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商务礼仪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进出口商要想成功就得掌握谈判技巧。贸易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双方说明自己的情况,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提案、发盘、并作反提案,还盘、互相让步,最后达成协议。掌握谈判技巧,就能在对话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应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技巧:
多听少说
缺乏经验的谈判者的最大弱点是不能耐心地听对方发言,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谈自己的情况,说自己想说的话和反驳对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在谈判中,他们总在心里想下面该说的话,不注意听对方发言,许多宝贵信息就这样失去了。他们错误地认为优秀的谈判员是因为说得多才掌握了谈判的主动。其实成功的谈判员在谈判时把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听。他们边听、边想、边分析,并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以确保自己完全正确的理解对方。他们仔细听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而不仅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想听的话,因此而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有效地倾听可以使我们了解进口商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谈”是任务,而“听”则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份。“会听”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谈判员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谈判中,我们要尽量鼓励对方多说,我们要向对方说:“Yes”,“Please go on”,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关键词】商务谈判利益冲突预防解决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全面分析的同时,设法全面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最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最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最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最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最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最佳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最佳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永久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最后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参考资料]
1.吴洪刚:《成功让步的谈判艺术》,《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其最核心的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质上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3.1 项目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各类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最具代表性。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和教师为了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中,很多礼仪知识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具有分散性,而在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中,需要涉及的礼仪知识非常全面。如在一次商务宴请活动中,需要用到个人形象礼仪、形体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接待礼仪以及用餐礼仪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项目,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礼仪整合到一个礼仪项目中,然后以需要完成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学生需自行收集材料、分配角色、讨论项目流程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与其他观看的同学一起参与点评,将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并加以正确示范,最后可通过视频或其他方式进行总结。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接待美国客户来公司参观访问为例来分环节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流程中,教师除了第1及第6两个环节中处于主导位置以外,其他环节可以作为旁听者和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在项目的设计环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并进行整合,再进行项目的设计,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或知识点过于重复。在第2-5环节中,学生将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学生可分别负责项目实施中的不同部分。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首先,教师的项目设计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项目,确认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其次,教师在中间环节中不应彻底将主导权交于学生,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保持兴趣并顺利完成项目。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客观理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给予公正、深刻、到位的评价,最后教师可通过PPT或亲自示范等形式进行归纳与总结。
3.2 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针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拜访礼仪时,可设计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案例,如拜访时衣着问题、行为举止问题、自我介绍问题、递名片时存在的问题等,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可选择有针对性或新颖的案例。
3.3 “参与式“教学法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国际商务礼仪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各国风俗习惯与禁忌,教师可提前列出十个左右国家,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三人左右,每组可选择一个国家进行介绍,由学生担任主角收集材料、教学图片和视频、制作PPT并讲解,每次上课时预留十分钟时间,请不同组别分别介绍,每个同学都可参与到教学中,而其他学生也可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他人经验。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不同分数,这个分数也可计算入期末考核成绩中。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法已成为高职院校首选的先进教学方式。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现代商务礼仪》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情境创设为导向,创新课程设计思路,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作为一门传授现代商务礼仪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模拟、角色表演、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操作技能,以便很快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
课程设计理念要以“四个一”相结合,即创设“一种情境”:重视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得到体验,在参与中得到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通过让学生模拟互动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一种关系”:互相学习、平等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达到“一个目的”:育人为本。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训练,学生能够设计个人形象、塑造良好仪态,具备在各种会议、接待、洽谈、办公、宴会等商务活动中处理业务、提供服务的能力和素质。
1.知识目标
能够理解和掌握现代商务礼仪的规律、商务形象礼仪、语言交际礼仪、日常见面礼仪、文书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往来礼仪、公务活动礼仪、应聘礼仪、涉外商务礼仪及国际商务礼俗和禁忌等方面的相关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商务礼仪的一系列基本技能,包括:商务活动中的形象设计、商务礼仪语言的运用技巧、日常会面礼仪、商务文书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商务交往礼仪、涉外商务会谈、交往和宴请礼仪等,能够熟练运用上述基本的商务礼仪技能进行商务活动,较为自然地开展商务活动。
3.素质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在商务场合的礼仪运用能力,具备较为深厚的礼仪文化素养,能够深刻体会和理解礼仪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并养成自觉的行为,同时能够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群,逐步养成礼仪习惯。
三、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要把传统的课程内容融入一个完整的项目中,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此为据,结合课程教材,摒弃传统的章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如下情境:“李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应聘成为了昌河贸易公司(跨国公司)公关部的职员。不久前,李明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协助公关部做好公司与其合作伙伴――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供销商联谊会接待服务。”
在此情景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九大项目及34项任务(见下表),以此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采用科学、公正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由学生、专兼职教师组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通过课前预习情况、到课情况、听课情况、任务/情境完成情况、作业内容情况和期中、期末测试情况等多元化评价因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考核。
