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成本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值。利润的高低是受收入与成本决定的制约,而成本主要是由生产成本与税务成本构成。生产成本降低的对面就可能是管理成本与技术成本的提高,且在一定时期达到一定程度后较难找到降低空间,继而投资者与经营者就把主要的目光转向降低税务成本,将其作为重要的渠道来开辟。
一、降低税务成本的中性形式
降低税务成本的中性形式是指纳税义务人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或缺陷,规避或减轻其税收负担的非违法、不能受法律制裁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它既不合法,亦不违法,而是处于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状态,即“非违法”,通常称其为“避税”。
避税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减轻了纳税义务人的税收负担,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国家针对避税活些动暴露出的税法的不完备、不合理,采取修正、调整举措,也是国家拥有的基本权力,这正是国家对付避税的惟一正确的办法。如果用非法律的形式去矫正法律上的缺陷,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国家不能借助行政命令、政策、纪律、道德、舆论来反对、削弱、责怪避税。
(一)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
避税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利益的驱动,避税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本身的漏洞。如纳税义务人定义上的可变通性、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税率上的差别性、起征点与各种减免税的存在诱发避税。
2.法律观念的加强,促使人们寻求合法途径实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税收环境中,纳税人会倾向于用金钱贿赂政府官员、用美色引诱政府官员、用人情软化税务官员、靠背景和托关系向税务人员施压等不正当途径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纳税义务人避税行为的国际化,促使国际避税越来越普遍。产生国际避税的原因是沉重税收负担、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和运用不同、各国间课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各国税制要素的规定不同、各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方法不同、各国税法实施有效的程度不同、其他非税收方面法律上的不同。
(二)避税的特征
避税与偷税相比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非违法性。避税是以“非违法”手段来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的,它没有违法,从而不能采用像对待逃税行为那样的法律制裁。对避税,只能采取堵塞税法漏洞,加强税收征管等反避税措施。事实上,究竟何为“非法”,何为“非违法”,何为“合法”,完全取决于一国的国内法律,没有超越国界的法律的统一标准。在一国为非法的事,也许到另一国却成了合法的事。因此,离开了各国的具体法律,很难从一个超脱的国际观点来判断哪一项交易、哪一项业务、哪一种情况是非法的。
2.高收益性。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它一定能给纳税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与违法行为的偷税的风险性极不相同,避税基本上可以说极低风险或无风险。
3.策划性。由于避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况且现行的税法制度和征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做好非违法的避税,一定要有策划意识。首先,要了解税法,尊重税法;其次,要了解税法的漏洞或缺陷及征管中的漏洞;再次,要对自己的企业经营进行妥善安排,使之符合避税的要求;最后,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和其他法律知识,才不致于将避税变成了逃税。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经营者铤而走险采取了降低税务成本的偷税等非法形式。偷税,即逃税或称税收欺诈,国际财政文献局《国际税收辞汇》上的解释为“偷税一词指的是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即纳税人缴纳的税少于他按规定应纳的税收。偷税可能采取匿报应税所得或应税交易项目,不提供纳税申报,伪造交易事项,或者采取欺诈手段假报正确的数额”。《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偷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非法性,即偷税是一种违法行为;二是欺诈性,也就是说,偷税的手段往往是不正当的。这与避税完全不同。
二、降低税务成本的积极形式
降低税务成本的积极形式是指纳税义务人依据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采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享用优惠条款,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合法行为,通常分为“节税”与“转税”两种形式。
(一)节税
节税与避税的区别在于节税符合政府的法律意图和政策导向,是应当鼓励的一种税收行为,而避税相反。节税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实现途径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和减免税政策。节税与“非违法”的避税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合法性。从法律角度看,避税是采用“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而节税则采用的是“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其合法的最主要标志就是节税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而优惠政策本身并不是税法中的漏洞,它是立法者的一种政策行为,节税者的节税行为符合立法者当初的立法意图。
2.道义性。避税则是利用税收立法上存在的漏洞或不完善之处,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在道义上通常有不正当之嫌。节税是充分利用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符合国家调整产业导向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
3.趋同性。避税较多地受制于税法和征管漏洞或缺陷,而这些漏洞则是税务当局当初始料不及的,也是在未来的立法和征管中要加以克服的;相反,节税则是立法者和税收征管者希望纳税义务人去做的,纳税义务人的节税行为几乎完全在税务当局的预料之中和期望之中。
4.调整性。节税的关键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此,纳税义务人要能灵活应变,有敏锐的洞察力,想方设法通过经营决策的调整达到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
避税和节税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节税是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而避税则是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纳税人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在降低税收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和违法造成的税收处罚)而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会尽量利用现行税法,当然不排斥钻法律漏洞;而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贯彻立法精神,必然反对纳税人避税的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税法,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开展此类活动。因此可以说,对节税和避税的严格区分,仅仅是体现了一方当事人即政府的意志。如果考虑另一方当事人,则这种区分不仅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在实际中也难以操作。由于避税和纳税筹划之间界限相当模糊,对于一项节税计划中是否有避税因素,常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转税
转税是税负转嫁筹划的简称,它是指纳税人在不愿或不堪忍受税负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价格或降低价格等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消费者或供应商的行为。
转税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转税从本质上来说是纯经济行为。偷税、避税以及节税在性质上属于一定程度上的法律行为,只是有“违法”、“非违法”以及“合法”程度上的不同,而转税则是纳税义务人通过价格自由变动的一种纯经济行为2.转税能否成功取决于价格。没有价格的自由浮动,转税也就不存在。由此可见,价格自由变动是转税赖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商品供求弹性的不同所导致的价格对厂商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消费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嫁税款归宿的方向和程度。
3.转税不影响国家税收收入。逃税、避税和节税的结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只是避税是被迫减少,节税是主动减少,而转税的结果是导致税款的归宿不同,不一定减少税收收入。
三、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意义
