数和学校办学的规模及其发展,对校园规划影响很大,因此,校区建设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充分,对发展规模应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

二、调整校园建设规划中采取的几种措施

结合国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根据校园自身布局和环境特点,进行改建、扩建、新建调整工作。有些大学老校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格局,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传统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它们反映了时展和变革,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新校园难以求得的。在规划中必须注意保持这些特色,使校园在形式上,空间上和功能上都能协调发展。

老校园总平面建设规划的调整工作是在总平面布局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原有规划中的一般层数偏低、布局松散、建筑密度小、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合理现象,对原规划的调整,应采取的原则是坚持实用为主,在新规划建设中对艺术性和合理性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调整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重新确定分区。对分区不明、互相包容等后果严重者首先要着手解决。要抓住分区这个重要环节,根据已有建筑布局及周围环境,重新确定功能分区。

(2)有些已建的建筑,其位置不合理,但如改变用途更不合适,因此,只能考虑作为过度性用房。同时应妥善处理好校区内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3)疏通人流,规划道路网。为了保证教学区功能的正常运转,避免车辆、行人混杂,拥挤堵塞等现象,应采取加宽或增设通道和规划网络环路,这样做虽要花一定的建设费用,但确是长治久安之策。

(4)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向空中发展。对今后新建部分,如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等应在五、六层以上,个别学校(大城市)还可适当建多层及高层,其它建筑也要求合理的提高层数。以解决校区内绿化用地及活动场地。

(5)若原建筑质量好,经严格技术鉴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也可进行加层处理,但在规划上必需进行经济论证,采取拆短建高。此项工作需从严掌握,逐步改造。

根据各校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特点,通过校园规划方案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调整后的校区总平面建设规划,如能长期按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即可促使老校园土地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提高起到保证与促进作用。

三、保持校园建设规划的连续性

校园规划建设是一件连续性工作,它应贯穿于规划实施的每一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仅仅是规划过程的开始。规划的长期实施不但取决于规划本身上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上的保障,使规划的意图能不断延续下去。因此,高校应建立同校内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规划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规划机构主要是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定期提供规划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并及时反馈到规划上去,使建设规划能与事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同步和谐。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负责实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能直接与规划联系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包括了解和正确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状况对建设规划的影响,预测哪些建设项目将由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入学人数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

(2)协调校区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校园与城市发生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研究校区内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校领导的参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式方法。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确保各单项工程建设计划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

篇(5)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篇(6)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统计在各行各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在工商管理领域,通过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统计分析,企业决策层可以直接了解到企业员工和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多的挖掘员工的潜力并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在重大的投资项目,统计可以用于投资风险分析;在财务的管理方面,统计可以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据此建立起企业的财务预警监测系统。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采访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馆藏质量和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采访统计是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采访统计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采访工作质量,更是高校图书馆决策层进行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高校图书馆,决策层对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数据与统计分析未真正运用到科学管理决策中。

1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内涵

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研究和提供统计数据的活动。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就是在采访工作中对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揭示采访工作的现状及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对各种数据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2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重要意义

2.1采访统计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著名经济学家曾说:“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事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统计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采访统计信息,能为领导者提供各种经费的流动现状,能提供各种文献的购置进度、各学科文献建设状况,不同载体文献占用资金的比例,能反映各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等等。通过对采访统计数据地静态与动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决策层可以掌握采访部的工作情况以及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文献采访计划以及经费预算合理性,预测文献建设及经费支出发展趋势,是决策层制订工作计划,文献建设发展方向,经费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2.2采访统计信息是采访部门制定检查计划以及调整采访策略的重要依据

采访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采访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是部门领导掌握工作进度、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采访统计信息的分析,采访人员还可以对采访策略进行调整。有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采访部门制订工作计划将会更加实际、合理。

采访统计信息,是采访部门调整采访策略的重要依据。如订单的到书率统计,能让采访人员及时了解预订图书的到书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如果不是按计划进行,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如有些订单发出已有一定的时间,但到书率一直为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应引起采访人员注意,及时查找原因。原因一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订单已发给书商,但由于业务员工作的疏忽未录入订购系统;另一种情况就是图书馆采访人员的疏忽,订单未发给书商就直接在采访管理系统里报送,造成已下订单的假象。通过到书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订单处理上出现的问题,重新发送订单,让书商及时订购,或通过现采,购进已出版发行的图书,否则,错过订购时机,很多书是无法订购到的,必将会影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影响藏书的质量。