1.过程性评价(占总分的30%)
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礼仪运用的态度和能力,课堂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对新的应用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礼仪实践过程中体现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礼仪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以下是“共进晚餐”项目下的任务三“西餐用餐礼仪”过程性考评表(学生用表)。
2.阶段性评价(占总分的30%)
阶段性评价即对学生完成本课程某一阶段学习任务后进行评价,以某一模块为内容,通过完成某一“任务”,对学生掌握商务礼仪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价。
3.终结性评价(占总分的40%)
终结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综合评价,以书面考核、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定主题,自己设计,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包括演示稿和小论文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学生有效商务礼仪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红豆,吴迪.商务礼仪及其课程设计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前者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后者证明他们的职业技能;“融通”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就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证书得以清晰地体现,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商务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综观大量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对应聘者普遍有如下要求:“英语某级,听、说、读、写能力流利,有一定的交际和谈判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关系和运作程序,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英语+国际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一要掌握英语和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二要培养较强的运用英语处理商务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国际商贸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三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延展能力,包括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策划的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关交际能力等。
根据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既重视语言技能,又重视商务专业内容,两个元素缺一不可。但商务涉及众多内容,包括经济、贸易、法律、营销、金融、财务和管理等等,三年的高职教育要造就这种全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必须对商务的内容有所界定,可在商务英语专业里细分专业方向,可以是国际贸易,也可以是商务管理等,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侧重点。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参照毕业生去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文秘、商务助理、客户服务、商务翻译、销售代表、报关员、跟单员、物流操作员、采购员等。上述岗位可以归结为三类:行政助理岗位群、商务翻译岗位群以及商务助理岗位群。不同的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各有侧重点。
行政助理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涉及: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尤其是商务信函和各种应用文的书写;较强的表达能力;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熟悉各项办公室事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联络;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独立判断处理事务能力,一定过程时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好的商务形象,熟悉商务礼仪等。
商务翻译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中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优秀;责任心强、工作细致严谨;熟悉各种专业术语,熟悉各国风俗禁忌,具有跨文化意识;具备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出色的沟通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具备较好的翻译形象,熟悉接待及口译礼仪等等。
商务助理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熟悉业务的基本流程;熟悉企业和产品相关信息;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和技能,精通相关软件的使用;一定的谈判能力;具备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如物流、跟单、采购、销售、报关等),熟悉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判断处理事务的能力;熟悉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及业务往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时间管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受挫能力强;较好的商务礼仪等等。
各个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分定位以及从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可以从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方面来总结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总体要求和内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通用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计划能力、组织人事能力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商贸法律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商务礼仪。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合理的评价,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课程的设置:以能力为本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基于三个原则,即:与市场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可以分为三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包含英语语言文化基础课程子模块、商务英语语言基础课程子模块和商务基础理论课程子模块三个内容。这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英语语言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为后续技能的培养做准备。主要涉及商务英语基础、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企业管理等课程。
2.专业技能模块,包含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子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子模块。这部分内容重点体现了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即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需掌握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这一模块的设置需根据专业方向,联系市场对其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安排,将学生未来走入商务职场所需的技能融入课程当中。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商务英语翻译、英语函电、跨文化交际、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课程。
3.综合素质模块,包含身心素质课程子模块和职业素质课程子模块。此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必备素质和能力。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国防教育、职业指导、体育等课程。
(二)教学的内容:必需、够用
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逐步构建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尽量减少枯燥、实用性不强的理论概念,强调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咨询有关企业的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及时增订和修补最新条例、条款和规则制度;增加实训和顶岗时间,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或顶岗工作中获取从事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及时予以分解、细化,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门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中,帮助学生获得从事商务领域的职业证书,实现专业教学与技能鉴定培训的一体化,较好地反映国内外关于商务活动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以及当前职业岗位的资格能力和技术要求。
(三)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全方位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语言与文化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为反映文化需要而服务的;另一方面,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商务文化介人,使语言与文化脱节。而商务英语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如果在贸易实务中忽视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很多分歧,不利于成功地达成交易。因为在具体的国际商务交往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导致商务谈判的失败。所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商务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要而紧迫的。
二、国际商务交往中的文化误解与文化冲突
先来看一个在招待会上交际失败的例子。宴会上,一位美国教授(A)从自己皮包里面取出餐巾纸给一位中国学者(C)用,便有了下面一番对话:
C:’Ihey are so beautiful,aren’t they?