降低税务成本的筹划即纳税筹划,主要是站在纳税人角度而言,进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违法的、合理的方式以规避或减轻自身税负、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以及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纳税筹划主要包括避税、节税与转税三种筹划形式。纳税筹划不仅能减轻企业的税负,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因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少缴税和缓缴税,但这一目的达到是通过采取合法或不违法的形式实现的,而要使这一形式的有效实现,纳税人就必须熟知税法,搞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在此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提高了其纳税意识。
(二)有利于实现纳税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纳税筹划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税收成本、实现节税功能,还可以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显性背后的隐性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而税法陷阱的存在,又让纳税人不得不小心,否则会落入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这也是政府反避税的措施之一)。纳税人一旦落入税法陷阱,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影响纳税人正常的收益。纳税筹划可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不缴不该缴付的税款,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
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有利于国家税制的日趋完善
纳税筹划是针对税法中的优惠政策及税法中没有规定的行为而进行的,因此在税务人员进行税收征管过程中会针对企业进行的纳税筹划工作而发现税法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反馈可作为完善税法的依据,有利于税法的逐步完善。
参考资料:
第一,根据施工图纸,由专业人员按施工部位编制工程预算书(相当于成本计划);
第二,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第三,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原因。
第一阶段,编制施工预算书。笔者认为这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成本控制的依据,一部科学的预算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坏,但目前多数施工预算仅是各种数据的汇总,只适合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对过程生产却起不到指导作用。比如,某项目开工前预算书表明需用钢材500T,但却不能说明某个部位所需钢材数量,施工人员只能根据总量控制原则编制采购计划,如过程管理不善,很可能出现总量已用完,而项目未完工的情况,但为了完成项目,却不得不继续采购,因而,超计划采购已成定局,但为什么超支却没有原因。
因此,施工预算需要改进,分部编制的预算对成本控制才有指导意义,比如要建一栋住宅楼,预算书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基础部分(包括临时建筑),要详细列明为完成基础所需的一切项目,包括材料的种类、数量,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信息,以明细到每个工作面为原则。
2.主体部分,此部分内容最为复杂,需要根据实际施工部位的先后顺序编制预算,要分出每层的梁、柱、板、围护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人工、机械、周转材料等数量,如基础以上部分为标准层,只需计算一层即可,反之,需重新计算。
3.装修部分,要列明每一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信息,比如,对于抹灰工程,需列明所需水泥、砂、石等与抹灰有关的材料数量、种类,列明所需机械的种类及数量。
4.水电安装部分,如上所述,列明各部位所需材料、人工、机械等的信息。
总之,施工预算的编制以“按施工程序,明细到部位”为原则。第一阶段的完成,为施工生产制定了标准成本,同时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能够将可能发生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工作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开工前的预算书是根据图纸计算得来,而施工过程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等偏离图纸的情况,因此,需对设计变更(或洽商变更)重新计算,并修改原预算书相关内容,始终保持施工预算的可依据性和指导性。
有了成本控制依据,即可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依据施工预算书及施工组织计划,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思想是,依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各部位成本数量,在实际与预算的对比中查找原因。
以原材料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控制,如基础施工时需要购进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项目部技术人员根据进度及实际工作量提出材料需求计划,以满足计划施工部位为原则,且需注明所需材料计划完工部位。材料采购部门,对比施工预算,当需求计划小于或等于预算书有关数据时,编制采购计划,开始进入采购程序。材料进场,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实际领用时,需项目负责人签字才可办理出库手续。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监督施工过程了,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的使用严格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违章操作的代价很可能是材料浪费,材料浪费就意味着计划超支,这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事实。
若材料入库、使用均未出现问题,但却未完成计划部位时,就需要考虑标准的问题了,这时候需要汇同预算编制人员、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实际施工人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若问题出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避免主体部分再出现类似问题,若是标准的问题,则需尽快修改标准,若遇特殊情况,就需要启动应急程序了。通过上面处理,我们把成本隐患控制到基础部分,且为今后标准的制定积累了数据,为编制更合理的施工预算提供了条件。
再以抹灰为例说明第二阶段成本控制过程,如某项目某天计划抹灰600平米,需要施工人员和材料控制人员就所需材料进行计算,但最终以施工预算书数量为控制依据,办理限额领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发现材料是否够用,若无法满足需要,则需执行上面所提程序,汇同各有关人员查找原因。
第三阶段,项目完工,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项目完工时,计划成本由最初预算成本加(或减)变更签商部分的预算成本构成,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问题。如钢筋要比预算成本超出4个百分点、只要石料超支必然出现砂料超支的情况等。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前言
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竞争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工程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工程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改造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精品工程,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1、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从培养“复合型”的工程预算人员开始。所谓“复合型”的工程预算人员,是指能够熟练地按施工图纸、工程合同、地区预算单价和上级有关规定,规范地编制工程预、结算。同时又能按照上述资料与规定,结合工程施工条件、技术难易、工期长短、市场劳务与主要材料价格预测以及本企业的技术、设备特色和具体工程任务情况等诸多规定的可变因素,提出工程保本价位和符合当时建筑市场行情的利润期望值,供企业决策层确定标价的参数。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有市政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很合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民营、私营企业的高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对本来就人才优势不足的城建企业特别是国有市政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别单位对经营、技术人才用时重要,用过不要,对人才的重视没有持续性。另外,国有市政企业内部经营性、技术性人员的工资报酬远低于市场上的民营企业、事务所和房产公司,使得这些人员纷纷跳槽。近年来,市政国企已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出台了有关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办法,提高了相应人员的地位和工资,这一举措对于人才流失的控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但是改革的力度还要加强。