2.3采访统计信息是评价供书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实行了政府采购招标,通过采购招标,规范了图书馆的采购工作,使图书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行政府采购招标,图书馆在标书中提出的相关服务要求,供应商往往都能承诺履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中标供应商是否能真正履行承诺,或者提供的服务能否达到图书馆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方进行严格的监控,监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让数据来做客观评判。客观的统计数据,是评价、对比各供应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依据,也为新的一轮政府招标提供证明供应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事实依据。

3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领导对采访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采访统计制度未建立建全

对于采访统计工作,图书馆决策层也会有一些数据的统计要求,如经费的流动状况及文献购置总量的统计,但往往是重“数字”不重分析,统计数据对图书馆的管理决策并未起到实际的参考意义。领导对采访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因此未建立建全采访统计制度,未能对采访工作的各项统计进行指导与监督,致使采访工作人员也不重视日常统计工作,主动统计的意识不强,没有参与统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无专职统计人员,统计的连续性无法进行

高校图书馆一般无专职统计人员,各部门甚至未指定专门的兼职统计人员。一直以来,采访部工作人员只顾忙于完成自己的采访、验收工作量,而无暇顾及日常的统计工作,只有在年终总结或临时需上报数据时才匆匆进行统计。但是,往往由于平时不注意原始数据的登记或原始凭证的搜集整理,因此统计无法在准确的基础资料下进行,以至于有些统计数据出现前后矛盾,有些数据的来源不明确,甚至出现拼数字的现象,这样统计报表的质量,准确性,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

3.3统计手段简单,未注重统计分析

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设置有统计功能,但设置的项目不齐全,需辅助一些手工数据统计。有些统计人员也不主动熟练掌握统计功能的运用,往往只能手工做一些数据的累积、汇总。简单的统计手段,统计项目设置不合理,使统计工作只能处于统计的初级阶段。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分析研究一直是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对统计数据未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采访统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完善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建议

4.1增强统计意识,建立健全采访统计制度

决策离不开数据,数据来源于统计。高校图书馆的决策层要充分意识到采访统计对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建立建全采访统计制度,明确采访统计职责,制定并严格执行统计报表的上报制度。采访统计工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规范正常进行,统计原始数据,统计台账要认真保管,统计报表要真实、准确,报表分析要客观、科学。馆领导要对采访统计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无误;重视和支持采访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具体指导采访统计人员做好统计报表信息分析工作。

4.2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确保采访统计工作正常进行

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理论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相对稳定的人员来完成,因此馆领导应该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采访统计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对图书馆业务精通,但具有统计知识的很少,因此馆领导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培训,让统计人员掌握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原理,确保统计人员在科学的统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4.3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采访统计的作用

篇(7)

闽毕支〔2021〕6号

 

各有关市、县(区)“三支一扶”办,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

2021年,我省将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现就做好2021年省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及数量

征集承担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任务,并纳入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的县(市、区)的乡(镇)的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农技推广、农业现代化和水利)、卫生和扶贫(含基层保障、综合性文化服务、司法)等农村基层紧缺工作岗位。乡镇工业(产业)园区岗位和乡村振兴岗位新纳入征集范围,并予以适当倾斜,不征集城区街道、社区岗位和乡(镇)党政办岗位。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约600名高校毕业生,纳入范围的每个县(市、区)岗位征集数原则上不超过15个,原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可适当增加。

二、工作流程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申报、审核和工作,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以下简称公共服务网,网址:220.160.52.58/)开展。

(一)岗位征集申报。3月5日前,各有关县(市、区)“三支一扶”办按照岗位征集填报要求(以下简称填报要求,详见附件),统筹考虑本地基层人才实际需求、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期满就业情况等因素,在规定范围内征集岗位,确保岗位信息完整、准确,通过公共服务网“三支一扶”/“岗位征集”/“岗位需求申报”上报设区市“三支一扶”办。

(二)岗位信息审核。3月15日前,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审核所辖县(市、区)上报的岗位信息,并通过公共服务网报省“三支一扶”办复审。各设区市“三支一扶”办要认真对照填报要求,统筹考虑2020年度招募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和已下达的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专项经费指标,严格把关各县(市、区)岗位数量和条件设置。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完成岗位征集申报和信息审核后直接上报省“三支一扶”办。

(三)下达招募指标及岗位。省“三支一扶”办根据各地岗位征集、“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日常管理服务、期满就业跟踪服务和相关政策待遇落实等情况,审核拟定招募指标,报经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适时面向社会公布招募岗位信息。

