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项目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常在项目实施初期,管理者会通过下达科研项目实施计划的方法,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初步的安排,项目承担单位需尽量按照工作计划安排实施。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风险,导致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和节点完成。通过管理经验来看,科研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探索性:科研项目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任何科研项目无不处于探索之中。第二,创造性:创造各种新知识(新概念、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新方法)是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第三,不确定性:科研项目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其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科研项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自身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科研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所以科研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性。(1)零部件设计。对于半导体分立器件而言,随着国外禁运及国家元器件国产化需求趋势,下达的科研项目基本都是替代国外产品的国产化项目,在进行产品研制时,不仅电参数需与国外一致,国外产品大多为塑料封装或者是灌封结构,产品的外形封装也要求与国外相同,必须达到完全替代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研制单位不仅需对产品电参数特性进行研发攻关,在所使用的零部件方面,也需要重新开发设计。而许多零部件开模设计需与零件厂商协商,一般均需要6~10个月才能完成,但项目整体的研制周期仅有12~20个月,仅零件设计就花费了一半的时间,导致项目实施过程受阻。(2)测试检验方法。同前面提到的一样,在进行国产化替代项目研制时,用户往往要求产品测试和检验方法均需与国外产品美军标详细规范一致,但国内目前仍有许多参数无法进行测试,且按照国内常规标准也不需要进行测试。为了保证用户使用,虽然一些电参数不影响用户使用该器件,但用户要求必须进行测试的参数,工厂不仅要按照国内的测试要求对基本电参数测试,还要四处寻找可进行特殊参数测试的机构对这些参数进行摸底,导致产品测试检验周期较长,根据经验,一个产品的测试摸底周期在12~14个月,严重影响了项目研制周期。第四,表述困难与隐性: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的行为、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以及成果表述存在一定困难。研究人员的行为及产出不能用衡量一般项目员工的产出和工资等方法来测度。科研项目的成果并不直接,不同于一般项目那样有直接的工程进度或直接可用经济单位计量的效益,科研项目的成果是隐性的。
三、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企业发展。企业的成长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但也关系到区域和国家的经济能力的增加。企业的成长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企业的发展问题,也试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现实中,企业的成长表现出各种形式,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往往是决定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地改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是决定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可增长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通过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来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新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密切地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情况,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时,要特别注重研发部门的设立,要配置专业的研发人员。有针对性地对科研项目进行对接与展开研发工作,这是企业科研项目能够取得成就,实现企业科技进步的组织保障与人力资源保障,在发展过程中,组织能力及人力资源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一种有特别核心竞争力专业的结构。会产生一种与组织成长与组织结构产生互动的关系,由于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的专业配置,可让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实现组织结构与人员的动态变化,可实现企业组织的静态到动态的有效的变化,同时实现组织的柔性发展。
2、科研项目管理就是在科研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平台对科研进行的团队建设、流程设计、绩效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活动。如果把知识看作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并跟踪剖析这个只是发展的过程。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研究过程不断地提高和深化,直至得出最终的产品。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研究过程能用来产生最终产品,也可以用来产生另一个研究过程。科研的过程由一系列功能组成,这些功能相互作用,整个科研过程可以看作一条复杂的知识、信息通道,这条通道包括内部与外部的知识链接与沟通。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团队的组织能力与市场、科研的有效链接,在这一复杂得多阶段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而科研管理就是要确定科研体系结构,然后按照体系结构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设计合理高效的科研流程,借助合适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科研团队高效工作,用绩效管理调动科研团队的积极性,用风险管理控制科研风险,用成本管理使科研在成本预算范围内完成科研工作,用项目管理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管理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告诉人们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而且学会把事情做好。衡量科研管理优劣的三个关键指标是:质量、进度和成果推广是希望做得好(即质量高)、做得快(即时间少)而且能实现经济效益。如果出现三者难以同时兼得的情况,那么管理者一定要搞清楚质量、时间、成本之间的复杂关系,判断孰重孰轻,给出优化和折中的措施。
1.科研人员存在着申请、承担科研项目过多的现象
在我国部分科研机构调查和研究的数据显示,组成一个科研项目团队的人数大约是五到六人,而平均每年申请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则高达十项以上,其中研究团队每年为了获取新的科研项目资源,平均需要申请六个到八个左右的申请书,经过计算,在团队中负责申请的科研人员需要用较大的工作时间来完成申请工作,虽然申请科研项目工作属于科研人员工作份内的事情,也并没有脱离工作的范围之内,但是这种过多的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不仅严重影响到了科研人员正常的科研项目工作时间,导致其它科研项目无法进行,还严重影响到了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专一性,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较多的时间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和其它项目的工作,不利于科研人员对已经申请过来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发展,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也存在着许多的忽视和不足之处。
