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货运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6 13:17: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货运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货运实训总结

篇(1)

在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作为行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情,它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国际货运企业在我国对外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更是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特点,实现学生零距离的上岗工作,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寻和探索的事情。虽然目前来说,已有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尝试在教材和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以期改进《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更注重实用性

在高职《国际货运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更针对工作实际,案例更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货运单据样本及国际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知识及国家标准规范。但是,参阅目前市场上的居多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结构安排上有所扬弃,更突显出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浓缩。在实际教学中,若完全参照这些教材,必然会存在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与本科教学极其相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熟悉高职《国际货运实务》教材的基础上,以国际货运的职业活动、职业情景为参照系,对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形成课程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不同,把国际货运分为五大模块,其中模块一是国际货运公司的组建。主要让同学们从总体上了解国际货运行业,掌握有关法规对组建国际货运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组建程序;模块二是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规程;模块三是国际货物空运操作规程;模块四是国际铁路联运操作规程;模块五是国际货物仓储配送业务操作规程。在每一个模块,根据国际货运企业在实际业务办理的先后顺序又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以模块二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规程为例,该模块又划分为揽货、订舱、装货、报检、报关、保险、制单、收费和放货等九个具体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分别向同学介绍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操作技巧及工作前、中、后所应注意的事项。

2 课堂教学中应有更多生动、实用案例分析和单据样本

《国际货物海运实务》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若没有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和文件式样,要想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特别是掌握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进国际货运企业,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搜集到一些真实的案例,用于我们的教学。即使条件不容许,作为教师也应多关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浏览各门户网站,搜寻跟授课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对于自己搜寻到的各案例,去粗取精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呈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具体的业务,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在国际货运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单据,比如在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过程中,会设计到托运单、订舱单、订舱确认书、舱单、海运提单等几十种单据。在众多的单据中,有些单据的格式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基本相似。假如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各单据包括那些内容,学生仍会觉得比较模糊,老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假如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单据的式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将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老师讲解起来也轻松。所以这要求我们授课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处处留心,收集各种单据,特别是填制完整的业务单据,以便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

3 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训教学的安排

国际货运实务的实训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充足的实训课时。在课时有保障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实际的实训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满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实训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训教学中。比如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理论教学或几个关联比较密切的任务理论教学后安排一定时数的实训教学,以企业经营为背景,以岗位设置为模块,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由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种“实战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话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其内容丰富有趣,以相对减少对理论过多的讲解。二是要发挥好引导、指导作用,否则这个教学将失去目标,变成一种“游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最后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要求“程度”,要鼓励、激励学生,使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利配合完成“实战法”的训练。

此外,由于各个模块之间存在部分重复交叉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有机重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4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中英文结合

因为国际贸易是涉外经济活动,所以国际货运业务必然也是涉外经济活动,这就要求国际货运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好外语(在此主要指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这就对《国际货运实务》的双语教学提出了要求。比如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我们尽量作到用英文解释和表达,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成为能说英语、写英文的专业国际货运人才。

总之,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大纲及有关国家标准,结合行业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大胆的探索,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7-01

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是对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国际货运岗位要求进行的重新构建和整合,国际货运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之一,该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一般是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货运实务、报检实务、报关实务、物流与仓储实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训知识学习,比如国际货运实训、进出口单证等,课程之间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合,整个学习完成后,岗位所需的知识虽然都学习完整了,但是缺乏一个能够将他们相互之间链接整合的平台,导致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很好的职业衔接。

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基于工作岗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面向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进行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之后的联合课程群实现培养掌握国际货运岗位实践操作技能、相关专业英语沟通技能、应用技能等多元化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的构建和整合思路

(一)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的构建内容

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以国际货运岗位职能为联合课程群的载体,将国际货运实务、国际货运英语、进出口单证实务三个单门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国际货运实务是以国际货运岗位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的,课程内容依据货代员的销售岗、操作岗、制单岗、客服岗的职责要求为学习目标,展开实训情景模拟训练和任务驱动实训。

国际货运英语的内容是国际货运人员从事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国际货运英语也是国家货代员职业资格证统一考试的课程,进出口单证实务是国际货运业务流程的单证缮制和流转的重要课程,通过三门课程的综合学习,学生获得从事国际货运岗位所必须的专业英语、单证缮制和实践岗位操作技能,符合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性、外向性、实践性能力的要求。