2、做好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科学地进行工程投标是一门科学,当前的城建市政市场“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竞争和不规则的运作,但随着招投标法制的健全,这些违规操作将会得到遏制。在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市场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投标,争取中标,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我认为投标单位应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先进的施工方法、一流的管理水平、相对合理的工程报价和工期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企业精干投标队伍
投标的前期工作首先要认真做好资格预审工作,确保通过资格审查,其次在通过资格审查后,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招标文件针对工程规模、特点、中标机率、是否盈利等问题进行招标评审,确定是否参加投标。在人员构成上要专业配套,选配一些精通预、结算业务、掌握招投标知识、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人员,并负责为决策层提供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通过对市场的综合分析和对本企业的经营实力及经营目标的权衡,最终完成投标文件。
2.2结合“企业定额”,做好工程预算
我们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量清单报价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计价模式,与传统的“量价合一,固定取费”计价方式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工程量清单报价,“量”是统一的,竞争的是“价”和“费”,这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要获取利润、赢得中标必须要制定自己的“企业定额”。即:
(1)工程实体消耗定额,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材料的定额消耗量;
(2)措施消耗定额,包括模板的配置与周转,脚手架的合理搭设与拆除,机械规格的合理配置等措施性项目;
(3)分项工程建筑产品价格表,即建立详细的材料数据库:市场材料台账和人工单价台账;
(4)工程费用定额,即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详细项目。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应是以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为计算依据,只有这样,企业的报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才有利润。
2.3结合工程特点,巧妙报价
通常在工程项目总报价基本确定后,适当调整报价内部各个部分的比例可以更好的提高工程效益。支付条件良好或能够早日结账的项目,其报价可适当降低,前者如政府项目或银行项目,后者如场地平整及土方开挖等;预计工程量会不断增加的项目或设计图纸不明确的项目,单价可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以多获利润;工程内容解说不清楚的项目或预计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其单价可适当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也会减少。有些项目在报价清单中是以暂定金额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项目有的在施工中可能不做,也可能做的数量比清单中要大,可根据工程特点和类似工程经验,分析确定其报价。
3、加强合同管理,努力做好施工项目合理索赔
随着工程量清单报价法的实施,施工方要对工程量重新进行计算和审核,认真做好签证。目前较薄弱的环节在于对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及合理索赔方面。现在的工程大多实行固定价合同,结算时只能对设计变更作增减,所以充分挖掘施工合同的内涵,合理索赔就显得很重要。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在成本治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3.1合同管理施工合同
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共同遵循的法律文件和技术、经济文件,是工程概预算最终确定的重要保证。市政工程结构复杂,投资大,同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合同执行期长,合同内容多。因此,施工合同除了工作范围、工期、质量、造价等一般条款外,内容还涉及保险及税收、文物、专利等多种关系和因素。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应全面考虑,仔细斟酌每一条款,否则,可能造成合同履行的重大损失或失败。施工企业要认真组织施工,保证按期按质竣工,全面履行合同,由此才能全部结算工程价款,从而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并赢得良好的信誉。
3.2索赔
索赔是合法的所有者,根据自己的权利提出对某一有关资格、财务、金钱等方面的正当的权力要求,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边缘科学,也可说是一门“艺术”。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劣势地位,业主却好像高人一等,常常提出一些有悖技术规范和常理的要求,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业主,施工企业更应做好施工记录,拿出依据向业主提出索赔要求。施工企业要善于收集、整理与施工索赔有关的依据和资料,如施工合同、图纸、招标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隐蔽记录、双方来往函件等。施工索赔应以书面形式通知业主,内容一般为:
(1)索赔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具体情况的简单描述。
(2)索赔事件在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中依据条款。
(3)简要说明对索赔事件的及时记录,发展动态及对工程成本、工期、工程质量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后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工程中标价格普遍较低,所以在施工中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是建筑施工成本。
1施工成本控制依据
1.1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工程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两方面,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施工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实现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
1.3进度报告
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工程实际的完成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了实际情况与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
1.4工程变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变更,工程量、工期、成本都必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就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随时掌握变更情况。
2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2.1建立成本管理组织机构,构建成本控制体系
确定企业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的部门和责任人,成立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并制定各部门职责,明确项目部及各专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人。要坚决克服责任不落实,成本只在口头上控制的现象。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责任感,相应地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包括用人权、财权等。
2.2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
成本核算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会计、统计等手段,对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耗费进行核算,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财经制度,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只有通过严肃认真、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核算,驱动各方面利益。
2.3编制目标成本,下达成本控制责任指标
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已签订的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市场价格等相关资料,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实际的内部目标成本,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依据,下达到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有关费用与相关责任人的关联程度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实行全员控制。
2.4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施工组织计划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施工环境确定完成施工任务。