2.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
在我国,早期对科研项目成本的管理中,尚未形成科学的、专业的成本核算方式,在核算中,对于间接成本的概念也没有作出具体的、清晰的认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阶段,我国才首次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把间接成本的概念具体化和明确化。然而,随着项目投资的不断加大和科研项目数量的不多增加,科研项目的成本管理就需要利用间接成本来补偿,由于目前我国对间接成本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对间接成本的重视,导致了科研项目间接费用不足以充足的补偿科研项目所使用科研机构公共资源时而产生费用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的进行。而在科研项目成本的核算方法中,直到今天,我国还没有提出最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科研项目成本问题的管理,具体的核算方法仍然延用传统的管理费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来计算,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科学的、统一的核算方法。
3.在科研项目的成本管理中,对科研项目成本补偿的工作人员工资不够明确和规范
一般来说,我国的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薪酬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其职位相对应的固定性的工作薪酬,这种工作薪酬由财政资金支持,水平较低,而另一部分则是科研人员与其从事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等活动的绩效工资薪酬,虽然这里设立了绩效形式的工作薪酬,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人员都会自行的筹集资金。对于我国来说,一般情况,科研人员的总工作薪酬是在绩效工作的工资基础之上加上科研人员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任务所用的经费,而在科研人员的工作薪酬中,项目经费就成为了科研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主要来源,这就导致了有些科研人员会以提高工作薪酬为目的,盲目的、片面的追求申请和承担过多的科研项目,出现了科研人员实际的工作薪酬远远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标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对科研机构中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是十分不利和危险的,并且对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进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针对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就目前来说,针对我国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条政策性的建议。首先来说,要加强政府和各个资助方在科研项目中的交流和协作,针对每个科研机构的现实情况,建立有效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资助机制,以达到公平、公正、透明的资助目的,让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成本管理中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有理可依,有理可查。其次,要采取正确、科学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方法,改革原有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转变定额补助加比例限定相结合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式,根据实际的科研活动需求,灵活的调整成本结构的比例,从而达到科研机构在每个科研项目中都能充分利用内部现有资源的情况,让每个项目都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发展。最后,在科研人员的工作薪酬上,要研究并提出合理的科研工作人员工作薪酬的上下限度,科研机构通过设置工作薪酬的最高限额,来规范科研工作人员在科研项目中的成本补偿,让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薪酬与其所付出的劳动力成正比。同时,鼓励科研工作人员在研究科研项目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效应,将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成果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去,积极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务于社会,让科研机构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来源于各级政府或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拨款,资金使用需要遵从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也需要遵守各拨款单位的具体经费管理规定。属于国家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例如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财务验收办法》的通知等。国家拨款项目经费管理的违规行为将受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的惩戒,构成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因而体现了指令刚性、执行强制的政策性特征。
(二)综合性和长期性
一个大型研发项目,可以分解为多个子课题,需多单位、多部门、跨专业合作才能完成,甚至需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由于其项目研发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且基本无历史经验数据借鉴,因而更加复杂。大型研发项目的研发周期普遍超过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持续数年。项目管理活动中,对成本归集的技术要求高,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配比难度大。
(三)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并存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首先要以盈利为目标,科研企业也不例外,科研项目的立项需建立在研发成果的盈利性目的基础之上。科研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大多数不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利润,研发支出资本化,研发成果将来为企业或其所属的集团带来长期效益。科研企业往往在同一时间内,一方面开展项目研发,是非盈利性业务;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标。因此无论从科研项目或是从企业角度来看,实施项目研发,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并存。
(四)不确定性
科研项目创新性强、过程复杂、时间跨度大,因此研发投入的构成与投入量不确定,研发成果有可能会偏离预期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项目研发不成功,研发支出费用化;研发成功,研发过程中,会形成固定资产、存货(产品、样机)和无形资产,但项目研发初期,难以准确对成果进行界定。
(五)经济技术复杂性
科研项目研发对象一般都是行业、领域和整个社会中具有前瞻性和尚未知晓的事物。科研项目实施的探索性,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没有可以参照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缺乏等因素,可能导致研发项目在经济技术方面变得错综复杂,也使得科学合理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更加困难。