三、工作要求

各地要切实加强与本地教育、农业(含林业、海洋与渔业、计生和水利)、卫生、扶贫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把握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岗位比例,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人才需求,统筹考虑岗位安排与期满就业工作,优先征集有空编或者将来2年内有空编的基层服务单位岗位。岗位征集工作中有什么具体问题,请直接与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游 风

联系电话:0591-87565225

 

附件: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填报要求

 

 

 

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

              2021年2月3日

(此件不公开)

 

 

 

 

 

附件

2021年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岗位征集

填报要求

 

1.单位名称:须体现单位所在乡(镇),例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小学。

2.服务单位所在地:精确到县(市、区)一级。

3.岗位名称:按照岗位性质填报,例如:教师、医生、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

4.服务类别:分为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四类,其中支农和扶贫岗位下设小类,例如:岗位为**镇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服务类别应选择支农(农村实用人才服务站)。

5.需求人数:每个岗位申报1人。同一岗位需求2人及以上的,分别申报。例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

6.性别:性别要求一般设置为“不限”。各地可统筹考虑在岗“三支一扶”人员和基层服务单位人才队伍结构情况,按相同岗位1:1比例设置岗位性别要求。

7.学历要求:岗位学历条件一般设置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报送相关说明材料,经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设置。

8.专业:根据岗位实际,专业条件可填“不限”。如需对专业作出具体要求的,一般按照大类进行设置,严禁因人设岗。各学历层次(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及以上和大专及以上)对应专业要求须为同一或相近专业。支医岗位应有明确专业要求。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60-05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从事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工作,叫统计工作;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资料;研究如何进行统计这种调查研究活动的科学,就是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高校图书馆统计即是将统计方法运用于研究高校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对高校图书馆及高校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揭示出高校图书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高校图书馆统计也是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计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借还书统计工作除了提供统计资料(统计信息)以外,还要加强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需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借还书统计工作与其他统计工作一样也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又称统计系统的信息职能。统计具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能够系统灵敏地采集、加工和管理大量综合反映客观事物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供给决策者、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统计信息,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经济信息,又包括社会信息和科技信息;从时间上看,既包括过去的信息,又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从空间上看,既包括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又包括外地区、外部门、外单位以及外国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既包括数据信息,又包括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和音像信息等。

咨询职能。即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统计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咨询职能要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不仅要发挥信息库、数据库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

监督职能。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使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健康发展。统计监督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预见性、间接性等特点,在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统计监督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统计数据和信息,诸如:统计周报、统计月报、统计季报、统计年报等;另一类是统计分析研究报告。

统计的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其中信息职能是基本的职能;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和咨询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由此这三大职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者借还书统计数据反映了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可以检查图书馆对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是了解文献流通与读者需求变化的重要方法,通过借还书统计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馆藏文献被利用情况,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掌握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特点,以及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统计还可为图书采访反馈信息,加强藏书建设,调整购书比例,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态藏书规划,从而为完善图书馆今后的藏书建设提供有效依据。

1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员就是凭借大量的借还书统计数字和统计分析去认识读者阅读规律的。比如图书馆藏书增长的规律、读者阅读规律等等都要建立在精确的图书馆借还书统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2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包括读者部门工作量的规定、读者人数、借阅量的情况等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统计所提供的数据。

3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都是从管理的需要出发去做。图书馆借还书量可及时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馆“主系统”的运转情况,以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信息,按工作量的大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制定新的决策。

4 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就是建立在图书馆统计基础之上的。要深入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一点也离不开图书馆借还书统计。

总之,图书馆借还书统计能经常而及时地了解馆内借还书工作的基本情况,加强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以及对工作中各种矛盾的认识,可以减少图书馆借还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图书馆藏书质量的提高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借还书统计工作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借还书统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借还书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它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基础,为图书馆制定借还书工作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不仅是图书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也是考核和奖励部门及个人的重要依据。搞好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工作,对详细了解图书馆工作情况、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改进图书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分别从周、月、年统计表分析高校读者借还书状况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仅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外借情况为例。中青院现有读者研究生233人,普通本科生4206人,普通专科生525人,港澳台、留学生46人,教职工531人,中文图书外借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不外借。

(一)借还书周统计表分析

1.平时周借还书统计表(2007.123-12.7)(见表1)