(二)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的整合思路

联合课程群的整合思路是围绕着国际货运工作岗位进行,国际货运岗位所包含的业务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各个主要岗位,国际货运从国际贸易合同签订准备及签订为起始,专业课程内容遍及国际贸易货物进出口所需的租船订舱,比如以最快最省的运输方式,安排合适的货物包装,选择货物的运输路线;为客户办理仓储与分拨;选择合适、可靠、效率高的承运人,并负责缔结运输合同;安排货物的计重和计量;办理货物保险;办理货物的拼装;装运前或在目的地分拨货物之前把货物存仓;安排货物到港口的运输;办理海关和有关单证的手续支付运费、关税税收;办理外汇交易等。国际货运所涉及的工作岗位包括运输、报检、报关、仓储、采购、销售等众多的贸易类岗位。

联合课程群综合上述对于国际货运岗位及岗位所需知识进行专业考虑,从工作过程入手进行课程及教学模式的设计,利用学院现有的国际货运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国际货运课程的实践教学,选取联合课程群中与国际货运岗位相关的实践内容作为三大专业教学模块,分别是国际货运的专业英语、实际操作技能、国际货运岗位的单证操作为主干,形成一个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整体课程群建设思路,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升,更加有效地体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培养方案的目标,各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能力锻炼目标、创新能力训练目标都在课程群的整体思想下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相结合,并不断创新,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尤其是与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思想和新形势相结合。

二、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构建和整合的效果

国际货运联合课程群整合专业三门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方面突出专业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外向型特征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为人才培养特征,专业符合度高,在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和外教授课,其中双语教学使用校企合作知名企业家参与编写的教材,理论编排及选取案例紧密切合工作实际,依托众多的校外实训企业,有强大的企业专家授课团队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联合课程群整合之后实行课证赛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商务类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联合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整合,学生更清晰的掌握了国际货代的基本专业知识,学生对国际货代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理解深入,把握较好,并能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使用业务模拟平台,通过软件操作和顶岗实习,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货代企业的涉外业务操作流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业务上手能力增强,培养的学生很受相关企业欢迎。

篇(3)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各类进出口企业的迅速增长,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因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资格标准,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方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 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 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篇(4)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篇(5)

【项目来源】上海市民办教育骨干教师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4-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鉴于此作为高职教师,应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作为参照体系,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梳理出“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载体”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工作场景使其具体化,形成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过程,将工作任务细化。在高职教育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在市场上各种针对高职层次的教材往往是案例加分析类型的教材,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层次的国际货运实训教材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要求。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和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国际货运在高职教育经管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中经管类、物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在不到三十年的课程发展过程中,国际货运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少的涉及实训操作,学生虽然将理论知识强行记忆下来,但是到了实际环节就不知该从何人手。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因此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层次的国际货运实训教材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参阅目前市场上的众多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结构安排上有所扬弃,更突显出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浓缩,绝大部分的逻辑结构遵循“国际货代基本知识――海运货代――空运货代――铁路货代――国际多式联运――报检报关”。这种逻辑结构属于模块化结构,虽然内容容易理解,但当事人身份相互套用,流程不清楚,而且在内容上与《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等课程交叉重复,从而不利于实操型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专业教材过于理论化,对实践环节涉及不多,且内容大多陈旧雷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流程的操作,学生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很多用人单位也反应,学生缺乏基本的业务实操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参照这些教材,必然会存在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且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辨识度不大。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国际货运的职业活动、职业情景为参照系,对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形成教材内容编写出适合高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训教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改革的有益探索,使《国际货运》课程更具实践性,并有效衔接国际货运资格证书考试,真正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一种技能,更希望能培养出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同类院校教材使用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近二十所同类院校的走访和调查,在《国际货运》课程教材使用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尽管出版社和编者各不相同,但是书本主要使用逻辑结构遵循“国际货代基本知识――海运货代――空运货代――铁路货代――国际多式联运――报检报关”的模块化理论体系,这类课本使用人数最多,应用最为广泛。使用这类教材的主要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体验国际货运业务流程的操作,学生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第二种主要教材更多的偏向案例教学,以一个个案例来讲授国际货运过程中的操作实例,但是这种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再加以课程实训,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很好地吻合。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货运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对货运业务的流程了解不深。加上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毕业实习返校的同学也反映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改革现状,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地引入企业元素,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工作流程、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将货代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通过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教学情境设计,构建教学内容中的单元和任务。

(3)以典型业务流程为项目载体重构和序化教学内容,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原理、实验、实训的内容进行教学。