2.5做好成本事前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结合企业施工技术条件和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测。成本预测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和途径,为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2.6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
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除了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外,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材料费控制;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的控制;间接费用的控制;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措施;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措施;质量成本控制;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2.7在竣工验收阶段,应抓好每个单项工程的完工清算和整个项目的竣工决算
当整个项目完工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搞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时,必须认真清理实际计量及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认证工作。工程计量人员要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直接成本并与预算成本对比,以发现是否存在中标定额外还需业主签认的费用,预算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对,相互补正,以免漏项,确保取得工程结算收入,财务人员应扎扎实实进行材料及固定资的清理,加强对各种应收账款的追讨力度,避免损失。
2.8规避客观因素引起项目成本的增加
二、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成本控制不等同节约,怎样把每一分钱都花得有实质意义,是我国企业在新的竞争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漏洞,挖掘内部潜力,寻找尽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对化工企业来讲,以前的成本管理是以节约为衡量标准,但按目前先进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应从公司大的方向去实施,不再是单纯的减少成本,而是在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成本控制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首先,对控制成本最终意义认识不清。大多数企业都认为成本是越低越好,所以不管不顾的降低企业成本,甚至耽误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的不到保证。其次,对成本控制的内容和范围认识不清。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环节的程序,控制范围没有包含企业的规划、采购、销售等环节,现金管理、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也未纳入控制内容,控制过于局限。
(二)控制方法落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当考虑化工产品特殊的化学性质,进而进行严格、特殊的库存管理和运输等,而不应该只为追求低成本而忽略生产安全问题。
(三)成本核算分析被轻视。企业对成本核算分析并未过多看重,成本核算分析基础不成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①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③成本核算分析应用不够
(四)成本控制环境混乱,控制机制不全。首先,企业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不完整。由不同的部门共同进行成本控制,这样就会导致没有主心骨,控制过乱。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会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导致信息滞后,从而影响生产进程。。其次,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积极性不高。最后,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要使成本控制进行的更顺利,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的财务人员普遍比较松懈,专业知识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其的要求。
三、现代化工类企业成本控制实施建议
(一)化工类企业关键部门改进措施
1、增加对公司生产中心的关注度。化工企业如果想要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就必须先完善生产机制,从根本上促进成本管理的高效进行。企业应该让每个员工都增强成本控制意识,提高生产中心在企业的地位,使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共同针对同一个问题合作,实现对公司成本的共同控制。
2、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了核算方法,就不能随意变动。
3、提高生产部门成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生产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成本的高低,只有员工本身的节约意识增强了,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企业成本降低的可能。
(二)企业整体角度改进措施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改进基础设备的配置,使其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任务上发挥更大的效益。着重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其次,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更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以此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成本控制技术的发展,必要时,要不断引进新技术,革新本公司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加深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成本观念的灌输,增强其成本控制意识。
四、结论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化工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对其他制造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活动的范围角度,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的各个阶段和流程,针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完善公司生产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过高,资源浪费的局面,进而增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只是化工企业,对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基础是利润,减少企业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减少企业成本有很多因素组成,但主要是如何科学进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减少成本并不是一味减少企业职工工资,减少引进生产资料,这些有时候可能更不利于企业科学的发展。主要就是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管理模式,目的是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激发员工正能量,让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1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1可选择性
成本控制有多种因素组成,在机械制造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式,根据机械制造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科学发展,让企业向优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成本控制,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1.2全面性
全面性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特色,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等,都需要科学的进行成本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占有一定比例,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控制,要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资金支出,让每笔资金支出有一定意思,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加强各个环节成本控制,是提高整体成本控制的基本保障。
1.3连续性
成本控制必须有连续性,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要与企业生产一定重要,需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持续进行成本管理总结,成本管理长期科学抓,持续到生产各个环节,要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科学的进行企业成本管理,让成本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要科学的指导,连续的抓企业成本管理,让机械制造企业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