二、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公司治理结构制约
要让管理会计发挥作用,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科研企业存在定位不准确、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问责机制等问题;决策层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了解不足、认识不深,在管理实践中难以有效利用;企业管理者一般以完成利润指标为考核导向,追求短期利益。上述情况的存在,可能会直接导致研发项目决策不当,研发成本控制不严,研发成本核算范围扩大,研发费用资本化不当,造成潜亏挂账等问题。
(二)技术方法运用不系统
技术方法运用不系统主要表现是在运用上的自发性、偶然性、以及运用范围的局限性。首先,管理会计易受主观态度影响,导致管理会计优先满足公司内部管理者的主观需要,当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管理者有可能主观上倾向于回避于己不利的管理会计信息;其次,技术方法不成熟,缺乏相关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较多,应用技术方法较少;最后,管理会计运用尚无相关评价标准,在企业中运用也缺乏应有的法规制度依据,难以判断应用水平的高低、优劣。
(三)信息系统不健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公司一切财务会计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与管控、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迅速对财务数据及与管理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将其转化为满足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财会信息化建设阶段,部分建设完成了ERP信息系统的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管理系统流程整合任务未完成而形成信息孤岛。
(四)缺乏管理会计专业人才
管理会计师并非等同于普通会计师,管理会计师的专业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好的项目管理才能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许多会计人员接触过管理会计知识和培训,但是这些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并没有系统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另外,科研企业的管理会计比较特殊,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普通会计人员还不能很好地将管理会计知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结合。
三、促进管理会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1.建立授权管理制度
建立授权管理制度是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实现上级在向下级委派任务的同时授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实现权责对等。在科研企业授权管理制度建立应包含项目决策层面授权和日常项目管理层面授权:
(1)项目决策授权
为避免项目立项及决策风险,应依据科研企业特点建立科研项目决策授权制度,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验收进行论证与审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验收必须由专业人员依据专业知识与经验进行评估、论证,而不能由无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审核。重大项目,坚持专家评审和集体决策相结合。针对科研企业的特殊性,可设立由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及技经人员构成的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论证,提出项目执行风险点,提前审核把关,评审意见为项目审批决策的依据。
(2)项目管理授权
项目管理授权主要是日常工作授权,即公司管理权利与责任在公司内部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分解与传递。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公司管理层、科技管理部门及财务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人员、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等在明确的授权范围内各行其责、相互牵制,切实履行在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验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职责。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依据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政策,在科研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商务管理、物资管理、会计核算等实现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加强过程监督管理,明确责任机制,避免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降低政策性风险。内审部门针对项目执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等风险点定期进行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对项目进度滞后、预算执行与项目进度不匹配、经费使用不合理、不合规等情况重点进行审查,提前预警。
3.进行统筹协调管理
科研企业是科研项目第一责任主体,项目课题组具体承担执行责任。企业应统筹协调科研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从项目申报开始就介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在项目预算申报、项目执行实施、项目验收结题过程中,加强对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指导与协调,及时纠偏。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共同组成的“科研项目管理协调小组”,深入到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及项目结题验收各环节,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实行“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通过建立“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保障企业战略实施,实现计划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企业财务预算与研发项目计划协同运转,以考核促进项目研发目标的实现。
1.明确科研企业的定位
科研企业的定位需予以明确,企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应是完成研究开发任务,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
2.明确科研项目的考核导向
对于科研企业的业务,按照技术成熟度划分为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对于研发阶段的业务,考核重点为科研成果,关注的重点应为科研任务的完成,只要完成课题就可以得到相应激励,不应与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由此,通过区分经营与研发考核指标设置,研发阶段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而对于产业化的考核重点则向经济指标倾斜。
3.建立“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企业总体研发目标和战略焦点分解至各个项目部,“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形成以计划落实目标、以预算保障计划、以考核督促计划、以奖惩兑现绩效的管理机制。将战略性科研项目列为公司战略焦点,集全公司之力,集中突破,各部门、各承接单位层层承接与分解,将各项目成员绩效与项目进展完整地结合起来,各司其职,保证科研计划的有效执行。在此基础上绩效评价和激励深度一致,做到奖励与鞭策并行,激发创新精神。