(4)以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着力点。

在教材研究思路上,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是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流程来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实施中,首先以分析岗位能力,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过程,并将工作任务细化,然后选取、序化、符合课程内容,最后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四、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国际货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货代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力,培养国际货运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国际货运人才的培养目标总结如下: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货代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货运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具备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证”即具备国际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资格证书,也就是培养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能直接从事国际货代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作为一门实践型的专业技能课程,单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掌握操作方面的技能,仅能记住理论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弥补“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但要切实开展起来却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因此本课题的创新点是将国际货运的业务流程与操作,国际货物的基本工作要求,国际货代业务中的具体内容都通过实训环节来加强训练。教材按照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进行编制,项目依据工作任务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具体业务的过程中还了解单证之间的关系,前后工作流程之间的关系。在教材体系设置上注重高层次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板块的设置上注重与工作流程相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模块之前加入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对近三届本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国际货运公司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基层操作人员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最初选择,而货物运输的操作部门、销售部门是国际货运公司容易受到重视的部门,需求大量的人才,不言而喻,这两个部门将成为从事货运业人员的集中地。如何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能迅速抢占一席之地,并且拥有继续升迁的能力.这是在校学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达到基层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还要让学生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因此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工作岗位定位方面,除重点培养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还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岗位,即学生毕业3―5年后升迁岗位,该课程重点培养业务员和该职位的上一层职位即操作主管,通过学习后达到的技能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法

本次企业问卷共发放2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20份,主要调查对象为我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和实习的单位,涉及员工数在100人以上的大型物流企业,也有员工数不足10人的小型货代公司,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了目前货代或者物流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从近几年招聘各类院校的学生水平来看,普遍专业知识不过硬。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有关,且泛而不精。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却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另外,有15%的企业甚至认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岗位脱离过远。还有企业认为学生职业道德和应变能力比较差,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及应变能力的训练。

本次学生问卷共发放80份,有效回收问卷78份,主要调查对象为10、11、12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物流管理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关专业同学在货代公司调查显示39.2%的学生从事操作员岗位,38.5%从事业务员岗位,19.2%的同学从事单证员,其它岗位的学生人数不多。从此数据来看,国际货运公司岗位中,我校学生主要集中于操作员和揽货业务员岗位,这也将是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从目前教学来看,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货运操作类,对揽货业务、营销能力方面的教学比较欠缺。

国际货代操作员,主要负责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操作在国际货代企业中承担的角色最重要,需要非常熟悉货代的全部流程以及报关流程,了解集装箱箱型种类。国际货代业务员,主要负责招揽货源,是货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核心岗位,一般分海运销售和空运销售。货代业务员除具备一般销售员的素质和销售能力外,还要掌握国际货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法令,对船务公司的优势航线、舱位、航期、中转地、价格等有一定了解。国际货代单证员,主要负责运单、保单以及一整套出口单证的缮制和流转,熟悉各种国际结算方式,能读懂信用证并根据信用证内容制作提单,审核来自客户以及操作部门传送过来的单证。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应该围绕着这三类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设计,直接针对这三种类型岗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思路清晰。

六、结论

由于国际货运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大批量接受学生实训基本不现实,针对这一现状国际货运课程更应该偏重校内实训,使得同学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情景。国际货运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国际货运行业的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而每个岗位的工作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就形成了整个货运的作业流程。据此,在教学资源利用和教学模式设计的前提下,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法是可行的。具体来说,可以将国际海运中的集装箱货(整箱货和拼箱货)及非集装箱货的进口和出口业务流程、国际航空货运中进口和出口业务流程、国际海运租船业务流程、国际多式联运业务流程,等等。形成以某项国际贸易业务为导向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按照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的业务流程进行真实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M],2006,(16)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写作组编.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56

[3]扬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

[4]《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

[6]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情境设计[J],职教论坛,2009(5)

篇(6)

一、我区目前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国际货运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国际货运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目前国际货运物流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国际货运物流高速发展的需求。国际货运物流人才的匮乏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货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国际货运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十大紧缺型人才之一。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位居中国―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我国西部惟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国家规划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钦州港保税区、凭祥、南宁物流保税中心也正在兴建中,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和货运物流形势迭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部湾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为企业带来挑战和与机遇的同时,更为广西的流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国际货运物流成了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然,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定位目标给广西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又为广西各院校的货运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鉴于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国家教育部对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批准并分别成立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和规范全国的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但是,从广西来看,国际货运物流教育的基本情况尚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区内没有相应成立国际货运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宏观教学管理有名无实,导致各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在货运物流类专业教学方面各行其是,教材大同小异,看不出各类教育的培养重点,课程选择少,教学实践少,教师交流少的三少情况比较突出。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国际货运物流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验实训方面更是与货运物流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培养出的国际货运物流人才远不能适应货运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可以说,广西国际货运物流教育界虽然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型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课程教育等多层次的国际货运物流教育体系,但高职学院缺少国际货运物流专业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

二、构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职学院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模式的思路

笔者曾经对发达地区与广西本土国际货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考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高职学院的国际货运物流教育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思考如何解决目前高职学院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浅显意见与各位同行分享。

