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机器人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1 07:23: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器人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器人培训总结

篇(1)

全面摸清我村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的培训持证情况是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实现“应训尽训、应考尽考、应发尽发”的培训目标,我村严格开展检查行动,主要检查内容如下:

(一)特种作业人员是否经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并持有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操作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所操作的项目类别是否与操作证所注明的类别一致;

(二)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对特种作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相关档案;

(三)特种作业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四)特种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佩戴使用情况;

(五)企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台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等情况;

(六)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情况。班组长培训情况;从业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落实情况;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培训落实情况。

二、检查情况

根据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三项岗位人员”培训持证情况普查及企业安全培训专项检查,严格依照安全生产培训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到认真细致、高度负责,确保不走过场。从该项检查行动开始至今,我村组织检查行动1次,共出动人员16人次,对5间企业进行细化检查。发现其中4家企业从事特种作业人员5名,均为低压电器作业人员,已取得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频发的资格作业证,经我村安全办人员查询,其证件全部信息真实,并在证件的有效期内,同时督促各企业单位负责人与特种作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并做好相关的台账记录。

三、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查无证上岗行为

篇(2)

摘要:机器人行业企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日趋壮大;机器人相关职位应运而生,人才需求出现缺口。五年制高职需充分把握时机,抢占新技术高地,及时有效地开发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为职校生创造更广阔的职业空间。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34-04

作者简介:过磊(1980—),男,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机电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3254,主持人:过磊)

一、课程开发缘起

(一)技能大赛为指引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赛项始于2008年高职组,2011年后更名为机器人技术应用赛,2012年、2013年该赛事分别在广东顺德、安徽芜湖连续举行。2012年,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开始添设中职组,至此,该赛项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全面展开,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中,1~3年级学生可报中职组,4~5年级学生可报高职组。高职组竞赛目标为引导职业院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尤其是自主识别、自主决策技术)、智能输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培养企业需要的机器人使用、维护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中职组目标为引导职业学校关注行业在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的普及。

(二)人才需求为支撑

1.全国机器人相关职位调研

2013年7月,全国机器人相关职位共有1 630个,其中硕、博职位82个,本科职位758个,大专及以下职位790个,2013年7月大专及以下机器人相关职位地域分布如下页图1所示。统计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职位少于10个的归于其他(数据源于智联招聘)。按学历划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胜任职位占总数的48.5%;按地域划分,机器人职位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北京、辽宁等地,与这些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规模相关。为增加可比性,将同期数控相关职位作为类比,数控职位共有2 789个,其中硕、博职位12个,本科职位305个,大专及以下职位2 472个,两者的比较如下页图2所示。对高职毕业生而言,职位绝对数量不如数控,约占1/3,但其发展空间巨大,深造机会更多。

2.“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职位调研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已有10个城市在2013年7月通过智联招聘征召机器人职位相关人员,其具体分布如下页图3所示,比重如下页图4所示。共有机器人职位274个,上海龙头地位突显,占总数的59.9%,排在其后的分别是苏州、南京、杭州和宁波,无锡和常州并列第6,各占总比重的2.2%。值得一提的是,昆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人才需求明显,共出现18个职位,占苏州一半的比重。从职位绝对数量分析,无锡需求数量偏少,机器人企业分散,以研发、为主,对学历要求高,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周边城市上海和苏州机器人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大专及以下人才需求明显。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应尽快开设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随时关注机器人产业动态变化,积累经验、抢占高地,积极为专业开设提供条件。

二、职业职位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上海的164个大专及以下机器人职位为样本,其职位类型细分如图5所示,比重排序依次为:销售类占19%、机械类占18%、电控类占17%、培训类占15%、制造类占14%、行政/服务类占8%。可见,机器人专业开发除机械、电控、制造等技术类课程外,还需营销、管理、培训、文秘等服务类课程,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相对简单,应以技术为主,比重占49%(机械、电控、制造三者相加)。

适合职校生的12个典型职位(不完全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包括职位名称和职位核心要求。职位要求分析表体现出需求集中在机器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销售、培训等方面,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机器人常识,安装、调试、维护能力,编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日语)水平等。