2机械制造个业成本控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控制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经营者一般注重生产、销售、核心技术研发等重要领域,对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成本,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都有浪费现象,长期下去,也是很多的资金支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效益非常好的时候,不是很在意企业的成本管理,认为浪费点不是大事,但情况往往是越来越严重,想节约成本,进行科学管理,不是短时间能完成,这与企业的管理有很大关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企业员工有核心力,反之企业职工没有向心力,企业长期一定要破产,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成本控制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这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2.2成本控制管理信息化手段缺乏
成本控制必须科学的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现代化管理信息手段得到了提高,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够、思想准备不足,造成信息技术在降低成本上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地发挥。机械制造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大量的信息交换存在于它们之间。然而山于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工管理信息分散、各部门之间不及时共享,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3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3.1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准绳,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基本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写在管理制度上,体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树立成本管理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成本管理的内容、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用全而成本管理理念作为指导,加强成本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3.2降低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
降低材料成本不是买不合格的原材料,主要目的是减少材料的流通环节,所有的材料都争取是合格厂家直接购货,减少流通环节,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不是减少工人工资,要科学规划用工的人数,企业不能养闲人与懒人,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最大潜能。3.3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自动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工人生产过程中要依据产品设计,如何改变产品设计,提高工人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流程起到技术保障。
作者:姜毅婕 单位: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宋文胜.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J].中不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8).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思路传统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
上目标利润来制定产品价格,其理由是企业必须获取足够的收入以补偿全部成本并创造利润,我国多年来就是使用这种定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传统定价方式的不合理表现得愈加突出,它既没有考虑到成本产生的科学性把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从成本中剔除,也没有考虑到顾客能否愿意接受,就把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的利润强加到顾客身上,形成其必须支付的价格。这样制定出的产品价格,其结果只能是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
创新思维下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即考虑到产品组成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兼顾到顾客的选择与需要。它是建立在模式市场的基础上,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目标价格扣除企业补偿经营成本边际贡献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的目标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目标成本又可以理解为“顾客容许成本”或“市场价格驱动成本”。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这种方法考虑了产品质量、性能及市场定位,使产品更具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的计算程序
1.搜集市场信息,确定模式市场
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被顾客所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性能及服务价值。通过确定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了解对手情况,把产品放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从而确定出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指标
目标利润是指产品批发提供的用来补偿企业经营成本的边际贡献。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其目标利润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对目标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其最终都体现在目标成本之上
3.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构成
对目标成本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目标成本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三个阶段一狭义的目标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负担的合理成本。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首先是行成本,目标成本还应陔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它是汇合企划、生产、销售各环节信息.通过精确的调查,专业的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管理失误硬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是一种应该或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分为材料、丁资、可控费用。’i个部分,对各责任部门分解考核
1.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
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可视为目标变动成本,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的消耗材料成本,它包括合理的消耗损失。对于具有连续性生产的化T企业.前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后道工序的生产原料,所以要逐步制定每个产品的目标变动成本消耗材料的价格可以是下一季度原料的预计进料成本,也可以是上一工序产品的内部结算成本。
2.工资目标成本
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工资最能有地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做法习惯把工资分为直接人工、检修人工和管理人工,但它不能直接反映由于降低成本,节耗消耗而获取的利益。针对部分企业“重产量轻成本”的传统思维,可以把工资划分为产量工资和成本工资两大块,及时根据其变动成本和可控制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使职工直接感受到由于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3.可控费用
1)对成本进行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为企业创造高效益。企业高效益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用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加员工福利,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