1.以“企业”为导向,明确国际货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学府,我们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毕业生,可是我们的这些“人才”去到企业却不被企业所认可,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重学术理论、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应该更接近于美国的社区大学,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熟悉某种高精专业技术的人才为主。高职学院的国际货运物流教育体系应该是重操作、重技能、重实践、以培养技能型的管理者为主体,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型管理人才。

首先我们要看国际货运物流企业用什么样的员工。一般而言,国际货运物流企业用人的标准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类是手册式的员工,只要告诉他规章制度,操作的方法,根据企业的标准进行操作并且不犯错误就可以了,这样的员工可以由学历层次低点的人来担任。第二类是技术式员工,这类人需要熟悉物流领域一些新的仪器设备,通过实际操作以提高设备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第三类是流程式员工,这类人需要熟悉物流管理的整个流程和业务要求,企业要求这类员工能够根据工作过程,不断的总结经验,对企业的操作或管理流程能够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改进企业工作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二类、第三类员工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缺乏。而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主要瞄准这两个方面的需要,重点培养这种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会独立操作,同时能通过实践不断的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人。

2.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认为,高职学院的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各校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有所侧重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大部分主干课程可以定位为以下2个专业方向,即仓储与配送方向和国际货运物流方向。

(1)仓储与配送方向专业课程

仓储与配送方向主要向企业、配送中心或国际货运物流中心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管理人员,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同时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设备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为企业制定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有关专业课可开设现代国际货运物流基础、基础会计、国际货运物流配送、仓储作业实务、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国际货运物流NIS软件、企业供应链ERP系统、企业财务管理ERP系统、文字速录等,而与之配套的实训课程开设仓储作业实训、配送作业实训、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国际货运物流装配与实务(考证)。

(2)国际货运物流方向专业课程

国际货运物流方向主要立足于北部湾国际货运物流圈,以培养熟悉有关国际货代、报关、国际货物保险等相关业务,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相关知识,能够为广西进出口企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关专业基础和部分专业课与仓储与配送方向相同,不同的专业课主要有国际货物运输管理、报关、国际货物保险、货代等课程,这个方向的服务重心更趋向于广西东盟的特色。

(3)另外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进一步提高实操课程的比重,并且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和实操课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4)在开设专业选修课方面,可考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进行“互选”,或者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课程,如国际货运物流企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科目。

(5)在设置各个年级课程时,应采用实训为指导,加强实训的比重,做到理论服务实践、实践结合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而最后一个学年则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走“校企合作”之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建立专业实训室,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主要向社会和企业输送第一线的国际货运物流管理型人才,如果在教学乃至教学计划、招生和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仅靠学校的教师完成,则有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出现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高职学院的通病。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笔者认为,推动“校企合作”之路,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第一、走“校企合作”之路,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制订我们的招生和教学计划,利用企业的资源调整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技能要求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增加企业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学校向企业输送直接能上岗的员工。第二、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非常重要,光靠学校兴办实训基地,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一般操作的实践,但学生仍旧没有到企业一线的感觉,没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情境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技能的获得。第三、让老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国际货运物流运作项目,带着学生去完成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老师积累经验,也可以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丰富国际货运物流领域的科研选题。

广西高职院校除了应该顺应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的趋势,开设相关国际货运物流的课程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购置相关的国际货运物流操作模拟软件,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训场室。校内实训室可分为国际货运物流软体实训室与硬体实训两大部分。其中软体实验室主要对传统的班级模式进行改革,特别是港口国际货运物流方面的课程,采用全方位的模型展示,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随时根据各类图片与看板,了解企业运作流程。硬体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操作方面的实训,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供较好的动手机会。

4.提高高职学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篇(7)

一、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实训室的功能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运输、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相关岗位、国际货运与报关报检相关岗位、工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基础辅助管理岗位的需要。物流实训室的功能往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技能来设计,各高职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功能有较高的一致性,以笔者所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针对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已建成的物流实训室具备下列功能和特点。

(一)仿真设计的功能区和设施设备可模拟真实企业环境

目前实训室主要分为库房区、超市区和办公区,其中库房区又细分为进货区、保管区、拣货区、出货区、越库区等区域;超市区细分为卖场区和结账区;办公区可根据情况划分为客服部、业务部、结算部等职能部门。实训室库房配备多种形式货架,包括托盘高层货架、电子标签拣选重力式货架、轻型层架,拥有叉车、地牛、托盘、条码打印和扫描设备等。这些功能区和设备与实际物流作业环境相似,可组织学生模拟真实岗位实操货物出入库、在库管理、商务洽谈等业务环节,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二)配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体现信息化时代的物流作业流程