三、课程开发流程

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指引下,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对新技术、新项目转化为新课程和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在条件具备时,从企业真实职位出发,分析职位能力,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教师设计学习情境,对典型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课程标准,并通过教学实施加以评价、改进。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如图6所示。

由此可见,职业分析需与教学分析相结合,旨在通过职位、工作过程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学习领域。经专家、骨干、教师群体分析讨论,机器人技术应用学习领域集中在机器人常识、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上,并据此进入学习情境设计。

四、课程核心要素开发

(一)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等专业技能,成为能从事机器人安装、编程、调试、操作、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

课程基于项目式教学法,设计提炼5个典型项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训练平台ZKRT-300为载体,介绍机器人技术应用知识。项目循序渐进,通过项目描述、目标、实施、评价、总结、拓展和巩固等形式,熟练掌握机器人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如表2所示。

(三)课程评价

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评价按项目划分,每个项目结束后,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评价表,评价方式分为自评、组评和师评,比重分别占40%、30%和30%,项目评价表如表3所示。

机器人竞赛逐年增加,机器人技术开始普及,机器人职位日益增多,对五年制高职而言,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的开发刻不容缓,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才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空间。笔者通过对机器人技术的调研,提供了上述五年制高职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希望能为职业院校机器人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高职组)”规程[EB/OL].(2013-08-22).http://wenku.baidu.com/view/8c7c2de019e8b8f67d1cb903.html.

篇(3)

电脑机器人制作活动是一项将知识积累、技能培养、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面向广大学生的科学普及活动。我校开展电脑机器人制作活动已经超过10年,每年在科技节期间都开辟机器人乐园,开展机器人保龄球比赛、机器人竞速比赛、机器人创意比赛、机器人足球比赛等活动,全校机器人爱好者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一个小小的机器人架起了同学们之间的连心桥。师生从开始接触机器人时的惊奇与欣喜,到深入了解过程中的郁闷与困惑,再到参与赛事时的紧张与兴奋,其中值得回忆和反思的事情很多。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机器人制作活动,本人对我校近几年的活动经

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与“机器人”一起走过的日子

2002年学校派我带领四位同学参加厦门市的首届电脑机器人制作培训,为期四天,培训完后购买了三套乐高机器人套装,从此走上了机器人制作活动的漫漫征途。

刚起步的几年,我校的比赛成绩并不理想,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进入省赛,两名初中学生参加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获得省三等奖。有了第一次省赛的经验后,我们的比赛成绩迅速提升,如:2008年获得初中组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全省第一名,2010年获得高中组机器人足球比赛全省第一名、高中组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

全省第二名,并代表福建省参加高中组机器人足球全国赛,幸运地获得全国冠军。

10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但也有很多的收获。我指的收获并不是我们获得了多少个奖项,而是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信任、对指导老师的感激之情。像前几年参加机器人制作活动的学生,现在都已经上大学了,但他们都把指导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节假日也都会发一条祝福的短信慰问一下恩师,我想这种师生的

情谊才是最珍贵的。

二、机器人活动辅导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学会“反思”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电脑机器人活动的指导老师,在机器人活动指导的过程

中一定要做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对自己经历的事或过程

进行整合、质疑与思考,从而提高机器人制作活动的效果。比如:每次活动结束前,要求队员以日志的形式总结当天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需要克服的难点;每次比赛归来,要求队员写出参赛的心得体会和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措施。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指导老师的引导,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总结是成功的关键。

2.做好学生梯队的培养,提高活动效率

相信每位指导老师除了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外,还有很多其

他工作需要完成,因此,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如何解放我们自己,就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校现在的机器人制作小组成员除了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之外,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参与,由高二年级的学生带高一年级的学

生、初二年级的学生带初一年级的学生,新旧成员处于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新成员刚来参加活动时,大多喜欢搭建他们自己想象的一些东西,没有完成任务的意识,通过与老成员的互动交流,可以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并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像我校参加机器人足球全国赛的一位同学,他在初中、高中阶段共参加了四年的机器人制作活动,个人经验非常丰富,也帮助老师带出了好几位非常出色的新成员;另外两位同学,在初中阶段已经参加了两年的机器人制作活动,并获得了省赛金牌。他们进入高一年级后,我第一次给他们上信息技术课时,两个人就马上跟我说要继续参加机器人制作活动。这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帮助我们承担一部分指导工作,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量。

