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句话反应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一、关于个人发展
现实生活中,大家关于个人发展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要取得较好的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其次再是其他;也有的人认为现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是为人处世能力。两种观点无论持那种都可以使人成功,但看家本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在理论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用公式表达: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就个人发展而言可以将其生存能力和看家本领理解为其生产力,那个公式也可改写为:生产力=个人能力+工具+资源。在同样的资源、工具条件下,个人能力起决定作用。个人能力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在运用工具和分配资源时候人与人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导致的结果就有了优劣之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付诸于其中任何一种,即使成功,那在成功路上另一种有可能成为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成功和发展是不能对等的,成功的前提是发展,同样成功之后也需要新的发展。
二、最优化个人发展
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能得到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合生产力发展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US Department of Laboor)就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家调整劳动力市场、指导就业培训的咨询意见发表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 )。该报告提出的21世纪美国全体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大能力是:(1)资源统筹能力──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发现和对
这些资源加以计划组织和分配的能力;(2)善处人际关系同他
人合作的能力;(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4)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5)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三大基础是:(1)能力基础,即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的能力。(2)思维基础,即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3)素质基础,即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这个委员会提出的调查报告已引起美国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被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发展美国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出该该报告中其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的全面的,从基础能力,掌握工具和分配资源的能力还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缺一不可,人才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的一句对白。21世纪不会出现怀才不遇,这个社会从“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就开始改变了。本文开头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就个人发展而言我想把它变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他都由可能被他人所超越;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没达到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机遇时是不会出现。
综上所述可看出个人的发展和学习密不可分,也就是和知识的形成有很大联系,再通过组合资源、改善工具调整生产关系来创造出最大生产力和个人所能获得的最优化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对于个人发展的思考,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并适时的调整生产关系使其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同时现实中由于资源和工具的多样化,个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潜力,获得最佳的发展道路。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1.封面内容: 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c)关键词。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文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四、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可手写或用计算机打印。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五号”“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摘要(“小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小四号”“楷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小4号黑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页边距:上3.0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设计页眉、页脚、页码。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开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汉语言专业是所有专业中内涵和知识较为广大的一个学科,也是现当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本文由收集整理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3.2 加强校企联合,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干部读书学习”这个时时刻刻存在、却不常被瞩目的话题,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人都有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本能,也都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读一本好书,如同在与一位大师对话。人们可以从读书中找到有用的知识,在知识的积累中提高本领;在读书中训练完善的思维;还可以从读书中得到乐趣,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干部读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利益,正确对待领导和群众。号召党政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固然值得提倡,但我们所期待的“书香干部”绝不仅仅是书卷气十足和唯学历至上的领导干部,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研究型、学习型、学者型。
书籍之于干部的颜色是否真的褪去?
一位部级领导在百忙中参加了中央党校5年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轮训。领导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原则上是原有的工作量不减少,再加上额外的学习任务。