与模拟库房配套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企业研发的此类软件功能具有较高同质性,主要模块和功能包括: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物流运作资源、运输路网、客户、供应商等基础信息的维护和管理。2 订单管理子系统:实现客户发来的物流运作指令的录入、查询、跟踪等功能。3 仓储管理子系统:实现库房、货品、库存等仓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出入库、加工、移库、盘点等作业的管理以及账务信息的管理。4 运输与配送管理子系统:实现运输与配送作业的单据管理、调度管理和场站作业管理等功能,实现接单、调度、取货、集货、发运、中转、到达、派送、签收、返单、结算等一系列业务流程。5.商务结算管理子系统:实现仓储、运输、快运、配送环节的费率设置、费用结算和应收应付帐单管理等功能。

这些信息系统真实反应了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管理、费用管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等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通过组织实训,有助于学生掌握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本质,达到信息时代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其他专业软件支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

1 外贸业务实训平台软件和国际物流模拟业务软件:实现对进出口业务及其货物国际物流业务的模拟实操训练,包括进出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开立、单据制作、托运订舱、报检报关、货物做柜集港、货款结算、货物到港提货、核销退税等一系列业务。

2 商业企业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模拟超市的人员、货品、供应商、会员以及采购、库存、销售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商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3 ERP软件:实现对制造企业物料采购与管理、生产、销售、库存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4 物流管理推演软件:实现对牛鞭效应、风险分担、路径优化等理论的验证计算。

二、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作业技能训练和管理理论验证两大类,其实践教学形式分别表现为实训和实验。

(一)实训项目

实训主要用来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另外辅助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良好学习工作态度的培养。可设计以下单项实训项目:

1 物流企业资源(设备、人员、车辆、路由)规划。2 物流服务(仓储、运输)计费方式和标准设置。3 库房分区与储位规划。4 仓储货品分类管理规划。5 订单处理。6 条码技术认识及条码编制和识读训练。7 入库理货、堆码、叉车作业。8 库内检查和盘点作业。9 拣货区补货作业。10 出库拣选、备货作业。11 仓储账务处理。12 运输调度作业。13 运输场站作业。14 运输签单和异常处理。15 物流费用结算。16 进出易磋商与价格预算。17 进出口合同签订与信用证操作。18 出口托运订舱作业。19 出口货物做柜集港作业。20.进出口报检报关作业。21 进口换单提货作业。22 国际货运费用结算操作。23 工商企业采购与销售业务操作。24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主要用来验证培养目标中的较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管理原理。可设计如下项目:

1.仓储资源(设备、人员)合理配比实验。2.手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式在仓储作业中作业效率对比实验。3.不同拣选方式效率对比实验。4.供应链牛鞭效应验证实验。5.合并库存风险分担理论验证实验。6.共同配送模式研究与路线优化实验。7.货品库存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三、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是十分灵活的,除利用实训室之外,还可以在一般教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而在实训室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为了某个技能点或知识点教学的需要进行的单项课内实训和实验;二是在各门课程外单独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

(一)课内实训和实验

本文第二部分所设计的实训和实验项目一般均可在课内组织。此类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包括物流概论、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等课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核心课程应是课程改革的领头课程,课程的教授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密切一致的,教学改革往往要求采用任务驱动,设计学习任务,针对课程对应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可以将实训和实验项目转化为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辅以教师指导和讲评,从而达到对技能和知识的深入掌握。当然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项目,除学习任务外还应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集中实训

由于物流业务流程在实际中是连续发生的,课内单项训练有利于各个击破的学习但不利于形成对作业流程的整体认知和对岗位分工协作的理解,因而集中实训项目的设计十分有必要。具体项目如下:

1 第三方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搭建公司:学生分组模拟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构建企业基础信息。(2)招标投标:制定销售计划,研究某企业招标需求,参与投标。(3)签订合同:模拟物流公司与招标企业确定合同条款,要明确服务指标和费用标准。(4)作业操作:模拟物流公司执行客户订单,完成仓储出入库、运输出港进港和配送作业。(5)结算评价:结算应收应付款项;数据统计,服务指标评价。

2 国际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实训准备:学生分组模拟国际物流的参与方,主要包括外贸公司和国际货代公司。(2)进出口合同签订与单据制作:模拟外贸公司起草外贸合同并编制相关单据。(3)出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运输,货代公司托运订舱、报检报关、做柜集港装船,最后结算费用。(4)进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货代公司换单、报检报关、提货交接,最后结算费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主要针对行业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际货运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代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货运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流程中的接单、订舱等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国际货运经营管理方法,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满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必需的合格的职业人。

为了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课程组教师应对本地周边地区物流企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调整计划,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步。学院还应成立由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2课程设计思路