3.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不要太看重比赛结果

机器人制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想法成为现实,是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创新的精

神。正规的比赛都是不允许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的,必须完全由学生独立解决现场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完成预定的比赛任务。所以在平时的活动中,指导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所遇到的难题,但切记不能全盘包办,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努力开拓思路。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想法,指导老师不要急于否决,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一步去验证,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参加机器人制作活动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机器人比较感兴趣,而不是注重比赛成绩。像国外的机器人比赛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学生不会因为比赛失误或失败而感到沮丧或受到责怪,比赛中失败了他们同样是高兴、快乐的。而国内的机器人比赛有时充满了紧张、压力,甚至有点火药味,学生和老师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和考验。我想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学校在有限的经费中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机器人设备,领导当然希望能有一个较好的比赛成绩;二是很多学生家长的期望值也比

篇(4)

作为工科专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体系,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更新人才培养计划,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深理论基础和培养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相统一,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机器人制作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训练平台。机器人制作融合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这要求学生必需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机器人制作这种形式可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通过研究设计、制作、调试机器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机器人是跨学科的结合,从设计到实现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完成这样一个工程需要团队的努力,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

机器人制作这种形式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这为我们开展机器人制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研究和探索,我们制定了一套专门针对大学生机器人制作的培养机制和实践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一)以竞赛为平台,集中培养选拔目前国内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如Robocup机器人足球赛、Fira机器足球赛、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CCTV杯机器人大赛等)、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我校连续参加三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还没有正式参加过机器人类的比赛,但在对学生的培训中一直把机器人制作的内容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为未来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积累经验。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在竞赛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每年暑假集中为对竞赛感兴趣的同学提供课外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在电子电路设计、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培训过程全部采用实践的形式,以虚拟的题目为目标,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暑假的集中强化培训结束以后,通过测试选拔出一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选手参加竞赛。通过这种培养机制不仅使我校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培养了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这些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具备了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二)以机器人制作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竞赛为平台进行培养的模式毕竟只能使少数的同学受到培养,为了能扩大机器人制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在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机器人制作的相关内容融合进课堂教学,并通过为学生做演示实验,改变以往就课本讲课本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入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掌握应用方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开发一些和理论知识内容配套的机器人制作实验方案,为学生开设针对机器人制作的实验教学课,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单片机原理》课程中加入一些跟机器人制作有关的教学演示,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机器人制作的实际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系统设计和编程题目,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弥补课堂教学就课本讲课本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可以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竞赛的队员选拔工作提供一个好的人才储备平台。(三)采用梯队式的培养形式由于机器人制作在方案设计、零部件设计与制作、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参赛的学生只有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胜任。但是高年级的学生经过集中培训参赛以后很快就面临毕业,使得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延续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机器人制作的宣传以及作品展示等活动,激发低年级同学参与的热情。同时为低年级同学开设机器人制作的讲座,让学生提早可以了解一些机器人制作方面的知识。为了让部分同学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吸收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参与到竞赛作品的制作中来,让他们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提早了解一个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为以后参加集中培训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我校参加各类竞赛提供更多更好的后备力量。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实施