他一边要处理工作,书桌上每天都堆着好几摞一尺多高的文件;一边要尽全力在学校认真学习,完成培训的课程和任务。只有在周六日和晚上坚持工作,白天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尽量坚持上课。他不光认真阅读了教材和推荐书目,而且也想利用晚上的时间多读一些平时想读而没有时间读的书,所以只有挤占休息时间和社交时间。这样,在为期两个月的充电之后,他又可以带着许多崭新的想法回到繁忙的工作岗位中去了,虽然身体疲惫,但巨大的收获却使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中央党校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工作10余年的老师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她说,每一期的干部培训,像这样的干部会接触到很多,自己也深受感动,一些干部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是她10多年来兢兢业业研究干部培训工作的巨大动力所在。她认为,干部对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并不理想,受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繁忙的工作和社交等。
调查和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党政干部,他们绝大多数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闲暇时读书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爱好,但是,根据本刊编辑部和人民论坛网、人民网时政频道的联合调查显示,每周累计读书时间在10小时以下的干部占到了50.3%,70%的干部每月读书不足3本,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有一半干部每天的读书时间仅仅为1小时左右。爱读书却没时间读书,阅读的习惯被谁干扰了?有调查显示是因为应酬过多,工作过忙。
在读书学习上应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政干部尚且因公务和应酬耽误了读书学习,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出全民习惯阅读率不足5%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种种繁忙的确不能作为放弃阅读的理由,工作之外可以挤出时间,应酬也是可以推掉或者尽量简化。对书的酷爱令人感动,几十年间,他博览群书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之余的分分秒秒中挤出来的;马克思流亡期间,一边精心指导国内工人运动,一边挤时间研读了90多部经济学著作和上千种书籍,还凭着顽强毅力,写出了巨著《资本论》。
对于一些干部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的现象,重庆市委书记直言:我们有的干部在责任加重的情况下,不仅没有紧迫感,抓紧时间学习补课,反而自满自足、坐享其成。我在今年的党风廉政会议上就指出,现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令人担忧,8小时之外疲于应酬、沉溺玩乐,“学风不浓、玩风太盛”。
“书香干部”绝不仅仅是只会读书和高学历
“书香干部”可不是只要死读书、教条主义的干部。我们需要的是学研究型干部、学习型干部、学者型干部。可以准确地根据本地实际做出科学决策的高素质干部――中央党校的林教授在听到“书香干部”这个新名词后,迅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也有专家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知识增加了,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获取知识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和途径。重学历是对的,但唯学历相当片面。因为知识和学历并不等同,能力与学历也不直接挂钩,现在有许多浅学历干部在工作中也相当出色,他们先有的学历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并不是一回事,后天的积累远远超过他的实际水平。他们都是非常有特点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都更胜一筹。反观之,一些很高学历干部未必在工作中十分出色。
中央党校培训部一位教授认为,凡是有作为的干部,都是善于学习的干部,而且具有相当的知识根底和理论功底。这是最基本的判断。一般的浑浑噩噩的干部肯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动脑思考,没有相当的积累,想形成一个很好的工作思路,恐怕很难。知识水平很高、学历很高,但太书生气也未必能成为很好的干部。这里的“书生气”,指的是太从本本出发、太教条、太死板,忽视实践,轻视实际,片面强调应该怎么样。选拔干部,第一人品要好,其次,要有相当的知识和能力,要相当了解自己,第三,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干部带头读书的示范作用
今年号召干部读书热始于春节前夕重庆市委书记同志的倡议。年初他在党校参加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文选》专题研讨班时,一边静下心来汲取精神食粮,一边思考平时繁忙的工作中无暇琢磨的一些问题。思考得越多,越觉得学习的重要。这次经历让他倍感领导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十分紧迫,愈发感到“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认真读书,我们才能立于前人的肩膀之上,‘不畏浮云遮望眼’,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倡议,领导干部要带头读书,并唤起全社会的读书意识,让读书成为全社会的风尚。春节前在读书座谈会上的这席讲话不仅带动了重庆从干部到群众阅读由书记推荐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的热潮,也为新兴直辖市不断增加着清新的书卷墨香气息。
我们所提倡的“书香干部”
阅读的习惯通过干部带头示范的途径“飘”向广大群众,的确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书香”对于干部自身的涵义却更加深刻: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实践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实践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1]
2.标点符号
实践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实践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实践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实践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实践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3.宽严相济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曹锋
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研究林莉
5.当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耿娜
6.探析我国刑法借鉴严格责任犯罪的法律空间马岩
7.关于古典自由心证制度之评析张婧雯
8.公用事业的行政规制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余娟
9.浅论我国表见制度的完善徐金亮
10.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反思刘昭华
11.浅谈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王峰
12.客运挂靠车辆司机劳动关系的确定熊春莲
13.论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的关系雷芸
14.案件实体监督的难点与途径吴晓栋,张兰锋,黄心灵
15.交通肇事后积极施救但由他人顶罪是否构成逃逸李志民,袁莉
16.浅谈职务犯罪的有效讯问倪林炜
17.聚众斗殴罪主体若干争议问题探究秦爱榕
18.受贿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奚伯荣
19.利用影响力主体刍议龚海华
20.网络舆论下的司法公正廉洁及两个悖论的提出付继博
21.公正廉洁司法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杨圆圆
22.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免刑判决率高的原因及对策张鸿俊,徐栋荣
23.检察机关执行监督争议吴迪
24.简论激情犯理论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从一起案例谈起张晗
25.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取证上的关系向光华
26.浅析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民事责任刘盈梅
27.连锁性教唆犯未遂状态刍议——以大塚仁教唆犯精细化分类为考察对象张志启
28.浅论"准五服以治罪"易丽
29.发挥案管部门作用力促司法公正廉洁黄心灵
30.检察机关处理非涉检案件柔性监督工作办法初探于(韦华),谷荣
31.试论检察机关办案的三个效果的评价标准舒隽英
32.对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曹琳
33.生物物证与案件现场探微丁宁
34.浅析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胡春媛
35.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法律保护孙野
36.关于醉酒驾驶的成因与解决探讨向河铭
37.该由谁为死亡无名流浪权索赔?叶优子
38.浅析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牛牧