A:"Ihey really are.I bought them in New York.
C: Well, well. We don’ t have to use them. You may save them for your important guests .
A: What do you mean? Don’t you tlvnk you are my impor-tart guest?
在中国人心目中,一旦对方接纳自己,友谊的方式往往是视对方为“自己人”,在交往中,无须过于客气。对话中C的言外之意是“既然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您也就无须将这么好的餐巾纸给我用,不如留给其他重要的人用”。C所说的important guest指关系疏远而需要讲究礼节的客人。C的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友谊,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案例:中国有个品牌化妆品“芳芳”,在国内很畅销,因为这名字会使人想起可爱女孩的形象。但该产品推销到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时,译者简单地用汉语拼音“fang一fang’’做广告,结果销路很差,原因是在英语中“佃喝一加唱,’是蛇的毒牙的意思。消费者难免会对它望而却步。
国际贸易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会有些只是闹出笑话,而有些则会造成经济损失,败坏公司形象。有时不了解贸易国家的文化环境不仅会导致失败,而且会引起国际商务活动的冲突和摩擦。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化形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商务人员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例如,一般情况下,欧美等国在送礼方面注重的是礼物的象征意义而不是礼物的货币价值,他们只把礼物作为传递友谊和感情的媒体或手段。在美国,一般的商业性礼物的价值在一二十美元左右。因此,有时赠送很昂贵的礼物效果适得其反,对方会怀疑是否有贿赂的嫌疑,这样不但不能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增进友谊,反而会引起对方的戒备。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十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例如:“You mus have had a tough journey. 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您一路辛苦了,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通常对方会感到吃惊,甚至不悦。"No, no.听journey is OK, and I can manage my luggage.”
综上所述,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知识,就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会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中国加人WT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三、商务英语中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到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对自身薄弱方面进行充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倡教师的自我进修。国际商务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精通“双语言”、“双文化”,熟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前,大多数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role一play,group discussion, pair一work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商务活动中的能力,加速学生将语言训练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从理论向实际技能转化,从而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
(二)具体教学过程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课堂教学导人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学
将英语与汉语、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作为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列人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计划,对现有的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增设如英语交际文化习俗、英语与英美文化、商务英语与文化、商务礼仪、外事接待英语等社会文化课程,以利拓宽文化视野、增加文化内涵,改变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教学、轻语言背景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懂得只有狭义的语言能力不足以顺利进行对外交往的道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有关课外书籍,因为文化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仅仅来自于课堂。如可通过电影、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
2.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国际和国内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并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师研究及学生发展中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具体来说,表现在中外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学生协同学习以及中外课程互补等方面。
一、融合课程体系,优化授课模式
综合考虑国际商务人才知识能力特征,我们可以构建涵盖三种层次的融合式课程体系。首先,由中国教师开设的双语课程,这类课程应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限选课程,其中包括国际商法、国家贸易、国际金融学一级商务礼仪、项目管理相关的课程。其次,由国内和国外教师共同教授的双语课程,这一类的课程处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并具有专业核心的作用,一般应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及国际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再次,由国外教师授课的全英文课程,这类课程应当列入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限选课中,一般包括商务英语、企业战略管理及演讲技巧等相关课程。
在这三种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中外教师授课模式。首先,由国内教师通过双语授课的途径,对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教则主要教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或专业发展动态,当然还有跨文化专业问题。另外,在课时上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国内国外教师通过双语授课时均应重点讲述自己较为擅长的研究。再次,可以采用外教负责全英文授课,而中方教师充当助教的形式,由中方教师负责学生作业的批改及答疑等环节,这种授课方式适合在商务英语或演讲技巧等课程应用。