机器人制作为学生的创新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信任,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设计和制作。教师在方案制定、结构选择、策略运用上大包大揽,使学生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仅仅作为一个操作工,按照教师的指示做事,严重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机器人制作的初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或实验时手忙脚乱,仪器、器件损坏严重,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不善于总结、分析、归纳得不出结果,表现出实验技能较差。在学生的实验技能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学生本身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如在实验中出现的盲目性和粗心大意,因好奇心理,不按原理上的要求正确操作,在仪器的使用、元器件的选型等问题上出错,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败则显得意志薄弱,不能克服并坚持下去,害怕实验的危险性,不愿做实验,出现恐惧心理,影响了学生对机器人制作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不应该大包大揽,而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信心,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推敲修改设计方案,改进实验方法和步骤,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制作过程。同时在前期的培训中,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练习实验的基本操作,养_______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观察问题能力,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归纳总结,写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在真正的机器人上进行实验,不仅能从中学到和具体接触到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有价值的是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增强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真正培养起动手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机器人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往往采用集中培养选拔,集中授课,加之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重复简单枯燥的课本内容,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已有知识,使学生自己发现、重组和创造知识,努力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按创新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自觉地把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在讲授“机器人行走驱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清各种行走的驱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电路设计思路上。每种驱动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应特意讲出这些“缺陷”、替代方法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大胆设想和设计出带的新意的驱动电路。并适时因人布置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首先,我们建立了新的教师考核标准,强化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次,让学生在接触到机器人制作这一课题时了解到:要想在机器人制作方面获得成功,必须具体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学生以机器人制作为平台,以发散式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寻找式”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求异置疑,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让学生通过实验遇到新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和获得的新信息来解决新问题,最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次位置。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三)改革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参加机器制作的过程中,以作品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不注重制作过程对学生的锻炼,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在设计制作,没有给学生在制作中锻炼的机会,造假现象在学生中形成不良的风气,影响恶劣。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对学生的制作水平和成绩进行评价时,仅考察少数几个方面的指标是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怎样才能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制订了四级评价体系:(1)院级专家组的考核等级评价:由学院成立专家组对本院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等级考核评价;(2)教师对参评学生的等级考核评价: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等级考核评价;(3)同级学生的等级考核评价:学生作为同学对所要评价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等级考核评价;(4)综合等级考核评价: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最后的综合等级考核评价。通过由院级专家组、教师评价、同级学生评价和综合等级考核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而不同的考核主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考核因素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在考核过程中,学生、教师、院级专家组、校级专家组从不同的考核角度对参评学生进行等级考评。在评价中引入了“加权”系数,对评价结果具有不同的权重影响。这样有利于实现准确的评价,从而克服原有的考评因素单一化,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化。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68-02

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产物,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代表了当今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当前,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服务机器人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并给予较高的重视。机器人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广泛、实践性强、探索性丰富等特点,是面向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本着“技术强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指导方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机器人资源为依托,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展了机器人实验课程并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满足用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此,本文在分析国内机器人实验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依托,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机器人实验教学的现有问题

目前,机器人教学在国内各高等学校迅速发展,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开展了机器人实验课程。虽然机器人教学工作发展迅速,但是完整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在机器人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1.实验平台单一。目前,阻碍机器人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搭建机器人实验平台所需的器材费用非常高。譬如:一套安川小型工业机器人高达十几万元,一套包括控制器、传感器、马达和零部件等的乐高机器人教学专用套装一般需要六七千元。另外,机器人的组装和维护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人力投入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由于受到经费等原因的限制,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只能购买并搭建一到两种机器人实验平台,因而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实验资源非常有限,也难以开展多种机器人实验,导致机器人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广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2.教学手段传统。机器人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要动手,还要求学生要动脑,但目前机器人实验的开展以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和学生按照步骤操作为主。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按照明确的步骤即可完成实验,无须自行查找资料、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行团队合作。在机器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实践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进行学习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往往很快就遗忘所学的内容,在整个实验课程结束后收获不多,甚至印象不深,从而导致机器人实验的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对学生实验课程的评价依据只能是学生能否按时上课和完成实验,不能有效地区分出部分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不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按部就班式的实验操作,也不能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心理,这也导致了机器人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教师资源匮乏。机器人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相当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因此,机器人实验教学对教师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实践的能力。然而,由于机器人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完整的机器人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专门进行机器人教学活动的教师较少,在机器人实验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就更少了。所以,在开展机器人实验教学方面,各高校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

二、“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探索总结了一套“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

1.进行项目训练的教学。为了推行“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安排了工业自动化强化训练Ⅰ和Ⅱ两个课程。其中,强化训练Ⅰ是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的基础课程,以教师课堂授课和安排实验为主。强化训练Ⅱ是后续课程,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内容,将机器人作为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的学习平台,以机器人各种工作站的搭建为具体任务,开展机器人系统结构、系统集成等教学,整个环节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设计有多个不同的项目任务,供学生自行组队、自由选择。每个小组根据选定的项目任务,自行进行组内分工和安排工作日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程序或辅助设备的设计和实验。