39.建筑企业人才资源开发途径探析郑文开
40.海南乡镇政府形象现状调查报告徐艳晴
41.新时期年轻干部提高群众工作本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孙铁民
42.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周娟HtTp://
43.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周承群
44.马克思的哲学原理思想研究叶念
45.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甘乐平,陆元兵,陈科,张友良
46.处理好关于农村土地的问题——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王俊强,王永
47.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裴莉
48.法律秩序与市场秩序下的交易——读《美国史上的市场与法律——各利益间的不同交易方式》胡茵
49.浅议胡雪岩"人本位"的经营哲学陈颖燕
50.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试述农民利益保护李月明
5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析谢道波
52.概述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罗玮
53.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成才教育张丹,张博
54.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郭瑶
55.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在校课程的满意度——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周蓉
56.论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安春荣,李忠华
57.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李尊实,王莹,梁明艳
58.浅谈新时期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发展吴成霞,徐芬,高杨
59.多媒休与中职英语教学徐麦姣
60.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蔡芳
61.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范倩
62.改革开放后我国留学政策的发展及思考任少飞
63.切实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浅析高职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志林
64.试析公司合同理论适用王海燕
65.论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吴燕
66.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张洋
67.论经济法程序与公益诉讼陈巍
68.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分析韩光红,喻剑
69.浅析商标的国际保护马斌
70.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特点及原因分析江烨,李国平
71.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发展的重点程少卿
72.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探析刘星
7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姜雯雯
7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证明文件冲突的效力分析曹荣川
75.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与政府的管制政策刘文斌
76.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蒋文静,韩新明
77.江西省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何松
78.桂林产业发展的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严艳荣,赵相忠,张宁波,曾小刚
79.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张金星,李瑞临
80.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李剑春,刘烈辉,吴群
81.浅谈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春艳,陶建辉,李帅帅
82.浅析我国西南地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李晓薇,王继鸿
83.后TRIPs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博弈张晶晶
84.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和评析龚健,唐长久
85.效率工资假说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鞠岩,宋传海
86.财政支农对中部六省农村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段东生,庄作江
87.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优化策略探讨莫许慧
88.全面收益观下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用探讨陈琴,王宜刚
89.略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杜薇
90.应收账款风险的规避机制研究田凤欢
91.黔中经济区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郎贵飞
9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浅析李明宋
93.浅析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常见误区及改进策略汪燕
94.会计内控到企业内控的发展历程李岩
95.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现状的分析曹镇洁,林秀云,章彪
96.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熊伟
97.市场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运用刘鸣孝
98.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苏禹
99.物业税:前途光明道路坎坷朱江艳
100.小议会计核算谨慎原则李岩
101.基于PDCA循环的生产车间绩效管理研究叶中俊,张强
102.浅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交通企业绩效管理郑继媛
103.电子政务的复杂性研究进展杨咏梅,李云雁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包括德智体美等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发展。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方面的课程教育。随着改革的进行,德育方面也是得到了更多的注重,教学的目标也得到了更明确的确认,因此德育方面的教学应当增加时效性。以先进的思想为基础,教育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为社会主义做出自身的贡献。
一、精选教学内容,努力与专业结合
教学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不正确,学生的兴趣比较低,效率比较低,成效就比较差。因此教学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努力与专业相结合。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都会感觉知识的储备量不够,有些方面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做。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专业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提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有些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会去实习,然而生活经验不够,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在德育课中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加从容的面对实习。例如: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时,教师讲解“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列一个清单,是关于学生自己一周的生活费计划清单,接着让学生列出自己一周前的生活费用消耗情况清单。学生在列过计划之后,再回想自己的消费情况,能够明白自己在哪些地方有浪费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应当更加合理的规划。这些贴近生活的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对于生活有着规划,为以后能够确定生活目标坐下铺垫。