(三)运用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在“计划、预算、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下,将科研项目研发任务分解至各个年度,而相应的项目总预算也按照计划分解至各个年度,以确保项目计划得以顺利执行。
1.项目预算是基础
项目预算的编制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满足项目研发的合理需要。项目预算可依据经费来源细分为若干子项目,并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以及对照项目研发计划,将项目预算分解至各年度,以确保项目计划与预算保障相匹配。
2.企业预算是统筹
项目预算分年度预算编制完成后,汇集成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根据企业的年度战略计划,对各项目的预算之间进行平衡,统筹资源,保证完成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的资源,保障项目计划执行所需的预算。
3.项目预算与企业财务预算相结合
在年度的预算执行中,每一笔项目支出既受年度财务预算控制,又受项目预算控制。项目预算把握研发进度,财务预算反映企业战略计划,两者相辅相成。
(四)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离不开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这样的“硬件”来实施和控制,并且贯穿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通过诸如SAP等ERP软件平台来实现。系统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ERP实施阶段,二是优化项目阶段。
1.ERP实施阶段
建立ERP管理平台,同时集成工作流程。在核心系统中实现项目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档管理等核心业务的对接。通过ERP管理平台的实施,对项目管理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2.优化阶段
ERP系统的优化应用主要是通过内部工作审批流程的精简与优化、功能报表开发等手段,实现企业财务及相关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可以主要通过如下优化措施提升系统功能:
(1)项目进度管理与数据维护,建立项目结构、进度计划和进度监控,开发项目进度报表,对科研项目进度进行实时展现与跟踪。
(2)项目人工费与项目间接费用全范围分摊,企业制定一定的项目成本分摊原则,如以科研项目的各作业成本为基础,通过开发ERP系统报表来实现全范围成本自动分配至具体科研项目,尤其是科研项目中不便于直接统计的人工成本与间接性费用分摊,可以通过ERP系统开发来实现和优化。
(五)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个性化财务数据体系
1.构建多层次、多维度财务数据体系
科研项目在计划审批、预算批复、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各阶段,均需将相关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系统中上、下游数据层层关联,上游环节,自动对下一环节实施控制,比如:预算指标不得超出项目计划指标。在资金支付、项目成本实际发生环节,如何将项目管理体系与会计核算体系充分融合,是数据输入的难点。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科目并不相同,尤其是国家拨款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科目开支范围具有法规强制性,不得随意列支。首先,将预算科目拆解,对预算科目的明细项目进行重新定义并与会计科目(成本要素)相关联,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以国拨经费预算中的燃料动力费科目为例,该预算科目拆解为电费、水费、气费等会计明细科目。将预算科目拆解为一般会计科目后,预算科目已与一般会计科目建立起对应关系,突破了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两套体系的障碍。其次,根据项目预算科目分解对应的会计核目(成本要素),创建WBS,对项目各层级成本要素进行结构化编码,形成WBS节点。最后,在日常预算管理中,对项目各WBS节点赋予预算指标值。合同签订或支付发生时,受此成本要素预算金额控制。会计核算时,从该成本要素中列支,财务数据同时归集至会计科目和科研项目节点,形成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相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
2.财务数据的个性化
在数据输出方面,通过加强财务数据的多层级和多维度建设,可在系统中开发满足各级管理需要的报表,除生成普通会计报表外,还可以生成与预算科目相一致的科研项目进度分析报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合同执行情况报表和项目经费决算报表等,使项目报表个性化,以满足项目管理需求。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必须要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改善人员结构,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工作中,加大培训力度,进行岗位练兵,加强懂技术、会管理、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人才队伍培养。
我们在管理科研项目时,对于有些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显得繁琐,没有考虑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易给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或是项目执行上造成诸多不便。而在有的科研项目中,管理却十分松散,例如对于科技兴贸这一项目中的过程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我们都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造成管理上的缺失,这些都是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
2.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国家创新需求。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对科研的发展投入越来越大,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不少科研项目管理者已不能适应国家创新需求,其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科研项目管理者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不强,决策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以及管理意识薄弱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梳理业务管理流程,对科研项目全程进行系统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以一定的管理规范为基础,管理工作要从科研的申请立项开始,对科研项目进行策划和系统的规划,使得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及时有序地完成每个步骤的工作流程。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就是要根据管理规范的要求,将每个科研项目及时的安排并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努力使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更加完美精细,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使管理工作灵活顺畅。