通过丰富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的机器人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项目任务,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项目任务加强了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对学到、用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基于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分拣系统设计”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4周时间内搭建一个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传输带上的不同颜色(黑色和白色)、不同材质(金属和塑料)的物件进行识别,并将不同的物件从传输带上搬运到指定的区域。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协商项目分工和安排项目进度,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搭建了由PLC控制的生产线,实现了PLC与机器人的通信,对机器人进行了示教编程,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教师每周对学生的项目进度进行1~2次监督检查,并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

2.推动实践项目的开展。在课外时间,进行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实践项目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项目式”实验教学方法的一种实践形式。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自2009年起,建立了一个可容纳50人的机器人实验室,每年参加ROBOCON全国机器人大赛,以比赛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设计和应用机器人。此外,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RP),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挑战杯等实践活动。不少学生以机器人为主题进行创新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重在实践,离不开完善的实验平台。针对上述由于价格昂贵而导致“实验平台单一”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现有机器人教学资源,将其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搭建了多个机器人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三菱和西门子PLC培训、单片机培训两个基础平台,广州数控机器人和日本MOTOMAN-SV3X工业机器人平台,以及基于机器人比赛开发的智能车机器人实验平台。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既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理论的实践平台,也为机器人项目式训练和比赛项目实践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4.优化交叉课程的教学。机器人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多个学科,推动机器人实验教学须要优化交叉课程的教学。交叉课程教学的优化能够提高机器人实验的教学质量,而机器人实验课程又能为交叉课程的教学提高实验平台,学生能够在机器人的实验中验证和运用交叉课程的知识,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机械学院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作为PLC和单片机强化训练项目来开展,使得学生在PLC和单片机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机器人的实验了解控制系统和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控制原理,在完成机器人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并进一步学习PLC和单片机的知识,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着力教师素质的提高。“项目式”强化训练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通过多种形式着力提高机器人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机器人高峰研讨会,开展各种教研沙龙和网络教研活动,与优秀的教师团队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前往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当前市场上的机器人产品;对积极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教师进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项目式”强化训练的机器人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整合机器人实验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具体的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进行机器人的学习。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静桃,刘亮,张海洪.“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5).

篇(6)

一、人形机器人概述

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起步于1960年代后期,目标是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问题。进入1990年代,人形机器人在控制方法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而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此后机器人的行走能力、智能化和功能都越来越强大,最著名的人形机器人就是本田公司的ASIMO。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传感器技术、机械科学等学科的技术进步,也是人类日常生活需要的产物。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必将影响社会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在恶劣以及高危环境下工作。

二、建立人形机器人教学平台的必要性

我国的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于1986年启动的国家高技术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机器人“汇童”有32和自由度,能根据自身平衡状态和地面高度变化实现未知路面的稳定行走。进入21世纪,机器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上的应用,而应该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合理利用。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在教育应用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全国乃至国际各类机器人大赛的日益升温,各类职业院校迫切希望能在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成绩来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以及知名度,因此职业院校建立人形机器人教学平台成为需要,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让机器人教育走进学校,开发机器人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发掘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价值,对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对创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人才高地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因此,建立人形机器人教学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它适合于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三、教学平台实施步骤

(一)加强学校硬件设备的建设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准备购买新机器人器材的资金,为机器人活动添加硬件设备,以此来创设良好的机器人学习环境,推动机器人教学。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我们购买了两台机器人的配件,一台用于项目组前期做实验,另一台则用于高级班的机器人一体化教学。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软实力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讲座三个环节来提高参与师生素质。

首先是培训,教师对机器人技术的认识决定着机器人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师是方案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加强了参与教师的理论学习。首先要抓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准备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资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文件。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参与教师专题讨论,组织教师开展课外机器人活动的现场观摩,并进行案例分析,积累实际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把机器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校内外机器人竞赛活动,使参与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

三是讲座。学校领导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并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平台实施的顺利进行。

(三)组建机器人实验室及学生兴趣小组

由机电科组牵头组建机器人项目实验室,从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电工与电子等专业学生中挑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同时又对机器人制作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机器人兴趣小组。由指导教师编写有关人形机器人的制作指导教材,从传感器的性能到人形机器人的组装再到程序的编写,通过对兴趣小组学生进行授课,使他们逐步进入机器人科学世界。