2)可以让企业在经营上管理的到进步。带动了企业发展。作为牵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过程的始终,起到了带动全局的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和、费用支出,提高企业成本信息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内部使用者进行分析决策,为进一步制定产品价格、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商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新形势来看,企业的整体发展形势都表现得很好,大多数商业企业也都在新形势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并非完美无瑕,还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比如落后的成本管理理论、成本管理措施不力、不商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束缚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具体如下:
1.企业对成本意识淡薄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商业企业的成本发生是从商品采购、储存直到最终销售过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而目前企业的管理却往往以商品的流通为中心,只注重对企业流通成本的管理,却忽视了商业企业内部流通部门外的费用发生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忽视了在采购储存,销售过程中的管理环节。促销环节等发生的较大的成本费用,对商业企业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传统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已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商业企业对服务成本的漠视以及大量广告费、开办费等的发生使商业企业无法考虑全面发展的竞争战略,加之不能将生产,批发,零售一体化,致使商业企业面临着产品积压资金沉淀的问题,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商业企业效益等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成本控制措施不力
从当前的形势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有的企业甚至以“拍脑袋”的形式来制定目标,成本控制缺乏具体指标,成本领先带来的收益无法量化。有些企业对成本控制没有时效性,虽然明确了成本控制目标却没有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成本目标太过简单粗略未逐层细化分解,也未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无法考核成本责任和目标实施效率。在绩效考核中企业管理层只注重形式走过场,成本控制工作绩效和薪酬等方面相脱节。管理层的失职进一步导致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造成员工事不关己的工作态度,对于成本是否合理的问题既无压力又无动力,位于生产一线员工的创新能力未能受到激发,长期下去则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受损。
3.商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商业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些成本管理框架,但由于其成本管理定位于服务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不准确,同时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缺失,因而忽略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缺乏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管理决策,这些使得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只有形式,而实际效果不理想,更不能实现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部分商业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时,因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认识,尤其是只关注产品的流通过程,没有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考虑,没有意识到从商业企业整体进行成本管理控制,使建立起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
三、加强对商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1.提高成本管理认识
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是突破成本管理的关键成本降低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能片面地节约、节省成本而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对成本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在因素。例如企业可通过推出新产品来拓宽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不能在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上节省投入。为了能在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应该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开发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提高价格、扩大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节能降耗的目的。
2.增强成本控制监督力度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成本监督与激励机制,成本管理的执行效果不显著。有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各项制度形同虚设,比如有的企业不相容的岗位未进行分离,不能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为了打造并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成本控制主要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获取企业自身及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料,成本控制手段由原来的简单成本控制转向战略成本控制,制定适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规划,并加强成本控制的监督和执行力度,企业应对各部门下达年度成本控制指标,并将成本责任进行分解,最终具体到部门和个人.使相关人员签订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评价。设立激励机制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实行奖罚分明制。
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企业要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理念
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被看作是一项整体与全局的系统工程,是把企业成本管理当做全面、综合、持久的系统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的系统理念。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商品的购、销过程,而是要将视野扩展到商品的市场需求分析。要严格将商品成本控制到一定的范围,要强化成本系统管理,对成本系统进行细分,以便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决策范围的分析,可以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自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出现了一系列变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促进了经济转型。为适应大的背景环境,以及工业企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各企业必须改进自身管理,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规范成本支出环节,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新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这种新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可以在总体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杜绝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从而降低生产总成本,获得高额利润,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1.2成本管理是工业企业利润的“守护神”
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法则之一,先进的成本管理既不损害产品质量,又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因而,应当引起企业管理的重视。如果企业不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很容易会消耗企业实力,使企业陷入财政危机,造成生产经营的困难。根据“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这一基本公式,可以得知,成本管理对企业利润的重要性。
1.3成本是工业企业定价的基础