二、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德育说服力
实践教学是应当注重注意的,因为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机构,中职学校更贴近于社会,学生提早进入实习阶段,更快的适应社会。那么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入社会初期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能力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那么初入社会的学生会显得茫然。例如:在教学“机械与设备”时,教师应当让学生首先将基础知识方面牢牢掌握了,因为只有有了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接着要让学生明白机器是一体化的,不是单独零件发挥全部功能,需要学生们共同去合作完成,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哪些细节方面,如何灵活的运用机器。老师还可以通过网上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一些社会形势。例如: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时,要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重要的资料,让学生有着初步的了解,接着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一次,去“面试”一次,这个面试可以由教师组织,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就业的情形。注重实践的相关教学,才能提升德育的实用性,增加说服力。
三、开展团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在社会中只有合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正如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因此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也需要合作。例如在核电商务与旅游专业上德育课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德育课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去调查一次旅游的满意度,来认知在实践中,旅游过程中应到注意的方面,有哪些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但是在汇总报告时,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综合多个人的建议,最终完善出一个实践报告。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完善,在不断的讨论中学会如何去在团队中与其他人相处。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课中,让学生共同操作一台机器,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机器是一个整体,独自一个学生是不能完美的操作一台机器的,学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机器的功能。展开团队教育,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后自然也会学习如何更好的在团队中发挥自身能力。
四、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是最为重要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践做铺垫,为实践指明一条方向。然而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情况,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没有彻底完善,因此面对这些体验时,如果有一些负面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对于身心的成长是有着阻碍的。因此在注重体验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情绪。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课内的实践是有限的,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体验,接触社会中的积极方面,才能更好的发展身心。学生从社会中调查职业道德的现状,学生需要自己去写调查报告并且加以总结,在学期末还可以将所有的报告拿出来进行一次汇总,让学生去总结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在健康的体验中,心理的发展逐渐完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中职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作为培养一线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者:徐春梅 单位: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55-02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说到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种理论思想的本身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是正确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那么,这种思想必将被人民所利用,必将具有传播的动机和需要。而传播一种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可以将理论变成实践,改变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论思想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人民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x理论思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大众公认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理论思想,为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播理论思想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正独具鳌头,发展速度让其他行业望尘莫及。我们可以认为,理论思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迎接这个挑战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的工作重点。而网络世界中,青少年的人数占了一大半,所以,高校如何把握这个机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网络世界的人群众多,本文就将重点放在了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类人群身上进行讨论。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与理论思想传播的有关因素
与理论思想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有利的因素,又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对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实,理论思想是一种学术色彩很浓厚的理论,当代的大学生大都浮躁,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去感受的魅力,所以,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做出相应的措施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1.理论工作者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能否理解理论十分关键。上文提到,理论思想是一种学术色彩很浓厚的学科,所以,单凭学生个人是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哲理的,这时候,理论工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理论工作者的作用重大,我们更要注重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可是,实际上,并不需要我们深入的调查,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水平良莠不齐。例如,我们在网络上或者一些杂志上面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章,只要我们用心阅读,就很容易发现大量的问题。有的作者自己本身对理论的理解就有偏差和错误,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出来误导消费者。还有的作者写作功力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无法深入地探讨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关系,一旦深入就会显得毫无逻辑和说服力。另外,还有作者自身的能力不足,他们发表的作品整篇都只是无力地空喊口号,空洞无物,根本没有任何有力的理据来让读者信服。其实,不用我们调查,很多大学生已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大学生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经典,所以平时他们吸取理论思想的渠道就是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等,但是由于理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高低不齐,大学生很多时候看到的作品都是空洞无物的,逻辑存在问题的,或者理解有误的,这些作品的存在很容易误导大学生,让他们对理论思想产生错误的理解,又或者会影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学生对的接受程度。