(四)应用到一体化教学

通过兴趣小组的引导,逐渐将机器人教学向学科课程发展。随着中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机器人教学走进课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面向机电一体化以及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级班学生开设《机器人制作》课程,讲解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板、传感器、输出设备等硬件知识以及人形机器人控制程序的开展等软件知识。

通过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内容后能独立组装并调试人形机器人,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当中,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竞争能力。

篇(7)

学校立足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每年有固定资金的投入,派老师参加机器人培训。通过学习了解了些其他学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不少可以我们借鉴的地方。活动形式,基本上大部分学校是选拔部分动手能力强。灵活,聪明编程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参加。每年机器人项目都因为有新的想法,思路,新的比赛规则和项目都要涉及到新的设备零件的添加,所以基本上学校每年都有固定资金的投入,负责活动的老师也从1-3人不等,一有机会就去参加比赛至少去观摩。

二、完善学生辅导机制

在本学年的工作中, 我们继续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开展了“机器人知识”、“简易机器人制作”、“普及型机器人制作”、“普及型智能机器人制作”、等多项活动内容。一部分喜爱机器人活动的学生加入到校机器人训练队,学生们定期参加学习和训练。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给学生做一些教材外的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也勤于动手,善于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些办法如果能做成实物就是发明创造。不要以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情,学生也能成为发明家。

三、机器人比赛经验方面

篇(8)

1.坚持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兴趣特长普及性活动。重点抓好围棋、跆拳道、中国武术、小模特、民族舞、拉丁舞、街舞、酷吧机器人、航模、沙画、葫芦丝、钢琴、吉他(尤克里里)、架子鼓(非洲鼓)、相声曲艺等18项专业的培训工作,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促进广大青少年特长的提升。

2.坚持免费开展公益性活动。利用寒假等节假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与学校联合组织研学活动。继续打造“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品牌活动,充分挖掘“彩虹”公益活动特色文化,做实做优“四点半彩虹学堂”、“彩虹围棋学堂”等公益学堂,招收一批家庭贫困、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免费学特长。

3.发挥校外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城区“学校少年宫”优秀师资带动“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4.办好家长学校总校,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完成情况:

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很多的工作计划没有得到实施。到5月下旬中心才开展了“四点半彩虹公益学堂”和周未特长班。

利用疫情这段时间,中心主要做的工作有:

1、 对新科技馆进行规划、设计;

2、 修缮了中心房屋渗雨的问题,楼顶重新做了防水,对中心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3、 对中心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规划下半年工作任务。

存在问题:

做为公益性培训机构,无教学管理人员,无专业艺术老师,建议局领导能优化师资给予配置。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开展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课堂和活动。联合学校做好校外教育的组织联络工作。开展公益讲堂,邀请孩子、家长免费听各种知识讲座;开展多样的校外活动,带孩子拓展社会实践,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中心将继续开展好“四点半”彩虹课堂、国学课堂、家教沙龙、才艺沙龙、出彩少年郎等公益活动。同时我们利用中心艺术教师积极、义务地为有需要的学校打造特长兴趣社团。

2、做好机器人科技馆的改造建设

下半年建成机器人工作室,与宿迁学院机器人创客项目合作,做好机器人的教育培训,让孩子们了解机器人的搭建、编程及参加比赛,培养孩子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真正认识智能机器人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3、建立新的运营管理机制

篇(9)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8(b)-0000-00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将机械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的系统化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众多领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政策刺激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下,自2014以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据中商情报网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大排名:广东省以747家位居榜首。以东莞市为例,在2012年后机器人企业开始迅速增加,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总投资达108.68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第一伴随着“机器换人”红利的释放,“莞产”机器人企业也遍地开花,迎来了迸发式发展。据东莞市机器人行业产业协会估算,东莞目前的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包括基础零配件、集成系统商等)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并在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潜力无限的产业。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在东莞的发展,东莞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在2016年初,东莞出台“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打通东莞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上遇到的瓶颈,大力鼓励企业购买莞产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不少企业认为这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好契机,也让“莞产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东莞制造业产业基础较为丰富,产业链上下游比较完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以贯通整个生态链。一方面由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东莞拥有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东莞政府非常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研究院、机器人基地、人才、创业的环境来说,东莞都具备这些条件。