2.2.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为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承担实际工作,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工作实际相一致。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以一个货代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把项目划分为6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即海运出口、海运进口、空运出口、空运进口、多式联运、仓储,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2.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作为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完成项目,使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实践,此外,每个任务环节中又均设有实训环节,更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完成课堂内教学之后,将到定点货代企业进行一周的顶岗实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3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课程开放应先对货代企业开放。教学模块和项目需要和货代企业一同设计、开发和实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货代企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开发和实施的项目既是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项目,也是学校支持企业的培训项目,两者应具有彼此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上课程对外开放,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思考练习、项目任务与业务实训、学生作品等都要通过课程网站对外,再配以网上答疑,学生就可以实现网上的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国际货运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3)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

经过课程组的分析总结,得出国际货运企业主要是下列8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国际货运企业成立;对外贸易基础知识认知;国际海运出口货运;国际海运进口货运;航空出口货运;航空进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与大陆桥运输;国际货物仓储。

这8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国际货代企业或物流企业的国际货代部门的货代业务岗位要求,按照实际货代员操作的业务模块来组织教学,适用于培养国际货运企业的货代员。

另外,与货代协会组织的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内容一致,以便国际货代的教学与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培训同步进行,所以教学内容针对和适应性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

3.2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本课程实行“一条主线,六部曲”教学模式,项目引入-任务引导-资讯检索-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估。

在“项目引入”环节,教师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明确项目完成的目标,从而引出任务;“任务引导”环节,教师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并讲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进行“资讯检索”,这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配以材料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各分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讨论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目标并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和归档;“成果展示”环节。由组内安排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检查评估”环节,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并通过教师的补充讲授,总结和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3.3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此,课程教学积极起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情境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并存,效果显著。

3.3.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多式联运业务流程操作,教师把学习任务作为一个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为托运人设计多式联运运输方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资料查找,写出了方案,最后通过PPT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

3.3.2学习情境法

本课程教学全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有专业教室,例如:海运出口货物交接,模拟货代业务场景,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货代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则根据项目进行更换,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并顶岗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配合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下,在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形。

3.3.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6―8人组成)实施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团队协作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如在海运、空运等项目中,教师可提供一个企业实际业务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按流程共同完成各环节业务操作,并提交操作结果,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增强、热情高,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不适合并列式,应把座位分成若干个小块(小组),课桌合并成长条形,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排法有利于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

3.3.4案例教学法

教师对每个任务进行项目引导时,都是以一个背景案例来引入的,目的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一个情景任务、设定岗位角色,以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3.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业务流程操作。比如:在货代公司招聘员工时,通过扮演应聘者和招聘者,来加强学生对货代各个岗位的职责认知,另外,在海运进出口货物交接的业务中,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船公司、货代公司、码头堆场来进行集装箱货物的交接,交接完毕,要求其他小组对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总点评。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掌握货物交接的流程,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49-02

[作者简介]李勤(1968-),女,天津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天津交通职业学院2013年校级课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1+N ’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成果。高等职业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为外贸行业培养国际货运岗位专门人才。要培养社会及企业满意人才,必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 “1+N ”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片面注重知识系统性,忽略岗位任务具体要求

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设计注重学科逻辑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将实践环节作为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与理论教学割裂,形成独立的一部分,忽略了知识与具体岗位任务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有效形成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专业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对高职教育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职业岗位实践经历和经验,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知识更新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很难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都是由校内的1名专职教师利用已有实训条件完成。由于教学条件和自身能力所限,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在“闭门造车”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熟悉未来工作环境,不了解企业需要,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进入企业后缺乏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素质,势必要经历较长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二、“1+N”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能够从事国际货运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1+N”即以“1”个行业工作过程为中心,明确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基于岗位群工作目标需求,分别设计教学过程,形成相应的“N”个学习单元,构筑学习平台与情境,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体系,完成整体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二)设计方案

1.以工作任务导向设计“1+N”实训项目

在“1”个学习单元中,设计“N”个训练项目和任务,即依据国际货运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要求,每个学习单元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岗位认知、国际货运业务训练、国际货运业务实际操作模拟展示等训练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围绕解决企业实际工作问题展开实践活动。

2.以岗位能力导向组织“1+N”教学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为充实校内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实施由“1”名校内专职教师任主讲,传授国际货运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聘请学习内容所对应岗位群的“N”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传授工作经验,组成“1+N”(专职+兼职)的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3.以职业需求导向建立“1+N”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应贯穿教学全过程,考核安排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以学习小组作为考核单位,由1名校内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兼职教师从多角度进行动态考评。重点考核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包括学生日常实践的整体表现及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由各学习单元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构成。