二、融合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对于课堂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因而在国际商务专业中,应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教育背景、双语教学能力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对于外籍教师来说,需要提高其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聘请外国专家培训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本校优秀教师境外进修,同时还要组织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对外籍教师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外籍教师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文化背景,但是对中国文化及学校的教学要求缺乏了解,因而为了帮助其尽快融入到教学团队中来,应强化外籍教师对我国文化、法律、教学政策、学生特点等的了解。还应为中西方教师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双方能够共同学习,开拓视野。
三、融合中外学生,构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
为了适应我国学生对英语多元文化学习的多方面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上,应加大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力度。首先,对于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将双语及全英文专业汇聚到同一班级进行授课,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的一致性。其次,共享实践资源,可以组织中外学生一起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如暑期实习、社会调查等。再次,还可以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学术讲座、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及科技节等,让学生在文化碰撞和娱乐活动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针对经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组织专项的实践演练,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同的场景中扮演本国人民会做出的反应,由此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别,并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能够灵活借鉴和应用。
四、融合学术研究,保持本校教学的先进性
国际商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学科的多样性、复杂性、交叉性也决定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应用国际、国内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共享。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参与到国际性的合作研究课题中,提高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积极性,将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研究的成果等列入教师的个人评比中,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确保本校教学的先进性。
当前国家间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深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坚实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国家商务公约及管理外,还应对国际上习惯采用的贸易法则和商务程序熟记于心。因此,高校应在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以培养能够直接参与国家交流的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为目标,从多方面着手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谈判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论文百事通说起谈判,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商人在谈判桌前为各自的利益据理为争。但何谓“谈判”?其一般的含义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而“商务谈判”指的是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由于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导致了不同国家间的不同谈判方式和风格。因此,在从事商务活动尤其是跨国的商务活动时,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进行谈判的准备和组织时,更要明白这些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了解中美商人的特点是商务谈判的必要条件
1.美国客商在从事商务谈判中的特点
美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他们是我们在日常的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对手。总体来说,美国人的性格外向,开朗,表现为直率、自信、果断、热情,而且充满幽默感。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移民,因而使美国人有较顽强的毅力,以及乐观自信,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他们乐于吸收新鲜事、新思想、受传统束缚较少,同时他们受犹太民族追求利益的秉性影响,重实际、重功利、以成败论英雄。但由于幅员辽阔,美国人受地域差异的影响,谈判风格迥异。
(1)东部地区商人的特点。东部有13个州,以纽约为中心、经济、金融、贸易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东部的居民以犹太人为主,特别是纽约市是他们聚居的地方(有二百余万犹太人),所以犹太人在东部的经济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犹太人的势力大,在加上他们的性格使然,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他们对什么都很苛刻,头脑灵活,具有商人意识,精通业务。在谈判中喜欢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对合同吹毛求疵,常常会因为各种理由而寻求毁约。
(2)南部地区商人的特点。南部12州土地广阔,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自然资源主要以石油精炼、石油化工和海洋开发为主。南部人较为保守、随和,他们待人诚恳,直爽无欺;但有些商人较性急,喜怒哀乐形于色,心地好而脾气大;订合同也希望详细明了,但他们重视契约,也重视信用。
(3)西部地区商人的特点。西部是指以加州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相对于美国其他地区来说,西部开发较迟,商业经验也较浅;但西部资源丰富,财力也足,所以要开拓美国的市场,西部是一个上佳的选择。这里的商人生意经验略显生疏,契约订得详细、周全、明确;他们性格直爽,较容易进行商谈。而且他们往往做事亲力亲为,讲究信用,喜欢与人交往;在谈判过程中,能很快拍板做决定,和对手谈判十分认真,且重视契约合同。
2.中国客商在从事商务谈判中的特点
亚洲是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的中心之一。而在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东亚无疑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里有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日本,有在经济改革中最为成功的中国,以及除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也在此范围。
(1)大陆地区商人的特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由于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谈判中有他们独特的风格。中国人待人注意礼节,重人情,讲关系,故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吃苦耐劳,具有很强的韧性;谈吐含蓄,不易直接表露真实思想;工作节奏总体不快,比较保守,不轻易冒险;工于心计、足智多谋。在谈判桌上,中国人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谋略,常常令其对手不敢轻视;在大多数时候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而善于讨价还价是我们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又一个特点,这在世界上颇有名。