1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相对滞后状态。由于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国产机器人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对设计机器人的人才需要量暂时不大,而外国的机器人厂商到中国投资的很多,相对需要量较大。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专业,从事机器人本体开发设计及相关原理研究以及特种机器人等;据OFweek机器人网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已达120所。

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大概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这就意味着,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2 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1 分析定位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对珠三角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开展调研,明晰行业发展背景与趋势,摸清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与国内不同区域的高职和中职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了解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1)借鉴国内具有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职校的教学方案,分析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联合本地兄弟高校相关专业,如东莞理工学院,北理工珠海分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合作,联合展开对本地企业进行访谈,筛选出工业机器人应用代表性企业,为进一步需求调研与校企合作做好铺垫。

(2)对珠三角相关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根据专业人才调研需求情况,规划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培训体系,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活动探索。从学校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嵌入式软件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短期培训,然后去合作意向企业参与顶岗实习。通过实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机器动作编程、系统软件操作、机器人调试等基本技能,有条件者可以参与更为高级的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与解决方案实施。

(4)总结项目前期工作,妥善处理校企合作可能存在问题。根据前期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和校企合作情况,不断完善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培训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2 深入探讨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

完成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出适合珠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规划出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我院办学目标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特点,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产销对路”的人才。根据产业形势变化潮流,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把握合作的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专业的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丰富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资源,找准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

在此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部分珠三角相关机器人企业的需求调研,初步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可以充分调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环境中去;而企业可以根据高校的人才使用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计划,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技术服务项目,促进校企双方互赢,同时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在校企合作磨合中,逐步完善优化合作模式,找出平衡双方需求的合理解决方案,为学校产学研结合整体发展思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结语

本文在研究国内拥有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符合本地企业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骏明.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5(20):153,155.

[2]刘海涛.工业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2-03.

篇(10)

工业成本日益升高,市场需要也在起伏摇摆,国家政策鼓励转型,这些因素显示着机器换人的必要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为什么机器换人这么慢,这么难?

资金:传统机器换人投入太高

在工业上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可不是像家庭里使用的服务机器人:几百块钱就能买一台(扫地机器人)。我们来算一笔账,工业上使用的单轴轨道机械手,加上一套伺服控制,只能实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功能,这样的造价便宜的几千元,精密的上万元。如果要实现立体动作,增加多个功能(抓、移动、放等),保守估计都要十万元。假设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个工人,那么一个大约300人的中型工厂,要实一半的机器换人,就要投入五千万之多。

实际上,机器换人的成本比我们粗略计算的要高很多。

机器人造价太高

机器人产线的改造技术要求十分严苛。机器人可能在目标产品做完之后,甚至做了一半订单缩减,就毫无用武之地了。如果要另外生产其他产品,那么机器人的生产线改造又是一个麻烦的大工程。近几年,受到市场和订单起伏不定的影响,小编曾经为一个工厂制作了一台非标机械手设备,造价大约十万元。工厂把机器拉过去使用了一个星期不到,生产的订单就做完了,机器就此闲置了起来。

而使用工人的好处,便是“即插即用”,能够随时换岗,稍微培训就能从一种产品转到另外一种产品。在订单多的时候就多招人,在订单少的时候就裁掉一些员工,企业可以灵活运作。

因此,要把传统产线完全改造成机器人换人的效果,投入的成本会非常高,需要几年才看得见收益,回报时间太长,让很多缺少资金的中小厂家望而却步。

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的工业技术薄弱,缺乏科技核心技术,机器人尤甚。

机器人的核心在于电机,而电机的核心技术则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报道,中国机器人数量占到了全球机器人数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绝大部分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品牌。中国品牌的机器人大多采用外国核心零件,然后自己组装,缺乏技术竞争力。虽然国产机器人价格便宜,但是据数据显示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达到5万小时。

而随着信息和经济深入的全球化,国外品牌也意识到中国这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机器人市场,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战略基地,对我国自主研发技术造成极大的冲击。