三、“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一)“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选择国际货运行业岗位群为目标企业,包括分别办理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国际货运企业,由校内“1”名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训指导书。校内实训场所结构形式仿真企业布局,将教学班分成以实践基地企业命名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人),组长和组员分别扮演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使学生在角色上感悟职业氛围,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实现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的紧密对接。

1.师生“走出去”

“1+N”实践教学模式共分四个学习模块,安排在不同阶段进行:

学习模块一的国际货运企业调研项目安排在学期初。教师任务包括:小组完成不同岗位的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汇报和展示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国际货运岗位群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制度及日常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对调研的目的、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有明确、详细的要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以影像形式记录调研过程,制作幻灯片,小组集体完成展示汇报并进行小组间交流,由教师点评总结。

学习模块二、三、四均为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模拟企业实践,由企业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每个小组选定一笔真实典型业务,带回相关资料编成案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以业务案例为背景,利用校内实训软件完成业务单证制作,模拟整套业务流程并进行小组间交流,由教师总结操作规程,以任务驱动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

不同阶段实践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案例,独立获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工作现场实践与企业教师建立学习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2.企业“请进来”

岗位认知的学习是通过聘请国际货运行业的专家进课堂,介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及工作要求;传授学习和工作经验,丰富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模块三是国际空运业务操作项目,在学生掌握了国际航空运输基本流程和业务操作基础知识之后,聘请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课堂,以一笔国际空运业务为案例,配以全套真实业务资料,详细介绍实际操作过程。

例如在讲解航空运费计算知识时,关于较高重量的较低运价选择,过去都是采用估算法,通常学生要计算几次后才能做出选择,而来自企业的教师讲授更简便的较高重量临界点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不同运量计算比较运费,向学生传授岗位工作经验和行业规范。

(二)“1+N”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的“1+N”学习平台,将学生置于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不断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尽快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换。

2.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1+N” 实践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企业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拓宽了专职教师的视野,校内教师可随时与企业保持联络,及时获取行业最前沿信息,并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探究新教法,满足教学所需,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了校企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成效,使学院既了解了行业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又扩大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及学生就业的渠道,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1 PBL教学法在《国际货运综合业务》课程中的应用

1.1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课程问题,编写教学规划过程

PBL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分析解决核心问题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建立在有感染性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感受、体验和学习。

课题组首先结合货代企业生产流程和实际业务案例完成了课程PBL教学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规划。(见表1,节选了其中2个项目)

1.2 注重课程前后延续性,促进学生学会知识建构

国际货运企业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之一,因此课程体系中以《国际货运综合业务》课程为核心组建了课程群,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综合业务》、《国际货运英语》、《报关实务》和《报检业务》等课程。

PBL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课程引入PBL教学法后,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延续性。

首先通过课程引导,使学生明确国际货运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际贸易行业,它是国际物流中的重要环节,是介于进出口收发货人和国际货运承运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解决该课程中的问题,必须要与之前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学会运用之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继续运用《国际货运综合业务》的知识,使学习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其次在完成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中,国际贸易方面资料,如贸易合同、商业发票、装箱单和报关单等,全部布置学生自行完成资料审核,并解决相应问题。

1.3 深入实践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PBL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3.1 成立学习小组

PBL教学法特点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因此首先成立学生小组,根据班级实际人数情况,每小组5-6人,一个班级分为6组。

分组原则:男女学生同组、不同宿舍同组、班干部不担任学习小组组长。考虑到更好的合作性,允许小组成员在每一个新任务完成后重新调整,以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3.2 布置任务和问题

根据完成的方式不同,教学任务分为调研性任务和实践性任务。调研性任务一般在课堂探讨前一周左右下发给组长。实践性任务由课题组编制好实训报告,学期初就下发给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应用各种资源,按时完成阶段问题。所有任务,每个小组要按时把成果提交给老师,便于老师初步掌握完成情况,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1.3.3 开展课堂教学

(1)调研性任务。调研性任务的主要完成部分是在课下进行,教师无法做到全程监督,因此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实际没有参与,坐享其成,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学生的表现。

首先,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上台阐述,该组问题的思路、方案,问题的解答结果。手段可以多样化,比如PPT、板书和证据材料展示等,以增强说明效果。小组推荐方式可以让善于沟通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取得好的解说效果,同时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然后,在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后,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对他们的结果提问。阐述组应该进行回答。老师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并对该小组的结果和表现予以评价,其他小组进行借鉴,更好完成自己的任务。

根据任务的特点,可以一次展示,也可以分多次完成。比如《国际货代企业介绍》任务,可以贯穿到整个课程中,每次只要一个小组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始终营造一个行业氛围。《报价和询价》任务可以一次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费用计算方法的掌握。最后教师对全部小组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2)实践性任务。实践性任务一般都是取自校企合作企业的业务案例,运用国际货运业务模拟操作软件进行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实习中能够做到快速上岗。