(2)港台地区商人的特点。港台两地的商人都是谈判中的高手,在谈判过程中,切入谈判主题较快,都是我们强有力的对手。在国际商场上,他们已经树立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总体来说,他们都极重礼仪,喜欢在讨论实际内容前进行礼节性的拜访或送礼,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在实际的谈判中,台湾商人会平静、含蓄地与对方谈,在其间用“逐步紧缩”的方式与对方谈,所谓“逐步紧缩”是指开始大方,而后逐步缩小让步幅度;而香港商人则刚好相反,他们开始时坚持讨价还价,做出小让步,然后视情况增大幅度,这就是香港人在谈判过程中惯用的“逐步升级”的方法。香港人大多数热情好客,讲究礼节,注重身份地位,喜欢讨吉利,而且他们知识丰富,精于讨价还价,故有人称他们兼容了日本人的善于讨价还价,英国人的精明慎重,美国人的讲究效率的特点。
三、为何会存在这种差异且怎么注意
1.分析中美间的文化差异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生活状况的显著改善,国际活动的日渐增多,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频繁。因此,我们无论是接待外宾来访或是自己出国访问、旅游,亦或者是像我们今天所要谈到的“国际商务谈判”,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我们了解该国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上,我们只有在掌握这些的基础上,处理事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庄子?秋水篇》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作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文化传统就像大海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都会受到地理和历史的束缚。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和历史遗产不同于中国。所以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也自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中国人民。例如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常习惯问:“你吃饭了吗?”或者问:“你去哪儿?”以此向对方表示问候之意,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对方是回答“吃了”还是“没吃”,双方都点头而过。这个习惯对于西方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他们认为,如果你问他吃饭了没有,就是想邀请他去就餐,或吃点东西。若你听到对方回答:“没吃”而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就会认为你在耍弄他。如果你问他去什么地方,他则会认为你干涉他的私事。这就是两个国家由于风俗习惯不同,造成了对事件本质上认知的区别。
又例如,与中国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不同,美国人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至于自己的父母或孩子,则不是自己关心的问题。父母有自己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而孩子18岁就
独立生活了,所以他们挣的钱尽可以放心大胆地花在自己身上。而中国人则不同,他们首先是为自己的身份而奋斗,有了身份后就拼命赚钱,当然挣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后人:儿子女儿、甚至孙辈。因为他们存在着这样的心态,自己这一代创业时吃尽了苦,应该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所以可以用一句话归纳上述中美两国人的区别:“中国人是为他人生活,而美国人是为自己活着。”这主要就是两国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所致的。
2.不同文化下应注意的谈判礼仪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不仅语言不同,其价值、立场、传统、风格、习惯、经历也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其独特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谈判风格。中国和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这样就迫使我们在进行商务谈判时不但要了解对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及习惯,更要懂得尊重和迎合;这样才会有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美国人的谈判方式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这是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早期到达北美的欧洲定居者就自认为“美国是上帝的选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而生活在这块“上帝新选择的土地”上的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美国人拥有着这样的一种信念:即美国过去是,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根据美国人的文化习俗,我认为我们在与他们进行商务谈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美国人时间观念很强,赴约一定要准时。如果说不能按时到达,应打电话通知对方表示歉意。因为在美国人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不慎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就等于你偷了他们的美金。而他们有句谚语就是从中而来——“不可盗窃时间”。
(2)美国人不随便送礼,但却十分讲究包装。这是因为在美国包装和装潢对商品的销路具有重要的影响。给美国人送礼时,注意不要送双数,因为他们认为单数才是吉祥的。
(3)与美国人做生意,“是”和“否”必须清楚。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当无法接受对方提出的条款时,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不能接受,而不要含糊其辞,使对方存有希望。
(4)美国人法律观念极强。美国人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公正、最妥善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法律、依靠合同,而其他的都是靠不住的。
中美文化本质上的相悖,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补充又将两国吸引在一起,导致双方为文化上的歧义做出妥协。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文化差异同样不是对决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洗礼,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因此两国的商人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应尽量做好准备工作,不让文化差异成为我们中美贸易关系长期友好发展的拦路虎。新晨
四、结束语
以上详细分析了中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这对任何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都提了个醒。每个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在进行跨文化的商务谈判时,我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入乡随俗,知已知彼,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双方的经济文化环境。
总之,由于中美文化与习俗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美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使自己最终赢得谈判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邹建华陈腾华:现代商务谈判实务.中山大学出版,2000年
[2]何伶俐:高级商务礼仪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
[3]周叫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