价格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低价策略,当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低价产品更有竞争优势。然而产品的定价受制于成本,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缺陷就在于常常少计复杂的、低产量产品的成本,而多计高产量产品成本,从而使成本信息不真实、不相关,产品定价不符合实际。而作业成本法大大提升了成本信息的精确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管理决策。因此,想要实行低价策略,就必须要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由传统成本核算法向作业成本核算法转变,把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取必要利润。
2.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是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监督、核算,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成本的核算则是最基本的一项会计技术,是每一个会计都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着许多问题,成本核算会计体系不健全,与企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2]。
2.1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不合理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长远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从企业的自身特点与各类成本核算方法综合考虑,规范生产成本的核算,形成契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核算的实际当中应当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根据其要求设置相应的配套文件,如账簿、表格等。同时,生产成本明细账应当具体到每一个细节,如材料采购的时间、价格等内容,不能大而无当。
2.2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降低成本是传统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只好发扬“节俭”的传统的美德,减少投入。这样一来就忽略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与传统成本管理不同,战略成本管理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注重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从产品的制造成本管理向产品总成本管理转变、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在遵循生产规律的条件下,解决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缺乏管理会计核算
我国工业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许多企业仍然缺乏管理会计核算的人才,没有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部门,管理会计核算混乱无序。管理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企业决策有重大意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将单位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决定企业最低销售价格,以低价吸引顾客,为企业创造利润。由此可见,企业必须要实行成本核算。
2.4缺乏现代化管理干预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成本管理更加先进。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准确率高、分析力强,储存量大的优势,能够使会计成本核算更加方便快捷,而有些企业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会计的成本核算管理当中仍然采用落后的方式进行核算,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不能及时准确的取得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影响企业发展。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因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而惨遭淘汰[3]。
3.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工业企业要想在市场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针对现有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努力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会计体系。
3.1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成本核算有直接的影响,素质高的人员,能够使会计工作有序进行,而不够专业的会计人员很容易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工作当中,会计人员可能会面临各种措手不及的复杂问题,例如成本核算方法、材料计价方法等等,没有真才实学的会计人员碰到这些问题就会手足无措。简而言之,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是解决我国目前成本核算问题的对策之一。
3.2会计人员应协调好内部工作
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方面,会计人员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生产成本的核算准备好各种资料,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尤其是账表单证的设计能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会计队伍当中的一员。在实践工作当中不断向他人学习,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使将来的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4]。
3.3大力推行成本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许多管理者不具备成本管理意识,忽视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工作很难展开。企业各级领导应当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行成本管理。企业各部门要团结协作,根据制定出来的方案,认真落实对生产成本的预测、控制等工作,运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行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目标[5]。
3.4设立专业的管理会计机构
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它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控制、规划等经营活动的环节进行管理,得出信息,实现会计与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融合。目前市场经济风云变幻,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式之中获得发展,就必须对市场信息有足够的灵敏度,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而管理会计正是企业进行市场预测、成本控制的有效机构。
3.5制定并完善基础工作
企业的基础工作关系着企业的日常运营,有序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做好企业的计量工作、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定、实行会计电算化,这些基础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并且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
二、扩展成本管理的内涵,结合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经验,勇于创新科学方法,多途径控制、降低工业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成本更低的先进工艺。根据成本分析,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详细计算和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在成本上的合理性,设计的合理,不仅产品质量高,而且节约生产费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有利于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在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牢牢树立经济、成本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在保证市场竞争优势条件下,将产品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2、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严格控制物料消耗,采取申报计划、层层审批领取的约束制度。采用招标采购、集中办理的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产品计划完成的前提下,采购工作货比三家公开招标采购,要在保证产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质好、价廉、供应及时的先进材料。
3、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提高固定资产及设备的利用率,定岗定员,优化劳动组合,管理会计采用电算化,真正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进行精确核算、综合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4、发动群众的力量,积极宣传节约开支、杜绝浪费的思想,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开源节流,把每一分资金都花在工业企业发展的刀刃上,减少仓库占压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周期,这也是成本管理的范畴,从一定程度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将来成本;机会成本