2.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各种思想的挑战。根据数据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网上存在很多不同的非理论思想会严重影响到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社会的思想发展都是比较单调的。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过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不同的理论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这一时期群众的接受程度也变得更多样化,一些人更愿意去接受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工具,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想狂潮也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思想体系,例如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等。随着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些多元的思想潮流更是得以更加迅速地传播和普及,对理论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威胁变得更大。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理论思想产生了质疑,因为市场经济与理论是有一定矛盾的。而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肯定会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一方,就是支持市场经济而排挤理论思想。通过网络传播平台,这种质疑和排挤更是迅速和进一步地放大,极大地影响理论思想的正确传播。
3.多样的网络环境让理论思想缺乏存在的空间。目前是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秒钟,网络世界都会产生无法计算的信息数量,在这些不断涌现的网络信息中想要让理论思想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一部分是用来看视频,看娱乐;一部分是用来玩网络游戏,消遣时间;一部分是进行网上购物;其他的就是用来聊天、学习、查找资料等等。每个学生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上面所说的各种娱乐方式就已经占据了他们使用网络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大学生都是利用各种零碎时间上网的,所以这些娱乐方式肯定会挤占了他们阅读理论思想的作品的时间,挤压了理论的传播空间。
二、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理论思想的有效传播
面对种种的挑战,我国应该如何从中发现机遇并且利用网络环境将理论进行有效的传播呢?接下来,笔者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1.积极运用网络,定期举行网络会议。跟高中、初中不同,大学生更多的时间不是在课堂上度过,他们有更多空余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他们的时间支配更加自由。这个带来的坏处就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空闲的时间,将大家聚集起来进行理论思想的传播。所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也应该紧跟步伐,多多进行网络会议,通过网络来交流。大学生的手机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随身携带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很快地找到大家并且聚集起来。
例如,班主任或者是班长可以专门在微信或者是QQ上建一个群,然后定期在群上召开网络会议。在召开会议之前先提前通知会议时间,要求召开会议的时候大家都要在线。然后召开会议的时候,支持人就可以通过语音等直播的方式进行会议,传播理论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传播,的确比线下传播要有效率得多。
2.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利用网络传播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线下的理论实践,来巩固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要求带领学生参观理论的作品展览馆,博物馆等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有关理论的调查项目,让学生自己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分享。榱斯睦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教师可以把调查项目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的动力。教师要经常举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行动上理解和接受理论思想。
3.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要实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提倡了很多年,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只会制作单调的PPT这个阶段。其实,现在上课可以直接利用网络上面的视频教学,还有更先进的PPT展现形式,已经与单调的PPT不同了。教师要实现教学工具现代化,就一定要掌握新型的教学工具,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紧跟教学前沿科技。否则,教师难以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思想讲解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不仅要更新教学工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更新。通过构建的网络分享平台,教师可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学生交流,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线上模式来交流。课堂的实践是有限的,而且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敢在课堂上面提出相关问题,教师也没有很多时间来逐一回答学生的问题。所以,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匿名提出问题,老师利用空闲时间来解答。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双方都比较方便。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之下,理论流派必须加强忧患意识,正视这一次的挑战,抓住巨大的机遇,维护好理论思想的主导地位。防止非理论思想或者是反理论思想的反扑,也防止西方流派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侵蚀;加大理论思想的传播力度,加深人民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和哲理的理解,强调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传播,让其成为往后传播理论思想的主力军,成为理论思想的守护者、宣扬者和理论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杨坤.大学生理论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12.
[3]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92
[4] 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