2.加强科研和财务的交流与沟通,编制科学合理的项目经费预算。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管理程序。在编写预算时,应要求科研、财务、项目负责人三方共同合作进行编制,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在编制时预算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先对科研项目预算经费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估计,并按照预算的编制原则以及项目的要求对预算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的任务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可能要发生的所有直接或是间接的费用进行预测,同时提出符合项目规划并切实可行的预算实施方案,经由财务人员审核后通过后,编制最后的预算方案,为以后的项目实施创造基础条件;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财务人员的工作是不仅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意见,还要关注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了解熟悉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并根据科研项目进行情况及时提供相关财会服务,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财会监督管理,使科研人员及时了解获取财务信息,使预算的编制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防止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财务问题。
3.不断完善项目成本核算,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行为。
对科研项目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行为。要想有效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首先应严格按预算管理核算经费的使用,对符合预算列支内容的予以正常报销,对于超出预算或是不符合规范的暂时不报或是不予报销。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在项目实施前期详细地对科研经费项目的各项支出进行合理地估计,这样不仅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有效避免了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的情况。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减少或是防止滥用科研经费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出现科研经费脱离监管之外的现象发生。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报销和票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其是否合法真实,是否符合规范,以及签字的齐全问题等都值得重视。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行为,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
4.重视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是进行项目验收时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形式有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报告、科研论文、项目专利以及样品样机等。因此不论项目的类型、规模以及投入经费怎么样,各个项目科研机构都应重视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验收准备环节。在对科研项目进行验收之前,都需要组织科研验收团队提前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内部验收检验。并通过内部组织的项目验收,及时发现项目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同时还要关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研制周期、项目质量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保障科研项目成果的价值。
5.提高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执行能力。
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目标和精细化管理环节,提升和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确保高效管理,从实际中看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一个企业离不开团队合作,同样,一个科研队伍也离不开团队合作,否则就没有了执行力,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就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科研项目管理要推行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提高科研项目管理队伍内部团队的执行力。
一是财务人员与科技人员各自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沟通。二是科研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财务人员不了解项目经费的实际需求二者难以沟通。三是缺乏两者沟通的平台和制度,导致二者难以对经费预算、使用进行及时沟通。
二、对策与措施
1.改变立项办法
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所提供的科研产品都为公共产品。也正因为如此,各级财政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所需的经常性经费都由财政供给,唯有其从事研究的经费必须通过竞争性科研项目获得。而现行的立项办法通常是由各科研院所、企业自行选题各自申报,立项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从中选择部分项目予以立项,而不是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要求由立项单位进行主动设计,连续支持。从而导致项目多、小、散,为项目而项目的现象比比皆是状况。这样的立项方法既不符合农业科研的特点,也给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带来难度,更不利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提升。因此,应改变现有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办法,实行主动设计,滚动支持的立项方法。采用这样的立项方法能有效改变目前项目多、小、散所带来的经费预算不准确、监督管理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2.实行动态预算管理
如前面所分析,农业科研项目由于受其周期长、内容多、变化大等因素影响,立项时一次预算难以做到准确。应改变现有的预算方法,将一次性预算改为动态预算。其具体做法是,项目总经费确定后,以年度预算为主,年度预算允许根据上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当年的实际需要,对不同科目经费使用安排进行一定的调整。如,上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田间试验失利,则允许下年度预算时增加相应的试验费和下乡差旅费、交通费等。实行年度预算为主的动态预算管理,不仅符合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管理要求,而且能够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准确,便于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平台,将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全过程及时在平台上公布。这样做,一则能使科研人员随时掌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之对经费使用进度与预算的相符性做到心中有数;二则能使项目领导、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动态监管;三则能有效解决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与课题组成员之间沟通脱节的问题。四则能有效避免项目经费用不完或不够用以及项目结束后再进行经费调账等问题。真正实现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关键词】