由平时周借还书统计图(2007.12.3-12.7)所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周五借书量则大于还书量,周一、周五之所以会产生借、还书量大小差异是与双休日有关;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1992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74%,其中借书量926册,占周借书总量的24.54%,还书量1066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6.88%;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758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2.72%;周三、周四借还书量分别为1251册和1313册,各占周借还书总量的16.16%和16.97%,它们相对其他

工作日较少,本馆便选择这两天上新书。

2 考试周借还书统计表(2008.1.7-1.11)(见图1)

由考试周借还书统计图(2008.1.7-1.11)所示(见图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周一读者借书量比还书量稍多,与平时周读者还书量明显高于借书量完全相反,周五则还书量较明显大于借书量,与平时周借书量高于还书量也相反,周一借还书量最大,达到2304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5.96%,其中借书量1164册,占周借书总量26.83的%,还书量1140册,占周还书总量的25.13%;周二借还书量次之,共1821册.占周借还书总量的20.52%,周三、周四与平时周相差不多。

(二)借还书月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2007年借还书月统计图所示(见图3),2007年月借还书数量相差很大,11月借书量最大,达到17433册,占全年借书总量的12.90%,而12月还书量最大,达到17215册,占全年还书总量的12.75%,2月放寒假借还书量最少为0.8月放暑假借还书量次之;借还书量1月21 356册、3月23019册、7月22497册、9月24794册和10月22468册,这5个月相差不多;借还书量4月28858册、5月28039册和6月30201册也相近,分别占全年借还书总量的10.68%,10.38%,11.18%。

(三)借还书年统计表分析

由中青院图书馆借还书统计图(2000―2007年)所(见图4)示,2000―2007年这八年中除2007年学院放假较多外,年借还书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与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院逐年增注购书经费投入有密切的关系。中青院图书馆2000年借还书总量仅有37797册,到2006年达到281758册,比2000年增长了645.45%。

篇(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统计机构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开展统计分析,部门统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到2011年底,数据库已加载数据报表10801张,共有统计部门和其他部门指标3759个,总数据量达到164万笔,统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新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民众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以及统计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出统计信息、咨询以及统计的监督职能,规范事业单位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规范统一作为统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推进统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马建堂局长在2011年12月23日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要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行为,积极为部门行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实践证明: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规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规范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就必须进行科学组合,建立精简、高效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度,以极大地避免指标设置的不科学、不规范现象,彻底清除现行报表中的重复指标、再生性指标,减少统计环节,瘦身统计队伍;其次,规范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后,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打破专业割据,从而可以实现跨专业(部门、行业、产业)的数据综合开发应用,大大提高统计信息的效用;再次,使基层数据直接进入国家数据库,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外部对统计数据的干扰,确保统计信息质量。

二、事业单位统计工作显现的弊端

(一)统计工作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对于统计工作建设更是雪上加霜。本来大多数事业单位就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比如,目前除少数部属高校设立了信息中心作为统计机构外,其他高校均没有单设统计机构,这些高校将统计职能附属于办公室、财务处或其他部门。再比如,作为公益事业的医院统计工作也是步履维艰,在医疗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各卫生行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所需的各类统计指标也越来越多,很多医院身兼多职的统计人员工作量进一步加重,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能勉强完成日常报表工作就很不错了,无法开展相关的专题调研和数据整理,发挥统计信息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二)统计工作制度尚不完善

与国外相比,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统计立法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比如,《统计法》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如对统计部门的主要经费保证,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等一些重要条款没有包含进来。目前许多事业单位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手工或电子的)、基础数据库在单位综合部门或各职能部门没有建立或健全。由于统计工作制度的不完善,加之一些单位的领导者对于统计的不重视,认为统计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形成了许多事业单位统计人员文化程度较高,但统计业务素质较差。比如,高校统计人员虽然都是本专科甚至研究生毕业,但统计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者寥寥无几,具有统计职称者很少,统计专业水平偏低,很难适应教育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基层统计队伍力量薄弱,基础性差

乡镇单位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数据源头,统计工作量很大。乡镇单位统计员兼职多,任务重,绝大部分乡镇单位没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人员是身兼数职。农村所有的统计任务、都由乡镇单位统计人员来承担。乡镇单位统计人员调动频繁,不利于统计业务素质提高。当前乡镇单位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各自单位临时任务多,以致岗位变动频繁、在岗周期短、稳定性差,大都未经过专业专门训练或上岗培训,业务素质差。乡镇难见到村级报表、村级难见到统计报表,农村最基层村级统计令人担忧。在当前全面统计报表仍占据主体地位的农村统计,村一级统计报表应该是农村统计的数据最源头,统计人员一般是有村会计(或村秘书)兼,基层统计力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的农村统计工作需要。