0引言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成本控制成为每家企业关注的焦点。很多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后,销售额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利润却没什么变化,甚至还不如以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品牌、销售、利润、渠道、团队都可能出了问题,为什么企业不能控制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中存在大量不易被察觉的隐性成本。企业的成本可简单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类。显性成本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企业计算会计利润时并不把隐性成本从总收益中扣除,而是总收益和显性成本之间的差值。大量的隐性成本,却往往被管理者忽略掉了,或者早已注意到但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手段。正是因为隐性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更严重,所以对隐性成本的发现和控制更能提高利润的增长。
1隐性成本的构成及特征
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如管理层决策失误带来的巨额成本增加、领导的权威失灵造成的上下不一致、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
1.1隐性成本的构成隐性成本主要有机制成本、制度成本、机会成本和摩擦成本构成。
机制成本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用人、分配、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不落实,导致机构重叠、层次过多、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决策失误、质量低劣、营私舞弊等,给企业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而增加的成本。
制度成本,即指企业在制度变迁中所付出的成本。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实际上是旧契约废止和新契约形成的过程,而契约的重新设计、创新和推行均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根据制度建设过程和制度执行时发生的成本支出状况,制度成本又可分为过程成本和执行成本。过程成本是企业制度建设的中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执行成本则指制度推广、部门协调、监督检查和不断改进时需耗去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机会成本,按经济学的观点,指的是在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的前提下,将一种资源更多地用于某一目的便不能更多地用于另一目的。通俗地说,机会成本指的是由于决策的时机或选择不同而付出不同的成本。机会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抓住机会的企业,往往支付的成本会大大减少。企业要千方百计抓住发展机遇,努力降低机会成本外,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摩擦成本是在企业内部运作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或部门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合作、不协调而额外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等成本水平,与摩擦程度成正比,这种摩擦是负生产力,是额外支付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因为性格不同、见解差异、或工作意见上的分歧,而相互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势必造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产生较大的摩擦,这种摩擦现象是企业不可低估的隐性成本。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均衡、公平、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所以易产生摩擦,这种成本且不被人们重视,不易计算。
1.2隐性成本的特征
1.2.1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以会计核算内容为主体的显性成本是历史成本。而隐性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潜在成本、未来成本,要在以后才起作用。由于将来的事情能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等,都是不能确定的,因而更难于认识。例:中央空调的循环冷却水应该是杂质含量要求很高的高纯度水,如果为降低成本而直接采用井水进行循环冷却,因为井水中含有泥沙,中央空调的各级滤网会总有一天被这些泥沙堵塞,只不过我们无法预知这些泥沙或在什么时候才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运作。当空调被堵塞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空调修理成本就是隐性成本了。这样,隐性成本的发生和考核期间也就不确定了
1.2.2具有放大性经济活动中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当前行为对今后成本的影响。比如2008年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奶制品生产企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患,多名婴幼儿死亡。此事件不仅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还对整个乳业及食品行业难以估量的损害。此事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哪个企业不对此事采取相关措施,给企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可想而知。这就是隐性成本的放大性。
1.2.3隐性成本具有爆发性企业的隐性成本的积累量越大,其爆发性越强,危害也越大。例如信任危机的爆发,引起高管层集体跳槽,必然造成人力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甚至影响企业发展步伐。“集体跳槽”式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在营销和管理上的最致命伤害,不仅严重打击了公司产品的正常销售,破坏了渠道体系,降低了营销和管理团队的凝聚力,更严重地破坏了企业、品牌的形象和商誉,造成短时间难以弥补的损害。而财务危机的发生往往与信任危机的发生同步。
2隐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隐性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例不断增大,企业要取得成本优势,对于隐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为重要。
2.1树立新的成本观
2.1.1正确认识隐性成本,树立有效成本和无效成本的观念所谓无效成本是指对于业务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获取没有帮助的成本投入。而有效成本是指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和利润的取得具有正面效能的成本支出。只有有效成本才是对企业具有意义的,无效成本一般会以隐性成本的方式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该要尽量避免无效的支出,也就是要求各部门间全力合作,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来规划成本的有效使用。
2.1.2树立全员控制观念各个部门、全员都是成本控制者,又都是利益创造者,做到上下结合专业控制和群众控制结合,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成本教育,加强成本意识,使员工能掌握更多的控制隐性成本的技巧和技能。
2.1.3树立全过程控制观念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不仅要追求当期收益最大化,还要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不仅节约当期成本,更要注重当前行为对今后成本的影响。在成本管理的内容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并重,以预防和减少隐性成本为重点;过去成本和将来成本并重,以控制和降低未来成本为重点。不仅要重视和控制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资本成本等显性成本,而且要重视和控制人力资本、无形资产成本、组织运行成本等隐性成本。
2.2优化流程管理企业管理中,必须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尤其是隐性成本。现在企业普遍存在时间成本浪费问题,原料利用率低下,也容易掩盖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隐性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很可怕的。虽然企业都在不断变革发展的,但企业最大隐患是流程不规范、不完善、不标准,企业必须夯实各个执行部门的职责,在企业内部避免重复和无效作业,取消无关流程和相应机构,发现流程中的低效率时要及时组织流程再造。同时为有效控制隐性成本,管理要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企业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之间要进行很好的衔接,都做到了就会大大压缩企业成本,提高收益。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注重生产流程的优化,可以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