J2EE B/S 科研信息 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而导致了高校的科研工作和统计工作不断庞大和加重。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工来进行,即通过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或者简单的数据库采集系统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种方式不仅给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且造成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缺少必要和及时的沟通,难以反映高校科研现状,造成信息传递流转失真且速度慢。 在当前形式下,通过IT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以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整合科研工作流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从而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也是当今高校科研管理的大势所趋
1、技术介绍
1.1 J2EE 简介
J2EE是Sun公司推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模型,比传统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模型更有优势。J2EE的应用编程模型(J2EE Blueprints)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基于J2EE多层应用的文档和实例套件的体系模型,简化了这项复杂的工作。它被开发人员用作设计和优化组件,以便开发人员从策略上对开发工作进行分工;J2EE平台是运行J2EE应用的标准环境,由J2EE部署规范(一套所有J2EE平台产品都必须支持的标准)、IETF标准集和CORBA标准组成。最新的J2EE平台还添加了JavaBean组件模型。开发人员可以利用JavaBean组件模型来自定义Java类实例,并可通过已定义的事件访问Java类。
1.2 B/S(Browser/Server)结构简介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来实现,极少部分事物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相对于C/S结构属于“胖”客户端,需要在使用者电脑上安装相应的操作软件来说,B/S结构是属于一种“瘦”客户端,大多数或主要的业务逻辑都存在在服务器端,因此,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B/S结构系统的产生为系统面对无限未知用户提供了可能。当然,与C/S结构相比,B/S结构也存在着系统运行速度较慢,访问系统的用户不可控的弱点。
2、系统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各种科研信息进行日常的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以及存储等,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科研信息的统计计算和汇总工作,快速打印出科研信息报表,系统能及时为学校提供科研信息,辅助管理人员制定科研计划;分析科研计划及合同完成情况,实现对科研任务、科研计划的管理和控制;完成科研工作量的计算、统计、审核;构建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实现对科研工作人员的管理及登录系统时的权限分配。
3、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统计查询、系统设置、用户管理六大模块。各模块之间并非各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从而使系统能够很好的完成所设计的功能。
3.1项目管理模块
项目浏览:可以分为三种方式浏览(按单位个人、按项目类别和按项目来源)。
项目统计报表:提供多种形式的统计查询,查询的数据可以导出到Excel表中,也可生成报表直接打印或导出为Word、PDF等格式用于排版和编辑。
项目查询:主要是对上传项目、论文等进行登记和浏览等管理。
3.2成果管理模块
成果浏览:主要是方便用户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浏览,也可实现成果的简单统计,可分为两种方式(成果的分类方式和单位个人方式)。
成果登记:用户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管理论文、相关证书图片的上传等,可以分为(论文登记窗口、获奖登记窗口、著作登记窗口、鉴定登记窗口、专利登记窗口、软件登记窗口)。 成果入库:主要是实现对各二级单位登记成果的二级审核入库工作,可将审核过的内容永久加入到数据库中。
成果统计报表:该功能设计了多种成果统计查询功能,可以将查询的数据以Excel、PDF、Word格式导出或直接生成表报打印。
3. 3 经费管理模块
经费设置:用户可以登记项目经费的拨入和拨出,同时提醒项目的主持人经费已拨入和拨出。 经费浏览:该功能实现对单位个人所属项目的经费信息进行查询和统计。
经费统计报表:该功能实现用户统计项目的经费,可以导出Excel,或者打印报表。
3. 4 统计查询模块
查询项目:该功能实现用户自定义查询条件,查询项目数据,并可以导出或者打印结果。 查询成果:该功能实现用户自定义查询条件,查询成果(论文、获奖、鉴定、著作、专利、软件登记)数据,并可以导出或者打印结果。
科研工作量:该功能主要是为了统计某个单位个人的科研情况(项目、成果),既可以查询全部数据,也可以指定某个时间段进行查询。可以将结果导出Excel,或者打印报表。
3. 5 系统设置模块
系统初始化:对系统数据进行清零处理。
代码维护:对项目代码、类别代码、学院代码等进行维护和管理。
人员库维护:增加人员、删除人员等。
权限设置:对项目权限、统计权限、成果权限等进行设置。
3. 6 用户管理模块
添加用户:添加新的用户。
修改用户:对用户进行密码等修改。
删除用户:删除用户。
用户登录:对用户的登录进行管理
4、系统的用户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随着高校逐渐由教学型为主向教学科研复合型过渡,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校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效率,有时还会对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担任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经历,找出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一)工作模式。
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工作都采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设立科研处(一般分为科技处和社科处,分别负责理工科院系和文科院系),直接与国家、地方各级计划部门、科学基金会联系,掌握计划下达、外来经费的管理信息,把握学校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院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长负责下,设有科研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如各种项目的申请、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及本院系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的采集、汇总等。
(二)科研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1.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表现重视不够。
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下放,但下属院系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分院而言,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细细研读学校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及院系科研人员的档案等,他们仅仅起到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
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大多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对上级文件精神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2.下达工作不太及时。
(1)科技处下发通知中有些申报条件存在二义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难以理解一时无法向相关科研人员传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和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高校在几个学科相近的系的基础上,整合成新的学院。科研秘书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本学院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甚至学科专业等不够熟悉,难以将有关科研任务信息及时传递给更合适的相关人员,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上传工作有时不符合要求。