三、规范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的统计法制意识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事业单位的统计法制意识,保证社会事业统计工作的健康开展。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排除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要敢于依法保护统计机构的完整性和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其次,各级事业单位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法律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不论在报表上报时,还是在统计数据的与开发中,都要坚持以统计法律法规为标准,以统计方法制度为准绳,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再次,坚持执法。把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统计基础长期得不到改善、统计数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事业单位作为统计执法的重点,严查深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实现统计工作的根本改善。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统计管理制度

在规范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过程中,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统计的业务指导和对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的培训,建立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统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行业统计管理制度,如《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统计管理办法》、《全国卫生统计工作制度》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事业单位统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统计业务上指导有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统计的作用。

各有关事业单位可以将统计工作与本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原始数据登记制度和统计台帐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字质量检查制度和审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业绩挂钩。还应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数据评估制度,实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全方位加大审核和评估力度,以确保事业单位基层统计工作数出有门,报出有据,真实地反映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实情。

(三)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

强化基层统计能力,要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基层统计能力(工作职能、统计监督力等)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显著的提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统计网络,乡镇一级设置专职统计人员,加强“源头”统计基础建设,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同时,在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开展新的历史时期,可以对教育、文化、大型综合医院以及重要的科研单位统计实行“派出制”,可以使统计处于更加超脱的地位。

鉴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状况和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现状,这种管理体制可以更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由有关市县经济主管部门,由同级统计机构派驻人员,负责该单位(行业)的统计工作,其编制、人员、经费、业务工作由同级统计机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调查经费,减少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提高统计信息的效率与质量。

总之,规范统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统计资料的规范化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资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础统计工作将为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并将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龙海燕.浅议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特点及其作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5)

篇(10)

摘 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加强教育统计工作,对高校办学软硬件条件如:科研、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影响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可以为高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提供科学的测评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一、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概述

当前,为了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全国各级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对本校教育资源、教育统计指标的科学分析。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有着非常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通过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人员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源要素,如:经费投入、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指标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为政府、普通民众更直观的认识、了解高校教育教学现状提供便利。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育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进行定量认识和定性分析,对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实施全方位监督、分析、评价,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状况等的考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通过采取分类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找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督导各类高校通过整改,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统计的特征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高校的教育统计也不例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是数量性,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和反映问题,通过数据揭示教育现象的。数量统计工作主要包括:严格按照评估要求统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记录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统计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第二是时效性,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数据,掌握信息,从而制定相关的决策和政策。高校教育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单位,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准确,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分析。第四是法制性,高等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严格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漏报、谎报、错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

三、高校教育统计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关系

(一)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应突出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

如前所述,高校教育统计可以有效了解高校现有的师资、科研、学术、经费、设施等软硬件办学条件,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充分统计数据、分析,同时参考高校办学条件的一些基本指标和评估指标,对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从而发现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加大投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改,从而增强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高校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分析

(1)通过搜集、整理统计数据资料,利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高校办学结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角度进行认证分析,高校自身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优缺点,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高校明晰办学思路和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根据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可以充分、真实了解自身教育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配置现状,找出自身的优势,客观对待存在的不足,努力挖掘办学潜力,多方筹措,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效率。

(3)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管理、监督和决策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大众、校内师生进行统计调查,意见征询,对收集的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为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和依据。

2、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育监管角度来看,教育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办学指标标准,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对获取的高校教育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隐藏在资料内部客观规律和资料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全面评估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与教学资源禀赋,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后期的教育发展政策、规划提供帮助。

(二)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系统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准确的统计数据等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巩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潮流,高校教育水平取得较大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投入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衡量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参数指标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评估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教学统计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校不管出于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迎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必须经常性、系统性地对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测评,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应该着眼于以下指标来进行,具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的观测指标。通过对这些观测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34个观测指标是通过数据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77.3%,足以说明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评估中的重要意义。高校教育统计遵循着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奠定了基础。

(2)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管理方面,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到教师工作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所有的管理工作环节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数据最有说服力。再比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对教职员工中专职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总务后勤人员等各类人员所占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总体性评价,可以准确呈现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育统计确定不失为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教育统计,可以从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出共性,由已知预测未知,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诊断、监督、激励和约束,进而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