首先,各小组需要根据老师布置的问题课后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对案例单证资料的审核,明确客户要求,这样既把前续课程的知识加以运用,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了锻炼。每个小组问题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了后续实际模拟操作的进度、准确率。

其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模拟实训操作来进行。考虑到企业实际业务环节多,相关理论知识量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把每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运用到下一个小任务的完成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在完成操作时,要求学习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完成操作后,才能宣告任务完成。教师根据小组完成顺序和质量进行评价。

最后,任务完成后,教师随机挑选几个同学的操作结果,进行展示和点评,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加深学习内容的掌握,达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3 改革考核模式,提升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可、配合与协助,才能把它的特点、优势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3.1 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1.1 调研性任务。要求组长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任务分工,在成果中按贡献大小进行排名。教师依据《调研任务考核评价表》对整体成果和学生课堂展示讨论环节表现进行评价。

3.1.2 实践性任务。课题组编写了《小组自评表》,详细规定了考评标准,由小组依据标准对每个成员进行评价。教师则根据《实训过程考核评价表》进行逐一评价。

3.2 组织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讨论

在经过期中考试后,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模式改革的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结合期中考试情况和自身学习经验,经过认真讨论,对期末考试的改革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综合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期末考试进行了如下改革:

3.2.1 保留了单选题和判断题,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掌握。

3.2.2 把计算题、操作题融合为计算操作题,采用企业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完成货代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输安排和报价、提单确认与签发。

3.2.3 考虑到实践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学生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不完善性,因此去掉了涉及货运事故处理的案例分析题,这也体现了PBL教学法的重要特点。

4 PBL教学法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4.1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扎实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对国际货运行业从不知到了解,从陌生到熟悉,继而对该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择业时对国际货代企业选择比率高,上岗快。

4.2 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不均衡影响团队合作

篇(11)

二、校外指导老师要高配

既然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去实训,那么,就需要作为实训基地的相应单位提供配套的指导老师,而从确保学生在校外基地有人带领并训有所获角度来说,更有必要高标准配备校外指导老师。第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走出学校展开实训,目的就在于获取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便要求校外指导老师应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避免由没有进出口业务经验的人充任;第二,如果再虑及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那么在首选一线工作人员的前提下,还应尽量挑选较为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当下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业务员,确保尽可能地在实训中给学生以相对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消除学无所用之感;最后,校外指导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产品相关知识和进出口业务流程的讲解,同时还要能和学生共同处理相关的进出口业务,如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甚至处理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

三、校内教师角色要拓展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校外实训的安全、高效展开,学生的校内任课教师必然要通过恰当形式担负起相应责任,但既然不再是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那么校内任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拓展非常重要。一则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训,就必须有相应的校外实训规则,并且,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的任课教师也必须按实训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此保证实训的秩序;二则要做一个好的协调者,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主要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但校外指导老师却又不具备校内教师的相关职能,因此组织学生外出实训的校内教师必须充当好协调者的角色,努力协调好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等方面的关系;三则要做一个好的学习者,在学生展开校外基地实训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的校内任课教师也应该利用机会充实自我,特别是多向基地指导老师学习国际贸易的实践知识,弥补知识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四、校外实训内容要精到

学生到校外基地展开实训,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知识、验真理,只不过是采取了与课堂理论学习不同的实践方法,以图在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外实训内容的确定不能随意化,而是要做到精到且有现实针对性。一是正视学生的基本角色,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实训内容,即学生不是打工的,诸如端茶倒水之类的打杂活,偶尔可以请学生为之,但绝不能作为主要内容,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必须紧扣国际贸易的专业性质;二是校外基地实训内容应该基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不能因为实际操作与课堂所学理论间的差异,就试图使实训内容纯粹以校外基地为样板,从而导致实训背离其初衷,甚至让学生产生理论无用之感;三是校外基地实训应服务于提升学生按流程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具体实训内容要从最初的产品知识的认识,到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业务的处理,再到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和保险、报关和商检、结汇、退税等流程展开,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更能胜任未来从事的工作。

五、校外实训过程要严整

要确保校外实训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校外实训内容的精到,还需要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地计划安排和监督。首先,对实训过程要进行计划安排,如实训时间的长短,实训内容的制定,实训考核的标准等,在每个时间段,实训哪些内容要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其次,合理安排实训的内容,对外贸流程的各个环节的实训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尽可能对整个流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另外,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不仅要使学生对外贸流程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企业产品知识的了解亦很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学校的理论教学中所无法涉及的,因此,实训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亦能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最后,要避免形式,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要全程监督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严格按照实训的计划安排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实训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要非最终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