只有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机器换人的成本和门槛才能降下来。

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所谓的机器换人,“无人工厂”,并不是完完全全不需要人手。机器的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故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改造也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工。据统计,汽车行业平均10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非汽车行业平均5-6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

但是,我国在人才培育的工作上向来不足以满足市场。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涉及广,加上各个行业各种机器人的差异明显,跨越较大,导致机器人的人才培养困难而长久。另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对机器人的知识储备不够重视,近几年来虽然开始倡导发展高新技术,但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旧不够健全,经常导致人才流失。

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服务人员缺乏,也间接地提高了机器人换人的代价,导致机器换人难上加上。

专业人才培养是个大问题

篇(11)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没有专职的辅导教师队伍,承担指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和机器人任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不但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必须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和电脑设备的日常维修等工作,教学和日常业务工作都比较繁重,况且从事这些烦琐的工作也很难做出突出的成绩,所以他们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无法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师相比。另外,很多学校只是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训班等形式开展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活动,学生参与面较窄,从事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的辅导教师很少。笔者曾对广州市中小学校开展机器人制作活动的现状做过调查,据统计,广州市有1605所中小学、175万名学生、13万名教师,但只有116所学校开展了机器人制作活动,569名学生和152位教师参加了机器人教学和竞赛,机器人辅导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市尚且如此,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更不容乐观,所以目前来讲,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加强辅导教师队伍建设

1.呼吁高等师范院校设置机器人制作等专业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包括电脑作品制作和电脑机器人制作两个项目。由于辅导教师上大学时学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大部分教师靠自学和参加短期培训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这给他们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教育活动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我们呼吁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学科设置改革,设置“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教育类的专业,为中小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辅导教师队伍。

2.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建立市级和区级的科技教育活动交流与体验中心,作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科技教育基地,活跃常规研究与实践交流。同时,开设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项目的继续教育课程,利用面授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辅导教师的培训,尤其重视农村中小学辅导教师的培训,丰富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从而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辅导教师队伍。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每年组织多次“送教上门”活动,组织从事多年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的骨干教师到各区举办培训班,进行上门培训。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直接参加面授培训的教师多达1500多人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教师

学校要为辅导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把他们送到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进行脱产学习和继续深造,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同时,聘请科技教育专家和教授到学校开展科技讲座,现场指导辅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活动,让专家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在职辅导教师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促进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增强专业意识,提升专业水平,拓展专业领域。所以,作为一名辅导教师,需要自己把握好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1.知识更新是促进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识更新是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要素。辅导教师必须有勤奋好学的态度,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不断帮助学生解决无数个未知的技术难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也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辅导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缺乏学习提高的时间和机会、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工作成就感不高、没有专职辅导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定困难等突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考虑辅导教师的难处,解决他们的编制和职称评定问题。学校应配备专职的辅导教师,为辅导教师提供参加各种科技会议和培训的机会,在制度保证、运行机制和奖励制度等方面向辅导教师倾斜。合理的奖励机制关系到辅导教师的名分、地位、待遇等。因为真正要在科技活动上做出成绩来,仅靠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休息时间。在辅导教师队伍中,不计时间、不计得失的教师很多,他们经常利用早、中、晚的休息时间,放弃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制作电脑作品和机器人。所以应该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对在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辅导教师,在发放奖金、评定职称和评选先进工作者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辅导教师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3.教师发展要有创新和进取意识,有为才能有位

一流的辅导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辅导教师,要有科技创新和勇于进取的意识。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进则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就要有新主意、新办法,并要善于思考和总结,积累经验和实验素材,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撰写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论文、编写科技教育校本教材、承担各级有关科技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等,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的辅导教师。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夏涛老师、广东实验中学的刘忠毅老师、海珠区实验小学的郑贤老师,他们都是从科技教育工作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并成为广州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笔者也多年从事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并在普及机器人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被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十佳辅导教师”、“全国杰出机器人教练”和“全国十佳优秀机器人教练”等荣誉,现在又肩负起广州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和机器人制作等科技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作为一名辅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只要有所为必然会有地位,在帮助学生放飞梦想的同时也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加强学校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辅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在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辅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辅导教师的学习、进修、交流和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加快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为国家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省略/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2]中国校外教育网.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