当科研秘书按照要求可下达完通知后,进入接收相关科研材料并整理、上报科技处的阶段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科研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具体通知,有些项目申报有很多限制,科研秘书没有将每项要求体现在通知上,一些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上交材料时才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
(2)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规范。以一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为例,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申报,但有时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次更改,经常会出现提交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的版本号不一致,导致申报困难。
(3)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和批准,将重心偏向于高层次的立项,而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延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的现象。
二、提高科研院校二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1.增设专职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组织学院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协调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处理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整理、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繁多,院系应该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精、做细,以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
2.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性多的性质,要求比较高。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技管理岗位培训,如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科研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书处理和写作能力;增强协调和社交能力,做好内部事务的管家;增强对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和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3.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在科技管理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设立优秀管理奖进行表扬。对提出管理创新举措并取得实效或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
(二)建立科学化科研管理体系。
1.时序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流程或时序,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批都有时间要求。申报过程也需经过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等程序。有些环节的时间性非常强,要求科研秘书在平日工作中,注重积累,根据往年的申报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比如按照申报月份)提供一个申报时间表,让科研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在竞争中取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2.信息化管理。
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的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前因为二级院系数据、资源库的不完善,每次在申报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都要重新整理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和相关成果材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系(院)内成员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成果使用或转让的情况、获奖纪录及各种科研活动的纪录(包括较大的实验、各类研讨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纪录),此外还应包括与外单位及学术交流或学术合作(包括产研结合)等内容。可建立一个资源库,将科研人员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确认后扫描,最终转化成PDF格式,进入资源库,通过查看科研资源库确认科研人员的成果。
3.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根据本院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他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学院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院可以建立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学院建立学科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1.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包括研究工作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各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科研秘书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科技处,认真执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避免项目延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按时提醒科研人员严格按照任务书执行,在科研人员中做好宣传工作,克服“重申报,轻研究”的思想观念。
(四)校院两级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建设
学校科研管理应重在管理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学院科研管理方面的权限设置,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在放权过程中,明确校院二级管理责任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各类形式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院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使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自己不同难度的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争取重大项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荣梅.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改革与实践总结与反思——以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57-60.
[2]潘端莲.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园地,2012(9):111-112.
[3]田珍.关于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变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112.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收费不科学、流失严重
在高校科经费的收费方面并不科学,直接导致了高校资产的流失。由于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费用,国家对科研成果也会收取一定的税金等等,高校会直接向科研人员进行收取或者代收。有些科研人员为了不缴纳这些费用,会想各种办法去应对,例如科研人员自己争取得到的科研支持经费转移到校外单位,或者科研人员在校外自己接手科研项目,不入学校账户,却依然使用学校的科研设备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高校额无形资产流失,增加科研成本的同时还不能给高校带来科研成果的利益。
2.对科研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1)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购置的固定资产来看,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虽然在购买时有按照正常的固定资产购入程序入账登记,但是入库的时候缺乏正规专业的验收,而且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由课题负责人进行使用,也是由他们来进行保管和日常管理,等到科研项目完成后,这些固定资产没有统一收回管理,渐渐的就丢失或者损坏,导致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很低,流失率很高。
(2)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无形资产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科研过程,科研的过程就需要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形成后还需要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保护,例如对专利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对论文进行公开发表等等。很多高校因为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足或者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视没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些已经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实施有效保护,就导致无形资产的浪费或者这些无形资产被盗取的情况。
3.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不合理
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是通过对上一年预算的执行分析,然后再对下一年的财政支出做重新的预算。预算管理中的预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负面影响。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进行的预算,并不是每项预算都一定能执行完,通过预算监督,这些没执行完的预算,财政到年末还是会收回,这些未执行完的预算势必影响到下一年的预算支出,有可能还会减少对下一年预算的财政支出。这样,高校会因为担心影响下一年的科研经费的缩减,所以,在未进行年末财政结算的时候,会增加各种不管是有需要还是根本不需要的业务增加科研经费,向本年度的预算贴近,这样就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
此外,科研项目经费的财政拨付不够及时。科研经费的财政拨付需要高校提供经费开支的项目申请,需要做很多前期调查工作,例如项目的可行性、项目所能带来的效益等等的调查。这些准备需要大量财力支持,而这些是需要高校现行垫付的。在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对高校的财政拨付都是实拨资金,高校进行垫付的时候,可以通过各账户间进行调整,保证资金周转。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就没办法进行各账户间的资金调整,一方面需要资金的项目没办法进行垫付,暂时不需要资金的项目又囤积资金,在年度预算结算的时候暂时未使用完的资金又被收归国库。这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4.科研经费的监管体制不足
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高校在对外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且在跟高校外部的合作主体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财政、审计、资助主体、资助项目等等。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高校内部的监督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费管理跟项目管理不能有效配合。经费不能及时补给项目,或者项目对经费的需求过多。其二,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内部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信息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有限,资源共享不足,同时也不能够达到统一全方位的监督。科研的经费监管机制第三个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如何使用科研经费不足上。就现在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的审核批准都未分开,没有经过专业或者缺乏实践的分析就审批的经费使用,这就有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一些不法的使用情况。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完善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合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制度,将每个部门需要承担的职责跟责任进行划分,每个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从项目负责人角度出发,项目负责人应该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办理各项入账以及支出登记跟手续,并且接受相关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跟检查,承担对科研经费合法有效使用的责任,以防科研经费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的保护,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这就需要规范对科研成果的收费制度,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坚决打击科研人员进行校外的私人的科研行为。对那些规范的对高校科研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制度,对那些有损高校科研成果以及对高校科研成果造成流失的科研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制度等等,来达到对科研成果的保护。
2.加强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
从设备的购置方面,要做好预算调查,调查清楚是否已经购置有此设备,或者购置的设备使用度多高,能否达到一定的预期效益,调查清楚后才可以将需要购置的设备加入预算内,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节约科研经费。当然,在购置回设备后,还需要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入库验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养护跟调度,使得科研设备能够共享跟得到妥善保管,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只有这样,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才能有依有据的被有价值的引用,而且高校的科研无形资产会越来越多,被外引用的也会越来越多,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更加有利于对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和管理。
3.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
科研经费的监管机制要顺利有效的实施下去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预算,这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要合理制定项目预算,首先政府方面要对科研成本有着更为合理清晰的概念,这样才能未预算体系建立合理的标准跟依据。其次,在预算方面,要本着对本年预算执行的前提下同时为下一年预算编制提供重要合理依据,实行绩效预算。再者,对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要将科研工作人员与财务人员进行独立,再统一。独立完成各自工作,在统一进行信息整合,参与预算,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预算执行。所谓的预算执行,就是依据制定好的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的执行,经费的拨付以及经费拨付的监督管理。要执行预算,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在国家有关规定下,结合项目经费的使用,在进行监督,确保经费的使用合理、合法。另一种方法,是实行科研合同制,以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合同的约束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预算的执行。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要加强高校对外部合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财务部、审计署以及项目资助部门的协作。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也要明确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跟标准,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有标准可依,同时也方便了财务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核算以及监督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以及对内部科研经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就需要将高效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审批工作进行独立执行。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部门负责提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标准以及范围,而经费审批的工作则交给专门的审批部门,这样,经过双重的把关,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投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科研经费的滥用。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科研经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其道德素养,用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促使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